读后感是对于一本书的理解和感悟的表达,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将自己的思考过程转化为文字。读后感是表达个人对于所读内容的理解与感受的一种写作形式。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并总结自己的阅读体会。读后感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读后感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好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
李鸿章传读后感(精选17篇)篇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工作之余偶尔读读史书,也是件惬意的事儿。如果问我喜欢读哪个朝代,我无法给你答案;但是我可以非常肯定的告诉你,我最不喜欢读的是1840年后的清史,充满了屈辱。
读《李鸿章传》极其偶然,这个想法来自于读《曾国藩家书》,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弟子,书中记载了二人的书信往来。众所周知,毛和蒋介石都是非常欣赏和敬佩曾国藩的。想必,作为得意弟子的李鸿章也差不到哪儿去,故想对李鸿章多一些了解,这才读了《李鸿章传》,也算是爱屋及乌吧。
我从不敢轻易提笔对历史人物做评述,因为我可能无法准确的捕捉当时的历史背景,任何人物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和时代交融在一起的,脱离开时代背景的评述本身就具有历史局限的,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但是,读完《李鸿章传》,内心一直有一种想对其做评述的冲动,可能是我们又处在了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里,国虽大,但列强环顾,亡我中华之心不死!
自开始写《李鸿章传》读后感,脑子里总会闪现出一些零星的片段:既有其少不得志的彷徨,又于其中年的意气风发;既有其晚年的心力憔悴,又有其临终前的壮志未酬。
李鸿章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该传记中不乏古今中外、社会名流对其一生的评价,褒贬不一。其长处与不足也都加以阐述,但整体来说对其一生之贡献,以及才能予以肯定。
众多评价之中,我尤为推崇梁启超先生对其一生的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李鸿章最大的功劳,我认为是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尽力维护了中国的国体基本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保留了一份坚实的基础。同时积极开展洋务运动,努力发展中华民族工业,为今后的国家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工业基础。
客观来说,李鸿章的一生是辉煌的,也是屈辱的。为了挽救大清,他力挽狂澜,强势镇压太平军,捻军,从而维护了大清朝的相对安定。他效法西洋,出访欧美各国,开展洋务运动,办学堂,造船厂,志在强大中国。他与众列强唇枪舌战,以一人之力周旋于列强之间,虽签众多不平等条约,实则力不从心,无奈之举。我甚至认为,李鸿章无丝毫利己之心,处处以江山社稷为重,其一生矜矜业业,不辞辛苦,至死不渝。
李鸿章传读后感(精选17篇)篇二
读了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惊叹于梁公雄健的笔力、宏大的格局,以及精辟的见解。梁和李“政治上为公敌,私交亦泛泛不深”,但仍然能够不失公允,殊为不易。
有人认为李是叱咤风云的大政治家,也有人骂李是汉奸卖国贼,其实都是不对。总而言之,李鸿章是个“不学无术”之人,不知道国民的原理,不知道世界大势,不知道政治的本源,只知道耍弄“小智小术”,缝缝补补。
梁启超认为,世界列强的竞争,不在君主,而在国民,改革的动力都是从群众之中蓄积,通过先行者的引领,形成风气,只要因势利导,就能形成摧枯拉朽的强大力量。李鸿章位高权重,上可借力君王指挥臣下,下可造舆论引导万民,只要善加利用,就可能为中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但可惜的是,在帝国争雄的时代,李鸿章却只想着修修补补,图一时之苟安。不想着富民强国,除旧迎新,只想学西方的皮毛,纯属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更可笑者,李鸿章还希望通过玩弄一些“小智小术”,和世界上的大政治家相抗衡,怎能有用?可从几件事中管窥李鸿章的“小智小术”。
第一,苏州杀降。征伐太平天国后期,苏州守将投降,外国人戈登作保。不料李鸿章担心降将难治,于是安排在酒宴上屠戮众人。“不杀降将”向来是战场惯例,更何况还有人作保?对降将是负约食言,对戈登是出卖朋友,对社会是违背公理。李鸿章的“小智小术”可见其一。
第二,甲午起衅。正常来说,作为中国的藩属国,朝鲜外交应由我国做主,但李鸿章却怕公开承认朝鲜是我国藩属,遇上事情国际社会唯我是问,骑虎难下,还不如私下保护。于是列强认为朝鲜是自主的国家。后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李鸿章派兵进入朝鲜。在李鸿章看来,作为宗主国,理应维护藩属国稳定,平定祸乱;但在日本看来,清兵进入“独立自主”的朝鲜,用心险恶,为防不测,日本也派了军队。双方电文往来,都认为自己有道理,于是“甲午战争”爆发。李鸿章贪图一时省事,造成外交、军事上的困局,其“小智小术”可见其二。
中日战争中,希望联络英俄牵制日本;胶州战争中,又希望联络英法俄牵制德国。但反观结果,对外国的割地、赔款可谓司空见惯。试问天下有哪个国家只依靠他国可以自立呢!虽然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能全怪罪于李鸿章,但是他在外交上没有手段,只有“小智小术”也是显而易见的。
对比霍光。两人都“不学无术”,但李鸿章没有霍光的权位和魄力,只是畏畏缩缩,画地为牢,比不上霍光。
对比诸葛亮。李鸿章以微小的兵力起家,最后和曾国藩一起平定了江南,军事上的成就不弱于诸葛亮,但诸葛亮管理蜀国井井有条,民丰物阜,这一点李鸿章却又及不上。
对比郭子仪。两人平乱之功仿佛,但郭子仪除军事外,其他方面没有建树,整体比不上李鸿章。
对比张之洞。张之洞爱惜名声,不肯担劳任怨气,就像鸟儿爱惜羽毛舍不得飞翔一样;而李鸿章却敢担大任,不计得失。张之洞远比不上李鸿章。
对比俾斯麦。军事上,俾斯麦战胜敌国,李鸿章屠戮的是同胞;内政上,俾斯麦完成德意志统一,李鸿章却让大清任人宰割;外交上,俾斯麦让奥、英为我所用;李鸿章却被列强驱使。因此,李鸿章在学问、手段、胆识方面都远不上俾斯麦。
对比梅特涅。梅特涅的外交政策,可以引领群雄,指挥全欧,李鸿章的外交政策,连朝鲜都无力安顿,所以李鸿章的心术、才调都不如梅特涅。
对比伊藤博文。以甲午战争的成败来说,当然是伊藤博文胜出,但实际上,伊藤博文是比不上李鸿章的。明治维新当中,伊藤博文没有大的功劳,栉风沐雨,艰苦创业的阅历,不如李鸿章。另一方面,伊藤对于日本,也不如李鸿章对于中国那么重要。总的来说,伊藤博文际遇比较好,但假使和李鸿章易地而处,恐怕是及不上李的。
总的来说,李鸿章只是寻常英雄,而不是造时势的英雄。难怪李鸿章自评是“大清裱糊匠”——糊得了表面,却修不好大楼。
以我中国之地大物博,人数众多,竟然没有力挽狂澜的英雄,在内忧外患的局势当中,只能依靠一个李鸿章修修补补,拆东墙补西墙,真是可悲、可叹、可笑。
世界列强虎视眈眈,局势风雨如晦。拯救中国的英雄在哪里?中国的路该往何处走?梁启超想到此处,也不禁忧虑重重,冷汗涔涔。
好在历史并没有让中国人民等太久,就在梁启超执笔的当下,两个更伟大的英雄已经呼之欲出,他们将会完成推翻暴政,驱逐列强,建立新中国的伟大使命,他们的名字是:孙中山!毛泽东!
李鸿章传读后感(精选17篇)篇三
李氏家族入仕之前结交恩师李氏家族。
李鸿章(1823年-19)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名字出自《周易・渐卦》“鸿渐于陆”,号少荃(泉),汉族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李傅相,亦称李合肥,被西方人称呼为“东方的俾斯麦”。其先祖本姓许,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父亲李文安(1801年-1855年)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于合肥肥东县东乡(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18),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年-1873年),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至于李鸿章本人,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父亲。
李文安为道光十八年(1838年)三甲进士,榜名李文。任刑部主事,历官员外郎、督捕司郎中,记名御史。李文安与曾国藩同年登科,并令其子李瀚章、李鸿章拜曾国藩为师。
兄弟:
大哥:李翰章。
女儿:李经萱,嫁曾国藩女儿曾纪芬之子聂其。
三弟:李蕴章,追随李瀚章,办理军饷,税务厘金,后以残废之,身居家不出。
四弟:李鹤章,同治三年,捐赠黄马褂,授甘肃甘凉道。
其子:
李经义:官至云贵总督。
李经馥:娶曾氏系曾国藩次子曾纪泽之女。其子李国芝娶清末政治家、二品工部左侍郎、企业家盛宣怀孙女盛毓菊。
五弟:李凤章,李家首富。儿子李经翊,孙李国洵,曾孙女李家英,
六弟:李昭庆,雷擢至记名盐运使。
长子:李经榘,候选知州,候补知府,赏戴花翎,赏给一品封典,1895年诰授光禄大夫,娶郭氏系首任英国公使郭嵩焘之女。
次子:李经叙,上海制造局会办,金陵制造局总办,18随驻美大臣至美,以二等参赞住驻秘鲁,代办出使大臣事物。其子李国源娶皖系军阀、北洋政府国务院总理、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段祺瑞长女段式萱。
后代。
儿子:
李经方:驻美参赞,驻日公使,出使英国大臣。娶骆氏姐妹,系四川总督骆秉璋之女。
李经述:诗人,三品参赞官。
李经迈:出事奥国钦差大臣。其子李国杰娶状元张之万即两江总督张之洞侄女张氏。
李经溥。
女儿:
李经q:嫁张佩纶系同治进士。孙女就是张爱玲。
入仕之前。
其父李文安在科举入仕前,长期在家乡以课馆为业。
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鸿章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入都》诗10首,以抒发胸怀。其一云: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水鸥?
遥指芦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之职。
结交恩师。
赴京途中,曾写下脍炙人口的《入都》诗十首,为世所传诵。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一句。他以诗言志,有“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之宏愿。入京后,他在时任刑部郎中的父亲引领下,遍访了吕贤基、王茂荫、赵s等安徽籍京官,得到他们的器重和赏识;同时,由于科场顺利,使他得以有广泛的交游和开阔的眼界,当时与他同榜的甲辰(举人)、丁未(进士)两科中,人才济济,不少人日后膺任枢臣疆寄,李鸿章与这些同年一直保持着密切而特殊的关系。就科举正途而言,出身徽商又为苏州世家的主考官潘世恩,以及作为李鸿章太老师的翁心存(孙锵鸣之师),在青年李鸿章任翰林院编修时,对其经世致用世界观的形成,均有一定的启迪;而以潘、翁为领袖的苏南豪绅,对李鸿章后来组建淮军迅速崛起于江苏,也予以极大的支持。然而,最令李鸿章庆幸的是,他在初次会试落榜后的“乙丙之际”(即1845~1846年),即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奠定了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
当时,曾国藩患肺病,僦居城南报国寺,与经学家刘传莹等谈经论道。报国寺又名慈仁寺,曾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栖居所。面对内忧外患,强烈的参与意识使曾国藩步亭林以自喻。他在桐城派姚鼐所提义理、辞章、考据三条传统的治学标准外,旗帜鲜明地增加了“经济”,亦即经世致用之学一条。李鸿章不仅与曾国藩“朝夕过从,讲求义理之学”,还受命按新的治学宗旨编校《经史百家杂钞》,所以曾国藩一再称其“才可大用”,并把他和门下同时中进士的郭嵩焘、陈鼐、帅远铎等一起,称为“丁未四君子”。太平军起,曾、李各自回乡办理团练,曾氏又将自己编练湘军的心得谆谆信告李鸿章,足见期望之殷。
李鸿章传读后感(精选17篇)篇四
梁启超: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开篇即给全书定下基调。及甲午之后七年,国事飘零,料想时人毁李鸿章必不为少,而梁启超此语,给了只以成败评论英雄的人一警示。
李鸿章在近代是一个争议很大的人物,所谓今中国俗论家,往往以平发平捻为李鸿章功,以数次议和为李鸿章罪。李鸿章早年师从曾国藩,平太平天国中,始崭露其军事天赋,及至平捻军,已经接替了曾国藩的地位,实为汉臣第一代表。而后致力于洋务,尽力数十载,建立了近代的工业和军事体系,而甲午一战,其苦心经营海路诸军毁于一旦,即是宣告了洋务的失败,从此而来的是中国地位的彻底沦落。之后李鸿章以年过七旬之身体,奔走于各列强之间,尽力维持,而为世人所诟病最多的,也是在这最后的七年。
梁启超从李鸿章未达以前即其时的中国之形势,兵家之李鸿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外交家之李鸿章要等几个主要阶段和方面对李鸿章进行解读。每一事提及成败,必以李鸿章当时所处的实境,分析他的'行为决策,而不以简单成败论,力求客观公正,不无理智与智慧。及至甲午战败,是为李鸿章个人名誉之转折点:当中日战事之际,李鸿章以一身为万矢之的,几身无完肤,人皆欲杀。而梁启超颇有英雄相惜之情:彼苍者天,此前所以宠此人着何以如是其忧,后之所以厄此人者何以如是其酷耶?吾泚笔至此,不禁费书而叹也。悲戚之情,由是可知。
梁启超写李鸿章,可谓实至名归。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梁启超和李鸿章所处时代相距不过几年,甲午战争败,则维新变法兴。梁启超和李鸿章同为救国于水火奔走,国势之衰微,实为共见。然梁启超惜李鸿章之视野狭窄,只知西人所谓坚船利炮,而不知政治人心。“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吸取李鸿章的教训,从变法入手,寻求救国之路。梁启超写李鸿章,也是写出了自己变法的勇气与决心。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梁启超本人也是毁誉极多,支持过变法,也与孙中山有接触,支持过袁世凯,又鼓励学生蔡锷反对袁世凯,又一手促成五四运动。诟病者认为梁启超善变立场不坚定,投机。而我认为梁启超变得背后,只是在不断寻求救国的方法,他的每一次选择,都是真切而认真的。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是一句惊醒,让我们不要盲目以成败论是非功过,也让我们做人做事,要有自己的勇气和判断。
李鸿章传读后感(精选17篇)篇五
目录图书信息内容简介编辑推荐图书目录收缩展开图书信息。
出版社: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文艺出版社;第1版(2011年1月1日)。
丛书名:历史风云人物系列。
平装:478页。
作者于东来。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16。
isbn:9787539634883,753963488x。
条形码:9787539634883。
商品尺寸:25x18.6x3.6cm。
商品重量:839g。
品牌:浩典图书。
asin:b004h3w7g6。
内容简介。
《李鸿章》中述说的是晚清名臣李鸿章的一生。李鸿章是晚清权倾一时的人物,他的一生与晚清的命运密切相关。李鸿章最初以科举入仕,几年后弃文从武,先是投身曾国藩的湘军,之后自己组建淮军,在与太平天国的`战斗中一路青云直上。他创办中国近代企业,是洋务运动的先驱;他出访欧美等国,试图以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为日渐没落的清政府挣得一点儿喘息的空间。《马关条约》、《辛丑条约》都是由他代表清政府出面缔结的,他的言行一定程度上关涉到晚清政府的命运。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曾经这样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李鸿章》:历史上有的人弄潮搏浪有的人折戟沉沙,还有的人。多年难以盖棺定论功过尚待评说;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得意门生,他是风光无限的“朝廷栋梁”是放眼中西的“开明人士”却遭世人痛责,是晚节不保还是力不从心。
他是欲力挽狂澜而不能,还是割地卖国以偷生?
他“师夷长技以自强”,是当仁不让的“国之栋梁”。一纸《马关条约》,让他背负“卖国”的骂名。
清朝历史上最富争议的人物――李鸿章,功过只待后人评说。
敢与世界列强一较长短的清帝国第一人!
时代的“大人物”古今互动版。
他本是翰林院中一书生,因缘际会,却凭借战功平步青云。忧患之间,他历经四代帝王,纵横政治舞台数十载,创下四大军工企业。人到暮年,出面签订数十条有辱国家的条约,遂为千夫所指。时人评价他是:权倾一时,谤满天下。他就是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
图书目录。
第壹话鱼跃龙门龙足一踏。
第贰话乱世英雄招兵买马。
第叁话痛失家园投靠湘军。
第肆话祁门内讧重返曾门。
第伍话编练淮军升任苏抚。
第陆话坐镇上海羽翼初丰。
第柒话血洗姑苏勾心斗角。
第捌话礼让恩师坐镇两江。
第玖话剿捻入阁禁城骑马。
第拾话移督直隶创办海军。
第拾壹话替罪羔羊祸起朝鲜。
第拾贰话喋血黄海疯狂辽东。
第拾叁话北洋挽歌屈约遗恨。
第拾肆话衔命西行人生尽头。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