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富饶的西沙群岛表格 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

时间:2023-09-23 作者:纸韵2023年富饶的西沙群岛表格 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富饶的西沙群岛表格篇一

20xx年度我参加了国培,在上周学校举行的微课大赛中,我展示了三年级语文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下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设计和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求欲望的“敲门砖”。在教学一开始,我就带学生进入到西沙群岛优美风光中游览、体会,给学生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各教学环节中,我也利用了各种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体会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如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我通过录像的形式让学生体会珊瑚的各种各样。

二、抓住语言训练的点语文课除了要注重学生的体会感受外,语言文字的训练也非常重要。所以,在本堂课中,我利用文本的特点抓了几个比较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如第三自然段中我让学生观察了各种各样的珊瑚后,用“有的像……有的像……”句式训练比喻句。

当然这堂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我想这对于每位上课的老师来说找出缺点这才是最重要的。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新课程最强调的就是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而我在这节课安排中的谨小慎微却让这堂课有了一些遗憾。如这堂课中的重头戏应该是描写鱼的这一自然段。我在安排的时候以“读了这段,你从哪里感受到了鱼多?”为切入点,接着就从鱼的数量多说到种类多,又怕学生不明白“西沙群岛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告诉学生这是夸张。还有学生对题目富饶一词的理解,应该通过联系课文内容来让学生理解。可能由于自己对孩子的能力不够信任,使得孩子们的手脚被束缚住了,思维没有完全打开,课堂上缺少了孩子们那充满童趣和想象的话语和因思考而散发出的火花。

二)语文课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朗读,以读促悟。而由于自己整个教学安排时间不够合理,以至于到后来有些朗读内容只能一步带过,没有真正起到读的作用。

三)心灵的交融才是一堂课成功的基石。一堂好课离不开情感的交融,只有真正的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捕捉到激发孩子兴趣的激发点,才能找到牵引孩子进入想象空间的捷径,一潭静水才能被激活。在这节课中自觉没有进入状态,前后文内容的衔接不够自然。这让课堂减少了些许活力,也抑制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富饶的西沙群岛表格篇二

今天我执教了《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课的,感受很深。

首先,在识字方面,我利用多种识字方法进行教学,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我设计了这样几个识字环节:如,在教学瑰丽无比的“瑰”字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查字典找到“瑰”的解释为?一种像玉的石头珍奇,再在这个基础上播放“瑰”字作为形声字的字理解进行识记,又如:在指导学生识记“岩”和“虾”时,我出示“岩石”“大龙虾”等图片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利用图片区分多音字“参”,采用随文学字的同时,出示图文,旁注拼音,易于学生理解。在写字方面,我在课堂最后5分进行写字教学,出示田字格字“浅和挺”,让学生自己先观察字形结构,再引导书写,要求学生书写做到规范、工整力求美观。

其次,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方面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在教学“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这一段时采用各种方法理解海水的美和呈现海水色彩不同的原因。比如,在理解“五光十色”这一词中,要求学生想一想还可以替换成什么词?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公园里的花儿色彩多,民族学校的服装绚丽多彩等对比,这里是否可以换“五颜六色”?从而理解“五颜六色,绚丽多彩”等只是指颜色很多,而“五光十色”说明在太阳的照耀下清澈的海水像宝石一样闪闪发光。从而体会作者的用词准确。生活中你还见过有哪些事物是五光十色的?接着出示图片:城市夜景灯等。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可以使抽象的词语变为形象的事物,易于学生理解。又如,在教学“绽开、懒洋洋、威武”等词语时,我花儿展开的各种形态的图片,以及军人英姿飒爽的图片,让学生先形象感知,接着三个学生上台表演相应的动作,比一比谁做的更好。通过这样演一演,比一比的动作让学生理解新鲜感的词语,学生易于接受。另外,我还让学生展开想象海参还有可能在干什么?充分让学生体会海底生物的有趣。

再者,注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我在新授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动笔圈画课文中从那几个方面介绍了西沙群岛”,不仅锻炼了学生检索、查找、提取信息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快速了解课文的内容。

最后,注重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比如,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如:齐读,小组读,个别读等,读出海水的美,海底生物的有趣,以及大龙虾的威武。

当然我也知道存在一些不足:如在指导写字的时候,“笔随话行”还不够明确,整节课更多的是我在讲,学生的课堂活跃气氛还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总结教学经验,多学习,多实践。希望能够在研读新教材和课堂教学方面多下一点功夫。

富饶的西沙群岛表格篇三

这是一篇写景的精读课文,文章无论从写作手法、遣词造句还是文章结构上都写得非常好,对于学生积累词语、学习写作很有借鉴,而且读起来也很美,所以想挑战一下这篇课文。

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上三年级的研讨课,星期五接到任务心里就打怵!赶上开运动会,大家没法凑在一起商量,所以只能自己摸索、闭门造车了。周六、周日两天在家埋头备课,好在这是一篇经典课文,有一些网上资源可以借鉴,所以课的大体思路算是理清了,周一研讨时大家又在一起交流了一下,就这样匆忙上阵。

首先要感谢孩子们,一节课始终情绪高涨、积极参与,无论是读书、还是回答问题,大多数学生都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和积极性,课堂气氛比较热烈,看来前段时间的课堂常规管理有了一定成效,我和孩子磨合得还不错。

其次,在指导学生朗读方面有进步。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是指导朗读的重点。我通过让学生理解“五光十色”这个词语,进而体会出海水是有光泽的美。并且通过指导读表示颜色的词语和教师的范读,让学生读出了海水的美丽,感觉比刚开始的朗读进了一步。

但是,整堂课还存在很多欠缺和遗憾。首先上课节奏拖沓,课堂语言不简练,每个环节不紧凑,而且对于课堂容量把握不准,导致时间不够,整堂课前松后紧。本来设计的很多知识点都没有讲到,比如:再给学生出示几张有特点的鱼的图片,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来仿写句子,还有在课的最后总结“课文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因为时间原因都遗漏了。

另外在教学中,我仍然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总是不放心地“抱着”学生走,每提出一个问题,就迫不及待地想让学生顺着我的思路,甚至不给学生探究的机会,就直接把“答案”硬“塞”给学生。这源于自己对学情的把握不足,对备课的不自信,看来,要想游刃有余、从容淡定地驾驭课堂,真要下一番功夫才行。

富饶的西沙群岛表格篇四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收集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并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丰富语言的积累。

4.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2课时。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出示“珊瑚、海参、大龙虾、贝壳”等实物标本和“飞虎鱼”、“气鼓鱼”等挂图。

2.问:谁认识这些水产品?它们都是什么?谁知道它们产在什么地方?

二、揭示课题,师生畅谈

出示课题:富饶的西沙群岛。

知识备查:西沙群岛:我国南海中四大群岛(东沙群岛、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之一。主要岛屿有永兴岛、赵述岛、珊瑚岛等。盛产鱼类、鸟类、海参、海龟等。南海诸岛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太平洋的交通咽喉,自古就是我国的领海,是我国的海防前哨。

1.审题:什么是岛?什么是群岛?

2.出示中国地图。

3.简介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

4.这个课题的中心词是什么?(富饶)

5.从课题中你知道什么?(全文应主要围绕“富饶”来写)

三、学习生字词,重点指导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字,示范书写。

富、优、浅、错、岩、虾

挺、鼓、数、厚、宝、贵

半包围结构:厚;

上下结构:富、岩、宝、贵。

四、初读课文

1.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西沙群岛?西沙群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西沙群岛印象:美丽、富饶、物产丰富、鸟类繁多。

2.仔细再读课文,思考:西沙群岛有哪些魅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词,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二、深入讲读课文

1.同学们,找一找全文是围绕哪一句来描写的?

生: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师:没错,这就是全文的中心句,概括写出了西沙群岛的富饶、美丽。

板书: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2.指名朗读第二段。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师:这一段介绍西沙群岛的______是__________。

生:这一段介绍西沙群岛的海水是五光十色的。

师:思考、为什么海水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3.师范读第三段。

(1)这一段主要讲了海底的哪些动物?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课件出示:珊瑚、海参、大龙虾……

拓展:海参一般体长10—20厘米,特大的可达30厘米,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三米左右,比蜗牛还慢。

(2)(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想象一下,珊瑚还像什么?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说句子。

(珊瑚有的像蘑菇,有的像云朵,有的像树枝,有的像蜂窝,真是千姿百态。)

蠕动,懒洋洋,多且物产丰富。

4.细读课文。

(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介绍鱼多的?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

“成群结队”形容物种聚集的样子。从这个词我们可以体会到海里的鱼的数量非常多。

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海里的鱼外形好看,而且品种多。

(2)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为什么人们会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这句话写西沙群岛里的鱼非常多,并非真的是水和鱼各占一半,而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西沙群岛“物产丰富”的特点,显得恰当而形象。

(3)课文是怎样介绍西沙群岛的鸟多的?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由上到下的顺序:树多、鸟多、蛋多、粪多。

5.全班同学齐读最后一段。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我们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结尾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首尾呼应:结尾与开头相互照应,突出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三、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题1、2、3。

2.背诵第二、第三段。

四、课后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不仅游览了西沙群岛这个美丽的地方,还学会了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围绕中心句把事物写具体。大家在以后的习作中可以多多运用这种写法。

富饶的西沙群岛表格篇五

(一)教学背景

参与教学的是本校三年级电脑实验班的学生。从20__年9月至今,经过两年多的电脑学习和实践,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电脑操作技能。能较为熟练地打字,速度快的学生每分钟可打10个字;能上网查阅自己需要的学习信息,并能把搜集到的图片制作成幻灯片;同时,还能熟练地运用校园网进行网上交流。

(二)教材内容的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教学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从而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三)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由于经历了两年多课改实践的锻炼,这部分学生思维敏捷、学习主动性强,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较好地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主动积累语言的积极性,语感能力较强,有独特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较高的朗读水平,能针对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

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颜色鲜艳、异常美丽,但因相距数千里,学生很难有实际的感受;对海里鱼的品种、数量之多,学生都缺乏感性认识。为此,师生应在教学中充分而恰当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1、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宝岛;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抄写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

(一)利用多媒体,了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观看地图,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媒体展示地图)。

2、全文朗读视频演播,初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材内容的整合,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抒发自己的初 步感受。

(二)以学生为主体,借助多媒体朗读、感悟和品味课文内容

师述:你们有这么多的感慨,一定想到课文里去亲自领略西沙群岛的独特魅力吧。请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自然段细细读一读,动手画一画。

生:“我喜欢课文的第5自然段。”(读第5自然段)“我觉得这个自然段描写海龟的句子很有趣。”

生:“我也喜欢这个自然段,但是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渔业工人要把海龟翻一个身,抓回家去,而不让海龟在海里自由自在地游泳呢?”

师:(巧妙地展示课件)“我们来看一看,渔业工人是不是把海龟抓回家了呢?”

生:“不是。他们只是逗逗海龟,看看他们庞大的身躯四脚朝天、没法逃跑的滑稽样子。”

生:“我喜欢第6自然段”(读)。“因为我很喜欢鸟,喜欢看鸟儿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样子。”

生:“我也喜欢第6自然段”(读)。“我觉得这些鸟儿很可爱,我喜欢它们在茂密的树林里栖息。”

师:“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岛上一片片茂密的树林养育了这些鸟儿,鸟儿的粪便也成了养育这片树林的宝贵肥料。

生:“我喜欢第4自然段”(读)。“我喜欢这一段的理由很多:

第一,这个自然段的好词好句很多;

第三,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师:“你这个问题提得真好!我们暂时放一放,先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鱼的。”(展示课件)

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师:“谁愿意把这个长句子读一读,要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请了4个学生朗读,教师相机评价)

“你把飘飘摇摇读得真神气,我眼前仿佛出现了鱼儿自如游动的情景。”

“‘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这一句经过你的朗读,它仿佛游得更带劲了。”

师:“作者抓住鱼儿的外形特点,进行了生动活泼的描写。让我们一起潜入海底,亲眼去看看这些可爱的鱼儿吧。”(配乐播放视频材料)

师:“宋心舟同学说她特别喜欢海里的这些鱼,李老师也很喜欢这些鱼,李老师把海里的部分鱼儿请到了我们这儿来做客,也请你们抓住鱼儿的外形特点进行说话练习。”

(学生纷纷上台面对课件指着自己喜欢的鱼练习说话)

生:“有的鱼长得怪怪的,蓝色的头,金黄色的尾巴,可爱极了。”

生:“有的鱼身上长满了斑点,像豹子一样,游动的时候尾巴一甩一甩的,真好看。”

生:“有的鱼眼睛鼓鼓的,身上长满了斑点,尾巴蓝蓝的,真有趣。”

生:“有的鱼长着斑马一样的条纹,游动的时候,就像一匹小斑马在奔跑。”

师:“我还知道,有的同学从网上下载了许多海鱼,制作成精美的幻灯片。请大家互相欣赏欣赏。”(学生与电脑互动)

师:“我们现在来读读这两句话,一定会有更深的体验。”(出示课件)

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师:“人们为什么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生:“因为西沙群岛的鱼很多,所以人们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生:“课文里说,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也数不清,人们才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师:“刚才我们一起走进了西沙群岛,领略了它那迷人的风采。现在,请你们用一句话来描述你对西沙群岛的整体感受,或用一句话来抒发你对西沙群岛的感情。”

生:“我觉得西沙群岛太美了,简直就是人间仙境。”

生:“我觉得西沙群岛很美很美,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鱼儿成群结队,各种各样;海龟无比庞大;海鸟数不胜数。这些美景就像一幅很美很美的画。”

生:“我觉得西沙群岛的物产很丰富,有珊瑚,有海参,有鱼,有海龟,有海鸟,还有威武的大龙虾,真是应有尽有。”

教师请学生板书: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三)借助电脑,积累美词佳句

师:“好的文章,我们要有感情地朗读,深深地感悟,细细地品味;好的词句,我们也要积极地去积累,去运用,去发展。”

请学生运用电脑,把自己喜欢的美词佳句打在电脑上,然后展示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

课后的拓展:

运用校园网发帖子,交流读后感

40分钟的课堂学习,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鼓励他们课后利用校园网发帖子,在网上尽情地抒发自己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后的感受,并在网上互相对话和交流。现摘录部分帖子如下:

李文盛:今天,我们学了22课,我觉得西沙群岛太美了,简直就是人间仙境,我真想亲自去看一看。

谢言:太美了,太美了,西沙群岛真是太美了!海底有那么多的奇异漂亮的鱼,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妈妈正好在海南学习,我多么希望妈妈能代替我去看看西沙群岛的鱼呀!

宋心舟:今天,我在课堂上见到了从来没有见过的大海龟,真是太奇妙了。我从网上查阅到,一只海龟有几百公斤重,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

教学反思:

我们对“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模式”课题的研究已开展了两年多的时间,如何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的基本工具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起来,以提高学习效率,一直是我们第一线教师所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尝试,我有以下两点收获:

(一)有效地实现了学生、教师、课文与信息技术的四结合

传统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按照教案,按部就班讲解既定的教学内容的过程。教学内容是预设的,教学过程也是预设的。而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情境中,教学过程则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提升情感、呈现多向互动的过程。

在这样一个网络环境下,抽象的事物具体了,静态的东西鲜活了。如在第4自然段鱼的教学中,由于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的局限,学生对海里奇异的鱼缺乏感性认识。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立即将学生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一条条五颜六色的鱼在眼前游动起来: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同时,学生与电脑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更将他们带入一个奇异的海底世界。美轮美奂的幻灯片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教师加以机智点拨,巧妙引导,再来品味“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一句,就水到渠成,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意义建构,提升了学生对西沙群岛的感情。

我体会到,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恰当地发挥信息技术的认知作用、激情作用,能促进生生、师生之间进行心的交流,从而使信息技术与课文内容形成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整体。这种整合了的教学内容,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感情,从而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增进情感体验,并把课文中生动的语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一切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可见,学生是“整合”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然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导,所以,教师也是“整合”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我深深体会到,在网络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教学,必须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四个要素的有机结合。

(二)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阅读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借助多媒体,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对作者情感的体验以及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指导,十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的朗读方式是多样的,有个别读,男女生分别读,全班读,还有配乐读,教师手势指导读等。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下,朗读水平呈梯度提高,把文本内容,文本中的情感和价值观内化成自我的东西,产生了独特的情感体验。

在这课里,教师尽情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质疑问难。例如,学生提出:我不明白渔业工人为什么要把海龟翻一个身?为什么人们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教师都巧妙地通过呈现多媒体,机智地使问题由难变易了。

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能力。在鱼这一段,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各种鱼呈现出来,鼓励学生抓住鱼的外形练习说话。最后,学生还利用电脑收集和积累了优美词句。

这一切,都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比较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因而使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此外,教师还指导学生利用校园网论坛发帖子,让学生在课后交流读后感,这是我们运用的既重文本、又超文本,既重课堂、又超课堂的教学策略的一个举措,是我们贯彻课改精神的又一收获。

专家点评:

这是一个在网络环境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教学的成功案例。此案例给我们提供了两点深刻的启示。

第一,这篇课文的教学实现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四个要素的整合。

首先,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从上课伊始,演播本课全文的视频到配合学生朗读各自然段而展示各段特别是“鱼段”的生动画面及重点句子,再到每个学生当堂用电脑展示和交流自己在课前上网搜集的海洋生物画面以及当堂用电脑书写课文中的美词佳句,都充分说明了一点。这个案例说明,具有助知功能、激情功能和交流功能的信息技术与这一节教学内容的整合是通过三大步骤实现的。

第一步,课前预习时学生上网搜集海底生物信息,制成幻灯片。

第二步,课堂上,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课文内容形象化,使静态的课文内容动态化,把平面的课文内容立体化;与此同时,学生与课件互动,与电脑互动,与老师及其他同学互动。当这种整体优化的教学内容运用于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互动的教学过程时,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学生的情感调动了。他们通过对自己喜爱的自然段的纵情朗读而逐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并随着对西沙群岛的美丽风景和丰富物产的欣赏、品味而产生了热爱宝岛的深情。

第三步,课后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拓展课文内容,即通过发帖子,同学间展开了交流读后心得的活动,在超越文本、超越课堂的学习中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语文能力。

在这三步的“整合”过程中,学生学的方式和教师教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劲头很足,他们对课文有了深刻的感悟,赞宝岛、爱宝岛的感情溢于言表,并积极参与口头表达练习,努力将课文中的生动语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这一切表明,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必须包含学生的自主钻研、自主体验和自主运用,学生是“整合”中的关键因素,是推动“整合”、落实“整合”的主要动力。同理,“整合”也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正确指导,教师也是“整合”中的重要因素。就这样,这一节课的阅读教学成功地实现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四个要素的有机整合。这是以李红梅老师为代表的深圳北师大附小的语文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正确运用了阅读教学的规律。

在实现上述四要素有机结合的过程中,李红梅老师没有忽视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没有形式主义地运用信息技术。这首先表现在师生对阅读(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的重视和朗读作用的充分发挥。其次,重视语感训练、语言积累和“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

此案例说明,在网络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教学必须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必须以读为本,加强语感训练和语言的初步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才能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