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必修第二册教材分析 高一数学必修四教案(汇总6篇)

时间:2023-09-25 作者:曼珠高一数学必修第二册教材分析 高一数学必修四教案(汇总6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数学必修第二册教材分析篇一

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不仅应该有全面衡量的意识,也应该有从定性与定量两方面衡量的意识。就当前课堂教学而言,我们要特别关注数学教学层次问题。以《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为例,采用“一个定理+三项注意”的模式,重点放在学生接受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和例题、习题的模仿与训练上,是一个层次;告诉学生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蕴含着分解、转化思想,重点放在定理的得出和证明的方法上是另一层次;理解平面向量基底的作用与意义,师生共同探讨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怎样研究这个问题,搞清楚其中体现的数学思维是更高的一个层次;如果学生能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体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事情是由一定的基本要素构成的,可以用构成它的基本要素来表示”,“研究事物可转化为对它的基本要素的研究”,有助于养成理性地、有条理地思考和探究问题的习惯,那就更理想。

高一数学必修第二册教材分析篇二

掌握用向量方法建立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通过简单运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为建立其它和(差)公式打好基础。

1.教学重点:通过探索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2.教学难点:探索过程的组织和适当引导,这里不仅有学习积极性的问题,还有探索过程必用的基础知识是否已经具备的问题,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问题,等等。

1.学法:启发式教学

2.教学用具:多媒体

(一)导入:我们在初中时就知道?,,由此我们能否得到大家可以猜想,是不是等于呢?

(二)探讨过程:

在第一章三角函数的学习当中我们知道,在设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等于角与单位圆交点的横坐标,也可以用角的余弦线来表示,大家思考:怎样构造角和角?(注意:要与它们的正弦线、余弦线联系起来。)

展示多媒体动画课件,通过正、余弦线及它们之间的几何关系探索与xx之间的关系,由此得到,认识两角差余弦公式的结构。

提示:

1、结合图形,明确应该选择哪几个向量,它们是怎样表示的?

2、怎样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的计算公式得到探索结果?

展示多媒体课件

比较用几何知识和向量知识解决问题的不同之处,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与便利之处。

思考:再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得出

(三)例题讲解

例1、利用和、差角余弦公式求、的值。

解:分析:把、构造成两个特殊角的和、差。

点评:把一个具体角构造成两个角的和、差形式,有很多种构造方法,例如:,要学会灵活运用。

例2、已知,是第三象限角,求的值。

解:因为,由此得

又因为是第三象限角,所以

所以

点评:注意角、的象限,也就是符号问题。

(四)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首先要认识公式结构的特征,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熟知由此衍变的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在解题过程中注意角、的象限,也就是符号问题,学会灵活运用。

高一数学必修第二册教材分析篇三

2、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类比推理的含义;

3、能利用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体会并认识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

一、课前准备

问题3: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四边形的内角和是,五边形的内角和是

……所以n边形的内角和是

新知1:从以上事例可一发现:

叫做合情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是数学中常用的合情推理。

新知2: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类不同事物之间具有

推测其中一类事物具有与另一类事物的性质的推理、

简言之,类比推理是由的推理、

新知3归纳推理就是根据一些事物的',推出该类事物的

的推理、归纳是的过程

例子:哥德巴赫猜想:

观察6=3+3,8=5+3,10=5+5,12=5+7,14=7+7,

16=13+3,18=11+7,20=13+7,……,

50=13+37,……,100=3+97,

猜想:

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

1通过观察个别情况发现某些相同的性质。

2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达的一般性命题(猜想)。

※典型例题

例1用推理的形式表示等差数列1,3,5,7……2n-1,……的前n项和sn的归纳过程。

变式1观察下列等式:1+3=4=,

1+3+5=9=,

1+3+5+7=16=,

1+3+5+7+9=25=,

……

你能猜想到一个怎样的结论?

变式2观察下列等式:1=1

1+8=9,

1+8+27=36,

1+8+27+64=100,

……

你能猜想到一个怎样的结论?

例2设计算的值,同时作出归纳推理,并用n=40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变式:(1)已知数列的第一项,且,试归纳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例3:找出圆与球的相似之处,并用圆的性质类比球的有关性质、

圆的概念和性质球的类似概念和性质

圆的周长

圆的面积

圆心与弦(非直径)中点的连线垂直于弦

与圆心距离相等的弦长相等,

※动手试试

2如果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相交,则必和另一条相交。

3如果两条直线同时垂直于第三条直线,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三、总结提升

※学习小结

1、归纳推理的定义、

高一数学必修第二册教材分析篇四

了解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2)一元二次不等式

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

通过函数图象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会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

(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

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

高一数学必修第二册教材分析篇五

一、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练习止。

2.回答问题

(1)课本内容分成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2)层次间的联系是什么?

(3)对数函数的定义是什么?

(4)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有什么关系?

3.完成练习

4.小结。

二、方法指导

1.在学习对数函数时,同学们应从熟悉的指数问题出发,通过对指数函数的认识逐步转化为对对数函数的认识,而且画对数函数图象时,既要考虑到对底数的分类讨论而且对每一类问题也可以多选几个不同的底,画o在同一个坐标系内,便于观察图象的特征,找出共性,归纳性质。

一、提问题

1.对数函数的自变量和函数分别在指数函数中是什么?

2.两个函数如果互为反函数,则他们的值域,定义域有什么关系?

3.是否所有的函数都有反函数?试举例说明。

二、变题目

1.试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1);(2);

(3);(4).

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2);(3).

3.已知则=;的定义域为.

1.对数函数的有关概念

(1)把函数叫做对数函数,叫做对数函数的底数;

(2)以10为底数的对数函数为常用对数函数;

(3)以无理数为底数的对数函数为自然对数函数。

2.反函数的概念

在指数函数中,是自变量,是的函数,其定义域是,值域是;在对数函数中,是自变量,是的函数,其定义域是,值域是,像这样的两个函数叫做互为反函数。

3.与对数函数有关的定义域的求法:

4.举例说明如何求反函数。

一、课外作业:习题3-5a组1,2,3,b组1,

二、课外思考:

1.求定义域:.

2.求使函数的函数值恒为负值的的取值范围。

高一数学必修第二册教材分析篇六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师: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暂时老师还不想告诉你们,我想通过下面的活动,大家一定能自己找到答案的。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1.

方法一:

师:学校准备从每个班中选几名热爱运动的学生参加体育训练,为下学期的校运动会做准备。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学生可能回答;

一共有17人,9+8=17(人)。

可是,参加这两项活动的没有17人呀。

我发现有的人两项活动都参加了。

应该是一共有14人参加了,算式是9+8-3=14(人)。

??

师:到底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有人说一共是14人呢?为什么要减去3呢?

生:因为有3个人重复了。

生:因为这3个人既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

生:因为跳绳的9人里面有这3个人,踢毽的8人里面也有这3个人,所以计算的时候就不能是9+8=17(人),还应该减去3人,所以是9+8-3=14(人)。

生:因为9+8就把这3个人重复算了,也就是多算了一遍,所以要减掉3人。

师:同学们的发言真是精彩,报名参加校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多少名同

学呢?

生:14人。

方法二:

师:为了能使同学们更方便的看清楚,我们把一项活动演示一遍,请班里的`14名同学分别对应的替代其中一人,自己选一个替代的对象吧。

班内的14名学生分别选定自己要替代的人。

生:不知道站哪边。

师:哦?为什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生:站中间。

三位同学都站到了讲台的中间。

师:那左边、右边、中间分别表示什么?

生:左边表示参加跳绳的同学,右边表示参加踢毽的同学,中间就是两种训练都参加的同学。

方法三:

师:谁能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一下刚才看到的情形?

学生组内讨论,画出自己设计的图来,教师巡视观察了解情况并及时指导创作。

分组展示自己设计的图画,并介绍自己的创意或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觉得左边的同学是代表参加跳绳的,应该圈在一起;右边的同学代表参加踢毽的,他们也应该圈在一起;中间的同学再画一个圈。师:这样的话,能不能让大家一看就知道中间的是既参加了跳绳的,又参加了踢毽的呢?再想想,看还有没有更好的画法。

生2:中间的同学也应该和左边的圈在一起,因为他们也参加了跳绳的呀。

生3:那我还说中间的还可以圈到右边呢,他们还参加了踢毽呢。师:那就按你们说的试试吧。

学生动手试着画图,并向全班展示。

方法四:

师:看图,说说每一部分分别表示什么?生:左边,表示只参加跳绳的;右边,表示只参加踢毽的;中间既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的。

师:你能列式计算这两个小组的人数吗?

生:9+8-3=14(人)

生:(8-3)+3+(9-3)=14(人)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