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精选16篇)

时间:2023-10-13 作者:梦幻泡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精选16篇)

学期总结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梳理和总结,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学习总结范文,供大家阅读和参考。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篇一

一、隋唐:

隋炀帝 涿郡 余杭 曲辕犁

筒车 吐蕃 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 天可汗

颜真卿 欧阳询 阎立本

吴道子 鉴真 玄奘

天竺 《大唐西域记》

二、宋元:

赵匡胤 澶渊之盟 铁木真

忽必烈 澎湖巡检司、琉球

宣政院 占城稻

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关汉卿

《窦娥冤》 毕昇 火铳

三、明清:

朱元璋 丞相 锦衣卫 八股文

景德镇 郑和、戚继光、倭寇

反侵略、嘉峪关

李时珍《本草纲目》

宋应星《天工开物》

徐光启《农政全书》

汤显祖《牡丹亭》

施耐庵《水浒传》

罗贯中《三国演义》

吴承恩《西游记》

曹雪芹《红楼梦》

章回体 紫禁城 郑成功、荷兰

西藏、驻藏大臣、顺治

新疆、伊犁将军、噶尔丹

大小和卓、乾隆 文字狱 闭关锁国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篇二

1、1865年在英、俄支持下,阿古柏入侵新疆。

2、1871年,沙俄出兵侵占伊犁。

3、左宗棠收复新疆,粉碎了英、俄分裂中国西北的阴谋。

5、经过曾纪泽的外交谈判及清政府的军事斗争,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1、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积极对外侵略扩张。

2、时间:1894年7月——1895年4月

3、主要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致远舰)壮烈牺牲;威海卫战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4、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5、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落后

1、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2、中日《马关条约》内容:

(2)赔款;

(3)增开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为通商口岸(外国侵略势力深入长江最远);

(4)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最有利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跟以往条约不同之处)。

3、《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加深了民族危机。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篇三

一、隋唐科举制度:

北:p20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二、武则天

武则天统治时期,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断续发。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

北:p15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四、唐与吐蕃的交往:

p28吐蕃是今藏族祖先。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

五、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一)遣唐使

北:p32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文化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鉴真东渡

北:p33鉴真到达日本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斩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识图p34鉴真东渡示意图)

(三)玄奘西行

北:p35玄奘是唐朝的高僧,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他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玄奘西行示意图)

六、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略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北:p64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两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北:p75-76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第二年定都大都。忽必烈为元世祖。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一、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北:p1101727年,清朝开始设立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史实

北:p110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对巩固西北边疆起到了重大作用。设伊犁将军,加强中央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三、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略。

四、戚继光抗倭:明朝时戚继光抗倭。

p104-105(1)明代,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患严重,倭寇到到处烧杀抢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政府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2)戚继光训练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多次挫败倭寇的进攻,声名大振,号称“戚家军”。1561年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后又开赴福建和广东,东南沿海抗倭寇基本肃清。

五、郑成功收复台湾

北:p105—106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地区,1661年,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出发,在当地高山族人民的帮助下,顺利地在台湾登陆并迅速包围了入侵的荷军。1662年,荷兰总督被迫签字投降,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对亚洲和其他国家也起到保护作用。

六、雅克萨之战

北:p106—107沙俄强占雅克萨和尼布楚。康熙帝决定用武力捍卫祖国边疆,1685年,清军围攻盘踞在雅克萨的沙俄军队,俄军战败投降。1686年,清朝再次出兵雅克萨,重创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两国在尼布楚进行谈判,双方签定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篇四

为什么只讲奴隶制和封建制,而不讲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

(1)教材在国家社会形态上避免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的表述,而是采取了“夏朝在基本保留氏族血缘纽带的情况下进入奴隶制阶段”“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将血缘关系融入国家统治,对凝聚宗族、稳定等级秩序、维系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说法;更没有强化社会形态,把“夏商”看成是“奴隶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把“西周”说成是“强盛的奴隶制国家”,而是把夏商西周说成是“创造了光辉的古代文明”;也没有把“春秋”作为“奴隶制的解体”,把“战国”作为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而是表述为“与希腊、罗马一样,是东西方文明交相辉映”。这是有别于阶级斗争史的文明史的表述方式。

(2)课文中介绍了“贵族、平民与奴隶”,对当时的阶级结构和社会地位进行定位,反映了当时存在奴隶制的社会现状,但未肯定它是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

(3)课文中也说到“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说明它们都是维护统治的.工具,起了“维护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也未给予定性。

(4)另外一方面,我们对于历史上有争议的封建社会源于何时的问题,不表示支持或反对哪一种说法,如西周“封建论”,或是战国“封建论”等。同时这也说明初中学生没有必要知道中国封建论定于何时。

(5)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对于社会阶段划分有自己的看法,反映了史学观念的更新。比如,五种社会形态的说法并不是马克思的原意,马克思曾经说过:“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几个时代。”这就是说,他并不认为人类社会都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还按照劳动资料和生产力类型将人类的历史从宏观上划分为采集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大时代;同时,从中国古代看,由于中国社会带有明显的血缘纽带关系,阻碍了把本族人全部变成奴隶的趋势,因此,中国的中原王朝不存在一个完全的奴隶制形态和一个典型的奴隶社会阶段。所以,新教材在社会分期上不使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概念,而只说是“奴隶”和“封建”“奴役”和“剥削”等的表现。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篇五

1、秦农民起义的原因:

(1)赋税、徭役繁重

(2)刑法残酷

(3)秦二世更加残暴

2、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在大泽乡爆发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3、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打败秦军主力。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4、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篇六

书法,书圣(王羲之),东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绘画,顾恺之,东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笔下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

雕刻,北朝,云冈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1.下术品问世时间距诸葛亮生活的年代最远的是(d)

a《兰亭序》b《洛神赋图》c《女史箴图》d龙门石窟佛像

2.“漂若浮云,矫若惊龙”是(王羲之)的书法。

3。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产生朝代:元朝

简介:行省制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在地方上,元朝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意义和影响:限制了蒙古贵族在封地范围内自行派遣官吏的权力,从政治上保证了国家对地方的控制,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有了保证,这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代特殊机构:宣政院:负责宗教,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澎湖巡检司:负责台湾及澎湖群岛的事宜。

中国古代四大才子中唐寅主要在于山水画的艺术成就,一方面在于打破门户之见,对南北画派、南宋院体及元代文人山水画兼收并蓄。广泛地涉猎北宋李成、范宽、郭熙和元代的黄公望、王蒙诸大家,融会贯通,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画面布局严谨整饬,造型真实生动,山势雄峻,石质坚峭,皴法斧劈,笔法劲健,墨色淋漓。

唐寅水墨写意花鸟,墨韵明净、格调秀逸洒脱而富于真实感。中国古代四大才子的唐寅绘画作品融宋代院体技巧与元人笔墨韵味为一体,呈现出劲峭而又不失秀雅的品貌风骨。构图简约清朗,画面层次分明,疏密有致,用笔清隽,纤而不弱,力而有韵,寓有刚柔相济之美。意境平淡朗逸,清雅幽丽,超凡脱俗。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篇七

农业、畜牲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夏朝时增多,商朝是灿烂时代,西周时用于祭祀。

商朝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西南——成都平原——“三星堆”青铜文化代表:青铜面具像、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奴隶的悲惨生活:这时的灿烂文明是以奴隶的悲惨生活为代价的

奴隶悲惨生活的体现:

1、他们被迫在农田集体劳动,在手工作坊做工。

2、奴隶戴上枷锁,没有人身自由,受到非人的待遇。

3、奴隶主可以随意将奴隶转让和买卖。

4、杀死奴隶来祭祀祖先。

5、奴隶主死后,用奴隶做陪葬品。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篇八

1、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即明太祖,年号洪武。

2、朱元璋废除实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主要是为了加强皇权。

3、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又设立了特务机构东厂。

4、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只需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这种考试制度就是八股取士。

5、明中后期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入侵。

6、公元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7、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和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8、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修建程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9、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10、宋应星著有《天工开物》,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11、我国古代四大名著:

作者著作地位

罗贯中《三国演义》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施耐庵《水浒传》描写农民起义揭露社会黑暗的小说

吴承恩《西游记》长篇神话小说

曹雪芹《红楼梦》古典小说的巅峰

12、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到西洋“取宝”。

13、郑和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1、公元1644年清军占领北京,迁都北京,开始了清朝在中国的统治。

2、沙俄入侵我国东北地区抢占了雅克萨,康熙组织了自卫反击战。1689年,中俄在尼布楚签订了双方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3、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经济迅速恢复,国力空前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4、清朝康乾盛世的盛主要体现在自然经济,清朝中期以前的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

5、清朝建立军机处的目的是加强皇帝的权力。

6、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康熙皇帝亲征蒙古族准噶尔部,经过七十年斗争,清军最终粉碎了准噶尔贵族的割据势力。

7、18世纪中期,清朝平定了回族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乱。

8、公元1727年,清朝开始设立驻藏大臣,同___、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9、外八庙和避暑山庄实际上起到了清朝第二政治中心作用,对于加强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10、明清时期,中国出口的货物主要是茶叶、瓷器、纺织品。

11、在现代社会,宪法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基础。明清时期,我国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呼吁要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也就是说,宪法或法律应该为社会每一个成员共有,服务于社会每一个成员。

12、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排列反映了这“四民”的社会地位。到了清朝,商人的地位提高很快,这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13、明清朝时期加强思想文化专制,典型的表现是大兴文字狱,目的就在于钳制思想。

14、明清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较西方已经有了很大的差距,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特别是清朝实行文化专制、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15、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用了闭关政策。清朝闭关政策的含义是严格限制海外贸易,严格限制与外国的交往。使中国远离世界发展潮流,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篇九

一、隋唐科举制度:

北:p20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二、武则天

武则天统治时期,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断续发。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

北:p15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四、唐与吐蕃的交往:

p28吐蕃是今藏族祖先。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

五、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一)遣唐使

北:p32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文化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鉴真东渡

北:p33鉴真到达日本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斩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识图p34鉴真东渡示意图)

(三)玄奘西行

北:p35玄奘是唐朝的高僧,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他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玄奘西行示意图)

六、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略

[考试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北:p64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两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北:p75-76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第二年定都大都。忽必烈为元世祖。

[考试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一、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北:p1101727年,清朝开始设立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史实

北:p110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对巩固西北边疆起到了重大作用。设伊犁将军,加强中央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三、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略。

四、戚继光抗倭:明朝时戚继光抗倭。

p104-105(1)明代,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患严重,倭寇到到处烧杀抢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政府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2)戚继光训练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多次挫败倭寇的进攻,声名大振,号称“戚家军”。1561年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后又开赴福建和广东,东南沿海抗倭寇基本肃清。

五、郑成功收复台湾

北:p105—106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地区,1661年,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出发,在当地高山族人民的帮助下,顺利地在台湾登陆并迅速包围了入侵的荷军。1662年,荷兰总督被迫签字投降,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对亚洲和其他国家也起到保护作用。

六、雅克萨之战

北:p106—107沙俄强占雅克萨和尼布楚。康熙帝决定用武力捍卫祖国边疆,1685年,清军围攻盘踞在雅克萨的沙俄军队,俄军战败投降。1686年,清朝再次出兵雅克萨,重创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两国在尼布楚进行谈判,双方签定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七、郑和下西洋

北:p127-128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p128-129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来往,而且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不计经济效益;用来输出的物品也大多由官府督造或低价强征硬派,造成大量手工工匠逃亡。随着明朝国力衰退,远洋航海的壮举也最终被废止。

八、“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历史影响

北:p129闭关锁国并非完全断绝对外往来,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北:p130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但同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恶果。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闭关自守最终不能扭转中外力量的对比,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反而进一步导致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考试说明]科学技术

一、司母戊鼎

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二、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共同点:

(1)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费散”。

(2)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3)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

三、都江堰

北:p54李冰石像图

四、长城

北:(1)p72(七年级上册)秦长城示意图。(2)秦长城:为了防御匈奴,秦始皇派人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长一万余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明长城:(七年级下册)p117明朝时,在历代修长城的基础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的时间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千米。工程坚固,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结晶。

五、大运河

北:p4-5隋朝时开凿的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六大发明

北:p40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这些发明对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了巨大影响。

(一)造纸术

北:p87西汉前期,已经发明了纸。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做造纸原料,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又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他改进的纸称为“蔡侯纸”。

(二)印刷术

北:p40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

p81北宋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一个活字可以重复使用多次,保存也比较方便。活字印刷术节省雕版费用,大大提高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基础。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多年。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指南针

北:p82宋代时,制成了指南针,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运用到航海上,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四)火药

北:p82唐朝开始运用于军事,宋代广泛应用于军事。

[考试说明]思想文化

一、孔子

二、佛教传入的史实

北:p91佛教起来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佛教的传播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史记》

北:p93—94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该书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

四、《资治通鉴》

北:p86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从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家分晋至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历史,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了解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一)甲骨文

北:p46商朝时期,将占卜结果刻在龟甲或兽骨上,成为一篇或长或短的记事文,称为卜辞。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

(二)金文

北:p49《每课一得》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称为铭文,也叫金文。

(三)小篆、隶书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篇十

(1)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2)袁世凯定“孔教”为国教,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

(3)要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见书第41页照片。

民主”与“科学”

(1)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四提倡四反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每周评论》

新文化运动是进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思想领域发动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批判封建专制思想,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篇十一

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传话”游戏。让五位同学到黑板前面向左排成一行,老师用小黑板写上一句话,给第一位同学,第一位同学将这句话的意思表达给第二位同学,第二位同学又传给第三位同学,依次类推,最后一位同学向大家说出他所理解的意思。再请学生谈谈传说与历史事实的区别,然后教师强调:古史传说并非纯粹神话故事,而是具有一定的具体史实成分。这些传说中都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古代先民征服自然的内容,在人类的历史中,“文明曙光”已从传说中产生。至于这些发明,并不一定就是炎帝黄帝创造的,而是先民成年累月,经历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并非一人短时之功,而是后人在追述他们历史的时候,将一些发明创造集中附会在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炎帝和黄帝身上。(从而突破难点)

结合课文“神农教嫁图”、“贝壳堆塑的龙虎图”,由学生讨论并回答。之后教师: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通过长期的战争而最终走向联合的。其中有两次大战,一次是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蚩尤,另一次是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炎帝战败臣服,炎黄走向联合,并称中华人文始祖。

大家知道,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是通过长期的战争来获得的,但从尧开始,取得首领位置的方式却很温和,是通过部落民主推举产生的。这一制度即历史上的“禅让”。

在学生自习后,让学生想像当时禅让的情景,挑选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尧”和“舜”,进行对话表演,体验什么是禅让。

让一位学生说出大禹治水的故事,然后开展“大禹治水的启示”讨论竞赛活动,分四组进行,共同制定简易平分标准,每组选一名评委,美组推选出两名代表以抽签为序登台比赛。可以启发学生在环保意识、奉献精神、坚持不懈的品质、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去谈。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篇十二

1、母系氏族父系氏族

相同点

都是按一定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群体

都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

人民共同劳动,共同消费

不同点生产活动妇女采集为主男子从事农业和畜牧业

社会地位妇女占主导地位男子支配社会

血缘世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知母又知父,子女按父系确定血统

2、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

2、国家的产生:父系氏族后期,生产力提高,私有制出现,阶级和国家产生。

这篇七年级历史氏族社会知识点总结是小编精心为同学们准备的,希望大家认真对待!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篇十三

25、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6、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农牧业已相当发达,后代称为"五谷"(稻、黍、粟、麦、豆)的农作物,商周时已经齐备。

27、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们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28、春秋五霸的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其中最早的是齐桓公。

成语典故"不计前嫌"有关的是齐桓公,"退避三舍"有关的是晋文公,""一鸣惊人"有关的是楚庄王,"卧薪尝胆"有关的是越王勾践。

2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时期。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相互争战而得名。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30、春秋是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31、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2、晋文公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城濮大战中,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33、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公晋国,稍后齐国大夫四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并建立田氏齐国,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后中间)七雄并立的局面。

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基础的是长平之战

34、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牛耕开始开始使用。

35、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篇十四

1、义和团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欺压山东人民。

2、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扶清灭洋”

“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爱国的性质,它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但是,这个口号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排外的色彩。

3、《辛丑条约》的影响:

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打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按照条约规定,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改设外务部的规定,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国家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重新确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它们的在华代理人。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篇十五

1、农业的进步

(1)水利

汉武帝治理黄河

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2)农业耕犁:安装了犁壁。

耧车:播种工具。

(3)耕作技术,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4)农作物,南方种水稻北方种小麦,桑麻广泛种植。

2、手工业进步

(1)丝织:使用提花机,丝织品精美。

(2)冶铁: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3、商业繁荣,长安,洛阳出现专业商业区——市

4、汉武帝将盐铁经营权和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政治人物,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公元前247年,嬴政即王位。公元前238年,在故都雍城举行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快速阅读法

初中生要想学好历史一定要学会快速阅读法,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这样才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上课的时候,老师会为大家讲解历史知识,经验丰富的老师,讲课会有层次性,针对性的来启发同学们。所以同学们要在上课时做好养成标记,做笔记的好习惯。

错误排除法

所谓的'错误排除法即按照题目要求排除错误的选项,这里的“错”是指表述错误的选项,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指与题干意思不符合的选项,但选项本身表达的观点没有错误,而是指在题干设定的情景下不符合题干意思而言的错误。这类选择题的设问往往是针对某一历史事件,要求选出关于这一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选项,只要排除说法错误的选项,剩下的也就是正确答案。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篇十六

1、西晋统一南北,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束

(1)公元263年,魏国灭蜀。

(2)西晋建立: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魏帝,自称皇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3)西晋统一南北:公元280年,西晋进攻吴国,吴国投降,西晋统一南北。

(4)西晋灭亡:公元316年,匈奴兵攻入长安,西晋灭亡。

(5)西晋灭亡的原因:西晋政府不断向内迁各族征收重税,强迫他们当兵、服徭役,甚至掠卖为奴婢。这激起了内迁各族的反抗。

2、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1)时间:西晋时,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2)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

(3)内迁的意义(影响):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有利于民族融合,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3、东晋和十六国

(1)东晋建立:公元317年,西晋皇族司马睿建立政权,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东晋。

(2)十六国的形成:西晋末年以来的130多年中,各族统治者先后在黄河流域建立政权。历史上把北方15个主要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十六国。十六国中期,氐族贵族建立的前秦曾统一北方。

4、淝水之战:

(1)过程: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南下进攻东晋,在淝水进行决战,东晋以少胜多,前秦失败。

(2)前秦失败的原因:

第一,前秦虽统一了黄河流域,但基础不稳;

第二,苻坚狂妄自大,一意孤行,战时又临阵惊恐;

第三,东晋内部团结,计划周密,战术运用得当。

(3)影响:前秦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此后形成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

(4)淝水之战中有的关成语,并反映了什么?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投鞭断流”都源于淝水之战。这些成语反映了前秦皇帝苻坚在淝水之战中由狂妄自大到临阵惊恐的心态,是前秦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关范文推荐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模板8篇)

    无论是致辞致谢的开头、中间还是结尾,我们都要注重把握好节奏和语气,使整篇致辞致谢更加生动有趣。在致辞中可以表达对未来的展望和期待,给人以希望和激励。致以最衷心的

    放风筝日记(模板19篇)

    发言稿的写作过程一般包括明确主题、逻辑严谨、用词精准等步骤。发言稿的开头要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兴趣并激起共鸣,可以使用引言、故事、问题等手法。借鉴这些优

    2023年初中毕业的鉴定评语(汇总10篇)

    在青春期,我们要学会独立和自主,为将来的生活做好准备。如何做一个有激情和追求的青年人?青春是充满激情和无限可能的时期。青春需要我们与优秀的人为伍,共同成长和进步

    适合自己生日发朋友圈的文案 生日自己发朋友圈的文案(优秀13篇)

    以朴实的语言讲述复杂的情感,打动人心。想要写一篇完美的表白文案,以下是一些指南和参考范文,供你参考。适合自己生日发朋友圈的文案篇一1、又长大一岁祝自己生日快乐愿

    2023年会计实习收获与体会(优质8篇)

    导游词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表达能力,以吸引并引导游客参观。导游词的开头应该引起游客的兴趣,以吸引他们的关注和积极参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导游词范

    四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手抄报(优质14篇)

    学期总结是对自己学习态度和方法的反思,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指导和借鉴。在以下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一些优秀的考试总结写作技巧和思考方式,希望能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四年级

    最新二年级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优秀14篇)

    在工作计划范文中,可以结合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制定出更具针对性和实施性的工作计划。为了提高团委团支部工作效率,小编整理了一些团委团支部工作计划案例,供学习和借鉴。

    最新读书心得海底两万里 海底两万里读书心得(优秀11篇)

    实习心得是对实习工作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的文本材料。6.《水浒传》读书心得:这本书以武林人物的成长和江湖的传奇为主线,通过对英雄形象的描摹,

    2023年贷款申请书(汇总9篇)

    通过申请书,我们可以向招聘者或评审委员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并证明自己适合该职位或项目。掌握了如何撰写劳动仲裁申请书的关键技巧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范文,为我们提供

    2023年天然气工程内部承包协议书 工程内部承包协议(通用8篇)

    岗位职责是组织对员工所要求具备的能力和技能的一个概括和描述。合理分配岗位职责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接下来是一些岗位职责的详细解读,让我们一起学习和进步。天然气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