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7篇)

时间:2023-10-01 作者:雁落霞最新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7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师:首先让我们来聆听一首优美的歌曲。(播放音乐)

同学们如果熟悉的话可以跟着哼唱。

生:月亮

师:你都知道哪些有关月的诗句?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明蝉。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师:明月与诗词好像天生就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相伴而留香千古,在众多咏明月的诗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历来被公认为中秋词之绝唱,这节课我们就来鉴赏这首词(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师:诗词创作往往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及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讲究知人论世,同学们课前已经广泛地查阅了关于苏轼的资料,就让我们来资源共享一下。

师:你了解苏轼什么呢?打开你回忆的闸门。

生:号东坡居士,被称为文坛三苏。

生: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师:你刚才在研究什么?

生:出现了一个口误,苏轼是宋朝的。

师:苏轼,字子瞻,北宋杰出的书画家。

师:关于苏轼的经历和文学成就大家已经有所了解,而《水调歌头》这首词恰是词人政治失意,被贬密州,又与其弟苏辙相别七年,中秋之夜,苏轼把酒讯天问月所作,词作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共同走进《水调歌头》教师范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畅读课文,边读边借助注释疏通词句,将自学中存在问题的地方指出来。

师:同学们在阅读和理解方面有什么问题吗?]

生1:为什么把酒问天?

生2:怎么理解这首词?

生3:为什么作者最终选择在人间?

生4:为什么要月下起舞?

生5:为什么说是归去而不说去?

生6:不应有恨,这好像是对月亮的埋怨,为什么又转变了思想?

生7:这首词有怎样的背景?

生8:琼楼玉宇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生9:兼怀子由?兼有何用意?

师:我们交流一下讨论的结果。

生:可以看出苏轼豁达的胸怀,很好的化解了诗人的愁苦。

生:苏轼自称是月中人,所以用归去。向往应蕴含着深意。

生:主要是抒发诗人的苦闷。

师:除此还有什么感情呢?

生:名句的含义是对经受痛苦的人的美好的祝愿。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共此时”与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苏轼还是热爱人间的,所以留在了人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生:琼楼玉宇蕴含着官场的失意。

师:能结合背景来理解,很好。提示出诗人的矛盾之情。

师:苏轼为什么问青天,问的是什么呢?

生:表达自己心中的愁苦,思念自己的弟弟,还有对自己政治失意的苦闷。

师:此事古难全,怎么去理解它?

生:苏轼有豁达的胸襟,想明白了客观规律不是随着人的意愿所改变的。

师:我们只有适应社会,而不能让社会适应我们。

这是蕴含哲理千古名句。大家还记不记得小时学过《题西林壁》

师生共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大家已经整体感知了词的内容,同学们不妨暂时忘掉自我,回到900多年前的宋代,设想自己就是苏轼,仕途坎坷,被贬密州,思念亲人,不能相见,中秋之夜,独饮月下,此情此景,让我们动情地朗诵《水调歌头》(生朗读诗歌)

师:意境是情与景融合的结晶,诗歌借助联想和想象营造意境,以优美的意境感染读者,让读者在意境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形成共鸣。“言有尽而意无穷”是诗词语言的特点,请同学们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词的意境。

师:这种情境给你怎么样的感觉?

生:凄凉的感受,苏轼的苦闷情郁于中,发之于外。通过诵诗,舞剑发泄自己的情感。

生:诗人非常孤独,有凄凉的感受。

生:意境是愁苦忧愁的。

师:思考一下苏轼在中秋之夜写下这首词的目的是什么?]

生:发泄郁闷

师:写作是宣泄情感的过程。这种感情借助于什么表现出来的?借月亮都寄寓了怎样的感情呢?我们总结一下这首词的主旨。

生:这首词寄予了对亲人的思念,对仕途坎坷的抱怨。

生:政治上不得意,心情悲伤愁苦。

师:绝唱在什么地方?

生:有一种祝愿在里面。

师:我自己的苦闷化解不开,我怎么能有心思去祝愿别人?

生:因为他心胸很开阔。能将苦闷化解开来。

生:能化解诗人苦闷的只有他豁达的心。

师:诗人对无情的月亮寄寓了浓厚的感情,正如朱光潜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是我们常常提到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希望在写作中别忘了用融情于景的写法。

师:总结一下,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生:了解了文学大家苏轼这个人。

生:学会了如何鉴赏古诗词,不光要会翻译。还要用心去感受诗人当时所处的处境。感受到诗人豁达的胸襟。

生:佩服他能在简短意赅的作品中抒发作者的感受,很有文采。

师:这首词借景抒怀,情景交融,借中秋之明月为我们营造了凄清而优美的意境,将词人对弟弟的思念淋漓地表现出来,并将深刻地人生哲理寓于形象的诗句中,又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种美好的境界结束全词,唤起所有人的普遍情感体验。让我们被苏轼不凡的才气与通达的个性所感染,也让我们更加喜欢苏轼,更加喜欢他的词,现在,就让我们饱含着对文学大家的仰慕,共同背诵这首词。

学生齐背

师:苏轼豁达的胸怀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一句箴言我想作为礼物送给在大家,(如果你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小路;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当一颗星星;决定成败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在做一个最好的你。)

在今后漫漫人生长路上,老师希望能记住这则箴言,笑对人生,做一个最好的你!

作业:鉴赏《宣州谢眺楼校书书云》

板书:

水调歌头

苏轼

月色明丽

意境

夜色清寒

情景交融

思念亲人

主旨

身处逆境的豁达乐观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咏月名句的收集和诗歌鉴赏。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一起坐在这里,听着悠扬的曲调,在这屏幕上欣赏到了中秋的月色,如果我们一起由历史的长河向上追溯,追溯到上百年、上千年前,在我国古代,有很多文人,他们在欣赏中秋月的时候,产生了很多感触,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就是大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咏月词。

我们先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的词评家胡仔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余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这首词是一朵特别美丽的奇花,当它开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从“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词。先了解作者。

二、作者背景

1、了解作者。(看屏幕)

2、我们再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哪一句话提示了我们作者写作的背景?(小序)

总结:中秋时,大醉时。(看屏幕,补充介绍)

3、介绍“词”的体裁。

三、前提测评

给红色的字注音。正音并全体朗读。

四、朗读训练

1、播放朗读。

2、学生跟读。

3、齐读。

五、思考讨论

1、读完了课文,我们就初步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要想读得声情并茂,我们还要学习课文的意思,深入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提问1、根据课文注释,发挥想象,再现这首词描绘的情景。

出示每个诗句的画面,同学描述,教师总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月宫中的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分析:诗人问月问年,发挥了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呢?因为作者政治失意,内心激烈的矛盾。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但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分析:诗人为什么想要乘风归去?想要离开现实,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哪比得上人间?

分析: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现实。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分析: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这就过渡到了下面的怀人。

分析: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分析:作者的内心矛盾有没有得到解脱呢?解脱了,通过自我安慰。人事无常,有聚有散,自古如此。人的悲欢离合也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为此悲伤,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就可以了。

作者由幻想超然物外,到重新认识到现实的美好,认识到现实总有不完美的地方,战胜了自己消极地想要离开现实的念头,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旷达的胸怀。

2、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3、上下阙主要写什么?怎样联系起来的?(提示:古代诗词常常先写景,后抒情)

上阙:望月(写景)下阙:怀人(抒情)

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自由发言,领会词意,词人的感情。

5、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表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6、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总结:学完了这首词,我们深刻地认识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一生时常处在坎坷之中,他的心里,有那么多的矛盾和斗争。但他却始终有着那么乐观的精神,那么宽阔的胸襟。不因为宦海的沉浮而自暴自弃,不因为生活的境遇而怨天尤人。让我们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六、能力训练

在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优秀的咏月诗词,有的优美动人,有的沉郁深刻。说说你收集的咏月名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分析:说说喜欢某首诗的道理,可以从分析其思想,鉴赏其艺术着手。

出示范例,学生思考讨论,可写个大意。

七、音乐欣赏

听音乐可放声跟唱。加强背诵。听完一遍,回到首页齐读课文。(或背诵)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将刚才交流的你喜欢的一句咏月诗词及喜欢的理由写成200字的短文。

九、退出课堂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大声激情的朗读《水调歌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大声激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苏轼的情感。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话的含义。

所谓激情就是在读书时大声、清晰的去朗读课本,并在激情朗读之后能够写出一点自己的感悟。在早读的时候我们的活动也是缤纷多样的。对于还没有学过的课文我们会选择拿起书本集体大声的朗读,这时的要求是最大声、最清晰。对于学过的我们会选择小组pk的方法,大家更会想要征服对方,所以是更加的大声的读出我们特有的激情。

一、小组《水调歌头》pk。

最大声、最激情、最清晰的朗读出本词。能够读准每一个字音。

二、小组自由朗读《水调歌头》。

小组的语文课代表组织各组的组员自由朗读,一定要注意本次的节奏、停顿。在读准节奏和停顿后加入情感区感受作者的情感。最后加入小组的展示将本课的情感升华到最高潮。为后面的读后感打好基础。

三、简单的写出读后感。

在有感情的激情朗读之后写下一点点感受为课堂做好铺垫。

《水调歌头》朗读赏析教学反思

本节课总体来说是较为成功的,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的调动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学生精神饱满,朗读激情。

2、 在小组自由朗读时每组的课代表都能够积极的组织组员朗读课文。

3、 在小组展示时,各小组都能包涵情感的朗诵。并能将情感升华,写出简单的感受。

当然这节课也略有遗憾比如:

1、学生略显紧张,没能表现出平时展示时的最高水平。

2、时间还是有些略显仓促。

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做到扬长避短的。让孩子们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去感受语文真正的魅力。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该词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回顾备课过程,我的根本立场是: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作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而非一味地依赖教参、教案。教师在查阅、钻研教学参考资料上不能替代自己对文本的独立钻研,有了对文本独立钻研,才会知道教材最动人的是什么,理解上最困难的是什么,能够开发进行的能力训练是什么。教师钻研教材的过程,往往就是教学方案形成的过程。所以我在解读文本时首先要求自己撷取该词的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其表达形式,力求创新,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我对于这节课的教学设想,更多地是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以及教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学生活动应当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应注意学生的活动以及接受知识的过程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

学生活动的质量取决于活动所围绕的核心,但教师的思维毕竟取代不了学生的体验。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老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新课标”希望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因为老师是站在教和学的边缘,像交响乐中的指挥,不仅在指挥,自己还要参与其中。因此教师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真正的让学生参与进来,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自己走;它不仅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动心、动脑;它是在思维支配下的感官主体活动,是思维活动与感官活动的和谐统一。美国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让学生参与进来的真正要义就是促成学生自己去思维、去实践、去探索、去发现。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述,教师不能“把一篇文章装进学生的脑子里去”,而需要靠学生自己“动天君”、“用心力”,“靠学生自己去经受注意、思索、困惑、快感等心理过程,从而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语言规律,养成自己读书作文的兴趣和习惯。”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把握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活动也就必然成为一种载体,教师也因此必须承担起学生活动设计者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对自己角色职责的认识先前是模糊的,所以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更多地还是关注到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以及教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诵读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能力;设置情境,引导想象,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从而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课前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堂课。为此,老师想给同学们送上一份特殊的礼物,就在后面。对啦,今天学校领导和语文组全体教师都来到了我们班,一起见证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美好时光,也为一睹我们185班同学的风采。相信你们能用你们的妙语连珠,用你们的真知灼见,用你们热情似火让在座的老师叹为观止,有没有信心?(有!)会不会喜欢老师后面送的礼物?用掌声来给我答案,也让后面的老师感受一下你们的热情。(掌声热烈)

二、猜谜导入:

打开书191页,板书:水调歌头

三、解题:

1、“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什么?(词牌名)

2、请一名学生说说他了解的苏轼。

师小结:是啊!苏轼一生坎坷,官运不通,可以说是一个政治上非常失意的人。

四、学习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正音、句读。

2、自由朗读——指名吟诗(扮苏轼,表演读,气氛热烈)——齐读。

3、小组学习:质疑——释疑。

4、分析:

(1)齐读词前小序,从小序里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作词时间、当时情形及缘由。)

(2)速读课文,小组交流,这首词的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请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望月、思圆)

——孤寂、苦闷,与“高处不胜寒”的嫦娥同是天涯沦落人。

(4)整个上阙,作者没有只字片语涉及到孤寂,却时时处处让我们感觉到孤寂。这就是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老师也想让同学们感同身受,发挥你的想象,假设你就是苏轼,面对一圆月、一清影、一孤树、一壶浊酒(老师即兴作简笔画),极写当时之孤寂、郁闷的心情。记得,要感动你我,必须得先感动自己,让感动流泻于我们笔端!

(学生写作几分钟,后请几位同学展示成果,师生评价。)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是啊!月光如水,地上藻荇交横,乃竹柏影也,微风轻拂,树叶婆娑,沙沙作响,似情人的呢喃,如好友的窃窃私语。“我”双眸痴痴凝望孤月,把酒临风邀圆月,无奈何,月光融融影子单,长夜漫漫何由彻。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惟有歌能释怀,细心聆听,共同感受《久别的人》(播放歌曲)

这首歌可以说是作者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他是多么渴望家人重逢、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来排遣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啊!所以呀,才有了下阙的怀人思圆。

(5)齐读下阙,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怎样?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旷达乐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自然规律。没有离别的悲伤,哪来相逢的喜悦?更何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哪里月不圆,何处月无光。即使天各一方,但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的是同一轮圆月。

(6)此词之所以为不朽之佳作,是因为它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词中的许多句子已成了我们今天许多人失意苦闷时心灵按摩的良药。自由地朗读诗歌,说说你对词中哪句话感触最深,结合实际,谈谈你的体会。(生各抒已见。)

师小结:是啊!人生是一道风景,快乐是一种心境。春看桃,夏看柳,秋观菊,冬赏雪,月圆是诗,月缺是画。风柔雨润,花好月圆,能不让我们赏心悦目吗?让我们以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一起去聆听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明月几时有》,唱熟了这首歌,词你也就能背了。一举两得哦!

四、唱“月”

(学生表现踊跃,唱到情深时哭了。)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六

1、了解写作的背景,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学习重点: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学习难点: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前学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并朗读全词,读通读顺。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本着课程标准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出自己的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设计多种情境,让生读、思、品、说。在能力发展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导入1:同学们,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文学,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实,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杰出的文学大师,是他们让那个时代的文学大放异彩璀璨夺目。比如,提到魏晋我们就会想起陶渊明,提起唐代就不能不说李白、杜甫,提到宋代就不能说(生答:苏轼)是他们让那个时代的文学更加精彩。

导入2:“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在作家的笔下都是一曲浪漫的歌,一首美丽的诗。团圆之时的中秋佳节,浩瀚的深蓝的天空中那轮皎洁的月亮就更是牵动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愫。其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词被广为传诵,这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今天,让我们跟着苏轼一起来对月长歌。

苏轼简介:

苏轼:

词人)、书画家,文艺评论家和审美鉴赏家。词集有《东坡乐府》。其词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与父亲苏洵兄弟苏辙合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散文家”。散文有《前赤壁赋》词有《水调歌头》《念奴娇》。与辛弃疾齐名,为豪放派的代表。(苏辛)

时代背景:

该词是苏轼任密洲太守时写的,当时王安石当政,苏轼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那是一个中秋之夜,诗人一个人孤零零来到庭院,对月独饮,”政治上的不得意,对亲人的思念,郁结于心。但他又深深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于是将千愁万绪,流泻笔端。所以词中有消极伤感的情绪,但他毕竟有着旷达的胸襟,又从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中达到了自我解脱。

内容简析:

小序:交代作词原由,领起全篇。(序常起揭示作品内容的作用。)

上阕:词人欢饮时的想象,表达。(问天)(人格化)

下阕:词人无眠时的探求,表达诗人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问月)

全词:问人生探哲理,寓哲理于抒情中。

(表达诗人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也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简单赏析:

这首中秋怀人词,久负盛名,横绝今古。开头一句虽在用李白诗句,而举止超逸,气韵终高一筹。人间天上,连通情感脉络。接着以浪漫瑰伟的想象,集中描写自己与朝廷的微妙关系,突出“去”与“留”的矛盾。下阕实写中秋赏月,写与弟的离别相思之苦,由怨而转入彻语,足见作者不为环境所拘束的豁达品格,“但愿”二字,忧患俱释,惟以善保天年,藉明月而寄相思互相劝勉。

翻译全词:

小序:丙辰年的中秋节,我畅饮到天亮,大醉,写了这首词,并以此思念子由。(本是团圆之日,天涯各一方)

上片:明月什么时候才会出现,端起盛满酒的杯子来质问青天。(一疑)

不晓得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二疑)

我打算乘风回到天上去,又怕在那高高的琼楼玉宇中禁不起寒冷。(三疑)

月下跳起舞来,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哪里像在人间啊!(四疑)

下片:月儿已经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

(描写月光)

月儿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要在人们分别时才变圆呢?

人都有悲欢离合之事,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圆满。

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 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3)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透过词的本意,词人向我们暗示了什么?——“天上”乃朝廷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相关链接:点击生活,理解运用,展开想象,诵读品味

1、创设生活情境。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引用《水调歌头》中哪一句祝福?

(2)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

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

2、哪一句直接写“月”的。

3、诗中哪一句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设计说明:

创设生活情境,既能学以致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检测对诗句理解程度。

4、读完这首词,你有何启示?

师的阅读体验:同样一轮中秋月,王建发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

哀叹,而苏轼却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他的旷达。可见,同样的月亮,人们对她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可能无法改变事物,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情,可以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事物。

设计说明:

多种情境铺设,让学生发挥想象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老师与学生融洽交流体验,很

好起到了“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加深体验。

备课时间:20xx年12月

再备课于20xx年7月13日星期五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七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训练学生朗读诗词的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领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情感,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设计多种情境,让生读,思,品,说。在能力发展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八年级学生对词不算陌生,对于诗词的积累有一定的基础,他们也很喜欢读诗词,但由于年龄及生活积累的局限,又使他们对于词的意境、内涵及如何鉴赏难于把握。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如何读词、鉴赏词,应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过程与方法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2)师生通过合作、研讨、探究的学习方式品赏妙词、佳句,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3、把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变化。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