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通用16篇)

时间:2023-12-03 作者:笔砚

高一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调整和优化。接下来是一些教研交流中积累的高一教案范文,希望能够为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通用16篇)篇一

1.了解《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和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沁园春长沙》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采桑子重阳》由议论而转入写景抒情,含哲理意味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寓深情于秋光的宏观概写之内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3.感受革命前辈的奋斗情怀,战斗豪情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通用16篇)篇二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2、把握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

【教学重点】:学习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把握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难点】:理解和品位优美、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正音(橘漫舸寥廓浮携侣峥嵘遒否遏);熟读;。

2、快速背诵诗歌;。

3、熟记文下注释。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5分钟)。

在初中我们学过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还记得是哪一首吗?

(学生回答:《沁园春•雪》)。(教师问)谁会背这首词。

(学生试背,教师纠正)。

沁园春•雪。

“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词的格式,但与词的内容不一定有关;“雪”是词的题目,它才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它的格式和《沁园春•雪》是一样的,但内容却并不相同。它们的上阕都写了景,但一个是冬景,一个是秋景。写冬景的《沁园春•雪》我们已经学过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沁园春•长沙》是怎样写秋景的,写的又是怎样的秋景。

【诵读课文】(8分钟)。

1、学生诵读,教师指导(重点在节奏把握上);。

2、检查全班背诵,抽两名学生独背;。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通用16篇)篇三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3。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橘舸遒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五)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中那将是一大幸事。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通用16篇)篇四

以《沁园春•长沙》词为依托,拓展比较,充分领略、感受毛泽东诗词境界壮阔,气魄宏大,乐观豪迈的风格和伟人的胸襟气度。

体味诗歌用词的妙处,

[教学重点]。

领略、感受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和伟人的胸襟气度。

本课重点放在朗读背诵和诗词鉴赏上。

[教学设想]。

先以毛泽东的其他诗词引入,让学生总体感知概括毛泽东诗词的风格,然后再学习本词,重点突破字词、写作思路、由写作意象所展现的诗人的思想感情,体味诗人用词的妙处。然后进行拓展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诗词。

给出毛泽东诗词中的句子,让学生感知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

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

问:读了以上诗句,你感觉毛泽东诗词有什么样的风格?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境界壮阔,气魄宏大,乐观豪迈。

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美国作家罗斯•特里尔评价毛泽东是“狂放的浪漫主义诗人”。

以前我们曾经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其境界之阔大,气势之宏伟,可以说亘古未有。齐背《沁园春•雪》。

毛泽东诗词壮美的风格体现于他的绝大多数诗词中。他不但在《沁园春•雪》中体现了这种壮美,而且在同词牌的《沁园春•长沙》中也体现了壮美之情。让我们来学习他的《沁园春•长沙》,充分感受一下这种壮美,这种气魄。

1.简介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同时,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成立。1925年秋,毛泽东自韶山到广州接办农_动讲习所,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游岳麓山。事后作《沁园春•长沙》,追怀曾经的学习斗争生活。毛泽东曾于19至1923年间在长沙求学和进行革命斗争,并经常与同学战友游览岳麓山,在湘江游泳。1957年1月第一次发表这首诗时,毛泽东做了这样的注释:“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另注:这两句诗是毛泽东19冬天游衡山时所作)”。

2.听朗读录音,让学生注意节奏的把握,感情的抒发,并跟录音朗读。(三遍——听、跟、读)。

3.讲解与理解(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多说。)。

首先让学生根据注释,借助字典初步阅读理解这首词,对于不明白的字词意思提问。接下来进行理解提问:

(1)问:作者在词中都写到了什么?(总体感知)(让学生说,说不完整不要紧)。

——上阕: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深入分析:

上阕:

问:上阕写了什么?

——描绘湘江秋景。

(2)开头三句解说:

寒秋:深秋。深秋天凉,所以叫“寒秋”。

湘江:源出广西灵川东海洋山西麓,流贯湖南东部,经长沙北去,于湘阴芦林潭入洞庭湖。全长817公里,是湖南境内的河流。

橘子洲:在长沙西面的湘江中,古时洲上多产美橘,因此得名。洲形狭长,故亦称“长岛”、“水陆洲”。

——突出诗人爱秋而不惧严寒的卓然而立的形象。一人在这里独自游览,能更好地赏景并回忆从前在这里的革命活动。置“独立”于句首,加以强调,表现出不同凡俗的英雄气概。

(3)问:词中哪几句是描绘秋景的?这秋景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从“看万山……竞自由”。

给人一种绚烂多彩、生机勃勃的感觉。

问:这几句是由哪个字领起的?

——“看”字。一个“看”字领起以下七句,这些景色都是诗人站在橘子洲头看到的。

——万:言山之多。万山:群山。主要指湘江西岸岳麓山诸峰。万,言多,非确数。诗词中凡言“万”“千”“百”,义多同此。

遍:言红之广。红遍:岳麓山上多枫树,经霜后满山皆红叶,故云。

层:言林之厚。层林:林木随山势高下而层叠,故称。

尽:言染之深。全、都之意。本句承上,谓岳麓枫林之红,若颜料染成。

染: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染”也写出了秋色之深。

以上四句,让我们想起了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色彩之浓烈令人心中充满热情。

漫:言江水满溢之状。

碧透:言江水碧绿透明至极。

百舸:泛指众多的船只。汉•扬雄《方言》卷九:“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

争流:破流争相行驶。三国魏•嵇康《琴赋》:“尔乃颠波奔突,狂赴争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上《言语》载晋•顾恺之赞会稽山川之美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本为群波竞逐而涌流,此处转以形容群舟争相行驶。争:言千帆竞发之势。

鹰击:谓雄鹰展翅搏击长天,迅猛矫健。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一四《天部》一四《霜》引《春秋感精符》:“季秋霜始降,鹰隼击。”《汉书》卷二七《五行志》:“故立秋而鹰隼击。”皆谓鹰搏杀凡鸟。这里借用“矫健有力”之意。

长空:广阔的天空。

翔:言鱼游得轻快自如。本指鸟儿不扇动翅膀的飞行,此谓鱼儿悠然自得地轻缓游动。

万类:万物,指一切生物。

霜天:深秋季节。深秋霜降,故称。

竞:竞争,竞赛。此句谓天地间的一切生物都在这秋色之中充分展示着各自的无拘无束的生存形式,像是在比赛看谁更自由。

在这幅绚丽的秋景图里,诗人的目光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由静到动,展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不同的心境形成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感觉、心态决定了看待事物的眼光。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同时,当时的革命运动正蓬蓬勃勃地发展着,尽管当时毛泽东也面临着险境(指当时军阀赵恒惕要捉拿毛泽东),但他却能泰然处之;尽管他面对的也是秋天,但他关注的不是衰败肃杀之景,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只感叹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命运,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6)问:面对生机蓬勃的大自然,诗人想到了什么?

——由眼前的景,诗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提出谁主宰大地的问题。这里,主要就是指谁掌握国家的领导权问题。

(7)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想到了国家前途与命运,想到了革命,于是就很自然地想到了过去在一起进行革命活动的战友。

下阕:

解说:回忆往昔生活,曾经的同学战友,曾经的革命活动,曾经的战斗激情,都融会于诗句中。学生朗读下阕。

(8)峥嵘:(7)“携来”两句,概写往事,回忆从前不平凡的战斗岁月。毛泽东从1911年到1925年,一直在长沙学习和开展革命工作,并经常到岳麓山上锻炼身体,同战友们谈论国家大事。现在旧地重游,自然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携来:携手而来。

百侣:许多伙伴、战友。

峥嵘岁月: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愁暮。”宋•陆游《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诗:“岁月惊峥嵘。”皆为感叹流年之辞,毛泽东同志转用以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峥嵘,本形容山势高峻,引申则有特殊义。

(9)问:诗人都回忆了什么?从哪里到哪里?

——从“恰同学少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用一“恰”字统领七句,写同学们(战友们)的精神面貌、革命活动和战斗激情。

同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消灭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

此间又组织了新民学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

创办了《湘江评论》,宣传马列主义,大造革命舆论。在它的宣言中曾说:“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这些就是以上三句的具体内容。]。

(10)问:上阕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下阕回答了吗?

——最后三句,借回忆当年游泳的情景,表现“同学少年”急流勇进、搏击风浪的斗争精神、壮志豪情。同时巧妙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革命领导权归属的问题。革命领导权应当归属于像毛泽东一样的革命者。

对当时中国前途、命运的思考和回答,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胆略和气概。

4.小结: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板书:上阕:绘秋景,问苍茫大地;。

下阕:忆往事,抒壮志豪情。

三、拓展、比较阅读。

目的:充分感受毛泽东诗词境界壮阔,气魄宏大,乐观豪迈的风格。

(一)《咏蛙》。

咏蛙。

19。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感受。

解说:毛泽东这种阔大的胸怀并非是参加革命后才有。早在……(背景)。

写作背景:16岁的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冲,到五十里外的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去读书。凡是来东山高小的学生都要进行入学考试。当时学校规定考试作文题目是“言志”。多数学生写的都是尊孔,“学而优则仕”之类的内容,而毛泽东则写自己立志救国救民的革命抱负。校长李元甫高兴地说:“我们学堂里取了一名建国才!”

这首诗体现出一种王者之气,一种霸气。“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流露出立志扭转乾坤的雄心壮志。

(二)《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的诗词为什么有如此宏大的气魄,如此壮阔的境界?

——这与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分不开,与他伟大的胸襟,英雄的胆略和气概分不开。

采桑子。

重阳。

1929年10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写作背景:红四军内部意见不一(1929年7月,在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不同意实质上是军事冒险的中央的指示意见),毛泽东暂时离开了领导岗位(被调离),做地方政府工作。当时他身体有病,便带病深入基层到地方搞土地革命斗争。10月,在乘担架赴上杭的途中,时值秋天,面对闽西绚丽夺目的秋色,毛泽东顿发诗兴,创作了这首词。

(古代抒写人生的诗词,尤其是借秋抒写人生的诗词,许多都有感伤的色彩。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从这首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乐观豪迈的情绪——词中的秋色比春光还要美好,战地上的野菊简直令人陶醉,强劲的秋风使人无比爽快。词中充满乐观的情绪,积极的人生态度,高超的审美情趣。

※蕴含深邃的哲理——充满辨证思想:

1、人生有限(“人生易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宇宙无限(“天难老”,自然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并不慨叹人生短暂,而是通过优美的艺术境界,形象地告诉人们:新陈代谢是大自然不可抗拒的法则,每个革命者都应该正确对待生命的价值,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去。

2、“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提起战争,人们往往会想到流血牺牲,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等等,但这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我们反对非正义战争。而正义战争,革命战争,目的是_腐朽的统治力量,推动历史前进,给更多的人带来和平,带来幸福。所以,毛泽东在词中才盛赞“战地黄花分外香”。

(三)比较阅读《卜算子•咏梅》(与陆游比较)。

目的:通过比较,进一步感受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解说:中国历来不缺乏爱国者。从屈原到杜甫,再到陆游、辛弃疾,他们的许多诗篇都抒写了自己对国家民族的感情。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陆游)。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驿外断桥边,

飞雪迎春到。寂寞开无主。

已是悬崖百丈冰,已是黄昏独自愁,

犹有花枝俏。更著风和雨。

俏也不争春,无意苦争春,

只把春来报。一任群芳妒。

待到山花烂漫时,零落成泥碾作尘,

她在丛中笑。只有香如故。

注解:1、在毛泽东《咏梅》词题目之下,有一说明:“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2、烂漫:色彩绚丽夺目,兼有盛开的意思。

3、驿:驿站,古代官办的交通站。

4、无主:没有主人,即无人欣赏的意思。

5、著:同“着”,遭受到。

6、无意:不想,没有心思。

7、苦争:力争,苦苦地争。

8、一任:完全听凭。

9、群芳:百花。喻在朝廷里的投降派。

10、妒:妒忌。实际上就是说排挤、打击。

11、零落成泥碾作尘:梅花飘零落地,与泥土混在一起,又被驿站外过往的车马压碎变作了灰尘。

12、香如故:香气还和过去一样。喻政治上操守不变。

写作背景:1961年12月,毛泽东去广州,为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作准备。闲暇时,他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深有感触。又联系到国内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国际上反华势力对中国大肆攻击,苏联也因与中国共产党有原则上的分歧而对中国施加压力。面对这种情况,更是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咏梅词。

陆游写作这首词是在48(49)岁,报国之志无法实现。

比较:

环境:陆游词:萧索、凄苦、寂寞;。

毛泽东词:险恶。

对环境的态度:陆游词:“愁”,对凄苦环境的无奈;。

毛泽东词:“俏”,写出梅不畏严寒,不畏险恶的精神。

行为:陆游词:遭受嫉妒、打击,遭受摧残,但保持高洁的品质;。

毛泽东词:不为己,只为人;不居功,不自傲;乐观。

写作心态:毛泽东的这首词在内部传阅时,曾有几句话:“陆游北伐主张失败,投降派打击他,他消极颓废,无可奈何,因此作此词。”而我们对待困难的态度却与陆游相反。

陆游用梅花自喻,把自己不得志而又孤芳自赏的感情寄托在梅花身上,造成了幽独冷落之感。

主题:毛泽东咏梅词:突出梅花在险恶的环境中傲然开放,赞美梅花不畏严寒的品质,展示梅花崇高的精神境界。

陆游咏梅词:上阕写梅的艰难处境,下阕托梅言志。通过描写在黄昏凄雨苦风中孤苦、冷寞的梅花形象,表现梅花与群芳对立,孤芳自赏,自傲的品质,慨叹自己空有报国志,终无施展时的落寞。

形象:毛泽东咏梅词:塑造了战斗的,乐观的,胜利者的形象。

陆游咏梅词:封建时代一个无法实现自己的壮志,坚决不同流合污的爱国者形象。

(四)延伸阅读——课外自读《蝶恋花•答李淑一》,可与苏轼的《江城子》(悼念妻子王弗)进行比较阅读。

蝶恋花•答李淑一。

1957年5月11日。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1.骄杨:矫健、坚强的杨开慧。杨开慧(1901——1930年),毛泽东妻子。因叛徒告密被捕,英勇就义。

2.柳:柳直荀烈士(1898——1932年),毛泽东战友,李淑一丈夫,被敌人杀害。

3.轻飏:轻轻飘扬。

4.重霄九:即九重霄,指天的处。古代以为天有九重。

5.问讯:试问,借问。

6.吴刚:汉朝西河人。传说他学仙,犯了错误,罚他到月宫砍桂树。

7.何所有:有什么。意思是如何款待忠魂。

8.舒广袖:舒展宽而长的袖子,指舞蹈的姿态。

9.且:姑且。

10.忠魂:忠诚的英灵,指杨、柳二烈士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英灵。

11.曾:已经。

12.伏虎:降伏恶虎。指_了国民党政权。

13.顿作:一下子变成,顿时变成。

背景情况:李淑一是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的同窗好友。其夫柳直荀参加革命活动被杀害。她1957年2月写信给毛泽东,并附上她1933年因怀念丈夫而填的一首《菩萨蛮》。5月11日,毛泽东复信并写了《蝶恋花•答李淑一》。

苏轼的《江城子》写于他40岁时,当时他正在密州任太守,距离家乡有千里之遥。苏轼19岁与16岁的王弗结婚,夫妻恩爱。但王弗活到27岁就去世了。苏轼写这首词时,距离王弗去世正好十年。在这十年中,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到压制。到密州后,又逢凶年,生活也十分困苦。

比较:

主题:苏轼:借悼念爱妻王弗,抒发他十年中,虽怀“奋励有当世志”,但却宦海沉浮,仕途失意,坎坷不得自由,生活颠沛艰辛和无限郁闷悲观之情。

毛泽东:借奉和李淑一词,怀念爱妻杨开慧,战友柳直荀两位革命战士,颂扬革命,颂扬先烈为革命生死以之的献身精神,以激励还活着的人们。

意境:苏轼:悲凉。格调抑郁、愁苦。

毛泽东:境界寥廓而高远,静穆而庄严。格调高昂,是革命浪漫主义。是一种赞美与激情。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通用16篇)篇五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情景交融、意境等诗歌表现手法,感悟革命豪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关键词语传神之妙,体味意象内涵,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以伟人为榜样、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体验青春激情,明确青春使命的目标。

教学重点:了解情景交融、意境等诗歌表现手法,品味关键词语,准确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探究情景关系和文中修辞的作用。

学情分析: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基本把握诗歌的思路,品味出上阙词中意象特点,对意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了解了写作背景,初步感知了诗人那种远大抱负和革命豪情。学生以前机械化朗读模式有了转变,但还是不能有感情地朗读。

3.初步尝试用绘画来表现词中意象。

课前准备:

学生:

1.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听名家朗读本词,模范名家朗诵,尽量做到有感情朗读。

2.利用数字图书馆,查阅意象意境等相关知识,为把握意境和诗歌主题奠定基础。

教师:

1.针对目标、重难点和学情,认真备好教案及多媒体课件准备。

2.内容处理,对上节课的拓展作业,学生互评,教师总结,再从意象方面探究情景关系,补充修辞知识。

3.基础作业,背诵全词,并完成课后练习3、4题。

4.拓展作业,分组绘制词中四幅图,全班同学完成一次“”沁园春?长沙”专题画展。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展示上节课作业――学生绘制的“湘江秋景图”,分小组讨论评价。

教师总结评价:

优点:学生绘制的湘江秋景图色彩绚丽,个体比较突出;

缺点:整体布局不够和谐,有些杂乱;

下面,我们从整幅图的布局来分析湘江秋景图,感受图中意境。

巧设任务。

导入新课。

互相评价。

交流思想。

把语文能和专业技能结合一起,在互相评价中,寻找差异,加深理解。

新授内容。

导入。

【深入文本品读鉴赏】(承接上节课)。

1.意象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意象布局是怎样?

2.探寻整幅图的意境是什么?

明确:

通过远近相间、俯仰并用,整幅画面形成阔大高远的意境。

提问引导。

以活动的方式促进课程实施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学习本词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

【探景究情体味情感】。

1.上阙中的湘江秋景图的中景、情之间的关系?

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相合。

空中的雄鹰。

以壮景写豪情。

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2.“忆”字总领几句?它们表现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分为几层?

明确:总领八句。这八句,主要表现当时的时代特点,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豪情壮志。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句,画出了时代特征。往、昔:同义反复,都是指过去。对过去的岁月,诗人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峥嵘: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指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湖南青年赶走军阀赵恒惕一事便可见当时的岁月确实“峥嵘”。一个“稠”字,表明这样激烈的斗争是经常性的。

3.这些内容分为几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共分为三层:第1层:“恰同学少年”――点名了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风华正茂”――风采焕发才华横溢,描绘了他们特有气质、秉赋。

第2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为。

第3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善的事物。“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

归纳:

以上八句写出了“忆”的具体内容。从几个侧面表现了青年们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情怀。

【以图带文归纳主题】。

1.中流击水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2.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本诗的主题。

明确: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3.讲解对偶、借代等修辞的特征,让学生归纳全词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对偶粪土当年万户侯――借代设问。

【总结方法,倾述感悟】。

反复诵读,理清思路。

总结方法:揣摩字词体味情感。

探景究情归纳主题。

倾述感悟:青年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绘制图画学以致用】。

课堂练习:利用本节课学习的诗歌鉴赏方法比较阅读《水调歌头?游泳》。

1.小结本文的情景之间的关系。

2.本文的主题。

【布置作业】。

1.背诵《沁园春・长沙》全文,并完成课后练习3、4题。

2.分组绘制词中四幅图,全班同学完成一次面向全校的“沁园春?长沙”专题画展。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通用16篇)篇六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舸遒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1、展示作者像。

2、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特点:气冲斗牛,胸容天下。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中那将是一大幸事。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确立。

《沁园春·长沙》是《成人中等学校高中课本·语文》(上册,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第六单元第一课。这一单元教学要求为两大点:一是了解诗词的一般知识,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二是学习诗词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围绕这两点,我定下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其中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重、难点;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为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为难点。

二、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分析。

学习诗词,首要在于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为此,在导入这一环节中,我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我采用诵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飘渺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我着重落实了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另外,在诗词赏析之中,必须重视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因而,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训练,以让学生对此有所感悟。在达到这些目标之后,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笔下的文章特点,进而完成“由物及人”的目的。第四,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词的结构及特点在初中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沁园春·雪》,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试着归纳出词的一些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关知识,并通过训练加以强化。第五,有这么句古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呤”,又有这么一句话“好读书,不求甚解”,都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因而,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加强诵,力求达到当堂背诵本词的目的。

三、简要说明教学方法。

基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动手、脑及发展学生能力的目标,本课中,我基本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开拓学生思路,放手让学生动手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在此,必须说明一点:师生互动是这节课教学方法的精髓,是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反馈(课后补充说明)。

兔边分玉树,龙底耀铜仪。会当同鼓吹,不复问官私。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通用16篇)篇七

作者面对此情此景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

明确:1、上片写秋景,下片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2、山、林、江、舸、鹰、鱼。

万类霜天竞自由(绚丽多姿,生机勃勃)。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脉络:

上片交待时间、地点。

写绚丽多姿态,生机勃勃的秋景。

由景及叹,生发感慨——提出设问。

下片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

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巧妙作答。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通用16篇)篇八

1.诵读诗词,初步领会诗词的内容。

2.抓住词中的关键语句,对诗词的中心思想、写作思路和创作手法作深入思考与分析,读懂诗词的内涵。

3.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

4.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抒情主人公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教学重点。

理解词中的主要意象通过阅读,能够体会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领会词中重要的词句的内涵。

教学难点。

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把握作者是怎样运用写作手法的,是怎样来体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的。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谈起诗歌,人们总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毛泽东一生酷爱古典诗词,在他一生中,大量阅读古典诗词。毛泽东在打仗时是“用兵真如神”,而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则是“用字真如神”。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只有两首,一首是我们初中学习的《雪》,另一首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沁园春是词牌名,那么什么是词呢?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文学体裁,特点是每首词都有词调,叫词牌,例如本词的词牌叫“沁园春”。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词在词牌下另有标题或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缘由。如本词的“长沙”就是小标题,词又分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沁园春·长沙》属于长调,有114字,分为上下两阕。

二、初读感知。

(一)教师范读。

(二)学生齐声朗读,教师指导点拨。反复诵读,助学生渐入佳境。

(三)词作一般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这首词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三、解读文本。

(一)思路理清。

1.划分节奏。

2.学生朗读这首词,找出生字词并解释。

(二)品析上阕。

“看”字来描写的(“看”——寒秋景致)。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的秋景图。

秋景图: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染: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浓。

击: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之强劲有力。

翔:突出鱼在清澈见底的水中自由轻快地游动,犹如在天空飞翔。

(这里不拟定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色彩绚烂、生机勃勃“万类霜天竞自由”

3.词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景的?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4.大家都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这幅画中实境的游客,你会有什么感觉?

进行想像力的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为四步:

(1)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2)染上颜色:把黑白屏变成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描述画面:

远眺:群山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枫林树林经霜变红,好像被染过一样;。

近观: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

仰视:雄鹰在广阔的天空里矫健有力地高飞;。

俯察:鱼儿在江中轻快地畅游。

(宇宙万物都在这深秋时节,争取生存的自由)。

是由于当时革命形势,反动统治对革命进行疯狂的压迫,诗人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显示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胸襟与高远志向。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通用16篇)篇九

侧重抒发诗人的革命豪情。

时间、地点、人物。

触景—生机勃勃。

色彩绚丽。

生情—以天下为己任湘江秋景图章法结构。

上阕。

追忆—当年革命盛景。

感怀—往昔壮志豪情过渡下阕。

艺术特点。

政治与艺术的统一。

情与景的交融。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象征星火燎源的革命火炬。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象征波澜壮阔的革命潮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象征争取自由的革命理想。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象征勇往直前的革命理想(景)革命的政治内容和。

完美的艺术统一(情)交融。

“意象”简释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一、意象美来自景物的选取。

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空中的雄鹰,

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竞相向上、生机勃勃。

与xxx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

以壮景抒豪情。

二、意象美来自意象的组合并置式看:山、林、江、舸、鹰、鱼。

忆:指点、激扬、击水、

浪遏飞舟。

动静搭配,远近结合,从而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描绘了一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辐射式诗人(我)。

胸怀博大的看景人也便成了“风景”,形成一幅气势磅礴的“伟人图”!看忆万类同学少年。

各种并置景物。

各种并置活动。

巩固练习。

1、写出这首词的韵脚:提示:这首词的韵脚依次为:头、流、由、浮、游、稠、遒、候、舟(注意:这个词牌首句不押韵,故“秋”属“添叶”)。

2.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

(1).恰同学少年(2).书生意气。

(3).挥斥方遒(4).粪土当年万户侯。

提示:(1).正直。

(2).意气气概。

(3).正。

(4).视…为粪土。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是否可以换成括号中的字?为什么?

(1).漫江碧透(绿),百舸争流。

(2).怅廖廓,问苍茫(广阔)大地,谁主沉浮。.提示:(1).不能。首先,因为碧绿只写出了颜色,碧透不仅写出了颜色,还写出了江水清澈见底的特征。其次,透还是韵脚。

(2).不能,因为广阔只写出了大地的高大宽阔,而苍茫不仅表现大地的广阔,更表现出深远,紧扣上文的廖廓。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通用16篇)篇十

谭娇。

学科:语文必修:一课题:《沁园春.长沙》。

第一课时。

年级:高一设计教师:谭娇审稿:熊祥有。

时间:、8、30。

一:导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掌握有关毛泽东的文学常识和本诗中的生字词;

品味和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学--自学检测--基础巩固--反复朗读--文本赏析--合作探究--归纳总结--情感提升。

方法:自学法、讲授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复习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毛泽东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以及对待革命事业的博大胸襟和雄心壮志。提升学生爱国情操和奋发向上的斗志。

二、导学重难点:

1、导学重点。

诗歌的朗读节奏、情感;

诗歌中基础字词;

词的'相关知识、作者文学常识及背景知识。

2、导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作者情感,提升学生情操。

三、导学方法:

自学法(圈点勾画法)、朗读法。

四、预习达标:

诗歌中的生字词语要熟识;

作者的有关文学常识和相关背景。

五、课堂导学进程:

【导入】。

幻灯片展示毛泽东的《立志》和《咏蛙》,同学们齐读之后,说说自己的感受,老师点评最后两句进而导入到毛泽东的雄心壮志上,进入新课。

【导学】。

(一)学生阅读、思考并展示。

学生朗读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

思考全诗主要在写什么。

(二)探究学习、合作交流。

分享自己了解的毛泽东;

交流朗读诗歌应注意哪些方面。

(三)教师精讲。

补充讲解学生了解以外的毛泽东的相关知识;

相关背景;

朗读诗歌注意事项。

(四)知识拓展与运用。

拓展描写秋天的一些诗句及节选毛泽东所写的经典诗句;

【评价】。

1、学生评价。

课堂还是很活,学生参与度较高,课堂效果也比较好。

2、教师评价。

总的来说,较好。个别地方有待改进。

六、课后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诗;

完成《名校联盟》的基础知识。

七、教师添加导学措施:

增加视频朗读,让学生在听读中整体感知,

八、课后反思:

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握基础的东西,课堂参与较好,思考问题也比较积极。学生对诗歌背景体悟不深,产生不了什么共鸣。

谭娇。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通用16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围绕“青春”话题,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作品中饱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活动体验,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

2.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受,了解诗歌所体现的精神风貌与时代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刚刚结束了七天的军训,在军训期间,大家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来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青春作了最好的证明。七天中,大家纷纷拿起笔写下了自己青春的感言,记录下军训中的种种感受,不仅仅接受了成长道路上一次特殊的洗礼,也吟诵了自己的青春。今天,大家回到了课堂上,让我们也来看一看老一辈革命家又是怎样吟诵自己的青春的。

二、背景简介与解题。

此词作于1925年春天,是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头的记游之作,长沙是其故乡,也是他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在青少年时代,他曾在长沙度过长期的进德修业的生活,以后奔走革命,也数度往返于此,长沙对其而言,具有深厚的感情。这首词就是以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为背景,抒写旧地重游,附近溯昔的激情壮志。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三、文本理解。

1.朗读全词,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2.文本分析:词的上阙写景。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万人皆悲的秋景,在作者眼中却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独自一人伫立在已有寒意的秋风之中。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看”是领字,一个“看”字,总领七句,领起了上阕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它只有一个字,常冠于一句或数句之上而又不断开,诵读时只作语音上的小小停顿,它主要由副词和动词充当。“一字逗”以下的几句要一气贯通,形成一个整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作者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词的下阙由景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阙集中描写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革命家群像,正值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有火一样的革命热情,有敢于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正是他们,主宰而且能够主宰这个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峰岁月稠。

--诗人从上片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恰:正值。此亦为领字,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讨恶扬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此指湘江江心。江河中央往往水深流急。击水:毛泽东同志1958年12月21日在文物出版社同年9月版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批注道:“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中流击水:中流击楫,祖逖典故。夸张语,谓游泳时掀起的波浪遏止住了江中快速行驶着的船舶。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四、整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时,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战士。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五、赏读结束。

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

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附:板书设计(投影)。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立--造像写意--游人独立深思。

看--借景抒情--诗人关怀天下怅。

问--直抒胸臆--哲人忆旧言志携。

忆--怀人忆事--战士主宰沉浮记。

王林。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通用16篇)篇十二

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2.过程与方法。

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以及形成的独特意境,理解诗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于诗词的词语的品味,对词人情感世界的把握。

【学情分析】。

高中生正是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形成期,尤其是相对比较淳朴的上进的学生对毛泽东会十分感兴趣,对人生理想抱负也有自己的思索。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理想抱负的思索,激发他们了解伟人心灵的兴趣;然后可以通过对于词语的品味,而完成诗词的欣赏。

【知识链接】。

1.词牌由来: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2.写作背景: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本词实际上是毛泽东用词的体例所写的现代诗。

3.文学常识。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称为“诗余”。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曲子词_。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词牌决定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根据字数,词分为_小令__、_中调__、长调_,对应的字数要求分别为__58字以内_、__59—90字_、___91字以上。

【教学过程】。

以诗导诗。

提问:世界上最长的生命体是什么?

2.中国诗歌的发展流变。

诗经-楚辞--古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新诗。

3.词牌《沁园春》解。

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又名《寿星明》。格局开张,宜抒壮阔豪迈情感。苏、辛一派最喜用之。一百十四字。如陆游《沁园春孤鹤归飞》、毛泽东《沁园春雪》。

“悲秋情节”的民族文化心理。

秋闱、落叶归根的乡土情节、人生迟暮。

5.生自由读。

6.生读生评。

7.教师范读。

【问题探究】。

1.这首词描绘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画面各加上小标题吗?

四幅画面;独立寒秋、

湘江秋景、

中流击水(小标题概括准确即可)。

2.全词中有几个字可以把这几幅画面串联起来,你认为是哪几个字,并简要口述理由.

答:“立”——“看”——“怅”——“问”——“忆”——“记”

前人为何悲秋?毛泽东为何颂秋?

悲秋:科举秋闱、乡土情结、人生迟暮。

颂秋:少年伟人气象、革命形势。

3.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答: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面对充满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全词借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根据本班学情,适当表达)。

福楼拜:有几十个词可以描绘同一情景,但只有一个词最为准确,作家就是要找出那个惟一。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通用16篇)篇十三

分泌()沁园春()百舸()。

坎坷()拜谒()遏制()竭力()。

挥斥()干坼()遒劲()酋长()谩骂()散漫()花蔓()惆怅()稠密()绸缪()寥廓()峥嵘()。

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2、文学常识。

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乐府,是我国传统的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最初的词都是配合曲调来歌唱的,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词根据长短来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阙,也叫片。

词牌:古人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与作品内容无太大关系。同一词牌的词结构格式相同。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通用16篇)篇十四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舸遒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通用16篇)篇十五

从容说课。

本单元学习的是新诗,但毛泽东同志的这首《沁园春长沙》却是以中国古典格律诗的形式写成,然而,此词虽然运用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的格律形式,但内容和情感上却完全不为形式所困,抒发的是诗人革命的豪情。这正是中国新诗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一方面是不完全受传统的束缚,积极向外国诗歌学习,但同时也没有抛弃中国传统诗歌的可取之处,在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发展出中国的新诗。

本文的学习要适当地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理解此词,但切忌变成政治的诠释,而应把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放在对丰富的意象的感知上。本文拟通过独特的情景的创设,侧重运用朗读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重在让学生感悟诗人的豪情壮志。

拟定一课时。

教学设想:把教学地点从课室之内转移到课室外空旷的高处,在九月的秋风中为学习和品读本词营造一种开阔而舒畅的氛围。在学生大声反复朗读本词的基础上,分析本词中上片丰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情的前提,展开丰富的联想;下片则结合毛泽东同志的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介绍,引导学生领会诗人心中激荡的诗情。

教学重点情景中的激情朗读与丰富联想,结合意象,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摆脱庸俗之气,培养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

教具准备选定适合的室外上课地点(高处、开阔处)、录音机(可携带外出,不需用交流电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维目标。

1.理解本词景与情的关系,体会借景抒情的妙处,品读词中丰富的.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

2.结合背景的分析,领悟诗人激越的情感,感受诗人胸中的豪情。

3.情景教学,在特设的情景中,感受课文中作者流露的情感。

4.反复朗读,读出激情,读出壮志,在朗读中感受,在朗读中品味。

5.思维训练,充分展开联想,开拓自己的胸襟。

6.体会诗人心中的豪情与壮志,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培养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营造气氛。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把课堂搬到了这里,大家一定觉得很特别吧。同学们放眼四望,你们有什么感受呢?请大声说出你的感受吧。

生风凉水冷!

生开阔、壮观!

生秋高气爽!

生神清气爽!

生兴奋!

生……。

【学生积极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静听,不多评论。待学生发言基本完毕】。

师同学们刚才是用说话的形式大声地说出自己在这秋日登高的感受,有一位伟人他也和我们一样大声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只是他用的是诗的形式。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他说了什么。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专心听】。

推进新课。

师这首词的作者是--。

生(齐声)毛泽东!

师这用词写下的感受传了近一个世纪,从湘江边传到了珠江上,也传到了黄河两岸,大江南北。这是充满豪情的心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首先让我们来齐读课文。同学们可以尽力大声读,让我们充满豪情的声音随着这秋风传扬开去。

师读了一遍,诗歌给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

生有气势。

生壮阔。

生很有激情。

师说得好!那么大家是通过词的哪些地方感受到气势、感受到壮阔、感受到激情的呢?

生从他写的景物感受到的。

生从词中对“同学少年”描写上感受到的。

生从词中的用词感受到的。

师那我们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都用了些什么词来描写景物的?

【学生找出词中上片中描写到的景物及其所使用的描述性的词语】。

生作者写了湘江边的树林、江水、天空。

师概括得不错,具体的词语有哪些呢?

生“湘江北去”写出了滚滚江水向北流去的壮阔场景,开篇就给人气势不凡的感觉。

师说得好,这可以说的上是先声夺人啊。

生我特别喜欢“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一句的写景。

师哦?说说看。

生你看啊,秋天的风把所有的山头都吹红了,树林的枫叶在秋阳的照耀下,红得似火,红得如血,灿烂辉煌,让人的热血也沸腾啦!

师太好了,用诗的语言去理解诗歌,这样的分析让人赏心悦目啊!

生“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也很好啊。在秋日的阳光照耀下,湘江的水更绿、更透,像整块碧绿的水晶,更美丽的是水上千帆竞发,生命是如此多彩,“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师同学们的掌声说明了一切。我也要为大家精彩的分析再次鼓掌。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师那么,这些景物共有的特征呢?

生生机勃勃。

生充满生气和生命力。

生奋发向上。

生力争上游。

师诗中的哪些词语可以体现出来呢?

生“争”。

生“击”。

师如果用诗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选择哪个词语?

生竞自由。

师很好。眼前的景物为什么让诗人感受到“竞自由”?

【教师简介本诗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知识拓展、提升。

生诗人的情感是豪迈昂扬的。在诗人笔下,秋虽然给人“寒”的感觉,但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为“寒秋”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

师很好,“改天换地”这个词用得恰到好处。你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在下片里作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啊。而且,又有“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词表示他们的决心。

生还有“粪土当年万户侯”也表示他们对权贵的蔑视和他们的雄心壮志。

生作者的身份地位和心情不同嘛。

师对了,大家想想,如果是林黛玉在秋天的时候会有作者这样的感情吗?

生(齐声)不会!

师是啊,对于同样的景物和季节,作者的身份、地位或背景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作品。

课堂小结。

诗人虽在“寒秋”,虽只是独自一人,但因为心中有革命的理想,因为预见到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所以在此“寒秋”却无悲秋之叹,而是以一幅绚烂的秋景图,寄寓革命的希望,抒发青春的豪情。

下面的时间交给大家,让大家在仰望蓝天和远眺秋江的情形下,感受一下作者的豪情。同学们,大声地朗读和背诵,让天空也留下你们的声音吧!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要求:声音响亮,感情充沛】。

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课室学习我们高中语文第一课,希望能给同学们带来全新的学习感受。今天请同学们课后熟背这首《沁园春长沙》,再次感受诗人的情怀。同时,在我们进入高中学习这个人生新阶段之始,请以你认为最优美的语言、最诗化的语言,写下你对未来人生的理想和期望。长短不拘,但希望展现我们朝气蓬勃的青春激情。

板书设计。

拓展阅读。

蝶恋花答李淑一。

毛泽东。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r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鉴赏提示:这是毛泽东同志怀念夫人杨开慧和追念战友柳直荀的一首词,是抒发悼念情感之作。毛泽东的诗词素以雄浑、豪迈而著称,此词为悼念亡人故旧而作,却也丝毫没有悲悲凄凄的小儿女之态。把中国古老的传说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巧妙结合,现实人间与超人间的仙境共同构成一个充满诗情和豪情的艺术境界,呈现出独具魅力的浪漫主义色彩,成为毛泽东诗词作品中别具风采的作品。

习题详解。

一、命题意图:熟读并能背诵全诗,体会情感,把握节奏。

参考答案:1.要求学生能背诵全诗。

2.朗读全诗的情感基调:激越。

3.全诗的节奏划分: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二、命题意图:分析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的感情。

参考答案:1.学生可以就诗中描写的意象展开适当地描述。对学生的答案加以引导。

2.在上片,诗人通过描写山、林、江水、江上的船、鹰、鱼等意象,勾勒出一幅生机蓬勃、境界宏大、情意深长的秋景图;诗人借秋景图暗喻与赞美了工农运动将蓬勃兴起的形势,寄寓了自己热烈、乐观、奋斗的情怀。下片围绕“同学少年”,诗人表现出勇于投身激流的非凡气概和表达搏击勇进的召唤;蕴涵着诗人改造旧中国和誓挽狂澜的志向、气魄和精神。

三、命题意图:拓展知识,更全面地了解诗人。

参考答案:略(教师可适当提供一些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及书法作品,也可要求学生课外查找,适当引导。)。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通用16篇)篇十六

张佳。

毛泽东(1893--1976)。

【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体会诗歌之美。

【重点难点】诗歌鉴赏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是谁,以遒劲的史笔使中华诗词这一古老艺术放射出新时代的耀眼光芒?是谁,留给后人的一篇篇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是他--时代伟人毛泽东!他的诗词,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激起一代又一代人心灵深处的强烈共鸣与回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探求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去感受那份磅礴的气势和久违的豪情!

二、诵读全诗。

三、赏析上阕(课堂讨论)。

1.你最喜欢的秋之诗句。

2.从词的上阕中挑选出你最喜欢的词句,试从意象、情感、表现手法等角度加以赏析。

3.运用联想和想象,将上阕扩展成一段写景散文。

4.有感情地诵读。

[提示]。

1.刘禹锡被贬朗州后写下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竞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鱼儿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诗人以“看”总领上阕,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的.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一个“竞”字写出了秋天里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的宇宙万物的热烈和活泼,赋予秋景以旺盛的生命力。也使首句的“独立”具有沉着、镇静、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英雄气概。上阕重在写景,但景中有情。

四、赏析下阕:

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毛泽东具有什么样的品格呢?(知人论世)。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2.19作《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思考】。

1.怎样理解“怅”字?本句的作用是什么?

心有所思,心有所念,是一种沉思而慷慨激昂的思绪。

2.下阕所写少年的特点是什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3.本诗为我们描绘出哪四幅画面?“中流击水”这幅画面的含义是什么?

这里以设问结尾,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这不是一般的游水嬉戏,而是用中流击水的气魄豪情给同伴以期许和鼓励,体现词人乘风破浪、振兴中华的豪情。

五、咀嚼语言:

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他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毛泽东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语言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独立”能否改成“站立”“直立”?

(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坦荡从容,显示了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为什么用得好?

(拟人手法。“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3.“击”改成“飞”好吗?

4.“翔”改成“游”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秋水共长天一色”。)。

相关范文推荐

    寺院新春晚会主持词(优秀16篇)

    主持词是一个与会者的声音、形象和气质等都会印象深刻的部分,因此需要认真准备和思考。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们今天召开此次会议的目的是…以下是我们整理的相关资料,

    售后服务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热门12篇)

    服务月是一个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契机,让我们一起发挥自己的能力,为他人带去温暖。服务月的举办不仅提升了社区的形象和声誉,也培养了居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免费的个人简历表(热门12篇)

    个人简历应该简明扼要地呈现自己的个人信息,同时也要注意表达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在以下范文中,你可以看到如何运用设计和布局技巧,使个人简历更具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

    启智语文教学总结大全(18篇)

    教学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范文中的教学工作总结是各位教师经过反思和总结后的结晶,值得借鉴和参考。继担任五(1)班的语文

    大学生个人简历专业特长范文(20篇)

    个人简历应该以事实为基础,真实准确地展示求职者的经历和能力,以便于被雇主认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掌握个人简历的写作技巧,以下是一些实用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纪律管理制度范文(16篇)

    有效的规章制度能够将人们的行为引导到正确的方向,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规章制度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1、学生学习期间,一般

    暑假打工社会实践总结(实用18篇)

    社会实践能够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我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如果你对社会实践的总结范文感兴趣,不妨参考一下以下精选的范文,或许对你的写作有

    五年级建议书(实用18篇)

    在生活中,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问题或者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时候我们需要思考并提出我们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某个具体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各类意见建议,供大家

    如果没有水范文(21篇)

    作文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能够展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作文范文,感受文字的魅力。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是生命

    大学生参军申请书(热门15篇)

    更多申请书是一个让我们向外界展示自己才华和潜力的机会,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它来打动招生官或雇主。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申请书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申请过程有所启发和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