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登幽州台歌教案(案例16篇)

时间:2023-10-30 作者:文轩2023年登幽州台歌教案(案例16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为了确保教学工作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有序地进行。需要教学工作计划的同学不妨参考一下这些范文,或许能帮助你们更好地制定自己的计划。

2023年登幽州台歌教案(案例16篇)篇一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提问:

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一、背景分析。

1.有没有同学对幽州台了解的?(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

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台:即蓟丘、燕台。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2.看最后一句,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

如:“独”说明了作者的孤单“怆然”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与苦闷。

体会语言的表现力,让学生自己思考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二、通读,划分节奏。

三、提问:此诗的后两句为什么会多了一个字?

通过对后两句的理解,让学生根据停顿进行朗读,加深对古诗的印象。

四、作业:诵读。

第二课时。

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其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任人唯贤的人。

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不被赏识,无人能理解的孤独和悲愤。

三、这首诗歌,哪两句是直抒胸臆?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四、《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五、这首诗歌,句式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六、探究性学习。

《登幽州台歌》是中国唐代诗人陈子昂所作的最为著名的唐诗,体裁属乐府。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人(今四川射洪)。年轻时性格豪爽(少任侠)。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直言敢谏,所陈多切中时弊。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七、背默过关。

2023年登幽州台歌教案(案例16篇)篇二

追忆过往的历史,我孤独无助,再也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贤主;向往未来,我更不可能有生逢旷世明君的机遇。()古代那些明君贤士早已逝去,只留下一些历史的陈迹和佳话供人凭吊追忆,再也见不到他们了。

即使今后再有那样的英豪出现,自己也赶不上和他们见面当今这般碌碌之辈,如同尘芥一样,还值得一提吗。从古至今以至遥远的将来,天地依旧是原来的天地,它们的生命多么悠久。看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

相比之下,人的一生却是太短暂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来不及实现,自己的雄才大略来不及施展,就将匆匆地离开人世。想到这里,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2023年登幽州台歌教案(案例16篇)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4、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四、总结全文:。

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

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

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作业设计:读一读陈子昂其他的诗。

2023年登幽州台歌教案(案例16篇)篇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指名回答。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这里也有一份阵子昂的资料,请个同学读一读。

二、初步感知。

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幽州台在哪儿?(登上幽州台的感受)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心旷神怡、豪气、空旷、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读课题吧)。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4、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三、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了解古诗我们还要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下面是老师找到的一份资料,请大家用我们刚学到的默读的方法读读吧。)。

1、学生自读。

出示学习要求:(1)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3)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体会。

(预设: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2、升华朗读。

(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替诗人把感情宣泄出来,(师配乐朗读)。

3、练习背诵。

有没有谁能像老师这样抒发一下感情的?

四、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习古诗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

2、默写古诗。师::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

五、拓展。

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2、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里描写。

板书设计。

前后。

(寂寞苦闷)。

悠悠怆然。

徐意淑。

2023年登幽州台歌教案(案例16篇)篇五

1、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2、背诵诗歌。

一、导入。

1、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陈子昂的资料。

2、教师补充并介绍写作背景。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三、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四、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

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时间绵长、空间辽阔)。

五、文章第四句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六、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从诗歌看,指诗歌本身看,指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八、作业布置。

1、完成《点击》2、背诵默写古诗。

2023年登幽州台歌教案(案例16篇)篇六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赏析:

登高临远,自古幽情,短短二十二字,读来荡气回肠。独立在寂寞楼中,

回顾苍茫,缅怀古代明帝贤王风云际会,独恨自己生不逢时报国无门,半世坎。

坷,满腔悲愤,看不到前途遥遥。孤寂情怀,以质朴苍劲的语言,沉郁雄浑的。

调一倾而出,淡尽了六朝脂粉,唱出了盛唐佳音,令人击节悲歌,一唱三叹!

2023年登幽州台歌教案(案例16篇)篇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4、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四、总结全文:

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

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

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2023年登幽州台歌教案(案例16篇)篇八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约公元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睿宗文明元年(684)进士,官至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他论诗标榜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绮靡文风,所作诗歌以三十八首《感遇诗》最为杰出,诗风质朴浑厚,受到杜甫、韩愈、元好问等后代诗人的高度评价。

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关心国事。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直言敢谏,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两次从军,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较深的认识。公元6(圣历元年),因父老解官回乡。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使之冤死狱中。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这首诗写于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黄金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从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2023年登幽州台歌教案(案例16篇)篇九

2、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感悟诗中表达的情感。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背诵诗歌。

:图片、实物投影仪。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名字叫《登幽州台歌》。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自由读诗,学习生字词。

二、自学古诗自由读读古诗,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了。

三、整体感知,理解古诗:

1、学生自由读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

2、指名读诗,及时正音。

3、交流。

四、借助画面,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1、(实物投影仪:插图)请学生观察,师讲解诗意,并进行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朗读。

3、指名诵读,指导朗读。

4、全班齐读。

五、指导背诵。

2023年登幽州台歌教案(案例16篇)篇十

1、朗读、背诵诗歌。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3、理解作者的感情。

1、朗读、背诵诗歌。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感情。

引导法品析法。

一、课堂导入。

用作者介绍和背景链接导入课堂。

1、作者介绍。

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有诗集《感遇诗》《陈伯玉集》等传世。

2、背景链接。

通天元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参谋陈子昂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陈子昂又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一诗。

二、整体感知诗歌。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

三、理解诗歌内容。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幽州台: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

歌: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等形式。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诗意: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前、后:时间绵长。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指眼泪。

诗意: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天地:形容空间辽阔。

3、诗歌前三句粗笔勾勒,凸现宇宙天地的浩茫宽广和古今人事的沧桑易变。

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四、深入探究。

1、赏析“念天地之悠悠”中“悠悠”一词。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2、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情感: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五、梳理结构。

六、主题概括。

本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写了诗人登楼远眺时凭今吊古的感慨,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表现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典型的社会意义。

七、背诵诗歌。

八、教学总结。

通过了解诗歌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问题探究,理解诗歌主题。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难点,完成了学习目标。

2023年登幽州台歌教案(案例16篇)篇十一

古诗探秘三题:登幽州台歌、登鹳雀楼、早发白帝城(网友来稿)。

陆波。

一、时空慨叹千古情。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关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以及心理背景,许多文章都进行了介绍、分析。这种分析对这首诗起着还原的作用,把它还原到社会历史的整体结构中,这对理解诗的内容,获得它的历史感是很有帮助的。但这样一来,这首诗无非是一个失意的士大夫登高望远时的几声哀叹。为什么它却具有那么大的魅力,至今仍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呢?同时从艺术上看,它完全是脱口而出,直抒胸臆,似乎不加修饰,它有多少形式技巧上的奥秘?如果我们用习惯的思路来思考这首诗,那么我们对它的永久生命力将会瞠目结舌。

文学作品毕竟不同于历史文物。历史文物当然也具有永久的价值,那是因为它作为历史前进的痕迹为人们认识历史的真实面影,提供永久性的研究资料;而文学艺术虽然也可以成为历史的一面镜子,有时也具有与历史文物性质类似的价值,但文学艺术的真正价值却不在这里,而往往在历史价值之外,它的魅力恰恰在于它能超越自身内容的历史具体性,而成为人类生活和心灵的象征。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已超出了诗人个人的身世之感,而表达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对宇宙时空的慨叹。

凡是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的人都知道,诗人是怀着深沉的人生忧愤来到幽州台的,作为历史遗迹的幽州台,它凝结着多少悲壮的历史故事,融铸了多少诗人墨客的思古幽情啊!何况诗人是独自登临,更容易使自己的心灵沉浸到悲怆的心境,假如他在春风得意之时,眼前的气象也许能使他的心胸扩展,激情无限,但此时诗人正经历仕途的挫折,一腔悲愤,何处诉衷肠?身边是高台悲风,眼前是四野茫茫,油然而生的是孤寂悲凉的怅惘。诗人极目四望,神思徜徉,这时,宇宙的空阔霎那间激发起诗人对自我存在的自怜,时间的无限顿时勾起了他的身世之感。往事的记忆象一幕幕电影重现心头,积淀在胸间的往日仕途的失意,历史兴亡的反思,壮志难酬的痛苦,世道艰难的体验,恍如奔涌的波澜。人在感情最剧烈的时刻,纷思叠至,往往化为无言。此刻诗人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也顾不上文章的构思和作诗的技巧,万种情思犹如火山口下的熔岩,喷薄而出,化为几声宇宙时空的浩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哪里是写出来的诗句,分明是从心灵深处爆发出来的痛苦呐喊,正是这几声浩叹却成了千古的绝唱。

我们说这首诗的内容是“人人心中所有”,也许人们可以大致赞同。但说它是“人人笔下所无”,有人可能会不以为然,因为对宇宙时空的慨叹在中国古诗中是一种人们十分熟悉的音响,早在屈原的《远游》中就写道:“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余弗闻”。《登幽州台歌》的咏叹似乎就是脱胎于此。此外,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等等。这类时空的慨叹在古典诗歌中比比皆是,谁说是“人人笔下所无”呢?的确,中国诗人对宇宙时空的体验特别敏感,常常在他们的诗中发出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叹。但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却有其独特的地方。首先,他完全舍弃了一切人生不幸遭遇的具体描述,而把人们引入纯粹的宇宙时空的慨叹,诗人情感的背景全然隐去,只能依靠读者的历史知识去补充。因此,这种慨叹便带有抽象性,从而成为最能激荡人类心灵的人生感受。这与那些在写景叙事,述志抒怀中偶尔发出宇宙无限、人生短暂的感慨的前人伤感诗显然是不同的。其次《登幽州台歌》在集中地表达这种人生感受时采取了时间的对比和空间的对比。“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就是把人生从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切断,抽离,使人生显示出瞬间性,把人们引入霎那与永恒的沉思,从而产生人生短暂的悲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则是把个人的存在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下来表现,使个人显出渺小孤单,把人们引入有限与无限的思考,从而产生深刻的孤独感。这种尖锐的时间对比和空间对比,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得非常强烈。很清楚,感情表现的集中和强烈,正是《登幽州台歌》的独特性的表现,从审美心理的角度来看,它能产生一种“震惊”的效果。因为诗中强烈暗示时空的无限性,反衬人生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形成无限大和无限小的冲突,从而在读者心理上产生恐怖感和自怜,产生人在宇宙时空存在中不自由感的强烈体验。

正是这些情感表现的独特性,使得《登幽州台歌》成为人人共有的时空慨叹的情感范型。这种情感是建立在人类对时空自觉性基础上的。人是一种时空的存在物,但在这种存在中人是不自由的。一般浑浑噩噩的世人也许并不自觉,但自我意识强烈的人,他的精神却时时承受着这种不自由感的压迫。人类总是企图超越时空获得永恒,但到头来往往变为一场幻梦。历史上有多少求取长生不老的希望破灭,又有多少死后升天的神话落空!人在时空中的不自由和人们企图超越时空的限制获得自由的愿望时时发生冲突,形成困扰人生的一大痛苦。当一个人年事稍高,看够了人世的浮沉,生活受到挫折时,最容易产生时空的感慨。因此,陈子昂这首诗所以千古传诵,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的共感现象。

二、追求欲与向上心的审美表现。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这首诗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千百年来常常被引用,普遍借以表达人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种现象除了说明这首诗的影响力之大,同时也可看到这首诗的魅力的实质,那就是它往往成为人们壮志豪情的象征,它从来就是给予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的感染。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的审美注意力必须回到诗的整体上,这首《登鹳雀楼》五绝是由五言四句构成的有机整体。由于后两句所揭示的人生哲理的浅近和普遍,容易为一般人接受和牢记,所以人们常常把它抽离出来成为格言。这是文学作品在流传过程中,由于读者的借代而出现的变异现象;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借代不等于欣赏。文艺欣赏必须领略艺术品的整体美。泰戈尔说:“采着花瓣不能得到花的美丽”。同样的道理,把某些名句从作品中抽离出来,也就看不到作品的美,因此,如果我们把《登鹳雀楼》作为诗来欣赏,就必须把四句诗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完整的美的信息单元。尽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所在,但《登鹳雀楼》的诗美却是四句一体的集成功能。

而当我们的审美注意力回到这首诗的整体上时,我们的心灵就会进入一个令人气宇轩昂的境界。这个境界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很明显,是由“太阳”“高山”和“黄河”“大海”这四个自然界意象以及“尽”和“流”这两个动作意象构成的。前者构成宏伟的空间意象,后者构成永恒流逝的时间意象,我们就置身于这浩渺的宇宙时空之中,我们的心灵完全坦荡了,虚空了,只等待着诗人给它输进诗意的血液。这时,诗人发出了把握这无际无涯的宇宙时空的呼喊,发出了追踪人类目力所及的美景的号召,我们的心灵被震慑了。从自惭形秽的深渊中拔出,提升到主宰一切的光明的峰巅。我们不自觉地放眼四望,眼前展现出一幅绚烂壮阔的宇宙时空的图景。这时,我们心中回荡的是饱满的浩然之气,是对人生积极向上的壮志豪情。因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就不是单纯的登高望远的格言,而具有超出字面意义的功能,成为激励奋发有为、积极向上这一情感信息的载体。

总之,这首诗在内容上表达了人类的追求欲与向上心。这是人类自身进化的基本素质,是构成人的生命力的一个要素。它成为世世代代的读者对人生的不断向上的暗示,而具有永恒的生命。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为人千古传诵的往往只是后面两句哲理的议论,但是,作为诗来看,它的魅力却是来自四句构成的整体的美学境界。这首诗在流传过程中后两句普遍被引用的现象,很容易使人觉得这首诗的妙处全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仿佛抽象的说理也可以成就一首好诗,其实这是一种错觉。我们在文学欣赏中决不能被某些错觉和假象所迷惑,要始终把握住艺术作品的整体的美。而整体的美是离不开艺术形象的塑造的。哲理的揭示只有扎根于形象,依附于诗情,才能真正成为诗,才能具有美学的感染力。同时,也只有诗情与哲理的结合,获得和谐的统一,诗才具有张力,才能产生美感的弹性。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恰恰在这方面作出特殊的贡献。很明显,在这首诗中,形象与议论相得益彰,哲理与诗情高度统一。前两句形象的描绘因为后两句哲理的议论而成为内蕴丰富的隐喻世界,它将启示人们,宇宙时空是无穷无尽的。不是吗?太阳下山了,第二天又升起来,周而复始。黄河向东流去,不舍昼夜,奔流不息。人类的知识,世界的真理,何尝不是如此。人类世代繁衍无穷,犹如自然界旦昏更替不绝,真理的长河也是流驶不居。因此,人类的追求永远没有尽头,我们必须攀登,永不满足。另一方面,后两句抽象的议论因为前两句的具体形象而成为丰实的人生经验的升华,使我们通过对宇宙时空的永恒性的实体感受,领悟到“生也有涯,知也无涯”的真理,因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便不是一种抽象的哲理,而是超出了它的字面意义,使人们产生一种定向联想:要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有意义,就必须不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朝着真、善、美的极境追求不息,最大限度地获取事业的成就。总之,前两句落地,后两句飞升,前两句充实,后两句空灵,两者结合成为完整的审美境界。正如前人所说,太实则死,太虚则玄,惟不实不虚,又实又虚,方为美学的妙境。这是因为形象与议论,感情与哲理,具体与抽象,两者处于对立统一之中,形成意义的共生因素,从而产生美感的弹性。《登鹳雀楼》正体现了这一美的规律。

三、速度的审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这首诗对于信奉庸俗社会学的批评者来说是一个难题,它表现了哪个阶级的思想感情?政治上的微言大义是什么?实在很难说清楚。但它却实实在在具有永久生命力,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喜爱。我们今天吟诵这首诗,仍然会被带进三峡那险要奇异的幻觉世界。仿佛经验到飞驰前进的速度感而得到一种难以名状的满足。一个外国评论家说过:读了这首诗,会产生一种类似晕船的感觉。我想这种感觉的产生就是想象中的速度感引起的。

凭着这种直观的感受,我们便可认定这首诗吸引人的地方是它对速度的审美,而且它是把读者带进惊险新奇的环境中进行速度的审美,因此,它就不仅给人高速前进的愉悦,而且使人领略人类驾驭自然的伟力和不畏艰险的气魄。试想想,从白帝城到江陵的一千二百里水路,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到达,这在古代社会里,是多么惊人的速度。乘着一叶扁舟以如此高的速度航行在曲折险要的三峡河道中,这需要船夫多大的勇气和惊人的航行本领啊!这不是表现出人类驾驭自然的伟力和不畏艰险的气魄吗?有过三峡航行经验的人,当他吟唱“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句时,恐怕会叹为观止,而领略化险为夷的'巨大欢愉。对于中国人来说,三峡意象早已具有大自然的艰难险阻的定型指意了,他们也能从李白的诗中感受到荡魂摄魄的力量。

诗的第一句“朝辞白帝彩云间”不仅是交代地点,而且写出诗人在一回头一恍惚中见到的景象,你看,清晨告别了白帝城,转眼之间,白帝城已成彩云萦绕间隐约可见的一幅美妙图画了。这是诗人乘舟离开白帝城的初发印象,开头就给人一种速度感。第二句“千里江陵一日还”,直言其舟行之速,似有浅露之嫌,但它用了“千里”与“一日”这样具体量度的时空对照,能够激发读者对航行情景的想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补足了它的字面形象的不足。诗到这里似乎已经写完了。如何继续写下去呢?这时,诗人笔锋突然一转,进入沿途所见所闻的补述,使人直接体验到速度感。“两岸猿声啼不住”,这是诗人听觉的感受。初看之下,它似乎是写三峡的景象,其实也是表现速度感。试想想,三峡航行,沿途青山绿水,境界叠出,风光无限,但诗人只写“猿声”的听觉感受,这就说明沿江景物一闪而过,已不可能留下视觉形象了,只有两岸山中的猿啼声不绝于耳,连成一片,似乎只是一声不间断的啼鸣。从这里可以看出,视觉模糊,已觉其快,而万重山中的猿啼连成一片,恍如一声,更感其速。心理学指出:速度太慢或太快的运动都是不可能凭借视分析器直接感知的。诗人正是因为航行速度太快而只能凭听觉的连续来感知自己的运动的速度。心理学还指出:“各种分析器参与时间知觉,但是动觉和听觉对时间片断提供最精细的分化”。同时,“听觉反映着作为刺激物的时间特点:它的持续性,节奏性等。”谢切诺夫把听觉叫作时间测量器,把听觉记忆叫作时间记忆(见苏彼得罗夫斯基主编的《普通心理学》第三编第十章第四节)。“两岸猿声啼不住”正是用听觉作为运动时间的计量。总之,这第三句诗表面是写诗人的听觉感受,实际上是借听觉来衬托舟行之速。第四句“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写轻舟的运动所引起的位移。而这“万重山”的大幅度的位移是在一声连续不绝的猿啼声的短暂时间内完成的,速度之快就可想而知了。在这里,猿啼声成为了“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运动速度的参照线。这样表现运动是很独特的。一个“轻”字给人以轻盈的感觉。轻舟仿佛腾空而起,穿越于万重山中,这种速度感的表现会使人产生一种飞行的幻觉。总之,全诗四句都是在表现速度感。第一句是通过诗人初发时的瞬间感受来表现。第二句是通过强烈的时空对比来表现。第三、四句则是通过听觉的连续和视觉中的位移来表现高速运动时的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它们共同构成一幅勾魂摄魄的三峡舟行图。

《早发白帝城》所展示的速度在当时交通不发达的时代,已经超出人们的经验世界,而必须借助于想象力。能诉诸想象力的形象即具有美的素质,它表达人类对速度的一种向往,表现人类征服大自然的本质力量。因此,读者能够在想象中看到自己,获得审美愉悦。

对速度的追求,这是人类企图超越时空限制,征服自然力的本心的表现。正是这种追求,促使人类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逐步获得时空活动的自由性。

人们对速度的审美愉悦是根源于人类对“快”的感觉的心理追求。时间的进行本无所谓快慢,但人的感觉却有快慢之别。时间划分了段落就觉得过得快些,同时感到爽快。混沌地移行就觉得慢些,同时感到沉闷。患失眠症的人觉得长夜漫漫,坐监狱的人度日如年,而生活繁忙而富变化的人就觉得光阴如箭。人类一方面追求寿命之长,另一方面又唯快是乐。有了快的感觉,才感到舒服。中国的造词原则是耐人寻味的,“快乐”、“欢快”、“快活”、“爽快”、“愉快”等词就说明“快”与“乐”相联。心理上产生了时间过得快的感觉,他的生活才是舒服惬意的,如果感到时间过得很慢,那就说明生活过得很沉闷。正是因为这个心理规律起作用,所以人们从速度的审美中可以得到一种愉悦。

2023年登幽州台歌教案(案例16篇)篇十二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前:过去。

古人: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

抒发了诗人孤单寂寥、苦闷悲愁的.心绪。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悲歌。全诗并未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只是抒发了登台感慨,语言苍劲奔放,语调慷慨悲凉,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和苦闷悲愁的情怀。

2023年登幽州台歌教案(案例16篇)篇十三

《登幽州台歌》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中的一篇感怀诗。本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味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体味。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其中之奥妙。

七年级学生处于学习和成长的关键阶段。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对教材的不适应和优等生、后进生逐步显现是他们在本阶段语文学习的不良表现之一。因此,区分教学重难点,以及分阶段的布置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手段。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歌大意及关键词。

2.能从不同角度对诗歌语言进行赏析,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大意,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味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愁等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中的对比手法,引导学生简述感怀诗的特征。

讲授法(老师讲解创作背景、诗歌情感等内容)、朗读法(老师通过各式方式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合作探究法(学生四四一组进行必要的合作学习)。

(一)课堂导入(轻音乐)。

战国初期,秦国积贫积弱。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颁布招贤令。原文:“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何为界xxxxxx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古人招贤纳士如斯,然而初唐诗人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后,为何发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慨呢?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走进唐诗《登幽州台歌》。

(二)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陈子昂,字伯玉,唐代诗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他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他的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2.写作背景。

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陈子昂向武屡谏不纳,反被贬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眼看报国无门,因此登上蓟北楼(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庐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三)文章大意。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四)初读课文,感知文章。

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观看老师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尤其是“幽”字的写法。

2.有节奏的朗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

(2)老师范读。

(3)学生结合老师范读的音准划分出诗歌的节奏。

(4)老师重点抽读四川话口音比较重的同学朗读,并抽查划分节奏的准确性。(朗读过程中。若有学生用四川话朗读课文,应先充分肯定他,告知大家陈子昂是四川人,表扬后,再次强调其他诗文应用普通话朗读的重要性。)。

(5)对比四川话朗读和普通话朗读的情感区别。

(五)熟读课文,走进文本。

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文意。

2.重点讲解“古人”、“来者”、“怆然”等关键词的意思。

3.随机抽点学生翻译课文,肯定优点,纠正文意。

4.分小组讨论五分钟。赏析每句话的作用以及情感,分析诗人形象,抽取小组代表分享。

5.有兴趣的同学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将诗歌结合小组讨论情况将诗人所处情境用笔画出,并主动举手分享。

2023年登幽州台歌教案(案例16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指名回答。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这里也有一份阵子昂的资料,请个同学读一读。

二、初步感知。

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幽州台在哪儿?(登上幽州台的感受)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心旷神怡、豪气、空旷、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读课题吧)。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4、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三、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了解古诗我们还要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下面是老师找到的一份资料,请大家用我们刚学到的默读的方法读读吧。)。

1、学生自读。

出示学习要求:(1)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3)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体会。

(预设: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3、升华朗读。

(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替诗人把感情宣泄出来,(师配乐朗读)。

4、练习背诵。

有没有谁能像老师这样抒发一下感情的?

四、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习古诗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

2、默写古诗。

师: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

五、拓展。

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2、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里描写。

板书设计。

前后。

(寂寞苦闷)。

悠悠怆然。

2023年登幽州台歌教案(案例16篇)篇十五

我孤独于幽州台上,放眼山河,思绪万千。

在这蓟北幽州台上,我想到了大破齐军的燕国上将军乐毅,或许想到了北征乌桓临石观海的三国豪雄曹操,而他在武攸宜帐下,竟无用武之地,英雄已远而前途渺茫,那份旷世的孤独,自然就凝成了震撼千古的力作名句。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时啊。

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2023年登幽州台歌教案(案例16篇)篇十六

2、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感悟诗中表达的情感。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背诵诗歌。

:图片、实物投影仪。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名字叫《登幽州台歌》。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自由读诗,学习生字词。

二、自学古诗自由读读古诗,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了。

三、整体感知,理解古诗:

1、学生自由读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

2、指名读诗,及时正音。

3、交流。

四、借助画面,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1、(实物投影仪:插图)请学生观察,师讲解诗意,并进行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朗读。

3、指名诵读,指导朗读。

4、全班齐读。

五、指导背诵。

相关范文推荐

    专业村团支部培训心得体会大全(23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培训结束后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以下是一些来自专业培训机构的培训心得体会,其中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到的观点。作为环工所新任团支部书

    最新谈心谈话心得体会提纲(汇总16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反思和反馈的过程,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下面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和启示。

    最新指导组工作体会感悟(汇总18篇)

    工作体会是我们在工作中的思考和领悟,通过总结,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工作的本质和规律。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一些工作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阅读,期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

    最新篮球教练的心得体会(汇总13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并且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制定更好的计划。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写心得体会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实用党员承诺实践(通用12篇)

    范文范本是通过整理和总结具体案例的方式来展示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的运用,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和借鉴,以便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应用该知识或技能。4.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

    最新景观设计调研报告总结(汇总23篇)

    调研报告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市场定位、产品改进和业务拓展等方面的决策。调研报告的撰写需要学习和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调研和分析能力。1、概念: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大学生

    实用社保证明介绍信(模板17篇)

    写一封好的介绍信需要了解被介绍对象的背景和需求,并结合目的和受众进行思考和撰写。鉴于许多人在写介绍信时遇到困难,小编特地收集了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2023年班级建设方案内容(汇总18篇)

    一个好的建设方案能够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高质量的完成。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经典的建设方案案例,可以帮助大家了解建设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一)高雅和谐的物质环境。1

    优质小手拉大手共筑碧水蓝天活动方案(模板12篇)

    活动方案是在组织实施各种活动时规划和安排所需的步骤和方法,是确保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依据。活动方案应该既有可操作性,又要具备创新性和吸引力,能够吸引更多的参与者。

    2023年房屋租赁补充协议(汇总22篇)

    通过租赁,人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经济状况选择适合的物品使用,避免了长期投资和资产占用的压力。租赁不仅仅是经济活动,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下面是小编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