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对其中的主题、情节、角色、作者用心描绘等方面进行的个人感触和理解的总结。以下是一些读后感的样例,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写作技巧。
傅雷家书第三章读后感(模板15篇)篇一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用书信交流的人越来越少,而曾经“家书抵万金”的时代也早已经逝去,家书这个曾经温馨的亲情媒介也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野,但当你翻开《傅雷家书》,你就会从那一句句朴实无华,没有华丽辞藻的书信中体会到那平凡,却温暖无比的亲情。
《傅雷家书》是著名翻译家傅雷与自己的儿子——音乐家傅聪的家书集,共含145通家书,从事业聊到家室,真实又温馨。仍难忘,当傅聪在一首曲子上耗尽心血却屡屡失败以致他在信上写下沮丧的话语后,傅雷对他的安慰与鼓励,还举自己年轻时的例子告诫儿子,让他坚持不懈,当傅聪遇见了自己未来的妻子,并欣喜地告诉傅雷时,傅雷言语中难抑的兴奋与开心,并告诉傅聪自己与妻子年轻时候的故事,当父亲患病,傅聪语气里的焦急和关切……这一刻,傅雷完全没了一个著名翻译家的严肃,傅聪那音乐家的孤傲气质也荡然无存,平常的语言,朴素的问候,只有父子之间浓浓的爱与关怀。
最令我难忘的是当傅聪告诉傅雷自己新举办了一场演奏会时两人的家书,两篇都很长,虽然其中一个人在大洋彼岸,另一个人在中国大陆,但两颗心却无比贴近。傅聪洋洋洒洒的用一个似乎还未长大的孩童口吻告诉父亲演奏会开幕式自己的紧张以及自己弹奏的世界名曲,就如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正在兴奋地对爸爸叽叽喳喳,而傅雷也表示出自己对儿子进步的欣喜,还“叨叨絮絮”地说了自己故乡的近况,活像一个老顽童,完全没有亲子之间所谓的“代沟”,我相信着一定是他们努力的结果,尽力去了解对方,这也更在无形中显现出他们之间浓浓的爱。
合上《傅雷家书》,你还会久久难忘傅雷父子之间那种平凡的温馨与感动,时间涓涓流逝,带走了许多东西,唯亲情最为难得,唯亲情最为珍贵,唯亲情最为永恒。
傅雷家书第三章读后感(模板15篇)篇二
初读《傅雷家书》时,有一丁点的排斥,觉得那些信里说教的口吻重了些,让我想起了母亲的絮叨,想起了居高临下的教育。
慢慢地,开始被吸引,懂了傅雷夫妇的爱子之情,也体会到了字里行间的温暖和真诚。《傅雷家书》里,饱含着为人父母者的责任,充满了对子女炽烈而深沉的爱,传递着对真理、对道德执着追求的精神。
这是一个严父,也是一个良师,更是一个益友。
这是一对父子,也是一对知己,那种心灵和精神上的高度共鸣、相互映照,让人艳羡。
这里还有一对夫妇,他们在人生路上携手同行、相互扶持,是多么美妙的琴瑟和谐啊!
傅聪评价父亲:“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秒又率直。”在这些信里,流淌的不仅有温情,也有智慧,对生活、工作、理想朴素而又深刻的见解。这些家书里,包含着傅雷那颗炽热、剔透的心。于是,可以明白,为什么当年的大师们,足以让今天的同行们高山仰止,他们创造了一个今人多难以企及的高度——“德艺具备,人格卓越”。
等待儿子家书时的惶惶不安,收到信件时整天整天的兴奋,为儿子手抄6万字的“希腊雕塑”译稿,给儿子和儿媳用不同的语言写信,这就是天下父母心。
《傅雷家书》不仅在教人如何为人父母,也在警戒世人该怎样做人子女,更在指引着我们,对生活,对工作,该有怎样的态度和追求。
傅雷教导傅聪要有计划地工作生活,减少不必要的时光消磨,要有“安排的技术”。
他说:“越是轻视物质越需要控制物质。”所以总是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授以家庭经济计划的经验和心得。
他不时为儿子准备书,或是推荐好书,指导他们多看正经书,不能光把时间用于消遣读物。
他还总是细心地指出儿子的书信中的错误,他告诉傅聪该如何用丰富的词语表达感情。
当然,他们还一起探讨钢琴演奏的技巧,彼此分享对艺术的感受和看法。
几十年前父母与子女间的对话,今天读来,依然让人受益多多。
很悲愤,这样的家书在1966年嘎然而止,看到傅雷夫妇弃世之前的遗书,那冤屈难辨的屈辱、无人能顾的孤寂,让人怅惋。
傅雷家书第三章读后感(模板15篇)篇三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现,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这句话让我明白有时精神松散放松,做事效果反而好。我们不必刻意去绷紧神经去做事,这样反而做不好。
“你提到的rfcon(完美),其实rfcon根本不存在,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rfcon……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优人的追求,无非是rfcon,但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这句话又让我明白没有所谓的完美,只有人们精益求精的心。我们做任何事不必追求完美,只需更上一层楼。
洋洋万言,字字涌动。
读到了傅雷在信中对孩子的爱与教育,不由联想到了自己从小父亲对我的教育都看得很重。记得有一次,我在后院中画画,年迈的太婆坐在摇椅中晒太阳,椅子在阳光下一晃一晃。不知过了多久,太婆好像觉得无聊就问我是在写作业吗?我觉得写作业和画画是有区别的,就回答太婆说在画画。太婆连连点头。于是我就继续画画,一会儿太婆又问了这个问题。童年的我很没耐心,于是不觉中回答的语气中有着不耐烦的感觉。这时父亲正好听到了我厌烦语气,于是快步走来面带凶相,用拖鞋一遍又一遍地抽打我的脚底,任我哭喊。打完后,就问我为什么打我,一直问到我说出原因。就这样,父亲这种严格的教育一直用到了上小学。之前,我很不理解,为什么人家父亲从来不大孩子,而自己动不动就要挨打;为什么我岁就要开始一个人睡衣个房间难道父亲不知在黑暗中独自一人的恐惧吗?然而渐渐长大了却依旧没能理解父亲对我的爱,总是抱怨着谁谁有新手机之类的话,却体会不到大人的辛苦,不懂父亲为我为家付出了多少汗水。
我想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吧!
从一九五四年到一九六六年,这些不断传递爱的信,将传递到未来,教育着更多不懂事的孩子,感染着更多人,理解那份厚重的爱。
傅雷家书第三章读后感(模板15篇)篇四
这个_,在老师的推荐书单中,我挑选了《傅雷家书》进行研读。我为傅雷父子二人精妙的文笔所吸引,更为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深情而感动!
一九七九年四月,当傅聪先生回国参加父母的平反昭雪的骨灰安葬仪式时,他的心中一定五味杂陈,感慨万千。他再也见不到生命中最亲爱的双亲,迎接他的已不是父母惊喜欢乐的笑颜,而是两撮萧然的寒灰。
可时光悠悠,情不断,大海茫茫,心相连,在曾经的岁月里,遥遥数万里的两地之间,把父子的心紧紧连在一起的,不就是这一封封家书吗?在这些书信中,我们不是清楚地看见傅雷先生为儿子呕心沥血所留下的斑斑血迹吗?人之爱子,天性使然。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但人的事业却永无止境,教育儿女,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延续自己的生命,延续为社会、为祖国所能尽的力量。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亲傅雷的爱,是那样的深刻与深远。尽管在一次次的_中饱受摧残,但他不改其志,始终如一地热爱祖国,以高度负责的心力为社会、为祖国竭尽所能,用书信、用教诲使身在异乡的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建立心的结合。傅雷先生是刚毅坚强的,他用一生告诉我们:一个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到意想不到的磨难与迫害,陷入暗无天日的绝境,但真实的光亮不会就此湮灭,微弱的光茫终将照彻人间,得到尊敬与爱。
傅雷先生可以如此顽强地直面人生的风雨,那我们呢?初二已成历史,残酷的初三已然来临,我们准备好了吗?“陆止于此,海始于斯。”里斯本海岸上罗卡角镌肯萄牙诗人卡蒙斯的这一名句,确实给人以雄壮之感。暴风雨不是我们人生的尽头,一切波折与晦暗都会过去,而且总是很快、很快。人的光荣,不在于永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败屡起。相信,经受暴风雨洗礼后的我们,等来的都是惊喜。
在那大海的航程上,不只有生存的奋斗,那里还有爱、有梦想,更有永不停息的追求!去奔跑吧,心里荡满波浪,将苟且甩在身后。去拥抱诗意与远方,去实现那蓝色的梦想,就像傅雷先生那样,将光和热永远留在心中,凝结在行动上。
傅雷家书第三章读后感(模板15篇)篇五
不知为何,每当我打开这本书时 ,我总是倍感亲切。是因为傅雷叔叔,一个作为“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所感染吗?他循循善诱,教导儿子处世为人,在字字句句中我也领会到了许多做人思想。
重在平时。
在儿子傅聪,参加音乐会的前几天。傅聪一如既往,每天“疯狂”练习几小时。而父亲却语重心长督促儿子:“孩子,你真有这个劲儿,大家说还是像我,我听了好不flattered[得意]!不过身体还得保重,别为了多争半小时一小时,而弄得筋疲力荆从现在起,你尤其要保养得好,不能太累,休息要充分,常常保持fresh[饱满]的精神。好比参加世运的选手,离上场的日期愈近,身心愈要调养得健康,精神饱满比什么都重要。”如若想要一个饱满的精神,我们定要平时努力,不然临时抱佛脚,弄得手忙脚乱,适得其反。记得学校举行一些竞赛,例如体育节,平时空旷的操场上才顿时变得拥挤,人人摩肩接踵。到处都是狂跑狂跳的同学们的身影;各科竞赛,一颗尘埃都不沾染的新课本,才变得有一丝陈旧,空白整洁的练习本才有了斑斑字迹。哎!早知今日如此辛劳,何必当初如此逍遥!我们就乖乖的平时多多练习几分钟。
积累。
在儿子的 艺术道路上,父亲傅雷总是不时给予指点。即使儿子已有了卓越的成就——在国际上获奖,父亲依然坚持让儿子在更多的艺术种类中,汲取更多的“营养”。这就告诉我们要不断地积累,才是成功的基础!
积累在我的生活中,从小妈妈严厉的教导下我更早的成熟。而在遇到许许多多困难逐一去克服的同时去积累,积累教训。再次遇到此类事情时,我总是比别人更加冷静,沉着,更加清楚自己的行动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积累在我的学习中,我们总是羡慕别人文字写的比自己好,与其干瞪眼还不如抓紧时间去好好积累一些好词佳句,读读唐诗宋词,坚持下去迟早有一天你能超越别人的!
虽然这本是由许许多多封普普通通的信组成,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成为一本影响广泛的中国名著!
p
傅雷家书第三章读后感(模板15篇)篇六
最近刚阅读完了一本书籍,名叫《傅雷家书》。
这绝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人的自爱其子,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总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无尽头。通过亲生的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因此,培育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应该的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
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傅聪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数万里之外对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
再看看这些书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样的政治处境中写出来的。有多少人在那场“黑暗的灾祸”中受到伤害,傅雷缺在其中显出了他不变的本色。
优秀的父亲,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
值得阅读的书籍,如果你还没有看过,闲暇时不妨拿起书认真的阅读一遍。
傅雷家书第三章读后感(模板15篇)篇七
傅雷:一位伟大的翻译家。这是我对他的最初印象。但当我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对他又有了新的了解,傅的雷同样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位伟大的父亲形象,他不断用自己的经验教育着、激励着儿子。从表面上看他是一位十分严格、只知道批评儿子的父亲。但他心中充满了对儿子的爱。只是他将严厉化作爱,将批评化作关心,将惩罚化作呵护。
世上哪有不爱儿子的父亲?只是他们对于爱的表达方式不同。有的父亲因过肚疼爱成了溺爱,让自己的该子成了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风雨雨;有的父亲过于严格,不允许自己的孩子犯一点错误,将孩子陪养成了“追求完美者”,所以他的孩子总交不到朋友;有的父亲老是和孩子嘻嘻哈哈的,因此在孩子心中失去了威信,使得孩子过于放松,以至于影响学业。
在傅雷家书中的父亲可不一样他是一位教子有方、循循善诱的一位父亲,他即懂得何时让孩子学习又懂得何时让孩子放松。但有时他也因他那代表爱的严厉不能让孩子欣然接受而感到十分伤心与苦恼,但他从未在脸上流露的过,特别是在儿子面前,因为他是一位坚强的分亲,他要在儿子心中做个榜样。这也是他教育儿子的一种放式吧!
父亲是一种称呼,父亲是一种责任,父亲更是一种温暖。多么伟大的父亲啊!
傅雷家书第三章读后感(模板15篇)篇八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用书信的形式给儿子讲述自己的经历并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傅雷父子透过这些书信,不仅仅在两人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透过这一条纽带,使孩子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感情。既然是父子之间的家书,那么书中最突出的,当然是浓浓的父爱了,或许每个父亲对他们的孩子都疼爱有加,但在疼爱的同时,不忘对其进行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教育的,不知能有几人。虽然家书是无声的,但却满满地承载者父母对孩子们浓浓的爱意。
过去人们总是说,父爱是那个默默站在你身后,一言不发却总是在呵护着你的人。随着时代的变迁,“奶爸”层出不穷,父亲的沉默似乎像一幕背景一样渐渐远去。但无论如何,爱这个字眼在我们的印象中不是父亲口中所能轻松表达出的情感。因此,在《傅雷家书》中“孩子,我在心里拥抱你”和“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这样的话,才显得弥足珍贵,它们为年少的我们打开一扇理解父亲、通往父爱深处的门。
傅聪出国后,傅雷先生便总是想起之前与儿子吵架的事来,以至于夜不能寐,他是多么思念儿子啊,同时为从前对儿子的严加管教而深感不安。或许,当我们为父亲的执拗感到愤恨的时候,父亲也同样在对自己的苛责懊悔不已。
在读《傅雷家书》之前,我真的从未读到过如此刻骨的父爱之情。傅雷先生是我看到的第一位为自已对子女的严厉惴惴不安并把这份心情传递给子女的人,也或许是因与孩子分别,他不像某些父亲,在孩子小的时候对其苛刻要求,长大后孩子有所成就,便广为宣传其“教子秘籍”,而是发自内心地去重新认识那段经历。他说:“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起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父爱不是把孩子的成功当作自已理所当然的收获,而是在孩子的成长与成功中内省自已,是反窥自已教育的不足之处,是自已的角度对孩子的未来加以思考并为其出谋划策的真情。无论如何,父爱都绝不会止于孩子的有所成就。
《傅雷家书》中还有一段内容让我颇为感慨。傅聪来信说希望弟弟傅敏也能弃学练琴,但是傅雷明确地拒绝说,傅敏没有他那么有天赋,即使弃学也无法像他那样成功。再者,当时环境也不好,弃学后傅敏更不可能像哥哥当时那样请到那么好的家教。因此,傅敏弃学练琴绝不可行。这一段中,傅雷清楚地知道自已两个孩子的差距,并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相比之前的“不懂做爸爸的艺术”。此处我们已可见傅雷先生对傅聪教育的内省是真实而深刻的,或许此时的他,也已经懂得了“做爸爸的艺术”了吧。
现在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因而让孩子身心受到伤害,孩子不但没有变得懂事,反而更加叛逆起来。所以,家长们就应看看《傅雷家书》,而作为孩子的我们也要看看这本好书,因为它将会感染我们,让我们察觉到家长的用心良苦,懂得感恩,它更让我们懂得艺术的欣赏,在生活的处事做人,得到正确的指引。
我们初为子女,父亲初为人父,在彼此相伴的路上,我们都在学习,都在成长,陪伴,成长,如此重复至生命的尽头。读完《傅雷家书》后我们会发现,其实啊,那个看似严苛的父亲也是那么的可爱!
傅雷家书第三章读后感(模板15篇)篇九
关于《傅雷家书》,很难讲,翻书评,褒贬不一。在我这,更想以傅聪为引子来讲一讲。
傅聪是有一定音乐天赋的,在三至四岁时,就爱听古典音乐,这一点也是被傅雷发现了。就这样,抱着一种多一项艺术也是好处的想法,将傅聪推上了一条音乐路。
傅雷为傅聪铺了一条路,一条音乐路。
而傅聪在音乐领域中,也是在不断地成长。这条路上,有坎坷,有辛酸。
九岁半,傅聪在梅百器先生门下待了三年。好景不长,在一九四六年八月,梅百器先生故世了,傅聪不得不换教师,但一个合适的也没有。问题儿童,一个令人不喜的称号就挂在了他的头上。
可他学音乐的念头并没有放弃。
离开云大后,他拼了命地练习,衣裤尽湿,也不稍休。加上本身对音乐有一定的天赋,对音乐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于是,在他的音乐路上,他开始慢慢成长,慢慢获得成就。
勇于打破常规,他将生活一切美的事物,强烈的感受融入音乐,丰富了艺术的意境,也弥补了音乐传统的不足。
他越来越成熟。
因此在后几年,他被波兰的教授们认为富有肖邦的灵魂。有一句评价是这样说的:只有古老的文明才能给傅聪多么难得的天赋,肖邦的意境很像中国艺术的意境。
傅聪对音乐的理解,变得深刻,这也使他在成长的道路上更远了一步。
傅聪活的快不快乐,我们谁都不知道;但至少,他活得成功,他走的是一条通向成功的路。
就是在傅聪的成长路上,最离不开的,是傅雷。
他在傅聪的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慢慢发芽。在这之间,他对傅聪进行了本国语文的教学,将语文知识、道德观念和文艺熏陶结合在一起。所以傅聪才能被称赞富有肖邦的灵魂,肖邦的意境像中国艺术的意境,因为中国艺术教育在傅雷的引导下已经慢慢根深蒂固。
换一种说法,傅雷推动了傅聪对音乐的认识。
他还说过,他的教育并不是没有缺点的,尤其是用的方式过于严厉,过于偏激,傅聪的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远不如一般青少年的轻松快乐。是望子心切没错,但也不能否认傅雷的教育就是失败的。
不仅仅是傅聪,傅雷在他的路上也在越走越远。
就像他说的那样,不管傅聪将来学哪一科,能有一个艺术园地耕种,他这一辈子都受用不尽。
他是一位智者,也是一个好父亲。
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因此教育方式不同,行为习惯不同。与其批判不足,更要做的,应该是发现闪光点,并汲取经验,化为自己的教育方式。
每个人都有一条路,付聪是,傅雷也是。
在傅聪的路上,傅雷为他打好了基础;
在傅雷的路上,傅聪使他不断对自己有新的认知。
所以啊,这不仅仅是傅聪的路,也是傅雷的路。
傅雷家书第三章读后感(模板15篇)篇十
老师力荐《傅雷家书》,谁都说它是关于教育,父子情的著作,果然名不虚传.傅雷,傅聪虽身隔万里,但父亲却通过儿子的信,深入地了解儿子,写下感人的信.信中有对儿子学业的指导,更多的是对儿子人生的指引.信中的话充满着父爱,蕴涵着真理.《傅雷家书》用词十分朴素,平平的语言何以使人读出这么多东西?我想,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每个人都时时感受着父辈的爱,也付出自己的爱,对傅雷的家书自然有同感。
同学***是开夜车一口气读完《傅雷家书》的.第二天,生性好动的他第一次认真地与我交谈.从他仍陶醉在书中的神态可以看出,他是深有同感的.难怪,他的父亲也不在上海,也许那位父亲不会像翻译家傅雷般写下洋洋家书,但他必定会不断地把爱送到儿子身边.傅雷那来自远方的父爱与此多么相似。
我的经历有一段与傅聪更为相似.我的抽屉里也珍藏着几封家书,不同的是那是我儿时写给出差在外的爸爸的.打开信纸,你会看到刚入小学的我图文并茂的书信。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家书不会再有;***与父亲团聚后,不必远隔千里;《傅雷家书》不知何时会再次光顾我的书桌,但两代人间的感情永远那么深厚,永远是享用不尽的财富。
傅雷家书第三章读后感(模板15篇)篇十一
傅雷老年常常回忆小时候教子的情形:他在书房工作,儿子在外练琴,小孩子的天性总是喜欢一群人在外面疯跑,但是傅雷剥夺了儿子的这种天性,而且练琴的过程中,用了非常多暴力的手段,曾经一巴掌把儿子的耳朵打坏!
或许他可以这样安慰自己:儿子在被迫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也可以体会到快乐!这种快乐是一种更高级的快乐。
真的吗?我不敢学习他,再说咱跟人家的也不是一个级别的,现在的孩子脾气都大,万一小子哪天火气上来,拿把刀跟我比划一下,我可就亏大了。如今这样的事情可不少,估计那些家长只看了傅雷家书的前半部,看到了儿子被教育的过程,但是没看到父亲的内疚!
傅雷家书第三章读后感(模板15篇)篇十二
这是一部充满了父爱与谆谆教诲的教育的书信集,在这部作品中,傅雷不仅仅是作为一名关爱儿子的父亲,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也作为一个"过来人"的长辈,对儿子即将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做推测,更作为一个指路人,为儿子设计好应对即将到来的事的办法,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也保持一个冷静的头脑,理智的分析,帮助儿子吸取经验,让他引以为戒。
这是一部很好的艺术学徒修养作品,也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的艺术造诣极为深厚,对无论是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等各个领域,都有极为渊博的知识,即使儿子远在千里之外,正在准备一场极为重要的音乐演出,而他却好象在对待即将赴考的孩子一样,殷切的关注着他的没一个举动,设身处地的预想他要在去的路上会遇到的各种可能的情景,并替他设计好应该如何去应对,傅雷在这儿所透露出来的,不仅仅是他高深的艺术造诣,更是他作为一个父亲对儿子应有的关爱。
1955年1月16日的那封家书,是写在儿子成功之时,作者的儿子在那时刚刚取得了音乐会的成功,边寄了一封家书给父亲,傅雷在受到家书的时候,一方面为儿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骄傲,真心的为儿子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不忘告诫儿子,不要为胜利而冲昏了头脑,要儿子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傅雷对儿子的祝福,表现了他作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但他在祝福儿子的同时也不忘教育儿子,却体现了他最为一个长辈对晚辈的严厉要求。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人的事业却是无限的,通过亲生儿女,来延续希望,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因此,培育儿女也是一项为人父母所应尽的义务,从傅雷的行为中,也不难看出,他是一个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在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对世界负责任的。
傅雷家书第三章读后感(模板15篇)篇十三
一介书生,却铁骨铮铮。用瘦弱的脊梁,扛起了文革之痛。心怀爱国之情,却惨遭诬陷。最终他平平静静地自缢,捍卫了自己的尊严。没错,他就是傅雷,一个倔强而又有赤子之心的父亲。(开篇点出作者)。
许多人读《傅雷家书,多是被他对儿子傅聪的谆谆教导而感动,沉浸在他对儿子的细致教育中。但是我从这本书中品出的,却是字里行间消磨不掉的爱国之情。
傅雷多次在信中对儿子提到,中国内地建设突飞猛进,还谈到祖国的发展与日俱进,社会主义强国正在建设中。傅聪也回信说:“他们说我的艺术是中国的艺术,我是我的古老而伟大的祖国的忠实儿子。”瞧,他们的书信字里行间透露着对社会主义祖国的崇敬,对伟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自豪之情。
在通信中,傅雷最着重给傅聪谈及的祖国内地的消息是新中国的未来与发展。傅聪也多次有感于新中国的荣誉与尊严。傅雷的赤子之心是深沉的,坚定的,炽热的。即使在与朱人秀的遗书中,他也表明,他绝不会背叛祖国,他热爱着伟大的祖国!
“中国到了‘复旦’的黎明时期,但愿你做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傅雷希望儿子可以作为新中国的钟声,把中国的雄伟传达到世界的每一个地方。他对自己的儿子充满了希望,更对新中国充满了希望。让中国随着音乐的影响,随着儿子的脚步,被更多的国家所知晓!
傅雷家书第三章读后感(模板15篇)篇十四
暑假是阅读的好时期,想想在凉爽的空调房里,手中捧着一本经典,茶几上放着一杯饮料,自己则选择最舒服的姿势。这样看书何止,是享受啊!这么好的时光别浪费了,这个假期我看了三本书,不过受益匪浅的还是《傅雷家书》。
家书,现在已不复存在了吧,手机、电脑等早已取代了家书,即使你和你的家人远隔千里,远用手机互联网就可以在身边,但也正因为如此,家书就显得特别珍贵。
一封封黄页纸的家书最容易勾起人们的回忆,更能体会亲人的情感。
杜甫不是曾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它是家人的定心剂,放心药。它是游子在外奋斗的动力,更是支持他的坚强后盾,它甚至在人孤立无援是是那无形的力量。
有了那么多的期待,细细频度《傅雷家书》,特别给人心动的感觉。傅雷一位翻译家,他认为儿子的道路跟他是那样相似,所以他利用了自己年轻是积累的丰富阅历,所接触的人情世故一一交给了儿子,使他的人生道路更加通畅。
排除他的身份,他也是一位严厉,有时也感性的父亲。不过他不避讳自己的情感,他与孩子之间不仅仅是父子,而是兄弟,所以那种架子是完全没有的,在他写给孩子的书信中,除了他对儿子的祝福,对他的建议,还有他明白的写出了自己对儿子的那种思念,显得非常感性,这位父亲给我带来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等到几年后在此翻开这本书时,应该会有不一样的感触吧,因为它常读常新。
傅雷家书第三章读后感(模板15篇)篇十五
傅雷的作品我读得不多,以前只是隐约对他有些了解。第一次读他的作品便是《傅雷家书》。书中那些朴素的问候、不舍和想念戳中了我。傅雷原本会让人误以为他的文风会是雄伟壮阔的,但《傅雷家书》中因为父爱写出来的文字是温柔、细腻的,这恰好也是最打动人心的、最无法让人忘怀的。
信中,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傅雷用自己的学识、经验,教育儿女如何做人、做事、对待生活及艺术等问题,包含着一个父亲对子女无私的爱。在为人坦荡、秉性刚毅的父亲的教育下,傅聪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最终成为钢琴大师。
从中,我首先感受到的是深厚的亲情,傅雷夫妇平实的语言道出的是一片浓浓亲情,读后让人感动不已。“你的信,我们看的多宝贵,我们虽然分离了,可是心永远在一起,这是你给我们的唯一的安慰。”
他们与儿子以朋友的身份相处,并没有要求儿子必须如何去做,而是以朋友的口吻,向儿子提起,让儿子容易接受。他说:“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而且他谦虚诚恳地说:“我与儿子的相处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态交往。”
青年时期,正是情窦初开、对爱情充满无限向往的时候。傅雷夫妇直言不讳地提出对于年轻人恋爱、结婚与做学问的关系的看法,让我深思不已。他说:“就是我一生任何时期,闹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却了对学问的忠诚。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这些傅雷在信中说过的话,相信傅聪学有所成之后,定深有感触。
对成名成家的儿子不忘人生指南,而当成年后,儿子面对感情的选择他竟也不失时机的予以帮助:“要找一个双方缺点各自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这一点很重要,要找永久的伴侣。”而当他们成家后他有叮嘱,切勿钱在手头,越是轻视物质,越需要控制物质。
傅雷夫妇的爱更是伟大的。他们希望儿子能够为了祖国人民更加努力,而不仅是为了自己。正所谓大爱无疆,傅雷夫妇的爱子之情,已上升到爱祖国、爱人民的层次,这是一般父母所不及的。傅聪不仅是他们的儿子,也是祖国、人民的儿子。
我想每一个孩子都能读懂那背后深沉的爱。他们作为父母是完美的,也是我深深的敬服与爱戴之后,不会去想拥有的,因为我有自己的父母,他们爱我,那些我厌烦的唠叨、管束、斥责都代表着他们爱我。
他们给了我一个家,让我无论何时都有所归;他们给了我他们的人生经验,让我不必经历他们经历的那些痛楚;他们给了我他们能够的一切,让我如每个孩子般长大;他们会在每一次斥责后落泪,在每一次愤怒后原谅,在每一次失望后包容。
我不要沙滩小岛马车和城堡,我不要人山人海的热情尖叫,我不要五光十色灿烂辉煌的灯光在闪耀,我只想有一天,我能成为父母、祖国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