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非理性繁荣读后感5000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1000字(五篇)

时间:2023-05-24 作者:储xy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篇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繁荣,储蓄、股票、房贷、基金、债券等金融理财产品,已深入千家万户,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当今社会几乎人人离不开金融,学金融,懂金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时代进步的需要。因此,作为当代青年,应将金融学作为自己的一项人生必修课。经朋友推荐,我阅读了金融系列图书之一的《非理性繁荣》,对股票投资有了新了认知,颇有收获。

《非理性繁荣》描述了导致20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泡沫的心理因素。该书序言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呈现出一个典型特点,即投机性泡沫:暂时的高价得以维持主要是由于投资者的热情而不是与实际价值相一致的预测。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市场可能维持高位甚至大幅攀升,但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里,股市的总体前景将会是非常惨淡,甚至十分危险。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结论。

对于股市,“什么是利好消息”是每个人都想知道的,只要掌握利好消息,人们就可以通过投资来获利。而希勒的《非理性繁荣》却告诉投资者,这样的方式不完全可行。作者告诫投资者不要过于相信自己已经掌握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规律。目前的金融学不足以提供确定的结论,而且不能完全理性地预测和理解股价的波动规律,作者指出“非理性”心理使得我们的对未来的预测很不可靠。

对于导致股价变动的原因,作者试图把潜在因素拓展到更多领域,讨论更多人类行为和事件:从1929年的金融危机,到生育高峰,从通货膨胀到社会中的赌博文化,从贸易结构到媒体如何影响政治,几乎涵盖了我们能够想到的所有影响到股价的因素。犹如一个庞大的模型,变量集合可能是个无底洞。他指出,在决定股价因素中,股票价值很重要,但是人们的信心和非理性或许对宏观性的股价波动有更大的影响。

在作者看来,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体投资者,都难以摆脱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即使投资者是在追求一种理性的目标,结果往往也难以实现。我们当然不能说投资者是赌徒,可是谁敢说自己没有赌心?亏了的想翻本,赚了的还想赚的更多,市场就这样被自我放大、自我增强起来了。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比较自信,觉得自己肯定能赚钱,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信心过度,可是几次波动下来,大家又觉得还是随大流走最保险。于是,“社会传染病”也就由此而产生了。这本书中总结了社会心理学对这种现象的分析,使人颇受启发。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认为“股票在下跌之后总会反弹”是个基本常识,而作者却证明他们想错了——股票可以下跌,而且可以下跌许多年;股票市场可以被高估,同样也可以低迷许多年。人们还会认为“从长期看股票总是优于其他投资,比如债券,所以长期投资者投资股票会好一些”,然而作者证明他们又错了——在数十年的时间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资优越,也没有理由相信它将来也会这样。在《非理性繁荣》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统计数据、最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等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从这里,我感受到了自己先前对股票投资认识的局限性。保有一份理性的投资心态,避免情绪化的投资给我们带来不良的影响,是我阅读该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对财富梦想的狂热追逐、人类社会的贪婪和由此带来的恶果,对引导广大普通投资者如何防范和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有极大的帮助。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篇二

美国金融学教授罗伯特·j·希勒的新作《非理性繁荣》出版后,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在此书中,希勒用了较多的金融行为学理论来解释九十年代后期美国股市的泡沫成因。

由于中国股市这几年的连续上涨对投资者的心理冲击,这在美国股市更为剧烈。

希勒就指出,那些相信股市会下滑和连续减速的人由于年复一年不断地出现判断错误,对自己的坏情绪很敏感。

那些不断预测下滑的人由于总是在错,会痛苦地感觉到丢面子。由于对认识世界的满意程度是自尊和个人身份的一部分,很自然地,以前悲观的人想建立一个不同的世界观,或至少会在公众面前呈现出不同的态度。也正因为如此,“空翻多”的能量有时会很强大,甚至很多人在高位也奋不顾身地涌入市场。

尤其是当股票投资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文化,投资人更是害怕“踏空”。

对于人们为什么不能做出独立的判断和选择,一般的解释是迫于社会压力的屈从,人们害怕被看成是另类或是傻瓜,他们的判断受到了动摇。

但社会心理学家早在五十年代就通过实验表明,人们未必是害怕在一群人之前表达一个相反的观点,而是“传统理性”告诉他们,当大部分人都做出相同判断时,那么差不多可以肯定,大部分人是正确的。所谓顺势而为。

人们对股评家、分析师和经济学的所谓“权威”的依赖感。尤其是在社会分工日益明显的今天,人们信赖专家成为一种习惯,总以为专家推荐的.股票或走势的看法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跟他们走没错。

还有一点也颇值得关注,就是投资者经常对价位高估习以为常,只有等到股价跌了个50%甚至100%,才恍然大悟。心理学家已经证明,人们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往往会受到身边因素的影响。

在股市中,暴涨和暴跌适合喜欢刺激的投资者与大牛市的热潮。但一般而言,阴跌和缓涨则容易让人轻信,或者说有时更能把一般投资者套住。其中的原理就是利用了价格的持续性能给害怕风险的人以心理依托。

在市场和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有些向来谨慎的人会突然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危险举动,这往往是和信心过度有关。过度自信有许多表现形式,最典型的事是“事后聪明”,它使人们认为世界实际上很容易预测。

1987年10月19日美国出现“黑色星期一”之后希勒做过一个问卷调查。第一个问题是“你当天就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反弹吗?”在没有参与交易的人中,有29.2%的个人和28%机构的答案是肯定的。在参加交易的个人和机构中也有近一半人认为是知道何时反弹。

“事后聪明”确实在股市中频繁发生,除了过度自信外,也可能与“虚荣”倾向有关。

市场的真正命脉在于信息与判断未来,虽然后者是极难做到的事情。

在希勒看来,美联储主席格林斯可能也是金融行为学的研究对象。1996年12月4日,希勒向格林斯潘和美联储董事会作了证明股市水平不合理性的报告。第二天,格林斯潘就发表了“非理性繁荣亢奋”的演说,导致股市暴跌。但仅仅几个月后,格林斯潘又站到了乐观派的一边,提出了“新时代”的看法。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篇三

中国古人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咋一琢磨,这个讲话价值含金量够大的,那十来年读的书,都让自己处于懵懂状态,幸而遇到这位高人高屋建瓴,几句话让自己茅塞顿开,让自己醍醐灌顶之感;其实不完全如此,如果听众没有十年书的积淀,没有广阔深厚的阅读(书本上的实践上的)体验,很难说听他一席话,就豁然开朗,云开日出了,说不定你会认为这人脑残,在忽悠你,在拿听众的智商做实验。

其实也说不定真是如此:就拿国内很多沸沸扬扬,甚嚣尘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基础教育而言,就足以迷惑一部分人。什么建构主义的支架理论,从实用主义出发的生活教育,多元智能评价论,诱思探究,目标分类层次分类,认知接受论,翻转课堂……从洋思中学,临川二中,杜郎口中学,山东即墨中学,衡水实验中学,郸城一高,周口一中……一些中学,年年跑马灯似的带一部分骨干先进、典型模范去取经,都去了若干拨了,正像安师大的一位心理学教授今年暑假教师说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结果常常是不得而知。起码以上中学没有出过第二个,更遑论超越了。真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出现这类情况,愚以为大多是这个听话者,不是没有一颗踏实笃定的心,而是没有认真直面思考当下的传道者所处的语境,没有拿望远镜和显微镜看到讲话者和自己所处的非理性繁荣背景。不过,也可能想到了,看到了,但是面对基础教育的个别非理性繁荣现象,自己肯定无能为力了,除了跟着某些领导到处跑跑露露脸,吃吃喝喝,心里就跟明镜似的呵呵了吧。

“非理性繁荣”这一说法来自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理事主席葛林思胖1996年底在华府希尔顿饭店的无聊演讲,后来,耶鲁大学经济系教授罗勃.席勒拿它作了书名,写出来一部风靡世界的名著。(席勒曾获1996年经济学萨缪森奖,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本名著,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述美国的金融的非理性现象的,国人有一个很形象的说法——“泡沫”。

看到这个书名《非理性繁荣》,脑海里蹦出一个词叫“群体性盲区/失明”,好像突然大家都失去智商了。席勒说非理性繁荣,首先得有繁荣的基础,比如美国2000年的互联网高速发展,美国相对于全世界的大繁荣,减税财政刺激,人口红利,货币政策,养老金入市等等,他把这些称之为结构性因素。想到什么没?最近半年的p2p跑路啊,虚拟货币传销啊,期货质押爆仓啊都是这回事。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篇四

《非理性繁荣》描述了导致20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泡沫的心理因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非理性繁荣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繁荣,储蓄、股票、房贷、基金、债券等金融理财产品,已深入千家万户,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当今社会几乎人人离不开金融,学金融,懂金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时代进步的需要。因此,作为当代青年,应将金融学作为自己的一项人生必修课。经朋友推荐,我阅读了金融系列图书之一的《非理性繁荣》,对股票投资有了新了认知,颇有收获。

《非理性繁荣》描述了导致20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泡沫的心理因素。该书序言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呈现出一个典型特点,即投机性泡沫:暂时的高价得以维持主要是由于投资者的热情而不是与实际价值相一致的预测。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市场可能维持高位甚至大幅攀升,但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里,股市的总体前景将会是非常惨淡,甚至十分危险。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结论。

对于股市,“什么是利好消息”是每个人都想知道的,只要掌握利好消息,人们就可以通过投资来获利。而希勒的《非理性繁荣》却告诉投资者,这样的方式不完全可行。作者告诫投资者不要过于相信自己已经掌握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规律。目前的金融学不足以提供确定的结论,而且不能完全理性地预测和理解股价的波动规律,作者指出“非理性”心理使得我们的对未来的预测很不可靠。

对于导致股价变动的原因,作者试图把潜在因素拓展到更多领域,讨论更多人类行为和事件:从1920xx年的金融危机,到生育高峰,从通货膨胀到社会中的赌博文化,从贸易结构到媒体如何影响政治,几乎涵盖了我们能够想到的所有影响到股价的因素。犹如一个庞大的模型,变量集合可能是个无底洞。他指出,在决定股价因素中,股票价值很重要,但是人们的信心和非理性或许对宏观性的股价波动有更大的影响。

在作者看来,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体投资者,都难以摆脱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即使投资者是在追求一种理性的目标,结果往往也难以实现。我们当然不能说投资者是赌徒,可是谁敢说自己没有赌心?亏了的想翻本,赚了的还想赚的更多,市场就这样被自我放大、自我增强起来了。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比较自信,觉得自己肯定能赚钱,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信心过度,可是几次波动下来,大家又觉得还是随大流走最保险。于是,“社会传染病”也就由此而产生了。这本书中总结了社会心理学对这种现象的分析,使人颇受启发。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认为“股票在下跌之后总会反弹”是个基本常识,而作者却证明他们想错了——股票可以下跌,而且可以下跌许多年;股票市场可以被高估,同样也可以低迷许多年。人们还会认为“从长期看股票总是优于其他投资,比如债券,所以长期投资者投资股票会好一些”,然而作者证明他们又错了——在数十年的时间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资优越,也没有理由相信它将来也会这样。在《非理性繁荣》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统计数据、最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等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从这里,我感受到了自己先前对股票投资认识的局限性。保有一份理性的投资心态,避免情绪化的投资给我们带来不良的影响,是我阅读该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对财富梦想的狂热追逐、人类社会的贪婪和由此带来的恶果,对引导广大普通投资者如何防范和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有极大的帮助。

我认为这个问题需要纠正一下。如果是炒股票、做波段,可以问在当下;但如果是对价值投资这样一个长周期的投资活动而言,这个问题就应该改正成这样:从现在到未来的十年或者二十年间,适合做长期投资吗?这样时间范围和标的才对应得上。对于这个问题,一开始我是用对中国经济长期看好来进行解释的。回答的多了,自己也发现这个解释存在着不尽合理的问题。因为经济和股市虽然存在着相关性,但是是否一定是强相关,他们的增长步调是否一定是一致,这却是不能够下一个定论的。因为后者比前者具有更多的随机性。

罗伯特﹒j﹒希勒著于20xx年的《非理性繁荣》,正是一本分析美国上世纪末股市繁荣现象,以及整个20世纪美国股市发展的重要作品。“非理性繁荣”一词,源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1996年12月5日,面对全球股市的持续繁荣与大幅上涨,作为当时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在华盛顿对当下的股市做出了“非理性繁荣”的判断。这一判断震惊了世界,被称为“格林斯潘震撼”并导致欧美股市暴跌。但在这之后,美国股市出现了长达三年的大牛市,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道指)从6500点一路上涨至120xx多点,格林斯潘对股市的判断被彻底否定。从那以后,格林斯潘就对全球股市三缄其口,就连当年纳斯达克股市上涨至5100多点、市盈率已达850多倍时,格林斯潘也没有对股市发表任何评论。

20xx年,希勒使用“非理性繁荣”为题著书,成为当年投资类图书经典。此时,道指突破了11700点,距离1896年5月26日公布时的40.94点,增长了286倍;距离1972年11月14日的1003.16点,增长了11.7倍;距离1995年11月21日的5023.55点,增长了一倍。即便是在道指诞生一百年的20xx年5月间,指数也在11000点区间。从这个总体趋势上来看,股市一直向上,走向繁荣。但是,1920xx年股市崩盘,直到60年代才再次回到原来的点位;70年代的股灾,也是到了90年代初才再次回到原来的位置。和中国股市20xx年间五次起落相比,美国的股民可谓是既有幸福的一代,又有痛苦的一代;而中国的股民,却只是悲喜交加的一代。

“公众常被认为学会了股票在下跌之后总会反弹这个基本常识。我们已经看到,许多证据证明大部人是这样想的,但是他们想错了。股票可以下跌,而且可以下跌许多年。股票市场可以被高估,同样可以低迷许多年。

“公众常被认为了解到,从长期看股票总是优于其他投资,比如债券,所以长期投资者投资股票会好一些。我们看到,有证据表明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的,但他们又想错了。在数十年的时间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资优越,也没有理由相信它将来也会这样。

既然被评为年度最佳读物,至少说明讲得内容得有一些道理能够支持结论,并且说服了一些读者。作者列举了12条主要原因用以说明20xx年牛市的形成诱因,社会力量如何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放大机制以推动牛市不断走高,新闻媒体和新经济思想如何扮演关键性角色,以及投资者群体又是如何一起在人性的作用下共舞狂欢。放在20xx年的春天来看,除了12条诱因的其中二三要对其略略地调整之外,其它的一概不动,我认为应该也可以对当下中国的股市进行完整地诠释了。

价值投资的先行者,巴菲特的师傅格雷厄姆经过多年的打拼,格雷厄姆联合账户到1920xx年为止资金已达250万。但是随后的崩盘以及之后的危机接踵而来,尽管格雷厄姆非常小心谨慎,还是在1930年损失了20%。以为最糟糕的时候已经过去,他又贷款来投资股票,然而所谓的底部一再被跌破,1932年联合账户跌掉了70%之多,格雷厄姆也濒临破产。痛定思痛,格老力著《有价证券分析》(securityanalysis)一书,是对1920xx年西方世界经济大萧条深刻反思的产物,奠定了格老作为美国及至世界的证券分析家与投资理论家的地位。年轻的巴菲特看了1942年格老的又一部力作《聪明的投资人》(theintelli-gentinvestor)之后,毅然决定选择哥仑比亚大学就读并终生追随格老。

格老虽有价值投资理论,但生不逢时,30年代的大萧条和40年代的世界大战使其无用武之地。但是巴菲特幸运得多,格老的理论让他四十余年来大放异彩,直至登上世界首富的宝座。巴氏1963年收购并改组了berkshirehathaway公司,使其成为他的投资利器。但是不幸的事情还是没有放过他和其它任何投资者:70年代的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以及水门事件的双重打击,使美国工业生产下降22%,失业率高达11%,通货膨胀率达到18%,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1973年1月的最高点1016点下跌到1974年底的557点,纽约股票交易所市值下跌了40%。197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也缩水超过50%。自1982年底美国经济摆脱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进入复苏以来,美国已经历了长达95个月的经济扩展,创下了举世瞩目的和平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扩展记录。80年代初期,股票价格开始回升,到1987年8月份道指达到2722点。10月19日,华尔街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股票崩溃,单日跌幅达22.6%,巴菲特损失了市值的25%。1999年3月16日,在美国经济继续强劲增长、无通胀压力和网络、科技泡沫的推动下,道指一度突破10000点大关。而巴菲特则在泡沫中业绩平平,1999年竟然只有0.5%的回报。

看上去,希勒的观点和巴氏的业绩存在矛盾,其实不然。希勒所指得是普遍意义上投资领域的规律;而巴氏则是在规律的之下,运用价值投资所产生的特殊效果。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一是判断我们所处的时代会向着什么样的趋势前行,二是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检视自己的投资理念,找到有哪些是属于自信过度,又有哪些是属于异想天开。

席勒的《非理性繁荣》从心理学和行为金融学的角度,着力分析美国90年代中后期的网络股泡沫,同时也类比的描述了20世纪初、1920xx年和上世纪70年代金融危机的情况。该书是根据许多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和历史事实,对美国互联网期间股市的空前繁荣现象所做的全面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席勒指出泡沫的形成和崩溃显现出正反馈的状态,这点与索罗斯反身理论中的暴涨暴跌不谋而合。尽管该书是以当时的市场情况为基本出发点的,但他把这一市场情况仅仅作为整个股市繁荣现象的一部分来进行研究。作者有力地指出近年来的股市飙升只不过是一场正在上演的、大规模的偶发性庞氏骗局,最终只能是以悲剧收场。他认为当时的股市是一个投机性泡沫,指出投资者的从众心理是如此之强以至于很难控制和影响,市场定价的重大偏差能够保持几年或者几十年。

作者在第一篇中首先重点对股市上涨的14个催化因素进行了逐一分析:在收益稳定增长时期到来的互联网;胜利主义和外国经济对手的衰落;赞美经营成功或其形象的文化变革;共和党控制国会及资本收益税的削减;生育高峰及其对市场的显著影响;媒体对财经新闻的大量报道;分析师愈益乐观的预测;规定缴费养老金方案的推广;共同基金的发展;通货膨胀回落及“货币幻觉”的影响;交易额的增加;折扣经纪人,当天交易者及24小时交易;赌博机会的增加等等。并进行了小结。

接着重点对股市的放大机制进行了分析:自发形成的庞氏骗局;投资者的高度信心;对投资者信心的反思;高市值情况下预期不减的例证;对投资者期望和情绪的反思;公众对市场的关注;投机性泡沫的反馈理论;作为反馈模式和泡沫的理解;作为反馈模式和投资机泡沫的庞氏骗局;自发庞氏骗局引起的投机性泡沫;当今的非理性繁荣和反馈环等。

在第二篇中对文化性因素如新闻媒体(媒体在决定市场变化阶段中的作用;媒体讨论的形成;对市场前景的报道;创纪录过量)、新时代的经济思想、新时代和全球泡沫进行了分析。

在第三篇中对心理性因素如股市的心理依托、从众行为和思想影响进行了分析。

最后二篇提出了理性繁荣的尝试和理性行动。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证券市场上机构和普通的投资者如何狂热的追逐财富梦想,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贪婪和由此带来的恶果,对于广大的普通投资者防范和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有极大的帮助。对于股市投资和投机的非理性行为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本人读书习惯是先粗读一遍,后精读一遍,然后再根据精读做的重点标记写读书笔记,一字一句的敲进电脑,对自己也是个再学习加深的过程。希望本笔记能够对其他志同道合的网友有所启发,也希望大家对本人所做的笔记给予评价。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篇五

昨忽有一感,如人生能重新选择,桂明觉有四种挺让我激情澎湃的,第一就是做个小说家,远的不说冯梦龙,就像现今的王朔、刘震云、余华、张大春之流,讲故事的能力异常彪悍,会讲故事势必思想丰富,这亦是我所追求的;第二就是做个玄学家,天朝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研究统统撇开玄学,在桂明看来确实有失偏颇,试问共军区区八千万之众无神论者,对抗世界主流的有神论,基督以信上帝、得永生在全球就有20亿以上的教徒,共军高举唯物论的大旗,就连孔子也只敢说“未知生,焉知死”,而有着“半壁江山一纸书”丰功伟绩的汉文帝刘桓对青年才俊贾谊也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而共军对于自古一脉相承的有神论活动皆以封建迷信打发之,试问此举有木有考虑到我们这些不太向组织靠拢的唯心需求。第三,当然是现今时代的需求、时代的宠儿最赤手可热的金融才俊,远不说巴菲特、索罗斯老人家、近的如杨百万、“缠中说禅”李彪(据说曾操盘亿安科技)、带头大哥777(现在好凄惨,沦落到一个劲的在网上推销书,不过我还是一如既往的看他的博客)、王亚伟、孙建波等在金融市场呼风唤雨、一呼百应、指点股市、激扬文字;不仅名利双收,而且也抱得美人归,如台湾第一甜姐侯佩岑(婚后王牌大明星居然停了,至今桂明还难以释怀)、萨顶顶等都花落金融才俊。第四无疑还是桂明的老本行----地下工作者,记得在激情燃烧的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位姓毛的伟人对我们行业下达过最高指示“开发矿业、大有可为”,古人梦寐以求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就是我们最好的写照,古语云“小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洞”在这个物欲横流、玉体横陈、官二代、富二代横行的年代,我们居然能淡泊、洒脱的挥手告别沉鱼落、闭月羞的师妹们,前仆后继地钻入村姑无处寻的大山深入的矿井里,我们当真、果然才是这个时代的隐者。

闲言少叙,正题要紧,却说桂明在新世纪的第二年,掐指一算,众所周知就是20xx年,不才考上高中,才上高一,虽课业繁重,但那会有些误入歧途,有点文青的范,整天诗文不离手,偶尔也做做小诗,那会流行下半身现代主义风格,但无奈小县城,能阅读的只有读者、知音、故事会等人文社科类期刊杂志,当然最上档次的还是读者,那会从《读者》上看到美国原版桂明因其在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杰出成就获20xx若贝尔经济学奖,那时开始知道劣币驱逐良币及柠檬市场,当是时还是有点小感慨,乖乖,这么简单的观点就能获若贝尔奖啊,从此就开始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xx年一口气看了好些佛学书,心态变好了些,6月底重新杀入股市,到年底有所斩获,期间由于王牌大明星停播,故找来不少耶鲁大学公开课取代之,刚开始看博弈论,不过了无新意,所讲大部分已懂,后来看罗伯特希勒(roberjshiler)讲金融课,罗伯特希勒人巨帅,讲课时,时常从骨子里甩出的微笑贼迷人,刚开讲他就推荐自己20xx年出的《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exuberance),而《非理性繁荣》之前也颇有耳闻,但不知是这丫写的,因当时手头上还有很多书要看,就没有立即购买,一晃就到了上个月,当时原本是想买原版英文的,但是要160多,于是作罢,在当当买了中文版,书到几天后开了个头,便匆匆煞了尾,大概只看了20多页,本周末由于木发工资,闲来无事,从昨天下午看到今天中午,草草翻了一遍,还是颇有所获的。预知所获几何,且听桂明慢慢道来。

首先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exuberance)是在1996年底由格林斯潘(greenspan)所讲的,后来该词成为格老所有讲话中被引用最多的一个词,1994年初道指还在3600点附近徘徊,而到1999年却已突破了11000点,以道指为代表的股市整体价格在五年内总涨幅超过了200%,然而为何称这股市的繁荣为非理性呢,同期的一些基本经济指标并没有同幅增长,美国居民个人收入和鸡的屁增长不到30%,如果剔除通胀,这个数字还要降低一半,而企业利润增长也不到60%,故股价如此大幅度的增长是缺乏实际经济基础的,从历史上看,这种情况也不会持久。

书中第二章,希勒就通过大量的数据、详细的分析指出长期来看投资房地产的回报是不理想的,其中很多的观点都挺全面,能深深地让人有共鸣,比如居住在大城市的人们经常会认为作为房价最主要组成部门的土地价格会不断上涨。他们确信居住在这些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人们可以享有生活在名人聚居区的声望,也可以从这些地区的商业机会中获取利益。那里的居民很容易认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抱有和他们一样的想法,人们会继续哄抬他们所在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开始出现。但事实上,如果房价相对于居民收入涨得太高,人们就很,难负担得起一套像样的住房。人们的想法也会因此发生改变。他们将逐步意识到,居住在大城市里给人们带来的声望并没有那么重要,尽管个别城市由于拥有独特的商业活动而名声在外。人们会发现拥有同样商业活动的其他中心在不断建立起来,最后会引发企业重新选址,人口会由老的中心向新的中心转移,从而对老中心的房地产价格产生压力。除此之外,过高的房价将带来政治压力,迫使政府放松对土地使用的限制,最终导致这些大城市住房供给(如高层公寓)的增长。

在第三章的促使市场泡沫产生的12个因素中的市场经济的疾速发展与业主社会(ownershipsociety)中也有有趣的解释,甚至让我掩卷深思。

第四章说实话对我炒股在理念上是很有启发的,炒过股后看这章确实受益匪浅,这章详细阐述了放大机制:自然形成的蓬齐过程(通过一种反馈环(feedbackloop)),这章虽篇幅不多但笔记最多。

罢,罢,累了,长话短说,以后再叙。总之一句如果要炒股、炒房,甚至买房等投资,这本书都可以是奉为圭臬的一本书,桂明倾情推荐。

相关范文推荐

    专业播音主持自我介绍(汇总17篇)

    请示能够避免做出不准确或不恰当的决策,能够减少工作中的风险和错误。在请示中,我们应该保持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沟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困惑,以便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

    最新厕所漏水维修协议书 漏水维修协议书(精选8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2023年同讲普通话携手进小康演讲稿100字(3篇)

    要写好演讲稿,首先必须要了解听众对象,了解他们的心理、愿望和要求是什么,使演讲有针对性,能解决实际问题。那么我们写演讲稿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

    最新民工劳动仲裁申请书 劳动仲裁申请书(精选10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

    一二九运动演讲稿100字(三篇)

    要写好演讲稿,首先必须要了解听众对象,了解他们的心理、愿望和要求是什么,使演讲有针对性,能解决实际问题。那么演讲稿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我给大家

    2023年非理性繁荣读后感500字(五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

    2023年寒假实训报告(11篇)

    报告,汉语词语,公文的一种格式,是指对上级有所陈请或汇报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

    2023年会计事务所实践报告(4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报告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

    2023年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100字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6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小编给大

    2023年新年祝福语句简短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