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优质5篇)

时间:2023-09-29 作者:雨中梧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优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一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爱亲情。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重点: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

3、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难点:

体味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父亲》,创设氛围。

同学们,刚刚听到的歌曲名叫《父亲》,这是一首爱的颂歌,歌中的老父亲为了儿女操劳一生,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父亲就像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再认识一位父亲,他就是诗人、学者、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父亲。我们以前曾经学过朱自清的文章,还记得吗?对,是《春》、《匆匆》、还有《荷塘月色》片段,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另一名篇《背影》。同学们已经做了预习,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请的叙事散文《背影》。

(二)读背影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散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父亲到浦口车站为“我”送行。

2、文中共出现哪几次“背影”?

明确:四次,思念父亲时的背影,望父买橘时的背影,父子分手时的背影,别后思念时的背影。

(三)寻背影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结合文中内容告诉大家:时的背影是“我”最不能忘记的,因为。

(学生看书,然后交流)

(四)议背影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老课文,但在新教材编写时,老课文遇到新问题。前几天我查阅资料时,看到了这段文字:9月12日《北京青年报》报道:有一部分人认为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已不符合时代特征,建议将该文从语文教科书中撤下。

请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不同角度说说你的看法。(提示:可从主题、选材、语言、写作手法……角度谈)

(学生思考后交流)

小结:《背影》这篇叙事散文以朴实的语言叙写了人间真情;它的选材独特,选取了一个聚焦点,以极少的材料来表达最丰富的情感。有人说,读散文要读朱自清的《背影》,它是一支爱之曲,情之歌,它曾使多少人魂牵梦饶,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有诗赞曰:舐犊情深数背影,一声长叹泪沾襟。人间自有真善美,玉壶冰心堪晶莹。

(五)续背影

作者对父亲的浓浓的爱无以回报,只能在泪眼中感念父爱,用手中的笔倾诉对父亲的思念。文章结尾的一声长叹:不知何时再能与他想见道出了无限的惆怅。尤其是朱自清读了父亲的来信,更是感慨万分。

让我们走进朱自清当时的情感世界,发自内心地说:父亲,

结束语:同学们,世间的爱有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这爱已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让我们载着这份爱书写自己完美的人生吧!

提炼文章内容,把这篇散文改成一首诗(不少于12行)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二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课文,在品词析句中,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父亲》(低声地),渲染气氛。在音乐的节奏声中,教师絮语般地导入:父亲是一颗星,陪我放飞童年的梦想;父亲是一把伞,为我撑起无雨的晴空;父亲是一池湖水,包容我的无知和娇嗔;父亲是一座桥,渡我从悲伤飞向快乐。是啊,深情的话语饱含着我们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实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二、简介作者,激发兴趣。

1、学生交流作者资料。

2、师生共同交流所搜集的作者资料。

朱自清,中国散文家,诗人。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贫病交加在北平逝世。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3、学生齐读“作者简介”。

三、整体感知,感受亲情。

过渡:提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得不提到他的《背影》。他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个主题。现在,请你谈谈读完这篇文章后,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是啊,《背影》是一支爱之曲,情之歌。她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文中处处都凝聚着爱,一种细致入微、无处不在的深沉而热烈的爱。

1、言行中看父亲

速读课文,并作圈点勾画,思考:从父亲的角度出发,体会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爱。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言,教师点拨归纳:

父亲劝我

嘱咐茶房

亲自送我

忙讲价钱

拣定座位

嘱托茶房

为子买橘

远行回头

惦记儿孙)

2、感动中谈父爱

学生交流最感动的一处,教师总结过渡:的确,文中的父爱堆积如山,处处可见,而其中“为子买橘”可谓是经典之笔,让我们一起走进父爱的世界。

3、细节中悟父爱

(1)看视频片段“为子买橘”,听读。

(2)出示删改后的语段,比较读,问:你认为文中哪一个细节特别打动你,为什么?请再用你的朗读感染其他同学,让他们和你产生共鸣。

原文删改后的语段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要费事些。我要去,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帽子,穿着褂子和棉袍,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脚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流下来了。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3)同桌相互交流,说一说最打动你的细节。

(4)学生自由读,为个别读蓄情。

(5)配乐个别读,在音乐声中让全班同学得到熏陶。(轻音乐:《月光》)

(6)配乐齐读,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

(师总结:在那个祸不单行的日子里,年老体衰的父亲,吃力地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中。这归功于父爱的细腻、作者传神的描写。于是,这一陌生而又熟悉的,清晰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爱,打动了作者,打动了同学,也打动了我。作者流泪了,我们也是。)

四、赏读课文,理解亲情。

1、感受中看儿子

面对父亲的言行,儿子有着怎样的感受?请在文中作圈点勾画。

2、变化中谈儿子

出示感受的句子,齐读,思考:儿子对父爱的理解有什么变化?

(学生读句子,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儿子对父亲由先前的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最后深深地自责,真切的感受,细微的变化让我们感悟到作者对父亲真挚的爱。)

3、美读中悟儿子

美读文章结尾部分,学生配乐读。(轻音乐:《奇迹》)

过渡:泪眼婆娑中,一切都变得模糊,唯有那幅沉重而又艰难的背影凝固在眼前。“背影”成了父亲最好的诠释,于是《背影》也成了最动人的篇章。看到这篇文章,我们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你也一定被父亲深深地打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个眼神,也许是一份特别的礼物。

五、敞开心扉,释放亲情。

请同学们敞开心扉,写一写你的经历,谈一谈你对父爱的理解。(可以用一个关于父亲的故事,可以用一首脍炙人口的歌,也可以用一首隽永的小诗……)

师总结:难以忘记

凛冽寒风中你送来的厚厚冬衣

难以忘记

远行时你那不经意的回头

更难以忘记

买橘时你那蹒跚的背影

同学们,我们不应该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从现在起,我们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优异的成绩去安慰父母那颗“可怜”的心,因为面对父母的养育和爱护,一切豪言壮语都显得如此的苍白与无力。

六、迁移训练,内化亲情。

以“父爱”为题,写一个片段。(要求:注意细节描写的运用。)

[设计意图:布置作业是趁热打铁,让这种感受变成学生富有创造性地具体实践。]

《背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三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然后他颠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下一页更多“背影鉴赏与分析”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四

1.立足语言,走进人物内心,感悟深沉父爱。

2.抓住细节,品味真情,让学生树立“微生活、大情感”的写作理念。

3.关注阅读,学会“着眼全局、突破重点”的学习方法。

【教学设想】

可以安排两课时。在学生熟读文章,理清字词的基础上,首先充分交流预习所得,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情感与主旨。然后明确阅读方向,引领学生以第六自然段为突破口,立足语言,走进人物内心,感悟父爱。最后,诗意表达,迁移生活,指导写作实践。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所得:整体把握文章,初步感知父爱

1.合上书本,凭借记忆,用下列词语(2个以上)复述文章有关内容。

[幻灯片]交卸;奔丧;狼藉;蹒跚;踌躇;栅栏;颓唐;琐屑

2.将以上词语现场规范抄写两遍。

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学生明确:父爱。体现在哪些具体事情上?(要求结合具体内容,概括并简要分析)。

列举如下:踌躇再三,决定亲自送我;照看行李;和脚夫谈价;挑选座位铺好大衣;嘱托茶房;翻越站台买橘子;惦记我和我的孩子。

简要分析:父亲事忙,本无暇送我,但终究还是放心不下,决定亲自相送,唯有此才能让他自己放心。

和脚夫谈价,挑选座位铺好大衣,嘱托茶房。这些生活小事,出行细节,父亲都亲自一一包揽。不是孩子幼小(当时我已二十岁,在北京读大学),缺乏独立能力,而是在父亲的心里孩子永远是需要呵护的,他习惯了这样呵护着自己的孩子。

坚决不让孩子去,一定要自己穿过铁道,爬上站台,满身泥土地为孩子买来橘子。这是一种父爱的惯性,更是离别时的一种不舍和祝福。

即使老境颓唐、心境不佳,但还是无法控制对我和我孩子的思念,总是惦记着。这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亲情,生命不息,思念不止。

二、引领深入:赏析精彩语段,深刻感悟父爱

1.学生自我朗读第六自然段。

提醒学生思考:应该用怎样的情感基调朗读。

交流明确:叙述的语气、悲伤的基调。

2.配乐教师范读(背景音乐:杰奎琳的《觞》)。

3.自由交流阅读感受:这段文字中,你感触最深的或是对你触动最大是哪一点?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的感想或体验(调动学生个性的生活体验)。

示例1:父亲的话语。“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当时我已二十岁,已在北京读大学。可在父亲的话语中,我似乎就是个会走失会迷路的孩子。在父亲的心中,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他总要保护着孩子,这是他的生活惯性。这就是父爱的本能、天性。

示例2:父亲的细节。“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面没人。”几步、回头、叮嘱,无比的不舍与眷恋。回首之际、叮嘱之间,我读懂了父爱的深沉与柔情。

示例3:父亲的细节。“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为孩子买来了橘子,即使历尽艰辛,即使满身尘土,那也是一种快乐与满足。这就是父亲,一个为了孩子的快乐自己吃苦受累反而感到满足的人。

示例4:父亲的动作。“我看见……攀……缩……倾……”。这些动词尽情地表现了父亲行动之艰难。如此之艰难,却快乐地坚持地做着,这便是父亲,这就是父爱的力量。

示例5:我的眼泪。“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在这之前我还暗笑父亲的迂,而此刻却泪眼阑珊。这就凸现出父爱的感人力量。泪水里有感动,有心酸(那是一个刚失去母亲还穿着黑色孝服的男人),有愧疚(之前还暗笑过父亲的迂)。

……

4.改变人称,配乐齐诵,感动父爱。

将文段中的第三人称“他”改为第三人称“你”,配乐齐诵(背景音乐:杰奎琳的《觞》)。

5.诗意表达,吟颂父爱。

父亲是这样的伟大,父爱是这样的感人。我们应该写一首小诗来吟颂他,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激之情。教师首先示范一句,让学生沿着思路共同完成。

根据文段的内容,我们可以这样写(教师示范):

父爱,是你离开时对我的叮嘱:你就在此地,千万不要走动。

……

师生互动,形成一首完整的小诗。参考如下(幻灯片):

父爱,是你离开时对我的嘱咐:你就在此地,千万不要走动。

父爱,是你攀爬站台时艰难的动作和黑色的背影。

父爱,是你抱回橘子时飞扬的尘土和轻松的表情。

父爱,是你分别后不舍的回头和温暖的叮咛。

父爱,是你消失在来来往往人群时,我的潸然泪雨。

……

三、迁移生活,抒写父爱

1.由文中的父亲,我们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我们的父亲也一样在为我们做着一切他能做的甚至没能力做的事情,从小到大,一路走来,风风雨雨,时刻相随。让我们模仿幻灯片中的小诗写一首诗献给我们自己的父亲,以表达我们的感恩之心。

2.小诗展示,教师点评。

四、作业:树立“微生活——大情感”的写作理念

一次买橘,一场离别,尽显父爱,感人至深。作者正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透过生活的微观发现情感的伟大,从而写出如此动人的美文。这就是“微生活——大情感”。

指导:以你写的小诗为基础,一句话就是一件事。确定一件事为详写,选两件为略写,抒写自己对父亲的感恩之情。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五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带有很强抒情性的写人记事散文。文章记述了作者回家奔丧,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事,突出表现了父亲的“背影”。文章以真挚的情感、写实的手法、素朴而有感染力的语言,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背影”本身也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经典形象。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八年级的学生阅读范围还不是很广泛,阅读能力有限。如何理解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这一写作方法?如何理解文中父亲那个不怎么优美的背影?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再者,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学生对亲情的理解远不如作者深刻,教学过程中需加大感性教育,同时补充相关材料,学生才能深刻认识《背影》之爱的非同寻常。

教学目标:

1、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

2、通过探究讨论理解深厚的父爱,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3、学习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和朴实深情的语言表现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抓住“背影”体会别样父爱。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围绕“流泪”感受作者由不解到顿悟到感念的心路历程。

教学创意:

着眼文体,关注细节;咬文嚼字,品味欣赏;发现空白,深究疑点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直入主题

提问:我们形容成熟的男性的美,通常会用一些什么样的词语?

学生回答。

老师提示:我们在《背影》一文中将会看到与大家期待的不一样的中年男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或者听读课文),思考:《背影》是一篇写xxxx的散文。(屏显)

学生自由回答。

三、读“父”

(屏显)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学生深情朗读。

(二)咬文嚼字感受别样的“父爱”。

聚焦父亲的穿着、父亲的动作以及文章中随处可见的细节如“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紫毛大衣”、“嘱我路上小心”、“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等,来体会父亲对“我”竭尽全力的甚至有点狼狈的爱。

(三)教师小结。

(屏显,学生朗读)

父亲的爱是那再三的再三的叮嘱唠叨一千遍一万遍还是不放心

父亲的爱是那靠门的座位千挑万捡啊一路上都牵扯着父亲的视线

父亲的爱是那蹒跚的脚步是辛苦地走努力地爬衰老笨拙迟缓一点儿不矫健

父亲的爱是那堆朱红的橘子像跳在冬天里的一堆小小火焰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摒弃“贴标签”,笼统大概分析,而要“沉入此词语里”,关注细节,贴着语言去分析感悟文本呈现出来的不一样的父亲形象以及别样的父爱。)

四、读“子”

(一)提问:父亲的爱,作为儿子的朱自清理解吗?接受吗?

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小结。

(二)研读品味:你从这些文字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屏显)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教师指导朗读,学生回答。(明确:不理解、厌烦、瞧不起……)

(三)合作探究:文章第四段开头交代“我”的行程的句段可以删去吗?

(屏显)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

(1)多余,可以删去。

(2)不可删去。“我”的清闲与后文“父亲因为事忙”形成鲜明的对比。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探究的方式体会文中“我”的形象,尤其是“我”对“父爱”的情绪,与常规的分析“四次流泪”的方式不同,为下一环节读“父与子”以及体会父爱的深刻内涵蓄势。)

第二课时

一、设疑思考

提问:《背影》难道只是在叙述一件“父爱亲情”或者“父子情深”的往事吗?

学生自由回答。

二、聚焦结尾,重点理解。

(一)指名朗读结尾段第一句。

(屏显)近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二)尝试给这句话加上一组关联词,再读,齐读体会父亲的沧桑。

学生回答:“近几年来,父亲和我虽然都是东奔西走,但是,家中光景还是一日不如一日。

教师点拨:如果靠着自己的智慧、阅历、勤奋都不能改变生活现状的话,那也许就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的问题了。确实,当时不仅是季节的冬天,整个中国也正在冬天,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朱自清父亲面对的,不仅是家中老人离世的悲哀,自己失业的悲哀,也是当时那个社会的悲哀!可是,这一切,当年20岁的朱自清全然不理解,他只能暗笑父亲的“迂”。

三、默读、细读“父亲的信”,琢磨其不同寻常之处。

(屏显)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学生交流。

四、资料助读,进一步理解《背影》之爱。

(屏显)《背影》的背后……

19,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2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

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追问:如何理解开头段的“不相见”?

明确:“不相见”,其实是“不愿相见”、“不敢相见”……三个字蕴含者太多的欲说还休与无可奈何。进一步理解“我”的情感态度变化。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背影》的主题,分析结尾段父亲的来信和展示有关朱自清父子矛盾的资料,是解读《背影》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跳出单纯谈父爱的传统教学定位,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背影》之爱。

五、评价小结,升华主题。

(一)学生交流:从《背影》中,我还读出了xxxxx。

(二)教师谈感悟,总结。

《背影》一文,很浅,也很深,经历越多,懂得越多。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典范的写人记事散文,要把它当成一篇以事写人并带有强烈抒情意味的散文来教,而不能简单地把它当成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来教,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文学的形象性、文学的情感性、作品的深层意蕴文学语言的精彩与个性化、文学构思的奇巧等,而不能仅仅着眼于记叙文特点的把握(《教师教学用书》语)。再者,本文教学的角度很多,文本解读众说纷纭,名家课例层出不穷,所以,这样一篇与学生有时代隔阂的经典课文,要上出温度与深度,着实不易。所以,在设计本文教学时,我查阅借鉴了名家课例,摒弃传统教法,从散文欣赏的角度实施教学,根据学生学情,让学生走进课文,细读课文,先读“父”,再读“子”,最后读“父与子”,“沉入词语里”,咬文嚼字,发现空白,深究疑点。并在读“父与子”这一环节适时补充朱自清父子不和的相关材料,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体会理解作者从觉得父亲“迂”、不理解父亲、与父亲发生矛盾到慢慢理解父亲、思念父亲,对父亲产生悔意的过程,最终明白《背影》之爱的深刻内涵。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中班感恩节总结与反思(优质5篇)

    对某一单位、某一部门工作进行全面性总结,既反映工作的概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缺点,也要写经验教训和今后如何改进的意见等。写总结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

    高中生个人计划(实用5篇)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又将续写新的诗篇,展开新的旅程,该为自己下阶段的学习制定一个计划了。怎样写计划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计划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

    2023年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总结 化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总结(优秀9篇)

    总结是写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怎样写总结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总结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

    银行党员先锋岗事迹材料(汇总8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

    2023年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会议上的讲话稿 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会议讲话(实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

    单位年度工作计划书(模板9篇)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请一起努力,写一份计划吧。通过制定计划,我们可以更加有条理地进行工作和生活,提高效率和质量。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

    开展一项活动的方案(精选6篇)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

    最新大一学生新学期计划(优质5篇)

    计划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步骤和时间安排。我们在制定计划时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作计划书范文,

    最新管理中心工作总结(优秀7篇)

    当工作或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作,

    高校调研报告 高校保卫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论文(精选5篇)

    报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其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在语言运用上要突出陈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显示内容的真实和材料的客观。报告帮助人们了解特定问题或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