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登幽州台歌教案(优质6篇)

时间:2023-10-15 作者:温柔雨2023年登幽州台歌教案(优质6篇)

大班教案是为大班幼儿教学设计的一份教学计划,它对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具体操作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和安排。以下是一些关于安全教案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登幽州台歌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演讲:

一、导语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吗。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现在我们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诗歌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中坚人物内心的那份孤独。

二、学习《登幽州台歌》

1.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自幼具有豪侠浪漫的性格。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24岁举进士,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他曾在26岁、36岁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军事问题提出过一些有远见的建议。38岁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他的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有《陈伯玉集》。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犯边,武后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出征,陈子昂随军参谋第二次来到边塞。武攸宜亲贵出身,全然不晓军事。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反遭贬斥,降为军曹,因而抑郁不得志。蓟丘是春秋时燕的旧都,燕昭王姬平曾在这里修碣石宫,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天下贤豪之士,乐毅、邹衍、剧辛等人先后到燕,助昭王大败齐国,称雄一时。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

4.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今古,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板书陈子昂

寂寞悲愤的情绪

怀才不遇的苦闷

登幽州台歌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2.背诵诗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陈子昂的资料

2.教师补充并介绍写作背景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三、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四、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

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时间绵长、空间辽阔)

五、文章第四句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六、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从诗歌看,指诗歌本身看,指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八、作业布置:背诵古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歌》·荆轲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李贺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前赤壁赋》·苏轼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每当我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总仿佛有一位诗人的形象,他象一座石雕孤零零地矗立在幽州台上。那气概,那神情,有点象屈原,又有点象李白。风雅中透出几分豪情,愤激中渗出一丝悲哀。他的眼睛深沉而又怅惘,正凝视着无尽的远方。他为自己的不幸而苦恼着,也为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问题而困惑着。这,就是陈子昂。于是,在我耳边响起了他的喊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诛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登幽州台歌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指名回答。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这里也有一份阵子昂的资料,请个同学读一读。

二、初步感知

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幽州台在哪儿?(登上幽州台的感受)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心旷神怡、豪气、空旷、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读课题吧)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4、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三、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了解古诗我们还要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下面是老师找到的一份资料,请大家用我们刚学到的默读的方法读读吧。)

1、学生自读

出示学习要求:(1)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3)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体会

(预设: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2、升华朗读

(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替诗人把感情宣泄出来,(师配乐朗读)

3、练习背诵

有没有谁能像老师这样抒发一下感情的?

四、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习古诗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

2、默写古诗。师::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

五、拓展

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2、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里描写

板书设计

前后

(寂寞苦闷)

悠悠怆然

徐意淑

[《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登幽州台歌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4、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四、总结全文:

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

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

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作业设计:读一读陈子昂其他的诗

登幽州台歌教案篇五

师:翻开课本,自由把古诗读四遍,要求读1、2遍的时候读准字音,读3、4遍的时候,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学生朗读、指名朗读)

师:这首古诗有一个生字,他念得很准,怆,翘舍音,(拼音),来一起读一读。

(学生朗读)

师:你来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准他在那些地方停顿的。

(学生朗读)

师:他在哪些地方停顿了?

生:他在“不见、之、而”后面停顿了。

师:觉得他的停顿合适吗?

生:不合适。

师:请你来读。

(生读,停顿还是不好)

生:第二种有味道。

师:好,一起试着读读课题。

(学生朗读课题)

师:课题读得有味道了。听老师读古诗,听准了老师是在哪些地方停顿的。

(范读)

师:听准没?听准了自己试着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

师:来,说一说,读了这首诗歌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这首诗很悲伤。

生:诗人很悲痛。

生:这首诗有一种苍凉无限的感觉。

师:苍凉无限,这个词说得多么好啊。接下来请大家对照文中的注释,仔细看一看插图,试着想一想这首诗的意思。(学生默读)

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读诗的效果。两个问题:第一,诗人在什么地方写的这首诗?

生:在幽州台上。

师:幽州台在什么地方?

生:在北京市。

师:很好,你读懂了课题。第二个问题: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作者的心情。

生:涕下。

师:涕下是什么意思?

生:在流泪。

师:流泪是动作还是心情?

生:是怆然。

师:说说你对“怆然”的理解。

生:悲痛的样子。

生:幽州台上的黄金(这是课前给孩子们讲了燕昭王幽州台上黄金纳贤的故事)

师:诗人是站在幽州台上,那些景物会映入他的眼帘?

生:水

师:有青海绿水,还有?

生:白云

生:层层叠叠的房屋。

生:广阔的蓝天。

师:是啊,还是那些景色,山河依旧,人物不同。看看作者此时想到的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诗告诉我。

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师:这个古人会是谁呢?

生:燕昭王。(课前给学生讲了幽州台的故事)

师:知道燕昭王的故事吗?

生:知道一点。

师:好,知道一点说一点。

(学生讲幽州台上黄金纳贤的故事)

师:你觉得燕昭王是格怎样的人?

生:很英明。

师:他的英明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他很重视人才。

师:后不见来者,作者希望后面的来者是像谁一样的人呢?

生:像燕昭王一样的人。

师:好,请你读一读这句。

(生读)

师:前不见古人,这个前有多前?

生:一千多年前。(学生是站在陈子昂的角度上说的,让我感觉学生已经投入其中)

师:那应该读出一千年的距离呢?

(生读)

师:三百年。

(生读)

师:不错,有八百年了。

(生读)朗读很到位

师:一千年以上,掌声送给她。

师:陈子昂活了多少岁知道吗?

生:41岁。

师:他能看到一千年前的事吗?

生:看不到。

师:是啊,人生何其短暂,既看不见往昔招贤的英王,又看见后世求才的明君,不由得发出感慨。一起来齐读。

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师: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天地之悠悠的?

生:天地非常的无穷无尽。

师:无穷无尽,这个词语说得真准确,老师想到的是天地长久,你比老师想得还到位。天地无穷无尽,而人生短暂,比较一下,谁来读一读这句。

(生读,节奏还是不准确)

师:听老师读。谁想试一下?

生:停顿找准了,但是韵味还没有读出来,再试试。(学生再读,有了进步)

师:这种“独”是一种怎样的“独”?

生:孤独。

生:因为没有看见燕昭王一样的明君。

生:自己的才能没被人欣赏。

师:是啊,天地之悠悠,宇宙茫茫,天长地久,而诗人的一生何其短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空有一身抱负,却报国无门。来,一起齐读。

(学生齐读)

生:原句的效果好些,加上“之、而”读更加有韵味。

师:是啊,多了一个字儿就有那么大的区别,这样读来更加有韵味、更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一流的诗人和二流的诗人往往也是在一个字儿的区别上。

师:好,我们一起来创设一个情境,,你们就是诗人陈子昂,请你对当时的皇帝作作谏言,说出你想对皇帝说的话,拿出纸和笔,用简单的一两句话写下来。

(学生动笔写,比我想象的要好,在课前我就介绍了陈子昂任右拾遗,他的任务就是根皇帝谏言,我还是示范说了一句。)

师:现在我就是皇帝,陈子昂,来,你想说什么?

生:皇上,请你任用我吧,我一定能帮你打赢这场仗的。

生:失望。

师:失望,你来读。

(学生朗读诗歌)

生:皇帝,我是人才,我会为你出谋划策,我会帮助你治理国家。

生:失望。

师:除了失望还有?

生:还有悲痛。

师:悲痛,听到这样不的话谁不悲痛?你来读!

(生读)

师:是啊,当时的皇帝就像老师刚才那样糊涂,不能赏识你们的才华,一起来齐读。

(齐读)

师:是啊,诗人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不能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同,只好吧自己置身于空旷的天宇和广阔的原野,抒发自己的孤独。(小黑板出示《燕昭王》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跟老师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生读)

师:《燕昭王》这首诗表达了和《登幽州台歌》一样的情感,请你们自己读一读。

(学生自读)

师:来,老师为大家播放一段音乐,听着音乐,好好感受,这两首诗你想读那一首就读哪一首。(播放天幻箫音《寞》)

(学生朗读,三个同学全部选择的是《登幽州台歌》,最后的一个男同学获得了掌声)

师:从大家的读中,我感受到,大家对诗歌理解了。在课下请大家再读读《燕昭王》,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下课!

登幽州台歌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2、背诵诗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时间:2007年3月28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陈子昂的资料

2、教师补充并介绍写作背景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三、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四、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

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时间绵长、空间辽阔)

五、文章第四句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六、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从诗歌看,指诗歌本身看,指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