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科技创新发展论文(汇总16篇)

时间:2023-10-30 作者:笔尘实用科技创新发展论文(汇总16篇)

通过写作范本,我们可以对自己的写作进行反思和改进,提高写作的质量和水平。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范文案例,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实用科技创新发展论文(汇总16篇)篇一

在多元化时代背景下,只有大力发展高端农业,才能够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并不断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促使传统农业朝着精细、休闲、品牌、生态农业的方向发展,才能够提升农业发展的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使得我国农业朝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本文从农业科技培训的意义入手,接着阐述了农业科技培训模式的创新,最后总结了全文,旨在更好的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

在农业生产发展中,不仅能够提升农民生活的宽裕度,还可以营造良好的乡风文明,整改农村面容,提倡民主管理方式。这不仅是党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才能够更好的推动科技的进步,实现拉动着素质的提升。农业科技培训是现代化的发展需求,也是创新农业科技培训的基本需求。只有实现农产业的解放,不断融入科学技术,才能够更好的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只有加速农业经济的发展,才能够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为我国农业发展谋取全新的出路。只有清楚的认知到中国农业科技、教育发展对需求,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自我国加入wto之后,对国家农业科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强化农业科技发展与创新,才能够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决策意见,将农业科技的作用凸显出来。当前世界的科技发展中,很多的技术逐渐问世,只有不断认知科技培训,扩展其知识范围,才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特色,更好的迎接经济知识的挑战,紧随时代发展步伐。

2.1创新农业技术主体。

在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只有不断完善市场体制,及时转变各项工作方式,转变传统以政府、科研机构为主的体系,这类培训模式难以发挥其该有的作用,实际生产需求与市场需求、技术需求严重脱节,正是由于这一因素,使得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被剥削。政府应该创新各类技术与政策环境,健全市场监管机制与保障绘制,政府需要承担公益性技术,针对一些具备强大经济效益的新技术,必须要依据市场,制定合理的发展方向[2]。鼓励各个企业、协会积极参与到农业技术中,建立完善的政府监督机制,创业各类中枢格局,实现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构建双赢的局面,全面激发农业技术的'创新。

2.2制定农业推广机制。

在进行农业技术与农业价值的创新中,必须要实现科学技术的扩散,以此实现农业科技培训模式的构建。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农业推广机制,将其作为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以此将国民经济的作用凸显出来,实现农业地位的凸显。目前我国普遍应用的是以农技推广为主的扩散模式,这类推广模式对农民有着较大的影响,但其属于单向性扩散模式,难以满足当前时代发展需求。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扩散各个互动机制范围,以此弥补运行效率低下的问题。依据相关研究性显示,我国科技机构主要是针对农户开展的科技推广培训,在其应用中难以获得最佳成果,在农业转型的大时代背景下,必须要实现推广机制的创新,强化政府与市场农业技术之间的结合,在维护政府主导地位的同时,构建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强化民间推广组织的应用,开展多元化的农业推广方式。

2.3构建科学培训模式。

在构建新型培训模式的构建中,需要将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农业科技用户、服务主体作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实现机构、科技服务的创新,将科技服务机构的公益性与社会效益凸显出来[3]。构建以公益性为主的科技培训方式,在充足财政资金的支持下,建设以科技创新机构、科技服务机构为主的科学培训模式,只有实现科技机构的创新,才能够更好的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在其培训中还需要强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点带面开展针对性的科技培训作业,及时转变传统的农业科技培训方式,建设以科技培训方式为主的培训模式。不仅如此,还需要强化农业生产经济组织,强化其示范并不断引入先进的科技,全面提升农业的优势,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促使科技成果朝着金字塔式的样式开展扩散,及时将不足之处反馈到上级,实现成果的完善,基于辐射目标的基础上全面确保农业科技培训的影响范围。

2.4夯实基层培训工作。

在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必须要实现地方培训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结合基层的实际需求,全面落实下乡进村活动,加大干部班子、党员的培训力度。确保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基于基层需求基础上的农业科技培训工作,能够提升农业科技培训的适用性,强化与实际生产需求之间的联系,以此更好的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

3.综上所述,通过本文的分析阐述。

能够得知,只有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能够实现成果的转移与扩散,在农业科技培训中,成果的转移、扩散、推广属于关键环节,是推动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实用科技创新发展论文(汇总16篇)篇二

大学办学理念具体包括办学目标、办学思路、办学定位、管理理念、教学理念、科研理念、教师理念、学生理念、治校理念等。大学办学理念是大学各种教育理念中最基本的理念,是引发或构建其他理念的基础理念。大学办学理念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大学办学理念经过不断的扩展、吸纳和融合,形成大学精神,甚至于大学文化,构成一所大学的文化价值体系[2]。从大学办学理念的属性来分析,大学办学理念是高校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历史与时代的结合,更是大学精神的内核。先进的办学理念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前提,是一所大学办学的理想和信念,是大学办学的灵魂和指针,大学理念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及辐射等作用,为大学凝心聚志,整合资源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既是大学专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活动形式,也是学校科研活动的具体内容,是学校管理理念、教学理念和科研理念乃至学生理念的综合展现载体,活动决定于理念,大学的管理理念、教学理念、科研理念等服从并支撑于大学办学理念,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参与者都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在在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坚持与大学办学理念相统一。

开展大学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活动必须遵循教育规律,符合人才成长要求。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反映事物内在的东西,具有客观性、普遍性、重复性等特点,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与必然。掌握规律就可以使教育主动。从高等教育学理论分析,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设计需要坚持与创新人才成长发展规律相统一[3],实现三个结合。

一是认识已知和探索未知结合。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时,表现为施教者已知而受教者未知,具有信息不对称,体现为已知和未知的统一性。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设计中,施教者如果没有关注到这一特点,就会在活动设计中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基础教育之上的专门教育,是学生进入专业领域从事生产、科研和建设的准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一项实践性很强大教学活动。施教者在设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时,应尽可能地贴近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三是专业性和综合性结合。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以培养学生将来从事专业工作为目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是一种综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活动,除了要教会学生专业必备的操作规程和技术外,还要让学生以科学为基础,了解事物发展的基本原理,在变化的环境中对事物做出有效分析和采取适宜行动,这就要求活动设计者在活动设计中注重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

自从1991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实施以来,以“挑战杯”为龙头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不仅大大促进了高校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发展,更大层次上引领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组织实施,促进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动发展,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发展起到了牵引功能。在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的牵引下,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本按照以专业学科支撑为基础,以项目研究为载体,以导师制为技术指导保障,以基地孵化为手段,以竞赛参与为牵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模式。在这样的工作模式下,项目是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最终载体,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科技创新活动在项目选择上要处理好两个问题。

实用科技创新发展论文(汇总16篇)篇三

福建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七五”期间的21。94%增长到“十五”期间的50。19%,“十一五”期间增长至59。92%—69。94%之间(福建省科技发展报告,),以此说明福建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有很大提升。但是,福建省科技进步始终没有成为农业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农业发展还处于依赖物质资料的大量消耗阶段,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需求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十二五”时期是福建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而农业科技创新则必然成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农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为此,对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技术等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为进一步提升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现代农业和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提供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林毅夫(2008)提出技术变迁是农业增长所依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表明,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福建省农业科技进步面临着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与农业科技创新需求较大的矛盾,无法为现代农业发展指明方向和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现状。为全面推进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必须不断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努力突破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着力解决农民增收缓慢、农药残留浓度高、优势特色农业整体效益不高、农业标准化建设滞后、农业面源污染较重、农业生产低碳化转型不力等现实问题。同时,切实提升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迫切需要,是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不仅包含硬技术创新和软技术创新,同时还包括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多次应用。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受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创新资金和创新团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虽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平台不断趋向完善,企业主体作用日益凸显,但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仍然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障碍。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农业科技投入带有开放系统的许多明显特征,农业科技投入的内涵和外延差异性较大,导致统计口径具有较大区别。本文采用福建省科技年鉴统计的统计数据,福建省r&d经费内部支出总计为1708982万元,按行业来分,其中农林牧渔业为5357万元,占总数的比例仅为0。3%;在农林牧渔业中基础研究支出为45万元,应用研究支出为807万元,试验发展支出为4505万元。数据表明,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仅总量较低,且存在资金投入结构的问题,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或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比例失调等问题。由此,福建省在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局限,仍需加强和完善,同时在全省范围内也尚未能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民(民:指农民及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相结合的农业技术创新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和农业技术供需问题凸显。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供需存在较大矛盾,一方面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质量和结构存在问题。主要是由于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其中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能够显着增产、增收的突破性成果少,一般性成果占主要部分。而品种类成果比技术类成果多、生产类成果比加工类成果多、粮食作物类成果比经济作物类成果多、农作物成果比畜牧业成果多以及农民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等则是结构问题的主要表现。另一方面,农业技术提供的质量和结构也存在问题。由此导致农民(企业)无法获得生产中迫切需要的技术与服务,存在着产前愁信息、愁资金、愁种苗;产中愁技术、愁服务;产后愁加工、愁运输、愁销路等问题。农业科技成果中试示范仍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中试示范环节的不足。在当前的科研推广体系中,科研与推广由两个系统来完成,而成果的中试熟化却没有专门的部门来承担。尽管农业科研部门通过艰苦努力取得了大量成果,但相当部分成果由于缺乏中试熟化的条件,在生产应用中效果不显着,加之农作物品种与栽培技术不配套,且处于不同类型生态区,新品种产量潜力发挥的配套栽培技术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农作物新品种在大面积生产上仅能发挥其产量潜力的60%~70%。

(一)坚持改革,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

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新型农业科技体制机制。

1、加强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在实践中,基于充分调研的前提下,合理统筹和配置区域、产业间的技术难题和创新资源,以确保农业科研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目的,建立合理、规范的农业科研项目审批和立项制度,使科研与生产能够顺利对接,从而形成科学、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机制。

2、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建设力度。农业科技研发机构是农业科技研发的重要载体,农业领域基础性研究以及相关共性技术的研发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大量投入。为保障农业领域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实施,弥补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在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研究方面资金不足等现象,在政府的财政支持的同时,以委托企业承担科研任务等形式和方式来拓宽投入渠道。

3、充分发挥各级农科教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按照农业科技管理统一规划、地方和部门共同实施的原则,完善由科技、教育、农业、计划、财政、金融、林业、水利、环保、气象等政府主导、市场多元的农业科技协商机制,切实加强农科教、产学研结合。

(二)完善条件,建设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复杂、连续动态过程,且成果具有公共产品特性。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呈现创新参与主体多元化的特征,多元化主体诸如政府、高校、农业科研机构、推广机构、中介组织、农户以及涉农企业等众多创新主体各自承担着特有的创新功能,并相互产生合力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和成效。1、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信息资源作为基础,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有利于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以及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建议以省农科院、农林大学、省林科院等省级科研机构为依托,构建具备农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中介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坚持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产业导向”为平台的工作导向及原则,重点突破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2、建设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推手。实践中,福建省可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同时通过农业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结合重大科技项目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造就一批精干的、在科学前沿勇攀高峰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以任务带动人才培养。努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普通中专、农民中专、中央农广校和高等农职校资源以及县、乡科技人员,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术培训和教育,培养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推广服务型人才和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技术人才;以企业为主体,依托高校、院所资源优势,尤其是高等农林院校,培养和打造一批精研发、懂市场、懂生产的企业科研人才。

(三)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王安国等()认为,农业科技投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每年用于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的总支出。吴文元等()认为,应该对农业科研投入机制进行创新,以鼓励和引导企业对农业科研进行投资。在目前农业科技创新产出高效的前提下,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明确以政府引导全社会投入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方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农企农户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以保障可持续的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1、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福建省各级科技、农业等涉农部门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要求,整合福建省现有的各项建设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重点向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倾斜,加强衔接,形成合力。2、探索完善符合农业科技特点和规律的支持机制。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加大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同时,更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中试熟化的投入,建议对农业综合开发、防护林建设、“菜篮子”工程等重大农业建设项目经费,提取5%~8%用于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的科技难题和相应的技术进步与开发工作,使科技创新、转化和推广都得到有效支持。3、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贷款扶持。协调好各类性质的银行机构的职能,改革完善农村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信用合作金融的业务种类,合理分工。同时,通过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鼓励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提高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贷款幅度。4、建立及完善创新型农业科技企业的'扶持机制。企业是农村科技创新主体与成果应用重要载体,政府可以适当的增加由企业承担科研项目的形式来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如委托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鼓励农业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申报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等;同时在落实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优惠等政策的同时对涉农企业给予较大幅度的优惠额度。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不仅能促进政府引导农业企业对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意义是使科研成果更符合企业实际和市场需求,从而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在全省范围加快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企业研究中心或内部科研机构,增加企业在科技创新的投入,并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和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

(四)开展合作,加速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进程。

从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运行现状看,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在产学研合作以及省际、国际之间的合作程度均呈现比较滞缓的趋势,既无法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全面共享,也还难以达到与世界接轨的水平。

1、强化闽台农业科技合作的深度与广度。福建与台湾地理、气候、土壤等相近,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栽培技术相同,开展农业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合作的基础上,加强闽台农业信息、科技、教育、农产品贸易和农产品运销体系建设的合作,建立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主的农业合作示范区和出口生产加工基地,加速福建省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不断拓展合作的内涵。福建省应积极争取中央有关部门对福建省闽台农业合作项目的资金支持,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为闽台农业合作项目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2、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与支持农业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通过成果转让、委托开发、联合开发等方式,开展技术项目合作,通过提供研发所需部分资金、联合攻关等方式,提前介入高校、科研单位的应用研究,取得知识产权和成果优先转化权,促进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目标的实现;鼓励与支持产学研共建技术研发机构,组建多种形式的技术研发中心,包括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和博士后流动站等多种形式的合作研究机构,以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3、设立福建省农业技术引进与合作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业育种新材料、新品种、先进技术和设备等的引进、创新;鼓励企业、社会力量投资农业技术引进工作,用于引进技术的费用可全额计入生产成本;鼓励省内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科技创新合作、实验与应用开发合作、推广产业化合作。

领域的社会科学研究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领域还存在农业技术供需脱节,农业企业创新投入低,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学研合作程度低等问题;同时,学术界对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约束背景下,农业企业或农户低碳生产技术、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等应用程度的研究结论不够广泛,无法为政府推广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提供有效决策参考。因此,为了准确把握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领域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了解农业企业或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和低碳技术的应用意愿,需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管理领域的软科学研究,加强对农业企业或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和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机理等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政府把握政策制定的侧重点和落脚点,提出有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政策,提升福建省的农业科技能力,也有利于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约束背景对农业生产提出的新挑战。

(六)明确目标,突破重点领域及攻克关键技术。

1、重点领域。围绕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将重点领域集中在关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建设的范畴中,推进农业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一是粮食作物高产优质育种领域;二是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生产领域;三是设施农业工程建设领域;四是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五是节水农业发展领域;六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领域;七是农业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

实用科技创新发展论文(汇总16篇)篇四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湖南农业科技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省共取得农业科技成果2700多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40多项。以杂交水稻和超级杂交水稻、杂交棉与转基因棉、双低油菜、高产油茶、杂交辣椒、湘云鲫(鲤)等为代表的动植物良种培育与应用,支撑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和品质改良。以耕作制度、轻简栽培、健康种养等为代表的实用技术集成开发与推广,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农业科技的巨大进步,有效缓解了农业科技绝对供给不足的矛盾。目前,湖南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51.3%,比全国高1.3个百分点,推动了湖南现代农业的发展,夯实了湖南农业大省的地位。

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全省农业战线立足省情,从农业生产组织、农业生产主体实际出发,围绕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在体制机制、服务形式等方面不断地创新。目前全省创建有7个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1个国家级、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6个智能化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区,正在建设隆平高科技园、隆平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油茶研发中心,以及牛羊草食性牲畜示范地,油茶低产林改造示范基地等。这些园区、中心、基地的创建,有效地促进了全省农业科技创新要素的集聚,初步形成了全省性农业研发基地和创新源头,推进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积极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在职能分离的基础上,强化公益性推广机构建设,促进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服务能力的提升。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有县乡两级种植、畜牧、水产、农机等农技推广机构19100多个,拥有从业人员51200多人,目前正在进行乡级综合服务站建设的改革。不断增强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与推广活力,目前全省130多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中有国家科技创新龙头企业2家,一批有实力的涉农企业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科技兴农富民强省行动、科技入户工程、科技特派员、科技“户”联网和农科短信等工作的开展,摸索了农业科技向农村快速传播的有效形式和途径,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农业科技体制和机制改革滞后,农科教相分离仍较突出。

目前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仍旧保留着大量传统因素,农业科研机构重复设置,部门条块分割,政出多门,运行效率不高。如湖南现有省级农业科研所分别隶属于省农科院、省农业厅等多部门管理,各市(州)农科所则隶属于市(州)农业局管理。据统计,省内科研方向、任务基本相同或完全相同的农科所就超过了70家,这显然不利于农业科研资源的有效利用。农业科研院所下属的科技企业并没有严格按照企业制度来管理,个人行为严重,事企不分,经营不规范。在科研项目的管理上,还是由宏观管理部门直接下达农业科技项目,与推广部门基本上没有直接联系,更谈不上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许多科研人员的科研行为表面上有明显的应用导向,但实质上不过是以获取科研经费和获奖为其研究目的而己。对于农业教育系统而言,由于现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没有什么关系,也就很少有人主动关心农民的技术教育问题,更不会积极投身于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各种农业教育的推广活动中。

2.农业科技队伍不稳定,精英人才短缺老化。

是乡镇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其中不乏确有突出研究推广能力的中青年骨干,流失的科技人员约占总科技人员的20%。目前虽然拥有像袁隆平、刘筠、官春云等一批具有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杰出科学家,但农业科技顶尖人才队伍老化,特别是缺少能够挑大梁、担重任的中青年领军人才。2009年,省里选定20个科技领军人才,农业方面仅有4人。

3.农业科技投入机制不适应,科研机构难以发挥科研主体作用。

农业科技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其投入主体理当是政府。近些年来,表面上看公共财政投入到农业科技的经费总额是呈增长趋势,但真正投入到科研单位用于科技创新的经费并没有增加。目前全国科研经费的人均投入为8.3万元,农业仅2.3万元,而湖南农业科研机构人均经费更少,仅1万元左右。国家农技科技推广经费占全国农业总产值不足0.2%,是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而湖南则更低,与其在全国的农业科技创新地位明显不相称。科技投入结构也很不合理,造成农业科技创新上、中、下游脱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据统计,湖南科研、中试(熟化)、批量生产的投入比例为1:0.3:100,我国的这个比例为1:0.7:100,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为1:10:100。出于经济压力考虑,大多数科技人员特别是转制所科技人员在申报课题时便倾向于追求“短、平、快”项目,并且把大量精力用于成果开发创收上,对基础应用研究和周期长、难以出成果的项目热情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储备总量的增长。

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扩散能力弱,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尚未真正建立。

评价农业科技创新的价值,最终取决于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应用程度和实际效果。由于传统体制的制约以及重学术轻应用、重研究轻推广的科研评价导向影响,以致一些课题研究成果由于毫无理论和实际价值而只好束之高阁;许多成果虽有理论和实际价值,但因无人需要而被长期搁置。而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已普遍处于“缺钱养兵,无钱打仗”甚至“一无所有”的状况,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多元化的技术服务需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至今,依然还没有构建起以公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协同互补的多元化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进一步树立新的农业科技观。

所谓新的农业科技观,是指领导决策部门、研发推广机构和生产经营主体,都要牢固树立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农业科研和技术应用转化队伍,重视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完善科技创新和应用转化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特别是在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转化上,要从观念上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实现从单一技术观向综合技术观的转变。特别是要加强生产过程中各项技术的综合运用和产前、产中、产后技术的组装配套,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二是实现单向输入观向双向互动观的转变。目前,农民正从单位的被动的技术接受者向主动的参与者的角色转变,这就要求农业技术推广要实现由技术人员单向输入向技术人员与农民互动的转变,以更好地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三是实现一元供给向多元供给观的转变。即实现技术供给主体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四是实现从单程创新观向全程创新观的转变。现代农业系统的复杂性、产业的差异性、主体的多样性,正促使农业技术由单程创新向全程创新转变。要逐步从保证农产品供给向保障农产品质量转变,从重农业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向重农业科技传播与科技应用转变。

2.加快科研体制改革,建立科研院所管理新格局。

只有从体制和制度上解决问题,才能激活农业科技创新的潜能。为此,一是要对农业科研机构的属性进行明确,明确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继续推动一部分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二是要改变省、地(市)两级农业科研机构多头管理、重复设置的状况,打破不同系统、不同地区的壁垒,构建农业科研机构管理新格局。例如在省级层次,可以以省农科院为主体,将现有的省级农业科研所并入省农科院,整合各行业、各市(州)的农业科技资源,逐步形成以省农科院和湖南农业大学为主体的农业科技研发体系。三是要打破行政界限,结合主导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经营特色,在地市一级按照自然区划重组和形成一批符合地域资源特色和产业开发特色的农业研发中心,由此构成区域性农业科技成果扩散中心,并把产品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四是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农业院、所的教授专家要与基层站所的推广人员保持密切联系,尽力让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民的实际收益,最终建立起体制顺畅、机制完善、队伍精干、服务高效并与其他新型农村科技服务系统功能互补的新型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

3.建立稳定的农业科技投入政策和多元化投入体系。

由于农业科技的公共产品属性以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公益性,各级政府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技投入不适应状况,认真研究增加和完善对农业科技投入的新途径、新方式和新机制[2]。一是要出台专门的政策、法规,确保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合理比例和增长机制。涉农重大工程项目要在规定的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科技经费。二是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增加农业科技投入,逐步建立政府、企业、农民、个人、单位自筹和社会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体系。三是加大政策信贷力度。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适当放宽“门槛”,增加信贷投入。此外,科技管理部门还可与银行共同兴办专门为科技创新服务的农业科技银行,政府也可筹资建立各级各类专项农业科技发展基金。

4.实行人才激励政策,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

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必须把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关键举措来抓。一是政府要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农业大学专门人才的作用,努力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环境,不断改善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改革和完善现行分配、奖励制度,千方百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要加大院士基金、中青年专家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及社科基金支持力度,建立顶尖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重点联系机制,对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实行梯队建设,尽快培养出湖南优秀农业科技领域的农业科学家带头人。三是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设立高科技人才引进专项基金,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创新人才,培养一支农业学科带头人团队和一批高素质农业科技专家。四是要加强对公益性推广系统农技人员的再教育,以使他们成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农技推广专门人才。

5.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农业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由于目前农民科技素质整体偏低,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他们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和对新技术成果的吸纳能力,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必须把培训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来对待。特别要充分利用高等农业院校培养高级农业推广专家以及基层技术推广人才,为广大农民进行新型实用技术培训。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必须改变以往以书本为依托的”空对空"的培训做法,尽可能采取以产业、基地、项目为依托的示范、推广、培训、服务一体化培训模式,建立和完善能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长短培训需求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实用科技创新发展论文(汇总16篇)篇五

杭州市余杭高新农业示范中心自10月开园以来,经过近三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成为浙江省农业人才创业园、浙江省农业科技园区。2月份被授予杭州市首家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余杭区现代农业园区的领头雁,余杭都市农业的示范窗口,这一切成绩的取得正是中心与高等院校、高等科研院所开展形式多样广泛的合作、积极引进高科技农业项目、高科技农业人才、积极培育一批走产学研路子的科技型农业企业等强化科技依托的一系列举措所产生的良好结果。

1发展背景与现状。

余杭区区委、区政府于5月提出建立杭州市余杭高新农业示范中心,206月批准正式挂牌成立。当时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余杭农业如何适应国际竞争,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建立农业开发区为此探索路子。二是余杭撤市建区以后,如何实现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为此探索路子。三是“创业在杭州”,余杭如何面向农业高科技人才搭建一个创业平台,引入、孵化、示范、推广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及其产品,加速余杭农业的科技进步,提高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从而推进余杭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建设。目前,杭州市余杭高新农业示范中心首期3.2km2面积已基本开发完毕,基础设施建设已达到“六通一平”水平;重点开发了名优小水果种子种苗开发、特种蔬菜引种示范推广、彩色苗木的引进、无土草坪研发、果蔬农产品深加工等项一系列高新农业产业;建立了较强的科技依托体系,中心先后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并从相关单位聘请了一批知名专家为园区科技顾问,入区的农业科技企业自身都拥有一支基础好、专业结构合理的科研人才队伍,并且在其岗位发挥了积极作用。

2主要所做工作。

2.1科学论证,正确定位。

根据农业发展趋势、专家意见和余杭的实际,园区定位为集科技型、生态化、观赏型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园区。园区发展方向定为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都市型效益农业的示范基地,农产品深加工的重要载体、外向型农业的展示窗口、休闲观光农业的胜地。

2.2创新运作理念,规范合理运作。

中心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运作机制的创新有效地促进了资金、人才、土地等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农业高科技的引进、创新始终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做到产品按市场定位、效益优先。

2.3注重基础建设,提供硬件保证。

203月中心全面启动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累积投入各类建设资金8500多万元,目前中心已完成了十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六通一平”。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入区企业或项目的快速启动、产品快速占领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4加强科技联姻,实现强强联合。

中心需要科技项目和科技人才,而高等院校需要科研成果的辐射基地,通过产学研结合等多种形式的合作,能够达到双方共赢目的。自开园至今,中心先后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等单位进行合作。同时区政府在资金上向入园企业倾斜,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于产学研合作项目开发,并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例如,中心与浙江大学签订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书,租地33.3hm2亩创建了“浙江大学农业专家创业园”,组建了以5位教授出资的“杭州格林森园艺科技有限公司”,有效地辐射推广了大量园艺科研成果,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5组建农企孵化器,增强企业凝聚力。

建立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能有效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培养创新农业人才。通过利用孵化器平台可以有效地向上级有关部门支持,加大对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服务条件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风险资本对在孵企业股权投资;加大对农业科技企业在孵企业的金融力度;加强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在孵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加快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人才建设;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在孵企业开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

2.6培训推广一起抓,促进成果辐射、推广。

中心经过三年的建设,建立较为完善的应用科技培训和高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一是建立了科技培训服务区;二是聘请了一批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能够深入浅出地进行培训当前农业生产所需的实用技术,培育了一大批熟练掌握实用农业技术的农民技术员,从而真正使农业技术推广到企业各个生产基地和广大农村;三是培训内容力求实用,农民最实惠的,中心安排的培训内容都是农民听时就能用的和生产紧密相联系的。

杭州市余杭高新农业示范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投资环境、高效率的运作模式,杭州市余杭高新农业示范逐渐被社会各界看好。经过三年的发展已初具雏形,但离其发展目标:全国有影响、有江南特色、全省一流的'现代化园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离区委区政府下达给园区的初期任务:到余杭高新农业示范中心要实现观光收入100万元、农业产值1亿元、农产品加工值10亿元,离这个初期目标也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后的发展中,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加努力:。

3.1加强“双招双引”工作。

把高科技农业企业的引进作为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着眼于“高、新、外、大”的农业高科技项目;多渠道、全方位、宽视野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和招才引智活动,把高等农业科研机构、高级农业科技人才、高新农业科技项目引入园区,形成一个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局面。

3.2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单位合作。

在巩固现有合作成果的同时还应引进如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等一流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通过与它们的全方位合作,建立一个较为全面、权威的外部智力支持体系。

3.3做强做大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强化孵化功能。

加强企业交流合作,加快其成果转化。园区将加大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硬件建设,建设一定规模的科技综合楼,解决种养殖高科技农业企业实验场地不足的问题;建设一定规模的专家楼,使整个园区的孵化、产业、生活服务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

3.4加强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和高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中心将根据现代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需要,成立专门班子负责设计详细的运转规划,建立由政府、企业以及其它风险基金组成的培训基金组织,协调企业与科研院所、企业与农民的关系、保证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和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按照产学研、企业与农户相结合的基础上正常运转,达到农业产业化、技术高新化、质量标准化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加大园区生态化建设力度,做到现代农业生产与科普、观光旅游相结合。目前,园区已形成了蔬菜瓜果、花卉绿化、果树种苗、农产品深加工的生产格局,已初步具备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的条件。在今后的几年里,园区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将加大园区生态化建设,成立专门的旅游接待服务中心,逐步完善导游介绍、生态停车场的建设、图片展示、餐饮茶点、会场服务、农产品旅游销售等服务项目建设。

实用科技创新发展论文(汇总16篇)篇六

一是充分发挥产学研推一体化优势。充分发挥省内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众多的研发优势,狠抓农业科技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进一步完善产业与科技相互支撑、经济与技术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生产促科研、科研带生产的良性循环。集团公司根据农业技术工作的总体要求,在总部设立农业科技处(农业处),负责全垦区各项农业科技工作的管理和实施。同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各农场都建有农科所、植保站、兽医站、土肥站、农机站等农业专业服务机构,配备专职技术人员,为垦区实现农业技术创新提供体系支撑。以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农学院、省农业科学院为技术依托,垦区5个重点农业科研院所(站)、18个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支撑,构建辐射全垦区的科技研发网络。与中科院土壤所合作的院士工作站也正在积极筹划之中。二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江苏垦区现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2270人,其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65人,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350人,中高级职称农业技术人员占技术人员总数的18%左右,农业技术人员占农业职工总数的13.5%。近几年来,每年从农业院校招聘大学本科、硕士生到农场就业,形成了人才队伍的.梯次配置。三是注重高端实用人才引进。垦区特别注重培养和引进顶尖专业人才、领军人物和落地人才,培育高水平的企业家队伍、科技人才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力争在分子育种、生物灾害综合防治、循环农业及资源综合利用、农产品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形成一批可以落地生根、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研成果。

充分发挥垦区规模化、集约化和组织化优势,搭建新技术、新成果创新的推广应用平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围绕生产需要和产业发展,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力度。集团公司专门设立科技项目专项经费,支持下属各单位开展技术创新。“十一五”以来,垦区累计实施了400多项科技试验,部分课题项目研究创新水平填补国内空白,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和省内领先水平。通过农业“高产增效、节本安全”为目标的科技创新活动,形成了稻、麦、棉、植保、土肥、农机、养殖等十项农业技术体系,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引进、改进、创新,农业实用技术的引进、组装、集成和生产中关键技术的改进等方面不断提档升级,对垦区农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农业产业化发展得到较好提升,农业综合产出逐年提高,主要作物单产均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同时,通过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引进并开发了一批填补垦区生产空白的农林牧渔新品种。近年来,垦区通过试验示范引进近100个稻、麦、棉、花卉、果林、水产、畜禽等农业新品种,引进新农药,消化吸收新技术50多项,累计推广辐射面积达500多万亩,自主培育并通过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达29个,合作开发新品种达15个,有22项农机技改和创新发明获得国家专利。

加大对外合作研发力度,转化科技成果,推广创新技术。集团公司与省农委、省农科院、南农大、扬州大学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组织专家到生产一线进行技术指导,解决生产遇到的技术难题。大华种业加大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和大型种业企业合作的力度,通过优势互补,开展协作育种,先后与江苏省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镇江农科院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以促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发展有机联合为目标,加快绿色有机生产技术的集成、示范和推广。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体系、监管体系、检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垦区100万亩耕地全部进入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生产领域,已有81.3万亩农田获得绿色食品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其中: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区8个,农业部肉禽养殖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个,农业部水产类健康养殖示范农场3个,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示范农场1个,农业部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3个,农业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联系点农场1个,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15个,国家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1个,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6个,规模化养殖小区128个。苏垦米业被农业部安排为首批农产品质量追溯项目实施单位,弶港农场的西瓜、东辛农场东米公司的肉禽列入全国农垦质量追溯试点。

以高产创建工程为抓手,大力推广稻麦高产栽培技术,在垦区全面推进稻麦高产创建活动。垦区每年都有小麦、水稻、棉花等作物参加省部级的“百、千、万”示范区高产创建活动,并取得较好的增产增效示范成效。新洋、东辛、淮海等农场的水稻、小麦万亩示范片建设,均创造垦区及全省高产记录。同时,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将学科技、用科技、抓科技变成垦区广大干部职工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进一步完善覆盖农业、林业、水利、农机、畜牧、种子等系统的专业化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配强配齐专业科技人员,理顺科技管理机制。大力推行“科技入户”服务模式,在科技成果转化、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园区和产业化基地建设等方面,为基层提供“面对面”、“点对点”的指导服务。加强生产全过程的技术跟踪服务与指导,形成了面向一线的指导服务机制。全面落实“职工全员培训”项目,创建多渠道的科学技术普及载体,采用分段学习、强化实践、跟踪服务等多种形式,坚持制度化、专业化、全员化培训,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技能培训教育机制。近几年,通过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培训、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年培训各类农业技术人员5000多人次,培训农业职工3万人次。

实用科技创新发展论文(汇总16篇)篇七

[摘要]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是河南省科技支撑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也是政府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转变科技管理方式,创新科技管理方法的重要途径。在河南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建设中原经济区方面作用越来越大。基于此,本文探究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对策。

重视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首先要提高联盟的社会和法律地位,在各级政府的政策制定中要得到充分重视。强化各种资金和协调支持力度,化解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在运行中与现有管理制度、体制和机制之间存在的矛盾,进一步加强联盟管理,进而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运行过程中的凝聚力。

经过多年发展,河南农业科技创战略联盟取得了重要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和实际发展需要而言,联盟在研发投入及技术创新能力、管理水平、产业链协同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为此,要综合运用政策、规划、标准、资金和项目管理等手段措施,为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要编制好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科技创新规划和联盟本身发展规划,以提升联盟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产出和成果转移转化为目标,进一步优化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环境。围绕产业化和市场化,加强政产学研用结合,支撑联盟可持续发展。紧盯农业现代化建设短板,瞄准科研、转化、应用、服务等关键环节,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效益化。面向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农业重大需求,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技术能力、产业能力、市场能力、服务能力的融合,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加强分类指导,发挥骨干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协作配套发展,完善河南省农业产业生态体系。

动力强不强是联盟建设成败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加强动力条件建设能凝聚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向心力。首先,建立科技创新公用服务平台,包括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科技文献、大型科学仪器公用共享、专利数据库管、科技情报等)、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科技研发与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并以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依托设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的创建、产学研合作等。同时,加大对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奖励扶持和研发补助,推进产学研联合,进而化解联盟创新过程中不同利益矛盾的诉求,加强联盟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提升联盟之间合作的价值,强化联盟成员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信任度,降低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成本,激发联盟成员之间协同创新的激情,促进联盟科技创新支撑河南省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出台针对性较强的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法律法规对联盟发展极为重要。要对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的.身份给予法律确认和保护。同时,维护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的正当合法权益,对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与科技创新成果给予保护,对联盟中的欺诈和背叛行为严惩不贷。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研发项目产生的成果和知识产权协议签订基本原则、程序,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分配的办法,明确违约责任追究力度。

制定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在产业技术规划、产业技术路线图制定、产业重大关键技术研发课题论证、实施主体地位。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是农业产业科技创新项目申报主渠道,农业产业大部分科研项目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来申报[1]。制定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法人地位和财产独立地位政策,使得农业科技创战略新联盟拥有法人地位和财务自主权,能够独立开设银行账户。改变目前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依托联盟理事长,成为理事长单位附庸,不能正常开展工作的局面。制定联盟稳定持续的财政支持政策,保证联盟健康运行。通过政府购买农业产业规划服务、农业产业咨询服务服务,行业内重大投资、开发项目的可行性前期论证等服务,给予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运行以稳定的经费支持。

立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理事会会议决策制度,设立联盟专家委员会,明确联盟专家委员会是联盟咨询机构,明确联盟决议执行组织机构为联盟秘书处,联盟秘书处执行联盟理事会决议并负责联盟日常事务,做好联盟科技创新协调沟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及利益分配、联盟的宣传等工作。

2.1完善联盟科技创新过程协同机制。

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是一个涉及多元主体、多种关系和复杂过程的网络化组织形式,联盟必须完善科技创新过程协同机制,使各机制的匹配性、衔接性和包容性与联盟协同创新系统和谐统一。过程协同设计要注重两个原则。一是注重目标性与协调性原则。使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的目标不断提升联盟绩效,促进联盟技术标准形成与扩散。因此,联盟协同创新机制的设计应服务于联盟协同创新的战略目标和方向,同时注重联盟多主体、多要素之间协调以及联盟标准化任务的分工与衔接[2]。二是注重动态性与反馈性原则。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要求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协同创新机制能够对外部环境条件进行充分利用、适应并形成有效反馈,因此,必须运用动态的战略思维开展联盟协同创新活动。

2.2建立联盟的战略协同和资源整合机制。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战略协同机制。联盟协同创新的战略协同的主要任务是联盟战略伙伴选择,进而联盟成员将针对专利群布局等问题进行协商与谈判,因此,战略协同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协同创新的方向。组织内外部学习以及创新过程管理和监控等,是联盟协同创新的核心环节和关键内容。过程协同主要对应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运行阶段,该阶段主要任务是标准技术研发,要求联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特色,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协同合作完成联盟标准化战略目标。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制定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除了内部成员主体之间的协调与努力之外,处理好各种外部关系至关重要。技术标准制定涉及政府部门的支持、中介机构的参与等,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能否与外部主体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渠道影响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技术标准的制定与未来发展。有些主体具有丰富的社会网络关系,与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等相关外部主体建立了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渠道,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也将主体拥有社会网络关系的情况作为考核战略性主体的一项考虑内容。

2.3加强联盟人才队伍建设。

联盟属专业行业,工作人员基本都是高端专业人才,但无法享受政府对联盟的规范引导、制定规则、扶优激励政策。所以,要积极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百千万人才”“长江学者”等各种学科带头人、专家学者,并能解决河南省农业各个领域的科技创新技术的人才[3]。特别是注重引进在国内外某一领域(学科)具有领先地位,并能显著提升河南省农业某一领域(学科)研究水平和产业创新能力的人才。省科技厅要建立联盟首席专家制度,将这些专家聘为联盟首席专家,围绕首席专家建立创新团队,给予首席专家相应的责、权、利。过去联盟专家团队的管理模式较为松散,往往是因为承担某个项目而随机临时召集建立,项目完成后则项目专家组解散撤离。首席专家制度有利于增强专家的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建立各领域各行业稳定的科技创新团队,形成常态化的专家整合管理机制。首席专家带领研究团队可以对河南省农业产业共性技术及企业生产关键技术论证,全面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并提出项目方案,为申请各级、各类项目作储备;可以针对单个企业对技术的个性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科技研发、技术攻关、咨询论证等,为企业提供精确、及时、有的放矢的服务。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要主动适应行业发展、市场需要、社会需求,积极创新联盟骨干力量培养模式。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构建联盟实用人才培养体系。积极与全国农业科研单位、高校、龙头企业合作,借助科技项目研发培养联盟人才,借助成果转让和科研合作培养人才,通过委培定向等方式与院校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鼓励以项目带技术和人才,以企业发展带产业发展。并根据联盟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2.4加强资金投入。

政府加强资金扶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联盟发展。政府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专项科技创新资金力度,将河南农业重大科技专项、河南重大科技攻关,分不同时期投入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研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突破后实施产业化,持续提升河南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投入农业科技服务资金,支持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践行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各种基金来加强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人才队伍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投入研发资金、产业化资金,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不断增强联盟对资金需求的满足度。政府建立农业科技金融体系,为联盟发展提供相应资金。

参考文献。

[1]李力.新兴产业技术标准联盟协同创新机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

[2]贾姗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聪明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

实用科技创新发展论文(汇总16篇)篇八

在2004年前,从日、法、德等高铁技术原创国引进先进设备的有西班牙、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在这3个国家(地区)中有经验也有教训.汲取境外高铁技术先进的有益经验及教训,中国制定了“博采众长、以我为主、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并走出了一条新颖独特的技术创新之路.2004年中国引进高铁技术是全方位、全产业链的引进.国外技术与国内企业联合设计生产的中国高铁列车统一命名为“和谐号”,并冠以英文标志“crh”(中国铁路高速).例如,crh1型及crh2型是中车四方公司与加拿大庞巴迪、日崎重工公司合作研制的;crh3型是中车唐山厂、中车长春客车厂与德国西门子合作研制的;crh5型是中车长春客车厂与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合作研制的.引进后联合生产的动车组共有上述4种技术平台、15种车型号,设计速度等级为250~350公里/小时.20l0年,在融合提炼国外技术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客运量需求,对主要技术,如交流传动系统、转向架、铝合金车体、制动系统、头车形状等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分别由原南车、北车集团自主研制成功了crh380新车型,其最高运营时速可达380公里/小时;继而时速350公里/小时的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成功,实现了自主化、标准化,如今已开始投入运营.

在中国引进高铁列车的过程中,坚持“以我为主”,作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决策和制度创新.首先,中国高铁只引进“动力分散方式”的高速列车.动力集中式与动力分散式高速列车的区别在于前者仅靠车头(机车)牵引,而后者是由带动力的动车及不带动力的拖车组成的“动车组”.动力集中式其动力装置少,车辆维护工作量少,价格相对低廉,但这一优点随着传动技术的进步,即采用直流电机牵引转变为交流电机牵引后,其维修工作量徒增,其优势不再那么明显.另一优点是仅有一台机车导致客车车厢内引起的振动和噪声少,乘客感觉舒适.但是动力集中式的缺点是机车轴重大,机车下部车轴要承担更大重量,运行时对轨道冲击力大,要求轨道具有更大的强度和刚度,提高了铁路建设成本.动力分散式的优点有三项:一是轴重比动力集中式小而且分布均匀,由此可以降低对轨道的要求,还可以增加载客量.如法国的tgv及德国的ice高速列车采用的动力集中式轴重分别为17吨及19.5吨,而日本300系列高速列车采用动力分散式的轴重仅为11.4吨.动力分散式第二项优点是可以采取再生制动,即分散在多辆车下的电动机制动时可以作为发电机使用,其产生的电能可送回电网,不仅节能,而且可以减少机械制动装置的使用频率(当车速至50公里/小时以下时才起用机械制功装置),使机械部件的磨耗大为减少.动力分散式第三项优点是,动车组编组比较灵活,在终点站也不需调援火车头的方向.因此,在2004年第一轮高铁招标时明确告示,中国只接受动力分散式的高速列车,即高速动车组.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具有预见性,因为德国ice、法国tgv的最新车型也都采用了动力分散式.其次,中国高铁引进先进技术,坚持“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规定外国企业必须与中国企业联合投标.

我国将所有引进的高铁列车与国内企业联合设计生产作为基本技术路线,以加快高铁先进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例如,在2004年8月进行的第一轮高铁列车引进招标中,按订购合同获订单的国外公司需把有关的关键技术转让给中国公司.阿尔斯通是中标厂商之一,获得了60组高速列车的订单.该年10月10曰,铁道部与阿尔斯通正式签订总值6.2亿欧元的合同.根据合同,阿尔斯通将7项关键技术转移给中国,其中3组列车在意大利工厂组装,并完整付运到中国;6组以散件形式付运,由中方负责组装;其余51组通过法国的技术转让,由长春客车股份公司制造.还有一条成功经验是,引进高铁技术与消化吸收再创新以1比7的比例加大投入,用以技术创新,即花1元钱引进技术,配套投入7元钱进行自主创新.结合中国国情引进的高铁关键技术进行再创新,并抓住最高运营速度这一关健指标,从根本上规避了知识产权争议.2014年2月3日,农历甲午年大年初四,正当全世界华人欢度春节之际,在美国时报广场的广告大荧屏上,一列中国制造的crh380a高速列车疾驶而过,车厢内乘客喜形于色,站台上一片欢腾.这是中国自主开发的代表产品,其设计速度高达380公里/小时,当时已安全运营350万公里.播出这一视频的特殊意义在于向全世界宣告crh380a的自主知识产权.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家科委、铁道部共列了300多项高铁研究课题,培养和涌现了近千名技术骨干,造就了一个实力雄厚的人才库.他们跟踪世界高铁先进技术,开展国产化研究,并通过对广深准高速铁路、秦沈客运专线以及既有线提速等实践,积累了研制、设计高速列车的宝贵经验.例如,“中华之星”高速列车,其核心技术由我国自行研制,是跟踪、参照西门子ice1、ice2等动力集中型高速列车独立研制而成的.2002年11月27曰,“中华之星”高速列车试验时曾达到321.5公里/小时的最高速度,造就了中国铁路第一速.“中华之星”高速列车由株州机车车辆厂、大同机车车辆厂、四方机车车辆厂、长春客车厂与西南交大共同研制.又如“先锋号”高速列车是国内第一列动力分散式列车,追踪日本新干线300系列的技术,被当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列为第九个五年计划中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先锋号”高速列车由南京浦镇车辆厂与同济大学负责研制.“中华之星”、“先锋号”的最大历史功绩在于为高铁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培养、储备了大批技术骨干人才.创新永远在路上,优质人才永远是创新的关键所在.

实用科技创新发展论文(汇总16篇)篇九

科技推动世界进步,科技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融入了生活,融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且都起着无可替代、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科技创新带来的技术改革不断推动者金融市场的发展。科技创新带来产品的更新换代,产业的深化发展,支持着金融体系的健康茁壮发展。科技创新与金融市场逐渐趋于一体化,坚持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了金融市场的最关键竞争要素。这也是科技创新与金融相互融合,紧密联系的必然结果。只有把握了科技创新,才能在金融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科技创新和金融之间相互依存,共同促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先生认为,现代科技技术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因为科技创新,是一个实验过程,结果未知,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同时即使实验成功了,还需要进行市场开发,这也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当然,如果成功了,最后带来的收益也是不菲的,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的竞争能力,扩展了企业的市场份额。而金融市场就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地方,附带不同程度风险的市场主体在这里进行资产的交换,风险的组合,契约的订立。金融市场的这种特质和科技创新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在科技创新的研发初期,还是成功后的市场开拓时期,都存在大风险和大收益,传统的融资渠道大多都在观望,而金融市场特质表明金融市场有这个魄力支持高风险高收益的科技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作为出资方,金融市场更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受益者。而科技创新带来的产品改进,产业改革,都为金融市场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活力,扩展了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驱动着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如何将科技创新与金融完美结合。

(一)增强对科技创新和金融结合的认识。

金融科技创新也是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一类,也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在这方面,人们对此的意识不足,同样,保护也不足。所以,促进科技与金融的完美结合,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人们的传统理念,促进其重新认识科技创新与金融结合的意义。然后对于金融科技创新进行记录造册,保护其知识产权和专利权,为科技创新与金融的`结合打开新局面。

(二)完善科技创新和金融结合的相关制度。

目前,我国对于金融市场的限制条约较多,对于金融市场的干预较多,金融市场并不能完全发挥其市场自动调节功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于金融市场中各色机构业务,金融工具等都有诸多限制,这些都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金融和科技创新的完美结合。

完善科技创新和金融结合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首先需要放宽对于金融市场的管制,给予金融市场一个自主调节机制发挥功效的机会和平台,让市场活跃起来。其次,应当鼓励金融市场的科技创新。比如,对于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比较优惠的贷款或者优惠政策等,大力促进科技的创新活动,推动金融市场的繁荣。最后,应当建立一个信息和信用平台,避免信息不对等带来的决策错误,同时,强化信用担保机构,补充市场中中小科技企业的信用度,降低交易成本。

(三)结合科技企业实际情况,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

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在金融市场进行科技创新,构建出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丰富金融市场的组成元素。国家应该支持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对于中小型科技企业更应该大力扶持。构建一套科技部门和证券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帮助符合规定的科技创新企业的上市。同时,对于此类企业之间的再次融资以及市场化的并购重组都给予支持和一定优惠扶助政策。和国外发达的金融市场相比较,我国的金融市场发育尚不完善,发展也避开了大开大阖的路子,而是小步跑,这其中诚然有国家政策管理严格,政府部门干预较多的因素在内,但是也有金融市场自身体系单一,中小型科技企业势单力薄,经不起风浪吹打。所以,对于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帮扶,同时也是在加快多层次、多元化金融体系的构建速度。只有不断地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严格交易市场的制度和监督,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不论是上市公司或者非上市公司,都应该受到一视同仁的待遇。科技创新与金融互融,互动,更新金融工具,完善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机制,并且简化发行流程。

三、结语。

科技创新和金融市场之间的完美结合是近年来金融与科技创新逐渐趋于一体化的最终目标。虽然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发展尚不完善,国家对于金融业的管制也比较严厉,但是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在金融市场体现得淋漓尽致。逐渐丰满的由各色科技企业带动发展构建的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以及强化的外在制度环境和人们对于科技创新和金融市场结合的再认识都促进了科技创新与金融的结合,推动了科技创新与金融相互融合,互动互助的进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实用科技创新发展论文(汇总16篇)篇十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由于我国的国家控制点布设的时间较久,使国家的控制点破坏较多,所以引起这些己知点的坐标有时可能存在较大的误差。而gps的起算数据直接影响其精度,所以要通过约束平差计算找到误差较大的起算点并将其剔除,从而来提高平差精度。

本文通过对gps起算点、起算数据精度的研究,从中找到提高gps测量精度的方法。

2gps控制网起算点分析。

2.1起算点的影响因素。

起算点主要包含点位本身精度和点位的分布两种因素。起算数据的数量在gps控制网中也尤为重要,gps联测的起算点一般应以3个以上为宜,并应均匀分布在测区周围。

起算数据的拟合检验法。

1)gps网三维无约束平差。

即gps基线的起点到终点的坐标差,对每一条基线向量均可列出三个观测方程以及对应的方差阵、协因数阵和权阵。

(1)。

按最小二乘法可得到wgs-84坐标系统下的坐标。

2)起算数据的拟合。

设有m个起算点,在54坐标系统或地方坐标系统下的坐标为。

(2)。

对应的gps网中的wgs-84坐标系统下的坐标为。

(3)。

根据正形投影原理,然后按最小二乘法计算各坐标改正数vx和vy,进而可计算拟合坐标中误差。

根据vx和vy的值的大小可以判断起算点的质量,如果某点的vx或vy较大,则说明该点可能有问题。

3gps起算数据对其精度影响。

3.1起算数据误差对残差的影晌。

残差的计算公式为:或假设上述待平差的网除有独立网的几何条件(无约束)外,还有非独立网的附合条件(约束),此时上式的闭合差可为。其中,表示无约束平差的闭合差向量,表示约束平差的闭合差向量。

(4)。

上式反映了起算数据误差对残差的影响规律。

3.2起算点精度对gps基线的影响。

实验数据分析计算。

现选取了某gps控制网中的2条基线(d001-d002和d001-d003)作为研究对象,用软件tgo进行基线解算,解算时人为的将固定点坐标分量分别加入一定的误差,采用以下6种方案作比较:

方案1:将起算点的经纬度和大地高分别加入误差+1.0″(n,e),15m(h);。

方案3:将起算点的经纬度和大地高分别加入误差+5.0″(n,e),60m(h);。

方案6:将起算点的经纬度和大地高分别加入误差+20.0″(n,e),150m(h)。

经过软件数据处理可知:方案1的偏差最小,方案6的偏差最大。因此,起算点坐标误差越大,对基线向量解算结果影响也越大。

3.3起算点对高程精度的影响。

以长武某个工程为例,需要在测区布设四等gps控制网,坐标系采用北京54坐标系统,中央子午线,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由于当地国家点遭到严重破坏,只能在测区的一侧找到3个gps控制点,且分布不均匀。

本次实验采用中海达数据处理软件hds20xx进行处理基线,为了检验起算数据的精度,进行如下数据处理:

1)进行自由网平差;。

2)用控制点s002-s003-s007进行约束平差;。

3)用控制点s003-s007进行平差;。

表1三种方法高程比较表。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用2个起算数据和用3个起算数据分别进行高程拟合时,距离已知控制点越远高程变化量越大。同一个点两种方法高程拟合最大变化量是1.13m,而最大中误差只有0.035m,此时的中误差已不能代表它的实际精度。

由于只有3个起算数据,没有多余的起算数据判定具体哪个起算数据的高程有问题来剔除粗差点,然而可以通过高程拟合变化规律和理论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当只有3个起算数据时,我们可以对起算数据高程精度进行检验。高程拟合时,我们可以先进行自由网平差,再进行约束平差,若两种方法高程拟合成果变化量很小,则说明起算数据高程之间匹配较好;若差值变化量很大,则说明起算数据的高程精度匹配精度不高。因为自由网平差的高程成果相当于提供一个高程基准面,而约束平差相当于重新定义一个高程基准面,它们高程成果理论是一个固定的差值,若差值变化量较大,则说明起算数据之间高程精度匹配不高。

参考文献。

[1]王慧南.gps导航原理与应用[m].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xx.

[2]宁津生等.测绘学概论[m].第一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xx.

[3]测量原理及应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xx.

[4]测量定位技术[m].北京:化学出版社,20xx.

[5]原理及应用[m].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xx.

实用科技创新发展论文(汇总16篇)篇十一

(一)资金相对匮乏,研发资金不足。

当前我们包装产业进行科技创新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的问题。虽然国家也一直在政策上支持包括包装企业在内的中下企业的融资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可行性还是比较低。据调查,整个包装行业约有四分之三的企业没有进行过完善合理的技术改造过程,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包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当前我们的包装企业融资渠道过于狭窄,不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受到很大的阻力作用。银行放贷程序繁琐,贷款利率比较高,直接融资中由于一些小型包装企业自身信誉的问题,也不能够顺利地进行。融资能力有限,资金严重匮乏,使包装企业很难进行技术创新与改造过程。

(二)高级人才匮乏,基层员工专业素质较差。

我们知道,在21世纪的今天,科技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一个企业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必须要有相匹配的高级知识人才。但是综观我们整个包装产业,人才都相当欠缺,无论是高级管理人员还是基层的技术工作人员,都缺乏过硬的专业素养,他们对行业的分析力、判断力比较差,没有一个先进的理念来进行行业的协调发展。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我国目前整个包装行业的专业技术工作人员只占我们整个行业职工总人数的2%,而我们全国工业总的技术人员占比是6.8%,对比后我们得出结论,包装行业的技术人员占比大大低于工业的整体水平,包装行业从业人员中受过专业培训和正规教育以及具有中级及其以上技术职称的比例大大低于机械、电子、制造等相关行业。

(三)包装企业经营规模比较小,自身实力不足。

当前在我国的整个包装行业市场上,占据绝大多数地位的还是自身规模比较小的民营包装企业,由于自身生产经营规模的限制,它们在具体的资金运用、科学技术的使用、扩大再生产等条件上都具有先天性的劣势。尤其是一些技术创新项目,包括采购先进的机器设备、聘请高级的管理人才和专业素质较高的一线工人、进行一些投资的研发创新等等,这些都需要很大的成本投入,但是这些小型的民营包装企业并无力负担。它们的生产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产业集中度不够高。因此,正是这些小型包装企业的存在进一步制约了我国包装产业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一)国家要加大对包装产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前文我们指出,我国包装行业中大部分都是一些生产规模较小的民营包装企业,这些企业资金匮乏,市场规模较小,进行科技创新面临着重重的阻碍。因此,要想推动这些企业的发展,实现整个包装行业的科技创新协调发展,我国一定要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发展这些企业。国家要对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包装企业予以资金支持,完善它们的融资渠道,对一些科技创新项目给予减税、补贴等支持,在全行业树立科技创新的意识,努力培养一批具有活力的中小型包装企业,大力研发新产品,出台相关的政策,彻底解决这些中小包装企业的发展问题。

(二)包装企业自身也要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

包装企业自身要想得到很好的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必须要树立自主创新的意识,不断加大对自主创新的研发投入力度。长期以来,我们的包装产业科技创新发展不够完善就是因为很多企业对创新的意识不够,它们把很多的资金用于留存,并没有对相应的科技研发加以支出。当前我们的包装企业应该改变这一传统的观念,市场的开发要与科技的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努力实现包装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完善包装产业人才培养力度。

前文指出,我们包装产业科技创新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人才的匮乏。高端管理人才缺失,基层技术工作人员没有受到很好的培训相关专业技能缺失。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的整个包装行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人才,发展人才。为相关的技术人才提供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报酬机制,完善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对工作人员的考核激励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整个行业的人才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切实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保证科技创新与包装产业的协调发展。综上所述,我们的包装产业虽然在总量上已经取得了长远的发展,但是具体到发展质量层面还有所欠缺。我们要重视科技创新对包装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不断解决当前制约我们包装行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因素,为实现科技创新与包装产业的完善发展做出贡献。

实用科技创新发展论文(汇总16篇)篇十二

摘要:编辑加工是整个编辑工作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文稿质量,使之在内容上能准确、简明地报道研究成果和传播科技信息,在表达上能符合论文撰写和编排规范,从而达到发排稿的要求所不可缺少的工作步骤。编辑加工是对编辑业务素质的全面检验,保留作者原创风格,注意调整文章结构、突出重点,对段落、语句的锤炼,注意参考文献的勘误,注重自身文学水平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总结。

关键词:编辑加工;业务素质;原创风格;文章结构;思考和实践。

编辑加工是指编辑人员对决定采用的文稿进行进一步审读、修改、整理等一系列的工作[1]。编辑加工是整个编辑工作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文稿质量,使之在内容上能准确、简明地报道研究成果和传播科技信息,在表达上能符合论文撰写和编排规范,从而达到发排稿的要求所不可缺少的工作步骤。编辑加工是编辑的基本功之一,但如何系统地、规范地加工科技论文,编出水平、编出特色、编出风格是值得深入探讨和思考的。

一、编辑加工是对编辑业务素质的全面检验。

编辑加工工作无疑是一项独立运用创造性思维的脑力劳动。一项好的研究成果,用一篇好的学术论文来表述,可以相得益彰,然而,有了好的研究成果,并不等于就能写出好的论文;好的学术论文必须由作者,有时也有编辑的参与,对科研成果进行科学的、重在“实质上的”再创造。大多数作者的原稿,即便是审稿后经作者修改过的稿件,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表达上都存在一些问题。编辑人员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把一篇篇比较粗糙的文稿,加工整理成符合出版要求的一种艺术品,奉献给读者,它们就能在学术交流和经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科技论文编辑加工包括内容、技术、文字三方面[1]。内容的加工要注意政治性问题的处理和审查,如违反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问题及法律法规和我国领土主权问题、涉外问题、民族等;也要考虑到法律性问题即是否有侵犯他人著作权的问题,同时要注意文稿的科学性问题,如材料是否正确,是否存在数据错误,图标设计是否合理,定义、判断、论证是否符合逻辑规则,论述是否片面,结论是否矛盾和保密性问题等。技术的加工包含了插图、表格、数式、量和单位、字母等方面的内容。文字加工包含了文章篇章结构的审视和调整、病语病句的修改、错别字的纠正,以及标点符号的订正等一系列的语言文字加工。编辑人员要研究其中的规律和特点,树立严谨认真、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仔细认真的工作作风,广泛而扎实的学科知识,较高的业务素质,形成行之有效的编辑加工程序,有侧重点地勘误,确保科研成果的准确发布,不断从编辑加工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优秀的编辑业务素质,使得加工后的文稿题名确切鲜明,摘要准确合体,关键词准确,正文结构合理、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文字精练,图标科学、规范,名词术语、符号、计量单位、参考文献等符合标准和规范要求。

《著作权法》规定,编辑“可以对作品作文字性修改、删节。对内容的修正,应当经作者许可”。在实际编辑加工过程中编辑应正确处理“文责自负”与“编辑把关”的关系,不能以“文责自负”为托词不认真加工,也不能以“把关”为由对文稿随意进行不负责任的修改。科技论文与文学性作品不同,具有严谨、准确的风格。在编辑加工的过程中,一般编辑往往很难把握住“可改可不改的地方坚决不改”的原则[2]。遇到原创写作中有不符合我们自身写作表达习惯的地方,或是不符合科技论文写作风格的时候,应尊重作者的劳动和写作风格,不能从编辑自己的爱好和习惯出发,按自己的想法去改动论文中并无重大过错的地方,这样不仅破坏了作者的原创风格,而且还破坏了论文中蕴含的作者独特语感和表达习惯,使得整篇论文变得平淡无味,可读性极差。同时,一定要保持谨慎的态度,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要请教作者或有关专家,不是十分有把握的问题,要翻资料、查工具书,找到根据后才决定是否要修改,修改之处一定要核对、改好。特别是避免把本来对的地方改错了,也不要使错的地方修改后还是错的。编辑加工修改的意义在于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扫清障碍,使原创论文更具有条理性、科学性和可读性,而不应该盲目地抓住精练、严谨的原则,忽视了保留作者原创风格的重要性。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应该正视其重要性和意义,避免对论文原创风格的破坏。

三、注意调整文章结构,突出重点。

科技论文是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虽然不同论文其表达方式不尽相同,但优秀论文的结构层次必须布局合理,围绕文章主题深入展开,层次清楚,逻辑性强,突出重点,整篇文章系统严密,浑然一体,良好的结构层次是优秀论文的必要条件[3]。科技论文的结构层次的要求包括:

首先要围绕主题。主题是文章的基本观点或中心论点,它是文章的中心,要求正确、新颖、深刻、集中。如果论点不清晰,应该帮助作者理清思路,明确要阐述的主旨。其次要符合层次规律的要求。科技文章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去直述其理,以逻辑性强的客观叙述去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层次规律要求科技文章的层次结构要遵循研究工作的规律以及客观事物或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所以材料(包括事实、数据和被实践证明的东西)必须充分、真实、准确。再次要衔接自然,符合逻辑,完整统一。总的说就是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事实、数据、计算、语言准确,内容丰富,文字简练,调理清楚[1]。

四、重视对论文中段落、语句、词类的锤炼。

整体把握仅仅是编辑过程的初步阶段,一篇经过编辑的优秀论文,应该符合精练、简洁的基本原则,这就充分依靠对具体的段落、语句的细致加工。科技文章中,语法语句的错误比较多,主要原因往往是科技写作人员认为不值得花力气去关注语法语句的错误,而许多科技文章的`写作人员掌握了不止一种外语,受外语的影响比较大,将外语的说法和汉语的说法混淆在一起,影响了自己语言的规范性。

五、注意参考文献的勘误。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为撰写或编辑论文或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是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参考或借鉴。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的、广泛的科学根据,也反映了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1]。著录参考文献一般只著录最必要最新的正式出版物的文献,同时要采用标准化的著录格式。

六、注重自身文学水平的培养。

对科技文稿编辑加工质量的优劣,取决于编辑人员自身写作水平的高低。科技论文语言修改,并非提倡脱离内容的需要,去孤立地雕琢文词,追求华丽。主要是在三方面下功夫:一是表达清楚而简练。用最少的文字说明尽可能多的问题,是一篇高质量论文必不可少的条件,必须把哆嗦、重复之处,改成简洁、精练的文字;二是文字表达的准确性。要把似是而非的话改为准确的文字;三是语言的可读性。把拗口的改为流畅,把刻板的改为生动,把隐晦的改为明快。一个编辑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才能够更好地编辑出优秀的科技论文。

参考文献:

[1]李昌兴.科技论文的规范表达:写作与编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实用科技创新发展论文(汇总16篇)篇十三

从理解科技创新,成立科技创新小组,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的途径,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助力学生学力提升等方面论述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提升学习能力,引领学生走上科技创新之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科技创新作品是学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而形成的成果,是学生智慧和能力的体现。在生活中,应激发学生科技探索的兴趣,教师指导学生用智慧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制作和改进作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产出满意的科技创新成果。

教师把对科技感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科技创新小组,在教师指导下,一起研究、讨论,开展科技活动。

2.1培养发现问题的眼睛。

生活、生产中存在各种效率低的繁重的体力劳作。人们都倾向于用便捷、高效的方法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如周末用手清洗一家子的衣物,耗时耗力,常常使人腰酸腿痛。有人发明了洗衣机,从单缸到双缸,再到全自动(洗衣甩干一体),不断改进,解放了人工劳作。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2.2学会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学习了液体传递压强、杠杆原理、滑轮等知识,人们设计制造出挖掘机、装载机、吊车等。应引导学生先模仿、再改进,最终实现创新。立足原创,自己制作,融合自己的创新元素。学生的.科技创新作品一般植根于家庭生活和他们能接触到的生产设备。

3.1教学过程中渗透。

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动机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家庭中哪些电器用到了电动机?电流具有热效应,电能转化为热能,那么生活中哪些用具应用了电流的热效应?这些都是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索的领域。

3.2提醒学生观看电视上的科技节目。

央视科教频道(cctv10)的“我爱发明”节目经常播放普通百姓发明的科技作品,学生收看后会对其有启发和激励作用。央视节目“是真的吗”,其中很多内容都与科技有关,多数问题当场就会得到实验验证,学生收看后受益匪浅,可能产生设计制作科技作品的灵感。央视科教频道(cctv10)的“走进科学”节目介绍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的研发成果,可以激励青少年了解科技,致力创新。

3.3网上远程指导。

建立科技创新小组qq群(或微信群),在qq群里有教师答疑、解惑,指导学生开展科技作品制作。利用沟通工具使师生交流问题更快捷、方便,某位同学上传解决不了的问题,其他同学可以帮助解决,老师可以提出建议。

3.4开设“物理实验拓展”校本课程。

开设“物理实验拓展”校本课程。在物理实验室,利用校本课时间,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物理知识制作学具,巩固所学物理知识,提升学力,为科技创新奠定基础。如利用“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成正比”制作弹簧秤;利用“物体振动发声”制作笛子、二胡;利用“大气压的作用”制作活塞式抽水机;利用“浮沉条件”制作浮力秤、电动小船;利用“滑轮、电动机”知识制作升降式电梯、自动升降晾衣杆;利用“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制作水力发电机;利用“液体传递压强”制作液压挖掘机等。

3.5积极疏导。

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挫折,产生畏难情绪。如某个部件做得不满意,安装不到位,调试不成功等。此时教师需协助学生查找原因,耐心指导,鼓励学生战胜困难,提升能力。3.6家长助力。青少年科技创新需从其兴趣爱好出发,吸纳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购买材料、制作工具、时间保障等要得到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家长可助力学生科技制作,提出建议并提供必要的协助。

科技创新小组共12名同学,参加天津市第30届、31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5项科技作品获得市级二等奖;2项科技作品获得区级一等奖,6项科技作品获得区级二等奖,2项科技作品获得区级三等奖(第五、六届滨海新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同时,在20xx年中考时,科技创新小组的12名同学中,物理95分以上8人,最高分97分,最低分86分。可以看出,科技创新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学习积极性明显提升。

实用科技创新发展论文(汇总16篇)篇十四

:文章在综合借鉴全球各类创新中心提法的基础上,阐述了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和特征,辨析了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异同,对美国硅谷、台湾新竹、印度班加罗尔、日本筑波等世界知名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归纳,凝练出它们共同的做法和举措,并通过梳理这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经验,对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进行了顶层设计,着眼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目标,系统提出了获取世界级科技成果、培育世界级创新型企业、打造世界级科技园区、集聚世界级领军人才四个战略路径,为江苏突破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低端技术锁定、价值锁定和市场锁定,形成更多国际产业先发引领优势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撑.

当前,世界范围内正在孕育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球化竞争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主要发达国家和创新型国家相继出台重大举措,加快推动产业科技创新.江苏是我国的制造业大省和科教大省,制造业规模全国第一,约占全球的3%,高校数量全国第一,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七年居于全国首位.面对新的趋势变化和现实挑战,江苏要把握好当前的机遇,发挥科教与人才、企业与产业的优势,通过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的步伐,牢牢掌握新一轮全球创新竞争的战略主动权,为发展全局赢得新的更大空间.

目前,理论界和实业界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界定,但相关提法却有不少,如联合国的“全球创新中心”、美国《有线》杂志的“全球高技术中心”和我国杜德斌教授的“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等.其中,联合国在《全球人类发展报告(2001年)》中公布了美国硅谷、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印度班加罗尔等46个“全球创新中心”,他们都具备较强综合经济实力、丰富的科教资源、集聚的高新技术产业、影响力大的企业群体、较广泛的对外经济联系、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创新文化氛围等特征;美国《有线》杂志则提出“全球高技术中心”的概念,把“高校培养技能工人或开发新技术的能力、稳定的跨国公司、人才创业的积极性、活跃的风险投资”作为构成全球技术创新中心的必要条件;我国杜德斌教授认为“国际产业研发中心”应集聚众多跨国公司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研发机构,是世界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创新源地.这些概念和描述对我们定义“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综合考虑这些概念的基础上,文章认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应定义为: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雄厚的产业基础,自主创新能力世界领先,主导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明显,能引领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模式,是全球重大原创性技术成果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和全球产业科技创新高端人才、高成长性企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的重要聚合区.

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特征:一是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对本区域和周边地区持续输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人才,研发创新和技术转移活动十分活跃;二是产业具有强劲的国际竞争力,区域内的主导产业呈现集聚化、高端化发展特征,相关核心技术群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能引领全球产业发展的方向;三是集聚一批在全球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主要产品和运营模式成为行业标杆;四是形成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鲜明价值导向,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氛围浓厚,全球科技创新领袖不断涌现.

3.“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辨析。

2015年,江苏省委在关于“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议中,首次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而在2014年,北京、上海先后作出了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部署.从内涵的区别来看,“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落脚点在产业,即生产制造,更多地强调产业创新要素的集聚,更加注重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区域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而“科技创新中心”的落脚点在科技,即科学技术,更多地强调基础研究水平和源头创新能力的提升,更加注重在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领域率先突破.从提法的共性来看,两者同属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无论是江苏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还是北京、上海的“科技创新中心”,其最终的目标均是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占据领跑地位,发挥引领和辐射功能;两者都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核心,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建设的战略基点,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区域发展走向国际,进而在全球化竞争中形成影响力.从区域的差异来看,江苏产业优势明显,是我国制造业大省,工业经济规模总量自2010年以来一直稳居全国第一,规模是北京的10倍、上海的4.4倍;江苏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占gdp比重达42%,分别比北京和上海高22.4和10.4个百分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等行业领域具有全球领跑和并跑优势;高新技术企业10830家,高于北京,约为上海的2倍;企业创新能力全国领先,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常年保持全国第一,全省研发经费80%来自企业,而北京为40%、上海为63%.可以说,江苏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符合江苏的现实基础和产业需求.而相对于江苏的产业优势,北京和上海的科技原创能力更加突出:全国50%以上的部属高校和科研院所、48%两院院士和31%国家重点实验室都在北京;全国1/3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1/4跨国企业研发中心落户于上海,部属科研机构数量仅次于北京;截至2015年,北京、上海国际论文10年累计被引用篇数分别是江苏的2.07倍、1.18倍,近10年累计被引用次数分别为江苏的2.43倍、1.40倍.

近年来,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台湾等先后提出了建设全球或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并出台了相应的战略规划.例如,美国持续打造硅谷,确保“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地位;英国在伦敦加快建设“英国科技城”,使其成为国际技术中心;新加坡坚持人才引进的“开放政策”和保持稳定的创新环境,加快建设“亚太创新中心”;日本政府出台了《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将成为“全球领先的创新中心”作为战略目标.通过对这些国家和地区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路径的梳理和归纳,结合对硅谷等联合国46个“全球技术创新中心”的分析研究发现,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做法值得江苏借鉴.

1.始终把科技园区作为产业创新重要载体。

美国硅谷、台湾新竹、印度班加罗尔、日本筑波、英国剑桥、法国索菲亚、韩国大德等是世界公认的一流科技园区,它们是各自地区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硅谷从20世纪70年代的计算机,到90年代的互联网,再到21世纪的“互联网+”服务,诞生了一系列新的产业形态并牢牢占据着产业链的高端,聚集了hp、intel、google等一批超百亿美元级高科技公司,约有1000余家世界知名企业将研发总部设在硅谷;新竹在建立科技园之初选择了半导体产业集群,目前拥有全球80%的电脑主板、全球80%的图形芯片、全球70%的笔记本电脑、全球65%的微芯片、全球95%的扫描仪,台湾地区十大企业有7家来自新竹;韩国政府为大德地区出台《大德研究开发特区育成特别法案》,以财税减免等扶持政策保障园区发展,使其ict、生物医药、空间技术等全球领先.

2.高度重视集聚科教和人才资源。

美国加州拥有最高密度的世界级研究机构,据统计,在全球前100名大学中,加州占据10席.其中,斯坦福大学鼓励教师学生到企业兼职创业,每年都会开设创业课程、举办创业论坛、创业大赛等;韩国则将科学技术研究院迁入大德园区,与临近的忠南大学、科学技术联合大学院、情报通信大学、大德等大学不断输送其所培育出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在博士和硕士等高学历的人才培育及输出方面,科学院的贡献超过韩国的10%.印度班加罗尔依托高等院校设置计算机专业培养、民办或私营机构培训以及软件企业自己设立培训机构,在班加罗尔周围有10所综合大学、70家技术学院,培养15万~20万技术工人,成为班加罗尔软件外包产业兴起的重要保障.

3.坚持对科技创新的持续高强度投入。

资金投入是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高强度投入才能支撑高水平创新和获取高利润回报.目前全美600多家风险投资企业中近半数将总部设在硅谷,2013年硅谷风投总额超过50亿美元,占全美的40%;新加坡大型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增幅明显,从2011年的5.73亿新元增至2013年的8.72亿新元,年均增幅超过15%;东伦敦地区是英国风险投资较为密集的地区,风投资金规模占全国的25%和全欧洲的8%.

4.注重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美国盖尔研究所发现,中小企业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效率远高于大企业,中小企业人均技术创新是大企业的25倍,50%以上的科技进步发生在小企业;而我国65%的国内发明专利由中小企业获得,80%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创造.在日本,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7%,政府减免中小企业专利费以激励其创新,制定《中小企业新事业活动促进法》对中小企业创新计划给予融资和税收方面援助;德国推出中小企业创新计划、中小企业创新项目、创新代金券等一系列政策,特别是小型企业可以使用创新代金券支付创新服务费用,目前全德国约有3万个企业开展不间断的研究活动,10万科技型企业经常性地推出创新产品和服务.

牢牢把握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机遇,着眼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目标,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前沿领域及顶尖水平,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开放融合国内外创新资源为渠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着力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获取世界级科技成果;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世界级创新型企业;着力提升园区发展水平,打造世界级科技园区;着力优化大众创新创业环境,集聚世界级领军人才,突破江苏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低端技术锁定、价值锁定和市场锁定,形成国际产业先发引领优势,掌握更多话语权和主动权,加快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跨越,把江苏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全国产业转型作出积极的示范.

1.着力加快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突破,获取世界级科技成果。

(1)加强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部署。

瞄准未来战略需求和技术供给短板,大力实施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创新组织作用,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供给质量、优化供给结构、促进供给升级,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前瞻布局能力.积极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加快推进集成电路、新药创制等国家专项任务的实施,积极转化创新成果.部署新的重大科技项目与工程,进一步跟踪研究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和重大科技项目、工程,聚焦重大产业方向,梳理分析数字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未来网络、生命健康等江苏有优势的领域,根据“成熟一项、启动一项”的原则,抓紧论证并启动若干新的重大科技项目与工程.

(2)集聚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平台。

充分发挥高校的创新源头作用,建设若干世界知名的高水平、有特色大学.支持大学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等领域开展重大原始创新,推动大学与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全面合作,更好地为产业技术创新服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我省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加快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未来网络实验设施、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国家科技平台建设,积极创建微结构、通信技术、水土生态等国家实验室,努力打造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综合性科学研究试验基地.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国际合作,推动与以色列、新加坡等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合作,鼓励各地、各园区、有实力的企业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贝尔实验室、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等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设一批科研型国际合作大学、联合研发机构.

(3)提升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水平。

推进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按照平台一流、队伍一流的标准,围绕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依托地方和园区,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引进共建一批人才与国际贯通、机制与国际接轨的专业研究所,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全覆盖.针对“一区一战略产业”布局,依托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创新资源集聚度较高的高新园区,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完善创新资源整合、产业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企业衍生孵化等功能,健全产业技术研发体系.赋予省产研院在使用省产业技术研发专项资金时更多的自主权.允许并鼓励教师、科研人员到省产研院任职或兼职,在省产研院兼职或任职的科研人员创办企业,可保留3年工作人员身份,档案工资正常晋升.

2.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世界级创新型企业。

(1)打造有影响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全面启动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国际一流、规模与品牌位居世界前列、引领产业跨越发展的创新型企业.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引导企业融入全球研发网络,支持开放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牵头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打造一批企业科技园,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全面提升企业研发机构研发能力,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构建产业技术研发网络,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机构,提升企业国际创新竞争力.推动骨干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力度,培育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力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广泛集聚国际创新资源,深度融入全球研发创新网络.积极构建产业科技创新全球合作伙伴关系,深化与以色列、芬兰、英国等世界创新强国,以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弗朗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等国际知名机构的交流合作,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国际合作平台.引导企业实施开放式研发策略,推动加入世界主要技术标准组织,牵头或参与建立国际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收并购等方式设立海外研发基地,面向全球布局创新网络.继续完善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的'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外资企业联合本土企业及高校院所开展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和创新平台建设.合力支持我省技术、产品、标准、品牌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积极鼓励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在政府审批和监管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深化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重点科教单位合作,建设一批国家级重大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推动产业重大科技成果在我省的集群转化.鼓励地方、科技园区加强与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支持科技园区加快集聚国内外产业创新资源,建设产学研产业协同创新基地.

(3)培育产业细分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小巨人”

健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激发中小企业活力,推动面广量大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向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转型,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引导中小微企业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平台的对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的支持力度,加快上市融资步伐.支持企业承接重大建设工程,提高对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中的比例.

3.着力提升各类园区发展水平,打造世界级科技园区。

(1)大力推进高新区创新发展。

按照“一区一战略产业”的要求,集聚高端创新资源,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形成特色鲜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给予省级以上高新区相应的经济和行政管理权限,鼓励高新区制定特殊政策措施,集聚科教资源.设立高新区创新发展引导资金,引导地方和社会资金加大对高新区的投入,主要用于支持高新区创新核心区内重大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高新区财政收入中上缴省市增量部分实行全额返还,省市对高新区创新核心区建设用地给予优先安排.科技人员到园区创办科技企业可享受税收优惠.

(2)打造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苏南模式”

优化“五城九区多园”创新布局,探索一体化的新机制新模式,推动创新要素在城市之间、园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和高效组合,促进城市间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分工协作,全面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在新型科研机构建设、资源开放共享、区域协同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实现创新政策一体化覆盖、体制机制改革一体化推进,着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和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

(3)大力推动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

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在发展理念、办区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加快转型,实现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同质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由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致胜转变.坚持市场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取向,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行政干预,打破制约开发区发展的深层次障碍,增强开发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推动全省经济技术开发区“腾笼换鸟”,培育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多元创新主体,着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在全球价值链及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实现转型发展.

4.着力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科技创新生态,集聚世界级创新创业人才。

(1)建立富有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引培机制。

依托省各类人才引进计划等,加大海外领军人才、我省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和地区特色产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建设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加强科技企业家培育,着力培养既通科技又懂市场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重点培养一批站在产业科技前沿、引领行业发展的企业家型科学技术带头人.建立产业人才滚动式培养体系,选拔培养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适应不同科研活动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完善人才市场,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努力构建功能齐全、运转高效、服务便捷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2)构建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科技孵化体系。

发挥创业孵化机构的产业孵育功能,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或管理运营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载体,支持存量商业商务楼宇、旧厂房等资源改造,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发挥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资源优势,加强与各类众创空间的合作发展,形成涵盖创业全过程的孵化链条,推动科技服务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科技咨询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

(3)强化金融资本对产业科技创新的助推作用。

健全科技金融风险分担机制,建立覆盖全省的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发展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特色机构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科技金融组织,推动建立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健全各产业部门基金统筹联动机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联合布局资金链,发展“首投、首贷、首保”,优先支持初创企业.鼓励金融机构推进“人才贷”、科技保险、科技物业资产证券化等科技金融产品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完善科技信贷机构体系,加快聚集国内外金融服务资源.

[1]上海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战略研究[j].科学发展,2015(6).

[2]杜德斌.对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5(6).

[3]韩子睿.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比较分析及对策建议---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数据[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2).

[4]韩子睿.江苏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6(7).

[5]陶希东,安永生.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台湾经验及启示[j].上海城市规划,2015(2).

实用科技创新发展论文(汇总16篇)篇十五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与培养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起着积极作用。生物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生物技术专业中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与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阐述了青海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及实践效果,以期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科技创新团队;生物技术专业;构建;培养。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国家今后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靠大量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高等院校无疑是培养这类人才的主阵地。但从近年来看,大规模扩招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严峻挑战,加之我国大学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强甚至缺乏等不足。因此,如何鼓励和引导在校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是当前我国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生物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新兴专业,在医药学、农牧学、园林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工作岗位青睐于具有一定科技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这就迫使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应该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了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除了在相关理论和实验教学环节中要求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外,还专门在大学二年级学完专业基础课程后,结合专业实践教学,鼓励和引导学生以组团形式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或自主申报各类科技创新项目。笔者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之一,全方位地参与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和培养工作,颇有一些体会,本文就谈谈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和初步培养实践效果。

(一)科技兴趣小组。

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因为志趣相投而组建成科技小组,在业余时间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如海洋兴趣小组,曾经得到了教育部、国家海洋局、共青团中央的大力支持,每年展开海洋知识竞赛等活动;插花花艺兴趣小组得到了青海省花卉协会的大力支持,多次主办了省、校级大学生插花花艺比赛,参与了20xx年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室内插花花艺比赛和20xx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室内)比赛,均取得了较好成绩。此外,还有环保兴趣小组、网络兴趣小组。在这些科技兴趣小组中,既没有老师的严格监管,也没有绝对的学术权威,唯有的是成员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和自由平等的氛围,这是团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优势,在提高大学生科技文化素养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着“共同缔造校园文化,携手保护自然环境”的服务宗旨和“让我们的‘蓝眼睛’,蓝色而不再忧伤,美丽而不失和谐”的服务理念,我院于20xx年9月成立了大学生“蓝眼睛”协会。该社团以国家实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结合青海省生态环境现状,立足于服务青海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致力于“青海湖湿地保护”、“母亲河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等各项公益环保活动,用大学生饱满的热情,成为新时代的“绿色生力军”。经过十多年的风雨拼搏,现已成为国内高校知名学生社团,曾先后被评为“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先进集体”、“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中国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先进单位”、“省级优秀学生社团”、“省级优秀社会实践服务团”、“青海省保护野生动物先进社团”等。

(三)科技项目团队。

青海师范大学自20xx年实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制度以来,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积极组团申报项目。截止目前,已成功申报了近30项科技创新项目,其中“药用植物独一味的植物组织培养”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一种大小鼠固体制剂的灌胃器”获青海省20xx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二等奖,“湟水河水质分析与检测”项目于20xx年获共青团中央资助10万元,这是我校获共青团中央资助的首例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此外,学院以生物技术专业老师的科研项目为平台,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同时,也鼓励每个老师围绕科研项目组建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团队成员主要涵盖研究生、高年级大学生。充分利用老师的科研项目平台和研究生及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科技项目团队。这些团队的构建有力促进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

(四)校企所合作团队。

以育人为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是当今高校的发展方向。近3年来,学院在“校企所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大框架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互利共赢为目的,与青海清华博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十余家企业及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协议,依托企业、研究所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围绕企业或研究所的特定研发项目“,教师+学生”组成技术团队进入企业、研究所,帮助其提高产出效益。此外,学院正在与西宁市城南某社区协商筹建“教学—科研—社区”三位一体的科创团队,如果该团队能成功组建,则会进一步提升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服务功能。

(一)实施导师制。

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与热情,学院经常邀请校内外知名教授、专家以及专业负责人进行不定期的讲座,介绍生物技术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除此之外,学院还专门设立本科生科创导师制,对学院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实行了本科生科创导师聘任制度,每5年为一聘期,导师的指导工作纳入年终工作量量化考核中,激发了导师的积极性。在科创活动中,实行“本科生———导师”双向选择制,导师可以选择学生,组成科创团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或指导学生申请科创项目,从专业思想引导、科学作风养成、科学技术训练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科创导师,主动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或在导师的点拨下自主申报科创课题。自20xx年学院实行科创导师制以来,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先后有20余名教师担任本科生科创导师,100多名学生直接参与导师科研项目,30余人在导师指导下自主申请了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团队目标。

团队目标是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它能使团队成员在心理上彼此认同,产生一体感,增强集体意识,从而产生团队精神。学院根据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在导师和学生工作组老师的共同指导下,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和能力等,制定能鼓舞人心的切实奋斗目标,并把目标具体分解给每位团队成员,使每位团队成员都清楚自己应承担的任务和工作,并迸发出行动的力量,最大限度地为团队目标而努力。

(三)提供基本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

生物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必须以一定的物质和资金为保障。学院通过以下途径以尽量满足大学生科创所需物质和资金:开放实验室。学院目前有青藏高原环境与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动植物资源省级重点实验室、青海省湿地生态系统省级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中韩野生花卉资源研究所和青海省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大部分实验室实行开放制度,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可以随时进行使用。依托青海教育厅、青海师范大学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大学生科创团队成功申报科创项目后,获得相应经费资助。学院引入了各种类型的创新基金,如设立校企合作基金。导师科研项目经费资助。近3年来,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科创团队已获各类资助达20多万。

(四)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规范的管理制度、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科创团队维系的内在动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否要立项,如何资助,如何考核,怎样奖惩等一系列事宜都要有规范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使其有条不紊、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学院在学校有关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对相关规定进行了细化,有效促进了大学生科创团队的良性发展。此外,学校、学院设置了良好的奖励机制,既有团队奖也有个人奖,既有精神奖励也有物质奖励,譬如:学院将参与科创团队的成员按其贡献大小,在年终操行评定中加一定分值;获得科创奖励的同学优先推荐攻读免试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按照论文级别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奖金等。这些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参与科研团队的积极性和竞争性,使我院本科生科技创新研究项目申报与获批的数量每年位居学校前列,获奖人次也逐年增加。截至目前,已有近30个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获得学校资助,有12篇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参与发表的研究论文。

作者:王慧春王文颖杜军华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1]王小兵.地方高校本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及培养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2]郑明涛,刘应亮,罗颖,卢其明.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材料化学专业为例[j].广东化工,20xx,41(24):153-154.

[3]韦原莲,杨振德,廖秋玲,彭琼,黄秀英.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团队精神的培养[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31(6):85-88.

[6]王玉林,朱慧玲,袁锋伟,蒋彦,谢静.机电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科技团队建设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xx,187(3):53-55.

实用科技创新发展论文(汇总16篇)篇十六

来,我国正面临着资源短缺的严重局面,特别是对一些不可再生资源和常规能源的研究。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社会在不断研究热能与动力工程。本文就针对这热能和动力工程的现状和科技创新来进行探究。来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资源短缺的严重问题,让社会的发展得到有效的提升和绝大的效益。

热能与动力工程、现状、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tm621[文献标识码]a。

热能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许多行业,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核心地位。最广泛使用的是电力工业,在使用核电、火电及其他设备、热能动力工程及相关技术,是其工作的基础。钢铁行业,尤其是在高炉炼铁、炼钢和轧制过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机械工业及相关工业建筑,包括物质生产、物质生产、锻造、焊接、铸造技术、热能利用率;农业生产和水产养殖,也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热量也有着许多的用处,如北方冬季供暖等。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热能与动力工程,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最重要的能源之一,我们将根据热能的特性,来研究更深入的热能的状态,在日常使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热能与动力工程是以工程热物理为主要理论基础,以内燃机和开发其他新型动力机械和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知识和工程力学、机械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微电子技术等知识,研究如何将燃料的化学能和液体的高、低(或无)污染转化为动力的基本规律和过程,在过程中的自动控制技术。随着常规能源的日益短缺,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节能,高效,减少或消除污染排放,开发新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已成为能源、交通、汽车、造船、电力、航空航天等许多领域的重要课题,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能源与动力工程是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在当时,国外社会发展体制的影响,形成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包括电站锅炉、火力发电、内燃机、涡轮机、风机、压缩机、制冷、低温、加热、通风及空调工程、冷冻、冷藏、水电工程、水电站、水电站动力设备、水动力、自动化、机械、机电排灌工程、水力发电和提水工程和工程热物理几十个,形成了以工业产品生产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模式,在我国发展有着相互适应的时间和范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国民经济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对人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国家发展了很多关于热能与动力工程的提案,即热能工程,热能和动力工程机械,热发动机,制冷和低温工程,流体机械和流体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程热物理等。这说明,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这样拓宽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让更多的学生基础知识的不断扩大,对市场的适应性需求大大加强。半个世纪以来,热能与动力工程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功能,他们是我国特别是能源领域的中坚力量,为建设我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在世界各国增加颜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就目前社会对于热能的利用而言,却存在着许多问题,目前,人类所使用的热量,所以它主要是通过一次能源转换而来,燃料的化学能转换中,燃料的化学能转换主要是通过燃烧的方式,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并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机械能的需要。但对环境的影响是存在的,主要存在于热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放射性危害,主要河流的水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水生生物和空气质量变化,热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人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是其带来的环境污染,漫天的雾霾,细微的空气颗粒等等都是燃烧所形成的空气污染,这会让我们的生活质量贬低,这回让中国的国民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和换上疾病,让人们每天都为出行担心,所以在热能的转化中,我们要更加的注重环境,这将是我们必要的责任,为了我国的发展做出贡献,让我们的人民生活得到一定的保障。如何开发和利用热能和动力工程,是非常关键的工作内容,也是国家的重点。将根据热能和动力工程的开发和利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环境和能源节约和减少排放的发展和影响的前景,努力帮助更好的能源开发和利用,为人类的发展作出更突出的贡献。

现如今的热力和动力工程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下热力与动力工程的创新。加快相关产业结构调整。对于火电工程,需要很好的调整和改进的产业结构,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服务业是生产,发展和满足人民的方便,提高生产质量的核心内容,在工业生产,淘汰落后的产品,对旧技术和相关设备必须要加快淘汰速度,并及时发展新技术,提高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技术创新。对于热能与动力工程及相关行业,需要一个良好的技术手段来进行创新,对行业上的设备进行一定的创新,来让我国的热能与动力工程的行业在我国起到一定的`价值,在本行业中让我国在世界上起到一定带头作用。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弊端,完善和促进市场经济,环境和系统的良好节点。加强合作和相关研究机构,建立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积极开展相关的还原技术,替代技术,回收技术和资源技术,并努力减少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同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也需要发展创新模式,以加快经济周期,依靠现代科学技术,节能减排工作管理,作为工作的关键内容和核心内容,加快发展新技术,并结合实际的特点和具体应用的热能与动力工程的步伐。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得到具体的使用,根据企业的能源消耗和生产,采取节能措施,并进行回收利用,进而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

总之,根据热能与动力工程我们作了详细的阐述,分析了相关的热工设备,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弊端,完善和促进市场经济,环境和系统的良好节点,并实施方案和把我工作重点,力求更全面的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际情况的把握,更好的使用他们,然我们的社会得到一定的保障,让我们生活的环境得到一定的保障,让未来的人类有着更多的生存空间,为了我们的将来,让我们一起努力,建设美好的明天。

[1]阳帆.试析火电厂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改进方向[j].科技创新与应用,20xx(20).

[2]田青.热能与动力工程在锅炉领域的应用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xx(19).

[3]崔瑶.时代背景下热能与动力工程在电厂中的改革与创新[j].科技与企业,20xx(13).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巧解绳结的心得体会(案例16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改进不足之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下面的范文中,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总结出了一些宝贵的心得和体会

    实用建房承包合同协议书(模板17篇)

    承包合同是确立委托方和承包方之间的合作关系和责任分工的重要文件。承包合同范文的参考价值对于我们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非常重要。甲方:乙方:甲方建商住两用楼房一

    优质校园艺术节活动总结(汇总21篇)

    活动总结是对活动过程和结果的概括,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活动的效果和影响。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提供了一些活动总结的参考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热门小学一年级班主任个人工作总结范文(24篇)

    通过班主任工作总结,可以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为今后的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以下是一些班主任工作总结的典型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20xx—20

    实用护士个人原因辞职报告(汇总13篇)

    辞职报告是在离职之前对工作经历、成就和收获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在网上搜集了一些高质量的辞职报告样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尊敬的院领导:你们好!很遗憾在这

    最热俄语翻译简历(通用19篇)

    通过个人简历,用人单位可以根据我们的个人信息和背景来判断我们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下面是一些成功的个人简历案例,包括不同行业和职位的范文。语言:俄语,英语(一般

    最新银行入职一个月心得体会大全(16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是一份关于人际关系的心得体会,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我们可以了解到

    实用春季开学班级活动方案设计(汇总18篇)

    班级活动是一个学生们共同成长和展示自己的平台,大家都应该积极参与。请大家跟着小编的笔记,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次班级活动的详情。开学仪式是为了营造浓厚的开学气氛,为新

    精选融合教育的培训心得体会(案例16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通过学习和参与培训活动,对所获得知识和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的一种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热口才小组心得体会(模板18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把零散的经验和感悟整理起来,形成系统性的思考。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意识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只有合理规划和管理好时间和任务,才能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