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翻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实用8篇)

时间:2023-10-13 作者:影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翻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实用8篇)

爱国标语常常体现着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确定标语的目标受众。接下来是一些寓意深远的爱国标语范文,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国家的思考和关注。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翻译篇一

1.提高朗读能力,背诵累积诗歌。

2.以朗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朗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二、作者及相关知识介绍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一带)人,与当时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同样著名,被称为“初唐四杰”。他是著名学者王通的孙子,很小的时候就写得一手好文辞,有“神童”之称,可惜不到三十岁就在渡海时落水而死了。他做过几任小官,却两次遭到斥逐和除名,短短的一生是在坎坷中度过的。留传下来的《王子安集》里,文比较多,诗不足百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他的代表作。

这首诗点明送别的地点是长安。他曾几次到过长安。这首诗有少年进取的精神,没有消极颓唐的情绪,可能是诗人二十岁以前在长安作朝散郎和任沛王府修撰时所作。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一作“蜀州”,在今四川省崇庆县。“本文题目应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686年才改为“蜀州”,当时王勃已故10年。“蜀川”,指川西岷江流域一带。

三、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2.指读,指导朗读。(从节奏、咬字、感情、重音等方面来评价)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全班齐读。

四、翻译诗歌

1.解题

送杜少府到蜀州上任:之:动词,到的意思。

2.结合注释,翻译诗句。

3.交流难点,翻译全诗。

少府:官名。

城阙:皇宫门前的望楼,往往被用来代表京都。这里指唐朝都城长安。

辅:以……为辅,这里是拱卫的意思。

三秦:这里泛指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广大地区。本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

风烟: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宦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人认为陆地的四周都为大海所包围,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不要效仿。

歧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参考:

长安的城阙高踞三秦中枢,遥望岷江的五津,隔着无尽风烟。

你我之间有难忘的离愁别绪,因为彼此都是漂泊流离在外做官的人。

四海之内若有知心存在,再远的天涯也仿佛近邻。

不要在我们挥手作别的路口,像小儿女那样情难自禁哭湿佩巾。

五、诗歌赏析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

明确:五言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诗歌中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诗人与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3.诗的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能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表明了诗人与友人分别两地,为诗歌的抒情奠定了基调。

4.点明分别之意的是哪一联,写出了诗人和友人的哪些共同点?

明确:颔联。同为不得志游宦在外的知识分子。相同的境遇使他们具有相通的`感情——怀才不遇的悲凉之情。

5.如何理解颈联中的知己与比邻?

明确:这是对友人的劝慰,也是对友人的激励。表现了诗人广阔博大的胸襟。

6.如何理解诗歌的最后一联?这一联中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是对朋友的叮咛和鼓舞,也表明了自己坚强乐观的情怀。

六、拓展

王勃的其他送别诗:

江亭夜月送别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查找两首你喜欢的送别诗,并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首联——点明地点

颔联——离别原因

颈联——与友互勉

尾联——宽慰勉励

惜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翻译篇二

人生如寄聚散匆匆,古往今来多少文字写尽别离之痛,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可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八行四十字,以深情豪迈之态恣意汪洋,拂去寂寥惆怅,扫尽萎靡气象,别来一种格局,重构一种风尚。

首联写到: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在点明送别之地的同时,体现了作者眼界之高远,胸次之辽阔。一个“辅”字和一个“望”字,让无边景色真实可感。景中含情,由近及远;情中喻景,由实及虚。有城阙之庄严,三秦之沧桑;有风烟之缥缈,五津之迷离。整首诗起势宏阔,意境高华,为下文的承、转、合奠定了基础。

颔联写到: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整个文笔从自然景观,进入社会层面,这一句是比较平实的写作。视觉上来说,是从千里高空回落到送别的现场。所谓“同是宦游人”,交代了双方惺惺相惜开创未来的心态。虽是别离,但作者正是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时节,对彼此的未来都充满了期许。一首诗,句句是高山大海,也不能显示山之高海之阔了。若音乐只有高音没有低语,岂有旋律可言。若生活只有激情,没有沉静,哪有和谐可说。这里颔联承接首联,婉转低回,充分为颈联铺垫。

颈联写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颈联是全诗精华,一峰突起。此句一出,气象斑斓,境界顿觉悠远。此句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如同他的名篇《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化用庾信《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一样,化用前人名句,别出心裁,赋予它新的意义,青出于蓝更胜于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所以千年不绝,绵绵永续,就在于它做到了“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

近几日,为了写作《中国诗歌之美》和《伟美人生》上卷,思维经常被打穿,思考人生中最重要的元素是什么呢?见识,时间,健康,我觉得这三点无论对古代诗人,还是对现代名士,都具有相同的意义。首先见识:只有视野开阔的作者才有思路开阔的诗篇。王勃少年便有神童之誉,不但文采开唐之新风,学问也是享誉海内,若内心无此气魄见识,纵读书万卷,也难有此神来之笔。其次时间:生命就是时间延续,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应该是最好的。这一点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可为明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少年、青年和中年、暮年的心境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言行相应截然不同。再则健康:不妨看看“老病有孤舟”的杜甫是如何悲叹“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病中之人自然难免触景伤怀悲鸣悲叹。写作此诗时,王勃正青春年少,少年得志,人称神童,送别朋友,踌躇满志,憧憬宦途,生命、健康正步向巅峰,期待完美绽放,所以写出如此气干云霄的诗句,充盈活力,充溢自信。这是王勃用笔谱写的激昂的青春之歌。一首诗的高妙动人之处,在于真实地艺术地表达出作者的内心,王勃无疑做到了,千年之后的我们也能感受到那种万里胸襟是何等样的开阔与自信。

尾联写到: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里又从思幻的未来拉回到现实中去。送别的友人不知何时才能再相逢,即便是鸿雁可以传书,信札可以寄情,但无论如何不如相逢时一颦一笑可触可感的真实。在此王勃没有简单地贬斥儿女之情,而是在另一种意义上升华了这种人之常情。他用山川河流的历史感,用彼此创业的励志心,用胸襟无限的空间意识,把离别的悲伤升华为一首壮丽的歌行。这不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之别,也不是执手相看无语凝噎的悲情之别,亦不是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凉之别。此一别,充满了作者内心洋溢的积极入世的情怀,充满了作者来日相逢于平步青云的期许。生命中许多时候不在于你处于怎样的境地,而在于你的心处于怎样的高度,你的心向往着怎样的.未来。洒泪也好,笑别也好,都是生命中美的存在,因为有真实的感情,有真实的朋友,有可以思念的彼此。也许生命中支撑我们的,是万里之外的朋友,是寄托在思想深处万里比邻的自己。

我选择赏析的任何一首诗歌,都不是为了填充一本书来混文字的,也不是为了说教硬把古人的胸怀改用现代人的语言为他说话。这首诗的意义,我是想和朋友们一起思考两个问题,第一点是一个人的境界见识高的时候,同样的遭逢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一点王勃做得很好,本书稍后章节中的苏轼做得更是登峰造极。第二点就是对时间的思考,在这里就是对青春的思考。当你觉得某一件事该做的时候,那就立刻去做,当然前提是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这个“对”,是相对的“对”,不是绝对的“对”)。因为时间是不可回溯的,你一旦错过这个时间,便再也找不回当时的你了。这不是人生虚无及时行乐的论调,也不是说盛年不重来一日再难晨的勤勉,而是说无论是要写诗歌,还是要经历苦乐,都不要等。很多事,错过了,就永远地错过了。纵使王勃不英年早逝,宦海浮沉历经苍凉的他也许能写出更多《别薛华》,但是这种英气逼人充溢青春之美的离别之诗,恐怕再也写不出来了。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谢谢远方的你能够阅读这篇文章,祝愿每一位与我心灵相通的朋友,在时间的长路上,健康快乐地生活,有千里的视野,有万里的胸襟,把生命中的悲伤化作前行的力量,不辜负年华,不辜负岁月,永远做最好的自己,做自己尊敬的人。

拓展

【艺术特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

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翻译篇三

1.本诗出自《王子安集》;作者是唐朝(朝代)的王勃(诗人),他和 骆宾王 卢照邻 杨炯并称为“初唐四杰”。

2.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

答: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这首诗不同于其它送别诗,开辟了送别诗的新意境,一洗往昔送别中悲苦缠绵之态,字里行间体现出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

4“风烟”突出了杜少府任所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

5、颈联蕴含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的哲理,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的,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这一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的不朽名句。

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b)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d.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3、这首涛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对待离别态度很积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翻译篇四

1、此诗的作者是 ,他和并称为“初唐四杰。”

2、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锭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3、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

4、本诗中你最欣赏哪一联,请从内容或艺术手法角度作一赏析。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能成为诗歌中的不朽名句?

6、本诗中的破题句是

7、本诗中最能体现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的一联诗句是

8、 说说“风烟望五津”中“望”字的表达效果。

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10、此诗中,王勃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寄予远方朋友,表明

1、王勃, 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b

3、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这两句则全无伤感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4、颈联,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与鼓舞。

5、作者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运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的深情与厚谊,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表达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新意,成为送别诗中的不朽名句。

6、(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8、“望”字跨越时空个,将相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一起,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同时也为下文面对离别时的乐观积极态度作铺垫。

9、这两句一扫离别诗情感悲伤、基调低沉的特点,显得昂扬乐观,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

10、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翻译篇五

通过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

通过品读,理解此送别诗“赠别不作悲酸语,魄力自异”的原因。

无注解、无背景裸读诗歌。

送别诗 官职 到、往 四川

杜少府=杜审言?

(一)一生读 关注字音停顿 补充律诗的停顿

(二)自由读 提疑:有哪些字词的意思不太明白?

可能涉及:城阙 三秦 五津 歧路……

(三)师生共同赏读 边赏边朗读

1.首联

由学生提疑的地名引出首联的赏读

写景特点:一远一近,一明一暗,对比强烈。

辅:长安城雄伟的气势

望:站在气象雄伟的长安城下,举目遥望蜀州方向,千里迢迢,苍茫一片,风烟迷茫,路途遥远,在这想象中,似能看到朋友一路的风霜及日后的艰难,无线依依惜别之情展现在壮阔的境界中。

形成板书:起——将远别 平 缓 壮阔

2.颔联

将离别,这样的离愁别绪,我与你,“与君”感同身受,为什么呢?

“同”:外出做官,漂泊在外,你的感伤我懂,客居中的话别,别中别,更是多了一份愁绪。

形成板书:承——同宦游 忧伤 共鸣感

3.尾联

“无为”:不要,不需要。体现一种勇往直前的积极进取的态度,迎接新生活。

形成板书:合——莫沾巾 释然 放下 乐观

4.颈联

“知己”:莫沾巾凭什么?——知己 “知己”与“友人”的区别

“比”:靠近、挨着 如:其两膝相比者。心近、情真,即便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身在近邻。正如秦观所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幕幕。这是怎样的一种胸襟和气魄啊。

形成板书:转——若比邻 豪迈雄浑

5.结合板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自由读——师范读——齐读

(四)关于离别诗及诗人王勃

1. 同学的朗读让我感到这么一种豪迈和旷达。下发打印好的离别诗。

请同学结合诗句谈谈大部分离别诗所表达的情绪。——悲伤 惆怅

2.《唐诗三百首》选者曾说,“赠别不作悲酸语,魄力自异。”

王诗一出,其它的送别诗便黯然失色,缘于立意不落俗套。

生命的长度不以年龄衡量,即便有诸多不如意(官职小,两度被贬,找人记恨),好好向前看。

(五)关于离别

“离别”“告别”这是一个很由情怀的词语,古人一别许是一生再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视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所以“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形成了送别文化。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能让你黯然销魂的,只有离别。

王勃说,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就象诗中所说那样,即使远在天涯海角,只要那份真情在,我们也能感觉到就在近旁,这是做朋友的最高境界。

论诗凄婉的离别还是豪迈的离别,都只是一种情绪的表达罢了,无可厚非。作家曹文轩和故乡和父亲的告别,让我们明白:文学写了上百年上千年,其实作的就是一篇文章:生离死别。

这是一种生命的体验。

董卿在《朗读者》第七期卷首开场说得好:离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离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起——将远别 平 缓 壮阔

承——同宦游 忧伤 共鸣感

转——若比邻 豪迈雄浑

合——莫沾巾 释然 放下 乐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翻译篇六

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因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翻译一下,那就是:“跟你离别的意绪啊!……”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

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

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

作品点评: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京城长安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县令时所作的抒情诗。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章法井然,用朴素的语言直抒胸臆,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翻译篇七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无法看到。

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该诗运用夸张手法,开头就展开壮阔的境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不相同。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翻译篇八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解

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赏析

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诗人王勃却一反别离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觉间已来到城外。回望那长安城在三秦的护卫下显得如此无奈;遥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风烟迷雾中竟是如此凄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会?离别的伤感,袭上王勃的心头。但想到为官的友人与自己,上任、调离,实在是平常之极的事,又何必徒伤别离。悲伤的情绪也去了不少。高兴地面对别离,只要我们彼此心中着对方,即使远隔千里,我们的心却紧帖在一起。念及此时,所有的离愁别绪似乎都已荡然无存。

送君千里,终有别。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湿润。“快别像女孩子一样,流泪送别。看,只要我们彼此心里有着对方,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何等超脱的情怀。空间上的距离永远隔不断心灵的联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千古传颂。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