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种情感的呈现,通过文字的方式将感受传递给读者,引发共鸣和思考。以下是一些读者们对于各类作品的读后感分享,每篇读后感都有独特的视角和观点。
都市风流读后感(模板12篇)篇一
早上跑步的时候,我打开樊登读书,听的这一本书《风流去》,其实这是我是喜欢樊登读书会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书如果不是《樊登读书会》,我是一辈子都不会去读的。我个人比较喜欢育儿,心理,创业方面的书籍,对于这种历史或者人文方面的书籍,我虽然有兴趣,可是,我觉得买了以后也不会看,看起来也会很辛苦。很大的一种可能性是放在书架上堆灰。可是听了樊登老师的讲解以后还是觉得这样历史人文的题材也让人非常的有收获。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从那些名人大家的命运中,反思自己的理念和生活。其实有了孩子之后,我还是买了很多经典名著,比如说,《论语》,《四书》什么的,也在网上看过一阵庄子的公开课。知道这些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知道都是一些很好的经典,很希望能够介绍给孩子,但是由于自己文学功底不够,自己本来都已经是半桶水逛荡了,也就根本倒不出什么东西来给自己的孩子。
樊登老师讲解鲍鹏山这本书,真正的唤起了我对这些诸子百家和历史人文的的兴趣。
他讲到,老子《道德经》里面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实这句话日常生活里面经常听到,但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他今天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治理国家的真谛就是不折腾。其实我觉得用在教育孩子身上也是一样的。前几天和一个好朋友讨论,无论是家规严格的家庭还是教育观念非常松散,开放的家庭都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但是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里面贯彻始终有同样的原则,而不是今天跟风严厉管教,明天要给一个快乐的童年。或者说今天学一个乐器,明天学一门语言。我们养育孩子的时候给他们一个平和安稳的家庭环境,也更能够帮助孩子发挥他自己的潜力。
我也特别喜欢他对于屈原的总结,他说屈原对中国的影响不是他的思想,而且也不是他的事迹,而是他的失败。这是个人对历史的失败,是个性对社会的失败,是理想对现实的失败。读书的时候,很仔细的看过屈原的传记,但是对于他人生命运的思考,绝对没有达到这样的深度。
我发现我看书只能到达看热闹的程度,而完全到不了看门道的境界。这也许是我那么多年一直看书,而一直没有太多提升的原因。希望有空的时候一定要把这本书找来看一下,这些影响到中国历史进程的先贤,他们的精神遗产,他们的灵魂气息,和我们传承的人生观,价值观息息相关。
了解他们,也即是了解自已,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很庆幸通过樊登读书会的介绍,可以涉猎一下自己很少去关注的书籍,把自己的知识圈小小的扩大一点,增加一点点生命的厚度。
都市风流读后感(模板12篇)篇二
今年暑假,我读了鲍鹏山的《风流去》。鲍鹏山力透纸背的写作力度使我感到酣畅淋漓,让我对中华上下五千年来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让我感知了文化的多面性与多样性。中华文化的组织成分十分多样,所以才组成了如此绚丽的图景,才构成了如此壮丽的画面才会有博大精深的渊源。
自孟孔老庄至陶渊明谢灵运,各朝各代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仿佛又重生了一般,在我面前一一复述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一生。他们死而未瞑的眼睛,死而未绝的怜悯与死而不停的絮絮之口,在叙述一些遥远而不相关的故事。书中每一篇文章都化合古今,包容了可从不同层面解读的深刻内涵。不仅深深切入历史,更切入人心,不仅充满逻辑的力量,诗性的力量与思想的力量更蕴含其中。
从先秦到魏晋,从圣贤至文臣,从君子至小人,从英雄至隐士,作者为我们一层层的打开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或高贵或痛苦的灵魂作者秉承着“不敢虚构一言,不敢浪语一句”的写作态度,为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矛盾与痛楚,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中照见自己的影子,窥见自己的生活,惊讶于自己的命运,虽然风流去了,但风流的命运,仍在我们的身体延续咒语尚未解除,我们仍需忍耐或奋斗。
这些文字是鲍鹏山老师发自内心的诘问,源于痛楚的解剖,不屈于命运的人生探索和社会思考。是富有激情的文字,是带有体温的文字。在书中作者透露出一种家园里的世故与风流。在中国,不懂世故,难以成事;太懂世故,难成大事。这就要做到知世故而不世故。世故是人治社会的生存之道,是专制集权环境下的大智慧。最严格的体制,最缜密的制度,只要在人治社会在执行过程中,就可能被人情浸润,腐蚀。
《风流去》这本书让人从另一个层面看不同的世界,作者以他的深情和寂寞,以个人的角度理解经典,我看见在鲍鹏山老师笔下,每一个人物都拥有最真实的灵魂。通过这本书,你会发现我们所知道的一些历史片段是经过包装的,扭曲的,鲍鹏山老师以他独到的见解展示出了不一样的风流人物。
都市风流读后感(模板12篇)篇三
本文由多篇短文构成,作者的用意是光复百多年来随着西学东渐,已经遭到断裂的中国传统的小说精神以及中国人对自我和世界的传统想象方式。重在表明中国人之“心”,并未死灭。在这里,仅撷取五点来作分享。
一、真正的独特。打扮得越是奇特就越容易与旁人撞车,越是有特点,就越容易失去了自身,而只剩下了特点。一切特点都是容易模仿,容易失去独创性的。有很多人彼此相像,他们也是永远留下了自己的身影与面容了吧!那么真正的独特是什么呢?我想就是安静做好自己的事情,对社会做出那么一些影响,让大家循着自己的贡献来回望自己的人物生平。
二、是谁在改变?老王养了一只兔子,放在鞋盒里养,前后各挖一直动,前边喂食,后边清除排泄物,过了很多天,打开盒盖,兔子长成长方形的了。这是环境对人的异化作用吗?我想更准确来说,是人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这种适应是非常消极的,本来就逼仄的空间,人反而更加惫懒,最终演变成了环境本身。
然而,彼一树叶却也好比此一树叶。生命的个体虽然短暂,生命之树却仍然会保持自己的绿色。所以,无须对生命陨落有过多伤感,生命已逝,但人可以立德立言,或者用自己的功绩让世人铭记感怀。抑或是说,自己本身存在的时光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四、丢失的东西。有时候希望大家都能找到曾经丢失的东西。也许有些东西的存在就是为了丢失的呀!能够丢失,丢失了让你心痛,这不就是用场么?今后,我们想起这些物品,会增加时光滤镜,有更多的怀恋和期待;也会警醒我们更加珍视它;另外,丢失本就是物品消亡的一种方式,和损坏,变旧都是一样的,我们无须介怀。
五、老王发表感想说,从前,他最喜欢的季节是秋天,秋高气爽,头脑清晰,果实成熟,植被斑斓,治学求知,事半功倍,读书散步旅行回忆思考励志感怀…无不相宜。他引用名人名例说,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最喜欢的就是秋天,许多文艺大家都是秋天出生的。而现在,老了老了,老王更喜欢的是夏天,草木葱郁,鸟虫欢腾,雷雨云电,红霞彩虹,生命舒展,血液沸腾,尽情畅快,脸色彤彤,衣裳甚少,脚步甚轻,弹琴长啸,如虎如龙,风、雨、日光,浴遍身心,天人合一,天下太平…呜呼,从喜秋而恋夏,不亦宜乎!人的心境总会发生各种变化,顺应当时心境,尽情享受当下就好。
都市风流读后感(模板12篇)篇四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报业风云——南方都市报经营实录》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都市风流读后感(模板12篇)篇五
《都市风流》里的人物分为三类:追求安稳的生活,工作和家人是他们生活的重心,普店街的居民是此类人的代表;追求权钱,自私,欲望没有尽头,张义民是此类人的代表;为生民立命,阎鸿焕、徐力里是此类人的代表。
高婕处于成长期,我希望她能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成为第一类或第三类人,然而迷茫的她暂失判断力,嫁给了张义民,等待她的是无尽的深渊;柳若晨是第一类人,副市长的职务将他置于第三类人的位置,即使他提出了辞职,我想他日后也会怀念、感谢这段任职,让他结识徐力里并拥有永生难忘的爱情。
我和高婕有相似之处,年龄小,阅历浅,无视规则,意气用事,渴望爱情,迷茫。不同之处是我比她多了一点理智。我一直在思考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即使迷茫,我也谨慎地行事,生怕人生的每一步出现意外。读完这本书,我确信,即使难以像徐力里一样,做到为生民立命,但我要努力做到像她一样有知识、学以致用。我想每个女孩都该努力避免成为罗晓维,命运要由自己来把握。
都市风流读后感(模板12篇)篇六
《遇见未知的自己》告诉我们,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是一个经过仔细包装的礼物。只要我们愿意面对他有点丑恶的包装,带着耐心和勇气一点点去拆开包装歌华,我们会惊喜地看到藏在里面的珍贵的礼物。在这个物欲横流是世界咧,我们很多人都习惯带上很多面具,每时每刻都在不同变换着,最后失落了真是的自己。如果有这么一天,我们开始把目光慈宁宫外在世界渐渐转向内心世界是,我们会可悲地发现,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横遭的事,我们都是自己惯性思维和情感的奴隶,它时时刻刻又无声无息地束缚着我们,让我们不得生活在快乐之中。想要快乐,首先要平静的接受生活中的不快乐,正式我们的不幸,学会“臣服”于不完美的事实,慢慢找到一条可以让自己喜悦的路,不在以前,只在当下。
如果把这世上的事分为三种,大抵就是老天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在这个时代也许他们之间早没了明确的划分,并不单纯,但是不妨帮助我们形成看问题的三种角度。老天的事自然是人力无法改变的,我们只能顺应自然、遵循其规律吧,内心平和,不与之抗争做无用功。他人的事,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就是管好自己的事,包括察觉自己的心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语言、行动、思维,而且管好自己同时是不是也为别人省去了一部分麻烦呢。
都市风流读后感(模板12篇)篇七
《遇见未知的自己》告诉我们,人一生追求的归纳起来只有几个词,那就是爱、喜悦、和平和真我。在追求她们的道路上最重要的是积蓄心灵的力量,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心灵更强大呢?张德芬说:“先要为发生在你身上的每一个事情都负起责任,负起责任的意思不是说将错归到自己身上,而是说这件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我用什么方法能做到最好。”你记住“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因为当你集中全力抗拒某件事情或某种情绪是,你就会聚焦在那上面,这样就会赋予它更多能量,负能量就更强大了。
读这本书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就是学着去做一个内心有力量有张力的人,大概可以解释为遇到困到平静时,能够坦然与自己的负面情绪相处。苦难大家都有,只要是人,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但内在的力量的强大可以让人们不再受苦。
都市风流读后感(模板12篇)篇八
华语世界第一部影响了数千万人的身心灵成长小说,销量过百万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作者张德芬首次对内容进行修订,并精心续写全新结局,分享她最新的心灵成长心得。
本书借由我们每天都可能遭遇到的种种事情,帮助我们看到主宰自己人生的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在操控我们的身心。并以故事的形式来分享张德芬多年的心灵成长感悟,来帮助我们解除现有的人生模式,帮助我们从思想、情绪和身体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从而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找回原本真实、快乐的自己!
都市风流读后感(模板12篇)篇九
用了两个晚上,把《遇见未知的自己》看完了。一本讲述都市人如何进行身心灵修炼的充满哲理的故事书。书中有一句话说得好,“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生命来无影去无踪,无法臆测也难以捉摸,无论身处力争上游的快跑阶段,或逢人生变故减速慢行时刻,只有抱持观照内心并感恩的心态,一切的真相才会自动还原,水落石出。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小我(虚假面具的自己)和一个真我同时存在。真我,是我们在妈妈的子宫里时最快乐的自己。无忧无虑,随意享受子宫提供的温暖和养分,而不必管什么别人的评价、论断或者苛求。直到我们出生和长大,我们开始接受这个世界无情冷漠法则的约束和规矩教导。从此,真我开始掩藏,而我们的小我开始膨胀。因为失去单纯快乐的真我,我们用外在的东西来填充自己的不快乐,试图通过抓取身边的一切东西来满足自己与真我失去联系后的空虚与恐惧。我们追求金钱、权力、荣誉、光环、赞美、健康甚至爱。但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的身外之物,面对危机甚至死亡时,他们都会随风而逝。而那时候剩下的我们其实只有沮丧的情绪、纷乱的思想和受伤的身心。我们有多久没有倾听我们身体的自白了?我们有多久不带任何情绪的生活了?我们有多久不受他人的思维影响而真正活自己了?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当我们抱怨的时候,一个手指头指向别人,而其他几根指向的其实就是自己!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每个人其实都是有自己的能量场的。你会发现,我们带着什么样的一贯态度和情绪去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我们带着内心的平静和爱去看待事物,而事物会因为你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都市风流读后感(模板12篇)篇十
《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是在我最迷茫最无助的时刻陪伴在我身边的一本书,他当时就像一盏明灯一般为我指引方向,是它让我在青春期最重要的时刻心态变得更加宽广平和。我非常感谢德芬老师这本书让我的心渐渐学会拥抱这个世界。
接触这本书是在我高三时期,那时压力很大,有老师带来的压力,有自己带来的压力,同时还有父母带来的压力。他们爱我,却不太理解我的心思,我的压力无从疏解,好在我遇到了这本书。
我的父母很爱我,但我的母亲却对我要求过于严格,她希望我总是听她的话,因为她的出发点都是关心我,她觉得听她的话就不会错,这样的做法让我觉得很压抑,让我觉得她不会尊重我,总是自顾自的让我听话,却剥夺了我的想法。我觉得作为父母,你可以把你知道的,你认为对的、正确的东西和他们分享,但是背后不要设定一个预期的结果(比方说:你一定要听我的)。这样的话,孩子比较能接受。若对方不接受,则做出榜样令他们受到影响后心甘情愿地接受。总之,不要强迫。所以,孩子想做一件事,无论好坏,都不要强迫。即便事后头破血流,至少他做了,而且这是他自己的事。他会从这件事中取得自己的经验与成长。
希望父母们都可以学会尊重自己的孩子,像朋友一般与孩子相处,学会做孩子的榜样,让孩子们可以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都市风流读后感(模板12篇)篇十一
《遇见未知的自己》,作者是台湾的张德芬女士,刚开始的时候,我只是把它当作一本普通的小说来看,并没有其他的想法。后来我发现它不仅仅触动了我的心灵,同时也使我明白了人生的哲理是需要自己去体会、去实践的。
这本书以一位女孩和一位先知老人的对话,讲述了现代人对于追求“真我”的意义。这也是一本读起来很安静的书,能让人感受到静心阅读的兴趣.小说的开始,女主人公若菱问老人一个问题:为什么现代人的追求越来越多,而快乐的人却越来越少?就此引出了“小我”和“真我”的概念。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在追求金钱、事业、亲情、爱情、友情等等的东西,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作者总结的五个词:爱、喜悦、和平。其实我们内在的“真我”就是在追求这五个字,而我们总是被“小我”牵着鼻子走,有的人在挫折面前抬不起头,有的人被眼前的既得利益迷惑了双眼,有的人生活没有目标就像无头苍蝇,有的人因为追求过于遥远的东西而陷入痛苦。我们好像都在追求快乐,但是我们为什么总是不快乐?“快乐”是由外在事物引起的,那么一旦外在的物质消失了,快乐也就不复存在了,而真正的快乐,应该是内心的真我所追求的“喜悦”,是不被任何事物所影响的,是对自己的真正的认同。这就是快乐和喜悦的区别。快乐是需要外在条件来创造的,而喜悦是由真我内心发出的,比如看到一片透着阳光的绿叶、一个婴儿的笑容。如何了解真我呢?那需要实现思想与身体的联结。我们的思想多数在思考未来或过去相关的事情,很少活在当下。
在书中提到“世界上有三件事情:老天的事、我的事、别人的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似简短的一句话,却让我感觉到其中饱含了丰富的意义。女主人公若菱在事业上遭到好友的背判、婚姻里受到老公的欺骗,她感到愤怒、委屈等很多负面情绪。老人让她学会“臣服”,因为事情已经发生了,就是不可改变的,那就只有臣服。而接下来就是该考虑远离这个好友,还是继续做朋友?继续维系婚姻,还是解除婚姻?这才是自己事情。书中总结既成的事实就是老天的事。下一步如何处理才是我的事。很多时候都会为老天的事伤脑筋,比如堵车,已经发生了,就是老天的事了,与其烦燥、生气,不如戴上耳机听歌,进而感受自己的呼吸。就像文中老人对若菱的保证: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是一个经过仔细包装的礼物,只要我们愿意面对它有时有点丑恶的包装,带着耐心和勇气一点一点地拆开包装的话,我们会惊喜地看到里面珍藏的礼物。
这本书读了之后让我受益匪浅,以前我总是说自己的心态有多么的好,其实不然,有些事情我没有真正的看开,也没有学会放下,对于已发生的事情不会学着接受,以后我要试着看开看淡一切,学着清心,静心,修心,做个小小的真我!当然,在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再次细细咀嚼体会,最后我把小说的结尾老人留下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都市风流读后感(模板12篇)篇十二
这是一本修身养性而又富有人生哲学的书,我特别喜欢,去年一年内我读过两遍!
书中指出快乐是由外在事物引发的,它的先决条件就是一定要有一个使我们快乐的事物,所以它的过程是由外向内的。这样一来,就有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快乐是取决于外在的东西,那么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乐也随之消失了,而喜悦不同,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授用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
《遇见未知的自己》告诉我们,生命的困顿转折是建立内在力量的最好时机。问题和困境不是来找你麻烦的,而是来帮助你的,帮助你内在成长,变成一个更接近你自己本质的人。而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时,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但真正智慧的人会从中找到契机。《遇见未知的自己》在带我寻找真我的过程中,让我更清楚的认识自己,消极抱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我应该是乐观、向上、祥和、快乐的我。于是,我卸掉身上背负的消极的东西,努力获得心灵内在的力量,重拾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