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报告大全(19篇)

时间:2023-11-02 作者:雅蕊优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报告大全(19篇)

调研报告可以发现问题和隐患,帮助我们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和风险防范。调研报告是一种对特定问题或主题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的书面材料。通过撰写调研报告,我们可以全面了解特定领域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调研报告应该注重实用性,为读者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和建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下是调研报告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如果您对调研报告的写作有兴趣,可以通过阅读以下范文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优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报告大全(19篇)篇一

我市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20xx年专门下发了新委发〔20xx〕38号文件即《新沂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政府相关部门立足本职积极推进,全社会对信用体系建设认识程度逐渐提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问题:诸如缺乏高端引领,上下联动运行不畅,基层推进难度大;部门各自为战,信用资源不能共享,界定标准不统一;诚信产品品种单一与需求不旺共存,诚信主体漠视诚信等。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要把宣传文件的要求落到实处。全市上下要拿出四城同创的力度和精神来宣传和落实我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四城同创工作。据网上资料,全国已有20多个县级单位因种种原因不诚信而上了黑名单。这种情况一旦出现,损失无法挽回。为了保证全市上下思想认识上的彻底到位,建议组织市党政代表团去山东荣成等地实地考察学习。

工作总结其次要强化组织机构。要进一步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议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正科级社会信用管理中心,落实专项编制(不少于7个),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不仅要成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而且各镇(街道)和部门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真正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体系,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第三要信息全面集中。目前全市涉及信息归集单位47家,法人数据库归集数据项274类,已归集数据11万多条,涉及市场主体及法人单位5.5万户;人口数据库已归集数据117万条,归集数据项53类,涉及1xx万自然人。市民政局整合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建立社会组织基本信息查询平台。目前已上传新沂市电子证照信息系统数据111条,其中20xx年行政许可信息95条,变更信息3条,20xx年行政许可信息13条。但这还远远不全面。要围绕“归集、建档、共享、运用”四大关键环节,迅速启动“一网两库一平台”为核心的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完善信用信息交换目录,确定信息类别,与政府各部门对接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立健全信息交换与共享机制。必要时可请第三方机构录入数据,诸如人口基础数据、法人基础数据、公共信用基础信息、失信信息等。

第四要及时公示结果。加大政府信息公示力度,以强化“双公示”工作为抓手,严格执行办结后7个工作日内公示的.要求,开通“双公示”专栏,强化督察,全面、及时、准确地公示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

要借鉴外地经验,为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制定如《市自然人征信管理办法》、《市社会法人征信管理办法》、《市自然人和社会法人信用信息评价规定》、《市个人信用奖惩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对我市公共信用信息归集、查询、使用、失信惩戒及失信责任追究作明确规定,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按《失信惩戒责任追究办法》,对部门未按规定落实惩戒措施的,严格与年度目标考核挂钩,作为扣分重要依据。

对事业单位信用体系建设,促进诚实守信地开展业务活动,会同编办、法院、公安、财政等部门联合开展事业单位信用等级评定工作,通过自查自评、分类评分、初定等级、反馈征询、结果公示等环节,完成全市事业单位的信用等级评定,先后对存在较重失信行为法定代表人进行了约谈乃至通报。

构建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出台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实施办法,全面细化对守信行为褒奖和对失信行为的联合惩治,有效发挥多部门“组合拳”威力,确保实现“守信必奖、失信必惩、一处失信,处处受惩”信用管理目标。组织部门要将信用审查作为提拔任命干部的前置程序,对拟提拔人员及其配偶的信用状况进行审核,并作为使用与否的重要依据。金融、司法等部门要对相关自然人随时提供守信报告,要严格参照外地的《自然人征信管理办法》管理实施。心得体会这个问题对我市来说尤为迫切。

要通过创新驱动,打造我市诚信品牌来牵动全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比如:对街区开展诚信示范街区打造活动。对街区经营户进行综合评定,确定a、b、c三等九个信用等级,并进行集中公示,努力培育一批诚信经营、文明服务、公平交易的市场经营主体。对评出a级以上诚信示范经营户,金融部门可根据其信用等级、经营状况,提供无担保无抵押的“信易贷”。对企业开展企业贯标活动。按照企业自愿、严格规范、分级实施、服务引导的原则,做好前期对接、中期指导及后期跟踪工作,切实提升企业信用管理能力。对通过贯标验收的企业在市场准入、银行信贷、政府采购、行政审批、工程招投标等领域提供便利。对市区公民开展“诚信斑马行”等活动。对交通违法行为按规划分失信等级,实行黑名单制度,切实增强市民“文明交通出行”意识。对农村居民开展“村居环境美”活动。对教师和学生开展“诚信教育行”活动等。

优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报告大全(19篇)篇二

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中小企业应加强自身信用管理。一是树立信用品牌形象意识。信用在交易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市场价值,诚实守信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中小企业要从长期发展考虑,树立诚实守信的品牌形象。二是培养企业专业管理人才,提高管理人员的信用意识和管理技能。三是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自觉增强信用意识,积极维护企业信誉。四是完善企业财务制度,规范企业财务信息披露制度。

5.2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完善信用担保机制。

一是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对担保公司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资金投入来解决信用担保补偿资金的需求。同时吸纳金融机构、企业、民间及资本市场资本,增加担保公司资金来源渠道,明确担保基金扶持重点;二是完善信用担保机制,建立担保风险分摊机制。政府应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明确政府、银行和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承担的责任。

5.3规范发展信用评价机构,提高信用评价整体水平。

一是提高信用评价机构的素质。信用中介机构是信用评价的媒体,评价机构的资质及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信用评价的结果。要加强对信用评价从业人员品德和技能的培养。二是发展各类信用服务业。大力开展和推进包括集信用调查、征集、担保和咨询等于一体的各类社会信用服务业。三是建立统一的信用中介机构行业规范。制定各类社会信用服务机构的市场准入及退出制度的相关立法,以保证信用服务市场的有序及政府的监管。

5.4加强法制建设,构建有利于企业信用评价的宏观环境。

一是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信用信息披露的相关法规、信用信息的取得方式、企业信息数据披露范围的界定,明确政府及相关机构对信息公开的方式和内容以及信息使用的权利与义务[3]。二是加大执法力度。对提供虚假企业信息的行为要严肃制裁,制定市场准入规则和中介机构管理办法,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三是强化中小企业自身信用法制建设。定期开展信用法制专题讲座,积极普及法律知识,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遵纪守法意识。

【参考文献】。

【2】张永姿.金融创新打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商[n].河北日报,2017-2-28.

优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报告大全(19篇)篇三

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要把宣传文件的要求落到实处。全市上下要拿出四城同创的力度和精神来宣传和落实我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四城同创工作。据网上资料,全国已有20多个县级单位因种种原因不诚信而上了黑名单。这种情况一旦出现,损失无法挽回。为了保证全市上下思想认识上的彻底到位,建议组织市党政代表团去山东荣成等地实地考察学习。

工作总结其次要强化组织机构。要进一步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议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正科级社会信用管理中心,落实专项编制(不少于7个),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不仅要成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而且各镇(街道)和部门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真正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体系,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第三要信息全面集中。目前全市涉及信息归集单位47家,法人数据库归集数据项274类,已归集数据11万多条,涉及市场主体及法人单位5.5万户;人口数据库已归集数据117万条,归集数据项53类,涉及1xx万自然人。市民政局整合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建立社会组织基本信息查询平台。目前已上传新沂市电子证照信息系统数据111条,其中20xx年行政许可信息95条,变更信息3条,20xx年行政许可信息13条。但这还远远不全面。要围绕“归集、建档、共享、运用”四大关键环节,迅速启动“一网两库一平台”为核心的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完善信用信息交换目录,确定信息类别,与政府各部门对接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立健全信息交换与共享机制。必要时可请第三方机构录入数据,诸如人口基础数据、法人基础数据、公共信用基础信息、失信信息等。

第四要及时公示结果。加大政府信息公示力度,以强化“双公示”工作为抓手,严格执行办结后7个工作日内公示的要求,开通“双公示”专栏,强化督察,全面、及时、准确地公示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

要借鉴外地经验,为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制定如《市自然人征信管理办法》、《市社会法人征信管理办法》、《市自然人和社会法人信用信息评价规定》、《市个人信用奖惩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对我市公共信用信息归集、查询、使用、失信惩戒及失信责任追究作明确规定,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按《失信惩戒责任追究办法》,对部门未按规定落实惩戒措施的,严格与年度目标考核挂钩,作为扣分重要依据。

对事业单位信用体系建设,促进诚实守信地开展业务活动,会同编办、法院、公安、财政等部门联合开展事业单位信用等级评定工作,通过自查自评、分类评分、初定等级、反馈征询、结果公示等环节,完成全市事业单位的`信用等级评定,先后对存在较重失信行为法定代表人进行了约谈乃至通报。

构建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出台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实施办法,全面细化对守信行为褒奖和对失信行为的联合惩治,有效发挥多部门“组合拳”威力,确保实现“守信必奖、失信必惩、一处失信,处处受惩”信用管理目标。组织部门要将信用审查作为提拔任命干部的前置程序,对拟提拔人员及其配偶的信用状况进行审核,并作为使用与否的重要依据。金融、司法等部门要对相关自然人随时提供守信报告,要严格参照外地的《自然人征信管理办法》管理实施。心得体会这个问题对我市来说尤为迫切。

要通过创新驱动,打造我市诚信品牌来牵动全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比如:对街区开展诚信示范街区打造活动。对街区经营户进行综合评定,确定a、b、c三等九个信用等级,并进行集中公示,努力培育一批诚信经营、文明服务、公平交易的市场经营主体。对评出a级以上诚信示范经营户,金融部门可根据其信用等级、经营状况,提供无担保无抵押的“信易贷”。对企业开展企业贯标活动。按照企业自愿、严格规范、分级实施、服务引导的原则,做好前期对接、中期指导及后期跟踪工作,切实提升企业信用管理能力。对通过贯标验收的企业在市场准入、银行信贷、政府采购、行政审批、工程招投标等领域提供便利。对市区公民开展“诚信斑马行”等活动。对交通违法行为按规划分失信等级,实行黑名单制度,切实增强市民“文明交通出行”意识。对农村居民开展“村居环境美”活动。对教师和学生开展“诚信教育行”活动等。

优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报告大全(19篇)篇四

政府为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积极构建全面覆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全省安排6000万元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20安排1个亿,年将增加到1.2亿用于开展农村三项文化活动。为更好地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用好、用活,按照全市开展的“春节回乡见闻”调研活动的相关要求,我们通过集体座谈、征求意见等形式就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初步探讨和调研。

一、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建制乡(镇、场、区)16个,行政村104个,农业人口28.9万人。近年来,我县的农村文化事业在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大潮中,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尤其是省委为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下拔了专项资金,为农村文化活动送来了“春风”和“及时雨”,改变了我县农村文化事业的“一穷二白”的面貌,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础建设得到加强。2019年政府为开展我县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下拔了51.6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加强基础建设、巩固文化阵地,全县16个乡镇均建立了文化服务站,配备了专(兼)职文化干部18名,建村级文化活动室或阵地96个。部分乡镇还添置了文化活动用品及体育健身器材,开办了图书室、电影院、文化茶园、文化娱乐室,全县已有10个乡镇68个行政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二是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自2019年12月份开始,已在全县各乡(镇、场、区)及行政自然村放映故事片、科教片630场次,观看人数达9.4万余人次。送戏下乡245场次,观看人数达23.5万余人次。举办村级文化培训班参加人数达1000余人,为农村文化站送书1200余册。三是群众文化显现生机。近年,我县不少集镇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唱歌跳舞,健身娱乐。村级文化活动也开始发展,共成立业余演出团体24个,每年文艺演出124场,观众人数达到9.92万人次。一些村还成立了农村开心乐队、威风舞龙队,每逢节庆、假日文艺团体便自发组织到全乡、镇、村巡回演出,得到农村群众的好评和首肯。走进我县农村,唱歌跳舞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看书读报的多了,打牌搓麻的少了;遵规守矩的多了,惹事生非的少了;移风易俗的多了,愚昧迷信的少了,文明新风随处可见。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我县农村文化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通过调研发现,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存在着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一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些基层干部思想上文化意识弱化,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工作摆不上位置,往往“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时不要”。甚至认为“唱唱跳跳,打打闹闹”对“城市生活不可少,乡村可搞可不搞”。这是农村文化发展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二是欠账太多,投入不足。虽然党委、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非常重视,政府的专项资金也能足额及时下拔,但由于我县在资金投入上底子太薄,一下子很难根本改变农村文化事业基础薄弱的现状。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主要以乡镇为主,而乡镇由于捉襟见肘的财力和抓经济的压力。三是队伍建设不力,文化人才匮乏。我县文化事业单位缺乏担纲专才,对全县文化不能很好发挥引领作用,对农村文化发展也关注较少;乡镇文化干部经常变动,或长期“挪用”,业务难熟悉,能力提不高,工作应付的多;民间文化人才又相对集中城区,农村百难挑一。人才匮乏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管理职能未转变。近年,文化主管部门不少精力陷于举办活动等具体事务,从宏观上规划、指导、推进全县文化发展,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着力较少,对业务单位工作管理督促不到位,常常是局里忙、馆里闲,未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职能转变,不利农村文化建设摆上位置和积极推进。

三、几点建议。

1、解决好认识和位置问题。当前,我们已进入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民群众基本温饱后激增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破除和抵御农村落后、愚昧、低俗的恶风陋习,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村持续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我县是农业大县,只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只有农民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我县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从长远和发展看,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也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将其提上日程,摆上位置,真抓、重抓、实抓,是当务,也是职责。

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从我县文化事业的现状看,农民文化需求自主性、参与性增强,已不满足有所“看”,更加追求有所“乐”。各级应把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切实加大投入,逐步改变群众文化活动场地、设备、器材和现代传媒、网络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的状态。上层应变“蜻蜓点水”的“送”文化为实实在在的“建”基础,多给以物和资的投入。基层要将农村文化建设切实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刚性、长效投入机制,改变投入“随意”,工作“应景”状况。同时,通过积极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渠道投入,加快农村文化基础建设。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文化人才下乡制度,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培养。面向社会招贤纳才,解决文化事业单位青黄不接、人才奇缺问题。乡镇要建立健全文体服务中心,配齐专职人员,稳定工作队伍。要大力发掘社会人才,培养文化骨干,建立一支扎根基层、融于群众的农村文化指导员(文化义工)队伍。通过强化“软件”建设,保障各层面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保障农村文化积极健康发展。深化改革,转变职能。要坚持以民为本,确立群众文化是基层文化工作重点,并纳入各级工作目标考核,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落实。文化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弱“办”强“管”,致力于县级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协调、服务,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构建良好环境。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引入市场机制、竞争机制,改变一些单位、一部分人懒散无为状态,强化职能,激发活力,切实发挥群众文化、农村文化建设“领头羊”作用。各事业单位可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积极开拓文化市场,开展有偿服务和文化产品经营活动,不断增强自我发展实力。

优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报告大全(19篇)篇五

根据**县民政局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总体方案的要求,4月13至17日,我带领局生救办、低保办、优安股、福利股等股室负责人到华阳、板桥头、上庄、金沙、伏岭等乡镇就我县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调研采用召开座谈会,与乡镇主要负责人、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干部、部分村(居)民代表和救助对象进行座谈,并深入社区、村组个别走访,全面调研我县社会救助工作中的情况,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途径。调研活动得到乡镇、村干部群众的配合,调研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收获。

一、我县社会救助工作的基本概况。

我县共辖11个乡镇、81个村(社区),总人口18万,其中农业人口14.6万,占总人口的81%。由于我县是皖东南山区小县,受区域和交通等条件制约,经济发展滞后,贫困面大,致贫因素多样,加之自然灾害频发,社会救助任务重、困难多。目前,我县社会救助工作涵盖了自然灾害救助、城乡低保、优抚救助、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慈善救助和社会救济以及教育、科技、司法、住房、再就业救助等。就民政部门而言,重点落实了以下工作:一是灾害救助做到透明化。推行个人申请,村(社区居)委会审核,乡(镇)审核,村(社区)张榜公布,民政审批,财政“涉农资金一卡式”发放到户,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二是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逐步提高。全县现有纳入财政供养的五保对象810人,其中集中供养176人,分散供养634人。投资130万元先后完成了上庄、长安、板桥头、伏岭、家朋、瀛洲、临溪、扬溪等乡镇敬老院新建和改扩建。三是低保工作实现规范化。在城乡低保上,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特别在低保金发放上,推行了银行化发放制度,减少了诸多中间环节,堵塞了各种漏洞,确保了资金足额及时发放到位。四是慈善工作实现社会化。20在省慈善协会大力支持下,共争取慈善资金236元,为解决特困群众救助和妥善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了资金保障。五是医疗救助实现标准化。城镇和农村特困群众医疗救助明确了救助标准,城镇和农村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全额救助年最高不超过4000元。六是优抚对象救助标准稳步提高,优待面扩大。七是帮助流浪乞讨人员解决临时生活困难。全年共列支经常性救助和临时性救助困难群众的资金物资达1815万元。我县社会救助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抓思想教育,抓目标管理,抓责任落实,抓资金保障和积极开展为弱势群体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活动,使困难群众老有所依、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医有所保、少有所助、孤有所养,为创建和谐**和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我县社会救助工作中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近年县政府在社会救助中力度不断增大,并初步建立了社会救助管理体系,有效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但作为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

1、救助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灾害救助、医疗救助和优抚救助等制度的逐步建立和运行,城乡困难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但专项救助制度有待完善。医疗、教育、住房、再就业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尚不完善,造成贫困家庭医疗难、子女上学难、住房条件差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现行的优抚、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政策主要解决了民政对象的生活困难,他们患小病的医疗费用还可以解决,但患大病、老病的医疗费用少则上千元,多则几万元,虽然新农合给予一定的比例报销,但只是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大病医疗费用。在救助实施中,生存性救助多、发展性救助少,输血型救助多、造血型救助少,无法使救助对象通过全面的、综合的救助从根本上彻底摆脱贫困状况。救助内容的简单化,难以满足救助对象的特定需求,达不到救助目的。

2、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强化。社会救助工作项目繁多,任务艰巨。目前各项社会救助工作基本上是分散、各自为政,主要解决是困难群众生活的某一方面问题,不能覆盖困难群众的全部生活,往往造成救助对象的重叠,严重浪费了救助资源,削弱了救助力度,难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资金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目前,社会救助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只有少量资金来源于社会捐助,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近年来,虽然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以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但由于财政财力有限,再加社会捐助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社会救助资金的需求,随着社会救助项目的增加、社会救助覆盖面的扩大、救助标准的提高,资金缺口将逐步增大。

4、城乡救助工作有待进一步协调。城镇与农村长期实行相互独立的社会救助制度,城、乡救助制度各自发挥着维护城、乡困难居民基本生活的功能。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序推进,农村进城打工的流动人口日益扩大,相互独立、长期割裂的城乡救助体系正面临制度衔接和整合的客观要求。

(二)原因分析。

一是县、乡两级财政困难。目前我县的财政可以说是吃饭财政,社会事业发展缺少资金。当前,我县又正处在历史发展的机遇时期,许多新项目、实事工程等急需资金,财政资金难以安排。因而在安排社会救助金时,难以做到足够、及时到帐,另外,近年来由于市场转轨、企业改制和老年化等因素,社会救助人员急剧增多,给本已十分紧张的财政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负担。

二是乡镇民政工作人员与面临的社会救助工作任务不相适应。乡镇无民政机构且从事民政业务的人员基本上是兼职的,工作人员力量与社会救助任务明显不相匹配,造成有些救助对象不能及时得到救助等。

三是对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从做好社会救助工作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的高度来认识此项工作,因而在口头上喊支持,在思想上是轻视,在行动上是等待观望。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在已初步建立的社会救助体系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资源整合,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的核心心是以人为本,实质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工作者发展观为指导,审时度势,全面建立社会救助体系,是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振社会需要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党和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制度安排。

优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报告大全(19篇)篇六

xx年xx月国务院部署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体系建设被空前重视,迫切需要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普遍性并相对规范的信用建设的新路子,新模式。xx年,重庆市政府将社会信用分为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三大块,并率先启动了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将牵头责任交给了市工商局。近几年,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重庆市工商局积极创新实践,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工商牵头,各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模式,对于当前国务院和其他地方开展信用体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xx年,重庆市工商局争取市政府投资36.9万元,依托已经形成了三级联网的工商业务系统,开发并建成重庆市企业信用信息联合征信系统。该系统横向上,依托政府电子政务网,分别以市工商局、区县工商局为中心,与市级部门或区县部门相连;纵向上,依托工商业务系统,实现工商三级联网;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技术上实现全市范围内的信息征集和共享。

(二)建成庞大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

市工商局以工商登记、执法业务数据位基础,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下发信息征集目录,采用ftp方式、电子表格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向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公用企事业单位常态化征集整合信息,形成重庆市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截止今年7月底,联合征信系统已征集来自63个市级单位和40个区县的企业信用信息1890万条,其中工商以外部门的信息占55.5%。

(三)建立多种信息公开渠道。

在市政府电子政务外网,政府部门可直接访问联合征信系统,根据权限,查询信息;在市工商局和40个区县工商局,设立对外查询服务窗口,社会公众可提交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申请,免费查询相关企业信用信息状况,获取信用证明;在互联网,社会公众可访问重庆企业信用网,免费查询企业身份信息。

(四)建立广泛的信用制约机制。

在市监察局和发改委的支持下,xx年开展企业信用信息区县公共资源交易、工程建设领域招投标中应用试点,对存在不良记录的投标企业,给予制约;xx年,与经济信息委共同主导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信息数据库,推动食品安全信用信息、黑名单信息在项目审批、行政许可、税费减免等各项业务工作中的应用;此外,主动宣传企业信用信息在政府部门、司法机关以及公共事务管理部门业务工作中的促进作用,税务、人社、法院等部门先后将信息应用到开展税费清查、社保查补、劳动用工清理等社会管理活动中,两江新区等经济开发区、各级政府应用到招商引资活动中,银行应用到信贷业务工作中;倡导市场交易主体查询对方身份、信用状况,有效防范交易风险。

重庆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非常明显的成效:一是社会信用意识大大增强,近两年企业信用网、联合征信系统内网访问量以及信用证明出具量每年呈几何数上升;二是区县公共资源交易、工程建设等开展企业诚信信息应用试点领域的经济秩序明显改善,串标围标现象明显减少;三是社会管理程度明显增强,仅xx年,市地税局在股权转让环节税费清查中查补增收税费486万元,人社局企业参保率大大提高,逃避债务纠纷、农民工工资等社会问题也得到有效治理。

(一)建立强大的信息征集系统是信用体系建设的前提。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就是建立以信用信息系统为核心的社会诚信体系。重庆市工商局利用现有的三级联网的业务系统资源,和掌握的庞大的市场主体登记信息和行政执法信息,打造的重庆市联合征信系统,成为重庆市开展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载体。

(二)建立部门征信联动工作机制是关键。

信用体系建设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建立信息征集、披露,解决信息不对称,通过对信息的使用,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我国的信用信息分布在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或政府公共事务管理部门,各个部门或系统都有不同的信息保密规定,信息开放非常有限。如检察院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住建部的施工企业的数据库,人民银行的信贷数据库,都严禁对本系统外批量提供。要打破部门信息封闭加强信息征集整合,必须建立畅通征信联动工作机制。

(三)畅通的公开共享渠道是重要基础。

畅通的公开渠道是保证信息资源公开共享得以发挥作用的'基础。从重庆的实践来看,多种公开渠道催生了社会各界信用需求大大增加,下一步,重庆市工商局还将借助强大的互联网,延伸联合征信系统的网络触角,进一步促进信息资源在全社会的公开共享。

(四)信用信息在业务工作中的使用是落脚点。

将的信息应用到具体的业务工作中,建立“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失信惩戒机制,是信用体系建设的落脚点,也是信用信息资源发挥社会管理中作用的重要途径。从重庆的实践来看,信息使用可以应用在“公共资源交易、国家优惠政策享受审批、政府公共事务管理活动、招商引资、行政许可以及政府日常监督管理”活动中,并通过“量化评分、一票否决、信用评级、信用产品”等方式来实现。

近年来,重庆市工商局争取市政府支持出台了《重庆市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公开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信息征集、公开共享的工作规范,争取将企业信用信息应用写入市政府的《重庆市工程建设招标投标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区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监督管理办法》等业务规范性文件中,明确了国有资金投资工程招投标、食品药品安全等众多行业和领域开展企业诚信信息应用,争取市纪委监察局和市发改委的支持,将信息征集和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信息应用分别纳入市政府、纪检监察的工作督察范围,从制度上保证了“信息征集、信息披露、信息应用”工作的顺利推行。

(一)依托工商登记系统,建立全国信用信息征集系统和信息资源数据库。

当前,工商系统已经建立国家工商总局、省级局、地市局、区县局、工商所五级联网系统,掌握着庞大的市场主体登记信息和行政执法信息资源,税务、社保等其他部门在业务工作中对工商信息资源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在建立全国征信平台的建设上有着其他部门无可比拟的优势。建议工商总局争取工作主动,取得国务院支持,依托工商登记系统,建立全国信用信息征集系统和国家信用信息资源库,在省级及省级以下,以工商局为中心,对地方政府公共管理部门的信用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省级信息资源分库,汇集到国家工商总局信息资源库,形成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资源库。并以互联网为依托,反馈到政府机关、司法机关、公共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实现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公开共享。

开展工作调研,充分了解各地信用体系建设征集系统和信用信息库建设情况,制定信用信息征集系统技术标准、数据接口标准,根据需求建立科学的信用信息征集目录、指标体系,实现全国信用体系建设一盘棋。

(三)建立畅通的联合征信工作机制。

在当前我国部门信息公开有限的前提下,应通过一系列的制度约束,形成畅通的联合征信工作机制,以促进部门间信用信息资源的征集整合:一是加快信用体系建设的国家立法立法进程,将公共服务部门提供信用信息义务纳入法律范畴;二是将信息征集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管理,对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进行有效的评估,并开展督察。

(四)强力推行信用信息在开展社会管理工作中的使用。

一是争取国务院以文件等形式强制规定政府部门在公共事务管理活动中使用信息资源库,并综合利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对失信行为给予制约,形成跨部门的“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失信惩戒联动机制;二是推动信用报告、信用评级等信用产品的研发,推行信用产品在各项业务工作中的使用;三是以信用评价为基础,推行行业信用评价标准的制定和完善。

优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报告大全(19篇)篇七

稳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其它工作都无从谈起。中央明确提出“抓发展是政绩,抓稳定也是政绩”,永清县历届党委政府一致认为:抓不好稳定工作,是对党、对事业不负责任,也是对人民群众不负责任。只有抓好稳定工作,才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做到为官一任、保一方平安。

基于上述认识,我县把维护稳定作为县委、县政府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针对新时期稳定工作既要有效解决群众的现实困难,又要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还要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实际,针对过去稳定工作条块分割、各自为战、成效不明显的弊端,我们坚持用改革的思路、系统的办法,全面推进稳定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是我们也发现,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发展不均衡,有的单位和部门对此项工作还没引起足够重视;。

二是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政法和行政执法各部门的协调配合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执法为民的意识、方法、手段有待进一步强化。

几点做法及建议:

今后,我们应本着“服务居民、凝聚人心、强基固本、加快发展”的宗旨,按照“休闲有去处、活动有场所、愁事能解、难事能帮”的原则,以便民、为民、富民、安民为目标,大胆改革城镇管理体制,配齐配强居(村)民委员会,并广辟筹资渠道,建立健全功能齐全的标准化社区(村街)活动中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自治组织和群众组织的作用,上为党委、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使社区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新型社区。在政府职能向社区延伸上,本着“小社区,大服务”的思路,组织民政、劳动、公安、计生等职能部门进驻社区,开展扶贫济困、就业安置、民事调解、医疗保健、政策咨询等便民利民活动,使部门工作重心下移,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作风转变。党组织覆盖社区,政府职能延伸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体系配套社区,使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距离拉近了,群众的一些困难和问题解决的速度快了,从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形成了“不进大院进小院,不找政府找社区”的良好工作局面。二是逐步使社区成为教育群众的前沿阵地。一方面,依托中小学校的场地和人员优势,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教育居民、服务居民,提高了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发挥社区文化阵地作用,组建晨练队、秧歌队、合唱队、诗歌协会、书画协会等文体团体,这样既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又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三是成立扶危济困的基础平台。在完善社区文教、便民、治安、救助、就业、卫生、环境、法律八大服务体系基础上,广辟门路开展了以党员干部就业指导“一助一”、在职党员扶贫解困“一帮一”、先进分子志愿助残“一联一”、居民百姓善待老人“一赠一”、单位便民利民“一对一”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活动,使群众在生活中感受党的温暖和关怀。

我们应积极改革信访工作体制,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努力构筑信访工作大格局。

一是组建群众问题调处服务中心,建强信访工作机构。过去信访部门编制不够、经费不足、地位不高、待遇偏低,不仅无法应对日益严峻的信访形势,而且很难协调处理各类信访问题,导致信访工作陷入被动。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应从有关部门抽调精兵强将充实信访力量,成立大信访办,集中解决信访问题,迅速遏制了信访高发势头。

二是实施“六联责任单”,强化责任落实。责任不落实、落不实,是信访问题久拖不决、小事拖大的主要症结所在。我们今后是否能够实行信访“六联责任单”,对一些重大信访问题和复杂疑难问题,由县信访办代县信访领导小组下达一式份的群众信访问题处理通知单,分送发案部门主管县领导份,信访人份,县委办、政府办、县委组织部各份,信访办备存份,县领导通知单附信访人反映问题原件,信访人通知单附主管县领导、发案部门负责人联系方式。以此来推动信访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我们应把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为稳定工作的重点之一,坚持以“平安创建”为统领,狠抓了各项基础性工作。一是以社区为基础,完善城镇治安防控网络。按照干部出机关、警务进社区、巡防上街面、联防成网络的思路,全力做到警力下沉,警务前移,构建社区警务体系;按照专群结合、群众为主的要求,在社区建立了专职治安员为主体的群防群治体系;按照抓薄弱、抓盲区的要求,在县城出城口建立功能完备的警务工作站治安卡点,构建了城乡共防体系。从而形成了广覆盖、全天候、立体化的防控格局。二是以平安建设为龙头,强化农村社会治安综合防范。针对农村治安防范面大、警力不足的实际,强化平安机构建设,打造农村治安防范网。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将乡镇综治办人员单列出来,解决过去乡镇没有专门机构抓平安稳定工作的问题。同时,每——个村设立一个警务区,村村建警务室,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治安防范格局。即:民警、专职治安员、义务联防员三级互动梯队;物防、技防、卡点、警务工作站四个互动平台;自防、协防、纵向、横向四层联动网络;组织、经费和制度三项保障。三是以强化打击力量为重点,加强公安基础工作。选派优秀干警到乡镇派出所任职。

我们应把转变干部作风,帮民致富,为民排忧作为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稳定的一项重要措施,全县干部统一行动,集中开展了“走千家万户,解百姓难题”活动,并作为长期制度固定下来,坚持下去。一是进行拉网式真查实访。乡镇负责所辖村、户走访;县直部门和有关事业单位负责城内社区居民户走访。做到不漏访一户,不漏记一个问题。二是有效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走千家万户”是形式、手段,“解百姓难题”是目的、根本。走访主体与被访对象结成帮扶对子,能帮助解决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三是随时接受和办理群众意见与建议。在“走千家万户、解百姓难题”基础上,我们还应广辟联系群众渠道,随时解决实际问题。如设立党委书记信箱,每两天查收一次信件,对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办理。开展“走千家万户,解百姓难题”活动,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干部对百姓生活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使其心灵受到震憾,思想受到教育,使广大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理顺了情绪,进而维护和保持了全县安定团结的好局面。

形成维护稳定工作体系和长效运转机制,加强基础建设至关重要。一是强化物质保障。社区综治建设可采取企业捐一点、单位集一点、政策倾斜一点、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建设省一点、有关部门赞助一点的办法筹措资金。二是强化队伍保障。为了便于工作,我们在不增加总编制,不突破干部配备级别职数基础上,相应提高稳定工作机构规格。三是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为调动各级干部抓稳定工作的积极性,应在选人用人导向上进行了调整,明确有信访工作经历的干部可优先推荐为后备干部,有信访工作经历或从事信访工作半年以上的干部,在提拔中给予优先考虑。落实维护稳定工作人员相关待遇。建立约束制度:考核制,将稳定工作目标分解到系统、乡镇、政法部门和社区,进行定期检查和随时抽查,并作为相关部门和乡镇一把手述职的重要内容;风险抵押金制,乡镇、部门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按相应标准交纳稳定工作风险抵押金,年终考核,兑现奖惩;“一票否决”制,对抓稳定工作不力的乡镇和部门,实行“黄牌警告”,对其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进行诫勉谈话;责任追究制,对出现重大问题和责任事故的部门和单位领导追究责任,给予免职、降职或撤职处分。

以上是我在维护社会稳定、打造平安永清方面一些有待成熟和完善的想法,不足、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多加批评指正。

优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报告大全(19篇)篇八

根据人行有关文件和办事处、联社要求,为全面总结全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现状,我社开展关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现根据调研情况,做报告如下:

我社总结历年信用工程的开展情况,确定了我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为:以农户为依托,以村级信用评定小组评定为途径,信用社与村委紧密结合,建设完善而符合大津口实际情况的新一代农村信用体系。工作重点和特色为:建设完善而符合大津口实际情况的新一代农村信用体系。

我社辖内共有村19个,农户6325户,已建立信用档案数845户,已评定信用农户数824户,对于已建立信用档案579位农户发放贷款,20xx年累计贷款发放额9021万元,现存余额7784万元。

通过每年的信用工程建设,截止到20xx年底,我社共评定信用社村18个,分别是:牛山口村、栗杭村、李家泉村、范家庄村、艾娃村、下梨园村、杏园村、安家林村、黄山头村、西城村、水牛埠村、上峪村、藕池村、沙岭村、大津口村、上梨园村、东城村、下峪村。

当前工作的主要问题是在建设信用体系的过程中,可能因为种种原因使很多本来不符合条件的农户混入了信用体系之中,大大增加了信贷风险。

究其原因,在信用评定的过程中,村委作为农户的直接领导者,在信用评定的过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有的`村委成员会帮助不符合条件的农户混入我们的信用体系当中来。

在新的一年信用体系建设中,我们将借鉴以往工作中的经验,吸取不足,改进工作方法,具体如下:

1、继续推进信用工程建设,评定信用户、信用村2、甄选优秀信用户,适当扩大授信额度,建立典型,推广经验和做法。

3、改变单一“信用社+村委”模式,吸取更多、更广泛的人。

进入信用评定小组,改变原有模式的弊病。

4、严把准入关,防止不符合信用条件的客户进入信用体系之中。

优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报告大全(19篇)篇九

尊敬的乔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为了全面、系统地掌握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根据区人大常委会的工作要点安排,经主任会议研究决定,区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在王香莲副主任的带领下,4月26月对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实地察看了区文化馆、图书馆、东关社区等有关公共文化建设情况并听取了区文广新局的相关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逐步加大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大力发挥基层文化设施的阵地作用,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水平,初步形成了区、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地活跃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活动。截至目前,全区现有文化馆、图书馆各一个,数字电影院5个,文化活动场所5个,社区小型活动地3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93个。

主要表现在:

(一)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延伸覆盖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一是区人民政府为乡镇综合文化站配送了大批文化器材,多媒体、现代化办公用品等设施、设备,大大提高了基层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以政府采购的方式,为农家书屋配送了图书1500册,光盘100张,流动图书300册,确保完成农家书屋基本实现全覆盖的任务目标;三是同时通过组织开展广场旱船秧歌展演、青少年才艺展、公园健美操表演和弹唱演出,群众在公园、广场、社区自发组织的各种文艺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建立健全服务制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一是实行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免费向社会开放制度,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二是完善基层文化设施设备管理制度,确保公共文化单位的服务功能得到有效实现,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二、主要问题。

(三)文化专业人才匮乏、文化管理队伍薄弱。我区大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缺少既懂管理又懂业务的文化站长,基层文化活动编导人才和各艺术门类的专业人才缺乏。传统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急需培养传承人。有些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业务技能水平偏低,专业能力不强,难以满足当前繁重文化工作的需要。

三、几点建议。

(一)建议区人民政府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府责任,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民生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不足、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问题,丰富和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时加大综合协调力度,推动跨部门项目合作,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有效整合公共文化资源,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二)建议区人民政府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积极探索建立公共文化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和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合理配置资源,加快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和服务规范,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效能作用。

(三)建议区人民政府进一步壮大文化管理队伍,科学合理安排人员编制。加强专业文化人才的培训,不断创新公共文化用人机制,吸引优秀文艺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重视民间文化人才培养和队伍发展,加大对民间文化团体和群众文化活动的支持、引导力度,推动其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发现和培养本土文化人才,培养一批文艺骨干和文化活动热心人,不断提升我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优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报告大全(19篇)篇十

xx县中心城区是县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县城最为繁华的区域,餐饮、娱乐休闲、购物等大都汇聚于此。城区的稳定直接影响着全县的稳定。因此,加强城区治安防控,是动态环境下强化治安管理,提高社会控制能力的客观需求。下面,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践就如何加强城区治安防控工作谈几点认识。

“城区稳则全县稳,城区安则全县安”。近些年来,xx县委、县政府和县公安局党委高度重视城区治安防控工作,中心城区发案一直保持稳定,重特大案件持续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大幅度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和谐稳定。特别是县委、县政府出资组建了一支专业化的城区治安巡防大队,投资安装了一批“电子警察”,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各类刑事和治安案件的发生。以xx派出所所辖区域为例,20xx年,该辖区刑事案件发案数与20xx年相比下降17.3%;20xx年,该辖区十类可防性案件发案数与20xx年相比下降15.1%;20xx年,该辖区“双抢”案件发案数与20xx年相比下降18.5%。

从总体情况上看,xx县城区治安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城区治安防控建设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治安防控工作机制滞后于治安形势。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日益国际化,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日益复杂;犯罪活动不断向组织化、智能化、专业化发展;社会转型期打击任务繁重,专项斗争频繁,治安防控工作机制以打为主倾斜;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治安防控工作机制尚未形成,从而不能适应治安形势的发展变化。二是警力不足,群防群治组织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警力不足一直是困扰着公安工作的一大难题,民警超负荷工作,而基层治保会、义务巡逻队等群防群治组织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群防群治组织名存实亡。三是治安防控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科技含量低。目前,我县治安防控中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信息化水平、高科技含量低。其主要原因在于资金紧张、投入不足,加之老城区规划建设的一些历史原因,形成了居民区杂乱无章,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居民小区,使一些科技设备无法使用或无人管理。四是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相对薄弱。特别是在“盗抢”案件中有些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不够,从而导致了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一)注重快速反应,加强指挥中心建设。完善公安指挥中心信息系统建设,使指挥中心与各种警务活动得到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其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的指挥协调作用;加快350兆集群系统建设,提高公安机关的快速反应能力,从而达到对突发事件、重特大刑事案件的有效处置和控制,对一般案件达到即发即破的能力。

(二)注重借助外力,建好防控网络。在派出所的指导下,合理安排和使用好巡防队这一重要力量,充分发挥其职能,建好社会的防控网;以人民群众为基础,充分调动治安积极分子的工作热情,建好社区的防控网;按照社会化、市场化的要求,在公安机关的管理和指导下积极筹建保安公司,增强专业保卫力量,建好内部单位的防控网;在重点行业和场所,积极物色和建立内部人员,建好重点行业场所的防控网。

(三)注重技防建设,提升治安防控科技含量。加大资金投入,科学规划治安防控信息化建设,提高科技含量,一切为了“打赢”。完善便携式快速查询及反馈信息系统,提高民警在巡逻盘查时的工作效率;在商业区、居民区积极推广技防报警系统和电视监控与公安报警系统联网,使之用之于民,从而构筑完整的公安情报信息网络。加强民警科技设备的使用和学习,用高科技武装民警,从而形成较高的战斗力。

(四)注重以打促防,巩固防范成果。基层一线单位特别是派出所要以防范为基础,打击破案为手段,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为目的。对于群众反应强烈的案件或某种案件的多发区域进行分析研判,制定方案合理安排警力,做好巡逻防控和重点破案工作,同时在适当的时组织集中行动,“以点带面”,从而达到达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如:20xx年破获的以韩猛为首的系列抢劫案为例。在尚未破案之前,xx梅湾社区连续发生十来起夜间拦路抢劫案,我所针对此案的发案规律,对该区域进行重点防控,以减少发案率增强社区居民安全感,同时成立专案组对此案进行全力侦破。该案侦破后,梅湾社区至今未发生一起夜间拦路抢劫案,达到了“以点带面”、“精确打击,巩固一片”的良好效果。

(五)注重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防能力。以电视、广播、图片、发放宣传单等为载体,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减少群众不必要的伤害和损失。治安防控不能只靠公安机关单打独斗,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我县的治安防控工作才能健康、稳步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优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报告大全(19篇)篇十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底盘和压舱石。近年来,**县坚持以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积极构建“三级联动、三创提升、三类培育、三治融合”四个体系,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凝聚乡村振兴巨大合力,逐步实现农村基层治理全新面貌。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贯通三级联动,构建基层组织体系。一是县级示范带动。制定县级领导走访遍访机制,县级领导干部“下抓两级”联镇包村,四家班子主要领导带头遍访全县216个村(社区),聚“三类重点人群”、特殊困难群体等开展精准帮扶研判,紧扣乡村振兴发展,帮助解决问题460余个。二是镇级压实责任。县直部门10%以上干部、镇(街道)50%以上干部下沉到村,镇(街道)班子全员挂村。驻村工作队实行“日清单、周调度、月调研”,每月遍访群众,精准分析研判村情民情,因地制宜制定治理方案,清单化项目化推进任务落实。县直部门、镇(街道)为群众解决困难问题1618个,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4564件。三是村级夯实基础。精心组织村级换届,选优配强村干部,“两委”换届中,配备1124名常务干部,高中以上学历占74.3%,较换届前提高32.6个百分点。完善村级党群服务和综治中心设置,全面落实村干部“345”薪酬保障,购买城镇养老保险,全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基本报酬达4134元/月,确保基层治理有人、有钱、有场所办事。

(二)聚力三创提升,完善基层考评体系。一是创新工作载体。围绕“服务保障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主线,深入开展“五个比一比·争创红旗镇(街道)、部门·推动高质量发展”、就业服务“四个全覆盖”“三个盘清楚”、治乱治违提升“三个百日”等行动,稳步推进基层治理取得成效。以“安全生产巩固提升年”和“安全生产短板补齐攻坚年”为契机,制定《**县安全生产“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组建县级工作领导小组和14个专项整治工作组,出动人员6646人次,监督检查企业(场所、地点)2032家(处),排查治理安全隐患954条。二是创新管理办法。制发工作手册,实行驻村队员乡村振兴工作积分制管理办法,对驻村干部帮扶任务工作落实和纪律执行情况进行量化细化,采用十分制对应考核积分评价,考准考实帮扶业绩。对驻村干部到岗到位、工作情况等进行动态监管,促进驻村帮扶“一宣六帮”职责落地落实。三是创新保障机制。探索采取“政府出一点、社会帮一点、个人拿一点”方式,建设村级日间照料中心,目前,全县共建有14个日照中心,服务老人达12000余人次。在镇(街道)设立农业龙头企业分公司,将高标准农田、产业路等项目交由村合作社实施,有效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三)抓好三类培育,夯实基层发展体系。一是培育主导特色产业。围绕“一镇一特、多品共荣”和“抓单品、出特色、上规模”要求,主攻优质米、精品果蔬、生猪和水产家禽养殖等优势产业,形成涟江小黄姜、好花红金钱橘、雅水白茶、断杉花椒、芦山中药材、王佑百香果等一批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农业产业基地,培育完成以小黄姜、佛手瓜为引领的30万亩蔬菜,以花椒、蜂糖李、百香果为引领的20万亩经济林,以涟江农业为引领的年存栏1000万羽家禽等规模化特色产业。二是培育集体经济组织。制定办法,明确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贴息专项资金作为“村社合一”集体经济组织专项贷款贴息,“村社合一”集体经济当年经营性纯收益的20%可作为分红资金奖励村“两委”干部等优惠政策。村集体经济积累50万—100万的村5个,100万以上的村11个。三是培育乡贤人才队伍。实施“三乡工程”,吸引人才、资金、技术回乡助力乡村振兴,年内培育100名乡贤能手、100名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实现资金回乡10亿元以上。开展“涟江人才返惠”计划,诚邀各类在外工作的**籍优秀人才返惠工作,共引进26人充实到综合类、教育类、医疗类等岗位。

开展“三清三美”创建,清理违章建筑、清理乱加层、清理环境卫生,推进实现生态美、环境美、庭院美。二是提升基层法治水平。深化法治政府建设,统一购买法律服务扎实开展相关领域工作,法律顾问参与县政府各类涉法会议23次,出具法律审核意见建议152条。深化法治进村,培养“法律明白人”1080名。深化平安建设,以“三有两化一高”建好“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配备网格员2377名、联户长7729名。涟江街道排楼村、王佑镇伙塘村获评全国、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三是提升德治教化功能。深化“党的声音进万家·总书记话儿记心上”“村晚”等活动,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深入开展群众感恩教育,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创新“感恩小屋”“堂屋说事”工作载体16个,解决矛盾纠纷220余件。推荐评选“文明家庭户”237户,创建“文明村”181个,好花红镇、好花红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示范村,12个镇、村入选全省“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

二、经验和启示。

(一)全面夯实基层治理基础。是否坚持党建引领,建强组织基础,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是关系到基层治理能否取得实效的根本性问题。**县坚持“抓好党建是本职、抓不好党建是失职、不抓党建是渎职”的理念,围绕基层治理各项任务,精准发力、全面发力,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基层治理的发展优势。

(二)构建统一高效治理体系。加大建强村(社区)工青妇等基层群团组织;

强化先锋引领,推进组建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深化基层自治,壮大治理力量。落实基层治理联席联动机制,部门积极参与,深化“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快速响应,形成治理合力,将治理触角延伸到基层的“神经末梢”、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三)精准释放基层治理活力。尊重群众主体地位,重点在群众自治、善用法治、推动德治上发力,引导科学制定村规民约,开展文明评比,有效激活基层治理动能。组织建立各类乡土文艺团队,丰富基层群众精神生活。深化机关党员“双报到”开展志愿服务,加强特殊群体包保管护,建强基层法律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激发基层治理效能。

(四)抓实基层治理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推动村“两委”在基层治理中唱主角,系统实施村级带头人优化提升行动。选优配强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落实50%以上干部下沉到村,壮大乡村振兴力量。依靠党员建立“红色网格”,组织党员带头深化自治、践行法治、助推德治,筑牢社会综治网底。培育乡贤能人、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壮大基层治理力量。大力开展“产业兴旺示范”“农村治理骨干”“乡风文明模范”典型选树,把群众实践乡村振兴的身边榜样树立起来。

优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报告大全(19篇)篇十二

近年来,xx县在积极优化农产品结构、不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综合配套技术,切实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全面提高了“放心菜”的生产供给能力。同时,积极修建批发交易市场,不断完善“放心菜”的市场流通体系。在此基础上,我县进一步加强蔬菜的市场安全检测,在蔬菜农药残留例行监测中,我县蔬菜产品合格率达到b%。

二、蔬菜产销和供求现状。

(一)现有蔬菜大棚x座,年产各种蔬菜s吨,瓜果v吨。其中,外销蔬菜s多吨,瓜果a多吨,外地运入蔬菜f多吨,本地消费蔬菜k多吨。从20xx年至今我县在设施农业蔬菜大棚建设中共投资x万元。

(二)现有蔬菜市场、农产品综合市场共a个,改造标准化菜市场s个,现正在为今年申报绿色蔬菜市场认证做各项基础工作。

(三)通过对蔬菜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长抓不懈,现有z种蔬菜已通过绿色蔬菜认证。

(四)现需要待筹建几个规模比较大的现代化标准蔬菜连锁企业和生鲜食品物流配送中心。

三、存在问题。

(一)蔬菜产业的规模化程度不高。我县蔬菜生产、经营以及种植大都没有建立良好的质量管理规范体系,质量标准难以控制。

(二)蔬菜安全检测及预警体系仍不健全。到目前为止,我县还未形成从农田到餐桌整个环节的`蔬菜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市场上销售的大部分蔬菜、瓜果、农产品未经任何检验或是经“蜻蜓点水式”检测就进入百姓家直接食用,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

(三)蔬菜监管职能部门分散,蔬菜监管力量薄弱。监管和漏管等现象比较普遍。

(四)农村蔬菜集贸市场基础设施薄弱,经营条件极差,市场发展水平低,流通连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带动力不强。

(五)发展“放心菜”物流业缺少资金,发展布局不合理。

四、今后发展思路。

一是进一步提高对建立“放心菜”服务体系的认识,认真调研分析__蔬菜产销存各环节的实际和现状,制定全县放心菜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二是提高蔬菜生产、流通标准化水平,逐步实施主要蔬菜品种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三是进一步强化措施,平衡供求,衔接产销,建立全县蔬菜保供的工作体制和应急预案,研究探讨蔬菜储备制度和绿色通道机制。四是强化蔬菜产品的质量,进一步完善质量检测跟踪体系,加快放心蔬菜质量的一体化建设,强化全过程监管力度。五是认真落实出台扶持政策,下一步资金扶持重点是:培育连锁企业和批发市场,加快推进标准化社区肉菜店建设;建立蔬菜保供机制和储备。

优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报告大全(19篇)篇十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的党中央,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全局。2015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了全面部署。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繁荣文艺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重要任务,积极促进艺术创作、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的繁荣发展。开展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以及京剧、地方戏、民族音乐、美术等专项扶持发展规划,推出了一批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和美术作品。设立国家艺术基金,扶持引导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电影年产量保持世界第三大国地位,电视剧年产量位列世界第一。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大主题,推出了一批重点出版物。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持续开展优秀出版物推荐、全民阅读报刊行、全民数字阅读活动,2014年共吸引8亿多人次参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心连心”、“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结对子、种文化”、文化志愿服务、全民健身、广场文化活动等,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近年来,国家在推进国家图书馆新馆、国家博物馆等一批高水平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统筹推进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根基。2001年以来,中央投入40多亿元资助地方建设1086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2.42万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2012年以来,已投入16亿元支持214个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新建和改扩建。投资17亿元对偏远农村地区1229座广播电视高山骨干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补助。为解决基层文化设施“空壳”问题,安排乡镇文化站和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专项资金,对基层文化设施设备购置进行补助。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建xx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3117个,文化馆(含群艺馆)3313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1110个,公共博物馆、纪念馆3473个,工人文化宫1300多个,青少年宫700多个,科技馆350多个,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3000多个。开设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564个,广播电视传输发射台站21000多个。各类出版物发行单位12万多家,发行网点17万多处,建设阅报栏、阅报屏7.2万余个,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2万多个。

(三)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活力明显增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围绕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建立协调机制,成立由文化部门牵头、25个部门参加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加强对文化事业改革的分类指导,明确划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等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通讯社、时政类报刊社、公益出版社等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创新管理和运行机制,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一批公共文化机构组建理事会,探索形成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和流动服务等模式。积极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优惠开放。全国2780个公共博物馆、347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及43510个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已实现免费开放,服务人次大幅增加。加强行业组织建设,推动成立中国文化馆协会、图书馆学会、博物馆协会、广播电视协会等,发布一批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

(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增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总量。坚持把重大文化惠民工程作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抓手,以基层为重点扎实推进。“十二五”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顺利推进,已基本实现全国已通电农村地区广播电视村村通。截至2014年底,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99%和98.6%。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3.55万个乡镇(街道)基层服务点、70万个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基本实现覆盖所有乡镇、行政村。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数字院线252条、放映队约5万支,年放映800万场,年观众人次约15亿。全国县级城市拥有数字银幕超过7200块,已有10个省(区、市)实现了县城数字影院全覆盖。农家书屋工程建成60.1万家书屋,为边远地区建成1.6万家卫星数字农家书屋。这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有效弥补了基层资源的不足,改善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条件。

(五)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统筹考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文化需求,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作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和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向公益事业捐赠减免税收的重要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北京、安徽等地通过举办惠民文化消费季,免费发放文化优惠卡等形式激活文化消费需求。截至2014年底,北京累计发放文惠卡151.06万张,通过文惠卡发生的交易额达7.19亿元,直接为消费者节省9000多万元。安徽惠民文化消费季期间,共有2304万人次参与文化消费,总额达90.43亿元。全国涌现出一批民办群众文艺团队、文化大院、文艺俱乐部等。截至2013年底,由文化馆、文化站指导的群众业余文艺团队28.2万个。完善文化志愿服务制度,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截至2014年底,登记在册的县级以上文化志愿服务组织机构6337个,文化志愿者91万人,社会体育指导员174万名,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六)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加强现代传播体系和互联网文化建设。把握当前信息化和传播技术发展趋势,积极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数字化水平,创新现代传播方式。加快数字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建设。建设多媒体制播分发平台,开办69个高清电视频道、29家网络广播电视台、605家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机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用户数达4500万户。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全国数字电视用户已近1.9亿户。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十个省市开展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示范网建设。推进数字出版技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实施中华优秀文化网上传播工程和中华经典资源库建设等。

(七)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坚持保护利用与传承发展相结合,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进近现代重要史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等重要遗址保护工程。2014年,丝绸之路、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的世界遗产项目增至47项,居世界第二。3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居世界第一。评审认定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72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986名。命名两批共100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设立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强古籍保护,成立各级古籍保护中心,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公布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命名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建设珍贵典籍数字资源库。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工作,分学段融入学校课程和教材体系,开展经典诵读、文化讲坛、“我们的节日”等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八)提升老少边穷地区和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立足保障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边远农村、牧区等贫困地区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加大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面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重大文化工程。2013年全年制作译制少数民族广播和电视节目时间分别达10万小时和4万小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物品种数量不断增加。组织“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实施500多个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服务人数近200万人。开展“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在边疆10个省份建设了810个乡镇服务点、3104个数字文化驿站。加强盲文读物的生产,推进盲人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全国盲人持证读者达到35846人。实施“中国少儿歌曲创作推广计划”,组织中国老年合唱节和中国少儿合唱节,保障老年人、少年儿童等群体的文化权益。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民工群体文化体育权益的保障力度。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来看,由于文化建设底子薄、欠账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三个不适应”:一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二是与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三是与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一)体系不完善。设施方面,虽然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了按行政层级“全设置”,但农村基层特别是城乡结合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还有空白点。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仍有619个县级公共图书馆和791个县级文化馆建筑面积小于800平方米,分别占县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的22.8%和27%。全国有487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小于300平方米,占文化站总数的14.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只有1.46平方米。投入方面,虽然各级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由于长期以来文化建设经费基数低,财政投入的增长与文化发展的需求之间仍有不小差距。近年来,全国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保持在1.8%左右,比重偏低。2014年,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为2683亿元,占全国财政总支出(15.17万亿元)的1.77%。全国人均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为206元。队伍方面,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机构专职人员数量严重不足、队伍不稳定、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比较突出,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提升。

(二)服务效能不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但是当前公共文化产品种类数量少、质量不高的问题比较普遍,部分互联网站内容还存在过分娱乐化和庸俗化的问题。一些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不足、效率不高。不少地方存在“重设施建设,轻管理使用”的问题,一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闲置,公共资源没有实现最大社会效益。

(三)均等化水平有待提高。从城乡看,县级以下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资源仍然比较匮乏。2013年在我国2712个县级公共图书馆中,无购书经费支出的有580个,占到县级公共图书馆的21.4%。从区域看,中西部地区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2013年,东部地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约占全国总量的44.15%,中部约占22.57%,西部约占33.25%。从群体看,当前针对老人、少年儿童、残疾人、农民工和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公共文化体育资源普遍偏少,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要求在不少地方尚未落实。

出现以上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党委、政府还存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倾向,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实际工作中不受重视。同时,政府在公共文化领域还存在“越位”、“缺位”现象。一是公共文化服务行政管理职能条块分割、项目设置交叉重复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二是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考核评估机制尚待完善,特别是对党政领导履行责任情况的评估评价还有待加强。三是社会力量参与的动力不足,渠道不畅,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把落实政府责任、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促进效益发挥作为主要任务,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为中心环节,把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落实到创作、表演、研究、传播等各个环节。继续组织“中国梦”主题创作展示活动。发挥国家艺术基金的导向作用,扩大资助范围,丰富资助门类,突出资助重点。搭建优秀作品传播、交流和推广平台。抓好基层公益性演出活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继续扶持发展优秀传统艺术。改进文艺评奖,解决文艺评奖过多过滥问题,建立健全对文艺作品的科学评价体系。推出一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网络文化精品。加强对网络文学、网络视听节目的引导扶持和审核把关,做到正导向、提品质。

(二)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网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努力完善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广播电视发射(监测)台、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综合服务中心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设施为补充的基层设施网络。充分利用现有城乡公共设施,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群众文体活动场地。坚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健全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规范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城市公园、广场等设施的管理和使用,鼓励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学校文体设施向社会开放。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互联网延伸,大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三)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指导各地结合当地群众需求、财政能力和文化特色,尽快制定地方具体实施标准,以县为单位推进实施。促进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均衡配置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实现城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加大对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支持力度。加强文化扶贫。把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集中连片扶贫开发、与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编制专项规划,谋划实施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四)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开展公共文化需求调研,全面深入了解不同群体文化需求的`特点,实现精准服务。加快策划实施一批民生分量重、社会关注度高、边际带动性强的公共文化项目。推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基层融合发展试点,探索统筹数字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实现互联互通,提高公共数字文化供给和服务能力。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增加产品和服务总量,使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的重要推手。积极适应社会生活新变化和基层群众的新要求,推动互联网与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创新文化传播渠道,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

(五)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运行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机制建设,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共建共享,融合发展。建立和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推动基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式管理,健全民意表达和监督机制。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对群众自发开展的文体活动给予支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工作机制,健全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制定公众满意度指标,创新绩效考核方式。加强评价结果的运用,建立对服务质量好、公众满意度高的公共文体机构的激励机制。

(六)加强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督促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编制标准。设立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配置由公共财政补贴的工作人员。将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和激励机制。大力发展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

四、关于对立法工作的建议。

长期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在推动文化立法、完善文化法制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文化作为立法的重点领域,对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作出部署,并明确提出要“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这对加快推动文化立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也是全国文化工作者的迫切期待。在此,我们有两点建议:

一是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立法进程。去年以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牵头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立法工作,国务院各部门积极参与,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草案,并已被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2015年立法工作计划。这是近年来文化立法的一次重大突破,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起到重要作用。恳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快推动该法立法进程,争取在今年下半年提交常委会审议并正式出台。国务院各部门将继续配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做好协助工作。

二是尽快完善文化法律法规体系。经过多年努力,文化领域已经制定了《文物保护法》、《著作权法》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博物馆条例》等约40部法律法规,但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相比,文化立法工作仍需加快推进。我们建议,进一步加快《文物保护法》修订进程,推动《文化产业促进法》、《公共图书馆法》、《电影产业促进法》、《广播电视传输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争取成熟一个,推出一个;同时鼓励和指导地方性公共文化服务立法,为国家立法作出探索。

优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报告大全(19篇)篇十四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根据《xx市2019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市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xx人,占9.27%。同2019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9个百分点。按照国际标准,我市早已迈入老龄化社会,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日益繁重。

xx、xx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按照机构养老创品牌、居家养老创特色、社区养老辟新径、社会养老促发展的思路,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本地区特色、适合本地区市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路子。

市政府成立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政策促动、典型带动”的四轮驱动工作机制;将养老服务业发展放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视野中谋篇部局,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民生工程项目,相继出台了促进老龄事业发展及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规划”,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坚持“公办”、“民办”两手抓,强力推进各类养老机构建设,多层次、全方位发展养老机构,养老服务网络不断健全,构建适度普惠的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强化“兜底”保障功能,全面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着力推进福利院、敬老院、光荣院“三院”建设,新建和改(扩)建相结合,扩大床位规模,并向社会开放多余床位。二是满足多层次需求,大力发展民办养老机构。坚持市场化运作,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合资全作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兴办养老服务业。通过招商引资,建成高标准的养老场所,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三是提升规范化水平,积极打造示范养老机构。提升软硬件条件,强化示范养老机构辐射延伸功能,推进养老机构规范化。

积极整合资源,加强载体建设中,着重发展居家养老。一是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坚持组织领导、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硬件设施、资金保障“五到位”,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建立了居家养老组织协调机构和生活服务平台。二是打造居家养老服务载体。建立养老服务信息系统,整合公安、劳动、民政等部门信息资源,逐步完善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与通讯服务商合作,建立专业化的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提高居家老人的应急保障和服务能力。

整合各项政策资源,打好救助、福利、慈善等各项民生政策组合拳,切实保障社会困难特殊群体的基本权益。一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实施分类保障,加强政策衔接。二是提高保障待遇。提高五保供养标准,发放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建立健全边缘困难群众的长效帮扶机制。

坚持“培养、选拔、使用、激励”并重原则,在养老服务领域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以专业人员为主体,慈善义工、社工和志愿者广泛参与的人才队伍。大力开展老年文化娱乐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老年法律援助,提升老年群体的幸福指数。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学习先进地区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就加快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以下思考:

我市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各项养老服务事业取得长足发放,2019年,养老服务机构达79家,床位7600张。在取得成绩的同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筹规划,体系建设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标准低,床位不足,设施简陋、功能单一;政府投入不足,民间投资规模有限;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行业发展缺乏后劲等。我市应当对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中长期规划,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老龄化发展水平相协调,惠及全体老年人口,服务水平较高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三个有机部分组成。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居家养老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方式,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居家养老相对投入较入、覆盖人群广、社会影响好。建议建立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和服务热线电话。网络平台起到服务者和老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作用,服务热线电话可提供便民服务和养老服务,居民通过拨打服务热线即可联系卫生保洁、家政服务、电器维修、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可通过“一键式”终端获得救援。

加大财政投入,建设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示范点,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通过政策扶持、市场运作,鼓励社会资金建设一批标准、高要求、高起点的示范老年公寓,解决各类层次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

建设一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完善社区养老服务配套设施,使之具备生活服务、文化娱乐、老年教育、保健康复等基本养老服务功能,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

实施发放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制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对城市“三无”老人发放服务卷;在低保、医保及困难救助方面,对老年人给予倾斜。

优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报告大全(19篇)篇十五

养老机构是指为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和照料服务的机构,如老年社会福利院、养老院、老年公寓、敬老院等,主要承担孤老优抚对象和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以及其他有机构养老需求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省委、省政府把养老机构建设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监测指标体系,市委、市政府也把养老机构建设作为落实民生幸福工程、构建社会建设十大体系的重要内容统筹谋划、重点推进。为加快推进全市养老机构建设,全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我们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调查等形式对我市养老机构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

一、基本情况。

我市是全国进入老龄社会最早、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截止6月底,全市60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预测数)192万。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全市养老机构建设进程明显加快,今年全市共新建改扩建各类养老机构项目45个,总投资11.5亿元、总床位数11085张。截止今年6月底,全市共有养老机构230家(公办养老机构110家、民办养老机构120家),床位总数5.46万张,位居全省第二。如东县马塘敬老院、港闸区陈桥敬老院等25家养老机构被评为全国模范敬老院、省级文明敬老院,市社会福利中心等11家养老机构被评为省示范性养老机构,启东市荣获全国农村五保工作先进集体,如皋市被评为全国第三批示范养老活动单位,启东市的农村关爱之家建设经验被国家民政部向全国推广,海安县曲塘镇敬老院荣获全国农村五保工作先进单位。

(一)公办养老机构加快推进,示范托底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市共有公办养老机构110家,其中城镇社会福利中心13家,床位数3726张;农村敬老院97家,床位数23428张。一是城镇社会福利中心建设进程加快。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近5亿元,通州区社会福利中心、港闸区市北养老服务中心、海门市养老中心、崇川区观音山镇社会福利中心等一批规模大、设施新、档次高的城市社会福利中心相继开工建设。目前,市社会福利中心(阳光老年公寓)三期工程开业运营,如东县社会福利中心工程已竣工验收,开发区星湖护理院主体已建成。二是农村敬老院达标改造力度加大。今市共有70家敬老院达到三有三能六达标标准,占敬老院总数的72%。启东市注重加强敬老院管理服务工作,制定了249项敬老院管理服务标准,通过了国家级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验收,全省仅此一家。三是公办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加快推进。目前已建成护理型养老机构(护理院)16家;在建护理型养老机构(护理院)14家。截止目前,全市三无、五保老人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二)民办养老机构快速发展,多元服务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全市共有民办养老机构120家,床位数12695张。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银行业扶持养老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省民政厅通报转发了文件做法。截止今年11月底,全市已有12家银行向各类养老机构发放贷款7500万元。一是促进了闲置资源转化利用。全市已累计发放贷款2200多万元,支持7家小企业改建为养老机构,盘活社会存量闲置资产超亿元。二是加快了医养融合发展。不少银行对护理院和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投贷实行倾斜,如皋农商行对如皋博爱医院发放贷款1000万元,支持其推进老年护理院建设。三是推动了养老机构转型升级。邮储银行启东市支行向下岗女工盛叶红发放贷款15万元,支持其在创办爱心托老所的基础上,又成功创办该市首个老年关爱之家;邮储银行海门市支行向海门康福托老院投资人发放贷款8万元,支持其对床位、安全设施等进行升级改造并获颁经营许可证。制定完成市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对市区各类养老服务设施的近期、远期()建设确定空间布局,做到四定(定点、定量、定序、定位)。各县(市、区)也结合实际组织开展了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编制工作,启东市在全省县级市率先出台《社会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为养老机构发展预留了生存空间。积极探索公办民营模式。在坚持原人员性质不变、老人生活质量不变、原有房屋性质不变原则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改革试点,目前如皋市社会福利中心、海门市老年活动中心、余东镇敬老院公建民营已取得良好成效。民办护理院发展势头良好。我市长青乐龄护理院、大生护理院等民办护理院运营情况较好,入住率均达到50%左右,入住老人95%以上为失能、半失能老人,较大程度上解决了失能、半失能老人生活问题,减轻其家人的负担。

(三)管理服务水平持续提升,社会认可程度不断提高。一是加强机构监管服务。在苏中苏北率先出台《南通市养老机构建设管理服务标准(试行)》,规范了公办、民办养老机构的内部管理,不断提高全市公办、民办养老机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服务水平。不定期开展养老机构安全检查,最大限度消除安全管理隐患。对全市84家未注册民办养老机构进行了全面整治,共清理整改未注册民办养老机构35家。二是提高专业服务水平。今年以来,积极组织开展养老护理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和鉴定考核工作,依托体臣卫校和科技人员进修学院对养老护理员进行培训,今年586名养老护理员接受了老年人心理、生理、护理等20项专业知识培训,超额完成市下达的培训任务,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70.04%,有效提升养老护理员专业服务水平。三是积极培育机构品牌。通过开展养老机构服务品牌创建活动,培育发展南通市养老机构的各类典型,涌现出南通市社会福利中心(阳光老年公寓)、启东市中心敬老院、海安县社会福利中心、常青乐龄护理院等一批在业内有较大影响、社会认可度较高的养老机构品牌。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养老机构建设尽管取得一些成绩,但与上级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目标任务相比、与我市实际情况相比,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养老床位建设任务重。从我市人口老龄化程度看,按照民政部提出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9073格局(即至20,全市老年人口中,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和下一步9064格局(即至20,全市老年人口中,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6%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4%享受机构养老服务)的要求,我市养老床位总数还明显不足。根据十二五目标,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要达到30张,今明两年全市需新增养老床位约1万张以上,任务非常艰巨。

二是养老床位结构不合理。公办养老床位占比高、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床位占比偏低,一般性养老床位占比高、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偏低。目前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床位数仅占40.1%(2015年目标为50%),护理型养老床位数平均占比仅为21.7%(2015年目标为30%)。

三是专业服务力量比较薄弱。现有护理员队伍存在文化水平较低、专业技能不熟、护理水平不高、性别比例失调等问题,整体水平滞后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另外,由于待遇和社会地位不高、工作苦脏累等因素,愿意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很少。我市虽然实施了护理员岗位补贴政策,但由于门槛较高,文化程度低无法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超过法定劳动年龄的护理员无法享受岗位补贴。一些养老机构管理服务水平较低。

四是瓶颈制约问题突出。第一,用地难。由于认识问题和其他一些客观原因,导致养老服务用地性质及指标等瓶颈因素长期得不到突破,制约了养老服务特别是民办养老服务的发展。第二,融资难。由于民办养老机构的资产属性(租赁)和单位性质(民非)等原因,市场融资难度较大。第三,达标难。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养老机构在土地利用、规划许可、建设等方面存在审批手续不齐全及消防不达标等情况,不少敬老院和民办养老机构整改换证、达到新设立养老机构的条件难度较大。

三、对策建议。

今后我们将以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35号),按照政府主导、社会主体的指导思想,确保托底功能、立足服务本地,以满足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老年人需求为重点,坚持盘活存量与发展增量并重,规范管理与改革创新并举,统筹推进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努力满足不同层次养老服务需求,真正让老年人老有所养、颐养天年。2015年目标任务是:全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30张,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50%,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30%,养老护理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85%以上。年目标任务是:养老床位总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40张,社会力量举办或经营的养老机构床位数占比达到70%以上,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达到50%以上,养老护理人员岗前培训率达到100%、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

(一)着力健全完善规划体系,引领养老机构科学发展。一是按照定点、定量、定序、定位的四定要求,制定出台市区养老设施布局规划,科学指导各类养老机构建设,加快形成覆盖城乡、区域均衡、层级清晰、功能完善、适度超前、全民共享的养老服务设施网络。二是指导各县(市)制定至2020年的养老设施布局规划,重点把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落实到规划和具体项目上,确保规划指标落实到位,具体项目落地生根。三是充分利用闲置学校、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城中村改造等现有资源建设养老机构,使养老机构布局更加合理、方便入住。

(二)大力加强养老机构建设,积极发挥支撑服务作用。一是加快城市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加快推进通州区社会福利中心、海门市养老中心、港闸区市北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争取早日建成运营,着力办好公办保障性养老机构,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的托底作用,重点为城乡特困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落实好入住养老机构的低保低收入家庭失能老人的定额补贴。二是继续推进农村敬老院升级改造。围绕省、市相关目标任务,安排市级福彩公益金并争取省级资金扶持,加大农村敬老院升级改造力度,2015年全市所有敬老院均达到三有三能六达标标准。在确保五保供养对象生活的前提下,拓展社会寄养、日托照料等多种功能,逐步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型。加大投入,扩大收住对象,无偿或低收费收住低保低收入家庭失能半失能老人。力争选择1家较好的敬老院作为试点,更新设施设备,老人房间内配备空调、电视机等电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地暖改造。三是加快发展民办养老机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完善、落实各项民办养老机构扶持政策,在资金、场地、人员等方面,进一步降低社会力量准入门槛,为其举办养老机构提供便捷服务。将养老机构建设纳入全市服务业发展规划,鼓励个人举办家庭化、小型化的养老机构,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对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用于发展养老机构。新建的养老机构可设立单人间、双人间、套间等不同房间,从而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公办养老机构要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合理定价;民办养老机构要考虑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从而不断提高入住率和老人满意率。

(三)稳步推进养老机制改革,逐步实施公建民营试点。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积极探索公办养老机构转制运营的具体办法,对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床位逐步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管理运营。重点支持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合作经营、承包经营、委托管理等方式运营公有产权的养老服务设施,今后新建公办养老机构首选公建民营方式。逐步推进改革试点。对已投入运营的公办养老机构(福利院、敬老院)进行认真调查分析,逐步推进运营机制的改革试点,发挥市场(社会)主体作用。在认真推广如皋、海门公建民营试点做法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各地民间资本通过公建民营、委托管理等方式运营公有产权的养老服务设施。每个县(市)和通州区年内至少选择1家敬老院进行公建民营试点,进一步激活机制,提高入住率。

(四)积极招引机构养老项目,努力打造养老服务园区。将招引养老服务项目纳入招商引资的大盘子统筹考虑,重点招引品牌信誉好、连锁规模大、服务能力强、市场开拓广的护理型、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企业和项目到本地落户,带动本地养老服务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按照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要求,合理规划布局养老服务业集聚区和养老服务特色产业基地,培育打造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条完整、服务功能完善的养老服务业园区。认真落实《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的通知》,强化各项扶持政策措施的落实,积极化解养老服务项目用地难、融资难等问题。积极推动将养老服务产业重点项目纳入省现代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大力支持养老服务业企业创建现代服务业创新示范企业,推进品牌及标准化建设,争取省级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支持。

(五)大力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加快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一是推进医养资源有效衔接。构建养老、医护、康复、临终关怀服务相互衔接模式,科学统筹规划医疗设施和养老设施布局,实现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卫生健康服务便捷对接。支持社会资本举办护理院、康复医院和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医疗机构。鼓励一、二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或增挂、增设护理院,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及二级以下医院新建或扩建床位中不少于50%的床位为养老护理床位。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100张床位及以上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应单独设置卫生所(医务室),条件具备的可申请设立医院;100张床位以下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和助养型养老机构可单独设置卫生所(医务室),也可与周边医院、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合作。二是健全医疗保险机制。对于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符合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条件的,可申请纳入定点范围。完善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建立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责任险。积极探索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研究起草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政策意见,增强老年人接受护理照料的支付能力。三是提高老年人健康服务水平。提高社区为老年人健康管理和服务水平,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和咨询、慢性病管理等社区卫生服务。市区老年人每年安排一次免费健康体检。政府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配备康复辅助器具。

(六)认真研究落实相关政策,努力破解发展要素瓶颈。一是研究落实相关政策。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研究、完善我市鼓励扶持政策。同时,充分利用南通陆海统筹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契机,加强上级政策对接,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对我市养老机构建设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推动全市机构养老健康、快速发展。二是努力破解土地瓶颈。将养老机构用地纳入年度用地计划,推广启东经验,加快研究出台厂房、学校、卫生院等用地改为养老服务用地的具体政策措施,在土地出让金和建设配套费征缴等方面给予优惠。三是着力加大监管力度。认真执行新实施的《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确保养老机构规范运营和管理。督促所有养老机构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严格执行安全管理规范,细化预案措施,防止发生各类安全责任事故。积极培育和发展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四是努力破解换证难题。对已经运营较长时间的养老机构相关手续不完备的,可明确替代办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当降低消防标准。

(七)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养老专业服务水平。一是加强技能培训。继续加大对养老服务管理人才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目前全市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持证上岗率达70.1%。加强继续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中高级以上职称护理员的比重。二是强化内部管理。不断强化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妥善处理护理人员之间以及护理人员与老人之间的矛盾,同时加强对老人的精神关爱,不断丰富老人的日间生活,创造和谐养护环境。三是提高人才待遇。落实好持证护工的特殊公益性岗位补贴,降低岗位补贴门槛,适时提高岗位补贴标准,对取得中高级以上职称和护理工龄较长的护理员加大岗位补贴力度。落实养老机构医护人员与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同等待遇的具体措施。增加敬老院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确保敬老院服务人员工资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1.5倍。四是营造社会氛围。通过一年一度的敬老月等活动,开展优秀护理员或最美护工等评比活动,积极营造全社会关爱、尊重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良好社会氛围。

优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报告大全(19篇)篇十六

根据司法部令第59号规定,基层法律服务所是依法在乡镇和城市街道市里的法律服务组织。基层法律服务所依照司法部规定的业务范围和执业要求,面向基层的政府机关、群众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承包经营户、个体工商户、合伙组织以及公民提供法律服务,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法制建设。基层法律服务所规范化建设,按照江苏省司法厅《关于创建规范化基层法律服务所的意见》及《江苏省规范化基层法律服务所考评办法(试行)》的要求,规范化的基层法律服务所必须是“机构设置规范、队伍建设规范、业务建设和执业规范、制度建设和所务管理规范、基础设施建设规范”。笔者作为从事基层法律服务管理的一线行政工作人员,结合本区的工作实际,来浅析本文之主题。

高淳区面积802平方公里,拥有43万人口和134个行政村居,现有律师事务所4家和执业律师27名,律师数量严重不足且过于集中在区域商业中心,而辖区内基层特别是农村群众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大量纠纷,一般都是标的额不高、对于法律服务的需求属较低层次的传统项目。受律师服务的成本、价格承受力、供求关系等多种因素影响,现阶段基层特别是农村群众就近获取律师服务仍存在很多困难。因此,基层法律服务的这种贴近基层、便利群众、服务便捷、收费低廉的优势,不仅满足了农村低层次、多样化的法律服务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区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和能够提供法律服务的人才匮乏的矛盾,缓解了律师服务的高端化、专业化与服务需求的低层次、多样化之间矛盾。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发展基层法律服务在我区有着深厚的社会条件、群众基础和市场需求。而加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则是推动区内基层法律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xxxx年1月1日施行的新《民事诉讼法》进一步明确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执业身份,确定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诉讼代理人地位。如何打造一支“坚持信念、精通法律、维护正义、恪守诚信”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层法律服务队伍,我们在探索中主要抓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住职业道德建设这一根本。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法律服务市场充满竞争的今天,压力来自于社会的各个方面,有自身经济收入的压力、有当事人过分要求的压力、有人情世故的压力等等,但各种压力都不应成为放弃职业操守和执业纪律的理由。针对本区个别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存在利用当事人不懂法律、不懂行规,耍花样接案子;编造谎言、编造名气,糊弄当事人;私自收费、变相收费或高标准收费却低质量服务等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遵守职业道德的现象,区局作为行政监管部门,按照省市关于基层法律服务所规范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制定考核细则,明确各基层法律服务所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政治理论及职业道德学习教育,并多次在基层法律服务所规范化建设推进会和各种业务培训会上,要求全体基层法律服务执业人员牢固树立保障国家法律正确实施和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执业意识,恪守诚实信用的品行,遵循职业道德,扎根基层、服务百姓、严格自律,杜绝唯利是图。9月,区司法局在拍摄一法律服务专题宣传片的过程中,得知某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不顾职业道德和执业规定,为一名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并私自收取费用的反映后,我们立即对他进行了教育警示,经过这次谈话教育,对他起到了很大的触动,这位以往常常被投诉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至今再没有发生被投诉的现象。

二、抓住业务素质提升这一核心。

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是基层法律工作者的立身之本。作为基层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仅仅具备基础法律知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不断加强法律理论的系统培训和诉讼代理能力的实际锻炼。司法局作为业务指导部门,加强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业务培训和教育,开阔其眼界,增加其知识,提高其技能,则是我们业务指导工作的核心。区局经常订购诸如工伤赔偿、侵权赔偿、交通事故赔偿、征地拆迁、债权债务、婚姻纠纷等方面的实用法律手册发放给基层法律服务执业人员,引导他们工作时不忘自学业务,更新知识。同时,区局还每年定期举办与基层法律服务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培训和执业技能讲座等,以期不断提升他们的业务素质,适应新形势下的基层法律服务要求。月,区局在向区法院广泛征询对基层法律服务的意见时,了解到他们在诉讼代理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后,局领导研究决定举办一期执业实务培训班。为不影响对当事人的诉讼代理,确保所有执业人员全员参加培训,我们事先与区法院各个业务庭和派出庭进行沟通并获得支持,保证了全区5个基层法律服务所的19名执业人员全员参加了培训。培训班邀请市局基层处领导作了《基层法律服务所规范化建设与管理》的讲座,区知名律师应邀向参训人员就《如何赢取胜诉》畅谈了自己的执业经验。了解到参训人员代理诉讼的`案件大部分由区法院民三庭审理,我们力邀民三庭庭长针对庭审中存在的问题与大家互动,并以《调解协议合法性审查》为主题展开业务讨论。区局领导在开班动员会上倡导全体参训人员忠于事实和法律,努力成为“法律之师”、“道德之师”。由于事前周密安排,准备充分,课程设置新颖合理,培训方式灵活多样,参训人员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三、抓住监督管理这一职能。

区局有效发挥行政监督的职能,充分利用社会监督的方式,对全区基层法律服务所及其执业人员进行监督和管理。通过组织资深律师、基层法律服务所负责人旁听案件审理、不定期抽查代理案卷、召开行风监督员座谈会等形式,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和执业能力进行多方位督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并限期整改;利用电视、电台、报纸等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基层法律服务的工作动态、公示服务范围和服务承诺,公示投诉电子邮箱和投诉电话、公示投诉地址和责任人姓名,自觉接受社会和当事人的监督。对群众投诉执业问题及违法违纪问题,由分管局长牵头负责调查,情况属实的,坚决予以查处,与事实不符的,及时告知当事人并协调解决双方的争议。区某基层法律服务所的一名执业人员为本镇农村某粮食加工场老板代理了一起债权债务纠纷案件,法院判决书生效后债务人拒绝履行偿还义务,申请强制执行但执行庭调查认定债务人没有偿还能力,裁定中止执行。该老板认为支付了代理费、诉讼费却拿不到钱,多次大闹基层法律服务所,并到区信访局上访。我们在查清事实后,及时将调查结果告知投诉人,并邀请承办法官、执行员和资深律师一起开展调解工作,最终消除了误会,解决了争议。综上,笔者认为:基层法律服务所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是司法行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从事的基层法律服务是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职能。缺少基层法律服务所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行政系统就不完整,缺少基层法律服务所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所从事的基层法律服务,司法行政职能就不完善。尤其在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今天,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这种扎根基层、面向群众、便利百姓的法律服务,更能满足农村低收入群体对法律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加强基层法律服务队伍建设是基层法律服务所规范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我区打造城市半小时、农村一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的需要。今后我们将继续以加强队伍建设为抓手,认真学习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深入推进全区基层法律服务所的规范化建设,促进本区法律服务行业长远、协调发展,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广大群众日夜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法律服务需求。

优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报告大全(19篇)篇十七

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进步都离不开农技服务。而农技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农技服务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我县的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虽然有过辉煌的历史,为推动_x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阶段,随着农村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县的农技服务体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问题,其农业生产服务功能受到了严重影响,迫切需要社会各界给予高度关注。为此,我们通过现状分析,就如何加强我县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几点思考。

一、我县农技服务体系的现状表现。

1、农技服务的组织配置比较健全,但网络布局存在残破断层现象。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我县的农技服务组织机构不断健全,县级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全县分片区设立了7个片农技站,各乡镇设立了乡级农技站,村级设置了专职或兼职农科员,村民小组建立了科技示范户,形成了“三级一户”金字塔形的农技服务体系。在这一服务体系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全县的农业生产服务指导工作,片农技站为县农技中心的派出机构,具体负责各片区的农业服务工作,各乡镇农技站实行县乡共管、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具体负责各乡镇的农业行政管理及农业生产指导工作。整个体系结构较为紧凑,农技传递渠道比较畅通,从而为全县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服务,为全县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发挥了关键作用。

但近几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县农技服务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维系的网络结构受到了冲击。一是县派农技干部断源。20xx年,县农业局根据政事分设、政企分开的政策要求率先启动了事业单位改革,将原有经营机构全部剥离脱钩,撤消了原有的片农技站,取消了对各乡镇农技站农技干部的派遣,全局事业干部进行了重新定编,由原来的272人缩减至79人。二是乡村农科员断档。20xx年,全县启动乡镇农技站改革,因种种原因使得乡镇农科员定编工作难以及时到位,导致基层农科员转岗流失。到目前为止,全县有9个站已完成改革任务,但仍有11个乡镇农技站有名无实。与此同时,全县村组一级原有的兼职或专职农科员也因缺乏有效组织而使其农业服务职能逐步丧失,致使乡村农技网络出现断层现象,整个农技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受到严重削弱。

2、农技服务机构运转比较正常,但业务功能存在缺失错位现象。自1984年成立县农技推广中心以来,全县农业服务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三级一户”农业生产服务机制运转良好,各项农业服务工作有序开展,一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得到了有效扩散,同时,各种农业信息渠道也非常畅通,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但从农技推广业务范畴来看,随着农资经营行为的渗透,许多农技站的服务方向出现了偏差,甚至出现了错位,主要表现为两重两轻:重经营服务轻技术服务;重栽培产品的推广轻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相当一部分农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经营服务上,乡镇农技站原有的“三情”(虫情、病情、苗情)调查、农业试验、农技指导等服务工作逐渐淡化,许多农业行政管理工作诸如:农田质量管理、农业环境监测、农资经营协管、农业事故调查等乡镇各站也均未得到有序开展。在某种意义说,农技站变成了经营性质单位,其本身的业务功能受到了严重干扰。

3、农业服务的队伍建设比较稳定,但人员结构存在偏差失衡现象。我县的农技服务队伍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农业局干部职工,属国家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改革后共有79人;一块是乡镇农技站农技员,主要由集体转招职工组成,共有在职职工98人。全县农技服务队伍整体比较稳定,但农技人员结构明显失衡。一是年龄结构失衡,全县177个农技人员中,30岁以下11人,30-40岁40人,40-50岁77人,50岁以上49人,已明显呈现后继无人现象;二是专业结构失衡。全县农业类专业技术人员104人,仅占整个服务队伍的58%,其中乡镇农技人员中农业类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仅为35%;三是文化结构失衡。全县乡镇农技人员中,没有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具有初、中级技术人员的比例也仅为56%。四是人员分布失衡。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几乎都集中在县级农技服务机构,乡镇很少;并且乡镇之间也不平衡,在边远地区、贫困乡的农技人员明显偏少,而在中心镇区、环境好的乡镇农技人员明显要多。

二、背景原因分析。

1、保障机制约,服务性质难分清。县乡农技服务机构属于农业公益性服务单位,其基本工作经费需要得到县乡财政的充分保障。但目前县财政每年拔付的农业事业经费非常有限,缺口较大。尤其是在乡镇一级,各农技站所需经费一直以自身创收为主,通过农资经营等方式来获取所需的工作经费。在农资市场放开后,乡村农资经销店骤增,乡镇农技站的农资经营状况每日愈下,经营收入显著降低,农技人员的工资等基本待遇难以保证,加上市县乡三级财政按规定拨付的1200元每人每年工作经费,也因财力有限,县乡两级都未完全到位,从而导致乡镇农技站工作经费十分紧缺。在此情况下,各农技站被迫丢弃服务工作,全力从事农资经营以增加创收。很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技服务功能,改变了服务性质。

2、基础条件差,服务质量难保证。乡镇农技站一直依靠经营维持正常开支,经营状况较好时还需向所在地政府上交管理费,因此,多年来,多数乡镇农技站一直没有积累,自身的工作条件没有得到改善,导致其基础条件一直较差。一是没有自己的办公生活场所。全县20个乡镇农技站基本都是租借乡镇政府的房子办公、住宿,职工工作生活均有不便,也严重影响了农技人员扎根基层的信心;二是缺乏基本的办公设备。20个乡镇农技站均没有培训教学所需的教学设备、培训场地,没有必需的检验检测仪器及基本试验分析工具,没有固定的试验示范场所和基地,从而使其基本的科教培训、试验推广等职能受到影响,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镇共有农技人员98人,其中最多的一个站有5人,身份置换费用较大。二是经费来源少。一方面农技站自有经费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县乡财政也无力提供农技员改革所需经费,导致改革经费十分缺乏。三是历史债务重。据统计,全县有16个农技站负债,负债总额多达380多万元,其中最多的一个站达35万元。四是养老保险欠账多。到改革前的20xx年6月,全县乡镇农技站人员共欠养老保险金93万元,人平欠缴9394元,其中最多的站欠6万元。这些历史遗留的问题和矛盾,无疑给乡镇农技站改革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三、对策探讨。

1、制定规划,明确农业服务建设方向。要严格按照《农业法》、《农技推广法》的要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的相关政策,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法制化健康发展轨道。要根据我县农技服务体系的现状,制定切合实际的规划。一是要充分明确县级农技服务机构的科学设置,要在县设农技推广中心的.基础上根据优势农产品的生产规划来设立相应的专业站室;二是要充分明确基层农技服务结构的具体设置。应根据一乡一站的原则设置乡镇农技站,同时应根据我县农业区域特色发展情况设置若干个区域特色农业服务站。三是要充分明确农技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职能。根据国务院[20xx]30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基层农技服务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是: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业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根据职能合理设置内部机构,并充分明确机构职责,从而使农技服务机构都有明确的服务方向。

2、稳定队伍,提高农业服务整体水平。一是要根据国务院[20xx]30号《意见》的要求,要尽快完善全县的农技服务机构,形成头轻(县一级)、腰硬(乡镇级)、腿粗(村一级)、脚大(科技示范户)的宝塔型服务体系。目前,县一级经过改革,基本达到了机构精简、人员精练的目的,其服务功能进一步齐全、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而现在关键是要充实乡镇一级,要尽快完善乡镇农技站的改革,将经营性职能彻底分离出去,并从乡镇原有农技人员及县级分流农技人员中择优选聘一批综合素质高、专业技术精的人员充实到乡镇农技队伍中,使乡镇级农技人员数量达到全县农技人员总量60%以上;要强化村一级的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要通过培养村级农科员、农业大户、科技示范户等方式构建村级农技服务网络,广泛开展村一级的生产性技术指导服务。二是要加大对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要有计划地、系统地组织基层农技人员接受培训,切实提高科技素质,增强其引领农民走科技兴农之路的能力。三是要逐步提高农技人员的工作待遇。在充分保障农技人员基本待遇的基础上,职称评审要优先向基层倾斜,对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且具备一定组织领导能力的农技人员要提拔重用,提高其政治待遇。

3、完善政策,激发农业服务功能活力。一是要保障农技服务机构的工作经费来源。县乡两级应将农技服务机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足额及时拨付,并保证合理幅度的年度递增。二是要严格按照《农业法》、《农技推广法》的要求,确立基层农技服务队伍的法律地位,确保县乡各级农技服务机构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加强基层农技服务机构的基础建设,使其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让其发挥在农业服务上的职能作用。三是要建立农技推广激励机制。对在农技推广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奖励,鼓励农技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创新工作思路、探索推广新模式、尝试农业新技术,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寻找新途径。四是要创新人员管理制度。要改革用人机制,实行聘用制度,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农技人员不断充实壮大农技推广队伍,以激发活力,增强后劲。

优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报告大全(19篇)篇十八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区委、区政府通知精神,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区卫生系统现有全民医疗卫生机构31个,科级建制13个,股级建制18个,财政全额预算单位25个,额差预算单位6个(区人民医院60%、妇幼保健院60%、区二院70%、三个办事处卫生院80%)。城区有:区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所、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卫生学校、合作医疗经办处8个单位及**、凤凰、南市3个街道办事处卫生院,农村有姚店、李渠、蟠龙、临镇、南泥湾5个中心卫生院和15个乡镇卫生院。全系统干部职工990人,其中离退休及离岗人员195人,在职职工795人;专业技术人员709人;科级领导干部44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28人,专科159人、中专446人、其它76人;正高职称2人、副高24人、中级244人、初级439人、未评职称86人,高、中、初级职称所占比例4%、34%、62%。全区每千人均卫生技术人员3.2人,每千人均病床2.93张。

二、近年来的卫生工作开展情况。

(一)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自xx年以来,全区累计筹资2325万元(其中区财政投资1330万元,中、省市项目投资995万元),先后对区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区结防所进行了楼房加层,疾控中心除加层外新建了实验楼,全区新建卫生院5个,扩建卫生院13个,累计增加医疗卫生业务用房9817㎡,目前正在新建卫生院1个。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先后投资1600余万元购置了螺旋ct、彩超、电子胃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数字化影像系统、心电工作站、麻醉机、呼吸机等大型医疗设备80多台(件),全区的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不仅区级医院可以开展先进的技术服务,而且农村也有四分之三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b超、胃镜、心电、x光机、生化检验等的技术服务。目前,全区20个乡镇卫生院投入使用的设备达到2027件,639元。集镇卫生院基本都配置了巡回医疗车,城乡医疗救护车达到17辆,双向转诊能力增强,群众急诊救治条件明显改善。

(二)社会卫生工作不断提高。

(1)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一是实现了疾病预防控制职能和资源的整合,由区疾控中心统揽城区疾病防控工作,在城区设立9个预防接种站,彻底改变了过去工作滞后的面貌,疾控工作成为全省先进县(区)。二是区政府推行了一类疫苗的免费接种政策,从xx年1月1日起,全区免疫规划工作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三是推行一体化管理的创新机制,在辖区所有医院实行出生婴儿首针建卡建证制,有效消除了免疫空白,疫苗控制传染病发病达到国家标准。四是全面推行了计划免疫网络化技术管理,提高了科学管理水平。五是建立了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实现了横向到医院、纵向到乡镇的现代化管理。六是完善职能体系,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得到充分发挥。目前疾控中心、结防所,科室、设备、人员健全,五大卫生监测、地方病防治、结核病防治、艾滋病筛查都能很好地开展,并有较强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xx年,我区被评为全省“免疫规划先进(县)区”,“结核病防治先进(县)区”,区结防所被卫生部授予“结核病防治先进集体”称号。xx年全区儿童建卡建证率分别为98.9%和100%。五苗单苗接种率为:卡介苗100%、乙肝98.6%、百白破97.6%、脊灰97.6%、麻疹99%;五苗覆盖率95.1%;流脑、乙脑接种率分别为97.2%、98.6%。新生儿首针乙肝、卡介苗接种率分别为95.8%和95.6%。。地方病控制在稳定状态,布病得到有效控制,地方性甲状腺肿防治达到省级消除标准,克山病和大骨节病无新发病人。

(2)妇幼卫生工作。妇幼卫生工作主要抓了管理机制的创新和基础质量的提高。从xx年起全面推行了政府购买妇幼卫生服务政策,用新机制改变旧的管理模式,全区妇幼卫生工作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是大力加强产科建设,中心卫生院、集镇卫生院全部达到了标准化产科要求,提升了农村生育安全保障;二是实施“降消”项目,开通孕产妇绿色通道、实施贫困孕产妇救助、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xx年,全区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9.8%,儿童系统管理率96.63%,住院分娩率99.7%,无孕产妇死亡,婴儿死亡率10.79‰,无新生儿破伤风发玻xx年4月,我区被省卫生厅授予“降消”项目先进集体。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建设是近年来的重点也是难点,全区卫生工作的首要问题就是缺乏骨干技术人才。这几年采取的主要办法一是补充、二是培养、三是引进。自xx年以来,在区政府的重视下从人才库通过考试聘用120名医学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卫生院工作,有效缓解了农村医技人员短缺问题。区卫校充分发挥业务培训阵地作用,加强在职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xx年全区共举办业务培训21期,培训卫生人员815人次,送出进修人员46人。引进中级以上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33名。xx年至今,我们与浙江台州医院结为友好关系,每年为我区代培专业技术人员,至目前共代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可批39名。

(四)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从xx年起,卫生局确定把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卫生工作的重点,成立了专门机构,从现状研究、方案制定、步骤设计和基本设备配备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针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力量薄弱的现状,开展了城市医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选派区医院、妇幼保健院、区疾控中心职称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卫生技术人员下到农村卫生院,通过帮、扶、教,培养基层技术力量,促进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的提高。xx年全区门诊量由原16.65万人增加到25.6万人次,住院由原11089人增加到18759人次,手术由原1582例增加到2251例,病床使用率由原年27.2%升到49.8%。目前,区上最先进的医疗设备为ct、cr数字检影、彩超、自动化检验等,技术服务能力区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区妇保院达到二级乙等水平。乡镇卫生院房屋、设(!)备、人员综合体系居全省和全市中等偏上水平,一级甲等卫生院占到70%。

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解决因病致贫、返贫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推进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经营机制改革。从xx年底起我区开展了以院(站、所、校)长聘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城里6个医疗卫生单位和乡镇3个中心卫生院推行了领导聘任制、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制的人事和工资分配制度。在经营机制上,对撤乡并镇后的丁庄、张坪、下坪、碾庄四个卫生院实行了委托经营;对濒临倒闭的**办事处卫生院实行了接管经营。通过改革,扭转了这些单位的被动局面,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两个效益显著提高,达到了国家提出的“保机构、保职能、放经营、放办医体制、加强预防保健”目的,对全区卫生工作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七)积极促进经济健康运行。近年来,卫生局坚持把加大公共积累和固定资产增长作为考核乡镇卫生院的重要指标,对奖金的发放、业务招待费、医疗设备购置、债务偿还及会计履行财务监督职能问题作了明确规定,提出了具体要求,并且长抓不懈。从xx年起,卫生局对基层医疗单位实行财务集中结算制度,设立1名总会计师和4名片会计,彻底改变了多年以来基层单位财务管理薄弱问题,使乡镇卫生院理财能力明显提高,医院发展后劲得到增强。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区的卫生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区的卫生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1.农村群众的自我保健的意识还不够强,仍存在小病拖的现象,凡到医院来看病,大部分为病情较重者,农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仍有存在。

2.资金不足,卫生事业的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近年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也随之不断提高。但由于资金的不足,我区的医疗条件还不十分好,尤其是部分边远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条件(房屋、设备)还较差,部分业务开展困难,如元龙寺、官庄等卫生院,还无法满足群众医疗、保健的需求。

3.人才匮乏,尤其是农村卫生院缺乏业务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自xx年以来,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卫生工作,大力加强了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和设备的建设,卫生服务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人才缺乏,尤其是农村卫生院缺乏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是目前制约卫生事业发展最大的困难,在部分卫生院甚至没有一名执业医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大中专学生招聘不足,力量得不到有效的补充;另一方面由于基层条件相对较差难以留住人才。

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存在困难较多,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按照中、盛市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区需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即南市、凤凰、**、柳林、枣园、桥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30个。由于我区三办卫生院在延安城市改造时,均被无偿拆除,现无办公场所,均需新建。但新建存在困难较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的规划、选址困难。由于城区规划建设基本已满,加之规划、土地、建设等部门属市上直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上规划、选址难度非常大。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资金困难。南市、凤凰、**、桥沟、枣园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新建、柳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改建及30个社区卫生服站新建所需的建设资金、办公设施及设备配备、人员培训等,共需资金9144万元,按省上文件要求,省财政承担768万元,其余部分由市、区财政承担。另外,根据盛市目标责任书要求,xx年我区需完成南市、凤凰、**山、柳林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任务。为确保完成此项任务,目前只能以租赁形式解决(租期两年)。房屋租赁、装修改造及办公设施配备共需资金940万元,需由市、区财政承担。资金量大,难以落实到位。

(3)现准备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柳林、南市、凤凰、**等卫生院为财政差额预算单位,影响社区卫生工作的发展。

(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不足,工作难以开展。

(5)无专门的社区卫生服务指导机构,仅靠卫生局2-3名工作人员去管理,力量不足。

(6)社区卫生服务宣传不够,城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了解不够,认识不够,不能较好地支持、配合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尤其是在建档时,居民家难进问题突出。

5.我区无卫生监督和食品药品监管职能,致使此两项工作监管不力,存在不安全隐患。

四、今后工作建议。

1.加大卫生知识普及宣传的力度,提高广大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

2.争取盛市、区项目的支持,加大对卫生工作的投入,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

3.继续按照一补充、二培养、三引进的办法,加强人才培养的力度,解决农村卫生人员缺乏的问题。

4.争取与市、区政府的支持和各部门之间的配合,解决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快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5.继续加强社会卫生工作,深化城乡免疫规划改革,巩固提高农村政府购买妇幼卫生服务工作,加强城市妇幼卫生工作力度,扭转城市妇幼卫生落后的局面。

6.加强同市上协调,建议成立**区卫生监督所和**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加强公共卫生、食品卫生及药品的管理。

优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报告大全(19篇)篇十九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各位代表:

根据常委会议安排,按照评议县卫生局工作方案要求,评议组一行通过听取工作汇报、发放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了解、召开座谈会议、个别人员谈话等方式,对全县卫生系统各个单位进行了评议调查,现就全县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谈几点看法:

一、工作成效。

(一)强化了乡镇卫生院体系建设。按照《山西省乡镇卫生院改革方案》,全县共设乡镇卫生院10所、卫生院分院6所。依据服务人口、服务半径,重新核定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270人,比原来的219人增加了51个编制。同时,根据中心卫生院、一般卫生院及分院的功能划分,规范了科室设置及人员配备,做到了以岗定人,以人定责,保障了乡镇卫生院的健康发展。

(二)实行了乡村一体化管理。182个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作为新农合村级定点医疗机构的村卫生室,全部由乡镇卫生院按属地原则实行行政、人员、业务、药品、财产“五统一”管理。落实了村医每月不低于400元的工资保障,促进了村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顺利开展。

(三)加强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去年以来,多方面争取资金投入用于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其中县委、县政府投资737万元对西交口、双鹤两个乡镇卫生院重新选址修建;投资100万元,完成25个村卫生室的高标准化建设和集体化建设;投资1800万元为乡镇卫生院装备了彩超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40台(件);投资64万元,对709名医务工作者进行培训,有效地提高了诊疗技术水平。

二、存在问题。

(一)债务问题。历史债务到2009年底核定为808.4万元,在近几年的运行中还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乡镇卫生院的工作经费目前主要依靠医疗收入和药品补贴,而支出项目涉及医疗卫生的全过程和公共卫生的各个方面,加大了乡镇卫生院的负担。

(二)人才问题。关于人员编制是按1000:1.1的标准核定,这和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标准有很大反差,按人口比例分配编制,具体到相应的科室不足1人,造成了一人兼多职的现象。关于技术人才,每年都有自然减员。及时补充新的技术力量又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青黄不接现象在不断加剧。

(三)部分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不高,急需改建和扩建。全县10个乡镇卫生院和6个分院的业务用房和医疗器械理论上均达到国家标准,但个别卫生院存在着房屋陈旧、设施落后、面积不够、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职工生活区建设、院内环境建设、办公、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与标准化建设存在一定差距,制约卫生院发展,影响整体形象。

三、建议意见。

根据这次对乡镇医疗卫生及乡镇卫生院工作的评议调查,经评议组协商,向大会提出如下建议:

(一)解决乡镇卫生院历史欠债问题。历年来,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设备购置较多,致使乡镇卫生院欠债较多,16个乡镇卫生院,不同程度都有债务,()共计800余万元,影响正常运转和经营,建议研究制定消化债务的办法和对策,以解决卫生院的沉重“包袱”问题。

(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增加事业财政编制,逐步安置分流现有的未聘用人员,稳定人心,调动工作积极性,还可招聘各专业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卫生院就业工作,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医院医疗水平。二是加大专业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水平。通过定向培养、转岗培训、外出交流等途径,加大学习培训力度,以提高业务水平。

(三)加大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对布局不合理、业务用房少的乡镇卫生院进行新建或改造,以彻底解决房屋问题。

以上发言,请予审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实用达芬奇密码读书心得个人书评(汇总20篇)

    读书心得是提高自己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途径。接下来,我们将向您推荐一些读书心得,这些心得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灵感。

    专业开学第讲心得体会(模板16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清自己的思路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是一篇关于成功技巧的心得体会,作者通过对成功人士的观察和研究,总结出了一些成功的共同特点和法则

    优秀保卫国家心得体会大全(18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所得到的经验总结,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优化自己的行动。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成长过程的回顾和总结,让我更加清楚了自己的长处和

    2023年找工作的心得体会(模板15篇)

    工作心得体会是培养职业素养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有关工作心得体会的精华文章,欢迎大家一起来分享和学习。寒假匆匆结束,这一个寒假

    最新学汉语的心得体会及收获(模板21篇)

    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并提炼出经验和智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第一段:引言(200字)。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生活和

    2023年学生会发言词(通用19篇)

    发言稿的撰写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和利益,以便更好地达到沟通的目的。这些发言稿范文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它们具有思想深度、语言精准和观点鲜明的特点,是值得我们学习和

    最优企业不续签劳动合同(汇总16篇)

    劳动合同是一种个人与雇主之间签订的法律文件,规定了双方在劳动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起草劳动合同,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劳动合同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优秀学校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制度(汇总19篇)

    优秀学生具备了坚韧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能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坚持不懈。以下是一些优秀学生的学习心得和建议,供大家参考和学习。1.新生入学后,及时建立。学生。的健康

    专业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心得体会范文(17篇)

    心得体会是对经历、感受或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提升个人素质。下面是一些富有启示的心得体会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思路。

    2023年中国农业银行借款申请书范文(19篇)

    银行作为金融机构,承担着储蓄、贷款、理财等一系列经济功能。银行是一种金融机构,为个人和企业提供储蓄、贷款和其他金融服务。如何选择一家信誉良好的银行,是人们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