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可以提供教学步骤、教学目标、教学资源等详细信息,有助于教师培养良好的教学习惯和规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模板范例,仅供参考,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
八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模板15篇)篇一
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自然界让人惊叹的神奇。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人类智慧结晶的神奇。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1、重点。
(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难点。
(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2)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3)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观察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法、科学探究法、提问题教学法。
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冰棒、茶壶、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设备。
一、大自然的神奇。
师:清同学们观看媒体动画。(动画中配有配乐朗诵:浩潮太空,群星闪烁,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当夕阳西下,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当天公“发怒”时,狂风暴雨常伴随电闪雷鸣,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生发万物的大地,为什么有时会山崩地裂,喷吐岩浆?流淌的江河,为何既能输运航船、灌溉良田,也会奔腾咆哮、冲垮河堤、摧毁房屋?巍巍雪山,高耸人云,为何甚至一声喷嚏就可能导致雪崩?变幻莫测的龙卷风,为何平地而起,直冲云霄,来势汹汹?)。
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
生:大自然很神奇,惊心动魄,令人震惊。
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甲:我最想知道天上的星星从哪里来?
生乙:我最想知道雷鸣与闪电是怎样产生的?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
生丙:我最想知道龙卷风是怎么产生的?
师:以上大家提问题提得很好,希望今后再接再励,学会善于提问题。
教师简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如天上的星星是宇宙大爆炸形成的;闪电是云层和云层或云层与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因为闪电传播速度是310m/s,而雷声传播速度约340m/s,所以,我们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师:你还知道大自然哪些神奇?
生甲:海市蜃楼。
生乙:沙尘暴、泥石流。
生丙:极光。
师: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了解自然现象,我还知道大自然中的一个神奇与大家交流。
多媒体字幕打出:
大漠里的故事。
新疆消息:近日在罗布沙漠中发生的奇怪的天气现象,令科考队中的不得其解。
从1月4日凌晨3时左右,罗布沙漠中开始下雪,直到第二天中午12时,科考队到达小河墓地前米左右时,雪突然停了,沙丘上均匀地覆盖着约5到10厘米的积雪,茫茫无涯。
师:请同学们猜想:雪跑到哪里去了?
生:讨论。
师:大自然中的神奇还很多,下面让我们走进日常生活中。
二、日常生活中的神奇。
演示实验1:在饮料罐盖子上钻个小孔,饮料倒不出来。
师: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才能将饮料倒出来?
生:把小孔弄成大孔,饮料就可以倒出来了。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还有其他办法吗?
继续演示实验:在饮料罐盖子上再钻一个小孔,饮料就倒出来。
师:你知道生活中的什么用具与刚才的实验相似?
出示茶具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它的构造,演示倒水,并加以解释:这是大气压的作用。
师:把筷子斜放在水中,水会把筷子“折”断吗?
生:不会。
演示实验2:筷子斜放在盛水碗中,似乎被水“折”断了。(实物投影)。
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解释:这是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发生折射。
生:讨论得出用扣子系衣服,用带子拴鞋,这些连接方式都不完全封闭,费时也不牢固,而拉链方便好用,封闭好,比较牢固。
演示实验3:上下拉动,拉链便可闭合或开启。(实物投影,提醒同学们认真观察)。
师:拉链为什么可以闭合或开启?
生:拉链的凹凸齿的错合。
师:圆珠笔方便、耐用,你是否探究过圆珠笔油是如何从笔管流到笔尖?笔尖的构造如何?
引导学生:水为什么可以从高处流到低处?
生:受到重力作用,类似可知,圆珠笔的油是受重力作用从笔管流到笔尖,笔尖是小圆珠。
师:将冰棒的包装纸打开,你会看到什么?
生:冰棒会冒“白气”。
师:你知道这“白气”是怎么产生的吗?解释:这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现象。
师:下面请大家观看媒体动画:冲浪运动和撑竿跳高等。(动画中有配乐朗诵:冲浪运动惊险、刺激,为什么冲浪者弓着腰,分开腿,能在惊涛骇浪中“滑翔”?撑竿跳高,激动人心,为什么运动员借助一根小小的撑竿,便能克服自身所受的重力作用,跨越高高的横竿?)。
生:讨论得出冲浪者弓着腰,分开腿是为了降低重心,增大支撑面;撑竿跳高,是将竿的弹性势能转化为运动员的重力势能。(教师要加以引导、启发)。
师:看了刚才的几个实验和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
生:生活中的现象也很神奇。
师:你还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神奇?
生甲:隔着放大镜看物体,并不是总是放大的。
生乙:在高山上烧水,水都开了,却并不怎么烫。
师:同学们不仅留意大自然中的神奇,而且还通过观察、体验知道了不少生活中的神奇,说明同学们是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希保持这良好的习惯,今后在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中肯定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将来肯定会大有作为的。
三、归纳与孝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生:讨论、归纳得出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很神奇,这些神奇可以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加以解释的。
师:你归纳得很好,说明你上课很认真,大家掌声鼓励。每个同学都对自己在这节课的表现进行具体评估。
四、课后练习与生成活动设?
1、你还知道自然、生活中的哪些神奇?(事例不少于两个)。
2、观察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及色彩变化。
3、观察风筝的构造,探究风筝在什么条件下能上升,每位学生制作一个风筝,看谁的风筝飞得高,飞得时间长。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走进神奇。
1、大自然的一些现象很神奇。
2、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很神奇。
六、课后反思。
八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模板15篇)篇二
1.通过色散实验,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用实验让学生体验色光的混合和颜料混合是不同的。
2.能用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知识简单解释五光十色的世界,使学生对探索自然充满兴趣。
1.重点。
(1)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
(2)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并使学生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
2.难点。
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实验。
实验法、观察法、科学探究法。
演示实验:水槽、平面镜、光碟、两个相同的三棱镜、投影仪、铁架台、光屏。
学生实验:三只聚光灯、红、绿、蓝三种颜色的透明胶片、光屏、放大镜、颜料盒、调色板。
一、课题引入。
师:欣赏一幅美术作品,用什么灯光照明最合适?
生甲:用柔合的灯光最合适。
生乙:用柔合的白色灯光最合适。
师:对,用柔合的白光最合适。你知道吗?一朵红色的月季花在阳光下十分鲜艳可爱,可是当它受到蓝光照射时就失去了光彩。所以欣赏一幅美术作品,用柔和的白光最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白光的色散现象。
二、新课教学。
导入。
生:看到了白色的太阳光变成彩色的了。
师:将光碟放在阳光或日光灯下,你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甲:从第一个三棱镜射出的光不是白光,是七种颜色的光,分别叫红、橙、黄、绿、蓝、靛、紫。
生乙:七色光从第二个三棱镜射出后又变成一束白光。
师:白光分解成七种颜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七种颜色的光汇合后变成一条白色光带,叫色光的复合。
板书:第四节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
生:夏天雨后的天空中看到过彩虹。
是红色。如图4.4—24所示。
2.色光的混合。
学生探究实验:4个人一组在聚光灯前蒙一块有颜色(红色、黄色或蓝色)的透明胶片,再将其发出的光投射出白色屏幕上,形成有部分光交汇。如课本p6l图4—35。让学生观察。
师: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甲:透明物体的颜色与透过的光的颜色相同。
生乙:不同颜色的光能混合成另一种颜色的光。
生丙: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可以得到白光。
生:看到了彩色扇面。
师:可能有的同学课前没有做以上两个实验,请课后留下来补做。
演示实验:取两个三棱镜,一个带狭缝的挡光板和一个白色光屏,按图4—32,4—33所示操作。
绕自身的轴线微微转动,就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彩色的光谱带。光屏与棱镜的距离调节在0、5m左右为宜,这样得到的彩色光谱带清晰。
做七色光的混合实验时,两块棱镜的相对的边要平行。光屏距棱镜的距离约1m,这样才能观察到混合后的白光。
实验光源也可以是日光灯、功率较大的白炽灯等。
也可利用投影仪来做以上实验。
如图4.4—2所示,用一块开有窄缝的硬纸板放在投影仪面板上,调节投影仪的镜头,从平面镜中反射的光束与水平面夹角约60度左右为宜,在竖直屏幕上得到一条清晰的狭窄的白光带。把三棱镜固定在铁架台上,使三棱镜可绕轴转动。
实验时,开启投影仪,调节三棱镜高度并转动三棱镜,可观察到屏幕上白色光带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光带现象。
将另一个三棱镜也安装到铁架台上,位置如图4.4—3所示,适当调节后,可观察到七色光带又汇合成一条狭窄的白色光带。
师:实验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是无法用其他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而其他颜色的光则都可以通过红、绿、蓝的适当混合而得到的,因此,红、绿、蓝三种颜色被称为光的“三基色”。
彩色电视机的荧光屏和计算机显示器的屏幕上艳丽的画面是由红、绿、蓝:三色光合成的。
板书:2.光的三基色。
生:探究、交流。
师:各种颜色的颜料的混合能否调出红、黄、蓝?
生:调不出。
师:红、黄、蓝被称为颜料的“三原色”
板书:3.颜料三原色。
师:你们将这三种颜色调在一起,试试会调出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混合在一起,会产生白光,颜料的三原色调在一起会变成黑色。
生:看到暖色我会联想到太阳、火等,看到冷色我会联想到草地、水等。
师:冷暖色的对比与协调,能产生美妙、生动的色感。
三、归纳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白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叫光的色散。自然界中的彩虹就是光的色散现象。七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又会变为白色,这叫光的复合,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教师简要地对本节课全班同学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63,作业1、2。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太阳光(白光)可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2、光的三基点:红、绿、蓝。
3、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六、课后反思。
八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模板15篇)篇三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源: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产生: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但需注意:不是只要有振动就一定会发声,也不是只要在发声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2、发声体的性质: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但需注意:某些情况下,可能由于回声的原因,发声虽已停止但仍可听到声音)。
(三)、声音的传播:
1、传播形式:以声波的形式,以声源处为中心向四周传播。
声波具有能量。利用声波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2、传播条件:声音必须依靠介质(传播声音的媒介物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声音能够在各种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我们平常听到的声音是声波沿空气传来的。(我们平常听到自己讲话的声音则是通过自身的骨骼传来的)。
3、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传声性能也不同。
一般说来: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液体中较慢,而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空气中的声速:15℃时340m/s;25℃时346m/s。真空中:0。
(四)、声波的频率:
-42、人的听觉频率范围:20~0hz。3、次声波的频率范围:低于20hz(10~20hz)。
124、超声波的频率范围:高于20000hz。(20000~10hz)。
二、乐音的基本特征:
(一)、音调:
1、概念: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高低。
2、决定因素:发声体(声源)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反之则越低)。
(二)、响度(音量):
1、概念:人耳听到的声音的大小(又叫音量)。
2、决定因素: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振动幅度)大小(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影响因素:到声源的距离、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分撒播内程度。
注意:音调和响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定要区分清楚。
(三)、音色(音品):
1、概念:声音的品质、特色。(又叫音品)。
2、决定因素:主要由发声体自声的因素决定。
3、应用:是辨别不同声音的主要依据。
※※※扩音器的作用、要求:扩音器的作用主要是增大声音的响度(音量),但必须保证不改变声音的音调和音色(即所谓的“增益、保真”)。
三、回声、混响与共鸣:
(一)、回声: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若遇到障碍物时,会像光一样发生反射。
1、回声、回声现象:
我们直接听到的从声源发出的声音,叫做原声。
因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若遇到障碍物时被反射回来而使我们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做回声。(这种现象叫做回声现象。)。
2、人耳区分原声和回声的条件:
人耳要能区分原声和回声,回声必须比原声晚到达人耳0.1秒以上。(在教室里听不到老师讲课的回声,就是因为其时间间隔短于0.1秒)。
3、声音的叠加:
若原声与毁伤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短于0.1秒,则回产生原声与回声互相叠加的现象,而使听到的声音更加响亮。
(二)、混响:
1、概念:声波在室内传播时,被障碍物不断反射、吸收。这样,当声源停止振动后,声音还回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叫做混响。
混响持续的时间叫做混响时间。
2、利弊:混响可使声源听起来更加丰满、圆润而具有立体感。(利)。
混响时间过短,声音干涩不丰满;过长时,各种声音混在一起而听不清楚。(弊)。
(影、歌剧院的墙壁和天花板制成凹凸不平——燕子泥形状,就是为了增强反射而适当减弱回声,缩短混响时间。)。
3、本质:混响现象的本质就是回声现象。
(三)共鸣现象:
1、概念:两个相同(固有频率相同)的物体,当它们间的距离接近到一定距离时,若其中一个物体因震动而发声,则另一个物体也会发出同样的声音。
这种现象叫做共鸣。
2、本质:共鸣现象是由于共振而引起的。
3、应用、实例:弦乐器的共鸣箱.„„,古代著名的‘钟鸣磬响“现象„„等。
(四)、动物与声音:
其实,各种动物也都有它们各自的发声器官和听觉器官。只是由于它们的发出的声音有些我们听不见(超出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我们讲话的有些声音它们听不见(超出了它们的听觉频率范围)的缘故。
请记注本章第三节中《动物与声音》部分的相关介绍的内容。
四、噪声:
(一)噪声的定义:
1、物理学定义:物体做杂乱无章的不规则震动所发出的声音叫做噪声。
2、环境保护上的定义:一切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健康不利的声音,都叫做噪声。
3、噪声与乐音的区别、转化:
区别:从本质上(声源的震动情况)和效果上(给人的感觉)两方面区别。转化:噪声难以成为乐音。而乐音在不该出现的场所、时间出现,或音量超出某一限度时就会转化为噪声。
(二)、声音的等级表示:
1、声强级:声音的强弱等级叫做声强级。
2、声强级的单位:分贝,符号为“db”。
3、一些声音的分贝数和人们相应的主观感受:见课本p50。
(三)、噪声的危害:
1、污染环境:噪声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噪声污染”是当代社会四大污染之一。
2、危害:主要有两大方面:
a、防碍人们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影响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效果。
b、危害人体健康。
另外:噪声过大还有可能使某些设备遭到损害。
需注意:噪声也可以加以利用。如用噪声除草、推迟或提前使植物种子发芽、探测病灶、显示水底情况„„等。
(四)、减弱和防止噪声危害的主要途径:
减弱、控制噪声和防止噪声的危害,主要从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三个环节入手,应着眼于消声、隔声、吸声三个环节。
其基本途径为: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五、超声、次声的应用与危害防止,声技术:
(一)、超声:
1、概念: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简称“超声”)。
超声是由物体做高频率振动而产生的。一些动物(如大象、蝙蝠等)和设备都能产生超声波。
2、特点:(1)频率高,人耳听不见。(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2)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和破碎力。
3、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超声诊断:医学上、生产中设备内部检查等。
(2)超声治疗:如超声碎结识等。
(3)超声消毒、清洗:医疗器械消毒,某些设备表面清洗等。
(4)超声乳化:如使水和油均匀混合形成乳浊液等。
(5)超声定位、测距及超声通信。(如超声雷达——声纳)。
(6)超声加湿。
(7)用于生物技术。
八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模板15篇)篇四
形成作题的规范步骤:已知列出已知条件,一般换算成求所需的单位,用字母表示;求列出所求的物理量;解的过程是公式、代入数值和单位、得结果;答结果的内容.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
速度单位的资料。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教师辅导参考】。
1.可以在网上查找各国的速度的单位.
2.各个速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3.相同时期各地速度的单位.
【评价方法】。
1.网上的资料可以列出学习记录.
2.小组总结,各个小组互相补充资料,实现资料共享.
3.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看看哪个组能根据资料提出新的问题.
八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模板15篇)篇五
1.演示实验:把一个扬声器放到纸盒里,纸盒上放两个糊好的纸人,给扬声器通电后,两个纸人就随着扬声器发出的悠扬乐曲翩翩起舞。
2.提出问题:两个纸人为什么会跳舞吗?
要揭开上述现象的奥秘,必须搞清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桌面上有:钢锯条、橡皮筋、抹布和一盆水、音叉和与它配套的小锤,鼓或者锣、碎纸屑等。
利用这些器材或你周围的其它器材进行下面的活动。
要求:
做一做:使更多的物体发出声音。
看一看: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区别?
找一找: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
选择典型的实验让学生展示,并汇报实验结论: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思考:(1)谈谈你用什么判断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有没有只发声不振动的物体呢?
进一步探究。
分析得出: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如果振动停止,物体也就不能发声了。
用水波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建立声波的概念。
提出问题:如果让音叉在真空中振动,你能听到声音吗?探究课题:真空能传声吗?
总结:实验表明:真空不能传声。
置疑:真空不能传声,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哪些物质可以传声呢?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能用实验证明吗?学生可以自己根据经验提出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可演示)。
结论: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都可以传声。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
效果是不同。声音在固体、液体传播的效果比空气中好。
(四)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1.声音叫做声速。
(五)耳怎样听见声音。
实验:拿一张纸片放在嘴边,说话(不能吹纸片)时可以感到纸片振动;。
实验表明:声音能引起膜片等物体振动。
教师:这里的膜片相当于人耳中的哪部分结构?
阅读课文,自学“人耳如何听到声音”。描述听到声音的过程。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用耳卫生,对学生进行保健教育。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m/s。
3.通常我们听到声音靠传到耳朵的;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无法直接交谈,是因为。
4.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我们在另一端钢管可听到次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由传的。最后一次是由传来的。
5.在一次郊游时,同学们发现了一口枯井。小明向井里大喊一声,经过。
1.5s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声速按340m/s)。
7.手拍桌子,桌子发声,请你用实验证明桌子是在振动的。
8.在动画片《星球大战》中有这样一个场景:神鹰号飞船在太空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神鹰号宇航员听到“轰”地一声巨响,见天狼号被炸毁,得意地笑了。请根据你学过的声学知识,对这段描写进行评价。
八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模板15篇)篇六
一、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加深对电功率概念的理解,巩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根据公式p=iu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本节拟采用与伏安法测小灯炮电阻的实际进行对比学习,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小灯泡的功率是电学中第二个要求定量测量的实验,它关系到电压表,电流表和变阻器等电学器件的正确使用和操作,所以对学生要求比较高,正确选择仪表及合理地进行实验,准确地记录及处理实验中的数据是个关键,教师注意适当引导。
教学重点:用伏安法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教学难点: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关系,自己设计电路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和各种故障的排除.
教学器材:电源、开关、导线、小灯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二、说教学设计方案。
复习导入。
1、什么是电功率?
2、电功率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实验过程:
1、注意电源的正负极,电压表、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初步估计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
2、设计实验电路图,并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再进行实验。
3、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分别计算出: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对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及灯泡的明暗程度进行比较。
评估交流:
1、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能正常工作,此时实际功率=额定功率;。
2、实际电压偏低,小灯泡消耗的功率越小,灯光变暗.不能正常工作;。
3、实际电压偏高,小灯泡消耗的功率增大,灯光过亮,若长期使用会影响灯泡的寿命,还有可能直接烧坏小灯泡。
4、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通过改变电阻来调节小灯泡两端的电压。
三、说教学理念。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我在这堂课中充分体现了这一新课程理念,做到了五个“能让”。
(一)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比如实验前,学生要观察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在什么位置,开关的闭合情况,实验中,让学生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学生们都观察得特别仔细。
(二)能让学生思考的尽量让学生思考。比如根据伏安法测定小灯泡的电阻的实验思路,让学生通过思考回答如何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思考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三)能让学生表述的尽量让学生表述,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有哪些注意事项需要引起重视,对于这个问题,就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进行表述,而不是教师刻意的呈现与说教。
(四)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这堂课中我充分挖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功效性,使每个学生都动手参与了实验,并在实验中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
(五)能让学生总结的尽量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束,每个小组都推荐了代表对本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性的发言,得出了较多合理的结论。我也适时地给予了教学评价,鼓励等,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以学生的原有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探究过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观察、思考、动手、记录和表述的能力,在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启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做到了“在动手动脑中学科学”。
八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模板15篇)篇七
知识与技能:知道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能说明有关问题并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会用不同的方法判断做功的快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查了解常用机械的铭牌,了解机械功率。教学重、难点:
1、功率的概念及单位。
2、功率的计算。
比较法、观察法、讨论法。
ppt课件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怎样计算功?功的国际单位是什么?
无论是人做功,还是利用机械做功,都有做功快慢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物体做功的快慢。
1、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将12块砖搬到二楼,每块砖重为10n,楼高为3m,在6min的时间里,甲搬12块砖,乙搬6块砖。
分析可得: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物体做功的多少,做功多则做功快。
如果同样搬12块砖,甲用了6 min、乙用了12min
分析可得: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则做功快。
通过总结归纳得出:
(1)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做功的多少。
(2)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若做功和时间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呢?
2、功率与测算功率的方法
为了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功率这个物理量,功率如何定义?
这样就引导学生提出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也符合学生的思维,这为后面推翻这种理论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接着教师展示“关闭了发动机的火车,虽然继续运行,但是最后也将停下来。火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的火车动态图片得出“假如没有摩擦力的作用那火车的运动状态又会有什么变化呢?”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让学生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表示怀疑。培养其质疑能力。同时指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一提出,另一位科学家针锋相对的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他就是伽利略.为了验证他观点的正确性,并用接着以flash的形式演示,伽利略理想实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两个似乎都正确的矛盾观点。
2、穿越时空,感受物理发展的历程
因为质疑是一切探索的开始。所以我用画面假想了一场伽俐略挑战亚里斯多德的辩论赛,并展示出正、反两大观点,让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来担当评判主席,并播放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实验录像,通过所设计的几个问题:“我们能使玻璃罩内达到绝对真空吗?我们又是怎样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的?该实验的实验理念是什么?”让学生得出验证伽利略理论正确性实验的设计理念,“从有摩擦力的实际实验”到“无摩擦力的理想实验”
引导学生完成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再设计斜面小车实验,为接下来的自主探究做好铺垫。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3、合作探究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刚才的引导,猜想,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恰恰是因为有摩擦力,小车的不能继续运动,也就是运动无法维持,从而理解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知识重点,为了突破了科学想象和科学推理的难点。我设计了几组动画和这样的问题:小车在表面光滑的木板上为什么比表面粗糙的木板上运动得远;让学生观看flash演示,总结:水平面越来越光滑,摩擦力越来越小,圆柱体运动的越来越远。让学生推理得出:在一块绝对光滑没有摩擦力的表面上,小车将以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并用气垫导轨录像让学生感受物体在摩擦力极小的情况下的运动状态,从而验证学生推理的正确性,这样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想象和推理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4、理性感知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分析伽利略和笛卡尔等人观点的局限性,分析得出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力和运动关系的第一条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教师强调内容中的重要知识要点,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科学是严密的,来不得半点马虎,更突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客观地认识了世界。
5、感受身边的惯性现象,联系实际,画龙点睛。
在讲授惯性知识点时,我先以开车撞墙的趣图,冰上运动的力与美的展示,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勾起了他们急于探索的渴望心理。接着我又设计了简易又有趣的两组惯性实验:惯性鸡蛋实验及惯性小车实验,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物理,通过几个问题的设计得出了惯性的定义,并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也具有惯性的录像的播放,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静止的物体也有惯性这一教学难点。
6、强化惯性利弊的对比,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最后组织学生观看惯性的利用与防止动画、录像,讨论:生产生活中哪些是惯性带来的方便,哪些是惯性带来的危害。教师提示: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完成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过程。让学生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并会应用知识指导实际的生产生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画龙点睛效果。
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惯性实验的成败与实验者操作的速度有关,以及讲到汽车要限速,以免惯性带来危害时,容易让学生误认为惯性与速度有关。当教学中如果有学生提及惯性大小,或问到惯性与什么有关时,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举例说明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因为及时解惑是教师的职责。
八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模板15篇)篇八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1、噪声的来源(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1、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2、怎样防治噪声?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八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模板15篇)篇九
自学、相信自己
1、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可能与 、 、 有关。
2、在设计实验时,常用的方法是先考察其中一个因素对研究问题的影响,而保持其它因素不变,这种方法叫做 法。
4、测量仪器在使用前,一般应先调整指针到 ,这个过程叫做 。
三、交流研讨,学习新知
(一)、控制变量法
1、阅读p16内容,探讨“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
2、在设计实验时,如果有多个因素对研究问题有影响,常用的方法是先考虑其中一个因素对研究问题的影响,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这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二)、测量仪器的选择与使用
1、看图,提问:怎么样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呢?
2、引出仪器的使用和选择,引导看图p17.
调零: 。
(三)、不规则面积的测量方法
1、问题:若要测量鞋底的面积怎么办?
2、归纳方法: 。
3、复习科学探究的步骤:
三.巩固・延伸
2221、(1)、3600cm=dm= m
(2)、2h30min=h= s
2、在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同学猜想可能与伞的形状、面积、伞绳的长度有关。他为了探究滞留时间与伞的形状是否有关,应在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这种探究的方法叫。
3、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运用身体上某个器官或部位进行一些物理量的估测。例如:利用手臂的长度可以估测一个物体的长度。你还可以利用身体上的 估测。
4、某物理课外小组在“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长短”的问题。
(1)、为了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可能与降落伞的形状有关”的猜想,他们利用所选的仪器进行实验时,必须保持两次伞绳的长度、伞下降的高度、伞下所吊的重物和伞的面积都 ,这样才能探究出伞的滞留时间与伞的形状是否有关。
(2)、为了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可能与降落伞的面积有关”的猜想,他们利用所选的器材和工具进行实验时,必须保持 、 、 和 等不变,只改变伞的,这样才能探究出伞在空中滞留时间是否与伞的面积有关。
(3)、为了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可能与伞绳长度有关”的猜想,他们实验时必须保持 、 、 和 等不变,只改变,这样才能探究出伞在空中滞留时间是否与伞绳长度有关。
(4)、以上探究过程中采用了 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5、小明看到教室门窗上的玻璃被大风吹碎了,他想换一块玻璃,需测一下尺寸,他应选择()
a、分度值为1dm的刻度尺b、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
c、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d、分度值为1μm的刻度尺
6、对于仪器量程的选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随便选择,只要能测出结果就行 b、大量程较好,没有不能测的
c、小量程较好,精确度高d、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量程
7、每次只改变其中的一个量,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这种方法叫()
a、累积法 b、先易后难法 c、控制变量法 d、探究法
8、小明用手表测自己从家到学校的时间,出发前他看了一下手表,时间为7:50,到学校时,他又看了一下手表,时间为8:10,则他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为( )
a、7:50b、8:10 c、0:20 d都不对
9、某技师用一把刻度尺均匀的米尺量得一工件的长度为980mm,后来经过精确测量,发现此米尺上所标出的1m实际为1002.0mm,则该工件的真实长度最接近于()
a、1002.0mm b、1000mm c、982.0mm d、978.0mm
10、有如下几种刻度尺:a、米尺;b、分米刻度尺;c、厘米刻度尺;d、毫米刻度尺。要测量以下几个长度,请将合适的刻度尺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1)、环形跑道的长 ;
(2)、公路上两里程碑之间的距离 ;
(3)、量机械零件的长度。
四、当堂反馈小结
1.交流检查错误订正的情况,老师巡视答疑。
2.回想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你学到哪些?还有哪些疑问?
五、学/教后反思:
八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模板15篇)篇十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8页——112页。1、质量的定义和单位;2、质量的测量与天平的使用;3、实验——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4、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物态和位置而改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2.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2.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测质量。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法学法:
实验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学生天平(带砝码),小石块,水、烧杯,矿泉水瓶子一个。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宇宙上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新课教学。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物体的这个性质就引入了质量这个物理量。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八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模板15篇)篇十一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城市内种树,修隔音墙等.
(3)在人耳处减弱.如戴上防噪声耳塞,用双手捂住耳孔等.
5.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
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为20hz---0hz。
6.超声波。
(1)定义: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
(2)性质: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传播距离远.
(3)用途:超声波的声呐测距、超声成像、超声测速(多普勒效应)、超声清洗、超声焊接及超声碎石.
7.次声波。
(1)定义: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2)用途:可用来预报地震、台风和监测核爆炸.
8.课堂练习:。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声源做___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声音,以及人们在某些场合________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人们把_____________称作“隐形杀手”,这是因为它影响人睡眠、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外,还会损害人的______________,使人产生头痛,____________力哀退等神经哀弱症状,噪声还是诱发__________等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现代城市把控制噪声列为城市_______________的主要项目之一。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制定了针对不同环境的__________。
(4)对噪声污染的治理,主要是消除或减弱噪声,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分别是控制___________,阻断_________,在___________减弱噪声。
(5)下列关于噪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噪声一定会致人伤害b在家里,几位同学旁若无人地引吭高歌不是噪声。
c与环境需要不相符合的声音都是噪声d控制噪声只能从声源和人耳处减弱。
(6)下列各声音属于噪声的是()。
a音乐会里的钢琴声b节目的焰火鞭炮声。
c指甲在钢板上划过的声音d郊游时,树林里的鸟鸣声。
(7)下列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b装在城市高架道路两侧的透明板墙。
c在人耳处戴上助听器d在声音传播途中植树造林。
(8)声音频率__________________的声波叫超声波,低于____________的声音叫次声波。
(9)利用声呐测距时,需要知道__________________,需测出______________,从而测算出该物体所处的位置。
四.布置作业。
一份练习。
八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模板15篇)篇十二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1、噪声的来源(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 (声音的传播过程) (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课堂小结:
1、 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2、 怎样防治噪声?
六、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七、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八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模板15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
激光源、各种透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完成光路图:
空气 玻璃
水 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
进行新课:
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图3.1-1示)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 光心在主光轴上。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
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会聚、发散的结论。
八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模板15篇)篇十四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 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以及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用。
教学重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预习: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两种透镜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以下问题 :
1、边缘厚中央薄的是 透镜。 边缘薄中央厚的是 透镜
2、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
3、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 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 作用。
二、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
1.照相机: 想想做做
2.投影仪:
3.放大镜:
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
问题3: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小结: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 在胶片上,成___像。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镜 ,使屏幕上成 像。 3、放大镜成 像。
三、训练与检测:
1、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它们用的透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 照相机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投影仪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像。
3、 在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字____ (填“大”或“小”),这 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镜,它成的是___、___、__像。
4、 下面是对凸透镜成像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 b.凸透镜只 能成虚像
c.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d.凸透 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5、 窗台上放着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太阳光透过玻璃缸射到屋内窗台下的桌面上,发现桌面上的光斑比窗外地面上的太阳光亮,下列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凸透镜
c.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凹透镜
6、 手持凸透镜在人眼和课本之间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无论凸透镜放在什么位置都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7、 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 b c d
8、 下列光学仪器中,得到缩小实像的是( )
a. 凹透镜 b . 平面镜 c. 幻灯机 d. 照相机
10、下列光学仪器的应用,哪个能得到比物体大的实像( )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潜望镜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自我点评:
八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模板15篇)篇十五
1、知识目标: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物理教案-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力》。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力是什么?
1、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
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
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学生谈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
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块,铁块吸引磁铁。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
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4、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
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初步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