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是一种思辨和思考的过程,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自己的经历。以下是一些心得体会的典型案例,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方向。
学习时代楷模于敏心得体会(精选15篇)篇一
入列11年,和平方舟医院船为23万余人次提供医疗服务,实施手术1400余例,让500多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你们是守护和平的英雄。”东帝汶老兵卢杰罗在和平方舟接受手术,取出了留存体内26年的弹片。他表示,中国医生很耐心、很友好,特别感谢中国。
20xx年11月9日,正在孟加拉国吉大港提供医疗服务的.和平方舟接到当地医院求助,为患有心脏病的早产孕妇实施手术,使母女二人成功脱险。孩子的父亲当场为女儿起名“chin”(孟加拉语:中国),希望她记住“中国妈妈”。
20xx年和平方舟首访瓦努阿图时,埃尔沙·凯西接受了右眼白内障摘除术。四年后,医院船再度到访,埃尔沙·凯西又一次登船,医好了左眼的疾病。他对中国医护人员说:“和平方舟两次为我带来光明,你们是我的光明使者。”
学习时代楷模于敏心得体会(精选15篇)篇二
近日,全国“时代楷模”金春燮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松原市、白城市和省军区举行.其中,在省军区的报告会还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在军区所属部队同步观看.金春燮为让烈士更有尊严,执着传承弘扬抗战精神的先进事迹,引起强烈共鸣.
金春燮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关工委主任.来,他胸怀传承历史、告慰英灵、教育后人的责任担当,克服重重困难,执着挖掘抗战英烈事迹,努力重现抗战历史遗迹,倾心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退伍军人和退休领导干部的崇高价值追求.今年8月,中宣部确定金春燮同志为全国“时代楷模”,并号召全社会向他学习.
报告会上,金春燮作了题为《做抗战精神的传承人》的报告,并与观众分享了11年来修建抗战遗址纪念碑、编撰抗战书籍资料、创办汪清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经历和感受.报告团其他成员以《自觉担当的时代楷模》、《让我敬佩的好搭档》、《红色教育的领路人》、《共产党员的精神高地》为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讲述了金春燮的先进事迹,让在场听众深受感染和教育.
“金春燮的先进事迹,平凡中透着伟大,细微处彰显忠诚,为传承抗战精神如何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了最新的注解.”松原市纪委宣传部副部长闫冬对“时代楷模”金春燮要为抗联烈士树碑建陵的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说,这场报告会让人细细品味,荡气回肠.作为新时期的一名共产党员,他有责任、有义务把红色的火种代代传承.作为纪检监察干部,他更要把代表抗战精神核心的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的优良传统继承并发扬下去,更要身体力行地体现在日常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金春燮同志作为一名退休的党员干部,致力于培养红色接班人,推动抗战精神传承延续,这种精神值得肯定,更值得我们学习.”松原宁江区长宁街道办事处主任刘孟哲谈出了自己对金春燮一定要让抗联烈士牺牲的有尊严精神的理解.他说,大家无论身处哪个岗位,肩负怎样的职责,都应该像金春燮同志一样,以实际行动弘扬抗战精神,把先辈开创的事业薪火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白城洮北区宣传部新闻科干事于派骅对报告会体会颇深.他说,金春燮为了弘扬抗战精神发掘英雄呕心沥血,他也是英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像他那样牢记历史,珍爱和平,扎实工作.
“金春燮老前辈的事迹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特别当听到他用十年时间修建了77座抗战遗址纪念碑,令我肃然起敬.”白城市师范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大三学生王家平说,他对抗战精神的弘扬和传承,激励着当代大学生,要学习他的那种崇高精神,铭记历史,做抗战精神的传承者,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金春燮主任的事迹感染了我们每名官兵,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我们也要传承这种抗战精神,把这种抗战精神融入到我们每一名官兵的血液之中.金春燮主任在退休之后还能够一如既往地坚持工作,作为一名党员以身作则,利用11年时间建成了77座纪念碑.作为我们年轻一代的边防军人,我们也要把这种精神继续传承和弘扬下去.在我们日常的站岗值勤中继续更好地为祖国和人民守边固防.”来自省军区某边防部队的战士屈雷宇如是说.
来自省军区通讯站的曹琦谈起对报告会的感受也很激动:“对于我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场报告会,更是抗战精神的传承会,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革命军人,我们觉得这种抗战精神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工作中我们将更加努力地传承这种精神,争取当一名真正的新时代“四有”革命军人.那段抗战的历史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忘记,只有铭记历史才能珍惜和平、开创未来.”
学习时代楷模于敏心得体会(精选15篇)篇三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说到,“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无论是冲上火线的医务人员、守护万家平安的人民警察、坚守岗位的志愿者,还是默默奉献的环卫工人,他们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即便没有勋章,光辉却早已闪耀了别人的生命,每个人都是逆光前行的勇者,都是最平凡却又最不凡的人,给“了不起”的你点赞。
给“非我莫属的政治担当”点赞。“英雄守土为国家,朗朗乾坤耀中华。”走进2021,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干部,我们守初心、担使命,创造社会价值。就像钟南山教授在面对风险挑战时,想到是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句“把最危险的病人给我送来”,无私才能无畏,无私才敢担当,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干部要坚持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公心,任劳任怨、尽心竭力,敢动真碰硬、闯关突破,奋发有为。
给“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点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020年初,新冠疫情给所有人来了一个措手不及,也涌现了一批为我们保驾护航的无名英雄,譬如骑行4天3夜返回工作岗位的医生甘如意,譬如转运医疗垃圾,做好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的保洁、消毒等工作、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每位建造者,譬如加班加点排查和阻隔疫情的村委会人员,以及更多奋战在疫情的最前沿的无名英雄。是他们的努力,才使疫情没有扩大,才能够将疫情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然后慢慢消灭疫情。是他们不悔的精神,让我们青年一代充满能量,继续继承你们努力开辟下来的光辉道路,作为基层青年干部要在实践中学习真知、锻炼意志、培养品德、全面发展,成为继往开来、大有作为的新一代。
给“同甘共苦的责任担当”点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责任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作风,不管是在鏖战新冠疫情、决战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还是风雨同舟战洪魔时,其都是激励青年一代不断奋进、提高斗争本领的动力所在。就像误入武汉的大连小伙所说,“其实我觉得我就是普通的人在做一件普通的事”,他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放弃休假时间,放弃与亲人团聚时刻,毅然决然地踏上离乡之旅,与别人逆向而行,来到疫情的最前线,不为功名利禄,不计生死,不畏辛劳,只为心中的那一份责任与担当,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干部要勠力同心、携手同行,必能汇聚磅礴之力、展现非凡之智。
这一年,因为有“了不起”的你,才有了遇见、获得、失去、成长、释怀··········给“了不起”的你点赞。
学习时代楷模于敏心得体会(精选15篇)篇四
每天的闹钟将我从睡眠中叫醒的时候,总是带着一身的抗拒,自从产假后回来上班,每天都是忙忙碌碌,脚步匆忙。一边是工作,一边是孩子,哪边都懈怠不了,唯有不断地“快跑”。而我的心里也有一个标杆——“时代楷模”张黎明,向楷模学习。
我们从事的建设行业是引以为傲的职业,为祖国筑路修桥,我总把这比如成另一样的“保家卫国”。而我们恰好是这团队的一员,平凡地如一颗砂砾,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信守着自己的平凡。
张黎明同志30多年如一日,奋战在电力抢修的第一线,累计巡线8万多公司,完成故障抢修作业近2万次,被誉为电力抢修的“活地图”。他的工作难吗?累吗?我觉得答案都是肯定的。他的工作平凡吗?我觉得答案也是肯定的,万千的电力抢修者中,他也是平平凡凡的一个,但是他用自己的坚持,用自己的创新突破工作的瓶颈,在平凡中铸就了自己的不平凡。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多少人害怕脸上的汗水,多少人害怕脚下长长的路途。困难遮住了视线,逃避成了冠冕堂皇的借口,却依然抱怨着不公平。我镇定了一下,这曾经出现的念头就这么赤裸裸地摆出来,还真得有点羞愧难当。
风轻轻地舞动窗纱,这一天又要过去了。纵横交错的轨道上,在地图上,那小小的一段,却总能让我骄傲;茫茫的建设者,头顶安全帽,我也只是那众多红色“钢盔”里的一个,却总能让我自豪。
时代的楷模,当标杆竖起,我们便又增加了一份学习的动力!
学习时代楷模于敏心得体会(精选15篇)篇五
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这样的功名足以让人震撼,让人对功名的主人肃然起敬。可以想象,张富清同志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是何等的英勇顽强,是如何的奋不顾身。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劳苦大众的解放,他用鲜血书写了爱国主义的伟大华章,体现了坚如磐石的革命意志。
然而,张富清同志却将这样伟大而光荣的功名“雪藏”,甚至连身边最亲近的亲人都不知道。也许在他看来,功名再大再响亮,都已经属于过去,需要从新开始;也许他在这样想,相比起那些为了新中国而牺牲的革命战友,他已经很幸运,功名不值得一提。
“第二战场”,继续发挥他的革命斗志,实现他的革命理想。
这一“隐藏”一“选择”,彰显了张富清同志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革命者情怀。在部队,他冲锋陷阵舍生忘死,为了保家卫国不怕流血牺牲;到地方,他又心系群众冷暖,身先士卒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他用朴实纯粹、淡泊名利的实际行动,书写了精彩的人生篇章。
张富清同志把党的事业、党员责任和群众利益看得很重,总是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他把把金钱名利、个人得失看得很淡,只讲付出,不求回报。向张富清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坚守初心、不改本色。要不论身披何种荣誉头戴何种光环,不论何时何地,都始终不忘自己的党员身份和责任,不忘艰苦奋斗的党员本色,始终以国家利益和党的事业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学习时代楷模于敏心得体会(精选15篇)篇六
看了中央台播出的“时代楷模”朱彦夫后,很多人哭了,不是因为他做出的事迹有多些,也不是因为他让人们富起来,而是因为他那种永不退色的共产党员的本色。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他能从一个废人变成一个比一个正常都强的人;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比每一个正常人所做事都超出寻常。他被追为“时代楷模”当之无愧啊!朱彦夫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总结起来有三条:
一是朱彦夫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一个在战争中生存下来的重残战士,没有躺在功劳薄上享福,而是离开休养所回老家,瞒着老人,练习生存本领;用毕生的心血带领村民致富,从不领取任何待遇,教育子女做人,还写出两本书。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二是朱彦夫的人品值得我们学习。他当村支书,从不领村里一分钱。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况下,还经常拿出自己的抚恤金帮助他人。自己的女儿出嫁,作为亲生父亲却没出一分钱给女儿买嫁妆,他是不愿意买吗?不是,他是没有钱,他的钱用在别人身上啦。
三是朱彦夫的毅力值得我们学习。朱彦夫的毅力不仅表现在他的身体上,而且还表现在他一生不停地的为人民服务上。他为了实现人生价值,他坚持锻练自理能力。大家可想而知,一个没有四肢的人,连吃饭都困难,要达到正常上班、写书、爬山,这个毅力得有多大啊。另外,朱彦夫从年轻起,坚持造福于民,一直到81岁,心里还是想着百姓,从没有想过自己。这种毅力又有多大啊。
柴米油盐酱醋茶,日子一天天过,总有一些人,让你惦记。对他们,你可能叫不上名来,但他们生活在你我身边,平凡而又普通。他们可能是你我的街坊邻居,是你我时常碰到的熟面孔,是你我听闻过的热心人。他们千差万别,却为同一种精神所聚拢——北京榜样。2月20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发布北京榜样优秀群体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社会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生活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里的市民们,也在生发出更闪亮的城市精神。在北京市朝阳区,这里有一群可爱的人,他们当中有理发师、足疗师、健身教练等,他们是来京务工的打工仔,是素昧平生的路人。烈火见真金,在正义面前,不分来处,他们是刀口上的英雄,被授予一个相同的称号——“6·15”朝阳见义勇为群体。这是一种公民精神的感召,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共识,正是这一个个个体,撑起崇德向善的力量,呵护着这个他们共同生活的首善之区。王逸平是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也是现代中药丹参多酚酸盐的研制者,他是土生土长的中国科学家。可生命却骤然定格在55岁,在他去世后的日记中,我们才知道,那个一心扑在现代中药研究上,那个从不肯歇一歇的人,已被疼痛、便血、尿血折磨多年。切肤之痛,他强忍着,以身试药,争分夺秒搞研究写下几万字的日记作医学研究资料。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想着研究新药,造福患者。为了别人,燃尽了自己的生命之光他却一个字都没说过。
“千万人中你很平常,你我常走在同一条街巷”,《北京榜样》主题曲唱出了这样一种“平凡中的力量”。从至今,北京各级举荐的身边榜样已达26万人,被评选表彰为周榜、月榜和年榜人物的突破600人。他们的日子各不相同,却也有共同的烙印。他们传承着“仗义、局气”这些传统特质,又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展现着北京人的新特色。
有人说,时代楷模离普通人很遥远,而他们中有电力抢修一线工人、村官、小学校长、交警、基层民警等等,他们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却因为创新、坚持、奉献成为了时代长河中闪亮的名字。没有勋章也一样闪亮,没有光环也温暖四方。他们是普通人,用凡人善举诠释着北京市民的品质,这正是北京榜样的生命力之所在。
学习时代楷模于敏心得体会(精选15篇)篇七
年轻干部持续唱响奋斗的“钢铁战歌”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一首《过雪山草地》唱出了红军战士为了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身处逆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豪迈精神,对身处新时代的广大年轻干部而言,这是一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战歌。我们要持续唱响这首奋斗的“钢铁战歌”,继承革命先烈钢铁般的意志,沿着他们的足迹接续奋斗、高歌猛进,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
唱一句“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以理想信念之炉,铸钢铁意志。红军战士之所以个个都是“钢铁汉”,与他们拥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很大关联,正是这份执着让他们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最终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虽然战火连天的岁月已逐渐远去,但这样的“钢铁汉”并没有消失,而是依然牢牢守护在人民群众身边,如在抗疫中逆流而上的白衣天使、奋不顾身抵挡洪流的解放军战士、冒着生命危险扑救火灾的消防员、在边境线上与毒贩进行生死较量的缉毒警察,在和平年代他们像先烈们一样,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却依然选择勇敢前行。坚定的理想信念虽不是钢铁,却是铸造钢铁意志的熔炉,让我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在新时代,广大年轻干部肩负着神圣使命,要心中有党、对党忠诚,用坚定的理想信念锤炼钢铁般的意志,不论风吹雨打,不怕千难万险,为实现党的既定目标而砥砺奋斗。
唱一句“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以乐观自信之源,迎征途漫漫。从这句歌词中,我们不难看出革命先烈对征服当时的困难充满乐观自信,那更是一种对革命前途的乐观自信。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这是我们战胜千难万险的保障,这是我们乐观自信的源泉。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深化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不断从马克思主义中汲取真理力量,愈挫愈奋、愈战愈勇,愈发乐观、愈发自信,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就在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坚定“四个自信”,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并开启了“十四五”时期发展新征程,广大年轻干部要接力以往的自信乐观,以歌为引,在新征程育新机、开新局。
唱一句“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以危机变局之境,炼心志筋骨。无论是风雨侵衣,还是野菜充饥,都是革命先烈长征路上的真实写照,在饥寒交迫的处境中,他们没有选择屈服,而是在逆境中抗争、于困难中成长,使得筋骨更加强硬了、志向越发坚定了。当前,我们面临着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阶段,也遇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疫情,并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年轻干部要做好随时打硬仗的准备,练好打硬仗的真功夫,着力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纵然身处逆境,也要唱响这首鼓士气的战歌,越要做立根于破岩的竹子,在磨砺中树牢志向、顶天立地、茁壮成长。
最后,让我们共同唱响一句“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广大党员干部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持续唱响奋斗的“钢铁战歌”,在我国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交织激荡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万众一心、共克时艰,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共同谱写“十四五”时期发展绚丽华章。
学习时代楷模于敏心得体会(精选15篇)篇八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钟杨,9月25日清晨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将他逐梦、拼搏、风险的一生定格。3月29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复旦大学教授钟扬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钟杨精神”就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事业,怀揣梦想、践行教育、探索种子,不惧艰险、不怕困难,为社会发展、民族复兴无私奉献。
通过学习钟扬同志的先进事迹,我深深地体会到优秀教师、党员干部钟扬同志的优秀品质和精神,他是我们不断学习和追随的榜样。作为基层青年党员,学习“时代楷模”,就要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对“新时代”要有深刻而又清醒的认识。要让中国这艘轮沿着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航道前进,就一定要大力学习党的理论来武装自己,并努力把它们付之于实践,向先进典型靠拢,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争做合格党员,努力在工作中做到将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
首先,在思想上,要继续不断加强思想政治修养锻炼。除了自觉学习党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外,要经常性地阅读有关党建、党史及党员先进事迹的书籍和报刊等,不断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使得在工作上有更大的精神动力,做到学以致用;使自己能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能鉴定好与坏、甄别正与邪;自觉抵制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的侵蚀,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其次,在学习上,要专心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做到理论实践两手抓,终身学习,提高业务能力,争取做到独当一面,保证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要及时认真地为自己充电,把最新最实用的知识技能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以便在生活中发挥自己更大的潜能,更加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最后,在工作上,要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坚定信念时刻鞭策、鼓励自己,使自己对工作始终保持信心和干劲。在基层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一个平凡的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切切实实地为人民和新时代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学习时代楷模于敏心得体会(精选15篇)篇九
钟杨教授说过:“人不是因为伟大才善梦,而是因为善梦才伟大。”钟扬老师在援藏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
在援藏的里,钟杨教授带领团队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为发掘可能对国家有重要价值的特有植物,冒着生命的风险长期在青藏高原上奔波探查,倾尽心血收集了4000万颗种子,为我国的科研事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以实际行动及科研成果书写了他服务祖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拳拳之心。
在平凡岗位中演绎着不平凡的人生,在有限的生命里诠释着无限的价值!钟扬教授,就是这样一名平凡却不平庸的人。从他的身上,看到的是那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决心,看到的是那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胸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跃。有着钟扬教授平凡而伟大的壮举,有着钟扬教授心系天下,科研报国的家国情怀,爱岗位敬业、潜心育人的高尚品质,我们深受鼓舞,更要以钟扬教授为榜样,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不忘初心,牢记责任。
学习时代楷模于敏心得体会(精选15篇)篇十
有人说,人生不是索取的枯井,而是赐予的喷泉。我很赞同这种说法,可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钟杨就是其中一位。一位一生不忘入党时的誓言,不为金钱、不为名利、不惜青春与生命,甘于奉献自己,为人类的命运,国家的发展奉献了一生的人。
“一种基因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一颗种子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未来”,这是他的“种子观”“种子梦”。他在复旦大学重建生态学科的工作中意识到:随着气候的变暖,环境的变化一些物种也在逐渐的消失,种质资源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对于国家的发展、人类的命运意义非凡。青藏高原种质资源从未有过系统性的盘点和种子采样。因而,他决定前往西藏采集种子、盘点“生物家底”,为国家和人类储存下绵延后世的丰富“基因”宝藏,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好了基础性的保障。的风雨兼程、跋山涉水,他的足迹踏遍了西藏各地,他不畏艰险、勇于攀登、敢于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不为金钱、不为名利、不惜青春、乐于奉献的品格值得我们尊敬。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出生到离世,他无时无刻不想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无时无刻不想着为他人的幸福生活而奉献着自己青春乃至生命。这种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这种奉献的境界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膜拜。
“任何生命都有其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这是他曾经说过的话。尽管他有十几种高原病缠身,但他还是坚持工作,坚持自己的探索之路,最终他由于车祸而倒在了对科学的探索之路上。然而,在西藏的16年,他不仅奉献了自己,也为西藏生态学的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西藏培养了一批科研人员。我相信他的学生将他的这种对科学的探究延续,同时,也会对他的这种奉献精神延续。学习和发扬“钟杨精神”是我们每一名干部职工应有的义务。
当下,正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要时期,作为最基层的我们,更应该向他学习,发扬好奉献精神,走好每一步,为西藏脱贫工作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实现群众的美好生活而奋斗。
学习时代楷模于敏心得体会(精选15篇)篇十一
95岁人生,71年党龄,深藏战功63年,每一个数字,都是不平凡的岁月刻度,都是实实在在的寒来暑往,风雨阴晴。张富清选择扎根苦境,艰苦奋斗,始终以突出队员的姿态,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树立起一段让普通人无法企及的英雄高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xx《榜样4》时代楷模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学习心得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总书记近日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部队军营,战功赫赫。1948年,24岁的张富清离开陕西汉中洋县的家,光荣入伍,成为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三五九旅七一八团二营六连的一名战士。先后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子战场冒着枪林弹雨,不顾自身安危保家卫国,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他正是时代最可爱的人,可歌可泣,可爱可敬。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代需要凝心聚力,需要奋勇当前的开拓者们,今天的美好生活离不开老革命们的流血牺牲,现在是我们这代人奋斗的时刻,每个人都应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传承红色基因,做时代弄潮儿。
退役转业,低调奉献。1955年,张富清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他克己为国,国家开展精简退职工作,张富清首先动员的,竟是自己的妻子;他辗转多个岗位,一直默默地做着一颗螺丝钉;他年逾八旬截肢,自己锻炼用义肢走路,没给国家添过一份负担。
他正是时代最需要的人,克己奉公,兢兢业业。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全体党员干部要奋勇朝前,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将政策做细、做小、做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的开局之年,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我们呼唤更多的改革先锋、汇聚更多改革力量,接棒继续跑好伟大复兴的接力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学习张富清事迹。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他是时代最可爱的人,谦逊,务实。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向老英雄张富清学习,立足当下,充满斗争精神,永怀爱国情怀,为国家披肝沥胆,奉献一切。
学习时代楷模于敏心得体会(精选15篇)篇十二
复旦大学教授钟杨3月29日被追溯为时代楷模,斯人已逝,精神长存,我们对钟杨同志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他的可贵品质和崇高的精神。
经过对钟杨教授的先进事迹和纪录片的学习,深深的被他的奉献精神撼动了。他心系天下,科研报国,十六年援藏,立志填补西藏的生态学植物学空白,十七年参与科普志愿服务,让公益与学术融为一体。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在青藏高原这个最艰苦卓绝的地方奋斗不止,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用科技报效国家。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用实际行动忠于祖国和人民,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砥砺前行,为国家科学事业埋下了珍贵的种子,他是对事业忠诚的科学家,是传道受业的好老师,他的科研精神遍布高原大地,他的出色学子为国家积蓄了强大的科研伟力和人才后劲。
在社区工作也需要有钟杨教授这种忠诚、敬业、奋斗、责任、担当的品质,他的廉政勤政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把手中的权利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工具,严谨工作作风,实事求是,将这种爱岗敬业、奉献精神融入到近期的党建创新工作中,,激励和引导自己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学习时代楷模于敏心得体会(精选15篇)篇十三
2014年1月9日,当朱彦夫的大女儿朱向华从家中的一个柜子里翻出14本父亲的日记后,边读边流泪,她说:“我爸太不容易了,一辈子没享过多少福。他是严父,也是慈父。”
朱向华说,父母对他们要求很严格。记得有一年,他们兄妹六个到地里帮大人摘棉花、刨地瓜,但就是不让他们收花生,怕他们忍不住偷着吃。
“我妹妹当时很小,饿得实在受不了,把两个地瓜偷着烤了吃,后来被爸爸知道,狠狠批评了一顿,还让哭成泪人的妹妹把钱送到生产队会计手里作为赔偿。”朱向华回忆。
而在四女儿朱向欣的记忆中,母亲陈希永对父亲付出的最多,没有母亲,就没有这个家,就没有父亲的今天,“我妈当年很漂亮,很多人不理解她为啥能看上一个残疾人。”
记者了解到,朱彦夫跟妻子结识于医院。当时,朱彦夫正在沂源县东里医院住院,陈希永刚到医院工作不久,听说了很多朱彦夫的英雄事迹,敬重朱彦夫的同时,更是细心照料起他来。
后来,在他人撮合下,两人建立了恋爱关系,陈希永顶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勇敢地与朱彦夫结合在一起,从此,她悉心照料丈夫直至2010年去世。
“那些年,我爸带领大家整地、修蓄水池,双腿被沉重的假肢一次次磨破,我妈常常哭红眼为我爸包扎。”让朱向欣印象最深的是,母亲经常背着父亲去厕所,有时候背不动,就喝上一大口白酒,借着酒劲背起来。
“那几年,队里分鱼分肉,我们家都是最后一份,我妈没有半句怨言。”朱向欣回忆。
朱彦夫的儿子朱向峰告诉记者,那些年,他们家常年是吃地瓜干煎饼、地瓜玉米粥、地瓜秧小豆腐。而村里来了客人,一般都是他们家招待,最高级的菜是“全兔萝卜丸子”,野兔是他们几个孩子下套逮来的,但最后他们只能喝点汤。
“我们当时很不理解父亲,现在慢慢体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父母用行动给我们作出了榜样,对别人要勇于奉献,对自己要严格要求。”朱向峰说。
1月11日上午,记者见到81岁的朱彦夫时,患有血栓、半身不遂等重症的他,说话有些含糊不清,需要家人在一旁“翻译”,他说:“我现在依然在挑战生命。”
是什么力量,使朱彦夫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向自己挑战,向人生挑战?是自立,是自强,是奉献,是责任……或许每个人的理解不同,但对人生的启迪,却是相同的。
学习时代楷模于敏心得体会(精选15篇)篇十四
驻村第一书记工作不容易,偏远贫困村的第一书记更不容易,没有到过偏远艰苦乡村工作的人可能很难想象,下派第一书记工作的艰苦和危险。知悉广西乐业县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在回村防汛抗洪工作途中突遇山洪爆发遇难,年仅30岁,内心十分沉痛。建设家乡的优秀人才,如此年轻就牺牲在驻村工作的岗位上实在太令人惋惜,原本她可以用她的智慧和才华为村民做更多的实事好事,原本她有着自己美好的人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她可以为党和人民做的更多,但这一切却戛然而止、一切都定格在2019年6月17日凌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扶贫一线的青年干部更应该学习先进,发扬模范精神,坚持在最艰苦的地方,扎实推进工作。
要敢于涉险滩、走泥路。脱贫攻坚是新时代的长征路,要把每一步都走踏实,无论多么艰苦都不能忘记初心,都要担起使命,永远走在最前列,“让扶过贫的人像战争年代打过仗的人那样自豪”,黄文秀说:“长征的战士死都不怕,这点困难怎么能限制我继续前行”
生命没有长短,只有宽度。黄文秀的用自己短暂的一生很好的诠释这句话。6月16日,黄文秀的生命定格在了30岁,在观察百色洪灾情时牺牲。黄文秀作为优秀选调生,服从国家安排到西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的第一书记,怀抱着投身国家扶贫工作的决心,投身基层扶贫工作。用自己毕生所学所学努力改变农村贫困面貌,深入群众中,赢得了群众的尊重和认可。她的一生过的短暂而热烈,为我们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值得我们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和思考。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攻坚克难的关键一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守初心担使命,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劲头,一锤接着一锤敲、一项接着一项落、一关接着一关闯,用坚韧不拔的精神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学习时代楷模于敏心得体会(精选15篇)篇十五
在张家泉村民心中,朱彦夫就是最关心群众疾苦的好书记,是村民心中的一座丰碑。
今年64岁的老会计张吉才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1977年,他年仅5岁的孩子得了肺炎,他借遍了所有的亲戚,也没能凑足10元钱。朱彦夫得知情况后,从自己每个月36元的残废金中,拿出10元钱到邻村的走马坪医院看望张吉才的儿子。
村民苗加才告诉记者,当年他们家住在村子最西头,家里一点粮食也没有了,全家人正在为口粮发愁的时候,朱彦夫从家里拿着十几斤红薯送了过来。苗加才说,幸亏有了这些红薯支撑,要不然,他们全家人都得靠啃树皮生活。
村民张太元说,张家泉村的父老乡亲几乎都受过朱彦夫的资助,朱彦夫当年每月36元的伤残金,成了全村人的“小金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