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应当综合考虑课程标准、教材要求、教学环境和学生特点等因素。以下是一些优秀教师编写的教学计划范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个苹果教学设计(优秀14篇)篇一
《一个苹果》是主题单元“水”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教材编排本单元的用意在于让学生知道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水,社会经济建设更需要用水。使学生在认识到水的重要性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团结友爱的教育,感受在遇到危难时刻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珍惜水资源,形成自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行为习惯。本课记叙了在抗美援朝时期,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中,尽管干渴得很厉害,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事情,歌颂了志愿军战士互相关怀体贴的阶级友情。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在叙述一件事情时,把重点部分说详细、说具体的方法。
4.通过人物的外貌和神态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把握人物的内心情感。
5.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学习他们在危难的时刻心中始终装着他人,甘愿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去关怀自己战友的伟大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
师生查阅关于“上甘岭战役”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1.书写课题,齐读。
2.一个苹果对于我们来说再普通不过了,可在志愿军抗美援朝时的朝鲜战场上,在七天七夜没有一口水喝仍坚持作战的志愿军战士们眼中,它就显得弥足珍贵了。战士们又是怎样对待这一个苹果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读书要求:快速浏览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检查字音,尤其注意订正以下词语的读音:
血迹斑斑血丝烟熏火燎。
3.交流: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入情入境,读中感悟。
1.课件出示背景资料,学生阅读,交流感受。
1952年冬,我志愿军在朝鲜金城以北的上甘岭阵地上,粉碎了敌人对这个阵地的大规模进攻,取得了歼敌两万五千人的巨大胜利。
在这次战役中,敌人为了攻占我军扼守在上甘岭前沿的两个阵地,在43天的战斗中,出动了大批兵力,向这个总面积只有3。7平方公里的山头上,倾泻了290万发炮弹和5千多枚炸弹。这是世界战争史上所没有过的最密集的炮火,山头被削低了两米,岩石被炸成一米多厚的粉末。但是,疯狂的敌人最后还是遭到了可耻的失败。在这次战斗中,我志愿军指战员在给予敌人严重杀伤之后,转入坑道作战,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不仅守住了坑道阵地,并且经常向敌人发起反击,大量地杀伤敌人。战斗中涌现出许多激动人心的英雄事迹。《一个苹果》写的就是这次战斗中的一个动人的故事。
2.渲染情景,凸现矛盾,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1)敌人继续疯狂地发动攻击,战士们在防炮洞内坚守阵地,敌人的狂轰滥炸使他们已经七天七夜没喝上一口水,水成为战士们维系生命的源泉。就在这个时刻,五连派来的火线运输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苹果。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苹果?请同学们画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它青里透红,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3)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语句感受到此时此刻,每一个人都无比需要这个苹果?请你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
3.品评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指导感情朗读。
(1)关于连长,抓住一个词语“烟熏火燎”和一个句子“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引导学生进行体验。
(2)关于步话机员小李,除了抓住一个词语“沙哑”和一个句子“他的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口子,脸上挂满灰尘,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外,还可以利用文中对他的这段描写:“小李出神地看着我,回头看了看另外几个人,又看了看躺着的伤员小蓝。他接过苹果,转手给了小蓝。”进行一段语言拓展训练,让学生尝试填补此时小李的内心活动,补写他关心战友胜于关心自己的伟大品质。
(3)关于通讯员小蓝,除了抓住一处外貌描写“他的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之外,还要抓住他的动作描写“张开嘴正要吃”,“突然向周围望了望”,“立刻把嘴闭住”,体会他的情感变化。
5.这是多么可爱的八位战士,残酷的战争没有击垮他们顽强的意志,反而把他们的心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凝聚成一股更强大的战斗力。当谁也不肯吃这个苹果的时候,连长只得动员大家分吃一个苹果,感人的一幕再次发生了。
(1)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2)出示这个句子:“这样一个挨一个传下去,转了一圈,苹果还剩下大半个。”再出示一个句子:“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引导学生对比性地阅读这两个句子,说说原因,谈谈感受。
四、以情激情,读中传情。
教师小结并引读: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战士们拿到苹果时,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战友),因而,没有一个人去吃那个苹果;分吃苹果时,战士们又不约而同地想到自己少吃一点,让战友多吃(一点)。这是战士间怎样的深情厚意呀!这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呢?此时,防炮洞里(格外沉静)。我看见步话机员小李的面颊上(闪动着晶莹的泪珠),再看看周围,别的同志都在(擦眼睛)。一瞬间,我的喉咙被心中激起的强烈情感(堵住了)。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我被(这种出自战友间的关怀友爱激动着),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
五、再读课题,升华情感。
1.请同学们再齐读课题。
2.这仅仅是一个苹果吗?这苹果里有什么?还有什么?更有什么?
[通过让学生补充苹果的含义,再次深化主题,升华情感。]。
一个苹果教学设计(优秀14篇)篇二
教学目标知识:学习课文内容。
能力:理解当时的艰苦环境和战士间的真挚友情;表达能力。
思想:了解志愿军战士间的深厚友情;懂得要处处为别人着想,团。
结互助互爱。
重点:理解战士的处境和课文最后一段。
难点:理解战士的处境和课文最后一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师:一个苹果对于我们来说算不上什么,可在支援朝鲜的战场上,在七天七夜没有一口水喝仍坚持作战的志愿军战士们眼中,它是那么的珍贵。战士们又是怎样对待这一个苹果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
1、思考:这个苹果在哪些战士们手中传递了几次?每次都是什么结果?(板书)。
过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我们来细读课文。
三、学习、理解课文。
2、汇报体会。
战士们都在坚守阵地,七天七夜没喝水,都急需要水。
运输员:满身尘土,裤子撕了好几条,脚脖子上还划破了好几处,血迹斑斑。(说明苹果的来之不易。)。
连长: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似的。这会儿,不要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
步话机员:声音沙哑,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血口子。
通讯员: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
师:可见战士们的环境非常艰苦。(板书)。
3、有感情地读一读。
4、小组交流。
集体汇报。
连长运输员(你太辛苦了,还是你吃了吧。)不肯吃。
连长步话员小李(一直没休息。)出神地看着,回头看了看,又看了看。
出示:
小李出神地看着我,(此时,他想到了什么?)回头看了看另外几个人,(他又想到了什么?)又看了看躺着的伤员小蓝。(他又想到了什么?)。
小蓝张开嘴,又闭住。(为什么?)连长。
师:可见战士们此时推让这仅有的一个苹果,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
苹果转了一圈,战士们谁也不肯吃一口,又回到连长的手里。第一次传苹果我们先找出主要问题,再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体会,战士们第二次传递苹果请大家运用这种方法自学。
l把自己的体会有语气地读出来。
师: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战士们拿到苹果时,想到的是自己。
不吃,让给别人;分吃苹果时,想到的是自己少吃,留给别人。这是战士间怎样的深情厚意呀!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呢?(板书)。
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其他同学看电脑)。
过渡:此时此刻,防炮洞里的每一位战士也被深深地感动着。请你有语气地读一读最后一段。
6、理解最后一段。
l思考:为什么防炮洞里格外沉静?
讨论,汇报。
这时,每个人心里非常不平静,都被战士间互相关爱的精神所感动,个个都流着泪,激动的说不出话来。所以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
师:此时,防炮洞里的静与战士们内心的不平静交融在一起,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填空后讨论。
在这()的夜晚,我被这种出自()的()激动着,迸出了()的()的泪花。
为什么说迸出的是幸福的泪花?(为生活在这样一个团结友爱,充满战友情意的集体中而感到幸福。)又为什么说迸出的是骄傲的泪花?(为有这样互助互爱,一心想着别人的战友而感到骄傲自豪。)。
反复感情朗读。
五、总结:
1、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在七天七夜没水的情况下,八名战士分吃一个苹果,还能剩下一大半。这鲜明的数字,让我们真切地感到:(电脑)战士们间团结互助互爱的深厚感情。
2、学完课文,你有什么体会?结合自己说一说。
板书设计。
连长运输员艰苦环境连长。
小蓝连长小李。
卫生员小李互相关心小胡。
司号员小蓝小张。
连长一个挨一个。
一个苹果教学设计(优秀14篇)篇三
《一个苹果》(五年制课本第七册)系独立阅读课文,教学以导为主。怎么导?我建议抓以下要点和步骤:
一、一条关系式--1个苹果8人分吃剩下大半。
先回顾本册读写例话《怎样读懂一篇课文》和《一边读一边想》中介绍的方法,让学生初读课文,而后直截了当提问检查:本文说了件什么事?由学生概括初步印象,得出上列关系式。需要说明的是:此步骤务必控制在短时间内(比如10分钟),切忌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少教师领着学生在人物称呼上费功夫,在“转了几圈”、“怎么传”上面兜圈子,导致时间的浪费,注意力的偏移,客观上削弱了阅读能力的训练和思想教育。(问得紧时,学生简直如走迷宫)其实本文写的是一个群体,个体的称呼无关紧要(这可相机告诉学生);传递顺序虽有讲究,但在此并非重点,不宜费时让学生多想;至于转了几圈,则宁可作模糊状,倘若决意落实为一个小圈两个大圈,难免陷入繁杂庸俗的泥潭。
二、三处描写--连长、小李、小蓝。
初读之后,一般学生势必理解战士们不吃苹果并非不渴,顺此引导学生细读表现极度干渴的三处描写(可取朗读形式)。这一步既属语言积累,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为本课后《怎样选择材料》的教学作准备(作者详写三个人实为第三步选材的结果)。
三、三个词语--烟熏火燎诱人动员。
(“烟熏火燎”一词的词义结合上一步细读描写时解决,这类无碍大体的词语在初读时可跳过,以培养速度。)这一步主要采用复述形式。先从优生的回答中提取上列三个词,而后由全体学生据此串连事件经过,进一步体会战友间的关怀之情,同时领悟抓关键词语把握文章内容的方法。
四、两个句子--“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
通过前面三个步骤的学习,可望形成感情的蓄积。但“沉静”句较难,像一道闸门。教师可扶一把,以类比法启发学生理解,打开此闸门;继而通过整段的表情朗读,领会“幸福”和“骄傲”的内涵,将教学推向高潮。(这种朗读同时具有检查的功能)。
诚然,以上建议从严格意义上说,还偏于保守,但我觉得它符合目前农村小学的实际。
推而广之,此类课文的教学应着眼于方法的训练,确定重点后,大刀阔斧削斩枝节,决不能被课文牵了鼻子,这样才能逐渐形成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特色。
与上述建议相关,原课后1、2两道思考题稍有不当。第1题:“这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事?一共有几个人,是哪几个?”可否概括为“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因为问“哪几个”易导致师生注意的偏移;第2题:“一个苹果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捡到的人不吃,连长也不吃?”问题本身就有暗示性,即“捡到”,且文中别无细节,若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又有节外生枝之嫌。再说,此问于领会中心也无意义,不如改为:“为什么运输员捡到苹果不吃,连长也不吃?”
一个苹果教学设计(优秀14篇)篇四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体会战士们表现出来的阶级友爱。
4、学习战士们事事为别人着想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传苹果和吃苹果的过程中体会战士之间互相关爱的'情感。
难点:体会为什么说战士们流出的是幸福的骄傲的泪。
三、课前准备:每人准备一个苹果。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怀着愉悦的心情来到教室,环顾四周,说,今天大家都带来了一个苹。
果,有大的有小的,有青的有红的,你们看:老师也带来了一个苹果。出示苹。
果,说,我这个苹果是肖老师送给我的,你的呢?
学生:积极发言。我的是从家里带来的。
教师:那我们课文里边的苹果又是从哪儿来的呢?板书:一个苹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苹果。
(二)学习课文。
1、自读要求:
认真地小声地读课文。
2、交流:
学生:苹果是捡的。
教师:严肃地对学生说,小明,老师给你安排一个任务。明天给老师捡一个苹。
果来。
学生:哄堂大笑。
教师:疑惑地说为什么笑呢?
学生:a、很不好意思地说,因为苹果脏。
b、笑的前仰后合,说因为苹果臭。
教师引导:板书又脏又臭。说不定还有点烂呢?
小结:你们都不愿意捡苹果,那书上的战士为何还要捡呢?(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
3、学习1―6自然段。
教师:你是从文章中的哪些句子知道这个苹果是捡来的?
学生:“半路上捡到的,连长,你嗓子哑了,吃了润润喉咙吧”
教师:我把这个苹果给了谁?
学生:连长。
教师:连长面对这样的苹果有什么反映?文中是怎么描写的。
学生:我望着那流着汗水的脸,惊讶地问:“哪儿来的苹果”
教师:连长怎样的问?
学生:惊讶地问?
教师:他为何惊讶?请你结合书上的语句来体会?
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
a、因为这个苹果来之不易“满身尘土,裤子撕了好几道口字血迹斑斑。
b、结合文章的背景体会,通讯员在炮火的封锁下,活着回来都很不容易,并且还带回来一个苹果。
教师:我们似想一下,在这样的情况下是怎样一个苹果。
学生:很小,水分很少,有点烂。
教师:然而在连长的心目中,它是一个怎样的苹果。
学生:青里透红,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教师:为何有这样的感受?
学生:因为他们实在太需要水了。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大家对苹果的渴望。
“青里透红,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不用说一个,就是十几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把它吃完。”
教师:连长现在是怎样的状态?
学生:勾画相关语句,体会连长很需要水。
教师:那他为何不吃呢?
学生思考。
5、学习吃苹果的过程。
a、学习提示:
自读课文把他们吃苹果的过程罗列出来。
结果如何?
第一次:连长―小李又回到连长手中,都没吃。
第二次:连长---小李八个人吃还剩大半个。
b、学生边读边做笔记。
c、交流。
d、在读中感悟,因为他们都想着别人,所以会这样。
6、学习16自然段。
1、在读中感悟。
2、此时他们在想些什么?(为有这样的战友而自豪)。
3、为何说是幸福的骄傲的泪光。
引导要点:
这是幸福的泪,是为战友间的友爱感到幸福。
这是骄傲的泪,是为在危难时刻,有关心自己的战友而自豪。
(三)小结:
在学生谈体会的基础上小结。
(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没有他们的鲜血,就没有我们幸福的生活,他们的确是最可爱的人啊!我们要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长大了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我本学期中上的最满意的一堂课。我觉得它将我和学生的激情都调动起来了。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激情饱满,积极参与、思考、交流、合作这既是能力的提升也是情感的升华。可以这么说,学生是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了自己应该掌握的知识。
一个苹果教学设计(优秀14篇)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13个生字,读写“自言自语”等11词语。
2.会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题,会读经过改编的课文句子。
3.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初步养成敢于提问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导入新课。
1.师:小朋友,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听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出示故事题目《地球爷爷的手》并播放故事)。
2.(学生听后)师问:你们记住了什么?
3.出示故事中的一段话:
“我没有手,可我有很大的力气,让蹦蹦跳跳的皮球掉下来,让短线的风筝掉下来,也让成熟的桃子掉下来。”
学生齐读这段话。
5.师:树上的桃子,断线的风筝为什么会自己掉下来呢?小朋友,你们平时想过这样的问题吗?在很久以前一个小朋友已经想过了,他就是牛顿。
出示牛顿人物图片。
6.师:牛顿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今天我们学习他小时侯的事。板书课题。
二.自学课文,要求: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表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三.检查自学。
1.读生字卡片。
2.看大屏幕齐读词语。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结合正音)。
四.学习课文第二节。
1.出示幻灯片图一生看图,师问:一天傍晚,牛顿坐在一棵苹果树下,他看见了什么?学习生字“掉”(音、形、义)并指导书写。
2.读第二自然段。
五.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师:苹果落地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可牛顿看到后又是怎样想?怎样说的?出示幻灯片图二。
1.学生轻声自由朗读,用横线划出牛顿想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牛顿说的话。
2.幻灯片出示三、四小节,指名交流。
3.谁愿意来读一读牛顿说的话。(1)“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2)反复读这句话,读出自言自语的语气。(3)幻灯片出示句子比较:
“那一定是它太熟了。”他自言自语地说。
他自言自语地说:“那一定是他太熟了。”
4.谁愿意来读一读牛顿想的话。反复读句子,第一句读出奇怪的语气,第二句读出疑问地语气。
5.幻灯片出示:
“可是,为什么苹果只向地上落,而不向天上飞,也不向左右抛落呢?”他又想。
读句子,问:这里有几句话?这句话有几个问?补充为什么。
课文把这三个为什么用哪几个词连起来了?
6.引读、齐读这句话。
7.你就是牛顿,带上你的表情,你的动作来说一说:牛顿说的和想的。
8.引读:牛顿看见一个苹果落下来,他想--(生读)。
他说--(生读)他又想--(生读)。
同桌练习。
六、苹果落地是一个普通现象,牛顿却能思考它为什么会落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齐读第一自然段。
七、你能学牛顿提提“为什么”吗?
(幻灯片出示)。
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
例:苹果掉下来。
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呢?
(1)苹果不向天上飞。
(2)苹果不向左右抛落。
一个苹果教学设计(优秀14篇)篇六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一个苹果”?看到这个标题,你想知道什么?(预设回答:为什么只有一个苹果?围绕一个苹果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检查本课生字掌握情况。
3.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4.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5.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背景资料。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快速阅读课文,想想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着给课文分段。
2.全班交流,明确分段。
全文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了战士们让一个苹果的故事。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起因,写五连派来的火线运输员在送弹的同时拿来了一个在半路上捡到的苹果。
第二部分:(第7—15自然段)经过,写这个苹果在防炮洞里的八个十分渴的战士的手中转了一大圈还是剩下了大半个。
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结果,同时也是事情的高潮,主要写“我”看见小李面颊上的泪珠,内心激起了强烈的感情,“我”也流下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想这个苹果传递了几次?每次传递的顺序如何?结果怎样?列出简单的提纲。
2.小组交流,理清文章思路。
这个苹果共传递了两次。
第一次的顺序是:火线运输员—连长—步话机员小李—伤员小蓝—司号员—卫生员—连长。结果是谁也没有吃,苹果又回到了连长的手里。
第二次的顺序是:连长—步话机员小李—小胡—小张……结果苹果还剩下大半个。
3.重点句子理解。
(1)指名读描写火线运输员的外貌、神态的句子,想象他是怎样冒着生命危险通过敌人的炮火封锁,爬着把苹果带到防炮洞里来的,体会到这个苹果来之不易。
“他满身尘土,裤子撕了好几道口子,脚脖子上还划破了好几处,血迹斑斑。”
(2)这是一个怎样的苹果?指名读描写苹果的句子,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擦得很干净的苹果,它青里透红,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3)指名读描写八个人的外貌、神态、动作的语句,体会战士们在几天几夜没有喝水的情况下,对水的渴望。
连长:“几天没喝过一口水”、“喉咙里早就干得烟熏火燎”。
小李:“沙哑的声音”、“他的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口子,脸上挂满了灰尘,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
小蓝:“执行任务时被弹打断了右腿,他安静地躺着,很少听到他呻吟。他的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
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每个人的心里想的都是别人,他们都找到了比自己“更需要”苹果的人。
两句话相对比,写出了在防炮洞里的八位志愿军战士,尽管每个人都很干渴难忍,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每个志愿军的心里想的都是别人,他们时时为别人着想、互相关心,这种纯真的阶级友爱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部分,进一步体会志愿军战士之间互相关怀体贴的阶级友情。
5.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思考:防炮洞里格外沉静,战士们心里会想些什么?
防炮洞里格外沉静,但是战士们的心里却极不平静,他们流着泪,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这是幸福的泪,为自己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友爱的集体而幸福;这是骄傲的泪,是为在危难之时有关心的战友而感到骄傲。
二、全班交流,升华思想。
1.假如你就是其中一位志愿军战士,你会想些什么?请同学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2.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一个苹果教学设计(优秀14篇)篇七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学们,今天我们又遇到了一件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二、学习新知。
出示主题图。
一年级一班有女生19人,男生18人。每人一本,40本书够吗?
(2)估算一下大概有多少人?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3)学生独立思考算法,试算19+18=□。
(4)人一组交流算法,组长统计算法。
(5)全班同学交流算法。
算法一:10-10=209+8=17。
20+17=37。
算法二:19+10=29。
29+8=37。
算法三:20+18=38。
38-1=37。
算法四:列竖式19。
+18。
37。
三、练习“试一试”
25+1827+2446+3551+29。
25274651。
+18+24+35+29。
(先让学生试着列竖式计算,自己讲解计算方法,然后再强调“满十进一”的计算法则。)。
四、综合练习。
1、算一算,想一想。
26+7=3+39=18+27=。
26+27=23+29=18+47=。
2、用竖式计算。
44+1852+297+5621+79。
27+2435+1569-1138+19。
3、我们去春游。
每辆车最多能坐60人,
哪两个班坐一辆车最合适?
一个苹果教学设计(优秀14篇)篇八
1、使学生初步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明白“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道理。
2、通过摆学具、说算理,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探索精神和思维的灵活性。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明白“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道理。
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即38看成40,。
40+17=57能装下;或者38看成40,17看成20,40+20=60,能装下。
师:同学们进行估算时,我们可以把两个数都看成整十的数去估算,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数看作整十进行估算。
1、验证估算。
师:那么究竟有多少个苹果?请大家用小棒摆一摆,或者用计数器算一算。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师:谁愿意把自己刚才的算法展示给大家,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学生可以从摆小棒,计数器和竖式计算的方法。
师:同学们真棒啊!都学会自己学习了,有这么多种办法解决问题。
2、算一算,说一说。
师:现在请同学们练习用竖式计算下面习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组织交流汇报。
38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17。
55数位对齐,个位算起。
一个苹果教学设计(优秀14篇)篇九
教学目标:
1、通过"分一分"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过程。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通过发散性、开放性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具准备:12个苹果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讲述小熊摘苹果的情景,出示课题:分苹果。
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帮小熊分苹果。
(二)、操作探索,体会新知。
(同时,贴出12个苹果,板书贴出“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个。”字条)。
先孩子们独立分,然后同桌互相检查。
请学生来板演不同的分法(可能有1个1个分的,2个2个分的,3个3个分的等等)并说一说。
之后同桌互相说一说,小组说。教师引导学生能完整地说出平均分这种含义,即: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师:现在小熊家又来了两个客人,小熊想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6个好朋友,聪明的你,愿意帮帮小熊吗?动手分一分!
学生独立分,分完后小组互相说一说,请个别学生说,大家一起说说。(12个苹果,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每盘放()个。)。
请学生来板演,并说一说。
多媒体课件: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2个,可以放()盘?(同时贴出相应字条)。
学生动手分,然后互相说一说。
学生板演,大家一起说。教师引导让孩子们体会平均分的另一种含义。
3)小结:从帮小熊分苹果中,我们知道了平均分的方法很多,但是无论哪一种分法,分得的结果每份同样多。
(三)、动手尝试,巩固新知。
(以闯关的形式来进行知识的巩固,学生会更感兴趣!)。
一、个人尝试(第35页的"试一试"第2题)。
1、学生看题,说题意。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动手实践。
3、交流订正。
二、进一步深会(第34页的"试一试"第1题)。
1、学生看题,请个别学生说题意,分析题目。
2、不用学具,直接完成练习。
3、师适当引导,学生间交流好的练习方法。
三、尝试探索(第35页的"试一试"第3题)。
1、学生看题,说说题意。
2、独立完成应用题,集体交流,给予及时的评价(不要磨灭学生的那份热情)。
3、鼓励学生,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灵活伸缩(第35页的"试一试"第4题)。
1、看图说一说:图上有多少名学生?他们是怎样排队的?
2、思考:还可以怎么排?与同桌合作,利用学具摆一摆,
3、汇报结果。
(四)、课堂小结。
一、小结。
平均分的方法很多,但是无论哪一种分法,分得的结果每份同样多。
二、延伸。
数一数本班的同学一共有几个,除了我们现在的这种排法,还可以怎么排?
教后感:
首先,能较好的理解教材,操作突出;其次,针对问题解决做到了算法多样化;并能较好的突出算理,学生能很好的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比我想象的好一些!
不足:如果可以个性化的处理教材效果会更好,比如可以把第1课时和本节课并作一课时,感觉就不会那么单调了,效果会更好!还有在教学过程中,应学会装傻,这样可以留给学生多一点空间给学生,从而也不会认为的降低难度,可以更好的挖掘孩子的潜力!另外,练习的形式可以多样化,适当的家大课堂的作业量,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会有很大的帮助。
一个苹果教学设计(优秀14篇)篇十
北师版第一册第三单元“分苹果”课本第41页的内容。
1、通过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独立与合作相结合,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掌握10的加减法。
2、在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仔细观察、语言表达、动手的能力。
3、在活动中,初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倾听和叙述。
10的组成与合成。
多媒体课件 红苹果10个 卡片10张 若干红花
10份(10个 ) 表格(10份)
一、 复习
师:同学们,轻轻地拿出听课本,我们开始听算了,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1) 听算
3+4= 4+4= 3+6= 5+2= 3+2=
7-3= 8-4= 9-3= 7-5= 5-2=
(2)口答卡片中的题目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真棒!不过,老师发现还有很多同学用手指在慢慢地算,老师希望这些同学在家多多练习,相信不用多久你也会和其他同学一样棒的,能做到吗?那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10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一个苹果教学设计(优秀14篇)篇十一
1、通过“分一分”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过程。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通过发散性、开放性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苹果图片、小棒、挂图、写着题目的小黑板。
出示小熊的挂图,师:今天,小熊过生日想请小动物们吃苹果,(出示苹果图片12个)小朋友们快来帮小熊分苹果吧!
1、学生独立思考。
2、利用学具分一分,并汇报结果。
1、如果准备了三个盘子呢?
2、如果准备了六个盘子呢?
3、如果准备了二个盘子呢?
4、你还有其它的分法吗?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以上问题,并进行解答、交流方法。
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师生共同订正。
师:从帮小熊分苹果中你发现了什么?在分的过程中你是否有比较快的方法?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学习的方法。
1、学生看题,说题意。
2、利用学具分一分,独立动手实践。
3、交流订正。
1、学生看题,请个别学生说题意,并请个别学生尝试分析题目。
2、不用学具,直接完成练习。
3、师适当引导,学生间交流好的练习方法。
1、学生看题,说说题意。
2、小组合作:编一题简单的应用题。
3、小组展示应用题,集体修正,给予及时的评价(不要磨灭学生的那份热情)。
4、独立完成应用题,集体交流。
1、看图说一说:图上有多少名学生?他们是怎样排队的?(列式计算)。
2、与同桌合作,利用学具摆一摆,思考:还可以怎么排?
3、汇报结果。
平均分的方法很多,但是无论哪一种分法,分得的结果每份同样多。
数一数本班的同学一共有几个,除了我们现在的这种排法,还可以怎么排?
一个苹果教学设计(优秀14篇)篇十二
课时安排:1课时。
执教教师:焦秀玲。
执教班级:二(1)班。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用具体操作或图示的方法进一步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重点: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
难点:进一步体验平均分。
个案补充/反思纠错。
【激趣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平均分的.知识,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分苹果,好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第一幅图。
【自主学习】。
1.分成3堆,每堆一样多。
师:请你用圆片代替苹果,把这些苹果分成3堆,要求每堆一样多。可以怎样分?
学生用圆片分,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交流。
生1:我是1个1个地分的,结果每堆都有4个苹果。
生2:我是2个2个地分的,结果也是每堆都有4个苹果。
生3:我是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一次分好的,每堆都有4个苹果。
师:同学们这些分法都是正确的,分的结果也都是一样的。
2.每袋装4个。
师:如果还是这12个苹果,老师要求大家每4个装一袋,那么需要几个袋子呢?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操作后,交流汇报:。
生:每4个装一袋,我就数出4个放成一堆,再数出4个放成一堆……这样一共就分成了3堆,说明需要3个袋子。
师:说得很好,就是需要3个袋子。
【合作交流】。
3.比较。
师:说一说两次分苹果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可能会说:。
·都是分12个苹果,都是平均分的。
·分完后每份的个数都是同样多的,每份都是4个苹果。
……。
师:是啊,都是把12个苹果平均分,尽管分的方。
通过变式练习,进一步体会平均分问题的两种不同情形。初步感受“等分除”和“包含除”。
式不同,但是结果是相同的。
【达标检测】。
练一练1、2、3。
【总结提升】。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呢?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无。
一个苹果教学设计(优秀14篇)篇十三
教学内容课本第34、3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
2、让学生看懂图意,明确两次分苹果的不同要求。
3、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体会等分的不同方法。
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如何对发散性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手段:主题图,小圆片或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出示图片)小熊想让大家帮它分苹果,我们一起来,好吗?
生:好。
师:谁能说出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生:12个苹果,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每个盘子放几个?
生: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2个,可以放几盘?
(教师板书问题)。
二、问题探究。
1、解决第一个问题:12个苹果,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每个盘子放几个?
师:你能用小圆片表示苹果分分吗?看谁分得最快。分完后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用小圆片代替苹果开始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师:你是怎样分的呢?
生:把12个苹果分成4堆,每堆3个,3个放一盘,这种分法最快。
生:先往每盘里放2个,再往每盘里放1个,每盘就是3个苹果。
……。
教师给予评价鼓励。
2、解决第二个问题: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2个,可以放几盘?
师:同学们分分看,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生:我就把12个苹果2个2个的分,就可以分6盘。
生:我知道12里面有6个2,我就知道可以分6盘。
……。
三、体验感悟。
师:刚才小朋友们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大家动脑筋想一想,除了书上的这两种分法,还可以怎样平均分?用小圆片试着分一分。
生: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个。
生: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生: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2个。
生:每个盘子放6个苹果,可以放2盘。
……。
四、实践应用。
出示试一试的1、2、3题。
教师说清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汇报,出示结果,集体订正。
第4题,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探索出不同的排法。
生:可以排4排,每排4人。
生:可以排3排,每排8人。
生:可以排2排,每排12人。
教师小结。
练习设计:第32页的分一分、33页的试一试。
平均每个盘子放3个。
每个盘子放2个,可以放6盘。
一个苹果教学设计(优秀14篇)篇十四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索并掌握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有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难点:正确掌握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课型:新授课(计算教学)。
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两名学生板演。
22+936+5。
2、其他同学开火车。
9+86+75+93+87+710+85+8。
口算后订正板演题。
二、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三、讲授新课。
1、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现在老师就要考考你们了,他们摘的苹果放在一个箱子里,能装得下吗?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互相商量一下。
师:谁愿意先说说你和同桌商量的结果?
生:要知道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才知道够不够装。
2、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好好想想,看看能不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
生:我列的算式是38+17。
师:能说说你为什么这么列式吗?
师:你说得真棒!可是17+38应该怎样算呢?请大家小组讨论,看看哪组想出的方法又多又好。
3、刚才大家讨论的十分热闹,相信一定想出了很多办法,谁愿意先说说?
方法一:10+30=407+8=1540+15=55。
方法二:20+38=5858-3=55。
方法三:17+40=5757-2=55。
方法四:20+40=6060-5=55。
方法五:17+38。
55。
师:能说说这个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吗?
(1)列竖式相同数位要对齐,就是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2)从个位开始计算,先算7加8等于15,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写5.再算个位上3加1再加1,等于5。
(板书)进位加法要记牢,相同数位要对齐,先从个位加起来,个位满十要进一。
师:同学们,你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以后大家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师:通过计算我们发现,不管是哪一种计算方法,结果都是55。那么用一个箱子,能装得下吗?生:能。
4、教学“试一试”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的表现都很出色。现在我们也试着用竖式做几道题,好吗?
师:请大家翻开课本第71页的“算一算,说一说”。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师:同学们能看懂题意吗?
生:能。
师:大家能说说这道题怎么做吗?
生:能。43+19=62,43+38=81,19+38=57。而70颗珠子才能穿成一条项链,所以有43颗珠子和有38颗珠子的两袋合起来能穿成一条项链。
2、“练一练”第2题。
教师找4位同学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3、“练一练”第3题。
师:大家可以看到,有三组算式,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三组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想。
师:请同学们先将每组中的.两个算式正确解答出来,然后再找出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找正确了,你们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请大家快试试吧。
4、“练一练”第5题。
生:愿意。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从图中,你们能获取哪些信息呢?
师:能说说你们为什么这样想吗?
师:你们说的都是好办法。可见我们班的同学已经学会了按照一定的规律解决问题,这个进步可不小阿!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你们都来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摘苹果。
方法三:17+40=5757-2=55。
方法四:20+40=6060-5=55。
方法五:17+3855。
作业布置:
《同步伴读》第64、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