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中的含义 圣经的故事读后感心得(精选5篇)

时间:2023-10-02 作者:HT书生圣经中的含义 圣经的故事读后感心得(精选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圣经中的含义篇一

关于『圣经的故事』这本书,一开始我也是在一无所知的状况下,大概只知道所描述的事应该与耶稣相关吧!记得小时候上课的时候,有些老师总喜欢提到圣经里面所说到的小故事,例如最常听到的就是亚当与夏娃,还有『诺亚方舟』的故事,那时听起来感觉是十分之有趣的,但是也不知是什么缘故,却没有机会去却阅读这本书,此次也因为上课的课程需要,所以我有机会去阅读这本书了,不过一开始读起来,真的还颇有兴趣的,加上他是彩色印刷,令人读起来赏心悦目,也开始勾引起小时后的记亿,但是读到后来,真的有些的倦怠了,故事的篇章真的多到令人不可思异,但是我也只好硬着头皮把书好好的读完,在这之中我也慢慢的去了解到,西方的文化,以及他们的经典书目『圣经』,虽说它其中,有些鄙视着我们东方民族的感觉,但是不看此点的话,整体来说它是本可以完完全全的,去了解到西方的重要文化资产的书目。借着圣经的故事,也让我对圣经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先从圣经的故事目录中,了解到架构是从一开始的创世、犹太人遇到一些问题以致必须不断迁移,最后述说耶稣的诞生、早年生活以及最后如何的死亡,也因为有这一连串的事件发生。后来经由后人的统整之后,才会出现『圣经的故事』这本书。由七天创造世界来作为一开始的开端,这为之神话般的创世就此因而展开,接着开始出现了我们熟之的亚当与夏娃,偷尝禁果之后,进而开始衍伸了后代,也因为人们的生成,开始出现了,我们是如何来的,为什么是这样来的,后来慢慢的,衍生成了,上帝创造了世界,这种说法,有点带着神秘的色彩,而一开始就对于『神』之存在的,正是犹太人。而故事也因此开始慢慢的开始架构出来的。

圣经的故事中,有着多倒数不完的小篇故事,有着像在读历史故事一般,但是里面有很多的斗争,就如同中国的历史一般,可是在这之中,不难看出,有些斗争都是因为信奉,有些就现在看来不明智的举动,也是信奉的缘故,为什么会这么说,就像亚伯拉罕差点因为耶和华的考验,进而杀害了自己的孩子,虽以信奉耶和华的角度看来,他是个对耶和华所说的话虔诚不已的人,依照着他的指示行事,认为耶和华讲的话是对的,我认为站在他信奉这个基准点上是没错的,因为一个信奉者本来就该对自己的神虔诚,若对自己的认定的神不虔诚,那可能是一种的背叛,但是从亲情、人道的角度看来这样未免太愚蠢了,怎会因为这样一个你认为的神,杀死自己的小孩,小孩并没犯什么错,这样的做法只是让小孩成为无辜的牺牲者,我觉得不管从那个角度看来都有他的好与坏,所以我觉得不要过度的盲从去做一件事,应该要去选择一个比较折衷的看法,也要去听一些自己内心最深层的心,不要过度的去信奉而造成不好的盲从。然而也因为信奉这样的问题,引发了许许多多的争端,当然斗争是难免了。而大家耳熟能闻的摩西的故事,也是在斗争中,所遗留下的故事,当然摩西的一声令下,就使得红海自己分开,带领着大家顺利的度过红海,在现今的我们听起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这不也为此篇故事,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而摩西最后的死亡,在圣经中也带着神秘之感,会藉由摩西的例子,最主要就是要说明,在圣经故事中,很多的篇幅,不难看出充斥着神秘的色彩,所以,在这之中,也可以了解到人们的信仰虔诚度,以及上帝在他们生活中,所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影响着他们的决策,更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可说是息息相关的,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上帝可以决定他们的生活模式,假设今天上帝的理念跟他们有所冲突的话,当然是以上帝的要求为优先,并不会以自己的思考模式来判断,就算命令下达是错的,但是也会无条件的去服从,所以这样的话,可以说是在过『上帝的生活』,这样的话根本是由别人在支配你的生活,好像魁儡一般,说起来也真的蛮可悲的,这都要怪太过于忠于上帝。还有你知道,世界上第一个家庭悲剧,是发生于何处吗?就是亚当跟夏娃所生的子女,该隐跟埃布尔间的兄弟相残,而起因则是,人们之间的忌妒所引起的,而主要的忌妒之心,却是跟耶和华有关,因为耶和华的观点上,较为赞许埃布尔的关系,所以引起的杀机,但是这边所要述说的不是兄弟之间的相残,而是耶和华在他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可说影响的他们的日常生活,连这种小事都可以进而使得他们引起了杀机,那么如果假设今天有着更为重大的事件的话,是不是连迫害全人类的事情都可以做的出来,这样毫无自己的见解跟观点,只是活在别人的赞许认同之下的人,可说是十分的愚蠢跟可悲的。

这样才是在『圣经故事』,有得到一些的省思,记取着教训,让宗教信仰成为一种慰藉,而不是一种利用世人的利器,相信这个世界会更加的美好的。

圣经中的含义篇二

我拿到《圣经故事》这本书以后,以为这本书是讲一些经文,让我们信宗教。读后才知道原来是讲神和他的子民发生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年轻的大卫》这个故事了。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少年,名叫大卫。他很勇敢,他曾经把巨人歌利亚都打死了。而且他只用了五颗石子。扫罗很妒忌他,因为他没有大卫厉害,他便想把大卫杀死。幸亏扫罗的'儿子——约拿单保护了大卫,大卫才没有被杀死。还有一个原因,神永远与大卫同在。

我读了这个故事,感触颇深。

1、我知道了一个人必须遵守应该遵守的规矩,否则将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2、谁从困难中解救了我们,我们就应该相信他的实力,赞美他。

3、不能忘恩负义,应该知恩图报。

4、世界没有神,却全都是神。因为人人都是神,人人都有权力来主管自己。这位神以仁慈、耐心、宽容、博大、善良的精神来对待每一个人。不管那个人是善良,还是邪恶,神都会宽容他。这使我想起一句话:“宰相肚里能撑船。”

神非常信守诺言。只要是神说的话,神都会信守,一诺千金。扫罗的嫉妒心导致他输给大卫,嫉妒心很可怕,所以我们不应该有嫉妒心。

圣经中的含义篇三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都在以沉默的态度来面对这本书——毕竟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厚重的命题。当开始思考这一切的时候,我感到一种遥远而又凝重的血脉在体内翻腾。我一直不明白,为何它能长时间的左右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左右着西方社会中的政治体制、文学创作,乃至道德理念、风俗习惯。读着《圣经》,眼睛里有潮湿的东西滚落下来,夹着冰凉的期盼,渗进我手心的纹路里。所有的一切在这里异常茫然却又顺理成章。

于是,故事就这样延续下去……

回到无序,回到起点,带着一颗玻璃心的美好姿态。

我们都知道,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时代里,宽容与爱,其实已变成一种华丽的奢侈,一直被人们遗弃在灵魂的彼岸,只能以一种姿态残缺的形式出现。我总是在怀疑,在人们美好姿态的背后是否都有阴谋,是否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罪恶?没有爱、没有宽容,只有麻木不仁的人类在多情的释放哀伤、放大痛苦。那些最初的对人性的认识也被安静地搁浅在时光的荒野里,带着甜美的忧伤,在一点一点的风化。

时间的箭头忽而弯成了一道诡秘的曲线,将人们领入一个没有经验的世界中。

“你救不了我的,你只是不经意间把我推进你的深渊,然后走开。彼此遗弃在落了的世界。”

明暗交界线毫不含糊,理想与现实各自拂袖而去,沿最标准的轨道前行。

世界就这样被划分开来。

左岸天使,右岸魔鬼。

一、爱无缺角

“蛇盘兔,蛇盘兔。”这是奶奶告诉我的。我说蛇是为了要把它吃掉才把它盘起的,奶奶却说蛇是为了保护它。

也不知道是怎样一个浮躁不安的边际,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圣经故事中那些感人情节。我不知道当时约瑟到底是怎样想的。如果真的是被最最亲爱的兄弟们出卖,换作是别人,又会怎样做?原本我以为,当他在埃及身居宰相,在自己所预言的七个大荒年来临之际,看到前来籴粮的兄弟们时,肯定会借此机会还击。可他没有那样做,而是依然伸出了援助之手,帮他们渡过难关,最终一家团圆。

或许,在那个时空,爱无缺角。

二、蝴蝶扑不过天涯

我看到过野百合,洁白的,有菱形的焰苞,空灵剔透,她在风中颤抖着打开了花蕾,无疾而终,含笑而去。

蝴蝶扑不过天涯。人的残缺最终还是敌不过神的完美。

三、永远的缄默

放弃一些精神的荒芜,只为了填充一些生命的空白,让灵魂拥有一场高贵的舞蹈。

四、梦魇

曾经的曾经,我一直都希望有这样的一个世界,一个爱与宽容弥漫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人们互相关爱,没有争执,没有战争,没有背叛。站在阳光下开心得都不会有影子;人们很幸福,风是有颜色的,爱心是火红的枫叶,人们一路行走,一路微笑,一路关爱。在这样一个原真的世界中,幸福漫溢开来。可现实,现实终究还是让我无能为力。命运的线头时不时在飘舞,但我始终找不到那根细小的银针——延续万里并非直线。

经历一场令人眩晕的循环,带着不平静的呼吸,我感觉到了常温下的现实。

一切最终还是结束了。

醒来的时候,眼前是蓝天。

很高,很飘渺的天空。

后记

记忆在时间的海水里被漂白,我不知爱与宽容到底要飘向哪个无知的岛屿。

或许会碰上暗礁。

或许……

没有人知道,那是因为凡间的爱太短浅而触及不到天堂的方向。

圣经中的含义篇四

由于暑假是我要去加拿大了,听说我住所的男主人是位牧师,所以为了更好的与其沟通,我读了《圣经故事》。

这本书分新约和旧约两个部分。新约讲的是上帝创世,挑选子民,子民一次次的堕落以及上帝对他们一次次的拯救;旧约讲的是耶稣和他的门徒在世间布道的故事。圣经总体来说就是上帝教导人们要行善的故事。其中写了许多勇敢、忠诚信徒,同时也写了一些背叛者。

在旧约篇中,讲述了一个永远坚信上帝的人,他叫约伯。天使撒旦想要检验约伯是否真的相信上帝,他让他所有的财产全无,让许多人都背叛他,让他长毒疮,即使这样,约伯从来没有指责过上帝一句,并且每天都诚心相上帝祷告,他相信上帝会拯救他;最后撒旦没办法只放弃。拥有这样坚定信念的人实在少见。向我们,遇到一点小小的失败,就怀疑自己;而约伯遇到那样大的打击仍然坚信上帝,就向我们相信自己一样,约伯对上帝的忠贞不二使撒旦放弃了,而我们要是相信自己也会取得成功。

在新约篇中,由于上帝的儿子耶稣使信徒与日俱增而遭到一部分犹太人的嫉妒,唯恐有一天耶稣会毁了他们,所以一些邪恶的人给耶稣定上许多莫须有[注:原意是也许有吧。后指凭空捏造。]的罪名,并最终把他处死;但是,由于耶稣相信真理使耶稣复活了,并击垮了那群邪恶的人。这就是邪不压正。虽然复活这种事情不可能在我们中间发生,但邪不压正倒是经常有的。比如说欺骗、抢劫、偷盗这些事情,在发生后都被一一绳之以法,所以要心中有“正”。

圣经让我看到了善良正义的人们,也揭露了一些充满忌妒的小人。我从中体会到了忠诚,也感受到了邪恶。

由于读了《圣经》,帮助我在到加拿大后,很快与男主人的关系从房客、房东变成了很好的朋友。

圣经故事读后感怎2

读完《圣经故事》给我的又一感受就是:死亡和矛盾无处不在。上帝爱人类,那为什么又一次次只因为违背他或者拜了别的神而摧毁人类?在同一个“博爱”的上帝名义之下,善和恶都在进行着,并且是假以相同的借口。所以我感到这是很矛盾的故事。信仰是一种精神控制,所以我想我永远也不会相信上帝。

读完《圣经故事》我看到我们教师和学生都缺少的东西——爱。耶稣在常人眼里早已幻化为万能的上帝,在基督徒的眼里他又似乎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但是,在此书中,我却看到了一个人性化的耶稣,一个充满善良,正直,纯朴,勇敢,智慧的拿撒勒的伟大木匠。

现在的教育是缺少爱的教育。在当今社会和媒体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干扰下,学生更自私和没有同情心了。他们不爱父母,老师,更爱变形金刚和明星偶像,他(她)们失去了爱和被爱的能力。他们所预期的那么容易。显而易见,激怒他是不可能的,他从不对仇恨他的那些人表示反感,他从容地走出每一个陷阱,当他被逼到一个角落时,他就讲一个简单的小故事,使所听故事的人转到他这边来,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年组管理和教育教学方法呢。他希望人们爱自己的友邻,他恳求人们停止战争。眼看着人们互相残杀,冤怨相报,耶稣痛心疾首。他本来是个快乐风趣的人,生活对于他来说是快乐的,而不是负担。他爱母亲,爱家庭,爱朋友。村子里的活动,他没有不参加的。他自己不是隐士,也不赞成别人靠逃避生活拯救自己的灵魂。可是这个世界却似乎到处都是荒凉,暴力和混乱。

耶稣以他那纯朴而伟大的胸怀贡献出一剂医治这些创伤的良药。他把这剂良药称作爱。有这个字眼就是他所教导的核心内容。这就是我在这本书里涉取的最大的精华。

圣经故事读后感3

在他们身上,似乎感觉到一股与众不同的气息……

《圣经》被描述为“最伟大的书”。这是因为它对历代人们的无尽的价值与影响,虽然《圣经》是20xx多年前写成的,但是它仍然影响着今天的人们。我一直对《圣经》充满好奇,觉得他充满了神秘的气息而且这方面东西一直是我以前不曾涉及的。古往今来,人们都给宗教披上一种神秘的色彩,让人感到好奇。今天,也让我有那么一种冲动,去读《圣经》,去粗略领悟个中的缘由,试图去了解基督徒的这种信仰文化。

这本书分新约和旧约两个部分。新约讲的是上帝创世,挑选子民,子民一次次的堕落以及上帝对他们一次次的拯救;旧约讲的是耶稣和他的门徒在世间布道的故事。圣经总体来说就是上帝教导人们要行善的故事。其中写了许多勇敢、忠诚信徒,同时也写了一些背叛者。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知道宗教是一相信并超自然神灵为共同特征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世界观,读完《圣经故事》给我的感受是:死亡和矛盾无处不在。上帝爱人类,那为什么又一次次只因为背叛他或者拜了别的神而摧毁人类?在同一个“博爱”的上帝名义之下,善和恶都进行着,并且是假以相同的借口。所以我感到这是很矛盾的故事。

读完《圣经故事》我看到我们有时候缺少那么一样东西--爱。耶稣在常人眼里早已幻化为万能的上帝,在基督徒眼里他似乎又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但是,在这本书里,我却看到了一个人性化的耶稣。现在的教育偶时候缺少了爱的教育。在当今社会和媒体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干扰下,学生更自私和没有同情心了。许多同学对身边人的感情不深,反而更爱那些不可触及的明星,成为追星一族。他们失去了爱和被爱的能力。他们所预期的那么容易。显而易见,激怒耶稣是不可能的,他从不对仇恨他的那些人表示反感,他从容地走出每一个陷阱,当他被逼到一个角落的时候,他就讲一个简单的小故事,使所听故事的人转到他这边来,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教学方法。他希望人们爱自己的友邻,他恳求人们停止战争。眼看着人们互相残杀,冤冤相报,耶稣痛心疾首。他本来是个快乐风趣的人,生活对于他来说是快乐的,而不是负担。他爱父母,爱家庭,爱朋友,村子里的活动,他没有不参加的。他自己不是隐士,也不赞成别人靠逃避生活拯救自己的灵魂。可是这个世界却似乎到处都是荒凉,暴力和混乱。耶稣以他那淳朴而伟大的胸怀贡献出一剂医治这些创伤的良药。他把这剂良药称作为“爱”。有这个字眼就是他所教导的核心内容,而这,也是我在这本书中学到的最大精华所在。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年轻的大卫》这个故事了。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少年,名叫大卫。他很勇敢,他曾经把巨人歌利亚都打死了。而且他只用了五颗石子。扫罗很妒忌他,因为他没有大卫厉害,他便想把大卫杀死。幸亏扫罗的儿子--约拿单保护了大卫,大卫才没被杀死。还有一个原因,神永远与大卫同在。

我读了这个故事,感想很深刻。我知道了,一个人必须遵守应该遵守的规矩,否则将会受到应有的惩罚。谁从困难中解救了我们,我们就应该相信他,赞美他。不能忘恩负义,应该知恩图报。

这位神以仁慈、耐心、宽容、博大、善良的精神来对待每一个人。不管那个人是善良,还是邪恶,神都会宽容他。

当然,在这里读《圣经故事》,并不是说我要去信奉上帝,只是让我觉得,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中,某些宗教的某些精神也是值得提倡的。只是,我们必须学会审视,批判接受。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要遵循在弘扬主旋律基础上发展文化多样性的原则。无产阶级是无神论者,然而我们也应有博爱的精神。并不是说要去信教,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应当汲取宗教中适合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以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圣经中的含义篇五

犹大把士兵引到客西马尼园,告诉他们谁是耶稣。从那一刻开始,犹大与祭司间的勾结就算结束了,因此,他也能获得自由,完全可以开始他新的生活了。可事实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犹大开始感到后悔,恐惧笼罩着他。

犹大跟随耶稣共同生活了三年,他深知耶稣的为人,知道他从未做过不义的事,可他更深知那些心意已决、残忍无情的人一定会想方设法害死耶稣。

思考之下,犹大冲动起来,他跑到圣殿,找到跟他定约的人。

“我错了,”他对他们说,“我帮你们抓住了那个人,可他完全是清白无罪的。”

“那不关我们的事……”他们不屑一顾地说,“我们不管你是怎么想的,对你现在的感受也毫无兴趣。”然后他们不再理会犹大,继续高谈着他们的话题。

沉痛的泪水落下脸庞,犹大把他们给他的三十枚银币重重地摔在地上,离开圣殿。他再不想苟活下去了,于是寻来一根绳子,上吊自尽了。

整个夜晚,耶稣都站在议院的人面前,听着他们捏造出来的控诉。没有人为他们作证而判耶稣有罪。

最后,百般无奈之下,祭司长直接向耶稣发起挑战。

“再对我说一遍那亵渎上帝的言词。”他命令,“你是救世基督?你是上帝的儿子?”

“是的,我就是!”耶稣回答。

“这就是你的罪!”祭司长宣布,“罪犯总是宣称自己会成为神。依照我们的律法,你应该受死刑。”

但只有罗马总督彼拉多才有权力宣判死刑。祭司们还必须使他相信耶稣犯下了足以宣判为死刑的罪。他们把耶稣交给士兵,让士兵们折磨虐待他,而他们好有时间想办法。

一大早,祭司们给耶稣套上镣铐,将他押到了彼拉多的官邸。欢庆逾越节期间,彼拉多正在耶路撒冷维持治安。

“这个人妖言惑众。”他们对彼拉多说,“他阻止人民交税,还说自己是王。”

如果这些指控属实,那么,毫无疑问地,耶稣将会被判死刑。可彼拉多心中明白,祭司们之所以伪造这样的罪责,全因为他们嫉妒他。他反复审问耶稣,但根本没有找到耶稣犯罪的证据。

彼拉多审讯耶稣的同时,街道上聚集了一群伪装成百姓的,他们都是祭司们找来的。

这些人唱完圣歌,大声嚷:“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钉死他!钉死他!”

彼拉多出来,对他们说:“可这个人是清白的,是无罪的!他不该受死刑。”

人群咆哮起来,声音震耳欲聋:“钉死他!钉死他!”

彼拉多尝试用其他方法解决,他说:“现在正值逾越节期间,作为庆祝的一个部分,我会释放一个罪犯。就让我还耶稣自由吧。”

然而领袖们喊出的口号让彼拉多非常意外:“我们要巴拉巴!我们要巴拉巴!”紧接着,人群也跟着喊起来。

巴拉巴是个盗贼头,又犯了谋杀罪,理应入狱受刑。

彼拉多在强大的压力面前无计可施了。假如人民暴动,他可能会丢掉官职。他不敢释放耶稣,即使被证实他是清白无罪的。他决定不再坚持,就像“百姓”要求的那样宣判耶稣死刑。

彼拉多只得屈从那些装作群众的们的要求,放弃了自己的想法。他释放了作恶多端的巴拉巴,下令鞭打耶稣后将他钉死在十字架上。罗马人施行刑罚的鞭子是一根缀满金属钉的皮带,受刑的人有时就死于这种肉体上的伤害。

鞭刑过后,罗马兵还残忍地戏弄了耶稣。人们都认为他是一位尊贵的王,对不对?于是他们给他穿上染成紫色的王袍,有人还用尖利的荆棘枝编成王冠的样子,箍在耶稣的头上。他们揶揄地向他跪拜,故作崇敬地嚷着:“犹太王,万岁!”接着,他们还向耶稣的脸上吐唾沫。

到了押解罪犯前往行刑地点的时候。依照犹太律法,地点定在城门外。一小队人押解着耶稣前往各各他——这个地方的名字意为“骷髅之地”。

人们紧紧跟随,很多妇女们也紧跟其后。他们泪流满面,但是他们无计可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位善良勇敢的老师赴死就义。

被宣判死刑的罪犯要背负粗糙的木十字架,卫兵早已将沉重的木架背在了耶稣的肩膀上。长时间的审讯与鞭刑,耶稣的身体非常虚弱,木十字架十分沉重,他再承受不起负重,不能行走,只能缓慢移动。

一个来自非洲北部古利奈的犹太教徒,正好经过此地。

“嘿!你!”卫兵喊住那个叫西门的人,强迫他把十字架背到自己的身上,“帮这个罪犯背着十字架,我们要赶时间,再耽搁就到不了了。”

西门肩膀宽阔、身体强壮。他从耶稣伤痕累累的肩膀上轻轻地举起十字架,把它背在自己身上。一行人在通向各各他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罗马人把那些可恶的奴隶与罪大恶极的凶犯钉在十字架上,而罗马公民则免于这种残酷的刑罚。十字架插入地面下的凹槽从而竖立起来,十字架上的大钉子穿过罪人的脚和伸直的手臂,把人体牢牢地固定。罪人被悬挂在十字架上,就这样让他活活被晒死,渴死。

那一天有三个囚犯被钉在十字架上,刽子手们为执行死刑做好了准备。

九点钟的时候,三个十字架竖立起来,耶稣位于正中。

耶稣低下头,怜悯地看着他们。“宽恕他们吧,父亲。”他祈祷,“他们不知道他们在做些什么。”

宗教领袖们心满意足地嘲弄道:“你能够拯救他人,可是你却救不了你自己!”

被悬挂在旁边十字架上一个罪犯知道那是耶稣,他发出嘶哑的声音嘀咕着:“不是说你是救世弥赛亚吗?你为什么不能把我们都救下去?”

然而另一个罪犯说:“住嘴!我们俩是罪有应得的,可这个人是清白无罪的。”他接着乞求耶稣,“当您成为王,请不要忘了我!”

“你不用等到那时……”耶稣回答他,“在这个特别的日子,你就会与我一同到天堂。”

一些耶稣的门徒,其中大多数是妇女,也来到这里。

“照顾好我的母亲。”耶稣对他亲密的朋友约翰低语,约翰点点头。“从现在起,他就是你的儿子了。”耶稣对母亲马利亚说,可怜的老母亲已经老泪纵横。

正午时分,本该太陽最明亮的时候,但是天空却浓云密布,黑暗降临。耶稣独自承受着整个世界罪恶的时间长达三个小时。

三点钟,耶稣大声喊出清亮的胜利之音:“完结吧!”说罢,就气绝身亡了。

亚利马太城富有的城民约瑟征得彼拉多的准许,埋葬耶稣的遗体。曾在夜晚拜访过耶稣的尼哥底母也来为他帮忙。两个人轻轻地洗净耶稣的遗体,用细麻布包裹好,并将其安放在约瑟家花园里的石墓穴中。

一些跟随耶稣而来的妇女在各各他亲眼目睹安葬耶稣,她们流下伤心的泪水,最后无奈地回家去了。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