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初级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教师,都可以使用教案模板提高教学效果。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系列优秀的教案模板,包括不同学科和年级的内容,供大家参考使用。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专业14篇)篇一
机械能守恒等高中物理最基础与核心的知识,力与机械,变成只会做题考试的机械人,分享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说课稿,一起来看看吧!
概述:本节课时物理规律的教学,新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物理概念的和规律的教学,同时还要加`强能力的培养。因此这节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规律,还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但也要注意防止把方法和能力当成新的知识向学生灌输。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从前后联系来看,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功能关系的进一步认识;在理论推导的过程中,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动能订立的理解;从思维方式上分析,有利于学生建立守恒的观念,为今后学习动量守恒、电荷守恒等守恒定律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这样的安排,较好的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不仅可以直接由实验得到,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2、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在具体问题中能判断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在归纳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使用条件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信心以及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
通过严密的理论推导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理性认识,正确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以及定律是否成立的判定条件。
4、教学难点。
学生抽象思维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功、能等物理量理解不够深刻,要从功能转化关系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有一定难度。
二、说教法。
本节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一起探索得出物理规律及适用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说方法。
1、为适应高一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发展水平,根据新课内容要求,创设“自由落体、平抛、沿斜面下滑”三个物理情境作为铺垫,由易到难,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2、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
在归纳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使用条件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加以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物理学习的自信心。
四、教学程序。
分为引入、新课、联系巩固、作业四个步骤。
创设三个不同情境(同前),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在师生共同探讨下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以三个情境为例,让学生自由讨论定律成立的条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最后共同得到适用条件。
然后通过适当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对新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
五、研究性课题的提出。
通过以下实例让学生课后去进行探讨。
让a球拉到相同高度,分析a到达右侧所能到达的高度。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专业14篇)篇二
(过渡句: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凭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定的分析。)。
《机械能守恒定律》选自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第8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机械能的定义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学生已经知道了重力、弹力及合外力做功对能量的影响,但是如果这三种能量都参与转化,会出现怎样的情况,这是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节课中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建立已经到了“水到渠成”的时候;其次,本节课的学习也为下节学习能量守恒定律夯实基础。因此,本节课就本章内容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过渡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有关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对机械能并不陌生,接受起来相对轻松。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机械能这一概念较初中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会更容易些。
(过渡句: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因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道机械能的概念,能够分析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问题;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会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学习从物理现象分析、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及适用条件的研究方法,初步掌握运用能量转化和守恒来解释物理现象及分析问题的方法。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下:)。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实验演示法、问答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专业14篇)篇三
(过渡句: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凭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定的分析。)。
《机械能守恒定律》选自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第8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机械能的定义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学生已经知道了重力、弹力及合外力做功对能量的影响,但是如果这三种能量都参与转化,会出现怎样的情况,这是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节课中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建立已经到了“水到渠成”的时候;其次,本节课的学习也为下节学习能量守恒定律夯实基础。因此,本节课就本章内容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说学情。
(过渡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有关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对机械能并不陌生,接受起来相对轻松。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机械能这一概念较初中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会更容易些。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因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机械能的概念,能够分析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问题;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会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从物理现象分析、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及适用条件的研究方法,初步掌握运用能量转化和守恒来解释物理现象及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科学探究中的守恒思想,养成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
【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帮助学生学好相关内容。)。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实验演示法、问答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专业14篇)篇四
本节课时物理规律的教学,新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物理概念的和规律的教学,同时还要加`强能力的培养。因此这节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规律,还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但也要注意防止把方法和能力当成新的知识向学生灌输。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从前后联系来看,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功能关系的进一步认识;在理论推导的过程中,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动能订立的理解;从思维方式上分析,有利于学生建立守恒的观念,为今后学习动量守恒、电荷守恒等守恒定律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这样的安排,较好的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不仅可以直接由实验得到,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2、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在具体问题中能判断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在归纳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使用条件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信心以及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
通过严密的理论推导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理性认识,正确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以及定律是否成立的判定条件。
4、教学难点。
学生抽象思维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功、能等物理量理解不够深刻,要从功能转化关系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有一定难度。
二、说教法。
本节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一起探索得出物理规律及适用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说方法。
1、为适应高一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发展水平,根据新课内容要求,创设“自由落体、平抛、沿斜面下滑”三个物理情境作为铺垫,由易到难,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2、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
在归纳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使用条件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加以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物理学习的自信心。
四、教学程序。
分为引入、新课、联系巩固、作业四个步骤。
创设三个不同情境(同前),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在师生共同探讨下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以三个情境为例,让学生自由讨论定律成立的条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最后共同得到适用条件。
然后通过适当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对新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
五、研究性课题的提出。
通过以下实例让学生课后去进行探讨。
让a球拉到相同高度,分析a到达右侧所能到达的高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专业14篇)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知道它的含义和适用条件;会利用守恒条件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过程与方法:学生会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会用归纳的方法提出守恒条件;加深对功能关系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事物发生的条件,学习和体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理解自然规律,应用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学生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并掌握该定律及其适用条件。
教学难点:从能的转化和功能关系出发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并且判断是否守恒。
教学方法:讲授法,对比归纳,实例分析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课。
功和能关系如何?
动能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是什么?
重力所做的功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新课教学。
(一)机械能。
1、概念:物体的动能、势能的总和。e=ek+ep。
2、机械能是标量,具有相对性(需要设定势能参考平面)。
3、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学生举例,教师补充)。
1、实例分析:(提前布置的作业,课上检查,讲评)。
学生发现:只有重力做功时,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但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如果有阻力做功,则总量有变化。
(1)。
2、理论推导过程。
思考题一: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自由下落,经过高度。
为h1的a点时速度为v1,下落到高度h2为的b点时速度为v2,。
试写出物体在a点时的机械能和在b点时的机械能,并找到这二个。
机械能之间的数量关系。
(2)。
思考题二: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做平抛运动,经过高度。
为h1的a点时速度为v1,经过高度为h2的b点时速度为v2,写出。
物体在位置a、b时的机械能的表达式并找出这二个机械能之间的关系。
初状态:a点的机械能等于。
末状态:b点的机械能等于。
物体只受重力的作用,据动能定理得: (1)。
据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得到: wg=mgh1-mgh2 (2)。
由(1)(2)两式可得。
移项得:
学生讨论:上述表达式说明了什么问题?
讨论后:学生代表回答。
等号左边是物体在初位置时的机械能,等号右边是物体在末位置时的机械能,该式表示:动能和势能之和即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教师提问:如果有阻力做功呢?上面的两边还会相等吗?
学生回答:不相等。
结论:只有重力做功时,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但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1、内容:在只有重力做功时,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2、理解:
(1)条件:(由学生分析、讨论)。
a:只受重力作用。
b:不只受得力作用,但其它力不做功(学生举例)。
(2)表达式。
(机械能总量始终保持不变)。
(动能的增加量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
(3)机械能守恒定律是能量转化与守恒的特殊情况。守恒是指在运动的整个过程中"时时、处处"总量不变,而不仅仅是初状态和末状态总量相等。
(4)只有弹簧弹力做功时,弹性势能和动能间相互转化,但物体和弹簧系统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理论推导中的重力做功改成弹簧弹力做功,重力势能改为弹性势能)。
(四)巩固练习。
a、竖直下落的物体,机械能一定守恒;
b、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机械能一定守恒;
c、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0时,机械能一定守恒;
d、物体若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一定守恒。
2、下列运动的物体,不计空气阻力,机械能不守恒的是:
a、起重机吊起物体匀速上升;
b、物体做平抛运动;
c、圆锥摆球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
3、从离地高为h的阳台上以速度v竖直向上抛出质量为m的物体,它上升h后又返回下落,最后落在地面上,则一列说法中正确的是(不计空气阻力,以地面为参考面)。
a、物体在最高点时机械能为mg(h+h);
b、物体落地时的机械能为mg(h+h)+1/2mv2;。
c、物体落地时的机械能为mgh+1/2mv2;。
d、物体在落回过程中,过阳台时的机械能为mgh+1/2mv2。
a.2h/3 b.h/2 c.h/3 d.h/4。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专业14篇)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知道它的含义和适用条件;会利用守恒条件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过程与方法:学生会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会用归纳的方法提出守恒条件;加深对功能关系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事物发生的条件,学习和体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理解自然规律,应用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从能的转化和功能关系出发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并且判断是否守恒。
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比归纳,实例分析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课。
功和能关系如何?
动能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是什么?
重力所做的功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新课教学。
(一)机械能。
1、概念:物体的动能、势能的总和。e=ek+ep。
2、机械能是标量,具有相对性(需要设定势能参考平面)。
3、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学生举例,教师补充)。
1、实例分析:(提前布置的作业,课上检查,讲评)。
学生发现:只有重力做功时,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但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如果有阻力做功,则总量有变化。
(1)。
2、理论推导过程。
思考题一: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自由下落,经过高度。
为h1的a点时速度为v1,下落到高度h2为的b点时速度为v2,
试写出物体在a点时的机械能和在b点时的机械能,并找到这二个。
机械能之间的数量关系。
(2)。
思考题二: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做平抛运动,经过高度。
为h1的a点时速度为v1,经过高度为h2的b点时速度为v2,写出。
物体在位置a、b时的机械能的表达式并找出这二个机械能之间的关系。
初状态:a点的机械能等于。
末状态:b点的机械能等于。
物体只受重力的作用,据动能定理得:(1)。
据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得到:wg=mgh1—mgh2(2)。
由(1)(2)两式可得。
移项得:
学生讨论:上述表达式说明了什么问题?
讨论后:学生代表回答。
等号左边是物体在初位置时的机械能,等号右边是物体在末位置时的机械能,该式表示:动能和势能之和即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教师提问:如果有阻力做功呢?上面的两边还会相等吗?
学生回答:不相等。
结论:只有重力做功时,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但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1、内容:在只有重力做功时,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2、理解:
(1)条件:(由学生分析、讨论)。
a:只受重力作用。
b:不只受得力作用,但其它力不做功(学生举例)。
(2)表达式。
(机械能总量始终保持不变)。
(动能的增加量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
(3)机械能守恒定律是能量转化与守恒的特殊情况。守恒是指在运动的整个过程中“时时、处处”总量不变,而不仅仅是初状态和末状态总量相等。
(4)只有弹簧弹力做功时,弹性势能和动能间相互转化,但物体和弹簧系统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四)巩固练习。
1、关于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的叙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竖直下落的物体,机械能一定守恒;
b、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机械能一定守恒;
c、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0时,机械能一定守恒;
d、物体若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一定守恒。
2、下列运动的物体,不计空气阻力,机械能不守恒的是:
a、起重机吊起物体匀速上升;
b、物体做平抛运动;
c、圆锥摆球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
3、从离地高为h的阳台上以速度v竖直向上抛出质量为m的物体,它上升h后又返回下落,最后落在地面上,则一列说法中正确的是(不计空气阻力,以地面为参考面)。
a、物体在最高点时机械能为mg(h+h);
b、物体落地时的机械能为mg(h+h)+1/2mv2;
c、物体落地时的机械能为mgh+1/2mv2;
d、物体在落回过程中,过阳台时的机械能为mgh+1/2mv2。
a、2h/3b、h/2c、h/3d、h/4。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专业14篇)篇七
一、知识储备。
1.实验探究:观察铁球和乒乓球摆动过程中特点。
理论探究:
探究一。把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h1的地方沿某方向以速度v1抛出,落到距离地面高h2的地方速度为v2。大家试用动能定理找出在抛出点和落地点的机械能各有多少?它们大小有什么关系?(不计空气阻力)。
探究二。物体沿着光滑曲面从a滑到b点,已知在a点时的速度为v1到地面的高度为h1,到达b时点的速度变为v2此时的高度为h2,小球的质量为m。大家能否找到小球在ab两点的机械能总量的关系?结论:在只有重力做功时,重力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2.实验探究:气垫导轨上在弹簧作用下的滑块运动有何特点?
结论:在只有弹力做功时,弹性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1.内容: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互相转化,而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利用潮汐涨落时海水水位的升降引起的海水势能的变化,使海水通过水轮机时推动水轮发电机组发电。
总结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优点: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只需考虑运动过程的初、末状态,不必考虑两个状态间过程的细节。
本节课的主要核心内容为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规律和条件并应用规律来解决分析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主要时通过引用以前学习过的`能量的知识通过各种学生的自主实验教师的展示实验自主分析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存在的条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加工组织实验探究并通过实验验证猜想这一研究物理问题的一般性过程的能力,真正体现物理是一门实验为主结合理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的学科。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张学生互动实验:由一个摆动的铅球从学生的鼻子从静止开始下摆,观察摆动过程是否会摆回来再次碰到学生的鼻子。注意这一过程中调学生的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摆回来后不会碰到鼻子的原因,引入守恒量的一种思想。
第三张实验探究过程:以摆球实验为原型,深入探究摆球摆动过程各个物理量的变化。从铁球的摆动和乒乓球的摆动高度变进行对比,让学生自主分组完成实验并填写相应的对比表格。注意过程注重学生的自主操作,;老师在这一过程对各个小组的实验情况进行指导,对实验结果的原因及各个物理量的变化进行思考,以及发生这一变化的标志是什么。最后选取一组的结果展示,由一个学生进行实验的阐述。这一阶段主要学生自助完成,培养学生自行研究生活中各种物理现象的产生的内在原因。
第四张分组进行理论研究:把全班的学生分为两组,提出两个实验情景,提示学生通过学习过的知识对实验情景进行数学公式的推导得出存在守恒的条件。得出存在不变量的条件,最后由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推导结果。由于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学生可能存在知识上的困难,老是要注意观察学生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辅导提示。
第五张扩展实验:这一阶段由老师从概念出发类比提出当存在弹性势能变化时存在守恒的条件是否与刚才的结论有共同点。进而通过气垫导轨上弹簧拖动滑块的实验来证明刚才的实验猜想是否正确。注意由于是一个教师的展示实验必须尽量的让更多的学生观察到本实验的实验现象。
第六张得出实验结论:由学生来总结出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过程特别提醒存在这一守恒的条件。
第七张理论应用推广:通过几个生活中的现象运用机械能守恒的知识进行判断这一现象是否存在机械能守恒,或者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类容分析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对每个问题由学生相互讨论思考得出实验结论并在全班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最后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出发推过出自然界中存在着广泛的守恒量,为学生指引出一个更加广阔的知识空间。
文档为doc格式。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专业14篇)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知道它的含义和适用条件;会利用守恒条件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过程与方法:学生会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会用归纳的方法提出守恒条件;加深对功能关系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事物发生的条件,学习和体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理解自然规律,应用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学生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并掌握该定律及其适用条件。
教学难点:从能的转化和功能关系出发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并且判断是否守恒。
教学方法:讲授法,对比归纳,实例分析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课。
功和能关系如何?
动能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是什么?
重力所做的功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新课教学。
(一)机械能。
1、概念:物体的动能、势能的总和。e=ek+ep。
2、机械能是标量,具有相对性(需要设定势能参考平面)。
3、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学生举例,教师补充)。
1、实例分析:(提前布置的作业,课上检查,讲评)。
学生发现:只有重力做功时,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但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如果有阻力做功,则总量有变化。
(1)。
2、理论推导过程。
思考题一: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自由下落,经过高度。
为h1的a点时速度为v1,下落到高度h2为的b点时速度为v2,。
试写出物体在a点时的机械能和在b点时的机械能,并找到这二个。
机械能之间的数量关系。
(2)。
思考题二: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做平抛运动,经过高度。
为h1的a点时速度为v1,经过高度为h2的b点时速度为v2,写出。
物体在位置a、b时的机械能的表达式并找出这二个机械能之间https:///的关系。
初状态:a点的机械能等于。
末状态:b点的机械能等于。
物体只受重力的作用,据动能定理得:(1)。
据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得到:wg=mgh1-mgh2(2)。
由(1)(2)两式可得。
移项得:
学生讨论:上述表达式说明了什么问题?
讨论后:学生代表回答。
等号左边是物体在初位置时的机械能,等号右边是物体在末位置时的机械能,该式表示:动能和势能之和即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教师提问:如果有阻力做功呢?上面的两边还会相等吗?
学生回答:不相等。
结论:只有重力做功时,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但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1、内容:在只有重力做功时,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2、理解:
(1)条件:(由学生分析、讨论)。
a:只受重力作用。
b:不只受得力作用,但其它力不做功(学生举例)。
(2)表达式。
(机械能总量始终保持不变)。
(动能的增加量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
(3)机械能守恒定律是能量转化与守恒的特殊情况。守恒是指在运动的整个过程中"时时、处处"总量不变,而不仅仅是初状态和末状态总量相等。
(4)只有弹簧弹力做功时,弹性势能和动能间相互转化,但物体和弹簧系统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理论推导中的重力做功改成弹簧弹力做功,重力势能改为弹性势能)。
(四)巩固练习。
a、竖直下落的物体,机械能一定守恒;
b、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机械能一定守恒;
c、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0时,机械能一定守恒;
d、物体若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一定守恒。
2、下列运动的物体,不计空气阻力,机械能不守恒的是:
a、起重机吊起物体匀速上升;
b、物体做平抛运动;
c、圆锥摆球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
3、从离地高为h的阳台上以速度v竖直向上抛出质量为m的物体,它上升h后又返回下落,最后落在地面上,则一列说法中正确的是(不计空气阻力,以地面为参考面)。
a、物体在最高点时机械能为mg(h+h);
b、物体落地时的机械能为mg(h+h)+1/2mv2;。
c、物体落地时的机械能为mgh+1/2mv2;。
d、物体在落回过程中,过阳台时的机械能为mgh+1/2mv2。
a.2h/3b.h/2c.h/3d.h/4。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专业14篇)篇九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2.明确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处理问题的优点,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本定律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培养学生正确分析物理问题的习惯.
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强调用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观点分析处理问题的重要性.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专业14篇)篇十
从前后联系来看,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功能关系的进一步认识;在理论推导的过程中,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动能订立的理解;从思维方式上分析,有利于学生建立守恒的观念,为今后学习动量守恒、电荷守恒等守恒定律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这样的安排,较好的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不仅可以直接由实验得到,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2、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在具体问题中能判断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在归纳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使用条件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信心以及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
通过严密的理论推导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理性认识,正确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以及定律是否成立的判定条件。
4、教学难点。
学生抽象思维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功、能等物理量理解不够深刻,要从功能转化关系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有一定难度。
二、说教法。
本节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一起探索得出物理规律及适用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说方法。
1、为适应高一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发展水平,根据新课内容要求,创设“自由落体、平抛、沿斜面下滑”三个物理情境作为铺垫,由易到难,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2、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
在归纳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使用条件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加以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物理学习的自信心。
四、教学程序。
分为引入、新课、联系巩固、作业四个步骤。
以生活中常见情境为例,让学生分析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提出机械能如何变化的问题,顺势引入新课。
创设三个不同情境(同前),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在师生共同探讨下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以三个情境为例,让学生自由讨论定律成立的条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最后共同得到适用条件。
然后通过适当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对新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
五、研究性课题的提出。
通过以下实例让学生课后去进行探讨。
让a球拉到相同高度,分析a到达右侧所能到达的高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专业14篇)篇十一
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体验验证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验证,体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亲身实践,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教具准备。
重物、电磁打点计时器以及纸带、复写纸片、低压电源及两根导线、铁架台和铁夹、刻度尺、小夹子。
教学活动。
[新课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能守恒定律,我们首先采复习一下什么叫做机械能守恒定律?
生: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这叫做机械能守恒定律。
生: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
师:自由落体运动中机械能是不是守恒?
生: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只受到重力的作用,这个过程只有重力做功,所以机械能是守恒的。
生1:可以通过牛顿运动定律进行推导。
生2:可以根据动能定理进行推导。
(投影展示与一个自由落体运动相关的题目,从题目中知道有关的物理量,让学生分别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动能定理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再一次熟悉这个定律,并为本节课的教学打下基础)。
[新课教学]。
在图1中,质量为m的物体从o点自由下落,以地作零重力势能面,下落过程中任意两点a和b的机械能分别为:
ea=,eb=。
如果忽略空气阻力,物体下落过程中的机械能守恒,于是有。
ea=eb,即=。
上式亦可写成。
该式左边表示物体由a到b过程中动能的增加,右边表示物体由a到b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减少。等式说明,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动能的增加。为了方便,可以直接从开始下落的o点至任意一点(如图1中a点)来进行研究,这时应有:----本实验要验证的表达式,式中h是物体从o点下落至a点的高度,va是物体在a点的瞬时速度。
师:在做实验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这样几个问题,首先这个实验需要什么器材?
生:最容易想到的器材是重物、电磁打点计时器以及纸带。复写纸片。低压电源及两根导线,铁架台和铁夹,刻度尺,小夹子。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专业14篇)篇十二
一个物体是否有动能,就要看它是否运动,动能是否变化,就要看它的速度是否变化。
如下图,猎豹与蹬羚的动能都在变化。
重力势能。
一个物体是否有重力势能,就要看它是否被举高,重力势能是否变化,就要看它的高度是否变化。
例如: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无论它的质量大小,它的重力势能不变;火箭发射时,它的高度在变重力势能也在变。
弹性势能。
一个物体是否有弹性势能,就要看它是否发生弹性形变,弹性势能是否变化,就要看它的弹性形变有没有变化。
例如:跳蹦床,床面不断形变,弹性势能也不断发生变化。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专业14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知道它的含义和适用条件;会利用守恒条件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过程与方法:学生会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会用归纳的方法提出守恒条件;加深对功能关系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事物发生的条件,学习和体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理解自然规律,应用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从能的转化和功能关系出发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并且判断是否守恒。
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比归纳,实例分析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课。
功和能关系如何?
动能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是什么?
重力所做的功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新课教学。
(一)机械能。
1、概念:物体的动能、势能的总和。e=ek+ep。
2、机械能是标量,具有相对性(需要设定势能参考平面)。
3、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学生举例,教师补充)。
1、实例分析:(提前布置的作业,课上检查,讲评)。
学生发现:只有重力做功时,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但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如果有阻力做功,则总量有变化。
(1)。
2、理论推导过程。
思考题一: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自由下落,经过高度。
为h1的a点时速度为v1,下落到高度h2为的b点时速度为v2,。
试写出物体在a点时的机械能和在b点时的机械能,并找到这二个。
机械能之间的数量关系。
(2)。
思考题二: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做平抛运动,经过高度。
为h1的a点时速度为v1,经过高度为h2的b点时速度为v2,写出。
物体在位置a、b时的机械能的表达式并找出这二个机械能之间的关系。
初状态:a点的机械能等于。
末状态:b点的机械能等于。
物体只受重力的作用,据动能定理得:(1)。
据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得到:wg=mgh1-mgh2(2)。
由(1)(2)两式可得。
移项得:
学生讨论:上述表达式说明了什么问题?
讨论后:学生代表回答。
等号左边是物体在初位置时的机械能,等号右边是物体在末位置时的机械能,该式表示:动能和势能之和即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教师提问:如果有阻力做功呢?上面的两边还会相等吗?
学生回答:不相等。
结论:只有重力做功时,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但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1、内容:在只有重力做功时,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2、理解:
(1)条件:(由学生分析、讨论)。
a:只受重力作用。
b:不只受得力作用,但其它力不做功(学生举例)。
(2)表达式。
(机械能总量始终保持不变)。
(动能的增加量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
(3)机械能守恒定律是能量转化与守恒的特殊情况。守恒是指在运动的整个过程中“时时、处处”总量不变,而不仅仅是初状态和末状态总量相等。
(4)只有弹簧弹力做功时,弹性势能和动能间相互转化,但物体和弹簧系统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理论推导中的重力做功改成弹簧弹力做功,重力势能改为弹性势能)。
(四)巩固练习。
1、关于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的叙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竖直下落的物体,机械能一定守恒;
b、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机械能一定守恒;
c、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0时,机械能一定守恒;
d、物体若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一定守恒。
2、下列运动的物体,不计空气阻力,机械能不守恒的是:
a、起重机吊起物体匀速上升;
b、物体做平抛运动;
c、圆锥摆球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
3、从离地高为h的阳台上以速度v竖直向上抛出质量为m的物体,它上升h后又返回下落,最后落在地面上,则一列说法中正确的是(不计空气阻力,以地面为参考面)。
a、物体在最高点时机械能为mg(h+h);
b、物体落地时的机械能为mg(h+h)+1/2mv2;。
c、物体落地时的机械能为mgh+1/2mv2;。
d、物体在落回过程中,过阳台时的机械能为mgh+1/2mv2。
a.2h/3b.h/2c.h/3d.h/4。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专业14篇)篇十四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中非常重要的规律,尽管能够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应用动能定理求解,但在明确了系统遵循机械能守恒后,其形式上有非常简练的表达优势,尤其是该规律不追究过程,只要求在选定零势能面后表达出始末态的机械能即可。
然而机械能守恒定律难就难在系统守恒条件的确认上,针对不同的系统,
其守恒条件也有所不同:
1、单个物体和地球组成的系统:合力功等于重力功。
1)只受重力:抛体运动。
2)受到其他力但只有重力功:绳拉小球在竖直平面的圆周运动。
3)受到其他力,其他力也做功,但其他力功之和为0。
2、多个物体和地球组成的系统:只有重力和系统内部非突变弹力的功。
a、典型的问题是滑轮连接两个物体在竖直平面内运动。
b、几个物体通过细绳连接在竖直平面内运动。
以上运动中均要求没有摩擦和阻力。
3、多个物体和弹簧组成系统:只有重力和系统内部非突变弹力的功。
这种问题比较复杂,主要是机械能不仅包括动能、重力势能,还包括弹簧的弹性势能,在今年来已经逐渐淡出了江苏高考的舞台,但在应用上其实与2中相当,只不过在表达式增了弹性势能罢了。
以上三类系统的机械能守恒,第一类最简单,其他两类学生在判断时往往会出现较大的问题,那么有没有简便一些的方法呢?这里简要说说不守恒的判断:即在选定了系统后(很多学生往往不选择系统就匆忙判断,唉,都没有分析对象就能下结论,有时也真无语),若系统在状态变化过程中攒在阻力(滑动摩擦力、风力、空气阻力)或突然变化的弹力,则系统的机械能一般不守恒,反之则可以进一步进行守恒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