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是用文字打造美丽的艺术品,为读者带来视觉和心灵的双重享受。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写作中的常见问题以及优秀的解决方式。
我家的小团圆(专业15篇)篇一
《小团圆》是一部标准的自传,以第三人称叙述的自己的半个人生,以告慰自己的心灵。
序中所说,张爱玲多次修改《小团圆》,却在好友劝诫下不予发表这篇文章,因文章中所提及人物,大多是玲的家人,人们不由得对号入座——确实是这样。而人物隐私之描写,包括同性恋,不伦私情,婚外恋情,等,无不坦诚外露,人们大抵会当个八卦报来读,而很难单纯把这本书看做一篇小说——我也是如此。
我很赞同她对于胡兰成的描写,有一种类似偷窥的微妙感。但他的出场却描写的相对简单,简单的没有太多感情色彩,褒义词只有一个:略显英气。另有一段写他坐在沙发上,是个特写的镜头。九莉看到他的侧面,心里生出了点意思。他们在一起是必然,情场老手如果捕捉不到异性发散的气息,那就跟胖子不爱吃饭一样,是不可能的事。
现实中很多事情都是很险恶的,但不去想,就能开开心心地生活下去。但在《小团圆》这个自传中,张的爱情以盲目的形式出现,以被骗为过程,最终又以被抛弃为结尾。感觉还是挺可惜的。
我家的小团圆(专业15篇)篇二
以前时代的事情,渐化作一卷电影胶片,桥段;一张老照片,黑白;一段别人看的故事,不明。渐渐落了微尘,泛了昏黄。皆那么无言,却是仅有的痕迹,让这世界记得。张爱玲便是这样,她生前写了太多经典,而我今天要说的,却是她逝后才面世的作品,《小团圆》。
那是张爱玲最为神秘的作品,她一度欲销毁。《小团圆》是篇近似于自传体的小说。张爱玲的魅力在于,文字到她的笔下,才真正有了生命,直钻进你心里去。她的言辞无比精致,一贯嘲讽的细腻工笔。我是“张迷”,迷恋她的文字,迷恋阅读她文字时的感觉。她的文字仿若附着魔力,有让人爱上她写的故事,她这个人的欲望。她写文字像蜘蛛编织它的网,让人渐渐坠进去,陷下去不上来也宁愿。十里洋场,她穿着另类时髦,古装短袄旗袍,上海滩,她是最浓郁的一道沉香。胡兰成,只能说他毁了张爱玲这个人,却成就了“张爱玲”这个名字,这个作家。尽管张爱玲的一生过得悲凉而忧伤,可我想,她的心是充实的,毕竟,她来过了,有太多东西能够证明她来过已足够。她,空白地来到这世上,空白地离开这世上,却填补了世上的空白。
在09年的4月《小团圆》才渐渐浮现在我们面前,让人有点儿神秘有点儿兴奋,《小团圆》的女主角——九莉,她是张爱玲本身的写照,九莉具备特殊的文采,因此吸引了之雍,一如张爱玲因文章吸引了胡兰成一样,正如他们的初相遇呵。盛九莉和邵之雍的故事原是她张爱玲自己和胡兰成的故事,但读起来,却不像看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经历那般强烈和忧怨,张爱玲的叙述给我感觉有些淡,是无奈后的释然?还是彻底的心灰意冷?她像写别人的故事给自己看一般,有了几分洒脱。张爱玲这样说《小团圆》:“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那么,幻灭后,有的是什么东西呢?是很长的回忆和自己曾来过的证明,以及,拥有的停留。毕竟,很多事情并不是只有圆满和存在才是有价值的,纵算完全幻灭,亦是存在的结果和证明,因为,如果没有存在过,连幻灭都没有。存在的痕迹是要留给这个世界上自己爱过的人,和爱过自己的人。
《小团圆》中,九莉本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可是赶上太平洋战争的她被迫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在香港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什么都没有了!其实,这便是张爱玲本身的经历。对于这件事,她却只轻轻地说:“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也许我们都无法体味这种苦楚的滋味,当我们有那么一天,努力了太多太多,却得了无果的结局。一定不会像张爱玲那么轻描淡写和释然,也许我们会绝望会疯狂,可张爱玲不会。她选择了并懂得接受。同为学生的我,倘若遇上这样的事,会万念俱灰的罢。我想,经过酸雨的洗礼之后,花木存活下来的尽管很少,但毕竟是有的,张爱玲便是这样,她的傲慢撑起她自己,经过不复柔和的历练。让我一下懂得,曾努力过的东西覆灭,一味想复原是无用的,我们记得,曾经那么努力地努力过就好。我们就算没有结果,但是有比别人多付出的过程,就不一定不值得,那些来过、做过的证明,是我们最美的回忆。
那是95年的9月,8号那天,张爱玲永远地离开了,她离开得安静而不为人知,75个年岁,张爱玲就这样走过。她也一如那一炉沉香,她也本就是由沉香开始的,她的处女作《沉香屑·第一炉香》让人们知道了张爱玲,如今她燃灭后冷却,依旧留下沉香屑和余香,亦无憾了。因为,她留下了那么多文字,纪念她的爱情,证明她的存在,而且,还让太多人读到了她含有魅力的文字。她来过,她分享了。那一道沉香的余香,绵亘长存——她的经历,她和胡兰成之间,有太多故事和记忆,值得记得,却又最好忘掉,因为他们之间的回忆是苦楚的。
就用徐志摩《偶然》里的句子结束罢“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沉香冷却,余香犹在……。
我家的小团圆(专业15篇)篇三
《小团圆》里有几段话我非常喜欢:
“国家主义是二十世纪的一个普遍的宗教。她不信教。
国家主义不过是一个过程。我们从前在汉唐已经有过了的。
这话人家听着总是遮羞的话。在国际间你三千年五千年的文化也没用,非要能打,肯打,才看得起你。
但是没命还讲什么?总要活着才这样那样。
她没想通,好在她最大的本事是能够永远存为悬案。也许要到老才会触机顿悟。她相信只有那样的信念才靠得住,因为是自己体验到的,不是人云亦云。先搁在那里,乱就乱点,整理出来的体系未必可靠。”
看这本书满目的惆怅与忧伤,只见别离不见团聚,为什么叫《小团圆》呢?难道是情感终有了个了结,哪怕是分离,也要呼之为团圆么?也许就是这样的不圆满,才呼之为小?张爱玲说,写出来,总会有一个看得懂的人。我想,我大约不是那个看得懂的人。
我家的小团圆(专业15篇)篇四
《小团圆》主人公九莉强烈的“孤独感”,这是作家本身的真切感受。
《小团圆》中,一以贯之的是主人公九莉强烈的“孤独感”,这也可以说是作家本身的真切感受。
据中学时代的老师回忆,张爱玲是经常坐教室最后一排最末一个座位的,而且衣服不入时,很落落寡欢。
张自己在日后接受采访时也说,“我是孤独惯了的,以前在大学里的时候,同学们常会说---我们听不懂你在说些什么”,她说“我常常觉得我像是一个岛”。
“我很惊奇,台湾描写留美的学生,总觉得在美国生活苦,或许他们是受家庭保护惯了的,我很早就没了家族,孤单惯了,在哪都觉得一样,而且在外国,更有一种孤独的借口。”
孤独是这部小说的情感内核。
人心之隔是张爱玲在书中反复点染的。
从蕊秋担心九莉日后与舅舅争家产引起九莉诧异起,到送别蕊秋时九莉的孤立和黯然,及至空袭逃难时九莉“差点炸死了,都没人可告诉”的彻骨的悲哀----这里有一段心理描写:“‘我差点炸死了,一个炸弹落在对街’。
她脑子里听见自己的声音在告诉人。
告诉谁?难道还是韩妈?楚娣向来淡淡的,也不会当桩事。
蕊秋她根本没想起。
比比反正永远是快乐的,她死了也是一样。”等到写到与之雍恋爱,之雍告诉九莉他第一个妻子因为想念他,被一个狐狸精迷上了,自以为天天梦见他所以得了痨病死了,九莉的感受是“他真相信有狐狸精!九莉突然觉得整个的中原隔在他们之间。
远的使她心悸。”写南山。
“九莉笑道‘预备什么时候结婚?’燕山笑了起来道:‘已经结了婚了。’立刻像是有条河隔在他们中间汤汤流着。”写汝狄在九莉打胎肚子痛的翻江倒海时还津津有味吃考鸡,还让她吃!最惨烈的要属对抽水马桶里男胎的描写,她写道“…是从前站在门头上的木雕的鸟”,曾经美好的短暂的过往没有来得及走到现在,本可能新生的生命转瞬将消失不见,在九莉板动机纽的那一瞬间,世界上只剩下了她自己…疼痛灼人。
张尽力用平淡而自然的“不隔”的语言来写这一个个人心之隔的故事,端的是“讽刺”!张爱玲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多年后读《红楼梦》,所得尽是人与人之间感应的烦恼。
这感应的烦恼在她自己用情最深的《小团圆》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
有些似乎是无心的误会,有些却是有意的忽视,一样的是伤害。
与之雍与蕊秋与三姑与南山与汝狄琐琐碎碎的隔膜摧毁了九莉的爱,因而有了小说末尾那个对温暖的家安稳的爱的憧憬的美好的梦-----这是主人公九莉一生缺乏,也是一生渴求而终不得的,所以,在醒来快乐许久许久之后,仍不免枉然,这个梦只能是个焦灼的“等待”。
张爱玲早期写作十分重视读者,在尽情描写她所能够写的同时,也努力以文迎合读者的阅读心理。
她说“文章是写给大家看的,单靠一两个知音,你看我的,我看你的,究竟不行”(《论写作》)。
在写《倾城之恋》时,除了要表现苍凉的人生的情义,此外她要“人家要什么有什么,华美的罗曼司,对白,颜色,诗意,连‘意识’都给预备下了”。
“要什么有什么”是一种深为读者阅读心理束缚的写作姿态,张爱玲十分清楚“中国观众难应付的一点并不是低级趣味或是理解力差,而是他们太习惯于传奇”(《〈太太万岁〉题记》)。
所以她给了他们所要的“传奇”般的小说。
到了晚年,张一面因功成名就,一面因心境大变,逐渐由早年十分关注读者反应转向更多面对自身写作,即她所说的“还债”创作----1973年在接受台湾学者水晶采访时,张爱玲对自己当下的创作做了真切的剖白:“我现在写东西,完全是还债-----还我欠下自己的债,因为从前自己曾经许下心愿,我这个人是非常sturbborn的….”(《蝉---夜访张爱玲》)。
1976年完稿的《小团圆》便是在“对自己还债”的心态下写就的,这种写作观折射到文本中,便有了女主人公盛九莉的两次“还债”。
一是对母亲蕊秋的,一是对情人之雍的。
钱数竟然一样,都是二两金子。
这两次还债对九莉来说,无疑是两次极大的情感“震动”----事实上,“还债”一直潜伏在文本之中,联系着爱与不爱。
而对作家张爱玲而言,《小团圆》的诞生又是她对自身过往生命的一次总的“还债”,在文本内,张爱玲与盛九莉纠缠不休,在文本外,张爱玲与昔日之“我”达到了暂时的“团圆”。
张爱玲的遗作《小团圆》今年四月在内地隆重登场了,在这久不见天才的'文坛里倒称得上是盛事一件。
十二岁时就开始读她的书,她最后一部作品,我自然无论如何都不能错过,欣欣然在网上定了她的书,很喜庆的封皮,看了让人眼前一亮。
书是周一送到的,这两天赶着做实验,但还是忙里偷闲抓紧时间看完了。
我看书的速度一向奇快,而且只要捧着书不看完绝对不愿撒手。
书是终于看完了,但很是惆怅,说不出的滋味,从心底里怜惜这个女子。
书是她一贯的嘲讽口吻,像个冷漠的人,站在云端看俗世,看人情世故,看骨肉亲情,看所谓万转千回后的爱情,一切都完全幻灭了,还试图抓住一点什么,其实什么都没有,幻灭了其实就是幻灭了,爱玲心里清楚的很,我透过书本看到她嘴角的一丝冷笑。
书名叫做《小团圆》,其实只是一个空心的圆圈,空荡荡地圈住逝去的时光,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你找不到起点自然也找不到终点。
所谓小团圆,是爱玲回首往事三十岁前的盘点,是一场接一场考试之间的噩梦,是从睡梦里醒来的她絮絮叨叨讲给自己的一个故事,本不想给我们这些不相干的人看,但踌躇很久却也终不忍心销毁,把两难的选择留给后人,她躲在云端吃吃的笑。
你们不是总盼着万事都有个大团圆嘛,我偏偏叫它《小团圆》;你以为小团圆就真的是团圆嘛,那只是个镂空的圆圈,什么都没有剩下。
倒只剩下一些居心叵测的闲人在圆圈外晃悠,试图看看才女笔下的花好月圆,郎情妾意,然后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说一说“汉奸之妻,人人可戏”的花边新闻。
爱玲,我扭转身为你掬一把热泪,你又是何苦来着,就算是一个人的孤寂,也该咬咬牙挺着,你的笔下自有烟霞,沉香屑里第一炉香的余香还烟雾缭绕,倾城之恋里流苏那低头一笑还没来得及抬起,金锁记里七巧还在凝望三十年前的那轮月亮,你又何苦写这劳什子的小团圆,白白让别人看了笑话。
文风明显是淡了,不再有以前的精雕细琢,心里嫌脂粉污了颜面,这一次,她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写。
一出场就是浩浩荡荡一大批人名,她是存心要让那些看笑话的人看不下去,她冷冷的笑,双臂交叉放在胸前,头高高地昂着,她一贯的姿势。
等着那些看笑话的人走开了,三十年前她的故事仍然在继续。
终于长大了,告别了悲惨的童年,可以用自己的文字换钱了,和三姑二婶在财务上要分得清清楚楚,欠下的债是她心头的一道疤,寄人篱下的感觉,从来就没有离开这个敏感的女子,她活得很累,但生活就是这样,她无法选择。
二十二岁,花一般的年纪,她可以自己选择了,是一个为日伪卖命的文人,她明明知道结局,却还是奋不顾身去爱了,把高傲的头颅低地很低,在尘埃里开出花来,可是她心是欣喜的,以为是碰到命里注定的知己,以为那个老男人的步伐会因为她而驻足。
谁知道不过是昙花一现,年轻的后面永远都有更年轻的,她以为自己二十二岁是风华正茂,足以取代他家里那两个年老的妻,谁知道武汉还有十六七岁的小周,小周之后自然还有那个千里护京的范美秀。
滥清的男人什么时候少过,爱玲自然不能与半个人类为敌,却也终是厌了,扭过头去,不愿看那个和半只苍蝇一样让人恶心的男人。
以后又碰到那个导演,终究还是一场云烟。
原以为是金光闪闪的金子,切开来看,却是一块稀土金属,在时光的氧气里一层层氧化,一层层剥落,多年后回首再看,原不过是一堆让人避之不及的灰尘粉末,风一吹就淡了,散了,远远望去,一个空空的圆圈。
而关于联考的噩梦,依然一个接着一个。
《小团圆》,不过是爱玲自己讲给自己听的一个故事而已。
爱,或许曾经炽热,曾经刻骨铭心,亦或曾经痛苦纠结,但,当它似花开般不再有轮回,当它像雾像雨又像风,当它随时间的流驶碾成往事尘埃,再回眸,或许,已变了模样。
“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这是张爱玲的《小团圆》,是她一个人的故事.她隔着光阴的屏障,穿过曾经的繁华,于淡然与淡忘间将过往定格。
故事里的九莉是她的原形,而邵之雍便是胡兰成。
从童年到求学时代,再到与胡的相遇,虽然只是烦琐小事的串联,但,都是她人生足迹的映射,都是她心灵深处的真实写照。
无须字字珠玑,但足以勾勒出她的人生轮廓。
《小团圆》似一扇窗,走进了它,你方能窥清真实的张爱玲,真正走进她的世界;你方能理解,她的清高,她的不屑与不争,是有原因的;你也方能体会,她为何能同时享受极度的喧嚣与死寂。
亲情,于张爱玲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畸形的。
她以一颗坚忍的心来接受孤独的成长,以冷漠的双眼感知人情冷暖。
“生命似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蚤子”,她的文字,带着犀利,带着嘲笑,但懂得她的人,定会心生怜爱,替她悲伤。
如果,她与邵之雍的邂逅能像纳兰容若说的“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么,爱玲的心里或许会少一层痂,少一道疤。
她第一次见他,便欢喜得心里开出花来,便自觉自己低到尘埃里去。
她爱他,是用心的,不然怎会在他处于政治的风尖浪口时依然站在他身边?怎会在他避难时一路颠簸只为见他一眼?然而,在胡兰成的世界里,爱玲却不是唯一的。
或许,爱玲于他只不过是生命里的匆匆过客,是他避难疗伤时的一个驿站罢了。
“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
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在这场际遇里,爱玲飞蛾扑火般义无返顾,即使知道“他的世界里没有我,寂寞的流年,深深的庭院,空房里晒着太阳,已经是古代的太阳了。
我要一直跑进去,大喊:我在这儿,我在这儿呀!”。
无论是什么,留给她的,总是支离破碎的结局。
张小娴说:“爱是很卑微的,很卑微的。
尤其是那个人不爱你的时候,爱就是含笑饮毒酒。”说的,是爱玲吧。
爱玲用一根冰冷的针,绣出了她曾经炽热的青春。
当岁月抚平了所有的棱角,当心里不再有等待与波澜,当爱玲在美国过着似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或许,她已超然,她已放下,她已原谅。
于菩提树下觅一方青石,静待,看沧海如何变成了桑田。
将所有爱的昨天沉淀成历史,明天写个故事,名字叫做《小团圆》。
我家的小团圆(专业15篇)篇五
晚上躺在床上,脑海里面突然冒出一句话:但凡喜欢张爱玲作品的人,他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张爱玲式的灵魂。
张爱玲居然称呼自己的母亲二婶,也就只一个称呼就让人心里生出无限的陌生来。我小时候被父母管教的比较严格,有些拘谨,遇到陌生人一开口就将红色涂满脸,一直画到脖子。高中的时候开始住校,期间也在自己的亲戚家住过一段,我是个不喜欢将自己想法说出来的人,有了这样的经历,就更加的内向起来,总有一颗魂灵被深深的囚禁在内心。此后,回家的次数也少了,慢慢的和自己的至亲也有了生疏感。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和母亲逛街,看中了一件衣服,心中很是喜欢,眼神也表现的很强烈,但是母亲对于衣服的样式和价格还有些不满足,我也只有悻悻的放弃了,嘴里面淡淡的说:我不要了。脸上虽然有些不乐意,但是却尽量的遮掩起来,不让自己看起来是赌气才这样说的。慢慢的就将别人的眼色和态度放在了首位,总觉得自己是哪个需要低眉顺眼的人。大学的时候,自己开始全面掌握自己的财政,在钱上是从来没有打算的,总是一塌糊涂,在看到存折上全部是了零后才知道自己的拮据。但自己也从不主动的向家里面要钱,总是父母在电话里面问起,我才嗫嚅的说出:那就给我邮寄些吧。向同学借钱更是少的可怜,都不好意思开口,似乎世界上孤单单的就我一个。
我确实有些敏感,有时候敏感的让自己都生出讨厌来。没有了生猛的气息,总是低眉顺眼的,搞得满腹都是牢骚,却又不能声张起来,最后伤害的还是自己,却也只能躲在角落里面独自舔舐。
看着张爱玲的作品,尤其是小团圆,似乎那个九莉的身体里面囚禁着无数个张爱玲式的灵魂,我也是其中的一个,那过马路时渴求被母亲拉起的小手,张在空中,白嫩的,很是刺眼。中国人就是那么含蓄的羞于表达自己的爱,你是,我是,所以大家只能苍白的活着。
看着张爱玲的小团圆,尤其是她童年和姑母同居的生活,就让我有些感同身受,虽然没有她那样的楚怜,但总让自己在梦中有坐船的感觉,热辣辣的光在湖面上晃个不停,没有什么着落感,就是空空的浮在哪里。
我家的小团圆(专业15篇)篇六
一本张爱玲的自传。从儿时到青年,主要讲述了她成长中的亲人与两段感情。
中的主人公叫几莉。那个被人唾弃汉奸叫邵之雍。
看完了心情有点怪异,说不出是沉重还是纠结。
沉重是因为作为旁观者看到一代才女的半个人生过得太不如意的一幕幕。。。
纠结是因为所有的一切也都是她自己的选择,有因自有果。可是世间没有如果。。。。
看完了我有着太多的不理解:
不理解她对亲人的冷漠,竟然卖掉了她母亲临走时留给她的一副翡翠耳环,并不是因为缺钱,而是不想再想起她的母亲和弟弟,因为难受。这完全和现在的睹物思人的情感有着很大区别。也许是我生活得太幸福了,无法去感受她那时的心里吧。
不理解她明知邵之雍和别的女人有染,却还依然在自己的世界里等他。不理解邵之雍竟能够坦然的把小康小姐的照片拿给她看。不理解她看后也丝毫没有什么态度,不像别的太太一样撕得粉碎,还可以微笑的还给他。。。却在自己的世界里去猜测他和别人的总总。
这本小说在发表之前,张爱玲的人生经历一直是一个迷,但是看后却希望这一世都不是真的。这样的一生怎么会写出那些让人回味无穷的小说呢,甚至还有很多被改编成电影,话剧和电视剧。我没看过她写的小说,但是看过电视剧版的《半生缘》。是演员太美了吗?还是什么,让我总觉得是很好的,虽然结局有点悲。
自传与小说的区别就是,小说可以凭借作者的构思可以悲,可以喜。如果不满意还可以进行无数次的修改。而自传太真实。没有小说的浪漫,也没有小说的连贯思路。
就像读张爱玲的这本《小团圆》,因为由太多的真实故事组成。有些故事因为相差有段时间,或是讲起某段故事又回想起曾经的事来,又要记上一笔,所以看得有点乱。看完某个段落后要仔细算一下时间,是哪个时期的事。一句话里有两个“他”或“她”我有时都无法去肯定指的究竟是谁。这里应该是我的理解能力太差了的缘故。
总之我很难把张爱玲的成就和她这一生划上等号。他的成就太完美,甚至完美到天堂里,但是他的一生却太低沉,太无奈,甚至低到地狱里。这里的地狱不是罪恶,而是痛苦。
我家的小团圆(专业15篇)篇七
镇上有条不宽的河,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清晰地能映现眉间的痣,家家户户都来河埠头上淘米洗菜,闲聊着镇里的蜚短流长。那时还没有公路,这条河是连接小镇和外界的唯一通道。父亲曾不止一次的说起过爷爷凌晨三点起来乘船,沿着这条河到县城卖扫帚的事。一看到这条河,我就知道我们快要到家了。今天是爷爷的忌日,按照规矩家里人都要回去。
因为是下雨天,车子很不好开,母亲一边掉着方向一边抱怨回一趟家对车子损伤多大。我窝在后座有一句没一句地背着历史,陈奕迅的声音敲打着耳膜,分秒流逝得格外缓慢。
车子终于停在了奶奶家门口。我抽出伞下车,小心翼翼地避开地上的水坑,父亲从后备箱里拿出海鲜和点心,隔壁的婆婆一边扒着晚饭一边和我们打招呼。
奶奶和过年时差不多,穿着蓝色的小袄围着母亲上次送她的围裙。她腿脚不便,走起路来颤颤巍巍的,长年骑着一辆我小时候就有了的老三轮车出门。她一看到我就拉住我的手,过分粗糙的皮肤贴在我手心,有奇异的触感。她喊我“囡囡“,不断地批评我太瘦,又说我穿得太少,我嬉笑着应着,然后亲了亲她的脸颊。客厅里的墙壁上还留着我三四岁时的涂鸦,只勾了红边的太阳像是被谁踩了一脚般歪歪扭扭,星星陪在太阳的旁边,没有月亮。
我收了雨伞,向楼上走去。
没有开灯的楼梯幽深如同洞穴,却曾是我最熟悉的地方。
楼上有两个房间,一个是奶奶的,那张她陪嫁过来的床颜色昏沉得像是要融进浓稠的夜色。大柜子上压着两口大箱子,箱子里的衣服大多是她平时不舍得穿,只有在正月初一的早上才拿出来套一套的。本来还有另一口箱子,里面全是用上好的布料做给爷爷的大衣,但奶奶从来不让爷爷穿这些,只让他裹上那件已经缝补多年的洗得掉光了颜色的棉袄。记忆里的爷爷从来没有穿过什么好的衣服,哪怕我们总劝他不要太节省,穿衣服是穿不穷的,他也只是默默地裹紧了身上的旧棉袄,独自一人坐在平台上晒冬天的太阳。
那时候平台上还有很暖和的太阳可以晒,大家都还没有装雨棚,钝重的阳光晒在脊背上,让人想要睡过去。爷爷总是睡着睡着就流下了一滩口水,母亲会走过去用餐巾纸擦拭干净,或者蹲下来给爷爷仔细地修剪一次手指甲。那时候我们还没有车,来去路上要花费六个小时,很少回家却一待就是一个礼拜。母亲会和奶奶一起择菜,然后被奶奶责怪买贵了菜,父亲捧着茶杯去隔壁大伯家闲聊,我腻在姐姐们身边和她们一起看当时最流行的《冬季恋歌》,一个个下午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消耗。
而楼上的另一个房间是属于父亲母亲的,他们在这里结了婚,办了一桌现在看来很是寒酸的喜宴。爷爷奶奶只是重新粉刷了一遍墙壁买了一张床和一口柜子,便算作了新房。忘了是在那家婚宴上,我嫌新人们分发的喜糖太难吃,父亲笑着接过被我捏得皱巴巴的糖,仔细地剥开送往嘴里:“要说难吃,我和你妈结婚时的糖才最难吃。“长期的贫困给父亲的生活留下深深的烙印,我和母亲怎么也改变不了他吃前一天晚上的剩菜的习惯。他总是剩下一点汤或菜,第二天早上就着泡饭吃。要到十来岁以后我才意识到这个习惯和奶奶是多么地相似。
楼下母亲在喊我,应了一声便急忙往下跑。镇里的房子多是八十年代集体修建的,房屋构造基本相同,墙壁薄得完全可以凿壁偷光。尤其是隔壁站在空地上说话时,谈话内容能一句不落地掉进我们的耳朵。然而邻居们常不以为然地大声吆喝着,弄堂里的风不知疲倦地捎送着彼此的声音,春夏秋冬,春夏秋冬,连起来就是一年。
楼下还在上菜。亲戚们都已经到得差不多了。三岁的小侄子歪站着要给爷爷鞠躬,大姐站在一旁静静看着自己的儿子。她穿着米黄色的外套和黑色的铅笔裤,头发只是简单地扎了起来,靴子也是不起眼的黑色。她的眼眶下有着淡淡的黑眼圈,但她已懒得再用粉底掩饰。她偶尔抬起头寻找丈夫的身影,她注视着儿子时眼底弥漫着的大雾般的温柔——她已经三十二岁,她已经为人妻,并且晋级成母亲。
我望着她,即使她现在目不转睛,她的眸子里也总有水波在精妙地荡漾。我想她现在过得很好,好到不需要被提醒她曾有过怎样浓墨重彩的青春,好到我无需告诉她,她曾是我既爱又恨的憧憬。
那时候她又高又瘦,一头栗色卷发总敛着万千风情。讲话的调子软软的,像是在挠着谁的心,全家人都特别宠她。那种宠爱——和我因为年幼而获得的关注不同,那是种不自觉的喜爱,天经地义地让人忍不住心生嫉妒。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除了给我一份以外,另外都是要留给她的,就连爷爷新挖的竹笋,最好的那些大部分是要给她送去的,只有三两根留下来给我。
于是我们一直不合。
怂恿我作战的究竟是不甘还是羡慕,我已经想不清楚。那是一场比分悬殊的比赛,她比分一路高涨而我只有用哭喊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过年时吃团圆饭,我不愿和她一桌,就连放鞭炮,都要跑到离她远远的地方去放。一边扳着手指细数对她的不满,一边对着镜子里小小的我许愿变成她,谁说只有青春期的女孩子才会尴尬?而十二年后的她在细心地为儿子挑菜,她的儿子,围在我腿边嘻嘻笑着。
大伯大伯母和三姐一家只是站在前庭,和父亲谈着二姐的婚事。父亲建议他们买套房子,大伯脸上闪过一刹那的迟疑,随即望了望大伯母。他们一辈子都生活在镇里,对外面的世界的认知总停留在九十年代。父亲说现在城南的人才房价格还低,两千多一平方,买个小套的也就二十万左右。大伯母插嘴说镇里现在也造起公寓来了,一套就十四五万。母亲有些哭笑不得地说,二姐现在在城里工作,怎么可能来买镇里的房子。大家商量了一阵最后拨通了在海南旅游的二姐的号码问她想不想买,二姐在那头考虑许久说等她回来再说。于是大家都不再说话,母亲躲到厨房去切菜。过了一会儿母亲给售楼处打了个电话,对方表示房子已经全部卖完了。
客厅里传来喧闹的人声,是要跪拜爷爷的时候了。从大伯开始,然后是爸爸姑妈,接着是大姐和我,姑父大伯母妈妈是最后才拜的。仪式其实进行得很快,奶奶已经点起火盆在烧冥币了,用锡纸做成的我不知道叫什么的元宝形状的“钱币“被扔进火盆。突然想起爷爷“五七“那天晚上,戏班子在咿咿呀呀做着道场,奶奶把爷爷那些平时不舍得穿的,基本没有穿过的大衣扔进火盆,当时十二岁的我蹲在旁边,只觉得心酸。
那是我至今仍无法理解的东西。
为什么爷爷死后哭着要一起去了的奶奶不肯在他生前给他吃得稍微好一点,穿得稍微好一点。为什么那些最后被毫不犹豫地扔进火盆里衣服不可以在生前让爷爷穿上,为什么直到死后才记起给他“零用钱“。为什么在葬礼上哭得眼睛通红的大伯会让一个七十六岁的身体孱弱的老人替他种半年的地,为什么数度哽咽的大伯母在奶奶出门时不让爷爷来自己家里吃一顿饭。为什么父亲明明知道爷爷已经撑不了多久却仍然不肯打的回家,为什么我从没有耐心听爷爷说完便草草地挂了电话。
直到爷爷死后才听说的事。
死前的最后一个夏天,爷爷穿着破旧的淡蓝色短袖坐在家门前,隔壁朱水富拿着已经烂掉的西瓜问爷爷:“你要不要吃?“在听到“不要“的答复后,随手扔进了垃圾箱。
那是十二岁时听到的事,这么多年后想起还是湿漉了眼睛。
爷爷死后的那个春节,我们一家人回来,隔壁朱水富笑呵呵地跟我们打招呼,就像一个和蔼的老头子。我至今都还记得自己是怎样克制着不要把手里的矿泉水朝他泼过去。
——却没有资格,其实自己做的也是那么地差劲。
母亲已经收起了碗碟,一家人陆续就席。饭桌上一直讨论着黄金房价和股票。一共四只的阳澄湖大螃蟹被伯母和三姐迅速地拿走两只,另外一只给了小侄子,还有一只硬要塞给我。我摆了摆手,递给了奶奶,奶奶含混地说着牙齿咬不动了。我说你可以吃的,这个螃蟹很新鲜,不大吃得到的。奶奶嗯嗯点了几下头,小心翼翼地掰开了蟹壳。
姑妈坐在我的左侧,她是这个家里除父母亲以外对我最好的人。我九个月大时就被抱回奶奶家,奶奶当时六十多岁,精神已经不济。大多数时候都是姑妈照顾我,我凌晨四点就哭醒,是姑妈抱着我走到镇上的河边,听着悠悠的鸣笛声,等我再沉沉睡去。
姑妈也老了,她渐渐地变矮,并且开始发胖。饭桌上她细数着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姑父也不断地提醒着她不要再吃虾和猪肉。话题已经转到三姐的工作,奶奶在那忿忿地抱怨孙辈们都没有回到镇上。在她年轻的时候,最远的距离也无非是她的娘家金家班到团圆镇的那么些路,而她的孙辈们在深圳、在西安,在她未知的恐怕这一生都不会去的地方。世界就像她正抱怨着的二十块一碗的面一样处处让她感到不习惯。在她那个年代,八分钱就可以来一碗阳春面,而一块五就能加好大的一块猪肉。那是肉最珍贵的年代,父亲至今仍记得爷爷在一个春节时说“大队里杀牛了,可以在裤袋里塞一块牛肉带回来“的样子。那个模糊的声音混着窗外的鞭炮声,弥漫在硫磺气息的春节里。
晚饭进行得差不多了,大家说起明天去爷爷坟上扫墓的事。大伯大伯母都说明天要去厂里做工,而二姐也赶不回来。只有我们一家和姑妈家有空,于是就商定由我们去上坟。
镇上的晚上没有汽车尖锐的刹车声或者长长的喇叭声。一觉醒来已经是八点多,楼下奶奶已经准备好小汤团。我有些惊异地望着她,她竟有些腼腆地笑了,她说:“我想——我想我们一家人也难得聚那么齐,不如就吃碗汤团。“汤团里加了很多黑芝麻,粘在牙齿上丝缕勾连。
我们两家人走着去爷爷的坟上。一路都是掉落在地上的叶子,踩起来沙沙作响。路修得极好,大姐穿着细高跟鞋也不觉得累,父亲笑着说:“爷爷怕家里一群姑娘走不了山路,特意选了哪一处。“山脚到坟上有一条石板铺好的路,原本是通往山上另一处坟的,不意竟便宜了我们。从爷爷的坟前向下望,不远处就是一个水库。父亲曾经说想要在退休后回到镇上,每天到水库边钓鱼,静静地陪着爷爷。坟上已经长了杂草,奶奶腿脚不好,大伯和大伯母又忙着上班,小辈们连回镇都是难得,更不要说是去坟上看看了。
我很喜欢站在爷爷坟前,有时候会想起些过往的好片段,有时候干脆什么也不想。在生和死的沉默的对峙和依赖间,人总会学着慢慢望阔点。我真的觉得不需要在爷爷坟前嚎啕大哭,如果真的有亡灵的话,爷爷大概也不愿意我们再作徒劳无功的悲恸。就像这一方矮矮的小土丘,爷爷进去了,我们总有一天也会进去。他的一生走了太漫长的路,过了太艰难的日子,是该好好的,在这里歇息。我们应当来看望他,但我们不应来打搅他。
从爷爷的坟上看去,小镇也没怎么变。日本人开的工厂里的大烟囱依然是团圆镇的标志性景观,人倒是一个又一个地故去了。和爷爷奶奶同辈的老人大多都离开了,他们的坟有的和爷爷的很近,有的隔着很远。这些人里有的是爷爷的好友,有的和爷爷结过仇,但他们最后还是住在了同一座山上。
下山时已经中午了,太阳终于从一片茫雾中跳了出来,却暖和不了周身的寒意——立冬了。
我家的小团圆(专业15篇)篇八
说是有感,其实不过是读张爱玲书时冒出的杂感。
在看《小团圆》之前,并未看过什么她的小说。而我所知道的张爱玲,也只是那一个与胡兰成有着旷世绝恋的人。
直至买回这本书,翻开前言,看到张爱玲的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先生写的话,才明白这本书的男女主角有着胡与张二人的影子,也有些张爱玲自传体小说的意味。
与我想象的不同,张的笔触细腻,且没有什么繁重的描写。只是我觉得文字有些隐晦——自然是要隐晦的,当时张爱玲并不想让别人看出文中的"邵之雍"就是胡,而"九莉"就是她。一开始时,我认为一二章有些生涩,有些不明所以,读起来有点吃力——或许是还没有习惯张爱玲的笔风,也或许是因为里面人物框架太大。
但之后便开始感觉顺畅——也需要读书人的全神贯注。
好笑的是,《小团圆》共十一章,我看到第三章时才发现,第一章就已出现的人物"蕊秋"——我本以为她与女主角九莉同龄——其实她是九莉的母亲。我对我的`后知后觉哭笑不得,只能在心里喊一声"天哪。"张爱玲并没有明确说明蕊秋与九莉的关系,并且九莉一直称她母亲为二婶,醒悟之后只觉自己该重新看一遍《小团圆》了。
有一次去朋友家,翻她买的小说,才看了开头便知结尾了,早已没了读下去的兴致,这时莫名想起《小团圆》,《小团圆》吸引我,它让我想接着读——这是神奇的一点,尽管我不知道原因。
看到《小团圆》最后一页时,我发现结尾和开头是同一段话,读起来感觉奇妙又特别。
我想,我需要多看几遍《小团圆》才会明白其中的某些东西,而这本书值得我一读再读。
我家的小团圆(专业15篇)篇九
《小团圆》是张爱玲最为神秘的作品,是张爱玲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小说以她与胡兰成的真实感情故事为蓝本,描写了女作家九莉与有妇之夫邵之雍的一段爱情故事。在《小团圆》中读者可能看到另一个版本的张胡之恋。
张爱玲说过: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悲壮,力大于美;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有更深长的回味,是一种苍凉。在爱的范畴里,渴望与逃避,愉悦与悲哀,仿佛葱绿配桃红,不是对立,是参差,是对照,是美。在这文字中,还是现了太多,在红与大绿的配色。此般文字,我读到的更多是一种哀凉。年过经往,爱玲回忆起那些时光,浮华尽折,水面浮起的是一种青绿色稠绿时光记忆,我们中,大多人喜把那岁月一湾平静,不再翻味。而爱玲,居有勇气,掏涌干净。
人到老年的爱玲再给读者回味起她那时岁月时光,已不见了什么喜气。早年那华丽文字在这里透了份纸背的力量。可是张爱玲反复修改,一再不肯发稿,心中还是多有顾虑。一则是胡兰成,那段爱,对于爱玲是一种非妻非妾般尴尬莫名的伤。爱玲自私,遇见了胡兰成也只能甘拜下风,不多的文字,倒是钱的描写颇多,币种转换,又成了金子,给了母亲不要,又送了胡兰成。一向吝啬、钱财分外分明的爱玲,对于胡兰成却一下连支付几部稿酬。而胡兰成也欣然接受。
年纪,一切都过了,或是怕世对号如座,也或是不想再多提这个他生命中摒弃不去的男人。
才气横秋的张爱玲,一脉如文,潺潺细雨。开头到结束。一个圆弧圈,带了进去,又送了出来,十几年的光阴,那些她生活细节的一切也还依旧是爱玲的,我们只不过是个过客,也说不清,是喜窥爱玲的隐私,而对小团圆特爱,还是喜爱玲的文笔,喜欢张爱玲那一脉细腻女性笔触。《小团圆》起码是真实的,虽然在爱玲几十年的修改中,里面的些许事,早已不是爱玲写的那样,也或有她臆想成份在里面。所以,那个年代的故事,不可避免的带着些许忧伤与纠结。
就像书中所写的那样,“她不妒忌过去的,或是将要成为过去的”这也是九莉吸引之雍的地方,不给他任何负担。但是她内心苦也只有她一个人知道,在她理智的时候,她很清楚“她只不过陪他多走一段路,在金色梦的河上划船,随时可以上岸”,但是在情感面前,她无法自拔,就像陷入了一个陷阱,找不到出路,她又是一个将自己与外界人的情感隔离起来的人,没有别人开通,再加上自己的固执,以至于越陷越深。努力让自己不想他,却无法不想他,在汪精卫政府倒台后,九莉到乡下去看之雍,在她认为是作最后一次离别,如果没有爱了,作这次离别又有什么意义呢,那还不是因为无法逃离的爱。这爱就像自己给自己套上的枷锁,理智的时候自己摘下,感性的时候又将自己带上,并乐此不疲。到后来,想不起之雍的名字,因为想把他忘记,但却忘记不了那感觉,再看到之雍的著作,不欣赏了,并且有时会觉得是无病呻吟。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没有了吸引,任何附带的都是空气。九莉就靠着当初最美的那点回忆独自取暖。燕山的出现,正好填补在她最需要一个异性的时候,燕山结婚之后九莉看到他们夫妇的照片,感觉心中像火烧一样,但火烧过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对于燕山的事,她从没有后悔过,因为那时幸亏有他”。她想的还是跟之雍在一起的感觉,不想想起,但是有时候无缘无故的那痛苦又来了,人,犹其是女人,总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
不止爱她一个人女人,她清楚,世人都会说她傻瓜,不值!她自己都觉得自己傻,但是,她愿意傻,同时又恨自己的傻。
张爱玲或许是一个理想上的完美主义者,但生活中有着太多的不如意,小团圆,小团圆,团团圆圆或许就是她毕生的追求。读爱玲的《小团圆》,我真的获益匪浅。
胡兰成说,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她无需经历多少世事,这个时代的一切自会与她交涉。她不美丽,却能够以任何一种姿态倾城。就是这样一个奇女子,世间曾有张爱玲,世间唯有张爱玲,只是这个人早已与我们隔离了时空。
我家的小团圆(专业15篇)篇十
六、没有爱情这东西,不过习惯一个男人就是了——张爱玲《小团圆》。
八、雨声潺潺,象住在溪边。——张爱玲《小团圆》。
十、如果是男人,也要去找他,所有能发生的关系都要发生。——张爱玲《小团圆》。
十三、我并不是为了你那些女人,而是因为跟你在一起永远不会有幸福。没有她们也会有别人,我不能与半个人类为敌。
十五、她有种茫茫无依的感觉,像在黄昏时分出海,路不熟,又远。——张爱玲《小团圆》。
十八、自己生活贫乏的人才喜欢刺探别人的私事。——张爱玲《小团圆》。
十九、山遥水远的微笑望到几千里外,或许还是那边城灯下。——张爱玲《小团圆》。
二十、只有亲密无间,才能心无间隙。——张爱玲《小团圆》。
二十四、我是镂空纱,全是缺点组成的。——张爱玲《小团圆》。
二十五、生命在你手里像一条迸跳的鱼,你又想抓住它又嫌腥气。——张爱玲《小团圆》。
三十、他们的过去像长城一样,在地平线上绵延起伏。——张爱玲《小团圆》。
三十六、大家一点头笑着走散了——张爱玲《小团圆》。
四十、他走后一烟灰盘的烟蒂,她都拣了起来,收在一隻旧信封里。——张爱玲《小团圆》。
四十一、空气污染使威尼斯的石像患石癌,现在海枯石烂也快——张爱玲《小团圆》。
四十二、伪君子也还比较好些,至少肯假装,还是向上——张爱玲《小团圆》。
四十三、在最坏时候懂得吃,舍得穿,不会乱。
我家的小团圆(专业15篇)篇十一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团圆》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发现,读后感一定要趁热写,不能拖,震撼的印象总会随时间变淡,想不出滋味。上个月读完《小团圆》,当时写下感受肯定和现在不一样,如果等明年去写,也仅记得大体故事梗概了。
作家的笔无论多尖刻,写自己家人都是手软的,赞美居多,尤其是写自己母亲。例如三毛、席慕容、刘墉,读者只会觉得书中的母亲就该是那样,比凡人聪明可爱,如果是写清苦的母亲,就该如季羡林所写那样,艰辛之处都比别人伟大,赢得读者的热泪。难得张爱玲没有赞美,平静地记录点滴,不夸张、不升华、不歌颂,她的笔太理性,没有热情,全是真实人性的影子。
而且张爱玲的记忆好得惊人,儿时一件小小事都不忘,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点心思,写得就像正坐在历史的回程车上一样,透过门缝在窥探家人的对话,让人倒吸一口冷气。
幸亏先读过张的很多小说,才把一些细节串了起来,《茉莉香片》原型出自她的弟弟和父亲、继母;《琉璃瓦》和《花凋》是写她舅舅家的女儿;《郁金香》应该源于她继母的弟弟;《创世纪》是写她的姨奶奶;《倾城之恋》是她在香港读大学时,遇到的一对情侣改编的故事;《沉香屑第二炉香》是在香港听同学说的;《赤地之恋》和《秧歌》是解放后她的`见闻;《小艾》是她出国前迎合当时社会创作的一篇小说。这样把小说和自传对应着看,非常有意思,创作还是得源于生活啊,架空的文学是写不好的。
小时候老师总让写读后感,可是憋来憋去也挤不出字,无感可发,最后只能凑字,先把书名和作者介绍一番,再把故事梗概叙述一番,再谈一些自己的感性,比如要好好学习,学习书中某个人物,为国家做贡献等等。然后长舒一口气,算是终于完成作业。想想,是因为那会读的东西实在是无感可写,小孩子理解能力又浅,只在乎故事本身是否吸引人。《格林童话》、《天方夜谭》,的确是写给小孩子的,故事吸引人,读完却想不出什么,也只有觉得开心或者瞠目结舌罢了,合上书本满足地玩去了。不像张爱玲的书,发人深省。
是什么样的一种勇气,让张爱玲把家庭的记忆碎片都拼凑起来,说人老了就爱回忆,而且回忆十分清晰,她后来久居美国,是不是一直在思念着家乡,怀念着这些往事呢。《小团圆》这样的回忆录并没有像其它的回忆录一样打下美好、温馨等烙印,然而读起来却觉得是美好而真实的,不是琼瑶阿姨那样,反复把"生活多美好"、"像公主一样的女人"这样的词语硬刻在书上。也只有经历过什么样的生活,才能写出什么样的文章,《创世纪》描写祖母出嫁前的场景,只有出身于那样的家庭才能把繁华富贵写得如家常便饭吧,她最擅长写显赫家族没落衰败。
张爱玲的一本"新书"《少帅》在台湾出版了,不知她还有多少未写完的稿,未刊登的小说。我是不折不扣的的张迷,自豪且幸福着。
我家的小团圆(专业15篇)篇十二
“她觉得过了童年就没有这么平安过。时间过得悠长,无穷无尽,是个金色的沙漠,浩浩荡荡一无所有。只有嘹亮的音乐,过去未来重门洞开,永生大概只能是这样,这一段时间与生命里无论什么别的事都不一样,因此与任何别的事都不相干。她不过陪他多走一段路,在金色梦的河上划船,随时可以上岸”
说她红颜薄命亦是对的。张爱玲的美是在骨子里的,是近似于与莲花,与月光,与雪山般代表的美,是清冷的美,是出世的美,是几乎靠近于神的美。与世俗中令人温暖的美是相反的,因此她的美只能存在于意境之中,远观之中。然而这便是她的命运了,她若不屑改变,如不能英年早逝,就只能悄然孤身终老。
张爱玲的美,是以生命作为代价,是以幸福作为祭品,来追求的美。难怪胡南成的书里,总叹她惊为天人,字里行间透露出跟她在一起的沾沾自喜,然而真正要陪着在身边的,却还是小胡,小苏或是其他的女子。你说他矛盾吗?其实真还不是的。只是叹这世间,神仙偶尔是有的,然而神仙眷侣,却还真的是不易有。
我家的小团圆(专业15篇)篇十三
“国家主义是二十世纪的一个普遍的宗教。她不信教。
国家主义不过是一个过程。我们从前在汉唐已经有过了的。
这话人家听着总是遮羞的话。在国际间你三千年五千年的文化也没用,非要能打,肯打,才看得起你。
但是没命还讲什么?总要活着才这样那样。
她没想通,好在她最大的本事是能够永远存为悬案。也许要到老才会触机顿悟。她相信只有那样的信念才靠得住,因为是自己体验到的,不是人云亦云。先搁在那里,乱就乱点,整理出来的体系未必可靠。”
看这本书满目的惆怅与忧伤,只见别离不见团聚,为什么叫《小团圆》呢?难道是情感终有了个了结,哪怕是分离,也要呼之为团圆么?也许就是这样的不圆满,才呼之为小?张爱玲说,写出来,总会有一个看得懂的人。我想,我大约不是那个看得懂的人。
我家的小团圆(专业15篇)篇十四
幾天下來,這本書下去一半。總記得評論總說書里寫的愛情,情欲和男朋友什么的。從寫到九莉回上海之后就開始格外留心,猜測著他什么時候出現。倒也不是急等著不耐煩了,因為其他那些事情和人物不僅有種家常感,簡直就是似曾相識。
蘗傳慶(茉莉香片)大概是從弟弟出來的,不僅家世像,那個讓他萎縮著不愿意見的后母像,弟弟竟然也因為亂簽支票玩被父親打了嘴巴子。
還有個大太太,表叔的續弦大老婆,就是小艾里面的五太太了.因為丑攏絡不到丈夫的心,一輩子怕跟丈夫在一起,偶爾喉嚨里哼哈兩聲解除尷尬,也養著好些貓,丈夫死后經濟敗落,跟其他女太太打麻將也怕輸,一輸就開始身體左右搖擺,越搖擺也越要輸.有趣的是連同表叔的小老婆也都聯系到原型,一個鵝蛋臉的美女,后來倒霉禿了頭發就被冷落了.小艾里面的那個叫秋老四的舞女,更慘烈的,不僅掉光頭發,眉毛也沒有了.這大概是張愛玲杜撰上去的.
因為這2例看得太真切了,后面讀起來越來越疑心,每逢看見一個就想起另一個,不知是否也是有聯系,當然都是小角色,沒下太多筆墨的,很難去查考,就是憑一種直覺.提起九莉的一個俄國女鋼琴老師,不知可否是年輕的時候里面的東歐女人.韓媽這個角色大概做了許多家用女仆的原型,因為腦子里記著那些,每次看到韓媽出場都覺得有點亂.還有個小人物,好婆,后母的母親,讓人想起十八春里面的小老婆的母親,一樣搬過去同女兒住著.還有云志夫婦的長女次女讓蕊秋介紹留學生男朋友的,特意留個房間給年輕人聯絡感情的,末了又怕出格,派個老媽子進去拿東西監視著.讓人想起琉璃瓦里面的風流不羈的二女兒.間或提起2個表姐還是表妹,是姊妹的,也寫他們的外貌,大概是鴻鸞喜里面的婚禮上出現的2個圓臉姐妹.純姐姐骨癆死了,跟川嫦一樣.
其實已經看到之雍出場了,但是好像目前為止他都還不能轉移我的注意力,腦子里還是上面那些個五花八門的人物,本來嘛,出場也沒有個順序,簡直是想起誰就是誰,名字看過一次再次出來的時候已經不記得他是哪個了.不是因為有以前那些對照著,也無甚趣。
我家的小团圆(专业15篇)篇十五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人们忙于在城市中追求速度与激情,却忽略了那泛黄纸页中所蕴藏的无言的静谧之美。手捧一本张爱玲所著的《小团圆》,忘却城市间的喧嚷与匆匆,以那滴水藏海的段段文字,荡涤我的浮躁,打磨我的灼热。
《小团圆》基本上是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小说主要描述了主人公盛九莉的身世浮沉、成长经历、恋爱婚姻、人生选择以及凄凉悲楚的结局。书中她与邵之雍的爱恨情愁令人叹惋,不忍猝读。张爱玲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蓝本,用文学的手法叙述了她传奇的一生。在本书中,她的自我剖白赤裸裸毫无隐晦,令人心痛不已。她白描了人生中大大小小的跌宕起伏,冷静而细腻的笔触诠释了一段残缺的人生,用洋洋洒洒的文字让人阅尽世俗百态。无论内心如何激荡,无论场面如何不堪,在她笔下永远是轻轻地带过,还不时带着微笑。张爱玲,如此般的一个惊世才女,一生渴求得到圆满,然而在爱情上犹且得不到圆满。读她的书,思绪万千,却又舍不得放下。
同样的《小团圆》,悲情女子看到男人的薄幸,信奉美貌动力学的人看到了自卑,悲观的人看到了宿命,验明正身后得出“女人聪明至此,果然没有好下场”的也不乏其人。张爱玲让大家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纵然兰因絮果,也是缘分。
就小说的文字和语言风格特色而言,深受中国画尤其是国画画风的影响,处处体现出含蓄留白的美和意境的神髓。精致的文字、出人意料的比喻充分展现了我所喜欢的张爱玲极高的文学天赋。在作品中,女主人公盛九莉不仅语言文字含蓄,说话从来说半句、留半句。而且为人处世也含蓄至极,含蓄已成为她的审美。看到书名《小团圆》我便想团圆还分大小吗?直到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明白:“小团圆”后即是“大别离”,甚至是永别。而《小团圆》的感人之处在于:这些年来的风霜是张爱玲与胡兰成生死幽恋的小团圆,是盛九莉和邵之雍之间爱恨纠葛的小团圆,更是我们与张爱玲遗作心心交流的《小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