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登幽州台歌教案大全(17篇)

时间:2023-11-07 作者:飞雪精选登幽州台歌教案大全(17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内容应该具体、清晰、可操作性强,既要统筹全局又要注重细节。下面是一些教育专家对教学工作计划的建议和经验分享,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精选登幽州台歌教案大全(17篇)篇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课时。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4、全班交流。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

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

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作业设计:读一读陈子昂其他的诗。

精选登幽州台歌教案大全(17篇)篇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赏析:

登高临远,自古幽情,短短二十二字,读来荡气回肠。独立在寂寞楼中,

回顾苍茫,缅怀古代明帝贤王风云际会,独恨自己生不逢时报国无门,半世坎。

坷,满腔悲愤,看不到前途遥遥。孤寂情怀,以质朴苍劲的语言,沉郁雄浑的。

调一倾而出,淡尽了六朝脂粉,唱出了盛唐佳音,令人击节悲歌,一唱三叹!

精选登幽州台歌教案大全(17篇)篇三

1、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2、背诵诗歌。

一、导入。

1、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陈子昂的资料。

2、教师补充并介绍写作背景。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三、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四、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

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时间绵长、空间辽阔)。

五、文章第四句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六、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从诗歌看,指诗歌本身看,指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八、作业布置。

1、完成《点击》2、背诵默写古诗。

精选登幽州台歌教案大全(17篇)篇四

师:翻开课本,自由把古诗读四遍,要求读1、2遍的时候读准字音,读3、4遍的时候,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学生朗读、指名朗读)。

师:这首古诗有一个生字,他念得很准,怆,翘舍音,(拼音),来一起读一读。

(学生朗读)。

师:你来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准他在那些地方停顿的。

(学生朗读)。

师:他在哪些地方停顿了?

生:他在“不见、之、而”后面停顿了。

师:觉得他的停顿合适吗?

生:不合适。

师:请你来读。

(生读,停顿还是不好)。

生:第二种有味道。

师:好,一起试着读读课题。

(学生朗读课题)。

师:课题读得有味道了。听老师读古诗,听准了老师是在哪些地方停顿的。

(范读)。

师:听准没?听准了自己试着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

师:来,说一说,读了这首诗歌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这首诗很悲伤。

生:诗人很悲痛。

生:这首诗有一种苍凉无限的感觉。

师:苍凉无限,这个词说得多么好啊。接下来请大家对照文中的注释,仔细看一看插图,试着想一想这首诗的意思。(学生默读)。

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读诗的效果。两个问题:第一,诗人在什么地方写的这首诗?

生:在幽州台上。

师:幽州台在什么地方?

生:在北京市。

师:很好,你读懂了课题。第二个问题: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作者的心情。

生:涕下。

师:涕下是什么意思?

生:在流泪。

师:流泪是动作还是心情?

生:是怆然。

师:说说你对“怆然”的理解。

生:悲痛的样子。

生:幽州台上的黄金(这是课前给孩子们讲了燕昭王幽州台上黄金纳贤的故事)。

师:诗人是站在幽州台上,那些景物会映入他的眼帘?

生:水。

师:有青海绿水,还有?

生:白云。

生:层层叠叠的房屋。

生:广阔的蓝天。

师:是啊,还是那些景色,山河依旧,人物不同。看看作者此时想到的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诗告诉我。

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师:这个古人会是谁呢?

生:燕昭王。(课前给学生讲了幽州台的故事)。

师:知道燕昭王的故事吗?

生:知道一点。

师:好,知道一点说一点。

(学生讲幽州台上黄金纳贤的故事)。

师:你觉得燕昭王是格怎样的人?

生:很英明。

师:他的英明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他很重视人才。

师:后不见来者,作者希望后面的来者是像谁一样的人呢?

生:像燕昭王一样的人。

师:好,请你读一读这句。

(生读)。

师:前不见古人,这个前有多前?

生:一千多年前。(学生是站在陈子昂的角度上说的,让我感觉学生已经投入其中)。

师:那应该读出一千年的距离呢?

(生读)。

师:三百年。

(生读)。

师:不错,有八百年了。

(生读)朗读很到位。

师:一千年以上,掌声送给她。

师:陈子昂活了多少岁知道吗?

生:41岁。

师:他能看到一千年前的事吗?

生:看不到。

师:是啊,人生何其短暂,既看不见往昔招贤的英王,又看见后世求才的明君,不由得发出感慨。一起来齐读。

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师: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天地之悠悠的?

生:天地非常的无穷无尽。

师:无穷无尽,这个词语说得真准确,老师想到的是天地长久,你比老师想得还到位。天地无穷无尽,而人生短暂,比较一下,谁来读一读这句。

(生读,节奏还是不准确)。

师:听老师读。谁想试一下?

生:停顿找准了,但是韵味还没有读出来,再试试。(学生再读,有了进步)。

师:这种“独”是一种怎样的“独”?

生:孤独。

生:因为没有看见燕昭王一样的明君。

生:自己的才能没被人欣赏。

师:是啊,天地之悠悠,宇宙茫茫,天长地久,而诗人的一生何其短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空有一身抱负,却报国无门。来,一起齐读。

(学生齐读)。

生:原句的效果好些,加上“之、而”读更加有韵味。

师:是啊,多了一个字儿就有那么大的区别,这样读来更加有韵味、更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一流的诗人和二流的诗人往往也是在一个字儿的区别上。

师:好,我们一起来创设一个情境,,你们就是诗人陈子昂,请你对当时的皇帝作作谏言,说出你想对皇帝说的话,拿出纸和笔,用简单的一两句话写下来。

(学生动笔写,比我想象的要好,在课前我就介绍了陈子昂任右拾遗,他的任务就是根皇帝谏言,我还是示范说了一句。)。

师:现在我就是皇帝,陈子昂,来,你想说什么?

生:皇上,请你任用我吧,我一定能帮你打赢这场仗的。

生:失望。

师:失望,你来读。

(学生朗读诗歌)。

生:皇帝,我是人才,我会为你出谋划策,我会帮助你治理国家。

生:失望。

师:除了失望还有?

生:还有悲痛。

师:悲痛,听到这样不的话谁不悲痛?你来读!

(生读)。

师:是啊,当时的皇帝就像老师刚才那样糊涂,不能赏识你们的才华,一起来齐读。

(齐读)。

师:是啊,诗人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不能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同,只好吧自己置身于空旷的天宇和广阔的原野,抒发自己的孤独。(小黑板出示《燕昭王》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跟老师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生读)。

师:《燕昭王》这首诗表达了和《登幽州台歌》一样的情感,请你们自己读一读。

(学生自读)。

师:来,老师为大家播放一段音乐,听着音乐,好好感受,这两首诗你想读那一首就读哪一首。(播放天幻箫音《寞》)。

(学生朗读,三个同学全部选择的是《登幽州台歌》,最后的一个男同学获得了掌声)。

师:从大家的读中,我感受到,大家对诗歌理解了。在课下请大家再读读《燕昭王》,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下课!

精选登幽州台歌教案大全(17篇)篇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4、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四、总结全文:。

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

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

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精选登幽州台歌教案大全(17篇)篇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4、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四、总结全文:。

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

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

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作业设计:读一读陈子昂其他的诗。

精选登幽州台歌教案大全(17篇)篇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4、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四、总结全文:

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

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

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精选登幽州台歌教案大全(17篇)篇八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9.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这首短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文人。

c.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诗人面前仿佛出现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图景。

d.全诗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具有韵律美。

10.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请赏析诗中的“独”字。(2分)。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赏析的判断。

acd.正确;

b.有误,“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歌中关键字的赏析。解答时要读懂句子,结合诗歌表达的主旨去分析理解。诗句意思是: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泪流。很明显,这里的“独”是孤独之意,作者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再联系作者自身遭遇,报国无门,满腹才华没有可用之机,他们面对理想的破灭难免心生孤寂郁闷。

答案:

(1)b。

(2)示例:独:独自,诗中有孤独之意。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诗人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言有理即可)。

译文: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明君,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精选登幽州台歌教案大全(17篇)篇九

教学创意: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指导,自主获取知识,扩展课堂教学;配以音乐感染学生。

教学结构:

情境导入。

——整体感知——品味精彩语句——扩展思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2、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计算机lanstar教学软件、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

(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精选登幽州台歌教案大全(17篇)篇十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演讲:

一、导语。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吗。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现在我们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诗歌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中坚人物内心的那份孤独。

1.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自幼具有豪侠浪漫的性格。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24岁举进士,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他曾在26岁、36岁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军事问题提出过一些有远见的建议。38岁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他的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有《陈伯玉集》。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犯边,武后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出征,陈子昂随军参谋第二次来到边塞。武攸宜亲贵出身,全然不晓军事。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反遭贬斥,降为军曹,因而抑郁不得志。蓟丘是春秋时燕的旧都,燕昭王姬平曾在这里修碣石宫,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天下贤豪之士,乐毅、邹衍、剧辛等人先后到燕,助昭王大败齐国,称雄一时。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

4.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今古,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板书陈子昂。

寂寞悲愤的情绪。

怀才不遇的苦闷。

精选登幽州台歌教案大全(17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指名回答。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这里也有一份阵子昂的资料,请个同学读一读。

二、初步感知。

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幽州台在哪儿?(登上幽州台的感受)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心旷神怡、豪气、空旷、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读课题吧)。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4、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三、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了解古诗我们还要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下面是老师找到的一份资料,请大家用我们刚学到的默读的方法读读吧。)。

1、学生自读。

出示学习要求:(1)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3)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体会。

(预设: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2、升华朗读。

(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替诗人把感情宣泄出来,(师配乐朗读)。

3、练习背诵。

有没有谁能像老师这样抒发一下感情的?

四、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习古诗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

2、默写古诗。师::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

五、拓展。

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2、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里描写。

板书设计。

前后。

(寂寞苦闷)。

悠悠怆然。

徐意淑。

精选登幽州台歌教案大全(17篇)篇十二

1、朗读、背诵诗歌。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3、理解作者的感情。

1、朗读、背诵诗歌。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感情。

引导法品析法。

一、课堂导入。

用作者介绍和背景链接导入课堂。

1、作者介绍。

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有诗集《感遇诗》《陈伯玉集》等传世。

2、背景链接。

通天元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参谋陈子昂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陈子昂又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一诗。

二、整体感知诗歌。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

三、理解诗歌内容。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幽州台: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

歌: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等形式。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诗意: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前、后:时间绵长。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指眼泪。

诗意: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天地:形容空间辽阔。

3、诗歌前三句粗笔勾勒,凸现宇宙天地的浩茫宽广和古今人事的沧桑易变。

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四、深入探究。

1、赏析“念天地之悠悠”中“悠悠”一词。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2、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情感: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五、梳理结构。

六、主题概括。

本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写了诗人登楼远眺时凭今吊古的感慨,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表现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典型的社会意义。

七、背诵诗歌。

八、教学总结。

通过了解诗歌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问题探究,理解诗歌主题。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难点,完成了学习目标。

精选登幽州台歌教案大全(17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指名回答。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这里也有一份阵子昂的资料,请个同学读一读。

二、初步感知。

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幽州台在哪儿?(登上幽州台的感受)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心旷神怡、豪气、空旷、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读课题吧)。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4、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三、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了解古诗我们还要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下面是老师找到的一份资料,请大家用我们刚学到的默读的方法读读吧。)。

1、学生自读。

出示学习要求:(1)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3)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体会。

(预设: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3、升华朗读。

(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替诗人把感情宣泄出来,(师配乐朗读)。

4、练习背诵。

有没有谁能像老师这样抒发一下感情的?

四、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习古诗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

2、默写古诗。

师: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

五、拓展。

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2、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里描写。

板书设计。

前后。

(寂寞苦闷)。

悠悠怆然。

精选登幽州台歌教案大全(17篇)篇十四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前:过去。

古人: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

抒发了诗人孤单寂寥、苦闷悲愁的.心绪。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悲歌。全诗并未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只是抒发了登台感慨,语言苍劲奔放,语调慷慨悲凉,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和苦闷悲愁的情怀。

精选登幽州台歌教案大全(17篇)篇十五

2、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感悟诗中表达的情感。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背诵诗歌。

:图片、实物投影仪。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名字叫《登幽州台歌》。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自由读诗,学习生字词。

二、自学古诗自由读读古诗,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了。

三、整体感知,理解古诗:

1、学生自由读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

2、指名读诗,及时正音。

3、交流。

四、借助画面,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1、(实物投影仪:插图)请学生观察,师讲解诗意,并进行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朗读。

3、指名诵读,指导朗读。

4、全班齐读。

五、指导背诵。

精选登幽州台歌教案大全(17篇)篇十六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

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课时。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4、全班交流。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

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作业设计:读一读陈子昂其他的诗。

精选登幽州台歌教案大全(17篇)篇十七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演讲:

一、导语: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吗。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现在我们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诗歌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中坚人物内心的那份孤独。

1.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自幼具有豪侠浪漫的性格。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24岁举进士,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他曾在26岁、36岁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军事问题提出过一些有远见的建议。38岁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他的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有《陈伯玉集》。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犯边,武后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出征,陈子昂随军参谋第二次来到边塞。武攸宜亲贵出身,全然不晓军事。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反遭贬斥,降为军曹,因而抑郁不得志。蓟丘是春秋时燕的旧都,燕昭王姬平曾在这里修碣石宫,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天下贤豪之士,乐毅、邹衍、剧辛等人先后到燕,助昭王大败齐国,称雄一时。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

4.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今古,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板书陈子昂。

寂寞悲愤的情绪。

怀才不遇的苦闷。

相关范文推荐

    最优村团支部培训心得体会(模板18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对参加培训过程中各种感悟、收获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文字表达。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人对于培训的感受和体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不同的触动和思

    热门谈心谈话心得体会提纲(通用20篇)

    在完成一项任务或项目后,及时总结心得体会,为下一次的工作提供经验参考。心得体会是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对自己的感悟和经验总结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加深

    最优指导组工作体会感悟大全(22篇)

    工作体会是我们对工作中工作技巧和技能的总结和梳理,通过总结,可以提高我们的专业水平和竞争力。工作体会总结让我反思了自己的领导风格和团队管理的方式,我意识到了自己

    优质篮球教练的心得体会(案例14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下是一些总结自己学习和工作经验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篮球作为一项全民运动,受到了

    专业党员承诺实践范文(15篇)

    阅读范本总结可以帮助我们积累一些词汇和句型,提高写作的表达能力。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提供了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为扎实开展企管办党委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

    精选景观设计调研报告总结(模板22篇)

    调研报告的撰写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详实的数据采集,并结合适当的分析方法,才能得出客观且准确的结论。需要注意的是,参考他人的范文时,不能抄袭或简单复制,要有自己的观

    优秀社保证明介绍信(案例14篇)

    介绍信可以为被介绍者提供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从而增加自己在职场上的竞争力。在写介绍信时,我们可以从这些范文中获取一些灵感和借鉴。_______社会保险事业局

    最新班级建设方案内容(模板21篇)

    建设方案是项目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能够为团队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指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建设方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我担任高二文科班的班主任工作,全

    专业小手拉大手共筑碧水蓝天活动方案大全(19篇)

    活动方案是指在开展各类活动之前,为了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活动内容而制定的一份计划和指导文件。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制定活动方案的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精选房屋租赁补充协议大全(19篇)

    租赁也需要一定的履行责任,租赁者要按时支付租金,并保持租赁物品的正常使用和保养,以免造成损失或纠纷。租赁业对于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共享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让我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