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查报告(实用16篇)

时间:2023-12-13 作者:雁落霞

在写自查报告时,我们需要以客观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表现,不回避问题,勇于正视并寻找解决之道。这里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自查报告的案例,供大家借鉴参考。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查报告(实用16篇)篇一

(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我县有乡镇文广中心36个,提升打造省级示范综合文化站6个,有乡镇文化广场32个,非物质文化传习所1个。20xx年至20xx年,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在全县456个行政村和64个社区建成了村(社)综合文化活动室,共投入资金700余万元,实现了村(社)级综合文化活动室全县覆盖。为520个村(社)级综合文化活动室配置了乒乓台、羽毛球拍、dvd、腰鼓、唢呐、音响等文体娱乐设施设备近xx余台(件)。20xx年,投入资金90余万元,圆满完成了林农镇安定村、榉溪乡桃花村等18个贫困村村级文化活动室退贫建设任务,顺利通过了省、市、县贫困村文化活动室“六个有”退贫标准检查验收。建成农家书屋467家(村改居后456个),有政经、科技、生活、文化、少儿、其他类别的出版物80余万册,专用不锈钢书架2335组,每个农家书屋配书至少在1800册以上,实现农家书屋全县覆盖。建成社区书屋64家,每家书屋藏书均在20xx册以上。

(二)免费开放情况:一是全面实现了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全面开放。二是举办各类公益性讲座、培训、展览年均达120次,开展图书下乡等流动服务年均达50次,举办各类展览年均达240场次,接待读者年均达100万人次,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年均达180场次,“嫘祖故里大舞台”走基层文艺演出年均达50余场次。三是文化遗产保护取得实效。近年来,我局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9项,筛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1项。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桃子龙”为主题,编排的原创舞蹈《龙之舞花之韵》等参加各种大型巡演,均取得优异成绩。26处省市县及文物保护单位安装了监控设备,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县现有不可移动文物点446处。四是文化市场规范有序。全县有文化娱乐经营单位197家,出版物经营单位10家,印刷企业16家,打字复印单位40家,有单色胶印机36台,从业人员达4000人。五是扎实开展农村电影放映任务,三年来,共放映农村公益电影xx场次以上、社区广场电影4500场以上,中小学生爱教电影2100场以上,年均服务群众和中小学生达60万人次。

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网络不断完善。

(一)注重加大投入,构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资金保障平台。严格按照有关要求,积极对上争取,严格做到专款专用,保障资金及时、有效运用到实处,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同时加强监督,严格监管文化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二)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近几年来,我县先后通过“嫘祖故里大舞台”的形式将丰富文艺大餐配送到村、乡镇、社区,让群众在家门口便可以享受文化大餐。同时全县有“秧歌队、太极队、旱船队”等基层群众文化队伍200多支,各个文化阵地免费提供场地、业务指导,真正的实现了全民参与的现状,受到了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广泛的欢迎。

(三)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业务指导。我县为了培养基层文化骨干,建立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引导广大群众更好的开展文化活动,我县文化主管部门积极发挥业务骨干的指导作用,通过“空中大课堂”、舞蹈、书法等培训对全县基层文化骨干定期进行业务培训,还组织县文化馆相关人员深入全县36个乡镇,积极开展义务讲学、讲座、举办文艺辅导班培训班等活动,同时帮助组建文化队伍,指导乡镇基层文化活动更好的开展,充分发挥了县文化馆业务骨干的指导作用,极大的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世界。

(一)文化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我县文化干部中大部分都不是专业人才,还有部分是部队专业回来安置在各个文广中心,因此对基层文艺队伍做专业性的培训和指导还远远不够,希望省市能加大对文化队伍的培训力度,也希望在以后的人才配置上能给我县适当多安排些志愿者等专业人才。

(二)资源利用率和服务效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部分乡镇资源利用率不高,对现有的'文化设施闲置、管理力度不大。

(三)对上争取难度大。从20xx年起,中央、省级再没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建设专项资金,能争取的用于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有限。

(一)深入推进文化惠民。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化出版物发行网点、数字图书等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扎实推进“两馆一所一站”免费开放,组织开展好嫘祖故里大舞台等群众文化活动,实现文化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二)加大对上争取力度。按照“十三五”文广新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包装项目,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衔接,积极争取中央、省级专项资金和政策的扶持。

(三)加快推进文化广电脱贫攻坚。按照脱贫攻坚任务和相关要求,保质保量完成文化、广电脱贫任务,力争实现如期脱贫。

(四)努力扶持文化产业,互推互助。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将改革与发展融合,以文化为依托,促进本地文化企业发展。加大力度培育扶持一批朝阳型文化企业,将企业的发展与文化的推广相融合,实现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xx县文广新旅局。

文档为doc格式。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查报告(实用16篇)篇二

项目绩效总目标:一是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二是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实现文化强省建设目标,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始终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改善群众文化环境,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努力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年度目标;完成20xx年贫困地区送戏下乡78场次,确保专项资金高效使用。

(一)资金投入情况分析。

1.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分析。

20xx年贫困地区送戏下乡专项资金由中央安排39万元,县财政全额拨付到位,资金到位率100%。

2.项目资金执行情况分析。

20xx年贫困地区送戏下乡,全年78场,每场5000元,全部保障到位。高效运行,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无截留、挪用项目资金行为。

3.项目资金管理情况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严格按照《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xx〕527号)规定,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并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的要求,完善绩效目标管理,做好绩效运行监控个绩效评价,确保资金规范使用。

(一)总体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分析。

近年来,我县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完善和提升,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营造了良好的农村文化活动氛围,保障了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群众满意度逐年提升。

(二)绩效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1.产出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1)数量指标: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78场。

(3)时效指标:20xx年1月至20xx年12月,按时完成。

(4)成本指标:全年目标任务数78场次,每场5000元,共计39万元。

2.效益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1)社会效益: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文化素质,建设特色村寨营造了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

(2)可持续影响: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提升文化素质。

3.满意度指标完成情况分析:满意度100%

绩效自评结果拟在本部门网站政务公开模块进行公开,并按要求上报上级相关部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查报告(实用16篇)篇三

为贯彻落实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精神,强化各单位预算绩效管理责任,根据《龙陵县财政局关于20xx年县级部门整体支出和项目支出绩效自评及财政绩效评价有关事项的通知》(龙财预〔20xx〕159号)的文件要求,中心对20xx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项目认真开展绩效自评,现对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报告如下:

(一)自评得分情况。

经逐一对照各项年度绩效目标,自评得分为99分(按“云南省县级融媒体中心省级验收评分表”考核打分扣除1分,因县级融媒体中心整体搬迁及系统升级建设项目资金缺口仍然较大)。

(二)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1.执行率情况。20xx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项目)50万元,已全部补助到位,全部用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购置通用设备10类,新增固定资产50万元,预算数、执行数完全一致,执行率达100%。

2.完成的绩效目标。收到财政下拨的资金后,及时把资金用于县级融媒体中心,项目内容:购置通用设备10大类:编码器、卫星接收机、非编系统等3类通用设备,led聚光灯、led平板柔光灯、定制铝合金固定轨道、轴承体电缆滑车、杆控杆、主持人有线桌面话筒、数字调音台等7类通用设备,设备安装已于20xx年12月完成。

我单位高度重视绩效目标评价工作,开展了绩效监控工作,促进了评价具体工作的落实。精心组织密切配合,充分认识和发挥自身预决算绩效管理的作用,理顺工作机制,制定具体措施,形成合力,切实做好本部门的预决算绩效监控工作。

3.未完成的绩效目标。

无。

(三)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补助的50万元资金已全部用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但是县级融媒体中心整体搬迁及系统升级建设项目资金缺口仍然较大,由县级财政保障项目整体投资400.82万元,因县级财政困难,目前项目资金已由20xx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项目)支付40万元,剩余360.82万元未支付,因此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仍然存在较大困难。质量指标扣除1分。

(四)下一步拟改进措施。

2.拟与预算安排相结合情况。县级融媒体中心整体搬迁及系统升级建设项目资金投资400.82万元,由县级财政整体保障项目进度,因县级财政困难,目前项目资金已由20xx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项目)支付40万元,剩余360.82万元未支付,因此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仍然存在较大困难。现我中心已向县级财政争取财政资金,加快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一)基本情况。

我单位20xx年度共有项目1个,根据龙财行〔20xx〕30号文件20xx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项目)50万元;项目内容:购置通用设备10大类:编码器、卫星接收机、非编系统等3类通用设备,led聚光灯、led平板柔光灯、定制铝合金固定轨道、轴承体电缆滑车、杆控杆、主持人有线桌面话筒、数字调音台等7类通用设备,设备安装已于20xx年12月完成。

(二)部门自评工作开展情况。

20xx年,我单位积极履职,强化管理,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工作目标。通过加强预算收支管理,不断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梳理内部管理流程,部门绩效管理水平得到提升。根据部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我单位20xx年度自评得分99分。

组织学习财政支出绩效自评的相关规定,确定评价范围和对象,明确评价的目的、内容、任务、依据,掌握评价的时间和有关要求。结合年初预算批复的部门整体支出绩效指标,在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的基础上,部门职责以及项目特点,确定部门整体支出自评指标体系、绩效考评实施方案,并开展相关绩效自评工作。由绩效自评工作小组根据部门实际情况,结合部门整体支出自评指标体系进行打分,得到绩效自评结论,形成部门绩效自评报告。

(三)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分析。

1.预算执行情况分析。预算执行情况的预算数和执行数完全一致,执行率达100%,不存在偏离目标的情况。

2.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分析。绩效目标的产出目标、效益目标和满意度目标中,除按“云南省县级融媒体中心省级验收评分表”考核打分扣除1分,因县级融媒体中心整体搬迁及系统升级建设项目资金缺口仍然较大,其余不存在偏离目标的情况。

(1)产出指标完成情况分析。产出指标中的数量目标、质量目标、实效目标和成本目标的`年初指标值、实际完成值均已完成达标。

(2)效益指标完成情况分析。效益指标中的社会效益目标的年初指标值、实际完成值均达到显著标准。反映县级融媒体中心有效促进基层宣传工作,更好服务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情况。

(3)满意度指标完成情况分析。满意度指标中的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包括建设群众满意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群众满意的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年初指标值、实际完成值均达标。通过本项目的实施,龙陵县融媒体中心在通过省级综合验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我单位作为当地的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的服务水平,有助于宣传党的政策主张,传播主流思想,反映群众意愿。

(四)上年度部门自评结果应用情况。

我中心积极借鉴上年度部门自评结果的成功经验,针对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偏离目标的情况及时进行整改落实,力争使今后的工作做到最好,确保此项项目的预算执行、年度绩效目标达标,使补助资金及时发挥最大效益,建设好县级融媒体中心,着力打造县域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平台,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保障。

通过部门绩效自评,一是增强了各项目单位的绩效评价主体责任意识;二是制定了部门绩效管理办法及项目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长效机制;三是促进各部室规范使用项目资金;四是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分配上级财政预算项目资金的重要依据。

(五)其他佐证材料。

无。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查报告(实用16篇)篇四

内容提要: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但是县以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围绕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及管理使用,以及如何提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方面,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经过调研,我们认为:1.针对本地区特色,以五大理念引领文化建设的科学决策;2.对各项资源(包括设施、资金和人才等)的合理优化配置;3.合理规范、引导提升由当地各类物遗、非遗所传承下来的丰富多彩各类民间文化活动(我们称之为“活体”公共文化),使之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最有生命力的展示平台,从而真正提升我省公共文化的软实力。这些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总结、改进、引导和推广。主要有:1.通过芜湖镜湖区、合肥包河区引进民营文化企业儒林书业集团开展图书馆服务外包,说明政府引导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办好基层公共文化事业的普及、发展方向。2.通过考察黄山市黄山区举办的“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池州市东至县大力弘扬周氏家族优秀文化受到中纪委网站推介,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因地制宜,从无到有,创办崔岗艺术节,说明富有地域特色的各地非遗所传承和地方自创的丰富多彩各类民间文化活动,是基层公共文化最有生命力的“活体”文化,为这些文化活动搭建平台,引导提升,是我们基层公共文化彰显地域特色、继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有效手段和途径。而这些方面正是我们构建现代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要素和创新方向。报告并对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一、调研宗旨和目的。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但是县以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基层文化事业在发展中受到当地人、财、物紧缺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因素的制约;围绕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及管理使用,以及如何提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本课题组经过对马鞍山、芜湖、黄山、池州,以及省会合肥等处于公共文化服务不同发展水平的有关县区、乡镇、街道的走访调研,认为:1.针对本地区特色,以五大理念引领文化建设的科学决策;2.对各项资源(包括设施、资金和人才等)的合理优化配置;3.合理规范、引导提升由当地各类物遗、非遗所传承下来的丰富多彩各类民间文化活动(我们称之为“活体”公共文化),使之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最有生命力的展示平台,从而真正提升我省公共文化的软实力。这些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总结、改进、引导和推广,这正是我们构建现代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要素和创新方向。

二、值得借鉴和推广的典型经验。

(一)政府引导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办好基层公共文化事业的普及、发展方向。

公共图书馆建设是重要的文化民生工程之一。近年,我省开始试水公共图书馆服务外包。我们重点调研了我省率先“吃螃蟹”的芜湖市镜湖区、合肥市包河区和全省首家实行图书馆全方位外包服务的民营文化企业——儒林书业集团。

儒林书业集团是国内著名的图书发行和图示情报供应商,在新形势下,组成安徽儒林图书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简称“儒林馆服”),致力于推广公共图书馆全流程服务外包。

2013年底,通过网上招标、洽谈、签订合约等一系列流程,儒林馆服成功与芜湖市镜湖区文广新局签订该区图书馆服务外包合同,成为了我省第一个图书馆专业“管家”。根据服务合同,儒林馆服结合自身优势采取了一系列高效、灵活、创新的管理措施:1.建立优质高效的学习型团队。实行扁平化管理,变传统图书馆的“养人”为“养事”,降低了图书馆运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解决了传统图书馆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的编制紧张、人才匮乏等难题。2.以图书馆为平台,开展各类新颖的阅读活动,包括专题展览、健康讲座、知识讲堂、读书联谊、演讲朗诵、亲子游戏等,活动对象涵盖各个年龄层次。同时,儒林馆服工作人员主动走进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宣传推广全民阅读理念,与读者亲密互动。3.致力于图书馆的智能化运作和数字化建设,开设网络数字图书馆服务,有效拓宽了读者的阅读渠道。

数据显示,承包经营一年半以来,镜湖区图书馆到馆人次已逾31万人次,图书借阅量达81145册次,举办各类活动156场次,累计参与人次8000余次。在图书馆的意见登记簿和专项调查结果均显示,几乎所有的读者对儒林馆服的服务均表示满意和认可。

2015年夏季起,儒林馆服又与合肥市包河区合作,开始以全员承包的方式,运营“包河区社区读书社联盟”。该联盟的各社区图书馆采取“政府投入、企业运营、业主监督”的运营模式,通过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引进儒林馆服,开展全程运营管理,由区文化主管部门、街道、社区、读者共同监督运营质量。通过对滨湖明珠社区、南园社区、瑞园社区图书馆和淝南社区楠香书屋的实地考察,其运营模式及特色是:1.实行五全服务:基本服务全免费、场馆开放全年化、读者活动全公益、服务体系全覆盖、数字资源全共享。2.实行四个一体化:图书借阅藏一体化,图书、报纸、期刊一体化,阅读、休闲、娱乐一体化。3.追求三大特色服务:(1)特色文化服务:实现月月有主题,月月有活动;(2)特色功能布局:按基本功能明确,特色功能明显的要求严格规范功能布局;(3)特色馆藏资源建设。4.突出社区两大服务对象:老人和孩子。5.正在实施:联盟成员馆之间通借通还。

实践证明,运用社会力量采取政府购买文化服务,是一项值得普及推广、行之有效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重要举措,也是办好基层公共文化事业的普及和发展方向。

建议省政府领导,通过儒林馆服的典型事例,加大对地方各级政府购买基层文化服务的督促和宣传力度,出台更切实可操作的政策法规,将我省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二)富有地域特色的各地非遗所传承和地方自创的丰富多彩各类民间文化活动,是基层公共文化最有生命力的“活体”文化,为这些文化活动搭建平台,引导提升,是我们基层公共文化彰显地域特色、继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为此,我们重点考察了黄山市黄山区、池州市东至县、合肥市庐阳区,这三个县区都有着自己标志性的“活体文化”:1.黄山市黄山区举办的“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黄山原名黟山,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听闻此山是轩辕黄帝采药修道升仙之处,便下诏改黟山为黄山,因此黄山的本意即是“黄帝之山”。近年来,黄山区由区政府支持,成立黄山区轩辕文化研究会,围绕轩辕黄帝文化,开展了一系列挖掘、整合工作。2006年该地民俗文化活动“轩辕车会”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13年至2016年,已连续四年在三口镇境内的黄海仙都景区,举办清明祭祀的轩辕黄帝公祭活动,参加者有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台港澳的众多客人。祭典地点位于黄山轩辕峰下,景区内有轩辕古刹,黄帝天位,祭祀广场,黄帝文化墙,轩辕古刹内供奉黄帝以及帮助黄帝炼丹修仙的浮丘公、容成子三神像。整个景区风景宜人,黄帝文化氛围浓厚,目前正在积极申报4a级景区。祭典上的压轴演出就是省级非遗“轩辕车会”的表演,展现了黄帝用车轮大战蚩尤的历史场景,央视多次来现场直播,整个祭典呈现出浓郁的黄帝文化与黄山旅游深度融合的趋势,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关注,有与陕西黄帝陵祭祖大典、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成为三足鼎立之趋势。

2.池州市东至县大力弘扬周氏家族优秀文化。东至县是晚清大吏周馥、民国实业家周学熙父子的家乡。近年来,在池州市委市政府和东至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该县一批地方民间人士,成立了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经过悉心搜集整理,形成“百年家风,六代传承”的“东至周氏文化展览”,2016年11月16日,中纪委网站在头条刊文推介东至周氏家风。

回顾周氏家族在近代社会的历程和影响,池州市和东至县的领导部门都认为,周氏家风和周氏文化,不仅属于周氏家族,也属于养育周氏家族的这方土地,是一个值得千家万户共享的文化资源。因此,还要不断深入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弘扬这一优良家族风尚。决定在“周氏家风馆”建设(原为临时展览)、城郊纸坑山周氏祖居保护与规划周氏文化园方面,再给予切实的支持。

3.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因地制宜,从无到有,创办崔岗艺术节。三十岗乡位于合肥市西北郊,因其地处董铺水库和大房郢两大水库上游,滁河环绕西北,全乡三面环水,境内绿树葱郁、空气清新,是合肥地区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和生态环保基地。数年前,一批画家看中了这里的自然和生态环境,落户崔岗,组成了崔岗画家艺术村;随后,又由几位艺术家发起,办起了以手工艺制品为主流的崔岗市集,拒绝批量化生产的工业产品,强调物品的小而美和原创性。久而久之,成为深受合肥爱好民间艺术群众的一个公共文化活动场所。

庐阳区和三十岗乡政府,针对这个形势,因势利导,在2013年11月,支持崔岗艺术村正式开村,并于每年秋天举办一次崔岗艺术节,由政府予以资金和物力支持,现已成功举办四届,邀请国内乡村建设和乡村艺术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艺术家,通过论坛研讨,为崔岗乃至三十岗为代表城郊乡村的未来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文化,越是地域的、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各地,由不同地域特色、通过千姿百态的物遗、非遗形式传承和展现出来的“活体文化”,正是植根于人民大众之中的基层公共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并具有生生不息的浓郁生命力。精心培育、扶持、引导、提升这样一些优秀的“活体文化”,使之灿若星斗,遍布在江淮大地,不仅可以使我们的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充满个性和创新的活力,也可以从基层细微处做起,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我们的文化强省、为民族伟大的文化复兴,添砖加瓦。

在调研和考察中,我们发现,各地基层组织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纷纷制定和推出各种创新举措,如:庐阳区三孝口街道西平门社区,建立志愿者社区服务工作站,内设:关爱老人、关爱未成年人、社会管理创新、素质提升四支志愿者服务队,大学生小巷总理志愿者周末兴趣班、志愿者服务网络,并在活动中心设立志愿者捐赠专柜、志愿者荣誉榜等,文明服务,创优品牌,获得国家和省级多项荣誉。该区还联合省供销社旗下德嘉置业鼎力打造位于市中心桐城路和庐江路交口的“赤阑桥文化广场”,引进数十名知名书画家设立创作室、开辟高档次文玩交易市场,成为合肥著名的文化产业地标,号称安徽“琉璃厂”。

马鞍山作为全国公共文化示范城市,率先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该市以服务人口为依据,先后投入30亿元资金,为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的标准化建设提供了保障,并率先建成全国首家数字文化体验馆。使传统的文化馆从实体空间拓展到虚拟空间。在县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置率100%全覆盖,形成以15分钟路程为半径的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圈。青阳县图书馆,根据少年读者特点,创办电子画册、图书制作模拟教室,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富有实效,值得在中小学和幼儿园大班推广。

综上所述,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以标准化指标为基本依据,但不拘泥于量化标准,而是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开展创新,这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完善的不竭动力。

三、需要革除的弊端和需要改进的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陈旧的政策措施,有的需要考虑革除,有的需要加以改进。

1.农村电影放映队的量化指标问题。在一个镇文化站调研,听到一个故事,一天放映队两位人员来放映,等到结束,只有一老一小两人,放映员觉得老小二人坚持看完不容易,要表示感谢。谁知老人说:你们放映用的凳子是我家的,要不是等着收回,我们爷俩早就回家睡觉了,这些老片子,有什么可看的,还不如家里电视好看。这件事暴露了三个问题:一是农村有不少是空巢,按月计场次放映,不符合农村实际情况;二是村村通工程实施后,农村数字化网络化日益普及,除了年节假期,广场电影这种传统的公共文化形式已跟不上形势。三是现在用卫星数字监控电影放映场次,决定扣分与否和发放补贴,显得是“高射炮打蚊子”,很荒唐。

2.农家书屋的书籍配送问题。有些地方用低价中标,统一配书,一是低价配送书籍出版年限、内容均较陈旧;二是各村雷同,资金资源极大浪费;三是网络兴起,年轻人大多上网查阅,读者寥寥。而有的县,如青阳县,则实行由县图书馆作为县域内中心图书馆,集中购书资金,统一为乡镇村采购,统一配送,定期更新,通借通还。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加以总结规范,在全省推广。

3.基层公共文化场所建设中的形象工程问题。在皖南一个公共文化示范村的村口广场,我们看到一个巨型的电子大屏幕,竖立在那里,比起城市也毫不逊色,购置费用不低。问他们一年能开几次,说只有节庆日和领导来检查才开一下。平时在露天,风吹日晒,维修成本代价巨大。村里日常人口也不多。这种耗资巨额的形象工程,应该尽量取消。

另外,在一个区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21台电脑,细心者发现,有11台贴着“正在维修”字样,显然已不能使用,其余10台也十分老旧,中看不中用,这是另一种,作为摆设的形象工程。而池州市在“三馆(文化、图书、博物)”建设上,短短数年,从无到有,后来居上,尤其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紧跟科技发展,配置一新,并分设老人、青少年阅览区,还开办了电子上网便民辅导讲座。取得较好社会效益。

4.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考核指标问题。皖南一些区县,面积小、人口少,按照现有的文化馆、图书馆评级标准,级别要与人口数量挂钩,这些县区由于人口数量的客观因素,迟迟不能升级。

5.我省有关政策文本不明晰的问题。2016年由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文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第22条规定:“……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加大政府性基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力度,推动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这个“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的百分之一是什么概念,在调研座谈中问了几个市的财政、住建、文化部门,都没有明确的说法。“一个城市的住房开发投资”到底有多少数额?也说不清楚。建议对此类实施政策所规定的意见,要有明确的界定,否则无法操作。

四、有关意见和建议。

构建我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在基层,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创新驱动,是做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关注基层最有地域特色的“活体文化”。并为其搭建平台、提升展示,是做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得力抓手。为此,我们建议:

1.请省政府领导关注扶持“清明黄山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将其提升到省级祭祀活动的层面。从1979年邓小平同志倡议,打好黄山牌,一直是省委省政府战略关注的重点,黄山是“黄帝之山”,黄帝文化是黄山文化的灵魂和根脉,也是宣传黄山的独有品牌。清明黄山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已经隐然与陕西黄帝陵祭祖、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三足鼎立,取得较大社会影响。我省提升到省级公祭典礼,会从更高的层面吸引和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广泛关注参与,对于宣传黄山、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2.请省政府领导关注扶持“东至周氏家族家风文化宣传”。我省文化底蕴深厚,世家大族辈出,除周氏家族外,桐城张氏家族、宣城梅氏家族、寿州孙氏家族等,都是在历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文化世家,优良的家风,对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地方文化的建设、社会风气的匡正,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可以在中纪委宣传提倡的背景下,支持池州市和东至县进一步深度挖掘,做成精品文化工程,带动我省相关名人及其家族的研究,弘扬社会正气。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查报告(实用16篇)篇五

(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我县有乡镇文广中心36个,提升打造省级示范综合文化站6个,有乡镇文化广场32个,非物质文化传习所1个。20xx年至20xx年,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在全县456个行政村和64个社区建成了村(社)综合文化活动室,共投入资金700余万元,实现了村(社)级综合文化活动室全县覆盖。为520个村(社)级综合文化活动室配置了乒乓台、羽毛球拍、dvd、腰鼓、唢呐、音响等文体娱乐设施设备近xx余台(件)。20xx年,投入资金90余万元,圆满完成了林农镇安定村、榉溪乡桃花村等18个贫困村村级文化活动室退贫建设任务,顺利通过了省、市、县贫困村文化活动室“六个有”退贫标准检查验收。建成农家书屋467家(村改居后456个),有政经、科技、生活、文化、少儿、其他类别的出版物80余万册,专用不锈钢书架2335组,每个农家书屋配书至少在1800册以上,实现农家书屋全县覆盖。建成社区书屋64家,每家书屋藏书均在20xx册以上。

(二)免费开放情况:一是全面实现了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全面开放。二是举办各类公益性讲座、培训、展览年均达120次,开展图书下乡等流动服务年均达50次,举办各类展览年均达240场次,接待读者年均达100万人次,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年均达180场次,“嫘祖故里大舞台”走基层文艺演出年均达50余场次。三是文化遗产保护取得实效。近年来,我局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9项,筛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1项。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桃子龙”为主题,编排的原创舞蹈《龙之舞花之韵》等参加各种大型巡演,均取得优异成绩。26处省市县及文物保护单位安装了监控设备,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县现有不可移动文物点446处。四是文化市场规范有序。全县有文化娱乐经营单位197家,出版物经营单位10家,印刷企业16家,打字复印单位40家,有单色胶印机36台,从业人员达4000人。五是扎实开展农村电影放映任务,三年来,共放映农村公益电影xx场次以上、社区广场电影4500场以上,中小学生爱教电影2100场以上,年均服务群众和中小学生达60万人次。

二、主要做法及措施。

近年来,我县在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物质生产与精神文明一起抓,多措并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要求,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着力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广泛享受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要,全县公共文化文化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网络不断完善。

(一)注重加大投入,构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资金保障平台。严格按照有关要求,积极对上争取,严格做到专款专用,保障资金及时、有效运用到实处,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同时加强监督,严格监管文化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二)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近几年来,我县先后通过“嫘祖故里大舞台”的形式将丰富文艺大餐配送到村、乡镇、社区,让群众在家门口便可以享受文化大餐。同时全县有“秧歌队、太极队、旱船队”等基层群众文化队伍200多支,各个文化阵地免费提供场地、业务指导,真正的实现了全民参与的现状,受到了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广泛的欢迎。

(三)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业务指导。我县为了培养基层文化骨干,建立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引导广大群众更好的开展文化活动,我县文化主管部门积极发挥业务骨干的指导作用,通过“空中大课堂”、舞蹈、书法等培训对全县基层文化骨干定期进行业务培训,还组织县文化馆相关人员深入全县36个乡镇,积极开展义务讲学、讲座、举办文艺辅导班培训班等活动,同时帮助组建文化队伍,指导乡镇基层文化活动更好的开展,充分发挥了县文化馆业务骨干的指导作用,极大的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世界。

三、存在问题。

(一)文化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我县文化干部中大部分都不是专业人才,还有部分是部队专业回来安置在各个文广中心,因此对基层文艺队伍做专业性的培训和指导还远远不够,希望省市能加大对文化队伍的培训力度,也希望在以后的人才配置上能给我县适当多安排些志愿者等专业人才。

(二)资源利用率和服务效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部分乡镇资源利用率不高,对现有的'文化设施闲置、管理力度不大。

(三)对上争取难度大。从20xx年起,中央、省级再没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建设专项资金,能争取的用于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有限。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深入推进文化惠民。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化出版物发行网点、数字图书等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扎实推进“两馆一所一站”免费开放,组织开展好嫘祖故里大舞台等群众文化活动,实现文化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二)加大对上争取力度。按照“十三五”文广新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包装项目,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衔接,积极争取中央、省级专项资金和政策的扶持。

(三)加快推进文化广电脱贫攻坚。按照脱贫攻坚任务和相关要求,保质保量完成文化、广电脱贫任务,力争实现如期脱贫。

(四)努力扶持文化产业,互推互助。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将改革与发展融合,以文化为依托,促进本地文化企业发展。加大力度培育扶持一批朝阳型文化企业,将企业的发展与文化的推广相融合,实现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xx县文广新旅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查报告(实用16篇)篇六

尊敬的乔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为了全面、系统地掌握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根据区人大常委会的工作要点安排,经主任会议研究决定,区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在王香莲副主任的带领下,4月26月对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实地察看了区文化馆、图书馆、东关社区等有关公共文化建设情况并听取了区文广新局的相关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逐步加大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大力发挥基层文化设施的阵地作用,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水平,初步形成了区、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地活跃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活动。截至目前,全区现有文化馆、图书馆各一个,数字电影院5个,文化活动场所5个,社区小型活动地3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93个。

主要表现在:

(一)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延伸覆盖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一是区人民政府为乡镇综合文化站配送了大批文化器材,多媒体、现代化办公用品等设施、设备,大大提高了基层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以政府采购的方式,为农家书屋配送了图书1500册,光盘100张,流动图书300册,确保完成农家书屋基本实现全覆盖的任务目标;三是同时通过组织开展广场旱船秧歌展演、青少年才艺展、公园健美操表演和弹唱演出,群众在公园、广场、社区自发组织的各种文艺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建立健全服务制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一是实行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免费向社会开放制度,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二是完善基层文化设施设备管理制度,确保公共文化单位的服务功能得到有效实现,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二、主要问题。

(三)文化专业人才匮乏、文化管理队伍薄弱。我区大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缺少既懂管理又懂业务的文化站长,基层文化活动编导人才和各艺术门类的专业人才缺乏。传统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急需培养传承人。有些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业务技能水平偏低,专业能力不强,难以满足当前繁重文化工作的需要。

三、几点建议。

(一)建议区人民政府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府责任,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民生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不足、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问题,丰富和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时加大综合协调力度,推动跨部门项目合作,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有效整合公共文化资源,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二)建议区人民政府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积极探索建立公共文化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和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合理配置资源,加快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和服务规范,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效能作用。

(三)建议区人民政府进一步壮大文化管理队伍,科学合理安排人员编制。加强专业文化人才的培训,不断创新公共文化用人机制,吸引优秀文艺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重视民间文化人才培养和队伍发展,加大对民间文化团体和群众文化活动的支持、引导力度,推动其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发现和培养本土文化人才,培养一批文艺骨干和文化活动热心人,不断提升我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查报告(实用16篇)篇七

政府为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积极构建全面覆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全省安排6000万元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20安排1个亿,年将增加到1.2亿用于开展农村三项文化活动。为更好地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用好、用活,按照全市开展的“春节回乡见闻”调研活动的相关要求,我们通过集体座谈、征求意见等形式就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初步探讨和调研。

一、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建制乡(镇、场、区)16个,行政村104个,农业人口28.9万人。近年来,我县的农村文化事业在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大潮中,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尤其是省委为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下拔了专项资金,为农村文化活动送来了“春风”和“及时雨”,改变了我县农村文化事业的“一穷二白”的面貌,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础建设得到加强。2019年政府为开展我县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下拔了51.6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加强基础建设、巩固文化阵地,全县16个乡镇均建立了文化服务站,配备了专(兼)职文化干部18名,建村级文化活动室或阵地96个。部分乡镇还添置了文化活动用品及体育健身器材,开办了图书室、电影院、文化茶园、文化娱乐室,全县已有10个乡镇68个行政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二是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自2019年12月份开始,已在全县各乡(镇、场、区)及行政自然村放映故事片、科教片630场次,观看人数达9.4万余人次。送戏下乡245场次,观看人数达23.5万余人次。举办村级文化培训班参加人数达1000余人,为农村文化站送书1200余册。三是群众文化显现生机。近年,我县不少集镇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唱歌跳舞,健身娱乐。村级文化活动也开始发展,共成立业余演出团体24个,每年文艺演出124场,观众人数达到9.92万人次。一些村还成立了农村开心乐队、威风舞龙队,每逢节庆、假日文艺团体便自发组织到全乡、镇、村巡回演出,得到农村群众的好评和首肯。走进我县农村,唱歌跳舞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看书读报的多了,打牌搓麻的少了;遵规守矩的多了,惹事生非的少了;移风易俗的多了,愚昧迷信的少了,文明新风随处可见。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我县农村文化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通过调研发现,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存在着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一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些基层干部思想上文化意识弱化,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工作摆不上位置,往往“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时不要”。甚至认为“唱唱跳跳,打打闹闹”对“城市生活不可少,乡村可搞可不搞”。这是农村文化发展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二是欠账太多,投入不足。虽然党委、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非常重视,政府的专项资金也能足额及时下拔,但由于我县在资金投入上底子太薄,一下子很难根本改变农村文化事业基础薄弱的现状。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主要以乡镇为主,而乡镇由于捉襟见肘的财力和抓经济的压力。三是队伍建设不力,文化人才匮乏。我县文化事业单位缺乏担纲专才,对全县文化不能很好发挥引领作用,对农村文化发展也关注较少;乡镇文化干部经常变动,或长期“挪用”,业务难熟悉,能力提不高,工作应付的多;民间文化人才又相对集中城区,农村百难挑一。人才匮乏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管理职能未转变。近年,文化主管部门不少精力陷于举办活动等具体事务,从宏观上规划、指导、推进全县文化发展,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着力较少,对业务单位工作管理督促不到位,常常是局里忙、馆里闲,未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职能转变,不利农村文化建设摆上位置和积极推进。

三、几点建议。

1、解决好认识和位置问题。当前,我们已进入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民群众基本温饱后激增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破除和抵御农村落后、愚昧、低俗的恶风陋习,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村持续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我县是农业大县,只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只有农民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我县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从长远和发展看,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也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将其提上日程,摆上位置,真抓、重抓、实抓,是当务,也是职责。

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从我县文化事业的现状看,农民文化需求自主性、参与性增强,已不满足有所“看”,更加追求有所“乐”。各级应把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切实加大投入,逐步改变群众文化活动场地、设备、器材和现代传媒、网络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的状态。上层应变“蜻蜓点水”的“送”文化为实实在在的“建”基础,多给以物和资的投入。基层要将农村文化建设切实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刚性、长效投入机制,改变投入“随意”,工作“应景”状况。同时,通过积极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渠道投入,加快农村文化基础建设。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文化人才下乡制度,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培养。面向社会招贤纳才,解决文化事业单位青黄不接、人才奇缺问题。乡镇要建立健全文体服务中心,配齐专职人员,稳定工作队伍。要大力发掘社会人才,培养文化骨干,建立一支扎根基层、融于群众的农村文化指导员(文化义工)队伍。通过强化“软件”建设,保障各层面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保障农村文化积极健康发展。深化改革,转变职能。要坚持以民为本,确立群众文化是基层文化工作重点,并纳入各级工作目标考核,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落实。文化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弱“办”强“管”,致力于县级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协调、服务,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构建良好环境。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引入市场机制、竞争机制,改变一些单位、一部分人懒散无为状态,强化职能,激发活力,切实发挥群众文化、农村文化建设“领头羊”作用。各事业单位可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积极开拓文化市场,开展有偿服务和文化产品经营活动,不断增强自我发展实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查报告(实用16篇)篇八

0月10日,郑州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在新郑市召开。郑州市副市长刘东,各县(市、区)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分管领导参加。

会议上,新郑副市长缑云峰在致词中说,新郑市坚持以文化新郑建设为主线,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变送文化下乡为种文化在乡,使广大城乡群众真正成为舞台的主角,成为文化的推动者、传播者和参与者,为建设现代田园临空经济强市凝聚了精气神、传递了正能量。

郑州市副市长刘东对新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给予肯定,她说,近年来,新郑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文惠民,持续实施全方位、多层面、宽领域、普惠化的“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着力构建“覆盖城乡,设施健全,运行有效,管理规范,受益均等”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了文化发展与城乡建设、经济繁荣与社会和谐相得益彰。

就做好郑州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刘东强调,要切实增强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围绕补齐短板弱项精准发力、狠抓落实,确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

会后,与会人员一同到梨河镇综合文化站、新华办阁老坟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辛店镇蓝天新城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地实地观摩,听取相关负责人汇报详细情况。

随后,新郑市召开专题会议,贯彻落实“郑州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

会议要求,要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各乡镇办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在财力、设施、活动上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整合文化资源,形成“共建共享、齐抓共管”的局面。要强化督查,建好阵地,严格标准,把握时间节点,紧盯进度,同时加强对各乡镇办文艺爱好者的辅导,用好阵地,广泛深入开展百千万文化惠民活动。要舆论造势,跟踪报道,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推动我市文化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查报告(实用16篇)篇九

(一)政府主导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包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个体系的提出,要求政府在开展公共文化工作中以保障和实现公民的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公共财政制度和必要的法律法规为保障。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关键在政府行为的到位和责任的落实。通过出台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政策文件,规章制度,奖惩措施,以及领导的重视支持,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新闻媒体正面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促进文化建设。

(二)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文化活动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广大群众不仅是文化的观赏者,更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和主角。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全区各地均有各地自己特点的乡土文化,这些有特色的乡土文化,注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结合起来,对本乡本土的群众来说,具有认同感和凝聚力;对于公共文化工作开展来说,需要逐渐增强精品意识、品牌意识,不断地创作艺术精品以此来凝聚工作对象把握住群众需求的时代脉搏,努力发掘、集成、发展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借鉴外来优秀文化,运用现代文化传播营造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本土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努力从各个环节优化服务,使群众文化服务品牌深入人心,释放出群众文化活动应有的吸引力、感召力、生命力。通过打造品牌活动,让其品牌价值、品牌效应和品牌形象提升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意、策划、组织和辅导水平,拓展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效果和社会影响,使我区的群众文化不断释放诱人魅力。

(三)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建立合理的人才进出机制。通过完善竞争机制,一是凡进必考,二是公开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完善激励机制,建立目标考核体系,奖优罚劣。真正把一些文化人才、文化能人,招聘到文化事业单位来。通过职能归并,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做到既能提供文化娱乐,又能提供文化教育;既能开展文化宣传,又能组织文化服务;既能突出专业工作,又能承担综合服务;既能开展站办活动,又能做好辅导工作,从而全面承担起宣传教育、科学普及、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信息传播等公共文化服务的综合职能。在职能归并的同时,科学设计群众喜闻乐见的基层文化服务工作载体,建立稳定明晰的常规工作业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方式,努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常态化和规范化。尽快实现工作职能从单一模式向复合模式的根本转变,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文化服务需要。(四)加大投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对公共文化工作开展来说,只是要其不断提供公益服务,却不给予充分的财力保障,就如同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一样,是不现实的。因此,为了确保基层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必须建立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力争做到将文化建设纳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我区政府的经费预算。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大公共文化建设专项经费的投入,确保专款专用。

采取中央、区、县、乡四级财政按适当比例分担的办法解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成本经费,保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五)合并机构,统一管理。据宁夏文化厅年度统计,目前我区文化馆、文化站可用于培训的场地资源106.0千平方米,人力资源1008人,如果将各文化馆、站原有的场地、人力资源与公共文化设施设备资源整合,将会最大限度的发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作用,中央财政每年为我区配发几千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设备,但实际上基层文化站会掌握设备的人很少,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应该派出文化服务专干对基层文化馆、站业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使文化资源得以有效利用。而且,就农村而言,建议合并机构,组建集农村基层多种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文化工作机构——综合文化站,把这些建设,全部划归综合文化站管理使用。既最大限度的利用了资源优势,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又能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专用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让综合文化站的服务内容能够包括和涵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各个领域和所有方面,改变原来各个单位之间“互不隶属、各自为政、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分离状况,变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变分散服务为集中服务,不断增强机构内部的协同能力和集聚效应。

(六)奖惩制度,完善考核标准。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力争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好文化发展专项规划,纳入“抓住新机遇,实现新跨越,建设新宁夏”的总体目标,纳入领导班子人气考核指标;把社区、农村文化发展列入文明城市、文明镇村评比体系;落实有关部门工作职责,同心协力,齐抓共管,共同做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工作。为了实现双向监督,出台诸如《全区文化馆考核办法》、《全区文化站考核细则》类的评估系统,以便政府可以依据评估的结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查报告(实用16篇)篇十

摘要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包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个体系的提出,要求政府在开展基层文化工作中以保障和实现公民的文化权益为出发点。笔者从近年来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开展实际情况入手,客观阐述了宁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随着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公共文化的功能与作用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具体表现:一是我区党委、政府,把公公文化工作作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思想,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和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二是我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部署,积极落实“小省区要办大文化”的奋斗目标。三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同时可开展宣传、传播、普及、娱乐等多项活动的文化中心总量逐年加大,现代化、高科技的文化活动设备得到不断补充;四是基层文化队伍日益壮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旅游文化、餐饮文化等等均有很大发展。

五是宁夏文化厅结合自治区文化发展实际,针对农村和社区两大群体,分别制定了《农村文化服务“187”项目》和《社区文化服务“365”项目》,目前,这两个项目正在按计划实施中。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查报告(实用16篇)篇十一

(11月18日)。

尊敬的王部长、各位领导:

下午好。受邓书记委托,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就我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关情况作一个简要的汇报。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新时期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的新目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进一步推动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满足城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激发创新活力,提升海珠区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在市的正确领导下,海珠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指标,始终坚持“五个注重”,着力构筑“五个平台”,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一)注重加大投入,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平台。

近几年来,我区加大了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各种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我区文、图、博三馆齐全,文化馆连续两次、图书馆连续三次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博物馆是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市重点建设文化项目广州市群艺馆海珠分馆、广州市少儿图书馆海珠分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和潘鹤雕塑艺术园先后在我区落成。粤海第一关纪念馆、“十香园”第一期工程相继建成。先后确立三批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18个,新确立区国防教育基地3个。

目前,全区省一级以上文化站占全区总数的89%,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区街道文化站存在的不达标状况。图书服务网点日益完善,分别开设了区图书馆赤岗、土华、琶洲三个分馆;在华洲街土华村、小洲村、南洲街西窖村、官洲街仑头村、琶洲街黄埔村开设了5个“农家(社区)书屋”示范点,今年我区还将建成17个“农家书屋”;设立海军通讯连、赵广军工作室、南粤印社等基层图书服务点七个。

继区投资400余万元建成海印“周周乐”群众文化广场后,我们争取市的支持建成了赤岗街的“鹭江文化广场”、沙园街的“广重文化广场”、素社街的“大家乐文化广场”、南洲街的“爱都青年文化广场”。并陆续打造了中大北门文化广场、洲头咀绿化文化广场、北山公园、庄头公园、龙潭公园、磨碟沙公园等新的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为加强和改善公共文化服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注重满足干部群众文化需求,构筑公共文化供给平台。

完善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体系是基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必要条件。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是全体干部群众,以全体干部群众为导向就要认真研究他们的需求,对他们的文化需求进行分类分析,区别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努力为他们提供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

近几年来,我区先后探索建立了“海珠讲坛”、“海珠区理论教育讲师团”、“海珠区宣传文化干部大学堂”、“海珠区街坊讲坛”等4个公共文化内容配送品牌,形成了菜单式服务的运行模式。如以配送优质讲座资源为主的“海珠讲坛”,以提高全区宣传文化干部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海珠区宣传文化干部大学堂”,以“周周乐”群众文化广场等为阵地开展的“公益文化春风行”、“经典电影社区行”等,将丰富文艺套餐配送到街道、社区,让群众在家门口便可以享受文化大餐,受到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同和广泛的欢迎。

(三)注重支持创作文艺精品,构筑公共文化创新平台。

我区自1995年以来,区文化系统获得全国性奖项103个,并6次荣膺“群星奖”及“蒲公英奖”,在全市各区中处于领先地位。

近年来,区进一步加大了对文艺创作的支持力度。全区宣传文化战线干部立足基层,面向群众,注重从实践中吸取创作营养,文化文艺创作质量不断提升,一批作品获得了国家级大奖。其中美术作品《伐木场》、舞蹈作品《老火靓汤》、曲艺作品《新娘借官》荣获全国“群星奖”,舞蹈《人鸟情》、《哈罗,靓姨》获广东省文艺创作一等奖。街舞《魔力锁舞》、《极力舞动》分别荣获cctv全国第四届电视舞蹈大赛“银奖”及上海、香港国际街舞邀请赛等多项冠军。今年,我区组织创作的男声四重唱《咸水歌、d家情》作为广州市唯一的节目荣获国家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首届农民文艺汇演“银穗”奖;在11月17日结束的第四届广东省音乐舞蹈花会上,我区创作的街舞《阳光总在风雨后》获金奖,男声四重唱《咸水歌、d家情》获银奖。

今年,我区还利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有利契机,举办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歌咏比赛以及三十年来我区获奖文艺作品展演等大型活动,激发了全区本土艺术爱好者的创作热情,讴歌海珠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成就。

(四)注重整合全区文化资源,构筑公共文化品牌展示平台。

打造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公共文化品牌是展示城区文化底蕴、满足群众公共文化需求的良好载体。近几年来特别是去年来,我区在市的支持和关心下,对岭南画派发祥地“十香园”进行修缮保护,并籍此成功举办了首届“广州岭南书画艺术节”,精心组织了五大系列28场不同规模的岭南书画艺术展览,擦亮了岭南书画的品牌。

鼓励和支持各街道按照“一街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的思路,挖掘自身的文化特色,开展各具特色的品牌创建活动,在全区形成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经多年努力,目前我区各街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滨江街每年举办的咸水歌歌会,昌岗街每年都举办的地区钢琴比赛,素社街街头的曲艺展演,沙园街的群众合唱团,南华西街的粤曲,南石头街的书画等均成为各自街道的知名品牌。,我区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书画之乡,滨江街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咸水歌艺术之乡,南华西街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粤剧艺术之乡,南石头街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书画、摄影艺术之乡。

与此同时,加大了对广彩、广绣、剪纸等海珠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合力度,利用中秋佳节举办活动,邀请广彩、广绣、榄雕、剪纸、书法等方面的大师现场展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五)注重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构筑公共文化遗产保护平台。

我区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名人辈出,地上、地下遗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民间流传着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几年来,我区在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方面有了新突破。在第四次文物普查中,全区共挖掘整理出文物线索285条,包括遗址、墓葬、祠堂、庙宇、民居、石刻等多种类型。目前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登记在册的普查项目共计37项,其中,广州木雕、广州咸水歌、广式家具工艺、陈李济中药、岭南古琴已成功入选广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广州咸水歌、广式家具工艺、陈李济中药、岭南古琴已成功入选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广式家具工艺、陈李济中药、岭南古琴已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此同时,为理清海珠历史文化脉络,我们先后编辑出版了《甲午名将邓世昌》、《海珠古诗录》、《文史纵横》、《居巢、居廉白描手稿》、《居巢、居廉研究》等系列读本,为加强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公共文化素质教育奠定了良好条件。

一个地方的发展,经济为“形”,文化为“神”,光有经济没有文化,那是“有形无神”,只有二者同步发展,才叫“形神兼备”。这些年,我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是与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宣传文化部门的关注和支持分不开的,也是与区委、区政府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分不开的。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市区共向黄埔古港、潘鹤雕塑艺术园、广州市少儿图书馆海珠分馆、“十香园”纪念馆等文化项目投入经费约1.5亿元,这些投入为我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借此机会,我代表海珠区委、区政府对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一直以来对我区文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从根本的意义上讲,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创作出一流的公共文化文艺精品,都依赖于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的培养。缺乏公共文化服务意识,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一定的支持是难以想象的。我区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的教育问题,在区委全会、区委常委会议及全区领导干部参加的“海珠讲坛”上,区领导都经常强调这一问题,我区出台的'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中也将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的教育问题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的树立,有利于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把调查研究作为改进和推进工作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对策,也有利于各级宣传文化干部在实践的土壤中把握基层和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三)必须重视公共文化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创新尤其重要,它是一个社会的公民是否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激发社会整体创造能力,形成整个社会创新意识的基础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区文文艺创作质量不断提升,一批作品屡获国家、省、市相关奖项,这是与长期以来我区坚持创新精神的培养分不开的。比如,我们积极探索文化馆管理的新模式。针对我区特点,提出“一馆多中心(基地)”的管理模式,成立了流行舞基地,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最近,流行舞基地组织创作的街舞《阳光总在风雨后》把街舞和抗震救灾主题紧密结合起来,赋予现代表现形式以主旋律的内涵,取得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受到了国内舞蹈界专家的一致好评。最近,我们正抓紧建立现代舞培训中心、戏剧创作基地、漆画工作室。

(四)必须重视公共文化品牌的打造。

文化品牌是文化工作生命力的来源,文化品牌打造是城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灵魂。近年来,我区立足实际,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不断加大对全区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深度和力度,相继打造了岭南书画艺术节等文化品牌,有效提升了我区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加快了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进程。特别是去年,我区成功举办了首届“广州岭南书画艺术节”。在首届“广州岭南书画艺术节”上,来自海内外的岭南画派五代传人齐聚海珠共襄岭南画派发展大计;由数名书画艺术家共同创作的巨幅扇面画《十色天香》成功载入上海基尼斯世界纪录;参加这次书画活动的群众达数十万人次,成为我区有史以来书画展览活动最密集、参观人数最多、群众覆盖面最广的群众文化盛事。岭南书画艺术节也因此成为了广州市文化建设新的亮点和品牌。

文化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竞争力归根结底决定于文化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培养和引进优秀文化人才,建立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一直是我区文化建设工作长抓不懈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区“文、图、博”三馆大力实施专业人才引进制度,针对性地从声乐、戏曲、图书管理、文物博物等不同领域逐步汲取新鲜血液。通过新老更替,三馆已基本实现年轻化、专业化的老、中、青合理配置。获中国首届农民文艺汇演“银穗”奖殊荣的男声四重唱《咸水歌、d家情》就是我区文化战线年轻人创作、表演的杰作。今年以来,结合十七大召开后全区宣传文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我区加大了对全区宣传文化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逢双月开设“海珠区宣传文化干部大学堂”,对他们进行文化修养等多个层面的培训。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有利于形成一个有利于文化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社会氛围,吸引各种优秀专业人才特别是思想素质高,有开拓精神,懂文化、能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营管理型人才到我区创业发展,不断为我区文化工作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增添新的活力。

(六)必须重视公共文化社会力量的整合。

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用品无法满足全体民众的差异化需求,需要非营利的各种社会力量的广泛介入,提供多元的、多样的产品与服务,以形成良性竞争、多元互补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要求,又可以改变过去由政府包办时期公共文化服务品种单一的局面,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与质量。比如,陈李济岭南中药博物馆的建设,龙潭白纶生公祠、黄埔村北帝庙等历史文化古迹的修复等就是在社会力量的支持下完成的。此外,我们还正在与“芳华十八”集团合作,在小洲村建设岭南民族乐器展览馆。实践证明,这些探索是卓有成效的。

各位领导,近几年,海珠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离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基层文化服务能力还不能有效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与海珠区日益增长的人口密度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还十分突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还需要加强,与海珠区作为建设中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对文化工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随着广州市“南拓”、“中调”战略的逐步实施和深入推进,广交会已整体迁驻海珠区,以广州电视观光塔为标志的城市新中轴线和白鹅潭文化观光休闲区在我区的建设,必将为海珠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将借全党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东风,始终坚持以广州市建设“首善之区”新目标、新定位引领海珠新发展这个主题,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出发,全面整合全区公共文化资源,完善文化设施,创新文化管理,丰富文化活动,打造文化品牌,拓展文化服务,为把海珠区打造成为现代化中心城区而努力。

谢谢大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查报告(实用16篇)篇十二

针对我县实际,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分两期进行,第一期,计划投资100万元,重点用于设施、设备的购置,专合组织、信息化平台的建立,粮食银行代储仓库维修;第二期,计划投资100万元,主要用于粮食清理场地彩钢罩棚的建设,粮食检测化验室的改扩建,代储粮食仓库的升级改造。目前,第一期工程已完成项目设计、预算、审批,进入财评阶段。预计在6月底前完成招投标和实施设备的采购,10月底前完成仓库维修改造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12月底前完成项目的验收和总结工作。

(一)配备粮食清理设备,开展粮食清理服务

配置粮食清理设备1台,粮食输送设备1台,粮食装仓机1台。日处理能力达到100吨,粮食清理能力力争辐射全县35%以上粮食种粮大户,建立健全设施设备管护制度。

(二)发展农村专合组织

以种粮农户特别是产粮乡镇为主,同时吸纳加工企业,新组建粮食专业合作组织,直接解除种粮农户“卖粮难”的后顾之忧持续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稳定和促进粮食生产,保护农民增产增收。

(三)维修改造粮食仓库,开办粮食银行

利用储备库仓储设施、设备、技术、人才等优势,开展代储服务,方便种粮农民。

1、维修改造仓房1万吨;

2、混流风机4台,轴流风机24台,通风道600米等仓储设施设备;

3、联合粮油加工企业,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搞活粮食流通,

通过仪器配置,提升现有粮油质检能力和水平,全面实现收购、储藏环节粮食质量检验仪器化和标准化。配置计算机数据分析仪2台。

配置计算机等硬件,建立网站,宣传国家粮食政策,提供市场粮油信息,介绍家庭储粮使用技术和粮食质量常识。组织培训2期1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不少于5000份。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查报告(实用16篇)篇十三

(2008年11月18日)。

尊敬的王部长、各位领导:

下午好。受邓书记委托,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就我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关情况作一个简要的汇报。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新时期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的新目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进一步推动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满足城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激发创新活力,提升海珠区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在市的正确领导下,海珠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指标,始终坚持“五个注重”,着力构筑“五个平台”,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一)注重加大投入,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平台。

近几年来,我区加大了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各种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我区文、图、博三馆齐全,文化馆连续两次、图书馆连续三次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博物馆是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市重点建设文化项目广州市群艺馆海珠分馆、广州市少儿图书馆海珠分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和潘鹤雕塑艺术园先后在我区落成。粤海第一关纪念馆、“十香园”第一期工程相继建成。先后确立三批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18个,新确立区国防教育基地3个。

目前,全区省一级以上文化站占全区总数的89%,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区街道文化站存在的不达标状况。图书服务网点日益完善,分别开设了区图书馆赤岗、土华、琶洲三个分馆;在华洲街土华村、小洲村、南洲街西窖村、官洲街仑头村、琶洲街黄埔村开设了5个“农家(社区)书屋”示范点,今年我区还将建成17个“农家书屋”;设立海军通讯连、赵广军工作室、南粤印社等基层图书服务点七个。

继2004年区投资400余万元建成海印“周周乐”群众文化广场后,我们争取市的支持建成了赤岗街的“鹭江文化广场”、沙园街的“广重文化广场”、素社街的“大家乐文化广场”、南洲街的“爱都青年文化广场”。并陆续打造了中大北门文化广场、洲头咀绿化文化广场、北山公园、庄头公园、龙潭公园、磨碟沙公园等新的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为加强和改善公共文化服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注重满足干部群众文化需求,构筑公共文化供给平台。

完善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体系是基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必要条件。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是全体干部群众,以全体干部群众为导向就要认真研究他们的需求,对他们的文化需求进行分类分析,区别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努力为他们提供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

近几年来,我区先后探索建立了“海珠讲坛”、“海珠区理论教育讲师团”、“海珠区宣传文化干部大学堂”、“海珠区街坊讲坛”等4个公共文化内容配送品牌,形成了菜单式服务的运行模式。如以配送优质讲座资源为主的“海珠讲坛”,以提高全区宣传文化干部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海珠区宣传文化干部大学堂”,以“周周乐”群众文化广场等为阵地开展的“公益文化春风行”、“经典电影社区行”等,将丰富文艺套餐配送到街道、社区,让群众在家门口便可以享受文化大餐,受到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同和广泛的欢迎。

(三)注重支持创作文艺精品,构筑公共文化创新平台。

我区自1995年以来,区文化系统获得全国性奖项103个,并6次荣膺“群星奖”及“蒲公英奖”,在全市各区中处于领先地位。

近年来,区进一步加大了对文艺创作的支持力度。全区宣传文化战线干部立足基层,面向群众,注重从实践中吸取创作营养,文化文艺创作质量不断提升,一批作品获得了国家级大奖。其中美术作品《伐木场》、舞蹈作品《老火靓汤》、曲艺作品《新娘借官》荣获全国“群星奖”,舞蹈《人鸟情》、《哈罗,靓姨》获广东省文艺创作一等奖。街舞《魔力锁舞》、《极力舞动》分别荣获cctv全国第四届电视舞蹈大赛“银奖”及上海、香港国际街舞邀请赛等多项冠军。今年,我区组织创作的男声四重唱《咸水歌、d家情》作为广州市唯一的节目荣获国家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首届农民文艺汇演“银穗”奖;在11月17日结束的第四届广东省音乐舞蹈花会上,我区创作的街舞《阳光总在风雨后》获金奖,男声四重唱《咸水歌、d家情》获银奖。

今年,我区还利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有利契机,举办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歌咏比赛以及三十年来我区获奖文艺作品展演等大型活动,激发了全区本土艺术爱好者的创作热情,讴歌海珠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成就。

(四)注重整合全区文化资源,构筑公共文化品牌展示平台。

打造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公共文化品牌是展示城区文化底蕴、满足群众公共文化需求的良好载体。近几年来特别是去年来,我区在市的支持和关心下,对岭南画派发祥地“十香园”进行修缮保护,并籍此成功举办了首届“广州岭南书画艺术节”,精心组织了五大系列28场不同规模的岭南书画艺术展览,擦亮了岭南书画的品牌。

鼓励和支持各街道按照“一街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的思路,挖掘自身的文化特色,开展各具特色的品牌创建活动,在全区形成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经多年努力,目前我区各街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滨江街每年举办的咸水歌歌会,昌岗街每年都举办的地区钢琴比赛,素社街街头的曲艺展演,沙园街的群众合唱团,南华西街的粤曲,南石头街的书画等均成为各自街道的知名品牌。2005年,我区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书画之乡,滨江街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咸水歌艺术之乡,南华西街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粤剧艺术之乡,南石头街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书画、摄影艺术之乡。

与此同时,加大了对广彩、广绣、剪纸等海珠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合力度,利用中秋佳节举办活动,邀请广彩、广绣、榄雕、剪纸、书法等方面的大师现场展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五)注重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构筑公共文化遗产保护平台。

我区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名人辈出,地上、地下遗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民间流传着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几年来,我区在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方面有了新突破。在第四次文物普查中,全区共挖掘整理出文物线索285条,包括遗址、墓葬、祠堂、庙宇、民居、石刻等多种类型。目前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登记在册的普查项目共计37项,其中,广州木雕、广州咸水歌、广式家具工艺、陈李济中药、岭南古琴已成功入选广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广州咸水歌、广式家具工艺、陈李济中药、岭南古琴已成功入选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广式家具工艺、陈李济中药、岭南古琴已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此同时,为理清海珠历史文化脉络,我们先后编辑出版了《甲午名将邓世昌》、《海珠古诗录》、《文史纵横》、《居巢、居廉白描手稿》、《居巢、居廉研究》等系列读本,为加强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公共文化素质教育奠定了良好条件。

一个地方的发展,经济为“形”,文化为“神”,光有经济没有文化,那是“有形无神”,只有二者同步发展,才叫“形神兼备”。这些年,我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是与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宣传文化部门的关注和支持分不开的,也是与区委、区政府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分不开的。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市区共向黄埔古港、潘鹤雕塑艺术园、广州市少儿图书馆海珠分馆、“十香园”纪念馆等文化项目投入经费约1.5亿元,这些投入为我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借此机会,我代表海珠区委、区政府对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一直以来对我区文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从根本的意义上讲,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创作出一流的公共文化文艺精品,都依赖于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的培养。缺乏公共文化服务意识,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一定的支持是难以想象的。我区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的教育问题,在区委全会、区委常委会议及全区领导干部参加的“海珠讲坛”上,区领导都经常强调这一问题,我区出台的'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中也将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的教育问题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的树立,有利于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把调查研究作为改进和推进工作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对策,也有利于各级宣传文化干部在实践的土壤中把握基层和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三)必须重视公共文化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创新尤其重要,它是一个社会的公民是否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激发社会整体创造能力,形成整个社会创新意识的基础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区文文艺创作质量不断提升,一批作品屡获国家、省、市相关奖项,这是与长期以来我区坚持创新精神的培养分不开的。比如,我们积极探索文化馆管理的新模式。针对我区特点,提出“一馆多中心(基地)”的管理模式,成立了流行舞基地,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最近,流行舞基地组织创作的街舞《阳光总在风雨后》把街舞和抗震救灾主题紧密结合起来,赋予现代表现形式以主旋律的内涵,取得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受到了国内舞蹈界专家的一致好评。最近,我们正抓紧建立现代舞培训中心、戏剧创作基地、漆画工作室。

(四)必须重视公共文化品牌的打造。

文化品牌是文化工作生命力的来源,文化品牌打造是城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灵魂。近年来,我区立足实际,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不断加大对全区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深度和力度,相继打造了岭南书画艺术节等文化品牌,有效提升了我区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加快了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进程。特别是去年,我区成功举办了首届“广州岭南书画艺术节”。在首届“广州岭南书画艺术节”上,来自海内外的岭南画派五代传人齐聚海珠共襄岭南画派发展大计;由数名书画艺术家共同创作的巨幅扇面画《十色天香》成功载入上海基尼斯世界纪录;参加这次书画活动的群众达数十万人次,成为我区有史以来书画展览活动最密集、参观人数最多、群众覆盖面最广的群众文化盛事。岭南书画艺术节也因此成为了广州市文化建设新的亮点和品牌。

文化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竞争力归根结底决定于文化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培养和引进优秀文化人才,建立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一直是我区文化建设工作长抓不懈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区“文、图、博”三馆大力实施专业人才引进制度,针对性地从声乐、戏曲、图书管理、文物博物等不同领域逐步汲取新鲜血液。通过新老更替,三馆已基本实现年轻化、专业化的老、中、青合理配置。获中国首届农民文艺汇演“银穗”奖殊荣的男声四重唱《咸水歌、d家情》就是我区文化战线年轻人创作、表演的杰作。今年以来,结合十七大召开后全区宣传文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我区加大了对全区宣传文化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逢双月开设“海珠区宣传文化干部大学堂”,对他们进行文化修养等多个层面的培训。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有利于形成一个有利于文化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社会氛围,吸引各种优秀专业人才特别是思想素质高,有开拓精神,懂文化、能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营管理型人才到我区创业发展,不断为我区文化工作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增添新的活力。

(六)必须重视公共文化社会力量的整合。

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用品无法满足全体民众的差异化需求,需要非营利的各种社会力量的广泛介入,提供多元的、多样的产品与服务,以形成良性竞争、多元互补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要求,又可以改变过去由政府包办时期公共文化服务品种单一的局面,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与质量。比如,陈李济岭南中药博物馆的建设,龙潭白纶生公祠、黄埔村北帝庙等历史文化古迹的修复等就是在社会力量的支持下完成的。此外,我们还正在与“芳华十八”集团合作,在小洲村建设岭南民族乐器展览馆。实践证明,这些探索是卓有成效的。

各位领导,近几年,海珠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离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基层文化服务能力还不能有效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与海珠区日益增长的人口密度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还十分突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还需要加强,与海珠区作为建设中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对文化工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随着广州市“南拓”、“中调”战略的逐步实施和深入推进,广交会已整体迁驻海珠区,以广州电视观光塔为标志的城市新中轴线和白鹅潭文化观光休闲区在我区的建设,必将为海珠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将借全党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东风,始终坚持以广州市建设“首善之区”新目标、新定位引领海珠新发展这个主题,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出发,全面整合全区公共文化资源,完善文化设施,创新文化管理,丰富文化活动,打造文化品牌,拓展文化服务,为把海珠区打造成为现代化中心城区而努力。

谢谢大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查报告(实用16篇)篇十四

1、要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

2、学习宣传先进典型,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辱感。

3、休闲锻炼到健身广场,茶余饭后到文化中心。

4、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强县新跨越。

5、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人人有文化心。

6、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

7、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8、文化发展为全民、文化成果惠全民、文化建设靠全民。

9、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成果惠及人民,文化建设依靠人民。

10、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

1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12、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全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13、推进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14、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15、推进公共文化设施高效能,广覆盖;坚持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化,均等化。

16、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7、推动人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公平正义。

18、提高腾冲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打造腾冲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品牌。

19、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查报告(实用16篇)篇十五

根据上级要求,xx自启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以来,镇党委高度重视,强化措施,明确任务,全力推进试点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全镇人民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了社会的大局稳定。现就我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我镇把做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工作议程,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工作部署、制定实施方案,坚持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支持相关软硬件建设。成立社会心理服务综合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镇长担任,分管政法、卫计的领导担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由卫计、综治、派出所、司法所、妇联、残联、卫生院等部门组成。领导小组每季度定期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下一阶段工作要求。

(二)部门联动,齐抓共管。一是不断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心理健康知晓率和部门的实操能力。二是明确职责任务,强化目标管理,建立村(社区)、部门之间信息互通、工作互动的工作机制,形成互相配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氛围,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三)落实措施,积极推进。一是强化基层建设,镇设立社会心理服务站,完善办公室(咨询室)、档案室等各项配套;村级成立社会心理服务管理小组,同时......等5个村(社区)建立基层社会工作室。二是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管控,成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对辖区内的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跟踪、随访、管理,做到一人一档一册。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严格落实每月一随访制度,督促患者落实服药;对一般精神障碍患者落实每季度一随访制度。现全镇在册的206个精神障碍患者都得到有效管控。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进一步完善村级基层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争取在本年度内完成社会工作室建设任务;二是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在学校开设心理辅导室;三是强化妇女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调解家庭矛盾;四是完善村(社区)心理服务能力,利用网格员、精防人员、义工组织等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关爱帮扶及救治救助,严防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事件发生。

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镇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与先进镇相比还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镇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全面推进试点工作,促进本辖区平安、和谐、稳定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查报告(实用16篇)篇十六

(一)就总体而言,各地区党政主要领导对社会主义公共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认识上差异较大。首先有的基层主要领导把公共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作为本地区整体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放在适当位置,但部分基层主要领导把公共文化建设作为负担,对公共文化建设不重视、不关心、不支持,忽视公共文化机构独有的功能与作用;其次是有些相关部门在公共文化建设的认识上还存在等、靠、要的问题。

(二)老百姓的观念问题。目前,我区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村百姓,认为挣了钱,头等大事就是盖房、娶妻生子,对文化活动漠不关心,在这些百姓看来,文化活动就是走走高跷,跳跳秧歌,打打麻将,唱段戏。相较于农村而言,城市社区百姓观念认识有了很大提升,相当一部分人对社区文化活动持认同态度,但是这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中青年人对此并不热衷。

(三)基层人力资源缺乏有效利用。

有的乡镇文化专干在编人员,主要从事其它工作,实质为兼职文化干部,经常抽调去搞其它工作,不能专职专心的从事公共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同时大多文化专干待遇差,身份不明,加之现行管理机制不活,隶属关系模糊等因素,造成公共文化服务专干不能安心基层文化工作。在活动开展方面,由于缺乏群文专干辅导,也直接影响了活动开展的效果,具体表现在活动内容和形式僵化、单一,文化活动缺乏艺术性、创新性。

(四)财政经费投入不足。全区财力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总量偏少,为文化馆业务建设和事业发展的业务经费投入不足,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称。

(五)设施设备没有得以盘活。中央财政每年为我区配发几千万公共文化设施设备,目前,在乡镇一级,有综合文化站,有网络文化站,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站点,有组织部门搞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教育部门搞得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等,这一现象,形成了国家投入重复建设,各持一块的混乱局面,而且实际上基层文化站会掌握设备的人很少,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六)考核制度不健全,惩奖机制不合理。一是没有较好的调动人们对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采取有效的合理的办法,奖励文化建设好的单位和个人;二是还没有对文化建设落后的县(市、区)、乡镇及主要领导者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文化建设是软指标。

相关范文推荐

    行政人员个人年终总结(汇总21篇)

    在个人总结中,我们可以回顾自己在学习、工作和社交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和进步。以下是一系列精选的个人总结范文,这些范文言简意赅、内容突出,或许能给您在写作上提供一些帮

    社区我们的节日春节活动策划方案(热门19篇)

    策划方案的完成并不代表任务的结束,我们还需要对方案的执行结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以便不断改进和提升。策划方案的写作需要遵循一定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保证思路清晰。

    读做最好的自己心得感悟范文(18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经历和感悟的总结,有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小编整理了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参考。

    幼师应聘个人简历自荐信(通用23篇)

    撰写个人简历前,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样例,了解如何突出个人优势和经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个人简历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尊敬的校领导: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

    秋姑娘的信第二课时教案大全(18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要注重思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紧密和有序。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分享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1.能正确、流

    银行人员德能勤绩的个人述职报告(汇总13篇)

    通过撰写述职报告,可以加深上级对自己的认识,提升在组织中的影响力和职业发展机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述职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时间过得飞快,转眼

    孝三分钟演讲稿(优质17篇)

    在工作中,三分钟可以是我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可以是让大脑休息的时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三分钟人生哲理,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敬爱的教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

    家庭小医生(优质21篇)

    优秀作文不仅能表达作者的个人情感,还能折射社会的热点问题和文化的特色。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推荐了几篇优秀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升写作水平。5月19—26日是第x

    中班安全防火教案(实用15篇)

    中班教案是教师与家长之间沟通的重要途径,通过教案,家长可以清楚了解到孩子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精选的中班教案范文,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启发

    写作基础学习心得体会(模板24篇)

    心得体会是通过对自身经历和感悟进行归纳和总结的一种写作方式,它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反思意义。在面对各种学习和工作生活的挑战时,我们常常需要借助心得体会来提高自己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