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李时珍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汇总5篇)

时间:2023-10-04 作者:雁落霞最新李时珍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汇总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李时珍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一

一、导入:

1、师:这节课由我和大家一块学习,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有所收获。

师:上课

师:在人类不断迈向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有许多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有的为人类的未来指明了方向,有的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也有的寻访药物,治病救人,为人类减轻了痛苦。在我国古代啊,就有这样一个人,他历时二十七年,倾注毕生的心血编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曾称赞这本书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李时珍。

2、师:通过课前的预习和搜集的资料,你对李时珍有哪些了解?

师:好,看着屏幕上老师搜集的李时珍的资料,请同学们自己大声读一下。

(投影:李时珍的相片和简介)

3、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为编写《本草纲目》在察访药材时的一段经历《李时珍夜宿古寺》。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同时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谁来用几句话向大家介绍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谁能再说的简练一些?(板书:李时珍)

师:课文主要写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庙,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并亲自品尝药材的事。

师:看着课题你产生了那些疑问呢?

生:1、李时珍为什么夜宿古寺?

2、古寺是什么样子的?

3、他到古寺后都干了些什么?

(教师相机在题目下面标上问号)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标记。看看能不能解决大家提出的这些疑问。

二、学习课文

师:通过读这几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如果学生没有读第一段,教师在他读完后可以引导:他和弟子为什么会在湖北的西部山区呢?)

生:那古寺是什么样子的?谁来读一下?

(投影出示:描写古寺样子的段落)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遍,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古寺很破,很简陋,很荒凉

师:这是一座破败的古寺,一座……

师:你是通过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3、师:通过读你体会到了什么?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投影:李时珍……)

师:谁再来读一遍?要读出古寺的荒凉和简陋。

4、师:路途艰辛,住宿简陋,那李时珍和徒弟吃的是什么呢?

师:谁来读一下?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还有体现生活苦的地方吗?谁来读一下?

(交流第五段,吃的苦)

(投影这段话)

师:我找几个同学分角色来读一下李时珍和徒弟的对话。在读的时候注意人物的语气,和表情。

师:你觉得在朗读语气和表情上他们读的怎么样?

生:李时珍是“笑”着问的。

师:这么苦的生活李时珍竟然能笑出来,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啊?

生:不怕吃苦的人。

师:通过他们的读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一心为民,甘愿付出……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七段,思考:李时珍认为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原因是什么?

生: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

三、学习八至十三段

1、师:也正是这个万民得福的信念支撑着这个年近半百的老人,以苦为乐,甘愿付出。其实他令人感动的还不止这些。

师:请同学们接着往下读,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通过读你学到的一些医学知识。

并找出李时珍令你感动的地方。

(交流感动的地方)

师:李时珍的哪些做法还令你感动呢?谁来读一下?看着大屏幕

(投影出示:“鸡肠草……生嚼无涎”)

师:李时珍在干什么?

生:品尝草药。

师:你能找出描写李时珍动作的词语吗?

生:端详、扯下、嚼嚼、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这些词语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

师:我找个我们班最大胆的同学来表演一下李时珍是如何品尝草药的(上讲台前)

师:(准备两片叶子)这就是鸡肠草和鹅肠草,待会你尽管嚼。

生:不敢

师:为什么?

生:怕有毒

师:你的担心不无道理,是药三分毒,如果毒性发作怎么办呢?

师:那李时珍害怕了吗?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你体会到什么?

师:老师读,你开始表演吧,这两片叶子你假装嚼就行。

师:你觉得这位同学哪儿表演得好?哪个地方没有表演出来?

生:端详、扯下、若有所悟

师:结合他的表演,同学们再读课文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李时珍为了深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他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吞服一些作用剧烈的药。有一次李时珍为了体验曼陀罗的作用,吞食了这种药物,结果精神恍惚,身体失去了痛觉。

2、师:下面同学们开展小组讨论,你认为李时珍这样做值得吗?

师:李时珍不怕吃苦,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为科学献身,他这样做是为了修订好《本草纲目》,更是为了天下百姓,造福子孙后代。他的做法值得我们赞扬和学习。

3、师:谁来接着这段往下读?这是一段环境描写。

师: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你来读一下。

师:同学们体会到了什么?

4、师:通过以上的学习你打算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如何学习李时珍的这些精神呢?

四、小结:

师:透过漫漫的历史长河,我们仿佛看到大雪纷飞,寒风刺骨李时珍在艰难的前进;骄阳似火,酷暑难耐他也不曾停下前进的脚步。为了万民得福,为了后世子孙,他历时二十七年,倾注毕生心血终于完成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留给了我们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李时珍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二

-|思林居士 发表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三处主要内容精读,学习李时珍不怕吃苦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一、 复习导入(可伴随悠扬的古筝旋律,轻轻的悠悠的,引出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李时珍夜宿古寺》。(学生读题)

2、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不怕吃苦、严谨认真……)(板书:不怕吃苦)

3、课文是怎样反映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反映李时珍精神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

4、小组交流。

二、交流读书体会。

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不怕吃苦的呢?

(一)第一段(从李时珍夜宿古寺中看出。)

1、 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座怎样的古寺?

(出示: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讨论交流:灰尘、断垣残壁、青苔、神像、蜘蛛网)

练习朗读。

继续展开想象:你还看到些什么?

这样的寺院,你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破败、荒凉、简陋。板书)

(学生朗读)

2、  你知道李时珍住破庙的原因吗?(因为他们一心想赶路,错过了客店。)

a)     “一心”什么意思?李时珍为什么事一心赶路?他们是怎么赶路的?(让学生联系“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已经走了好几个月”来交流)

b)    错过了客店,就没人家住宿了吗?(抓“前不见村,后不着店”,“ 隐隐约约”理解)

c)     是啊,长时间的长途跋涉没有减缓李时珍师徒前进的脚步,为了赶路,他们错过了客店,这时,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学生朗读)看到这一切,李时珍会说些什么呢?(出示。句中无“就”字。学生辨析。“就”字说明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不怕吃苦——随遇而安。)

(二) 第二段(从师徒谈论“苦”字看出)

1、师徒俩在什么时候谈论的?(板书:啃干粮)

2、可见,他们的条件是这样的艰苦:没有柴火,他们——捡树枝杂草;没有丰盛的晚餐,他们——烧开水,啃干粮。他们谈笑风生:(出示第五自然段最后一句~七自然段。学生朗读)

这种生活苦不苦?为何觉得不“苦”?

(“破庙”——“家里”的对比,看出现在的“苦”,“万民得福”——“吃点苦”的对比,看出李时珍——“以苦为乐”。)

3、分角色表演朗读。(同桌互练,个别表演。)

(三)    第三段 

1、过渡:

2、虽然这么辛苦,师徒俩对工作采取什么态度呢?(出示第12自然段。朗读。)

(1)“鸡肠草……”这儿用了一个省略号,什么意思?“鹅肠草,生嚼无涎……”

这儿又用了一个省略号,表达的意思和前面的相同吗?(不同,前面的省略号表示李时珍记到“鸡肠草”时,有点吃不准,于是疑惑、思考,这才叫庞宪拿来药包,找出“鸡肠草”和“鹅肠草”作比较。后面的省略号表示李时珍记下的并非到鹅肠草为止,下面还有很多其他的药材。)

(2)李时珍是怎样分辨“鸡肠草”和“鹅肠草”的不同药性?(放在嘴里咀嚼。)(李时珍的这样做将遇到什么样的危险?)好多植物是有毒性的,这样鉴别你们觉得值得吗?可见,李时珍对科学是那样的——严谨认真。(板书)

(3)亲自尝草药是很危险的,李时珍这样做就是为了——万民得福。我们怎样来读好这段话“(敬佩、赞扬)

学生练读,个别读,齐读。

三、总结课文

(建议:最好截取一段有关他的电影片段播放或寻找专题介绍他的节目片段,伴上音乐,效果可能更好,可能难度有点大,但相信你!)

1、中国医药学的史册上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世界医药学的史册上也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他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出示)。此时,瞻仰着他的像,看着这本《本草纲目》,你想说些什么?(可让学生写一些,再交流。)

2、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不怕吃苦、工作严谨认真的药物学家——李时珍,记住编写《本草纲目》这本百科全书的伟大作家——李时珍。

四、作业

1、搜集有关中药或中成药(包装盒或说明书),了解药效。

2、课外搜集有关李时珍的故事或像李时珍一样的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故事会。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李时珍)

此文转载;id=941

李时珍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三

一、导入

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话:“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话,说说你有什么感觉?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预设:从山风呼啸、猫头鹰尖叫感觉阴森森的,叫人恐怖、害怕甚至毛骨悚然。

师:再读一读,读出让人毛骨悚然的感觉。

……

同学们的朗读确实制造出了阴森恐怖的气氛。是的,如果我们一个人在荒郊野外的古寺里,唯一能引起我们注意的就是由山风呼啸和猫头鹰尖叫所带来的恐怖气氛。但是,彼时,却有一个人的心似“一轮圆盘似的月亮”,他是谁?他此时的心境是什么样的?(像月亮一样宁静)。这时他在哪呢?在古寺。

板书:李时珍夜宿古寺

生读题目,提问题: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

师:很好,答案就在第一段里。

生: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

师再追问:李时珍为什么要一心赶路呢?

生:查访药材,修订本草纲目。

师:补充李时珍的经历。(24岁从医到太医院后,在行医当中,他发现当时的本草书收药不全,名称混乱,多有谬误。于是,下决心编写一部新的本草书。他先详细研究了古代有关的本草学、医学等各类书籍,然后,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行程达上万里路。他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写成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二、感受李时珍的生活之苦。

师: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我们的生活,那么你们会选择哪四个字?

预设答案:衣——食——住——行

师:那么我们就来说说李时珍师徒的衣食住行,看看师徒二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一)默读课文1——7自然段,在能触动你心灵的词句旁批注你的感受。

(二)交流

*体会行之苦

预设:1、行的时间长:总时间长:好几个月了,每天行走的时间长:晓行夜宿。

2、行的路程长。李时珍和庞宪走遍安徽、河南、湖北。

教师补充:还有江苏和江西,上万里路,全靠两条腿走呀!

预设:走到太阳渐渐下山,飞鸟归林;走到前不见村,后不着店,走到心里焦急起来。

指导读第1、2自然段,读出焦急的语气。

*体会住之苦

破败的古寺里。

师:你从那些地方体会古寺的破败?

厚厚的蜘蛛网、断垣残壁、灰尘、青苔

老师再提示你们:当庞宪看到房屋的轮廓时说什么?而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庞宪还有话吗?由此可见,这古寺确实破败。然而,面对这样“破败的古寺”,李时珍却“轻轻推开门”,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李时珍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是多么低啊。

读一读,读出古寺的荒凉,李时珍的淡定。

*体会食之苦。

教师引读:

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气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

师:啃的意思是——

生:用力咬

师:为什么需用力咬?

预设:可能是带的粮食风干了,硬了。可见,他们在路上察访药材的时间太长了。李时珍都近五十岁了,还长年在外奔波,生活条件如此艰苦,饿了就啃些干粮,喝些凉水。他们的“食”是如此之苦。

*体会衣之苦

预设:为寻访药材,背的药材多,笔墨纸砚多,自然无法带很多衣服,得忍受衣服脏、寒之苦。

预设:一是又破又脏的衣不御寒之苦;二是啃干粮,喝冷水的食之苦;三是住古寺不能洗澡,热洗脚脸,没有安榻的住宿之苦;四是为访药材要晓行夜宿的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行走之苦。

师: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他们还经受什么苦?

预设:心之苦。常年漂泊在外,师徒俩形影相吊,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荒郊野外,孤独寂寞啃食着心灵。

预设:李时珍以苦为乐。

师:是什么支撑着他这样以苦为乐?

预设:是他想到修订《本草纲目》,让万民得福。

师:那么你凭什么这样说呢?

预设:第7自然段。“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是值得的。”

生:坚定的

师:好,那么你也像李时珍一样用坚定的语气把这句话告诉你旁边的庞宪们。

生齐读,体会李时珍为民造福的伟大决心。

三、体会李时珍对工作的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导入:借着月光,我们走近寺庙看看他们在干些什么。

1、工作连轴转。

师:师徒俩累了一天了,也该休息了吧?

生:没有,他们还要记下寻访所得。

师引读:是啊,李时珍说:——(“庞宪,趁着大好月色,我们把今天的寻访所得记下来吧。”)

师:李时珍之所以能做到坚持白天赶路采草药,夜宿古寺还要记下寻访所得,工作连轴转,是因为他说过:“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

生: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2、冒险尝药材

师:再读一读8——12自然段,说说书中的哪一幕给你的印象最深?

……

生:他亲自品尝药草给我的印象最深。

出示重点句子:他拿在手里仔细端详,又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

生:先仔细端详,还不能辨别,就放在嘴里嚼嚼。

生:知道。

师:那么他为什么还这样做呢?

生:他是为了让他修订的《本草》更加准确,他亲自尝尝,就避免让后人因为开错药方而出现危险。

此时,同学们一定对李时珍有了更深的了解,你又想起他说过的哪一句话了?

——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师:此时,你想对李时珍说什么?

预设:你真是一个称职的好医生,你一心只想造福百姓。

师小结:这就是李时珍,对于生活的苦,生命的险,他早已置之度外,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再次齐读这句话,读出我们心中的崇敬之情

四:感受不同意境蕴含的不同心境。

预设:看见“圆盘似的月亮”,看见“皎洁的月亮”,看见“大好月色”。

师:为什么?

生:他们还在把今天的寻访记录一一写下来。

预设:1、他忘记了害怕,忘记了寒冷,忘记了休息。心中只有《本草纲目》。

2、他忘记了饥餐渴饮,忘记了晓行夜宿,忘记了旅途的寂寞,心里只想为民造福。

师:因为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再读一读这最后一段话,让古寺的破败阴森,李时珍的执著无悔,都在朗读中表现出来吧!

小结:“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表面上看,这一段话并没有提到李时珍,但联系全文一推敲,我们就知道,第一句话是我们常人对阴森森的古寺的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也是李时珍师徒俩餐风饮露,晓行夜宿的写照。而第二句话,“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正是李时珍忘却恶劣环境,心如止水的心境写照。佛教中常以月亮来比喻世界与本性的空明澄澈,同时也是人内心“无念”的具体表现。作者正是借“月”释怀,将李时珍除《本草纲目》外心无杂念的医圣风范展现在我们面前。

所以李时珍说:——“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四、讲李时珍故事,感受李时珍的光辉形象。

教师补充故事:还有一次,李时珍为了试一试曼佗罗的药性,因为麻醉性太强,几天昏迷不醒,家人焦急万分。所幸的是,后来他终于脱离了危险。

所以,中国医药学的史册上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世界医药学的史册上也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不怕吃苦,工作严谨认真的医圣——李时珍。

李时珍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四

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讲述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住破寺、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离他们的生活是很遥远的。我希望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在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李时珍的可贵精神,产生对这位历史伟人由衷的敬佩之情。

二、三备《李时珍夜宿古寺》

这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随着我对文本的解读不断深入,对于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先后备出了三种方案。这个过程虽然是有点痛苦,但对我来说是一种历练,是一种成长,更是一种对于语文教学的重新认识。新课改以来,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有时纸上谈兵很简单,但一旦真正落实到不同类型的文章中,落实到课堂上,真的还是不容易!今天借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共同分享我的心路历程!

1、一备

对于这么长的文章,在课时的划分上,出于考虑课文一些词语与药草有关,一些词语理解也比较难,如: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察访 断垣残壁  生嚼无涎  生嚼涎滑  呃逆,文章后面又有有关训练学生分段和概括大意的训练。所以第一课时的教学,我在训练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抓住四句反映时间变化的句子,思考:随着时间的变化,事情也在不断发展着,引导学生概括在不同的时间段师徒俩所做:太阳下山时,错过客店,决定住破庙。夜幕降临时,饥餐渴饮,笑谈吃苦。月亮升起时,记载所得,亲尝草药。再根据这四句话把课文划分为三部分。这样,第一课时的学习重点在学习生字词和整体感知上。文章内容基本没有涉及。

抓住李时珍的语言“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入手,让学生理解,并以此引出核心问题:李时珍说的“吃点苦”是怎样的苦。

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李时珍行得苦、住得苦、吃得苦、记录苦,再展开想象:

a、骄阳似火的夏天,李时珍师徒俩             。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北风凛冽的寒冬,李时珍师徒俩             。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又是中秋月圆时,李时珍             。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通过联系说话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吃的其它苦并走进李时珍的内心世界,在对李时珍的语言一唱三叹中,感悟人物高大的形象!

2、二备

当我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其他老师交流时,新的问题出现了。这篇文章是通过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件事来刻画人物的形象的,不仅仅是讨论吃苦这一表面,而应该让学生走进文本,透过苦看到李时珍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李时珍的高大形象,同时习得文章的一些表达方法。而且,放在一开始理解李时珍的语言,学生没有联系上下文,难以悟出两处的对比:把在家里和住破庙对比,把个人吃苦和万民得福对比。用这句话贯穿全文的教学意义不大。

于是,在原来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我进行了修改,围绕文中的“苦”和“不怕吃苦”展开教学。首先由故事的背景入手,让学生知道,为了编写《本草纲目》,李时珍师徒俩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直接引出核心问题:为了编写《本草纲目》,李时珍吃了哪些苦?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李时珍?接着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全班的讨论:

古寺破败——不怕吃苦——环境描写

笑谈吃苦——以苦为乐为民造福——细节描写

月下记载

亲尝草药——严谨认真  为民造福——环境描写

课堂实践证明,这样安排还是存在问题:

(1)我发现,时间上不充足,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处处蜻蜓点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谈,学生谈得不深入,理解不深入,就不会在学生心灵深处由衷地对李时珍产生敬佩之情。此外教师牵的痕迹很重,而且,学生读书的时间没有了保证!

(2)徐老师的一番指导,也点醒了梦中的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你会怎样划分教学内容?词语的理解最好是不是结合具体的语境?核心问题的提出可不可以由学生完成,而不是老师的包办代替?李时珍最为可贵的品质是什么?对人物形象的感知是不是要割裂开来?语文元素的体现是不是应该更浓一些?他还特意到王崧舟老师的经典课例《一夜的工作》。

3、三备

是啊,一篇文章内容安排得不合理,教学的重点就难以突出。无论是李时珍夜宿古寺还是笑谈吃苦,只是故事的一个开始,最能让学生留下印象的是他一夜的工作啊!只有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李时珍夜宿古寺的那一夜,看看他如何记载的,学生对李时珍最为可贵的为民造福的品质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件事,相对于李时珍修订《本草纲目》来说,只是其中的一个小故事。可是就是在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到一个为了实现人生目标,造福人民的高大形象。

在品味徐老师的一番话和研读《一夜的工作》后,我有了很大的收获。

(1)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要简明,方法要简便,但过程要扎实,理解、感悟要深入。

(2)教学内容的划分要更加的合理。

(3)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利用阅读教学中即时生成的有意义的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多向思维、互动交流,通过思维碰撞,达成教学目标。

(4)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思维、感悟的过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形成阅读能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在教学设计上作了改动。在处理教材时,我决定把这个“小故事”与修《本草纲目》这个“大背景”紧密结合来进行教学,让学生透过这一夜,看到李时珍无数个夜晚!我决定第二课时只上文章的第三部分,这也是最能体现李时珍为民造福品质的一部分,合理分配两课时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步骤上,体现出层次性,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后的初步感受,李时珍的这一夜是怎样的一夜,再用一个非常开放的问题:哪些句子触动你心弦,让你的心为之一颤?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去读,去品,去谈自己的所思所想,真正走进那个夜晚,了解李时珍记录的条件差,记录得如此翔实,记录时的危险,并从文字背后读出李时珍的品质,让人物形象从有温度的文字中鲜活起来。从三个层面,让学生感受到李时珍的这一夜是为民造福的一夜!最后,由点及面,27年中,李时珍的每一个夜晚都是在忘我地编写《本草纲目》的,从课文中走出来,领会作者窥一斑见全豹的表达方法。

李时珍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五

作者:方霞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李时珍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1、朗读生字新词。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

2、思考讨论:

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

“一心”是什么意思?李时珍为了什么事“一心”赶路?

错过了客店,就没有其他人家投宿了吗?

正当师徒俩感到焦急时,事情出现了怎样的转机?

这是一座怎样的古寺?断垣残壁是什么意思?(出示句子,朗读体会。)

这是一座破败的古寺,那灰尘、蜘蛛网还表示什么?

这样的破寺,李时珍能住吗?“就”字怎么理解?

3、自由朗读这一部分,想想还有哪里不懂。

4、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三、学习第二部分。

1、李时珍师徒俩就在古寺里是怎样过夜的呢?四人小组一起读第二部分,讨论。

2、讨论,交流。

3、理解:“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4、练习分角色朗读5-7自然段。自由组合读,指名读。

5、说说这部分的意思。

四、学习第三部分。

1、自由默读第三部分。

2、师徒俩累了一天了,也该休息了吧?(没有,他们还要记下寻访所得)

3、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4、12段中有两个“……”,它们的意思相同吗?分别表示什么?

5、李时珍是怎么分辨出鸡肠草和鹅肠草的不同药性的?这表明李时珍的什么精神?(严肃认真,非常负责)

6、分角色读这一部分,注意语气。

7、小结。

五、作业 

查找李时珍的资料、故事;一些中药及其药效。

板书设计 :

16、李时珍夜宿古寺

(破败)

喝水、啃干粮

边忆边写

端详、扯下、嚼嚼

不怕吃苦,工作严谨、认真、踏实

教学后记:

《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主要记叙了,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住破寺、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他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教学时,让学生先搞清寺庙如何“破败”,边讲边读;在体会李时珍和弟子庞宪的对话,明白“修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的含义;最后理解他们虽累了一天,但还要记下当天的寻访所得,以及李时珍在分辨不出鸡肠草和鹅肠草的不同药性时,是亲自品尝,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学习本课,通过让学生说,分角色朗读等来体会李时珍的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教育学生要向李时珍一样,做事严谨认真,这是很好的思想教育的材料。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