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是教师的教学计划书,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借助下面的教案模板范文,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学设计的要点和规范。
最新古诗墨梅说课稿(优秀15篇)篇一
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古诗简介。
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一二两句构思精巧,将画中墨梅与池边梅树化而为一,仿佛画中之梅的淡淡墨晕,为池头梅树吸收水中墨色所致。三四句则宕开一笔,赞赏墨梅虽无耀人眼目的色彩,却极富清新高雅之气,以此表达不愿媚俗的独立人格理想。
翻译/译文。
这画仿佛是从我的洗砚池边生长的是一棵梅花,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笔后淡墨留下的痕迹而没有鲜艳的颜色,因为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许它的颜色,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在天地只间。
注释。
墨梅:用水墨画的梅花。也有作“淡墨色的梅,是梅花中的珍品”。
吾家: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一说三国时期是钟瑶年轻的时候练字,经常用家旁边的池子洗毛笔,以致整个池子最后都是墨色了。一说东晋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里是化用典故自诩热爱书画艺术、热爱文化。
头:边上。
个个:朵朵的意思。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痕:痕迹,留下的印记。
流:有流传、流布之意。有很多版本皆作“留”。
清气:所谓的清气,于梅花来说自然是清香之气,但此处也暗喻人之清高自爱的精神,所谓清气就是雅意,就是正见,就是和合之气。
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指人间天地间。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旳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旳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旳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旳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旳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旳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旳立身之德。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墨梅》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诗人也借物抒怀,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有意见认为,该题画诗,点出创作意图,强调操守志趣,在艺术史上甚至比《墨梅图》本身还要出名。
最新古诗墨梅说课稿(优秀15篇)篇二
教学内容:
复习巩固两首古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诵《古诗两首》。指导读好诗句的节奏和重音。
2、想象古诗意境,提示应用什么语气来朗读。
3、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及表达的感情。
二、熟读成诵。
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3、自由练读,个人展示评议,集体朗读背诵。
三、拓展诗境。
1、出示描写梅花的诗词。
2、师范读,指导朗读。
3、尝试背诵。
四、指导书写生字。
作业设计:
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最新古诗墨梅说课稿(优秀15篇)篇三
原文: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版本一)。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版本二)。
译文。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
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注释。
墨梅: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
吾家: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池头:池边。头:边上。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痕:痕迹。
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
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天地间。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墨梅》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诗人也借物抒怀,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有意见认为,该题画诗,点出创作意图,强调操守志趣,在艺术史上甚至比《墨梅图》本身还要出名。
最新古诗墨梅说课稿(优秀15篇)篇四
吾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墨梅就是颜色艳丽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最新古诗墨梅说课稿(优秀15篇)篇五
教材说明:
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学习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
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古诗。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
(一)《墨梅》。
1、个人自学。
依照学法自学《墨梅》。
2、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教师深入小组,适当指导。
3、大组汇报。
学生按照刚才总结的学法,依次汇报。结合查阅的资料、结合插图等等,尤其是对重点字意诗意,说一说、议一议,互动补充。
4、诵读感悟。
在理解诗句含义、初步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先自由练读,再指名纠正示范,然后再试读。使得熟读成诵,并能有感情的背诵。
在有了学习《墨梅》的经验方法的基础上,自学并汇报这两首古诗。
(三)写法。
三、巩固。
用不同形式背诵三首古诗,注意难写易错字和标点符号。
四、拓展。
搜集交流托物言志诗,如《青松》(陈毅)、《梅花》(王安石)等。
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课前按照学法进行充分的预习,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把三首古诗一起交流,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2、在理解古诗诗意的时候,不要求逐字逐句的解释,只要说出大意即可。
3、在交流汇报的时候,形式不要过于单一、三首诗同一个模式汇报下来,要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汇报。
4、对古诗的朗读练习还不够到位,一定要保证充分的读的时间,多读、熟读、有感情的读、有感情的背诵。
5、朗读、背诵古诗的形式也要灵活多样。
6、可以扩展第二课时作为古诗背诵大赛,摘抄积累,模仿创作,激发学生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
最新古诗墨梅说课稿(优秀15篇)篇六
我选择这个教学内容,出于这样几个原因:
2、平时,我也观摩过不少执教古诗的课,很是羡慕大师们的挥洒自如。而自己在公开课的教学中,也从未尝试过古诗的教学。于是,就有了这一次的尝试。
《石灰吟》这首诗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对于文本的分析,我就不多说了。我主要和大家说说我的教学设计。
对于这堂课,我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自己的理解,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联系诗人的生平,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反复诵读,让学生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具体的文本材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立志、做人的情感熏陶。
基于这样的目标预设,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第一步,整体通读。
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是学习古诗的前提。对于本首诗,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指名学生进行朗读,相机指导学生把生字“焚”读准、读懂。“焚”这个字是前鼻音,以往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学生很容易读成后鼻音。在我看来,词语教学在高年级段依然要扎扎实实。同时,对于“粉骨碎身”这个词,和我们现在的语言习惯不大一样,学生感到不明白,这很正常,因为我读这首诗时,对为什么是“粉骨碎身”也很疑惑,我通过查资料整合了其中的原因,所以提出来强调,一是提醒学生读正确这个词。二是通过直接告诉的方法,让学生能消除心中的疑惑,以加深对这个词的了解。
第二步,理解诗意。
学习一首古诗,理解诗歌的含义无疑是教学的重点。对于司空见惯的石灰,不要说学生,就是我自己,如果不看相关的资料,对于采制石灰的过程也不是很清楚的。如果能了解石灰的采制过程,当然能有助于诗歌的理解。试教时,我用“石灰的自述”介绍了一段文字,让学生自己读了一下。
课后,我发现如此的做法不仅是蜻蜓点水,而且冲淡了语文课的味道。那如何让学生用语文的学习方式在语言文字的品读中了解石灰的采制过程呢?于是,我反复读教材,读着读着,惊喜地发现“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正是石头锻造成石灰的三个步骤。我就紧扣这三个词语,通过指导学生把词语所蕴含的意思给读出来。在进行简单的小结后,指导学生理解并读好“若等闲”和“全不怕”,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采制石灰的过程,同时对诗歌的前三句也就能准确地理解了。让学生交流对石灰是否有新的认识,学生通过反思,就能很自然地对习以为常的石灰有了深入的认识,知道作者吟诵石灰,就是要吟诵石灰高洁的品格。
第三步,了解诗人。
生活在当代的孩子,要真正读懂时隔甚远的古代诗歌,当然必须结合诗人的生平来理解。对于于谦,学生有所了解,但了解得不是很全面,于是,我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指名一生把于谦的相关事迹进行介绍。
对于这份介绍材料,我是自己根据教参提供的相关材料进行了重新组合和加工,使于谦的生平介绍变得充实,同时,介绍的语言直白、生动,使学生易于接受。介绍之后,让学生交流对于谦的认识,在相互的交流中,同学们对于谦这个人就有了深入、全面地了解。
第四步,指导朗读。
朗读也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我看来,对于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处理不该是老师直接的告诉,不能仅停留在技巧的层面,而应让学生反复品读文本,深入到情感的内核,这样,学生才能与文本产生共鸣,朗读才能情动而辞发。在学生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我结合先前于谦的生平介绍,按照于谦年少时――步入仕途――走上刑场这样的经历让学生想象于谦的感受,创设情境让学生朗读,看得出来,因为走入了于谦的内心,学生的朗读深情并茂,我想:在这样的朗读训练中,学生或多或少会受到一点立志和做人的情感熏陶。
第五步,课堂总结。
体会、理解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方法应该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课堂中,我两次让学生反思是否有新的认识,其实就是促进学生自己思考与表达学习所得,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
此时,出示托物言志这个写作方法,学生可以自然地接受。这时,再把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时,学生的朗读完全是一种自然、真切情感的流露。因为背诵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课上,让学生互相背,指名背,齐背,就给了每一个学生均等的机会,从效果看,还是比较好的。
第六步,书写古诗。
在平时的公开课教学中,老师很少让学生在课上书写诗。因为对于一首诗,让学生会读会背这是我们老师很注重的,对于书写一般放在课后。今天,我之所以要放在课上,出于这样几个原因:
1、写字教学也应该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平时,学生的书法要考级;考试时,试卷上有卷面分。
2、从我平时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课堂上书写一定会比课后认真得多,长此以往,学生就能习惯成自然。而且在课上书写,也便于老师进行指导。
3、平时,让学生抄写古诗,学生都把它看作是一种作业,兴致不是很高。现在,我提供了这两种书法样式,让他们完成一幅作品,学生感觉很新鲜,同时配上舒缓的音乐,更让他们觉得这样的书写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4、我提供的范字就是我们班的学生写的,因为我觉得写得字要比电脑直接打印的更有一种书法的味道,虽然学生写得还比较幼稚。
古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文化的传承,才意味着真正的立人,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非常神圣而又十分艰巨的使命。今天,我就尝试着让孩子们在读读写写中受到文化的浸润,期待能将文化的种子自然地植入学生的心田。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以上的想法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今天的课堂教学也是我一次不成功的尝试,期待大家的批评指正。谢谢!
最新古诗墨梅说课稿(优秀15篇)篇七
《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课前先学:
1、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老师也做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
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一、直接揭题。
1、我们今天将学习一首古诗:石灰吟(师板书课题)。
2、大家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简介于谦。
(1)同学自身说一说。
(2)老师做适当小结、概括。
3、释题:
(1)看题目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吗?
(2)理解“吟”(是一种文体,有赞扬、赞颂的意思)。
(3)师小结:这也就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到底赞颂了石灰的什么?
二、读准古诗。
1、同学自由读一读,老师行间指导。
2、指名试读,老师、同学相机更正、强调。
3、齐读。
三、理解诗意、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1、2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小组交流。
2、师先重点指导“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主要表示了石灰的制造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
3、指导“等闲”的意思(结合《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或者《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同学自由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5、这两句是赞颂石灰的什么呢?读了这两句诗有何感受呢?(生自由说说)。
6、那我们应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指导朗读)。
【3、4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运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小组来交流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2、同学自由说说,(相机说说这是赞扬石灰的什么?)。
3、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诗(指导读一读)。
4、读好整首诗。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小组读。
最新古诗墨梅说课稿(优秀15篇)篇八
这篇课文选取了王冕的《墨梅》、郑燮的《竹石》和于谦《石灰吟》作为教学内容。诗人运用借物言志的方法,表现了自己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诗歌中充分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来描写竹子、梅花和石灰的外形、颜色,并赋予这些事物以人的精神,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养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讲写: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课文。
体会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继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继续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重难点。
在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课前准备。
投影图,练习用的文字投影片,配古乐的课文朗诵录音。
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板书新课并指名读。
请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说说古诗的特点。
检查预习。
分别指名读三首诗,检查字音是否准确以及读得是否熟练。
请学生为生字注音,并书写。
展示预习资料。
(1)、作者的生活年代、生平故事。
(2)、其他的诗。
听配乐课文朗读。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重点讨论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1)、“淡墨痕”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梅花”开了,和“淡墨痕”的'关系?
(2)、“颜色”是指什么的颜色?一般会有什么颜色?
(3)、“清气”是什么?
(4)、为什么作者说“只留清气满乾坤”?
指导朗读。
(1)、学生自练。
(2)、教师指导练习。
(3)、当堂背诵。
检查背诵,练习反馈。
作者用梅花赞美注重_______,而不注重_________的人。
第二课时:
课前复习。
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样的人?
回忆方法。
(一)、讲读《竹石》。
听配音朗诵。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四人小组讨论仍然没弄懂的质疑。
(1)、什么“咬定”了青山不放松?
(2)、竹子为什么不生长在泥土里,而要“立根”于岩石中呢?
(3)、东西南北风是什么风呢?
指导朗读,背诵。
听指名朗读。
根据注释,理解诗句。
把仍未理解的诗句在小组中提出,共同解决。
重点讨论:
(1)、石灰在成为建筑材料之前经历了哪些考验?
(2)、作者写石灰其实是想写谁?写什么品格?
指导朗读、背诵。
第三课时:
课前复习。
1、“竹石”的特性与人_____精神相近。
“石灰”的特性与人_____精神相近。
归纳总结。
古诗除了第一节课所提到的特点,还具有哪些特点?
这课书所学的三首古诗,都是明写什么,暗写什么?
其共同特点都用物的什么特点赞美人的什么?
运用特性比喻精神注意什么?
能力训练。
自学收集的其他托物言志的诗歌。
分组向同学介绍。
连线:梅坚忍不拔。
竹忠贞不屈。
石灰凌霜傲雪。
最新古诗墨梅说课稿(优秀15篇)篇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了解诗歌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梅、竹、石灰各自的特点,体会赞颂的精神品质。
理解梅、竹、石灰各自的特点,体会赞颂的精神品质。
中号黑板。
小黑板。
活动时间:40×3。
课节一。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活动过程;
古诗擂台赛。
t=7分钟。
过程。
1、组织学生学习打擂方法及规则。
同学们从一年级到现在已经记住了许多古诗,可以进行古诗轮背,看谁记住的多,争当小擂主。
2、组织比赛。
3、小结、点评,奖励获奖者。
t=25分钟。
过程。
1、教师范读古诗。
2、领读古诗,并让学生画出节奏。
我家/洗砚池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3、采用学习自由读————指名试读————指点示范—————再练读—————再试读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4、借助注释再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5、小组内讨论,说一说每一句的意思。
6、全班交流,小结。教师补充。
7、让学生一起说古诗大意。
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棵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不需要人们夸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
8、讨论;本诗写的`物是什么?作者描写它的什么特点,从这个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9、引导、分析、小结。
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学习生词。
t=7分钟。
过程。
1、学会生字。
砚、乾、坤。
2、认读词语。
3、指导背诵。
4、小结。
诗人是在借墨梅表达自己做人的理想;即使没有那娇艳的红色,也要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凌寒独开的高尚品格。在诗人看来,他画的梅不需要有美丽的颜色,只要能长久保留住她的清雅之气就足够了。
这就是墨梅的独特之处。
附板书设计。
3、古诗三首。
墨梅。
元
王冕、诗人、画家。
特点:淡淡的色彩。
清香的气味。
赞颂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最新古诗墨梅说课稿(优秀15篇)篇十
古诗《墨梅》是宋代文学家王冕创作的一首墨梅题画诗。诗中以墨梅寓意坚强与孤独,用淡墨的形象表达了诗人艰难的心境。通过对这首诗的审视与思考,我深有体会。首先,诗中表现了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其次,通过墨梅形象的使用,诗人刻画了自我内心世界的独特之处。再次,诗人运用淡墨色彩的手法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最后,在这首诗中,诗人将个体的感受与社会的冷漠对立的对比,展现了悲凉的情绪和对人性的思考。《墨梅》的深意不仅超越了具象的描绘,同时也在启示人们对于生活的独立思考与追问。
首先,《墨梅》表现了坚韧不拔的生命力。诗中表现出的墨梅虽然在严寒的冬季开花,但花期短暂且香气被风吹散,却依然能展现绝妙的美丽。这种生命力的彰显向人们传达出一个重要的含义:无论遭受怎样的艰难和逆境,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就能战胜困难,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在激励人们勇往直前的同时,这种生命力也唤起了我们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
其次,《墨梅》通过墨梅形象的使用,刻画了自我内心世界的独特之处。诗人以墨梅为主题,寄托了自己不同凡响的人生追求和内心世界的独特性。墨梅被人们普遍认为是冷色调,显得冷傲而独特。而诗人的心境更是如墨梅一样独特,隐忍而不凡。他以冷傲的墨梅,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现实的不屑和孤独心境的独到理解。这种独特性使得诗人从众多的诗坛作品中脱颖而出,给读者带来视觉和思考上的刺激。
再次,《墨梅》运用淡墨色彩的手法,引起了读者的共鸣。淡墨色充满神秘感和吸引力,诗人通过描绘淡墨的画面,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带给了我们冷静和包容的心态。这种淡墨的表现手法使得诗人的思想更为深沉,带有滋养性。同时,这种色彩的运用也给予了读者深思和想像的空间,让读者可以自由展开思考,理解诗人的真实意图。
最后,在这首诗中,诗人将个体的感受与社会的冷漠对立的对比,展现了悲凉的情绪和对人性的思考。诗中描述了墨梅开花后人们对其不屑一顾、冷漠疏离的态度。这种描述不仅是诗人对于当时社会的批判,也是对人性的思考。他通过揭示社会对于墨梅的冷漠反应,表达了对于人性温暖的追求和对于人与人之间情感连结的渴望。这种对人性的思考及对情感的关切使得《墨梅》的主题更加深远。
综上所述,《墨梅》是一首形象描绘奇特,意蕴深刻的古诗。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和思考,我们体会到了它传达给我们的深深的道理。诗中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刻画了自我内心世界的独特之处,运用淡墨色彩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同时展现了诗人对于人性的思考。《墨梅》的内涵远不限于描绘一种悲凉的景象,更在启示人们对于生活的独立思考与追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勇气和智慧,以拥有更完美的人生。
最新古诗墨梅说课稿(优秀15篇)篇十一
古代诗人王冕的《墨梅》是一首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通过描绘一株墨梅的形象,诗人把困境和希望结合起来,悲伤和奋发融为一体。读完《墨梅》,我深有体会和感悟。下面将从墨梅的形象、情感宣泄、意境营造、艺术技巧和人生感悟等五个方面展开叙述,以展现《墨梅》这首诗带给我的深刻体验。
首先,墨梅的形象让人难忘。诗中写道:“我爱这滴墨忧伤白开的朵儿,象征着困境。”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墨梅的热爱和理解。墨梅仿佛是生活中的一枚明亮明亮的珍珠,独特而美丽。以滴墨忧伤白开的朵儿作为象征,墨梅悲苦的情感得以传达,引发读者的共鸣。通过诗中对“墨梅”的直观描绘,读者可以形象地感受到困境和希望之间的交织与冲突。
其次,诗人通过《墨梅》来宣泄内心的情感。古人常借诗作为宣泄情感的方式。王冕也不例外。在《墨梅》中,他把内心的悲伤与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墨梅这一形象进行了对比和表达。墨梅的苦涩和凄寒似乎是诗人内心的写照,而诗人通过墨梅的坚韧和生命力,展示出自己对生活永不放弃的态度和信念。这种宣泄和对立使诗中的情感更加丰满和深刻,使人不禁为诗人的坚强和勇敢所动容。
再次,诗人通过描绘墨梅,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墨梅这一形象并不直接传达对现实的描绘,而是通过象征和联想的方式创造了一个深藏的典故。通过墨梅和与之相关的字眼,如江、家国,诗人营造了出一个含蓄且深意的意境。这种意境既散发着忧伤的气息,又蕴含了困境中相濡以沫、与故土相依为命的坚守之情。这种意境给人以思考与抚慰,赋予了生命的力量和勇气。
其次,王冕在《墨梅》中运用了许多艺术手法。比如,诗中的反衬手法是诗人运用较为普遍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滴墨忧伤”和“白开的朵儿”这样的对比,诗人展示了墨梅独特的美感和情感。此外,诗中还运用了象征手法,如“墨梅”的象征困境、“何处销魂”象征放下烦恼的意境等,使整首诗更加有层次和张力。
最后,读完《墨梅》让我有了许多关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生活中充满了不如意和困境,但墨梅教会我们要坚韧、乐观面对。诗中墨梅的生命之力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诗人通过墨梅的形象,告诉读者要在逆境中寻找希望,要用坚强的意志去面对生活的困扰。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非常宝贵的启示和指引。
总之,古诗《墨梅》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经典之作。通过对墨梅这一形象的描绘和运用诸多艺术手法,诗人将困境与希望结合在一起,使诗中的情感更加真实和饱满。通过诗中的墨梅,王冕呼吁人们要在困境中坚持,要用乐观和勇气去面对生活的考验。这首诗让我深受触动,也在我生活中带来了许多正能量。通过与《墨梅》的接触,我进一步明白了坚韧和乐观的重要性,也学会了在困境中不放弃,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最新古诗墨梅说课稿(优秀15篇)篇十二
《墨梅》是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的一首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诗人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一二两句构思精巧,将画中墨梅与池边梅树化而为一,仿佛画中之梅的淡淡墨晕,为池头梅树吸收水中墨色所致。三四句则宕开一笔,赞赏墨梅虽无耀人眼目的色彩,却极富清新高雅之气,以此表达不愿媚俗的独立人格理想。
全诗以画作真,诗情画意融合无间,意蕴深邃,耐人寻思,洵为题画诗中的上乘之作。
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6痕7。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墨梅:用水墨画的梅花。也有作“淡墨色的梅,是梅花中的珍品”。
吾家: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一说三国时期是钟瑶年轻的时候练字,经常用家旁边的池子洗毛笔,以致整个池子最后都是墨色了。一说东晋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里是化用典故自诩热爱书画艺术、热爱文化。
头:边上。
个个:朵朵的意思。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痕:痕迹,留下的印记。
流:有流传、流布之意。有很多版本皆作“留”。
清气:所谓的清气,于梅花来说自然是清香之气,但此处也暗喻人之清高自爱的`精神,所谓清气就是雅意,就是正见,就是和合之气。
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指人间天地间。
这画仿佛是从我的洗砚池边生长的一棵梅花,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笔后淡墨留下的痕迹而没有鲜艳的颜色,因为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许它的颜色,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在天地之间。
这是一首诗人王冕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画作为《墨梅图》,纸本,墨笔,纵31.9cm,横50.9cm。自题:“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元章为良佐作。”钤“元章”、“文王子孙”。另有清乾隆皇帝御题诗及鉴藏印。画面中一枝梅花横出,枝干秀挺,花朵疏朗。以淡墨点染花瓣,再以浓墨勾点萼蕊,墨色清润,高情逸趣溢于笔端。
最新古诗墨梅说课稿(优秀15篇)篇十三
作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作者简介:
王冕(公元1287――1359年),元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绍兴诸暨人。出身农家,幼年丧父,学识深邃,能诗,青团墨梅。画梅以胭脂作梅花骨体,或花密枝繁,别具风格,亦善写竹石。兼能刻印。着有《竹斋集》《墨梅图题诗》等。所作诗文常流露出对黑暗政治的不满。元末隐居九里山卖画为生,所画梅花枝繁花密充满生意。
注释:
1、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2、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最新古诗墨梅说课稿(优秀15篇)篇十四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版本一、王冕原版、苏教版六年级)。
吾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版本二、人教版六年级、鄂教版四年级)。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版本三、古诗书)。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迹。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版本四)。
最新古诗墨梅说课稿(优秀15篇)篇十五
朝代:元代。
作者:王冕。
【原文】。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版本一)。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版本二)。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作者王冕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画作为《墨梅图》,纸本,墨笔,纵31.9cm,横50.9cm。自题:“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元章为良佐作。”钤“元章”、“文王子孙”。另有清乾隆皇帝御题诗及鉴藏印。画面中一枝梅花横出,枝干秀挺,花朵疏朗。以淡墨点染花瓣,再以浓墨勾点萼蕊,墨色清润,高情逸趣溢于笔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