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的主题要突出现实意义,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所启示。小编精心搜集了一些优秀的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对大家写作时有所帮助。
扩写古诗回乡偶书(优秀17篇)篇一
作者: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解。
鬓毛摧:指的是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
译文。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作者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扩写古诗回乡偶书(优秀17篇)篇二
古时候有一位出名的诗人,名叫贺知章。他很小时候就随着父母离开了他的家乡,来到一个遥远的地方。贺知章就在那个地方成长、长大。多年离开家乡的贺知章虽然没回过家,但是,他依然很开心,因为他家乡的话音没有变。当他变成一位白头发老的老人时,他就开始惦念着他的家乡了。他回想起童年时在家乡与伙伴们玩耍、奔跑,回想起在家乡过年那喜气洋洋的气氛。从那以后,他就一直盼望着回到家乡了。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贺知章抓住这个机会,回到了家乡。
贺知章到了自己的家乡时,走在家乡的小路上,他闻到了以前家乡那果树上的果实的香气,看到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当他正在休闲的.走在小路上时,几个小孩子突然把贺知章围了起来,上下打量着贺知章。有个小孩子说:“老爷爷,您从哪儿来的呀?我们怎么不认识您呀?”贺知章笑着说:“孩子们,你们当然不认识我啦!我是从一个很远的地方来的。”于是,贺知章就向这几个小孩讲述了他去的那个地方,并且还说起他小时候还没有走的时候的事情,这几个孩子听得着了迷,就继续津津有味地听贺知章讲。
听完贺知章的讲述后,这几个孩子的其中一个问:“那您还会走吗?”贺知章没做声,只是笑了笑。又一个孩子问:“老爷爷,您去的那个地方好不好玩呀?”贺知章点点头,表示蛮不错。又一个孩子问:“您能在这里住吗?”贺知章再次点点头。孩子们就这样一一问下去,贺知章要不就点点头或摇摇头,要不就做出两句回答。
贺知章就在这里住了几天,他下定决心,以后都不要再走了。从此以后,贺知章就一直在他的家乡里生活。
扩写古诗回乡偶书(优秀17篇)篇三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做官的贺知章告老还乡了,他的头发和胡子都白了,村里来了几个小朋友,他们有礼貌地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谁?要到哪里去?”
贺知章抚摸着小朋友的头亲切地说:“我是贺知章,我的家就在这个村庄。”
小朋友们惊喜地说:“原来您就是大名鼎鼎的大诗人贺知章呀!”
扩写古诗回乡偶书(优秀17篇)篇四
贺知章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从小就离开家乡,到京城去考取功名,他37岁终于考中了进士,在京城做了官。80岁后,他觉得自己老了,就告老还乡了。
他一个人,跋山涉水艰难地走着。他日夜兼程、疲惫不堪、终于到了村口。贺知章非常兴奋、非常激动。虽然他再外当官几十年,口音却没有变,但他头发斑白,身体也衰老。他刚走了不远,便见一群小朋友,小朋友见了他,问他:“你从哪里来?到我们这里来干什么?”他说:“这里就是我的家乡呀!”一个小朋友好奇地问:“我为什么没见过你?”贺知章说:“我长年在外面当官,所以你没见过我。”又有一个小朋友关心地问:“你走那么长的路,肯定很累吧!”他微笑着说:“不累,不累。对了,我离开家乡这么多年,家乡有什么变化?小朋友拥着贺知章,牵着他的手,笑嘻嘻地问长问短,问东问西。他微笑着一一回答。
他们来到街道上,贺知章离开的时候路两边还是茅草屋,现在都变成了瓦房。河边的柳树已长成了参天大树。他离开的时候,柳树只是一颗小树苗。河上的桥也变成了坚固美丽的石拱桥,以前还是让人胆战心惊的独木桥。
不一会儿,乡亲们就过来热烈地迎接贺知章。原来是小朋友们告诉大家的。大家到了屋里,摆上酒席,一起坐在一块儿,一边喝酒,一边说话,一起回忆童年那一起捕鱼、一起读书、一起玩耍的`美好往事。屋里传出阵阵欢声笑语,村子被欢乐气氛包围着。
贺知章看着亲切、纯朴的乡亲们,感到非常幸福。
扩写古诗回乡偶书(优秀17篇)篇五
今天下午,妈妈到天桥岭办事,顺便也带着我来到了天桥岭。下了车,我们的位置离我天桥岭的好朋友郑书严家最近,我便要求妈妈让我到她家玩。
一进门,我就看见我的好朋友郑书严正和她弟弟看电视,我早就想好了有许多要说的话,可我一见她,心情特别激动,把想说的话全都忘了。我们只是相视而笑。这时,妈妈说她去办事,让我在这儿等她。渐渐地,我们的话题越来越多,聊得越来越投机,她说我走后,老师让写一篇关于亲朋好友的作文,除了新来的同学,其他同学全写我,我听了泪如泉涌。我想让时间过慢一点,和每个小朋友都玩一玩,回到我们的'童年时刻。我向她了解了她的学习、生活情况都很好,还向她了解了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也都很好。
时间过得真快,妈妈回来了,我和郑书严恋恋不舍的分开了。“天桥岭的同班同学们,我一定会给你们写信的!”我在心里小声的说。
啊!我希望我们(我和天桥岭的同班同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有可能我们还会再次重逢!
扩写古诗回乡偶书(优秀17篇)篇六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又一年过去了。听着屋檐下小燕子“啾啾啾”的叫声,我就知道,春天来了。算算看,我已经阔别家乡五十几年了,自己也从当时风华正茂的年轻小伙子变成了一位久经官场的耄耋老人了,现在也是时候该回到自己牵肠挂肚的家乡了。
我踏上了回乡的马车,想着我很快就能重新见到我日思夜想的故乡和亲朋好友了,心中不免有些激动。我的父母身体还健在吗?从小的玩伴们现在过得如何了?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我有些迫不及待了。
马车经过了一个多月的颠簸,终于在家乡的故土上停了下来。我缓慢地走下车,双脚踏上了久别重逢的地方,我的心怦怦直跳,一种欣喜的感觉在心中跳跃,这是多年在官场中从未感受到的。我的嘴角勾起一条弧线,眼眶也湿润了,一滴泪从眼角流出,是激动的泪!看着镜子中的自己:饱经风霜的脸上早已爬满了岁月的痕迹,双鬓也早已花白,身体也因为长期伏案而微微弯曲,早已没有了年轻时候的意气风发。
身边的景色还是记忆中的样子:一条蜿蜒的小泥路伸向天边,路边的树木郁郁葱葱,长得十分茂盛,树叶的深处里时不时传来了几声悠扬悦耳的鸟鸣声。溪边的草坪碧绿碧绿的,像一条厚厚的毛毯子般,上面点缀着几朵不知名的野花。清澈的溪水也在欢快地奔腾流淌着,几座古色古香的小拱桥静静地立在溪面上,显得格外美好。带有泥土芬芳清凉的风轻轻拂过脸庞,像极了母亲那温暖的手掌,拂去了我一路上的疲惫。
“老爷爷,您可以把我们的球还给我们吗?”一个稚嫩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我抬头望去,声音的主人是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眼睛小小的.,皮肤很白皙,穿着一件小红褂,样子很可爱。我笑着把球还给了他。
他身边的另一个小男孩长得黑黑的,那个小男孩打量着我,疑惑地问:“老爷爷,您是外地来的吧?我在这里从来没有见过您。”一个个子矮矮的“豆芽菜”吸着鼻涕,抢着答道:“爷爷,您一定是来这里找人的吧?您要找谁,告诉我,我对这里熟的很!”说着,拍了拍自己的胸脯。
我挤出一丝苦笑,对他们说:“孩子们,我不是外地来的,这里是我的故乡啊!”有一个孩子疑惑不解:“那我怎么没见过您呀”“这几年我在京城做官,都没有回过家。”孩子们听完,兴奋不已,叽叽喳喳地说道:“原来您就是家长口中常说的贺大人啊!”
我和孩子们一起有说有笑地走回了那个温馨而又美好的小草房中。我的父亲和母亲拄着拐杖走了出来,望着他们亲切而又苍老的面孔,我有种说不上来的感受,泪水迷住了双眼,我艰难的开口了:“爸……妈……”他们的眼睛也在流泪,我扑进他们的怀抱,又一次开口道:“爸……妈……儿回来了!”
晚上,我回到了自己的房间,拿出了砚和笔,诗兴大发,靠着微弱的烛光,在纸上写下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扩写古诗回乡偶书(优秀17篇)篇七
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
少时就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称为仙宗十友。
书法。
贺知章的作品被爱好书法者视为珍品。他的墨迹留传很少,现存尚有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和流传到日本的《孝经》草书。
贺知章书法善草隶,窦臮《述书赋》称:“湖山降祉,狂客风流,落笔精绝,芳词寡俦,如春林之绚采,实一望而写忧。”窦蒙注云:“(贺知章)每兴酣命笔,好书大字,或三百言,或五百言,诗笔惟命……忽有好处,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也。”
窦氏兄弟评唐名家书多讥贬,惟推崇贺知章“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可知贺知章当时书法之声誉。李白有《送贺宾客归越寺》云:“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为世传诵。
传世书法作品中,墨迹有草书《孝经》、石刻《龙瑞宫记》等。《孝经》全卷纵笔如飞,一气呵成,龙蛇飞舞,神采奕奕。略取隶意,融入章草,以求高古。既有唐人的严谨作风,又有晋人流润飞扬的风姿,对晚唐和宋人书风影响巨大。
诗歌。
现存诗19首,多为祭祀乐章和应制诗。
包括《咏柳一作柳枝词》、《采莲曲》、《答朝士》、《回乡偶书二首》、《晓发》、《送人之军》、《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谟字》、《顺和》、《望人家桃李花》、《泰和圣制送张说巡边》、《雍和》、《泰和》、《福和》、《太和》、《表和》、《大和》、《奉和御制春台望》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扩写古诗回乡偶书(优秀17篇)篇八
经过一个月的风餐露宿,我终于赶回了家乡。啊,我的'家乡,我的家!我年轻时盖的那间茅屋还在,那清清的鱼塘还在,那五颜六色的金鱼还在!我还看到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孩在我的房子前嬉戏,啊,这一定是我的儿孙吧?我虽白发苍苍,一把胡须,但现在儿孙满堂,我也心满意足了。几个小孩见我走来,好奇地围着我,一位稍大的、胆大的小男孩,仰着头,笑嘻嘻的对我说:“老爷爷,您从哪儿来,要到哪去呀?”听到这话,我满脸苦笑,感慨万分,一时诗兴大发,吟出了一首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认识,笑问客从何出来?
扩写古诗回乡偶书(优秀17篇)篇九
年轻之时,贺知章背井离乡,进京赶考,那时在朝廷里,书信难写,更无回信,家乡的模样也渐渐淡去。终于有一天,贺知章告老还乡,开启了回家的旅途。
贺知章的眼角湿润了。童年之时,他们在这里游戏的情景也浮现了出来。贺知章放眼望去,初春时节,遍地绿色,房子到处都是,地上的小草刚刚吐出了嫩芽,十分可爱,树枝上新长的新叶翠绿的。小河清澈见底,一条条鱼儿快活地游来游去。往事依依,小时,贺知章在水中抓鱼,一次,抓到了一条至少十斤的大鱼,大鱼在水中不停地扑腾,抓住那鱼的小孩儿(那时的小孩)被大鱼摔入水中,他们仨最后一起把大鱼弄上来的。
忽然,一阵稚嫩的声音传来了:“老爷爷,您能帮我们拿一下风筝吗?”贺知章一看,原来是一群小朋友在放风筝,一只风筝挂在了不高的树枝上。他吃力地举起手,取了下来,递给小朋友们。忽然,一个小胖墩儿问道:“老爷爷,您是客人吗?您来找谁?”“不啊。”贺知章含泪说道,“我是小时背井离乡,现在五十几了,回乡了。”
贺知章目送孩子们离去,慢慢向家走去,一个熟悉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母亲!”贺知章一把抱住母亲,又抱住门后的父亲,老泪纵横,回想离家前对父母说,很快就会回来,没有想到一等就是几十年,而父母却包容着他,等了这么久。
夜里,他难以入睡,挥毫写下《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扩写古诗回乡偶书(优秀17篇)篇十
天,湛蓝深邃不染一丝污渍;水,清凉明澈未染半点浊痕。
顺着崎岖难行的山路,点点黑瓦村落在陡坡的那一边。
这是我的故乡,有我的亲人,有我挥之不去的思念和牵挂。
红褐色的田埂映照着夕阳,满山牛羊仿佛也用质朴的乡音呼唤着迟迟未归的游子,狂风吹得芦苇的散絮落到溪中飘零,我不禁想起“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诗句。
看着层峦叠嶂的山石,我遥想着山的那一边,有着波涛澎湃的金沙洪流,激荡着我对故乡的深情,激荡着爷爷奶奶对子孙的爱与思念……崎岖的道路无法阻隔血脉的思念,虽然已满头汗水,但是看着父亲,他那炙热的眼神,他遥望家乡红土的深情,我知道,他和我一样,巴望着一下飞回家园与家人共享天伦,爷爷奶奶正在家里期盼着,祷告着,用最最质朴也最最高尚的声音,呼唤啊,呼唤……我忽然又想起上次回乡时,奶奶早在家外等候,一见到我,激动得话也说不出来,只是用粗糙的手抱着我的头,在我细嫩的小脸蛋上亲了又亲……祖辈经历的苦难我已尽数无知,我唯一能做的,也只有牵着他们的手,看着他们的眼睛,听着那几乎不是来自同一个世界的叙述,对于老人,这已经是最大的慰藉!走下陡滑的山坡,眼前猛然闪现一个憔悴的背影——不正是爷爷吗!灰皮土帽遮盖着一头白发,爷爷的背,仿佛更佝偻了,那弯曲的'脊柱正是岁月磨难的唯一见证……爷爷回过身来看着我们,是的,他什么也没有说出来,但我已经知道他想要说什么,他想说的只是,平安到家了,真好。跟在爷爷的身后,我离家越来越近,肩头的包袱仿佛顷刻间不复存在。
我忽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回到家中,投入亲人的怀中,这难道不是游子最好的归宿吗?熟悉的土屋,历经沧桑的门庭,门上赫然是一个红色的“五好家庭”的标志。我一时哑然。我已经太久没有回到这里,太久了……推开门,小小的院子里,一切是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仿佛连鸡猪都瞪着奇怪的眼睛看着我,对我这个“陌生人”充满了疑惑。
奶奶因为身体不适一直不能出门,见我和父亲到家,又是高兴又是关切:“脚疼不疼?过来用热水洗一洗脚。”于是找来盆和干净的毛巾——因为怕我嫌弃,奶奶还选了一块新毛巾。
疾病还未痊愈的奶奶亲自帮我脱去鞋袜,为我洗脚,揉腿,我一时觉得实在太羞愧!身为儿女的我不但没能为长辈做点什么,还要奶奶为我洗脚。然而我只是默默的看着奶奶,她好像一个雕刻家在为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做最后的加工,脸上是数不尽的幸福和宽慰,也许对于老人,对于这样一个孤单的老人,哪怕为子女做再小的事也是那么的快乐和自豪!我享受着这样热烈的亲情关爱,鼻子微微一酸,仰头看向天边,太阳的颜色已经暗淡,仿佛困倦似的在山头沉浮。
扩写古诗回乡偶书(优秀17篇)篇十一
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
少时就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称为仙宗十友。
贺知章的作品被爱好书法者视为珍品。他的墨迹留传很少,现存尚有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和流传到日本的《孝经》草书。
贺知章书法善草隶,窦臮《述书赋》称:“湖山降祉,狂客风流,落笔精绝,芳词寡俦,如春林之绚采,实一望而写忧。”窦蒙注云:“(贺知章)每兴酣命笔,好书大字,或三百言,或五百言,诗笔惟命……忽有好处,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也。”
窦氏兄弟评唐名家书多讥贬,惟推崇贺知章“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可知贺知章当时书法之声誉。李白有《送贺宾客归越寺》云:“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为世传诵。
传世书法作品中,墨迹有草书《孝经》、石刻《龙瑞宫记》等。《孝经》全卷纵笔如飞,一气呵成,龙蛇飞舞,神采奕奕。略取隶意,融入章草,以求高古。既有唐人的严谨作风,又有晋人流润飞扬的风姿,对晚唐和宋人书风影响巨大。
现存诗19首,多为祭祀乐章和应制诗。
包括《咏柳一作柳枝词》、《采莲曲》、《答朝士》、《回乡偶书二首》、《晓发》、《送人之军》、《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谟字》、《顺和》、《望人家桃李花》、《泰和圣制送张说巡边》、《雍和》、《泰和》、《福和》、《太和》、《表和》、《大和》、《奉和御制春台望》等。
扩写古诗回乡偶书(优秀17篇)篇十二
那是一个秋天的黄昏,我辞官回乡。
我从小路的尽头走来,凝视着周围的一草一木,眼里充满了激动与兴奋。我停下脚步,站在那高大的老槐树旁,自言自语道:“这里的`一景一物既陌生又熟悉,50年前,母亲就是在这儿哭着和我道别。那时我年少气盛,总想出去干一番大事业。如今才知道,还是家乡好啊!”说着说着,我两眼溢满泪水。
晚上,我作下了一首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扩写古诗回乡偶书(优秀17篇)篇十三
清风徐徐、杨柳依依的春天里,一个经过几十年漂泊和奋斗的老人回到了故乡,他就是贺知章。
如今的他已不再是那个朝气蓬勃的少年郎,而是一位经历一路风雨、几度寒霜的白发苍苍的.老人家,无情的岁月在他的额头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
贺知章站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不禁喃喃道:“这么多年了,一切都在变化,可我的故乡还是这么的美丽。翠绿色的草地,五颜六色的花朵,高耸入云的大树,欢快流淌的小河,飞翔于蓝天上的小燕子……遥想当年,我还是一个小孩子,上树掏鸟蛋;下水摸鱼;在草地上放风筝……是多么愉快啊!”
“你快来追我呀!”“你快站住!”几个小孩稚嫩的声音传入了贺知章的耳朵。这时,“哎呦”一声,一个小孩跌倒在了他的身边,贺知章轻轻地将他扶起说:“小心一点,下次别跑这么快。”
“我知道了,老爷爷,您从哪儿来的?为什么我没见过你呢?”小孩笑嘻嘻地问他。
“哦,我叫贺知章,这儿就是我的故乡,你没见过我是因为我离开家乡很多年,今天刚回来。”贺知章若有所思地答道。
“那您为什么不回家呢?”小孩很关心地问道。
“嗯!我这就回家。”贺知章答应着,迈开脚向家里走去。
他回到了家,这一路的感受让他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于是便写下了《回乡偶书》这首名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扩写古诗回乡偶书(优秀17篇)篇十四
我从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在我年事已高,两鬓斑白之际终于回到了家乡。回到家乡,我心里又喜又悲,喜的是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魂牵梦绕的家乡。家乡的样貌也没有太大改变,让我感到亲切。悲的是家人都已经不在了,一家人一起吃团圆饭的情景,只能在梦里出现了。小时候的玩伴也都不知道去哪儿了。
我在熟悉而又陌生的小路上走着,忽然,旁边的平房里传出歌声,咦,那可是我小时候经常唱的歌曲啊!我不禁回忆起小时候的种种:和小伙伴一起放风筝,可常常一不小心把线弄断了;和小伙伴画画,却把墨汁泼到了小伙伴身上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一切恍如隔世,我心中百感交集。
我继续走着,忽然,我看见了一个穿红肚兜的小孩子。我冲他摇摇手示好,他眨了眨大大的`眼睛,然后问我:“老爷爷,您是谁呀?是远道而来的客人吗?那,老爷爷您从哪来呀?您来我家玩吧,老爷爷!”面对小孩子的热情邀请,我无奈地笑笑,谢过之后婉拒了。
我继续走着,来到自家门口,我推开门,“咳咳”,我被尘土呛到了。再一看屋里,布满了蜘蛛网,床已经发霉,发出了一阵阵的臭气。以前我画的水墨画已经泛黄了,杯子里躺着虫子的尸体看到这残败的场面,我心里咯噔一下,满腹辛酸写下了一首诗《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扩写古诗回乡偶书(优秀17篇)篇十五
贺知章弱冠之年,便离开了家乡进京赶考,上个月,他终于结束了官场生活。马车经过一个多月的颠簸,回到了他的家乡。这时,他正从马车上缓慢地走下来,望着这故乡,不禁湿了眼眶。
此时的贺知章已是满脸皱纹,头发已经全部花白,嘴唇都裂干了,青筋爬满了他的手背。但家乡还是那个老样子,河边的树还是那么郁郁葱葱,田里的油菜花还是那么金黄茂盛。远处的一叠叠青山上,也时不时传来几声鸟鸣,清风轻轻抚摸着他的脸颊,仿佛在说:“欢迎回家!”
曾经,他儿时的`生活也是如此安逸,和好朋友们放风筝,捏泥人,画画……当年进京赶考时,他成状元的消息传到故乡,走之前,母亲给他缝补着衣裳,可是,母亲现在已经不在了……想着想着,他便流下了热泪。突然,一个上面画着凤凰的风筝掉了下来,正巧掉在他的脚边。他弯下腰来,有些费力地把风筝捡了起来。
“爷爷,这是我们的风筝,可以还给我们吗?”“哦,哦。”贺知章边说边把风筝交到了孩子们的手中。“爷爷,您是外乡人吗?”那两个孩子疑惑地问道。“唉……”他叹了一口气,并有回答。
贺知章迈着年迈的步子回到了自己的家,打开大门后,时间似乎定格在了当年——院子中养的花还是那么红,池塘的水还是澄清无比。他迈步进了房间,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乡见不乡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扩写古诗回乡偶书(优秀17篇)篇十六
贺知章年轻时考上了进士,离开到外地去做官。几十年过去了,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非常想念和亲人,他向皇帝请求辞官回到家乡养老,皇帝答应他的请求,还送给他一辆马车让他早日回家。
归心似箭,第二天,天还没亮坐上马车出发了,马车在弯弯曲曲的小路疾驰,他坐在车上左右颠簸,心情十分激动,想象着家乡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小时候的还能认识吗?他不停催赶马车的车夫:“能不能再快点!。”他恨不得马车长出翅膀飞起来。
经过十几天长途跋涉,终于到家了,他急忙从马车上走下来,站在村口仔细的打量着眼前的村庄,村前的小溪还是那样清澈,天空还是那样的湛蓝,他深深吸了一口散发清香的空气,好像回忆小时候的味道,他急急忙忙往村子走去。
刚进村口,一群正在玩沙包的儿童,看见他东张西望的样子,以为他是从外地来的,迷了路。他们便把他围起来,问长问短。有个小男孩天真地问:“老,您从哪里来?是不是迷路了?”他听了以后哈哈大笑说:“孩子们啊,我就是这个人啊,这里就是我的家乡啊!”小男孩睁着圆溜溜的眼睛好奇的看着我说;“虽然你说话的口音和我们一样,可是那我们怎么没有见过你呢?”,他感慨的摸了摸小男孩的小脑袋说:“我是从很远的京城回来的,我几十年前就出去的,一直也没回来过,你们当然没有见过我了!”。突然,有个小男孩说:“我听说他小时候的邻居在京城做官,叫贺知章,是不是您啊?”他点点头。小男孩高兴的跳起来了,兴奋的说:“我爷爷还经常念叨还能不见上你一面,我现在就带你去见他!”
孩子们跑过去有的拉着他的手,有的拿起他的行李,叽叽喳喳的往村子里走去。
扩写古诗回乡偶书(优秀17篇)篇十七
原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鬓毛衰一作: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写作背景。
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译文。
注释。
(1)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鉴赏。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