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知乎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模板5篇)

时间:2023-10-06 作者:念青松最新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知乎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模板5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知乎篇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繁荣,储蓄、股票、房贷、基金、债券等金融理财产品,已深入千家万户,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当今社会几乎人人离不开金融,学金融,懂金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时代进步的需要。因此,作为当代青年,应将金融学作为自己的一项人生必修课。经朋友推荐,我阅读了金融系列图书之一的《非理性繁荣》,对股票投资有了新了认知,颇有收获。

《非理性繁荣》描述了导致20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泡沫的心理因素。该书序言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呈现出一个典型特点,即投机性泡沫:暂时的高价得以维持主要是由于投资者的热情而不是与实际价值相一致的预测。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市场可能维持高位甚至大幅攀升,但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里,股市的总体前景将会是非常惨淡,甚至十分危险。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结论。

对于股市,“什么是利好消息”是每个人都想知道的,只要掌握利好消息,人们就可以通过投资来获利。而希勒的《非理性繁荣》却告诉投资者,这样的方式不完全可行。作者告诫投资者不要过于相信自己已经掌握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规律。目前的金融学不足以提供确定的结论,而且不能完全理性地预测和理解股价的波动规律,作者指出“非理性”心理使得我们的对未来的预测很不可靠。

对于导致股价变动的原因,作者试图把潜在因素拓展到更多领域,讨论更多人类行为和事件:从1929年的金融危机,到生育高峰,从通货膨胀到社会中的赌博文化,从贸易结构到媒体如何影响政治,几乎涵盖了我们能够想到的所有影响到股价的因素。犹如一个庞大的模型,变量集合可能是个无底洞。他指出,在决定股价因素中,股票价值很重要,但是人们的信心和非理性或许对宏观性的股价波动有更大的影响。

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体投资者,都难以摆脱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即使投资者是在追求一种理性的目标,结果往往也难以实现。我们当然不能说投资者是赌徒,可是谁敢说自己没有赌心?亏了的想翻本,赚了的还想赚的更多,市场就这样被自我放大、自我增强起来了。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比较自信,觉得自己肯定能赚钱,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信心过度,可是几次波动下来,大家又觉得还是随大流走最保险。于是,“社会传染病”也就由此而产生了。这本书中总结了社会心理学对这种现象的分析,使人颇受启发。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认为“股票在下跌之后总会反弹”是个基本常识,而作者却证明他们想错了——股票可以下跌,而且可以下跌许多年;股票市场可以被高估,同样也可以低迷许多年。人们还会认为“从长期看股票总是优于其他投资,比如债券,所以长期投资者投资股票会好一些”,然而作者证明他们又错了——在数十年的时间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资优越,也没有理由相信它将来也会这样。在《非理性繁荣》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统计数据、最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等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从这里,我感受到了自己先前对股票投资认识的局限性。保有一份理性的投资心态,避免情绪化的投资给我们带来不良的影响,是我阅读该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对财富梦想的狂热追逐、人类社会的贪婪和由此带来的恶果,对引导广大普通投资者如何防范和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有极大的帮助。

本文来源: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知乎篇二

最近在看两本书《黑天鹅效应》、《非理性繁荣》,觉得是两本很不错的书,推荐阅读。对于经济、股市、楼市的分析很有启发作用,尤其是罗伯特。希勒的《非理性繁荣》对整个美国股市和楼市的梳理,论据充分、有条有理,不愧是大学问家的作品。而我越发觉得“地球上没有新事物”。一个对美国经济了解深刻的.人对于世界其他地方的类似现象应该很容易把握,当然也越容易利用机会赚取财富。反推之,如果想了解当今中国的经济现象,先学别人的理论经验,看到本质,添加入中国所特有的影响因素,会相对容易理解些。

股市、楼市有“死多头”和“死空头”两种说法,所谓“死多头”就是偏执的一直看多的人,而“死空头”当然就是一直看空的人咯。我本身是一个极容易乐观的人,有些时候甚至是盲目的乐观,但是对于中国的楼市,中期并不看好。楼市一直在疯涨,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房价不会降。有人跟我说,中国就是能走出中国特色的楼市,让楼市持续上涨,只要政府想让它涨就能一直涨下去。也许我比较愚钝,但我从未见过一个国家的发展可以逆经济规律而一直健康前行的。有些东西“出来混的迟早是要还的”,种下的因总是要收获果的。一旦楼市的“非理性繁荣”走到尽头,承受巨大痛苦的终是百姓,因为既得利益者有他们自己的好去处。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知乎篇三

中国古人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咋一琢磨,这个讲话价值含金量够大的,那十来年读的书,都让自己处于懵懂状态,幸而遇到这位高人高屋建瓴,几句话让自己茅塞顿开,让自己醍醐灌顶之感;其实不完全如此,如果听众没有十年书的积淀,没有广阔深厚的阅读(书本上的实践上的)体验,很难说听他一席话,就豁然开朗,云开日出了,说不定你会认为这人脑残,在忽悠你,在拿听众的智商做实验。
其实也说不定真是如此:就拿国内很多沸沸扬扬,甚嚣尘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基础教育而言,就足以迷惑一部分人。什么建构主义的支架理论,从实用主义出发的生活教育,多元智能评价论,诱思探究,目标分类层次分类,认知接受论,翻转课堂……从洋思中学,临川二中,杜郎口中学,山东即墨中学,衡水实验中学,郸城一高,周口一中……一些中学,年年跑马灯似的带一部分骨干先进、典型模范去取经,都去了若干拨了,正像安师大的一位心理学教授今年暑假教师说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结果常常是不得而知。起码以上中学没有出过第二个,更遑论超越了。真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出现这类情况,愚以为大多是这个听话者,不是没有一颗踏实笃定的心,而是没有认真直面思考当下的传道者所处的语境,没有拿望远镜和显微镜看到讲话者和自己所处的非理性繁荣背景。不过,也可能想到了,看到了,但是面对基础教育的个别非理性繁荣现象,自己肯定无能为力了,除了跟着某些领导到处跑跑露露脸,吃吃喝喝,心里就跟明镜似的呵呵了吧。
“非理性繁荣”这一说法来自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理事主席葛林思胖1996年底在华府希尔顿饭店的无聊演讲,后来,耶鲁大学经济系教授罗勃.席勒拿它作了书名,写出来一部风靡世界的名著。(席勒曾获1996年经济学萨缪森奖,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本名著,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述美国的金融的非理性现象的,国人有一个很形象的说法——“泡沫”。
看到这个书名《非理性繁荣》,脑海里蹦出一个词叫“群体性盲区/失明”,好像突然大家都失去智商了。席勒说非理性繁荣,首先得有繁荣的基础,比如美国2000年的互联网高速发展,美国相对于全世界的大繁荣,减税财政刺激,人口红利,货币政策,养老金入市等等,他把这些称之为结构性因素。想到什么没?最近半年的p2p跑路啊,虚拟货币传销啊,期货质押爆仓啊都是这回事。
irrationalexuberance,结论显而易见,是不可能持久的,完全违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这不,非理性的繁荣最终是社会经济危机爆发,之后,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出现,美国的特朗普从2018年6月开始,跟全球的经济实体较劲儿了,跟各个国家大打贸易战,9月1日甚至威胁要退出世贸组织,斗争的结果肯定是一场零和博弈的游戏,为何不能多赢共进呢?现在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互联网资讯和资本全球流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人类的共同繁荣,地球的美好明天携手共进不好吗?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治经济实体,美国当然不是傻子,白宫的智囊团和五角大楼的精英们绝不是只会喝贵州茅台吃四川榨菜,口袋里装着三只松鼠天天用老干妈辣酱吸溜着阜阳格拉条,他们是喝惯了可口可乐和热狗薯条的家伙。二战以来,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主导着世界的经济金融走向,全世界的最好的东西似乎都可以拿来,统统拿来,“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在这种格局下,美国利用国内经济充分积累,国力蒸蒸日上,一片繁荣,高速路,摩天楼,娱乐厅,进出口,建基地,你不服,开战局……歌舞升平,似乎是河清海晏,一片繁华,也会一直繁华下去。
但是世界上更多的是发展中国家,贫穷国家。美国单方面的繁华繁荣,享用的资本、资源和服务的果实是在这些国家——这些繁荣是非理性的、不具有可持续性,有些不合情理,不合法律的;而这些国家也在默默发展,奋起直追,其中就有中国在内的很多经济体。他们也要发展,也会发展,也能发展。甚至终于有一天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而美国抛出“4000亿贸易逆差”,开始和各国贸易战——这同样是非理性的,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不会任由你美国来割羊毛,不是第二个日本,被你忽悠个“广场协定”,社会倒退二十年。今非昔比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虽然你美国在高中就强行开设马克思主义相关课程学习,但是,中国才是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
中国的伟大导师邓小平早就说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有一句广告词很妙,“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按照《非理性繁荣》的视角,某个时期,某个地域,某个领域的繁荣,以超前的,过度发展,而其他都远远落在后面,甚至把自己单方面的繁荣建立在对其他盘剥、压榨的基础上,通过制度的、意识形态的、军事干预的、资本流动的手段而到达的,都不是理性的繁荣。读过后,结合我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些道理都浅显易懂。
这里可不是给各位普及世界史,我也没有这个水平和能力。但是,非理性繁荣的现象,在现阶段的某些地区某些领域却不同程度存在着,甚至大行其道。国家也意识到这一点,在方方面面做出调整。远的不说,就拿教育上的事情来说吧,就是开头所谈到的事情。在教育的细分领域,是不是存在诸多的非理性繁荣呢?
大一点的说,各种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标准不断花样翻新,让人目不暇接:一会儿美国,一会儿学习澳洲,近几年又开始推崇芬兰;专家像辛勤的小蜜蜂飞来飞去,各处“传粉授精”,一线老师们稍不注意,就难以与时俱进,落后于时代,自绝于人民,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起来,学习各种技术,掌握各派理念,最最最重要的是灵活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提高教学,打造高考课堂,高效课堂,让人民满意,才能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称号。于是,各种学习,培训很是热闹,教培市场也是一派繁荣。这是好事,多见识总比没有见识好。不说了,此处省略二百字。
某些五六七线的农村小县城,有的学校在历史积累的基础上,全体教师任劳任怨,克己奉公,兢兢业业,一代代青春年华奉献了,一个个人才走出去。加上高考扩招等重大政策利好因素,近十年来高考喜报频传,高考成绩,教学质量一片繁荣,再度繁荣,确实可喜可贺,一时间出现了很多个教育强县,教育大县。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仍然有很多的薄弱学校,囿于生源、地域、办学条件、教育理念、政策扶助等因素,远远处于弱势;某些薄弱学校的部分学科,科任老师匮乏或者富余,累的累死,闲的闲死;社会上作坊式培训机构设立的寒暑假、周六周日各种名目繁多的补习班如雨后春笋,花样百出,翻来覆去爆炒学生,而相关职能部门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偶尔打着“部门联动”的招牌开几辆车走走,又为民办教育市场增添一份繁华;部分校内个别在职在编教师不甘寂寞难耐清贫,也笑贫不笑娼,和社会作坊补习班争着吃这块秋天的腊肉,高报酬优回扣让学生冒严寒顶酷暑成群结队,走进一个个补习班;更有个别人凭借职权优势,对假期补课挖空心思、诱思探究,对身边兄弟同事溜须拍马威逼利诱……好一派繁华风光啊!以上种种,都可以说是非理性繁荣吧?别扯什么客观现实,历史因素等,你就说是,还是不是?
美国当年的非理性繁荣,导致严重的金融危机,给美国带来严重的衰退,也波及全球,全球金融体系受到重大影响,危机冲击实体经济。中国也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总结来说,非理性繁荣难以持续,不是科学发展,不是惠及全体成员,最终会害人害己。
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在经济社会的很多层面上都应该坚持这一点。但是这个发展必须是合情合理合人的,合法合规的发展,只有这样的发展才是百姓喜闻乐见的发展,社会呼唤欢迎的理性繁华。离开这个前提,就容易堕入非理性繁华泥淖。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知乎篇四

本书书名取自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理事主席格林斯潘1996年底在华府希尔顿饭店演讲中,谈到当时美国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时所引用的一句名言。从那时起,许多学者、专家都注意到美国股市因投机风气过盛而引发的投资泡沫现象。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甚至多次预言美国的投资泡沫将破,可是每当美国股市有衰竭的症候时,就会有另一股投机热潮注入,让股市得以暂时维持不坠,直至近日方有软着陆的迹象。
90年代,美国股市不断创新高,投资人的热度沸腾,投机风气鼎盛,知名的股市分析师甚至喊出道琼指数会上五万点的说法。本书作者席勒为耶鲁大学的教授,也是美国股市的投资人,他根据多年来对美国股市多头行情的分析研究,以及历史上各种股市大幅波动变化的前车之鉴,冷静分析这一波美国股市荣景的各种因素。然而,这些因素多半无法以一般经济学效率市场的理论来分析,原因是股市中人们所发挥的投机贪婪,是一种非理性的本性,全文娓娓道来,分析鞭辟入里,引人深思。
事实上,所有经过正统训练的经济学家,在他们分析经济现象时都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假设:人们所有的经济决策都是从理性出发。古典经济学派并曾将经济学领域里所设定的虚拟人物为「经济人」(homoeconomica)。这个「经济人」如果处身于现代的人类社会中,将是六亲不认、毫无情感,一切行为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准则;因此,他不会犯下一般「凡人」感情用事的错误,花的每一分钱、用的每一份力气,都经过仔细的盘算。
同样的,经济学家也相信最完美的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这个市场中的买卖双方参与者众多,多到没有人能够以他买卖的数量控制价格;市场中的信息充分流通,任何讯息会迅速传达给所有的参与者,立即而有效地反映在市场的价格之上,这也是金融市场为效率市场的重要假设。但是正如凡人不是一个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市场也无法完全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因此,一旦出现「非理性」投资人与「非理性繁荣」市场,经济学教义派就颇难解释其存在;同样的,这些人所制定的财经政策当然也无法解决非理性思维下的经济问题。
席勒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根据各种统计分析与历史研究,寻找90年代美国投资泡沫出现的缘由。美国人明知一旦股市泡沫破灭,所有的财富将成空,却又认为自己不会是最后一只老鼠,总能在大跌之前,卖给更为倒霉者,甚至股价一旦回涨反弹,就立刻把上次亏损的前车之鉴忘到九霄云外去了,这个现象似乎与我国股市的状况极为相近。席勒教授特别指出,为争夺投资人,媒体上的股市明星,以强势行销方式,肤浅地强调一些表象,给大众一种股市只涨不跌的观念;然而,事实上,他们未必抓得住股市的脉动。我国也一样有许多这一类的股市分析师,官员们为了拉抬股市,甚至于不惜以「股价很低,不买就会后悔」的说词,来误导投资人。其实,他们和投资人一样,根本不清楚下星期的股价究竟是涨还是跌,结果造成误听其言者被套牢;最后即使将股价涨跌幅的下跌幅度缩小,改变游戏规则,也挡不住股价下滑的趋势。从这点看来,或许我国的主管官员从这本书中可以学到的还更多。
股市涨得愈高,跌得就会愈重,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然而在股价快速飙涨的时候,总会有许多说法,来「证明」股价是不会下跌的。1920年代,在股市崩盘之前,有所谓的「强手」,亦即买气愈来愈盛,不断提高,股价支撑力道足够,不会下跌。50年代有人指出美国进入「新资本主义」时代,持有股票的投资人达1700万,企业员工认股,化劳工为资本家,因此,股价不会下跌。60年代,媒体不断鼓吹股市是最佳的投资管道,不但可以保值、对抗通货膨胀、规避风险,还可以参与享受经济成长的果实,股价自然不断地上涨。90年代的说法是新经济下,高科技不断推陈出新,成本不断下降、获利持续上升,因此股价不会下跌,而网络股在未来网络市场的无限美景下也过度地反应。
但是,种种言之成理的论调,随着市场泡沫破灭为之幻灭。原因是这些说法出现的目的,均是为非理性投机下炒作的「价超所值」的股价做合理化的解释,使投资人放心地追高。生于战后婴儿潮年代的人们在90年代,不信邪地持续追高股市,认为「这次不一样」(ttid:thistimeisdifferent),股价不会下跌,就是将道琼指数推上万点的主力,只是从今年开始,美股步步下跌,显示股市的涨高必跌原则仍然存在,只是早到或晚来的差别而已。
台湾的股民在90年股市泡沫破灭之后,历经多次股市三温暖的洗礼,对本书的感受想必更深。席勒在书中第六章写道,台湾的几次股价大跌,都名列世界前茅,1989到90年股市跌落74.9﹪,为那年最大跌幅国家中的世界第一;五年期股市跌幅较大国家中,台湾也分列第七名与第27名。不过,台湾的投资者似乎一直没有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政府也一直认为「股市兴亡,官员有责」,带给投资人一个「股市会涨,不会跌,如果真的下跌,政府会出面救」的错误观念,股市的机制也以助涨不助跌的原则来规划。但台湾的投资泡沫一直不断地破了又吹、吹了又破,真正的原因是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有问题,可惜的是当前的股市已经跌到似乎国安基金也无能为力的地步了,投资人必须正视市场机制的存在,这时,席勒的书就更有用了。
总之,这是一本分析股市非理性投资行为的一本好书,它颠覆了一般的投资理论,指出20世纪末,证券市场中的教义派金融学者所不能解释的「乱象」的源头,是他们理论的假设前提有问题,当然,它也预告了美国股市投机泡沫的下场。对台湾的投资人来说,读了本书之后,对我国股市的「非理性」部份,可以有一个更为「有理性」的解释。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知乎篇五

我认为这个问题需要纠正一下。如果是炒股票、做波段,能够问在当下;但如果是对价值投资这样一个长周期的投资活动而言,这个问题就就应改正成这样:从此刻到未来的十年或者二十年间,适合做长期投资吗这样时间范围和标的才对应得上。对于这个问题,一开始我是用对中国经济长期看好来进行解释的。回答的多了,自己也发现这个解释存在着不尽合理的问题。因为经济和股市虽然存在着相关性,但是是否必须是强相关,他们的增长步调是否必须是一致,这却是不能够下一个定论的。因为后者比前者具有更多的随机性。

罗伯特﹒j﹒希勒著于2000年的《非理性繁荣》,正是一本分析美国上世纪末股市繁荣现象,以及整个20世纪美国股市发展的重要作品。“非理性繁荣”一词,源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艾伦﹒格林斯潘。1996年12月5日,应对全球股市的持续繁荣与大幅上涨,作为当时美联储**的格林斯潘在华盛顿对当下的股市做出了“非理性繁荣”的决定。这一决定震惊了世界,被称为“格林斯潘震撼”并导致欧美股市暴跌。但在这之后,美国股市出现了长达三年的大牛市,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道指)从6500点一路上涨至12000多点,格林斯潘对股市的决定被彻底否定。从那以后,格林斯潘就对全球股市三缄其口,就连当年纳斯达克股市上涨至5100多点、市盈率已达850多倍时,格林斯潘也没有对股市发表任何评论。

2000年,希勒使用“非理性繁荣”为题著书,成为当年投资类图书经典。此时,道指突破了11700点,距离1896年5月26日公布时的40、94点,增长了286倍;距离1972年11月14日的1003、16点,增长了11、7倍;距离1995年11月21日的5023、55点,增长了一倍。即便是在道指诞生一百年的2006年5月间,指数也在11000点区间。从这个总体趋势上来看,股市一向向上,走向繁荣。但是,1929年股市崩盘,直到60年代才再次回到原先的点位;70年代的股灾,也是到了90年代初才再次回到原先的位置。和中国股市18年间五次起落相比,美国的股民可谓是既有幸福的一代,又有痛苦的一代;而中国的股民,却只是悲喜交加的一代。

这本为2000年处于网络股和科技股泡沫中的美国投资者所写的书,善意地给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公众常被认为学会了股票在下跌之后总会反弹这个基本常识。我们已经看到,许多证据证明大部人是这样想的,但是他们想错了。股票能够下跌,而且能够下跌许多年。股票市场能够被高估,同样能够低迷许多年。

“公众常被认为了解到,从长期看股票总是优于其他投资,比如债券,所以长期投资者投资股票会好一些。我们看到,有证据证明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的,但他们又想错了。在数十年的时间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资优越,也没有理由相信它将来也会这样。

“公众也常被认为了解到,股票投资聪明的做法在于选取共同基金,因为它们了解市场的变化。我们发现大部分确实是这么想的,但是他们又一次错了。选取业绩良好的共同基金所获得的收益比投资者想象得要少。”

既然被评为年度最佳读物,至少说明讲得资料得有一些道理能够支持结论,并且说服了一些读者。作者列举了12条主要原因用以说明2000年牛市的构成诱因,社会力量如何构成了一个天然的放大机制以推动牛市不断走高,新闻媒体和新经济思想如何扮演关键性主角,以及投资者群体又是如何一齐在人性的作用下共舞狂欢。放在2008年的春天来看,除了12条诱因的其中二三要对其略略地调整之外,其它的一概不动,我认为就应也能够对当下中国的股市进行完整地诠释了。

价值投资的先行者,巴菲特的师傅格雷厄姆经过多年的打拼,格雷厄姆联合账户到1929年为止资金已达250万。但是随后的崩盘以及之后的危机接踵而来,尽管格雷厄姆十分留意谨慎,还是在1930年损失了20%。以为最糟糕的时候已经过去,他又贷款来投资股票,然而所谓的底部一再被跌破,1932年联合账户跌掉了70%之多,格雷厄姆也濒临破产。痛定思痛,格老力著《有价证券分析》(securityanalysis)一书,是对1929年西方世界经济大萧条深刻反思的产物,奠定了格老作为美国及至世界的证券分析家与投资理论家的地位。年轻的巴菲特看了1942年格老的又一部力作《聪明的投资人》(theintelli-gentinvestor)之后,毅然决定选取哥仑比亚大学就读并终生追随格老。

格老虽有价值投资理论,但生不逢时,30年代的大萧条和40年代的世界大战使其无用武之地。但是巴菲特幸运得多,格老的理论让他四十余年来大放异彩,直至登上世界首富的宝座。巴氏1963年收购并改组了berkshirehathaway公司,使其成为他的投资利器。但是不幸的事情还是没有放过他和其它任何投资者:70年代的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以的双重打击,使美国工业生产下降22%,失业率高达11%,通货膨胀率到达18%,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1973年1月的最高点1016点下跌到1974年底的557点,纽约股票交易所市值下跌了40%。197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也缩水超过50%。自1982年底美国经济摆脱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进入复苏以来,美国已经历了长达95个月的经济扩展,创下了举世瞩目的和平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扩展记录。80年代初期,股票价格开始回升,到1987年8月份道指到达2722点。10月19日,华尔街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股票崩溃,单日跌幅达22、6%,巴菲特损失了市值的25%。1999年3月16日,在美国经济继续强劲增长、无通胀压力和网络、科技泡沫的推动下,道指一度突破10000点大关。而巴菲特则在泡沫中业绩平平,1999年竟然只有0、5%的回报。

结果呢巴菲特2008年致股东的信中写到:“2007年我们的资本净值收益为123亿美元,这使得我们的a股和b股的账面价值同时增长了11%。在过去的43年里(意味着自这一任管理层接手那天开始),我们的股票账面价值已经从每股19美元涨至78008美元,相当于每年21、1%的综合增速。”

看上去,希勒的观点和巴氏的业绩存在矛盾,其实不然。希勒所指得是普遍好处上投资领域的规律;而巴氏则是在规律的之下,运用价值投资所产生的特殊效果。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一是决定我们所处的时代会向着什么样的趋势前行,二是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检视自己的投资理念,找到有哪些是属于自信过度,又有哪些是属于异想天开。

相关范文推荐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优秀5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拖延心理

    赢读后感与心得体会(优质9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经历一些事情后所得到的一种感悟和领悟。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

    2023年爱与孤独的读后感(大全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

    2023年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大全5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

    2023年读苏轼传有感八百字(模板9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

    读后感格林童话(精选7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2023年血眼熊读后感(通用5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

    猎人笔记读后感(通用7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

    2023年鲁迅的孤独者读后感(优秀7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

    安徒生童话读后感(优质9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