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的编写过程需要教师集思广益,充分调查学生的需求和学科要求。不同学科、不同阶段的教学计划都有其独特之处,以下是一些值得学习的范例。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大全(13篇)篇一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打败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你可知道,他斗大的字不识几个,你知道“吴下阿蒙”和“刮目相看”这两个成语的来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共同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说到“劝学”,想必同学们一定知道读书的重要性,那么就请同学们展示一下你所知道的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吧。
教师举例: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黄宗羲。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学则殆。——陈独秀。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
教师强调: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卿言多务,孰若孤?(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如在眼前。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感叹句,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四、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质疑、释疑。
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小组内设计问题,挑战另一小组,每组提问两个问题,不得重复。
下面是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
(1)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读了课文你喜欢谁?
(3)谁是课文描述的主要人物?文中描述人物最精彩的部分在哪里?
(4)孙权究竟是如何劝说吕蒙的呢?
(5)文中为什么要写鲁肃?
(6)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刮目相待”?
2设疑抢答。
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梳理课文内容(用原文回答)。
(2)吕蒙推辞的理由是:
(3)孙权论述读书的重要性:
(4)吕蒙就学,鲁肃称赞吕蒙:
(5)吕蒙因学而才略大有长进的句子是:
(6)表明吕蒙自己自信心的语句是:
五、拓展延伸。
是读书改变了吕蒙的命运,是善于接受别人正确规劝的态度决定了吕蒙的成功,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名人读书的故事?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毛泽东冬天读书的时候,为了御寒,经常边吃生辣椒,边手拿书本读书;战国苏秦锥刺股;西汉孙敬头悬梁;西汉匡衡凿壁偷光;晋,车胤囊萤读书;晋,孙康映雪读书。)。
六、总结、反思。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和运用,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习的高峰,畅游知识的海洋。
本文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地成长。本课上到这儿,相信每个人都收获不小,愿这些美丽的收获,伴随着你走过青春岁月,让你的青春年华一路美丽!
七、作业设计。
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一段故事呢?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
《资治通鉴》。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知识改变命运,态度决定成败。
附: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课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的地方有:
1、使用课件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视频朗读对于学生句读能力的提高也有裨益,同时课堂理解的重点,通过媒体展示,一目了然。节省了不少时间,有利于知识的拓展。
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出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疏通课文时,让学生利用注释,对着屏幕上的句子进行翻译,有利于纠正学生对着书翻译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即席说话的能力,结合语境整体理解句子的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3、引导迁移,适度拓展。不仅是对文言词句知识的掌握,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旧知,总结归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那些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的积累(成语)也重在运用。对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看”,不仅让学生知道意思,还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本课在教学的最后设计了拓展延伸的环节:你收集到哪些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学生的收集不多,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让学生看。希望能对班级里那些缺乏读书意识与习惯的学生有所启示。
不足之处:
1、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但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建议只抓住几个重点词语与句式即可。大部分词语学生学过,即便有遗忘,在翻译时不会再来解决,可节省时间,而不必个个点到。
2、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想面面兼顾,又很难兼顾,如本文的行文线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写人的方法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文档为doc格式。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大全(13篇)篇二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
2.疏通文意,揣摩对话语气,分析课文人物形象。
3.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揣摩语气,分析人物。
【教材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3.简介文中的三个人物。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鲁肃:学识渊博,孙权的谋士。
三、初读课文,白文断句。
1.试读课文和注释两遍,注意读准字音。
2.分小组探究无标点无注释的白文,给白文断句。
3.交流展示断句成果,点拨断句的简单方法。
4.听音频朗读,读准字音和句读。
5.齐读课文。
四、二读课文,理解文意。
1.对照注释,独立译文,若有疑问,在小组内合作探究。
2.生提出未解决的疑难或教师出示文中重难点字词。
3.译读课文,并把课文分两层.
4.分角色表演课文,探究对话。
五、三读课文,探究主旨。
1.思考:。
(1)文中的人物,文中的三个人物,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你更喜欢谁?说说理由。
(2)从文中的故事里,你获得了什么启发?
2.交流展示。
3.归纳提升。
(1)孙权:关爱部下善劝;吕蒙:听取意见;鲁肃:爱才敬才。
(2)开卷有益,学无止境,学有所成等。
六、四读课文,尝试背诵。
七、教师结语,寄托希望。
同学们,学习是学生的天职。我们正处在学习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的黄金时期,冰心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但愿大家趁着好时光,多读书,收获成长!
八、布置作业。
1.设计微型试题(出题者要有正确答案),并在小组内展开互测互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五个字,每个字2分,共10分)。
(2)解释下列加点字或者词语。(十个字词,每个字4分,共40分)。
(3)翻译下面的句子。(两个句子,每句15分,共30分)。
(4)结合课文提一个有创意的问题。(一个问题20分,共20分)。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大全(13篇)篇三
1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2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
3通过人物的对话,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一、看导语、注释1(作者、作品简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正音。
卿邪孰遂。
2、朗读课文。
三、看书下注释,了解全文大意。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字多义。
四、阅读课文概括情节。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五、课文在材料的安排、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六、分析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孙权:严格要求殷切期望。
以身作则现身说法。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2、吕蒙:知错就改虚心好学。
才干谋略大有长进。
七、找出文中成语并解释。
1、吴下阿蒙。
2、刮目相看。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大全(13篇)篇四
1、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词的含义。
2、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课文;理解文意,品味人物对话,评说人物特点。
3、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1、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词语及两个成语,把握文意。
2、难点:品味人物对话并据此评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一课时。
1、方法:自读法、质疑文题法、讨论法等。
2、准备:课件。
同学们,在中国古代,曾有这样一个故事: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大家知道这个故事吗?知道这位小英雄是谁吗?对,他就是司马光,司马光不仅是一位机智勇敢的好伙伴,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文学家、史学家,在他的著名书籍《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手下有一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曾随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后又占领荆州,在麦城生擒关羽父子,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吴王孙权常识。但他年青时不爱读书,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孙权多次劝他学习,他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辞,还说自己一介武夫,只要会领兵打仗就行了,这不,孙权又来劝学了,这次结果如何呢?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1、师范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老师先把课文朗读一遍,请大家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同学们想不想向老师一样将课文流利地背诵出来呀?其实这并不难,只要我们把这遍文章的字音读准了,停顿读清了,文意读明白了,再加上反复诵读,同学们就一定会比老师背诵得更好,大家有没有信心?下面就让我们从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开始。)。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本上的注释,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开始,生自由读文。
2、生试读(其它同学认真听,并在读音的停顿方面给予评价),生评议,师随机纠正。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译课文,圈点勾画疑问之处,(先自已独立思考,边读边译。后交小组讨论,最后提交全班交流)小组讨论解决或师生全班共同解决。
1、演读课文,模仿并感受人物对话中的语气、神态、心理,评说人物形象特点。(板书:对话善劝肯学敬才)。
(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懂文意,这是学习古文的基础,而要真正要将古文吟诵出来,还需要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把握不同人物在不同情景下的不同的语气,对于不同的。文章,我们读出语气的方法是不同的,)下面请同学们找出孙权与吕蒙对话两句话,结合标点和人物身份,讨论一下孙权的这三句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言为心声,我们通过孙权对吕蒙这一番既严厉又包含关怀的苦口婆心的劝告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试着按照前面的方法,对鲁肃和吕蒙的对话也揣测一下,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
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吕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赛读,尝试背诵。
2、与《伤仲永》比较阅读,找出异同点)。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司马光编写的目的在于能给后人一些启示,里面的很多人,很多事对于我们做人做事都是很有启迪的,王安石先生也曾写过一篇关于学习的文章叫《伤仲永》,同是写学习,两篇文章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大胆地议议,说说。
1、课下搜集与学习有关的名言、故事,第二天交流。
3。以《方仲永巧遇吕子明》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大全(13篇)篇五
《孙权劝学》是我在学校上的一堂交流研讨课,也是一堂常规教学课,我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为了备好这节课,我除了认真钻研教材、教学指导用书,还积极了解所要授课班级的学情,从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于是,我将“揣摩文中人物对话描写,品味用对话来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根据文言文的教学需要,采用诵读和探究发现法展开教学,让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自主质疑,读懂文意――品读语言,分析人物――诵读课文,反思领悟。
反思这一节课,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之处:
1、检查预习情况包括对作者等有关文学常识的了解,难字的读写,落实基础;
2、“自主质疑,读懂文意”能够给足时间学生自由朗读,读课文注释,同桌互相翻译,并将不理解的词句标上记号,我注意到所有学生都能认真读书、互译。
不足之处:
1、在“自主质疑”环节,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原本担心会不会有学生质疑,出乎意料的是就这篇简短的文章的字词理解这一点,学生连连举手竟提出不少问题,所以这一环节花了很多时间。
2、在检查句子翻译的环节,由于担心学生不懂翻译,教师反复讲解,耗费时间,可以说是课堂的教学语言不够简洁。
3、由于在上一个环节花去至少22分钟的时间,所以以致于在“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环节,上得不够从容。总担心时间不够,来不及给学生背诵。所以在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语气,品析人物的性格时,给学生“品”的时间不够,所以学生对于孙权、吕蒙、鲁肃这几个不同人物对话的情味体会得不够深刻。
受益之处:
我对于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又有新的启发:
1、授课时教师要满怀激情。文言文教学注重朗读,最好教师能够声情并茂的'朗读。
2、对于文言文字词的掌握、句子的翻译,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集中训练,落实知识点。
3、不管文言文的篇幅长短,都应寻找教学的突破点,如本文“鲁肃和吕蒙的对话”就是突破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大全(13篇)篇六
方法:自由放声朗读,自己译读,同座译读,质疑解难。
二、积累。
要求:圈出并掌握引发关注并需要积累的词。
方法:自己圈出,落实意义和用法,教师点拨强调。
(以自行整理或统一练习的方式积累)。
以下词需要强调:
实词:谓当涂涉猎见就过。
虚词:以岂但若乃及即更何遂。
人称:卿孤孰。
古今异义:博士往事。
语气词:邪耳乎。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三、品析。
文中的“三”组合有以下一些内容:
1.三个人物证蒙学。
穿插人物介绍:孙权、吕蒙、鲁肃。
简析三个人物(孙权、鲁肃、蒙母)对吕蒙学习并成功的证明作用。
孙权: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劝他读书,对吕蒙满是关心与厚望正因为有孙权的善于劝说,才有了吕蒙的“就学”及学有所成。
2.三句话语见形象。
要求:体会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感受说话人的心理。
方法:以读促析,能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简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表现出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深切关心,希望吕蒙能胜大任(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大有所益”
这一句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但又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尤其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读来让人感动孙权是善劝的他对吕蒙既严格要求,又殷切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不失人主身份。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出鲁肃是个忠厚长兄,这句话流露出他重视学问、善于欣赏他人、对年轻将领的亲切赞美之情。
3.三次态度现性格:
(1)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军务繁重来推脱,这里折射出吕蒙之前不读书只尚武的性格和成长经历。
(2)蒙乃始就学。
在孙权的教育和指点之后,吕蒙无可推辞并知错能改,这是他实现自我转变的重要一环。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小结:
吕蒙的三次态度的作用:
(1)让文气有起伏;
(2)丰满了人物形象;
(3)三次态度就是事件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他成长的三个阶段(拒学就学成学);
(4)比衬出其他的人物形象。
三种语气传态度。
人物语言,尤其是语言中流露出的语气语调能够揭示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
四、诵读。
要求:读熟、读美。
能够生动地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通过朗读表现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努力做到熟读成诵。
方法:同座位配合演读;全班男女生配合演读;全班背诵。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大全(13篇)篇七
《孙权劝学》是我在学校上的一堂交流研讨课,也是一堂常规教学课,我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为了备好这节课,我除了认真钻研教材、教学指导用书,还积极了解所要授课班级的学情,从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于是,我将“揣摩文中人物对话描写,品味用对话来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根据文言文的教学需要,采用诵读和探究发现法展开教学,让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自主质疑,读懂文意――品读语言,分析人物――诵读课文,反思领悟。
反思这一节课,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之处:
1、检查预习情况包括对作者等有关文学常识的了解,难字的读写,落实基础;
2、“自主质疑,读懂文意”能够给足时间学生自由朗读,读课文注释,同桌互相翻译,并将不理解的词句标上记号,我注意到所有学生都能认真读书、互译。
不足之处:
1、在“自主质疑”环节,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原本担心会不会有学生质疑,出乎意料的是就这篇简短的文章的字词理解这一点,学生连连举手竟提出不少问题,所以这一环节花了很多时间。
2、在检查句子翻译的环节,由于担心学生不懂翻译,教师反复讲解,耗费时间,可以说是课堂的教学语言不够简洁。
3、由于在上一个环节花去至少22分钟的时间,所以以致于在“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环节,上得不够从容。总担心时间不够,来不及给学生背诵。所以在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语气,品析人物的性格时,给学生“品”的时间不够,所以学生对于孙权、吕蒙、鲁肃这几个不同人物对话的情味体会得不够深刻。
受益之处:
我对于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又有新的启发:
1、授课时教师要满怀激情。文言文教学注重朗读,最好教师能够声情并茂的'朗读。
2、对于文言文字词的掌握、句子的翻译,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集中训练,落实知识点。
3、不管文言文的篇幅长短,都应寻找教学的突破点,如本文“鲁肃和吕蒙的对话”就是突破点。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大全(13篇)篇八
1、了解有关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重点)。
2、在朗读中品味人物形象,学习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难点)。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激励学生热爱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重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1、多层次朗读:。
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大声朗读。读出感情。(分角色)背诵全文。
生自读,结合注释读准字音,师随机指定学生朗读,注意停顿,出示全文节奏划分,生再次大声朗读。
2、疏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划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例:谓: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只是/就:从事/遂:于是。
重点句: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理解为:我难道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应理解为: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第二课时:
1、找出文中主要人物,围绕他们发生了什么故事?
明确故事情节: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板书)。
2、分角色朗读课文,品味人物形象:
孙权: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严厉中又可见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不悦、责备之意,后一句语气较为委婉,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希望吕蒙听从自己的建议,就学。)。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吃惊、赞叹)。
吕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深感自豪)。
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进行展示。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然后降低学习的难度,接着介绍了学习方法“涉猎”及目的“见往事耳”,最后孙权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确实大有好处,最终使吕蒙无可推辞,充分体现了孙权的善劝。
2、吕蒙是这么做的?
辞以军中多务——乃始就学(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
3、鲁肃如何“赞学”?
通过神态(大惊)、语言“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及动作(结友)等描写方法写出了鲁肃对吕蒙学习取得进步的惊叹与赞美,而吕蒙在面对鲁肃的称赞时,调侃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可见两人关系融洽。侧面烘托出孙权劝学卓有成效以及吕蒙学有所成。“拜蒙母”,“结友”极其郑重,足见鲁肃对吕蒙的敬重,体现鲁肃的敬才、爱才。
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开卷有益: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才干。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成语积累: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使人心明眼亮。——伏尔泰。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大全(13篇)篇九
1.了解《资治通鉴》及司马光。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言实词和虚词。
2.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自主、协作、探究。
教材、工具书。
(一)介绍作者作品。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是中国古代史学巨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借助注释通读课文。
2.朗诵欣赏。
3.学生诵读课文,注意停顿。
(三)翻译理解课文。
1.翻译五字法:留、替、调、补、删。
2.翻译课文,并思考回答相关问题。
3.再读课文,读出语气和性格。
(四)成语积累与运用。
1.吴下阿蒙。
2.刮目相待。
(五)主题探讨。
1.提示:课文通过故事,告诉我们道理。
2.课文主题: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六)写作特点。
以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七)课堂练习。
词义,语气。
(八)读书名言。
(九)作业布置。
1.课后作业。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大全(13篇)篇十
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了解文中人物。
2、掌握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3、学习名人治学精神,从故事中获得启示。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品味法、感悟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
1、揣摩语言,读出语气语调,赏析人物。
2、从人物和故事中获得启示,感悟道理。
教师:ppt课件。
学生:查阅人物资料,了解文学常识。
1课时。
一、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步骤。
二、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层次。
1、自由朗读。
2、单读评价。
3、范读比较。
4、理清内容。
三、译理解词语,读懂句意。
1、根据注解,独立翻译。
2、出示重点,质疑问难。
3、合作讨论,共同解决。
四、品读出语气,赏析人物。
1、选择朗读,揣摩语气。
2、赏析人物,概括特点。
五、悟感悟探究,获得启示。
六、拓展延伸阅读,想象写作。
文章对吕蒙的“辞”“就学”写得很简略,请根据孙权的语言和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想象吕蒙如何推托?又是怎样学习的?补写两段文字。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大全(13篇)篇十一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讲授、问题探究法。
一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2、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
三、解读。
2、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要特别记忆的文言词语。(演示)。
四、整体感知。
1、大家齐读课文,读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
2、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吕蒙与鲁肃的对话。
3、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那我们把人物对话部分挑出来。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2、同学们带感情读,把握人物形象。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大全(13篇)篇十二
1、认知目标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和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1、读一读:
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全班齐读。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故事复述。
2、议一议:
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扮演,体验反思。
1、模仿扮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
2、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课外延伸:
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和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课后背诵全文。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大全(13篇)篇十三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资料。
(3)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4)对比阅读,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参与、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理解文意,体味对话,最终实现美读课文的目的。
2、表演法。学生自编课本剧,进行表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
3、比较阅读法。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5、参与教学,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1、发动学生课前收集与本文有关的资料及图片。
2、鼓励学生对课本进行重新加工,改编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
3、创设开心的学习氛围:以比赛的方式进行文言知识的学习和记忆。
4、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有利于学生轻松学习的环境。
一、导入。
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引入正课。
二、展示与交流。
文学常识专家组展示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与本文有关的文学知识。
三、感知与理解。
1、朗读课文,准确认读。配乐朗诵;学生有感情集体朗诵。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字词专家组讲解重点词语、句子并板书。其他学生结成四人小组,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翻译课文。
(2)竞赛:让学生快乐学习、享受学习。
规则:全班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底分各为100分,竞赛分为三轮进行。第一轮:翻译课文。男生组和女生组各选一名代表,口头翻译课文。把课文分为两层,从开头到“蒙乃使就学”为一层,剩下的为第二层。男女生代表各翻译一层,错一处扣5分,师生共同评议。
第二轮:认读课文。教师多媒体显示去掉标点符号的课文,由女生组和男生组各读一层,错一处扣10分,师生共同评议。
第三轮:文言知识大会战。多媒体显示题目,由各组指定对方的同学来回答。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题目见课件)。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卿今当涂掌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蒙辞以军务及鲁肃过寻阳。
蒙乃始就学见往事耳。
2、辨析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辨析一词多义。
卿今当涂掌事蒙乃始就学。
但当涉猎指物作诗立就。
4、翻译下列句子。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e、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f、卿言多务,孰若孤?
3、思读课文,请质疑专家组同学提出问题,全班讨论解决。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准备好以下问题:
1)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3)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4)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6)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4、演读课文。
1)学生演出课本剧,同学们共同评议。
2)欣赏动画短片,体会人物的对话的语气和心理。
3)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
四、反思与探究:
2、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