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说课稿(优秀18篇)

时间:2023-11-16 作者:HT书生像山那样思考说课稿(优秀18篇)

教案模板是教师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等信息,使教学更加系统和有序。大家可以参考以下教案模板范文,总结其中的优点和亮点,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

像山那样思考说课稿(优秀18篇)篇一

读了《像山那样思考》,我知道虽然在我们人类看来,山什么都不会想,但山也有他的“思考”。

我们在这个地球上生存,取之,用之。地球对我们的奉献,真是太大了。

我生活的地方就是地球,我们踩的是地球的身体。难道它就不痛吗?难道它就没有思想吗?答案是它有。对于父母我们需要感恩。对于社会我们需要感恩。对于跟我们息息相关的自然,我们更要感恩。

但现在,我们人类不仅不感恩,反而做出过份的行为。乱砍滥伐,大量取石油,煤碳等,地球的身体器官。它的身体被严重伤害了。

其实,地球它也并没要求我们报答。可是地球心想:如果不给你们一点小小的惩罚,你们是不知道要保护我。于是,大地震,台风,海啸频繁发生。大地震要夺走几万人的性命,台风也能造成巨大灾难。

山或许只会对幼狼感到遗憾,可地球却不会坐以待毙。

我们现在提倡精神文化;

要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

要感恩社会的塑造之恩;

要感恩祖国的保护之恩;

可是,谁又去感恩地球。地球之恩,无以为报,感恩地球,就不会有地震,海啸,台风等灾害。

懂得感恩可以让父母欢心。

懂得感恩可以让社会发展。

懂得感恩可以让祖国强大。

那懂得感恩可以让地球变得平静,就像《像山那样思考》一样,任何物种都有他生存环境,生存的必要。地球也是一样。

让我们用感恩的心去面对地球吧。

像山那样思考说课稿(优秀18篇)篇二

本专题旨在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保护意识。本专题分三个板块,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主要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美;第二板块“感悟自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并表达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第三板块“湖山沉思”,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教学重点。

1、通过文本研习,学生能够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2、学生对一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并能够准确概括文意,通过比较找到文章内容、风格等方面的异同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学生能够把握散文写作的要领,学习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描写出来。

教学时数10课时。

第1、2课时。

教学重点朗读并背诵两篇文言文,疏解词句,理解文意,翻译部分语句。

谛听天籁。

教学重点。

1、学习对自然美的独特的.审美感悟。

2、学习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描写出来。

3、具体分析两文将审美情趣、景物特征与语言风格相融合的特点。

教学时数3课时。

导入:大自然是美丽的,我们来感受、欣赏前人是如何发现、体察、描摹大自然的美。

第1课时。

教学重点研读《江南冬景》。

逐段研读课文,领会文意,思考讨论:

1、作写了江南冬景的那些景物?作了哪些比较突出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征和情调?

2、文章写景虚实结合,仔细分析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虚景表现了怎样的心境?

3、划出文中引用的诗文,仔细体会在文中表现的意境。

第2课时。

教学重点研读《晨昏诺日朗》。

思考与讨论的要点。

1、章记叙了与诺日朗的几次遭遇,重点写了哪两次?

3、作业摘录文中新颖妥帖的比喻句。

第3课时。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文章写景的意境,并依据课文为p.99~100三幅图片配文字说明。

感悟自然。

教学重点。

1、把握两文写景、抒情、说理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特色。

2、领会作品独特的韵味,了解作者的处境,理解作者的精神境界,概括作品抒写的人生感悟。

教学时数1课时。

导入古语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的静穆,水的灵动总能给人以启迪和思考。本板块两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的人生境遇中感悟自然的杰作。

思考与讨论作者看到了怎样的自然景象?产生了怎样的联想?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文学常识苏轼、柳宗元与唐宋八大家。

湖山沉思。

教学重点。

1、与文本对话,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能把自己看成是大自然的一员,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2、研习文本,理解本板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教学时数2课时。

阅读与讨论要点。

1、静心感受理解文章所写“寂寞”的含义。

2、狼的一声嚎叫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只有山能客观的听这一声嚎叫?

第10课时。

教学要点专题小结。

1、检查背诵课文《赤壁赋》。

2、文学常识郁达夫苏轼、柳宗元与唐宋八大家赋。

3、写出景物特征,这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是作者的心中之景,要善于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否则难免空洞和肤浅。本专题的文章融写景状物、抒情、说理于一体,表现作者面对自然,与自然对话时的理性思考,回味每篇课文是怎样在写景中表现个性的思考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像山那样思考说课稿(优秀18篇)篇三

难道不是吗?自从人类在这个蓝色星球上出现以后,其他动物似乎已经停止了进化。由于人类过于追求近期目标与眼前利益,一味的向地球索取资源,原本这颗宇宙中美丽的蓝色星球已经变得千疮百孔,不堪重负。过度的捕杀野生动物,特别是肉食类动物,导致大自然中食物链被破坏,食草类小动物大量繁衍,于是导致大批草原的消失,土地沙漠化,沙尘暴、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泛滥。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辽阔的草原、清澈的湖水成了梦中家园。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全球气候变暖,冰山融化,海平面升高,如果再不加以控制,不久的将来,人类将招来灭顶之灾。有人曾作过预测,到本世纪中叶,全球将有2亿人将因为海平面升高、洪涝或干旱而不得不背井离乡。同时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大气、噪音、水质等几大污染已经、并且还将严重损害人类自身的'健康。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如果人类再不停止对环境的破坏,人类必将毁灭自己。

原野上,狼那声“深沉的、骄傲的”在我听来更有些凄厉的嗥叫,应该引发我们每一个人“像山那样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说课稿(优秀18篇)篇四

授课地点高一(6)班。

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理清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

2.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让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文题)像山那样思考,是指谁要像山那样思考?

“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

二.自读感知、剖析思路: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小组合作),全文可分几个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研读探究:

出示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疑问看课文,并小组讨论、交流,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生读1-2节)。

2.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对这声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浅层含义和只有大山才能听懂的深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学生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得到这一认识(大山听懂的深层含义)的由来?

谈谈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分别意味着什么?

(多媒体显示问题)。

四.拓展练习。

阅读一段材料,为20xx年“世界环境日”拟一个主题,并简述理由。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如下:

1994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xx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xx世间万物生命之网。

20xx让地球充满生机。

20xx水――二十亿人民之所系。

20xx海洋存亡匹夫有责任。

像山那样思考说课稿(优秀18篇)篇五

徐州语文教研活动示范教案。

学习目标:1、体味文章诗意的语言和哲理内涵。

2、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增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体验作者的精神境界。

难点:理解文章重要词句,品味诗意语言。

学习方法:情景设置法、诵读法、学组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由专题内涵解说引入)。

二、研读课文。

(一)通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大意。

(二)深入探讨。

1、请学生结合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有没有领悟到狼嗥叫的内涵?如果有,是什么经历让他有了这种感悟?

(2)狼嗥叫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3)山的理解和思考是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上面的问题。

3、研讨问题,组织交流,品析重点词句。

4、学生质疑,教师组织答疑。

阅读梭罗《寂寞》中的一段话,比较与文本在生态主张上有何异同。

四、总结。

1、文章以个性化的角度来表现哲理的特点。

2、结束语。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

像山那样思考说课稿(优秀18篇)篇六

2,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尊重学生的答案。

前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梭罗的《神的一滴》,从文中我们学会了“像水那样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换个角度,“像山那样思考”,去认识一下美国作家利奥波德笔下的狼。

(提示:关于文中字词、作者,请大家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

请大家听范读《像山那样思考》,听的时候请用笔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简单说说理由。

(提示:赏析句子可以从语言特色、修辞手法、表现方式、句子的意蕴等角度入手。)

1,自由朗读第一小节,将下面短语的空白补充完整。

像山那样思考__________

(提示:答案就藏在文中的第一小节中,“像山那样思考狼的嚎叫”。)

2,“狼的嚎叫”究竟是怎样的呢,文中是如何描写“狼的嚎叫”的?

3,竟然狼的嚎叫是如此的深沉、骄傲,又是如此的悲壮、具有反抗性。那么它必然会引起很多生物对它的留意。请用一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文章第2—3小节,并思考问题:这声嚎叫究竟引起了哪些对象的留意。

(提示:“山”是“客观”的,只有它才知道那个“深刻的含义”。)

4,那么这个“深刻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往下看。请大家用三分钟的时间默读文章的第4—6小节。默读的时候,带上笔,读到让你心灵一动的句子就请画出来,然后主动地和大家分享一下。

(提示:答案的丰富多彩的,言之有理即可。)

(提示:“山”——“深刻的含义”;“我”——“新的东西”。在狼的眼睛里看到这一切的。)

(提示:林毁、山秃、鹿多、草荒、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进大海里去了……生态破坏、家园毁灭……)

7,第十小节中,作者有没有给我们以启示,面对沙尘暴、生态破坏,我们该做些什么?

(提示: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附:板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

利奥波德

山——深刻的含义

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新的东西

像山那样思考说课稿(优秀18篇)篇七

前不久,听了一节观摩课,课题为《像山那样思考》。之后,思虑再三,总感觉有些话要说,有对这篇课文文本内涵的理解,也有对这节语文课堂教学的评判。

在课堂教学中,教者组织学生诵读课文,理顺文章的行文思路,涵咏作者对山、狼、鹿、牧牛人、猎人、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持的观点态度,研习本文运用的多种表达技巧,理会作者呼唤生态平衡的创作主旨。

从教学设计的层面考虑,正如教者在课后的自述,“文章不太好懂,因为学生不太能理解山怎么会有思考”。于是,教者就用心地设计了以上四个问题,要求学生围绕问题开展学习和交流。

从教学实施效果来看,对于文章的行文思路,学生基本能够独自理顺,但是到了本文的重点、难点突破环节——作者对山、狼、鹿、牧牛人、猎人、自己的观点态度,学生的把握就有了难度,问题的理解更多是在教师的帮助甚至提示下完成的。

前几年,人们在呼唤生态教学;近几年又倡导有效教学,但是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并未得到跃升。今天,我要说,《像山那样思考》对我们的语文教学颇有启示,我们需要用山那样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和指引我们的教学。

一、山是沉稳的。

山没有因为狼群“深沉的、骄傲的”嗥叫而变色,它静默地让其“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也没有因为狼群对鹿、牛等生物的捕杀而失去耐心,给予无视它存在的惩罚。它默默承受着凄厉的嗥叫声,它默默地注视着狼群与鹿、牛等弱势群体之间的厮杀……光阴嬗变,云卷云舒,山始终没有改变它的沉稳和缄默。

对照我们的教学,这里多了许多急进、浮躁,少了些许沉稳、缄默。人们常说,语文学习是日积月累的。这话有道理,但必须明白这个积累最终必须是由学生独自完成的。就以这篇课文为例,它是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宣扬环境伦理的一篇随笔散文,它需要学生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反复揣摩其写作意蕴。但是,不少语文教师往往是在预设一节课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名义上是引导学生把握其写作主旨,实际上是讲授创作宗旨。这样,学生的独立阅读空间被侵占,独立阅读的权力被无声却无情地掠夺。现在回想,我们多少课就是这样上的。在这样的课堂里,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我们粗暴地却又有所矫饰地演出着。虽然也有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与交流,但归根到底都是没能沉得住气,没能让学生真正开展自主、探究性阅读。我们经常惊诧:为什么全国各地高考文学类阅读的平均分连年低位运行?实际上,教师在课堂上对待学生阅读行为的不沉稳何尝不是主因啊。

二、山是宽容的。

在山的怀抱里,每天都由狼演绎着“动乱”事件,有时在深夜里它还会叨扰山的休息。驮马会被它袭击,发出嘶鸣声;岩石会因为它的奔跑到处翻滚,发出嘎啦声;小鹿会因为它的追捕,发出砰砰的逃跑声……但是,山表现出极度的宽容之心,它没有赶走狼,任由其在这里繁衍生息。

三、山是睿智的。

它不仅以其沉稳和宽容默默关注着狼以及鹿、牛等生物之间的生存斗争,还以睿智的方式告诉人们人为破坏生物斗争法则的恶果:山林退化,鹿群和艾蒿丛一起死去,牛群减少,沙尘暴侵袭……它在以自己无言但可见的方式昭示人们不能因片面追求太多的安全而产生长远的危险,不能一味追求物质的丰厚而忽略对生态平衡的保护。它在无言地倾诉,在让人们在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恶果面前反思、忏悔。

反思当下,能像山一样睿智的教师不多。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对学生的尊重缺失,更谈不上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和激励。我们习惯于任务式教学,潜意识地以为:只要完成授课任务就万事大吉。至于学生能否接受,接受得怎样考虑甚少。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这里面包含着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事实上,我们就是没有具备山那样的襟怀和睿智,没有让学生自主发现课文文本隐含的问题,往往以主导的姿态帮助学生分析一个个问题,然后自以为是地认为问题解决了。至于一次次考试阅读理解的失利,少有教师反思,更多是简单而无理地归咎为学生素质差,甚或滑稽地咏叹:“真是一代不如一代!”真正睿智的教师应该知道,多让学生自主尝试阅读,哪怕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离谱,教师都要不急不忙,缓缓点出其理解方向的谬误,鼓励其再一次变换角度品读文本。更重要的是,睿智的教师应该诱导学生学会反思,在错误中反思,在正确中反思。有人说,“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借用一下,说“学生的成长=经验+反思”又何尝不对呢?当学生学会了在阅读实践基础上的不断反思,各类文体的斯芬克斯阅读之谜自然会轻易解开,应对各类阅读类考试题目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山无言,但它极具智慧,以其沉稳和宽容讲述着山里的生态故事。“我”不幸,不幸成为与牧牛人、猎人一类的人,破坏着山里的动态平衡;为此,“我”忏悔,反思,呼告。我有幸,有幸读到这篇文章,观摩到这一节课,使我对语文生态教学有了直观的、触动灵魂的感悟。

像山那样思考说课稿(优秀18篇)篇八

无论是湖的寂寞,还是山的思考,都不得不承认,就在这湖光山色的迭映交辉中,人类那一颗颗经过现代工业文明的电光石火炙烤烘焙而日益膨胀麻木的心,在迷茫的无措中,已经在惊觉,在沉思。

狼的一声声嗥叫,像警棍一样敲击着人们日益麻木的心。也许有些人还没有听到,但利奥波德却从这声声无助的嗥叫中觉醒了!他用最犀利最真诚地文字观照忏悔着自己。一弹射出,一狼倒下,一只小狼拖着一条腿走去。当我们看到老狼眼里闪烁着令人难受的垂死的绿光时,那久已麻木的灵魂才为之悸动,为之振颤,我们才发现了某种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狼这个生命和山才知道的东西。这东西是什么呢?正如作者开头所言:秘密。

秘密即生态规则,这个规则有点神秘。狼可以吃掉鹿群中的弱者,但人却不能为了所谓的安全而打死狼。这是自然的隐秘。可人类却不顾这个隐秘,自高自大,忘乎所以。

“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天堂。”有多少人曾像作者这样自以为是自作聪明过!可是结果呢,带来的却是地狱般地恶梦。随着狼的一只只倒下,大肆繁殖的鹿群,毫无止境的争食,就像潘多拉打开了魔盒,让灾难接踵而至:山体上,美丽的灌木树林大片大片地消失;泥石流、沙尘暴随时逞威,人类全然没有了安全可言。鹿群中,同类相残,白骨累累,惨不忍睹!人类啊,原是想呵护他们一厢情愿中的生命,却不曾想残害了它们!这一切,似乎是对人类漠视秘密的一种讽刺,一种无情地莫大地讽刺。

在所有存在物中,只有人类才能倾听存在的声音。海德格尔曾这样颂扬人类。可当无知地掠夺无情地漠视酿成一幕幕悲剧时,利奥波德有了深深的忧患。是啊,人类何曾尖起耳朵去倾听去细辨狼嗥的忽高忽底或近或远?又何曾谦卑地低下高贵的头颅,去思考狼的嗥叫中隐藏着的潜在含义?狼也是自然万物的一分子,它有感情,也有生命的尊严;山也是会思考的,它深知狼对于它的重要作用。万物都是造化的神手刻意丢下的,有灵性的啊。文中,作者似乎想告诉人类这一切。

利奥波德深知,人类只是自然链条中的一环,他们没有权利拆散破坏这个链条,甚至超拔于自然之上。人类与自然是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成员的关系,有共生,有寄生,也有竞争。如此,才构成了恒久的秘密系统或者说神秘的系统。这秘密和神秘,容不得人类如此地漠视和亵渎。所以,作者以最深切敏锐的文字,表达了自己心灵的惊觉和沉思,以期引起人们的警醒。应当说,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像山那样思考说课稿(优秀18篇)篇九

1、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的诗意语言。

2、通过研习,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2、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面对大自然,有人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美;有人感悟自然,咏怀风物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人反思生态环境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利奥波德这篇文章《像山那样思考》,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和感悟。

二、文本研习。

接下来就给大家一些时间,我们可以小声地快速地阅读全文。相关字词可以参见大屏幕,希望大家能够把它画出来,标注好。同时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去阅读,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由是什么?(是缘于人们对狼群猎杀,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像山那样思考说课稿(优秀18篇)篇十

1.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1.理清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

2.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让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一.导入:

(解文题)像山那样思考,是指谁要像山那样思考?人。

二.自读感知、剖析思路: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小组合作),全文可分几个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研读探究:

出示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疑问看课文,并小组讨论、交流,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生读1-2节)。

2.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对这声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浅层含义和只有大山才能听懂的深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学生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得到这一认识(大山听懂的深层含义)的由来?

谈谈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分别意味着什么?

(多媒体显示问题)。

四.拓展练习。

阅读一段材料,为20xx年“世界环境日”拟一个主题,并简述理由。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如下:

1994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99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xx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xx世间万物生命之网。

20xx让地球充满生机。

20xx水——二十亿人民之所系。

20xx海洋存亡匹夫有责任。

20xx主题:

像山那样思考说课稿(优秀18篇)篇十一

授课地点高一(6)班。

1.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1.理清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

2.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让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一.导入:

二.自读感知、剖析思路: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小组合作),全文可分几个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研读探究:

出示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疑问看课文,并小组讨论、交流,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生读1-2节)。

2.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对这声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浅层含义和只有大山才能听懂的深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学生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得到这一认识(大山听懂的深层含义)的由来?

谈谈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分别意味着什么?

(多媒体显示问题)。

四.拓展练习。

阅读一段材料,为20xx年“世界环境日”拟一个主题,并简述理由。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如下:

1994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99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xx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xx世间万物生命之网。

20xx让地球充满生机。

20xx水——二十亿人民之所系。

20xx海洋存亡匹夫有责任。

像山那样思考说课稿(优秀18篇)篇十二

1、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1、理清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

2、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

一课时。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让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一、导入:

(解文题)像山那样思考,是指谁要像山那样思考?人。

二、自读感知、剖析思路: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小组合作),全文可分几个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研读探究:

出示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疑问看课文,并小组讨论、交流,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生读1—2节)。

2、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对这声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浅层含义和只有大山才能听懂的深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学生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得到这一认识(大山听懂的深层含义)的由来?

谈谈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分别意味着什么?

(多媒体显示问题)。

像山那样思考说课稿(优秀18篇)篇十三

1、理解课文中狼嗥的含义。

2、感悟文章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

3、提高对大自然美景的哲理感悟力。

4、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理解由狼嗥引出的哲理思考,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嗥叫、驯服、残羹、聆听、悚然、湍急、蠕动、饿殍、艾蒿。

二、文本研习。

1、快速地阅读全文。

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起、缘由。

2、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他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3、除了这些事物,还有什么也有感受?是怎样的感受呢?

——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5、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

——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

——先是和芸芸众生一样,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

7、是什么使他的认识发生了转变?

——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

8、让我们齐读第六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性认识、一时触动表述出来的。

——作者通过一段猎杀狼的亲身经历,写出自己的触动。

9、有同学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捕捉到的?

——写狼“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与狼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形成对比,反衬人的冷酷。

——“一只小狼正拖着一条腿”,让人顿生怜悯之心。

——“无动于衷”的岩石不如说是在指责人的无动于衷。

10、作者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又是如何上升为理性认识的?

——山失去了狼,鹿因数目过多而死去。

11、有了触动以后,作者又从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坏和退化中,进一步得到验证:此时作者意识到要保护环境。作者的认识从肆意猎杀与破坏,发展到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应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剑拔弩张的矛盾关系,但人类的印迹似乎还很重。这里保护环境归根结底还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仍然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那么作者的最终认识是不是就仅限于此呢?下面我们就把文章的最后一段一起来读一遍,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思考作者在不断的实践探索过程中,认识有了怎样的发展。

——此段中的一些语句很有哲理,比如“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应该说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作者悟出了人与自然应该平等相处。

12、文章到此就把作者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为中心的认识,发展为了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所有一切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狼嗥是在警告人们不要破坏生态环境,否则必将自食其果。

——狼嗥告诫人们:狼也是生态链中重要的一员,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

——狼嗥是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

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是啊!万物之问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

——一般这类文章都是科学语体,而利奥波德身为一位生态伦理学家,他的文学素养也是很高的。他所使用的语言文学性较强,较多地用了排比句。

——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充溢着诗意美。这就与他的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融为一体,使全文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

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开篇时图片留给我们的疑问,可以说已是不解自破。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

做几句仿句练习,体会一下排比对阅读带来的冲击力,尽量以大自然为仿写内容。

1、我不是光芒四射的太阳,也不是高悬夜空的月亮,而是漫漫银河中的一颗星星。

——我不是翱翔天空的雄鹰,也不是屈身笼中的金丝鸟,而是自由飞翔在天空中的一只麻雀。

——我不是威风凛凛的雄狮,也不是气吞万里的猛虎,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只驯鹿。

——我不是巍立峰顶的巨石,也不是饱经沧桑的钟乳,而是风霜雨露中的一粒卵石。

——我不是宽阔无垠的海洋,也不是汹涌澎湃的湖泊,而是灿烂阳光下的一滴露珠。

2、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树木是时间的通史,年轮是过去,树叶是现在,种子是未来。

——森林是树的家园,泥土是地毯,灌木是家具,动物、鸟儿是森林的成员。

——田野是作物的一篇乐章,田垄是五线,稻草人是高音谱号,小麦、玉米是田野的音符。

——山是自然的一幅图画,岩石是轮廓,绿树是调子,七彩的花和万千的生物是山的色彩。

——天是月的一座舞台。云彩是遮幕,太阳是灯光,虫鸟走兽是观众。

板书设计。

狼嗥。

鹿……猎人希望、恐惧、山、草原、高山植被无可挽回地退化。

像山那样思考说课稿(优秀18篇)篇十四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收录的一则随笔。文章第一段是对一声狼嗥的特写。文笔简洁传神,携裹着作者深深的忧虑意识——他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灵魂的震撼。接下来的一段记写了鹿、郊狼、牧羊人、猎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作者进而指出,在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能听懂的含义。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第四至九段在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这些平实的记叙之后,人们渐渐能够意识到,狼的嗥叫声中所饱含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狼的消失,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现状吹响了告别的号角,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失去了一种可贵的生存的经验——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自私的人类,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利奥波德在文中的悲悯和忧虑让读者看到了一颗高贵而敏感的心灵,读过此文,应该能够听到利奥彼德的大声疾呼了。

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的表达方式。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文章文笔简洁洗练,从中可以体验到哲人的深刻,又可以领略到诗人的激情和想像。这一切,构成了文章显明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科学的事实和诗的描述合拍合辙,让读者首先沉浸在一种诗的氛围之中,然后开始评论和思考。最后,回归于心灵的顿悟和思想的升华。

文档为doc格式。

像山那样思考说课稿(优秀18篇)篇十五

1.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理清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

2.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让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文题)像山那样思考,是指谁要像山那样思考?人。

“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

二.自读感知、剖析思路: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小组合作),全文可分几个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研读探究:

出示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疑问看课文,并小组讨论、交流,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生读1-2节)。

2.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对这声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浅层含义和只有大山才能听懂的深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学生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得到这一认识(大山听懂的深层含义)的由来?

谈谈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分别意味着什么?

(多媒体显示问题)。

四.拓展练习。

阅读一段材料,为2005年“世界环境日”拟一个主题,并简述理由。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如下:

1994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99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01世间万物生命之网。

2002让地球充满生机。

2003水——二十亿人民之所系。

2004海洋存亡匹夫有责任。

2005主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像山那样思考说课稿(优秀18篇)篇十六

本专题旨在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保护意识。本专题分三个板块,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主要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美;第二板块“感悟自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并表达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第三板块“湖山沉思”,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教学重点。

1、通过文本研习,学生能够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2、学生对一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并能够准确概括文意,通过比较找到文章内容、风格等方面的异同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学生能够把握散文写作的要领,学习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描写出来。

教学时数10课时。

第1、2课时。

教学重点朗读并背诵两篇文言文,疏解词句,理解文意,翻译部分语句。

谛听天籁。

教学重点。

1、学习对自然美的独特的.审美感悟。

2、学习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描写出来。

3、具体分析两文将审美情趣、景物特征与语言风格相融合的特点。

教学时数3课时。

导入:大自然是美丽的,我们来感受、欣赏前人是如何发现、体察、描摹大自然的美。

第1课时。

教学重点研读《江南冬景》。

逐段研读课文,领会文意,思考讨论:

1、作写了江南冬景的那些景物?作了哪些比较突出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征和情调?

2、文章写景虚实结合,仔细分析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虚景表现了怎样的心境?

3、划出文中引用的诗文,仔细体会在文中表现的意境。

第2课时。

教学重点研读《晨昏诺日朗》。

思考与讨论的要点。

1、章记叙了与诺日朗的几次遭遇,重点写了哪两次?

3、作业摘录文中新颖妥帖的比喻句。

第3课时。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文章写景的意境,并依据课文为p.99~100三幅图片配文字说明。

感悟自然。

教学重点。

1、把握两文写景、抒情、说理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特色。

2、领会作品独特的韵味,了解作者的处境,理解作者的精神境界,概括作品抒写的人生感悟。

教学时数1课时。

导入古语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的静穆,水的灵动总能给人以启迪和思考。本板块两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的人生境遇中感悟自然的杰作。

思考与讨论作者看到了怎样的自然景象?产生了怎样的联想?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文学常识苏轼、柳宗元与唐宋八大家。

湖山沉思。

教学重点。

1、与文本对话,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能把自己看成是大自然的一员,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2、研习文本,理解本板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教学时数2课时。

阅读与讨论要点。

1、静心感受理解文章所写“寂寞”的含义。

2、狼的一声嚎叫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只有山能客观的听这一声嚎叫?

第10课时。

教学要点专题小结。

1、检查背诵课文《赤壁赋》。

2、文学常识郁达夫苏轼、柳宗元与唐宋八大家赋。

3、写出景物特征,这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是作者的心中之景,要善于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否则难免空洞和肤浅。本专题的文章融写景状物、抒情、说理于一体,表现作者面对自然,与自然对话时的理性思考,回味每篇课文是怎样在写景中表现个性的思考的。

像山那样思考说课稿(优秀18篇)篇十七

(1)知识目标:进一步掌握“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阅读方法。

(2)能力目标:了解生物知识,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美和作者的美好精神境界。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和体验作者的精神境界。

(1)利用工具书自查生字词注音及重点词语释义。

(2)了解文章的作者。

(3)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一课时。

多媒体。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美国环保主义伦理学家利奥波德的散文作品《像山那样思考》,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记录了一只令他幡然醒悟,毕生难忘的老狼。那么这究竟是一只怎样的狼,它又能留给作者怎样的深刻体悟呢?现在,我们就来共同走进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

1、关于作者——利奥波德。

2、关于重点字词。

三、文本分析。

明确:(人类或我们)像山那样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

明确: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明确: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明确:第一类事物,他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直接的,表面的。

明确:1、在那些年代里……2、那时,我总是认为……;“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

明确:不但导致牛群和鹿群的减少,连山坡上的植被、草原和土壤都因此而遭殃。

7、哪位同学能把它们之间的关系理清楚啊?也就是这些事物之间形成的生态链条?

明确:消灭狼群,让鹿大量繁衍;草场退化,最后人类的整个生存环境都遭到破坏。

明确:荒野就是人类未涉足过的地方,荒野中的各种生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存在着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

明确:像山那样去思考,去对待狼,把狼看作生态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对待自然万物要如此。

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山去思考问题时,能够尊重自然,平等的看待自然万物。而我们人类也应该像山那样,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明确:胜利——狼死,鹿安全。报复——环境恶化。

13、老师在课下还搜集的一些图片,他们也可以作为我们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佐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人类是如何祸及自身的。

(描述图片)看了这些图片的确会让我们感到非常的痛心,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遍及各个角落,从森林到大海到天空,范围之广令人震惊。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去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

(浪费水电,践踏草木,食用野生动物等)。

四、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大山的思维来衡量狼对自然界的价值,那么在小动物的眼中,人类的某些做法又能给它们留下怎样的感悟呢?课后,请大家以拟人化的手法(或叫泛灵),以-“-----------眼看世界”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片段,要求一个画面,一个镜头,主题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要有震撼效果,要能激发人类保护自然的决心。

在这节课的最后,再次希望大家能在环保的道路上迈出自己坚实的一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五、教学反思。

1、关于课文的选取:这是一个我从课文选取之初,一直到公开课结束都不停思考的问题。因为本文的作者是一位学生并不熟悉哲学家,他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家会有些不同,导致文章的很多语句很难理解。但是作为一篇自然随笔,本文的文字非常优美且意境深远,特别是文章中关于环保这一主题的阐述,是我一直都很欣赏的。所以我选择了这篇文章,作为我真正走进课堂的第一节课。

2、关于教学环节的设计:在此类比较难理解的散文的讲解过程中,我觉得深入浅出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也要首先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怎样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化。那就是要从我们生活中熟悉的话题入手,先引起学生的学习探究的兴趣。这样,再引出文章的主旨也会容易理解得多。所以,在本文的讲解中,我始终紧靠我们身边的环保事件,并从中得出最后的观点。

3、关于作业的布置:这是一个我比较满意的部分,自己感觉比较新颖独特。既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有没有脱离学生的生活。尤其是这种通篇拟人的手法,在学生看来非常有趣。在作业的批改过程中,也正是印证了我的想法,同学们的想象力远远超出了我的意料。

4、关于板书和课件:课件的设计我是力求新颖却不花哨的,所以我没有选择软件提供的模板,而是从网络上搜集了很多相关的信息和图片,争取让学生眼前一亮,结果也是比较满意的。至于板书,这一点比较惭愧,因为我的粉笔字书写水平的确有限,这就在授课过程中出现了板书书写过慢、字的规格过小等问题。这些问题我都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改正。

像山那样思考说课稿(优秀18篇)篇十八

2.德育目标: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3.美育目标: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美并尝试体验作者的美好精神境界。

重点:借助文章相关重要语句概括要点。

难点: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和体验作者的精神境界。

解决办法:情景设置法、朗读法。

1课时。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畅谈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独到见解。

1.导入。

电影片段《后天》。

尽管这部电影是一部科幻片但却对人类生活的现状的深刻审视和对人类未来的预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对生态环境的恶化的深沉反思: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这些问题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同样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

2.《沙乡年鉴》简介。

《沙乡年鉴》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在该书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魅力,也可以看出利奥波德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文章是《土地伦理》,利奥波德在文中把土地看成一个由人与其他物质相互依赖组成的共同体,人中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每个成员都有它继续存的权利。他认为“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利奥波德的这种伦理观念不同于以往的佛教、自然主义者和保护主义者提出的伦理观,是从地球环境总体的角度上提出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伦理观念。利奥波德在书中向人们呼吁:“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知道(我希望我们已经知道)征服者最终都奖祸及自身。”这是他在大半个世纪前向全人类发出的建立一种全新伦理观念的呼唤。

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发现了潜藏在富裕生活中的各种危机——征服自然带来的环境破坏,《沙乡年鉴》也越来越受关注。在美国的销售量超过了100万册,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观念已成为美国一些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的思想基础。很多人被他对自然的生动描述和全新的伦理观念所感动,接受人的新思想,成为环境保护者。

2.解题。

本文是节选自《沙乡年鉴》。题目“像山那样思考”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两千年前庄子和惠子智辩的对话,看到水中的饿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你若能感觉到鱼的快乐,那么你是把自己想象成了那条在水中悠闲自得的鱼儿,以鱼的思维方式在思考问题,像鱼一样的思考;那么当我们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欲望,在“提升这个城市的文化品位”的冠冕堂皇的名义下,把原始森林里的一棵百年银杏树不论它是否可以存活把它移栽到钢筋水泥的城里,我们是否站在大山的饿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当我们大口大口地尽享山珍野味的时候,是否像大山那样的思考过?“像山那样思考”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意思是说,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

3.默读全文,理清思路。

那么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像山那样思考一回,默读全文,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要点。

第1段是对一声狼嗥的特写。

文笔简洁传神,携裹着作者深深的忧虑意识——他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灵魂的震撼。是本文的文眼。

第(2、3)段记写了鹿、郊狼、牧羊人、猎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

作者进而指出,在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能听懂的含义。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第(4——9)段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这些平实的记叙之后,人们渐渐能够意识到,狼的嗥叫声中所饱含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狼的消失,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现状吹响了告别的号角,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失去了一种可贵的生存的经验——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自私的人类,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利奥波德在文中的悲悯和忧虑让读者看到了一颗高贵而敏感的心灵,读过此文,应该能够听到利奥彼德的大声疾呼了。

4.再读课文,体验作者的思想境界。

刚才我们像山一样的思考了一回,现在我们像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那样的思考,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我们应该怎样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才不会让我们的后代不必经历像电影《后天》中情节。

由学生自由畅谈自己对环境保护这一话题的思考,最好能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例如长兴的水污染问题。

1.扩展阅读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2.拟写一份有关长兴环境污染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

相关范文推荐

    父亲写古诗(通用19篇)

    优秀作文应该有扎实的基础,包括词汇量的积累和语法知识的运用。优秀作文范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的标杆,激发了我们的写作潜力。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

    借贷抵押合同填范文(18篇)

    合同协议是双方遵守和约束一项交易的法律文件,它具有法律效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合同协议样本,供大家参考学习。编号:______县______乡(镇)。合同编

    七年级英语仁爱版教学计划(优秀17篇)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学情和能力水平,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下是一些教学计划编写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供大家参考。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学校行办工作计划(专业20篇)

    在学校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学校篮球比赛情报,让我们一起为我们的球队加油!紧紧围绕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

    教科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及反思(通用15篇)

    六年级教案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经典教学示范,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诗歌朗诵比赛主持稿串词(实用20篇)

    欢迎各位嘉宾、领导和观众朋友们,感谢大家的光临和支持。借鉴一些成功的主持人的做法,可以让我们的主持更加出色,下面就是一些相关实例。雪:咏爱国情怀!曾:各位观众朋

    普惠金融工作计划(通用21篇)

    金融风险是指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带来的损失可能性。这是一些金融行业的热门趋势和前景分析,供大家参考和探讨。践行“中国梦”普惠金融的基本含义是

    共同集资建房协议书(实用14篇)

    合同协议是指在双方经过协商并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正式签署的一种法律文件,用以约定双方在特定事项上的权利和义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份完整的合同协议范例,以帮助

    按摩店转让协议(热门19篇)

    转让可以是有偿或无偿的,取决于双方的协商和合同约定。转让案例中涉及的合同和协议范本可以帮助我们规范和简化转让手续。出让方:(以下简称“甲方”)。住所:法定代表人

    学校实验报告单(实用18篇)

    学校里有许多班级和社团,让我们展现自己的才能和兴趣爱好。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一些成功的学校总结范文,分享更多学习经验。二、实验目点:通过实验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