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诗词选(模板8篇)

时间:2023-10-13 作者:翰墨龚自珍诗词选(模板8篇)

爱国标语传递了一种爱和敬畏祖国的情感,让人们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与温暖。制作一则爱国标语需要思考哪些方面的内容?下面是一些提示和示例,希望对你的创作有所启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系列饱含深情的爱国标语,希望能够让我们心怀感激,热爱我们的祖国。

龚自珍诗词选篇一

咏史

作者:龚自珍朝代:清体裁:七律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龚自珍《湘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龚自珍诗词选篇二

龚自珍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金粉:妇女化妆用品,用作繁华绮丽之意。

牢盆:煮盐器,代指盐商,此诗中实指主管盐务的官僚。

踞上游:指占居高位。

文字狱:反动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以文字犯忌,罗织罪名。

稻粱谋:只考虑维持生计。语出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一诗:“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田横:秦末群雄之一,原为齐国贵族,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田横与田儋、田荣也反秦自立,兄弟三人先后占据齐地为王。后刘邦统一天下,田横不肯称臣于汉,率门客逃往海岛,刘邦派人招抚,田横被迫赴洛,在途中自杀。

清前期曾屡兴文字狱,大量知识分子因文字获罪被杀。在这种酷虐的专制统治下,大多数知识分子不敢参与集会,言行十分谨慎,唯恐被牵入文字狱中。他们著书立说,也只是为了自己的生计,弄口饭吃,不敢追求真理,直抒自己的见解。作者是清代后期的一个有叛逆精神的思想家,对这种现象十分愤慨,因而以婉转之笔出之。

首联大笔勾勒,总领全篇。

上句化用“六朝金粉地”的故实,以古代妇女化装用的“金粉”来隐喻东南地区的繁华绮丽。“东南十五州”则泛指长江下游地区。下句“万重恩怨”泛指达官贵人们为权力、帮派、金钱、声色等私欲而结下的恩怨重重;“名流”语含讥刺,实指自我标榜为“名流”的达官贵人们。此句言外之意是:当权派们一心只为无穷的.私欲而争斗内讧,却无半点心肝去想列强外侮、国困民贫的危机来临。

颔联和颈联都是紧承首联“恩怨”作具体铺叙:“牢盆”本是古代煮盐的器具,这里代指把持盐政的官僚和盐业巨商;“狎客”:指亲昵接近主子常与一起嬉游饮宴的文人。如《陈书江总传》:“后主之世,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共陈暄、孔范、王瑳等十余人,当时谓之狎客。”这里指权贵豪富豢养的亲近帮闲清客。这句谓这些善于阿谀奉承、巧言令色的帮闲门客,为权贵豪富们操纵盐业大权出谋划策,作奸犯科,营私舞弊,稳操胜算。“团扇”:原指古代宫妃、歌妓们常手执白绢团扇;才人:原是宫中的女官。但这里的“团扇才人”是对轻薄文人的贬称,讥讽他们善于对达官贵人奴颜婢膝的竟相邀宠,女性化的软弱媚态,言外之意是世风沦丧,寡廉鲜耻,阳刚气节全无,软骨媚气争胜,士人靠这种无耻行径去谋求盘踞要津显位。

颈联既承又转:仍承接“恩怨”的具体描写;但与上联“狎客”、“才人”相比,却是另一种更普遍士风类型,故又是转折。“避席”,古人在宴饮或聚会上,或为敬酒表示恭敬,或因恐惧而想离去,皆离座席而起,称为“避席”;“稻粱谋”,语出杜甫诗:“君看随阳雁,各为稻粱谋!”原为飞鸟谋求稻粱食物,这里借指文人著书立说只为谋求衣食生活。这两句一石两鸟:一则抨击清王朝钳制思想,厉行文字狱的高压政策,使思想界言论不自由,动辄得咎,人们只好缄口不言,万马齐喑;二则批判文人胆小怯懦,苟且偷安,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软弱风气。只要一涉及议论时事,立刻谈虎色变,生怕文字狱降临自己头上,马上离席回避;著书立说,只讲纯学术问题,全与经时济世、时政民生无关,只为谋求衣食饭碗(如保住职位或谋求稿费之类)。这是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处世态度,他们没有“狎客”、“才人”那样的无耻钻营,但也是一种庸懦的苟且偷安。

尾联一笔宕出远神,以反问收结。田横是故齐王田氏宗族,田 儋 的堂兄弟,在秦末群雄起义中,田儋 、田荣、田横相继自立为齐王反秦割据,曾与项羽、刘帮交战。刘邦灭项羽后,田横带500多人逃到渤海孤岛上。刘邦建立汉朝后降诏让田横归降,答应大者封王,小者封侯;若不归降,则兴兵诛灭。田横无奈,只得带两个随从前往,离洛阳30里时,仍耻于向刘邦称臣,遂自刎而死。岛上500人闻此讯,也全部自杀,以示不屈。司马迁盛赞“田横之高节,宾客慕 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诗人用此典故反问:“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封侯!”借历史典故赞扬田横及其义士们不为苟活而屈节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高风亮节,以扣“咏史”题面;潜台词却是感叹当今世上再无田横这类义士存在了,相反,充斥在当权者要津的“名流”士大夫们,全都是一帮或沽名钓誉、利欲熏心,互相倾轧,或摧眉折腰、谄媚争宠、阿谀逢迎之徒;一般士人又都只图苟且偷安、不敢仗义执言时弊的懦弱之辈。

“难道归来尽列侯”句,表面上说:如果田横等人不自杀而依附归降,难道汉高祖真的将500人个个封侯吗?言外之意在揭露清王朝一面实行文字狱镇压,一面用高官厚禄、八股科举作诱饵,利诱笼络士人就范,其实是虚假而又用心险恶的,读书人尽管奴性十足地去顺从逢迎,难道真的个个都能获得金榜题名、高官厚禄的结果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科场和官场同样fu败,士人既已丧失道义责任,那么即使少数侥幸者获得功名利禄,只不过又增添了一批贪官污吏而已。诗人只问不答,“言已尽而意无穷”,反问中包含着深刻的讽刺意蕴,有振聋发聩、发人深省、警醒俗顽的强大魅力。

咏史诗一般是述史事来借古讽今,以古鉴今,结构上也多是先叙史事或人物,再发感慨议论。但此诗却不落窠臼,独抒机杼,前三联都直刺现实,而结尾才引历史典故,如黄钟大吕,如横截众流,将叙史与议论融为一体,使今与古形成强烈的对比反衬,立意、章法都新颖别致。此外,笔锋凝重而犀利,意境阔大而深邃,结构巧妙而严谨,也是这首律诗不同凡响之处。

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有《国语注补》、《三礼图考》、《两汉书质疑》、《楚辞名物考》等书。

龚自珍诗词选篇三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组诗《己亥杂诗》(即《已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全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两句为第一部分,后两句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里,诗人以天涯、日暮,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以落花自况,赋予自己的身世之感;第二部分以落花为过渡,从落花——春泥展开联想,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倾吐了深曲的旨意。

全诗意象单纯,而情景浑成,比兴无端,而心迹昭然,短短二十八字,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揭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生命价值观,具有涵包天地的思想和感情容量,堪称定庵诗的压卷之作。尤其是其后两句,以落红自喻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诗歌首先写道:“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浩荡”即广阔深远的样子,或者形容水势浩荡之意。“白日斜”即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吟鞭”即马鞭。词人在“鞭”前加一个“吟”字,是因为诗人在途中,一边策马行进,一边吟诗。“东指”指出城门向东。“天涯”原意是天边,此指遥远的地方。这两句的大意是说,离开京城南归,满怀离愁而对西下的夕阳,吟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诗人为表现自己离愁别绪的丰富感情,上句“浩荡离愁白日斜”中用了“浩荡”一词来形容“离愁”,不但表明了自己心中的不平,或许是滚滚滔滔,也强化“愁”之无尽,真有“身离朝廷心在国(朝廷)”的情怀。我们知道,诗人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但为国家的命运忧愁的心确实没有改变。在艺术上,诗人以“浩荡”(表水势浩大)来形容离愁,可以说,就是以水喻愁,这在古代诗词中是常见的手法之一。如,南唐李煜的《虞美人》中写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以水喻情,突出了愁之绵延不断。李白《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现了情感的深厚。下句“吟鞭东指即天涯”。“天涯”是指诗人家乡杭州。词人说,自己的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很难再回京城。词人在此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不但表现离别之愁,而且突出愁之深远。这里的“天涯”让我们想到马致远散曲《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句子。在此曲中,马致远用晚景衬托离愁,而龚自珍这里就是直接写离京之愁。但不同的是龚自珍在诗歌中也蕴含着豪迈的气概。这样,为后面抒发情感,表现心志作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两句则笔锋一转,诗人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落红”即落花。借代修辞手法的运用,以颜色代指本体。这里是诗人自况。“更”即“更好”“新”的意思。表层意思是说,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我们知人论世,这里显然是有寓意的。龚自珍因被迫辞官回乡,故自比为落花,不但形象,而且也很恰当。后一“花”字,突出的是一个“新”字,也就是比喻新人,或者诗人的理想。诗人的.离别之情在此就转入抒发报国之志。落红来日的护花,就表明了诗人虽然脱离官场,还要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由此,我们不能不感受到诗人虽年老辞官,而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我们不能为诗人那高尚的人格的和高远的理想,以及为国为民的壮志情怀而感动,而敬佩。

在艺术上,首先,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形象而生动的抒发了诗人内在的情感。其次,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更好地借物抒情,表现诗人的情怀。再次,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更好地表现了诗人的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也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龚自珍诗词选篇四

壬申夏泛舟西湖,述怀有赋,时予别杭州盖十年矣

天风吹我,堕湖山一角,果然清丽。曾是东华生小客,回首苍茫无际。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乡亲苏小,定应笑我非计。

才见一抹斜阳,半堤香草,顿惹清愁起。罗袜音尘何处觅,渺渺予怀孤寄。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两般春梦,橹声荡入云水。

龚自珍诗词选篇五

湘月

作者:姜夔朝代:南宋长溪杨胜伯典长沙楫棹,居濒湘江,窗间所见,如燕公、

郭熙画图,卧起幽适。丙午七月既望,声伯约予与赵景鲁

、景望、萧和父、裕父、时父、恭父,大舟泛湘。放乎中

流,山水空寒,烟月交映,凄然其为秋也。坐客皆小冠

?弧保??宋蘧碳??材艽抵裾弑隳芄?灰病?

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

暝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乘兴。

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

中流容与,画桡不点清镜。

谁解唤起湘灵,烟鬟雾鬓,理哀弦鸿阵。

玉麈谈玄,叹坐客多少风流名胜。

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信。

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

龚自珍诗词选篇六

我马玄黄盼日曛,关河不窘故将军。

百年心事归平淡,删尽蛾眉惜誓文。

本诗为《己亥杂诗》第2首。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共315首,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在这路途中,龚自珍一有感触便写下来,扔进篓里。龚自珍珍惜诗,315首诗一首都没丢。

《己亥杂诗》全诗315首,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诗人龚自珍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的痛心疾首,言语之间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己亥杂诗》组诗中龚自珍多用象征隐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多种手法写景抒情。

龚自珍诗词选篇七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组诗《己亥杂诗》中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全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两句为第一部分,后两句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里,诗人以天涯、日暮、落花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以落花自况,赋予自己的身世之感;第二部分以落花为过渡,从落花——春泥展开联想,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倾吐了深曲的旨意。全诗意象单纯,而情景浑成,比兴无端,而心迹昭然,短短二十八字,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揭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生命价值观,具有涵包天地的思想和感情容量,堪称定庵诗的压卷之作。

龚自珍诗词选篇八

作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选自《龚自珍全集》

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吟鞭:诗人的马鞭。东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花:比喻国家。即:到。

这诗作于1839年(农历己亥),是诗人的代表作品。是年,诗人辞官南归故里,后又北取眷属,就在往返途中创作了这一部堪称绝唱的大型七绝组诗。这组诗忆述见闻、回忆往事、抒发感慨,艺术地再现与反映了自己生平、思想、交游、宦迹、著述的丰富阅历,标志着诗人认识社会和批判现实的能力,在晚年已臻新的境界。时值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夜,诗中颇有感时忧国的力作。这首诗则表现诗人辞官的决心,报效国家的信念与使命,以及献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语气乐观,形象生动,极富艺术魅力。

这首诗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离京南返的愁绪,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中的“落红”、“化作”两句是历来传颂的经典名句,他们一方面是诗人言志抒怀的心声,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广泛意义上的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出色写照。诗的开拓为表现自己离愁别绪的丰富感情,诗人用了“浩荡”一词来形容“离愁”,既强化“愁”意。又体现出诗人狂放深沉的内心思绪和个性特点,这里典型的诗人本色。紧接着的“吟鞭”句,对前人诗局的化用也恰倒好处,并形成了两句相连呼应的艺术效果,仿佛能感受到诗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中的心情。最后则笔锋一转,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抒发胸臆,使全诗浑然一体动人肺腑。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是自己逃出子令人窒息的樊笼,可以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斜晖,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荷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

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浩荡离愁白日斜”写出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感情。诗人离京时,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李煜曾有词写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以李煜亡国被囚之愁自诩,可见忧愁之深。诗人为了衬托离愁,特别把离京时间选在了傍晚,马致远散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晚景衬托离愁。诗人通过喻、衬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吟鞭东指即天涯”本句虽无愁字,但也能表现诗人离京之愁。天涯是指诗人家乡——杭州,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很难再回京城,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含而不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主旨: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