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有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 有的人教学设计(实用5篇)

时间:2023-10-04 作者:碧墨最新有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 有的人教学设计(实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有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一

1、知识与技能:正确读记“伟大、不朽”等词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方法与过程: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体会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课件出示,老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诵):“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三、自主感悟,自由表达。

1、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读。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结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鲁迅的了解以及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理解和体会。(可以谈难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深刻含义,也可以点评诗人的斟词酌句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

3、集体交流学习心得,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四、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3、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

有的人

有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二

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诵诗歌,

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1课时

多媒体课件

1、词语铺垫。

丑陋 渺小 鸿毛 卑微 唾弃 灭亡

美丽 伟大 泰山 崇高 爱戴 永生

2、本单元我们已学过关于鲁迅的哪些文章?你了解到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生简单汇报。

3、揭示课题,板书,齐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写的经典诗篇《有的人》)

1、指三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2、根据朗读表现,简单评价。及时指导字音,呵在诗中读啊的音。呵平时读---笑呵呵,还可以读-----呵斥,呵在这应该读第---四声。试着读好这一句。

1、听读录音。(今天,我帮大家请来了一位老师。听,他来啦!)

2、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教师示范第一小节,指名练习第二小节,自由完成三到七小结。)

3、学生自由展示朗读,把握节奏。

4、齐读,慢慢读出诗的味道。

读出了诗的`味道!我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1、可是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节奏,更表现在它独特的写法上。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默读体会)

2、生汇报发现:对比的写法,读出相应诗句。再读读,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每小节中还有对比,2、3、4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5、6、7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其实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

3、根据学生汇报的适时出示插图和文字,图文对照,男女生对比朗读。

4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有的人”指的就是哪两类人?引读第一小节,这两类人你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虽生犹死,虽死犹生)

3、对这两类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生汇报出几种态度:批判,赞扬,热爱。你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呢?充分激发学生情感。

4、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请同学们两两对读,一人一句,让我从你们的表情中看看谁最能读出臧克家的心声。

5、师生对读,烘托诗情。

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更——爱戴、敬仰、怀念…….损害人民利益的人我们更——痛恨,蔑视,憎恶。

1.看课文题目,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齐读),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发现了吗?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的名字。诗人该不会忘了吧?你一定能从文中找到鲁迅的影子。学生读诗找诗句。

2、汇报读诗句。结合所学课文简单谈谈你的理解。

4、让我们把深深的敬仰献给那些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人。齐读描写鲁迅的诗句。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打算做个怎一个什么样的人?

3、总结:读两句诗,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用到学习,工作生活中。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1、看课件资料,了解人们纪念鲁迅的活动及评价。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一定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也更激起了我们对先生的深切怀念。《有的人》是臧克家在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的时写的,今年是鲁迅逝世75周年,也是鲁迅诞辰130周年,让我们深切缅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请你为先生献上真挚怀念词吧!(如果能试着运用对比的写法,用上课前积累的词语写几句诗,会更精彩!)

3、交流展示

总结鼓励:同学们写的真好!你们的诗是所有我看到的诗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我相信,很多人就从这节课开始叩响了诗歌的大门。期待你们爱上诗歌!期待你们当中能够诞生杰出的诗人!

20*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虽死犹生 骑 人民恨

对比

虽生犹死 俯 人民爱

有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三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理解为什么题目不直接用副标题“纪念鲁迅有感”而是“有的人”?

朗读法自读自悟法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引出鲁迅

1、出示课件(鲁迅的头像)让学生结合课文谈鲁迅(板书鲁迅人民)

2、引出课题(板书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3、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

4、教师配乐范读

引导读诗理解内容

1、“有的人”在诗中出现了八次,但它表示两种截然不同的意思,一种“有的人”指的是哪些人,另一种“有的人”指的是哪些人?(用诗中的语句来回答)

全诗在写法上有怎样的特点?做了怎样的对比?

2、从哪些诗句能看出是诗人为纪念鲁迅而写呢?

3、如何理解截然不同的“有的人”

4、人民对截然不同的“有的人”的态度。

5、如何理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6、怎样把这首诗读好。

7、你想对鲁迅说哪些心里话;你想对那些与人民为敌的人发出怎样的呐喊?

拓展延伸

1、理解为什么题目不直接用副标题“纪念鲁迅有感”而用“有的人”?

2、让学生用上“有的人”“奉献”“索取”“我们”写一些东西。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有的人奉献

有的人人民

有的人索取

有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四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学生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3、学习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合作学习。

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一课时

一、导入:

1、揭题

1949年10月,在北京一座普通的民居里,一位质朴的诗人写下了

这样一首朴素的诗: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位诗人就是

这首诗就是

(出示:《有的人》)一起读。

学生边演示边回答。(教师机调为监控转播)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1、引入初读

师: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远去了,臧克家用短短的一句话两个词,死了活着,来评价鲁迅。

2、为什么说鲁迅先生死了他还活着?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带着这个问题读全诗,从诗中找答案。

三、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根据学习建议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1、明确学习目标:(齐读一遍)

2、师:今天我们利用电脑进行诗歌的学习,你们能不能先谈谈你准备怎样学习这一课?

生答:

3、师:老师给一些学习建议

学习方法:1、合作学习

2、对比朗读

学习建议:第一步:组长和组员讨论决定选感兴趣的一、二节学习

第二步:组员们分头独自学习,学习时请参考网页上的“课文学习”和“学习资源”

重点学习:(1)理解诗中含义深刻的字词。

(3)谈谈你的感受或启示。

第三步:组员们合作讨论感兴趣的话题,准备汇报。

建议汇报时多用这样的句式:

我们组学习的是诗歌的第 小节

我觉得……

我发现……

我是这样理解的……

读这句诗,我想到了……

四、研读品悟,升华情感

1、在汇报学习成果之前,说说全诗总写的是哪一节?

(1)学生汇报第一小节(板书:生命毫无价值、思想精神永驻)

师:每节的前一句的“有的人”指人?(反动统治者)

后一句的“有的人”指人?(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

师:该怎么读这两句?

(2)老师读一读,你们听听,老师对这两种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朗读的?

老师范读第一小节。

学生回答:

第一句:轻蔑地、鄙夷地读……厌恶地、痛恨地读……

第二句:庄重地、惋惜地读……肯定地、赞颂地读……

师:你能试着读一读吗?

全班对比朗读第一节:左边的同学读每一小节的前一句

右边的同学读每一小节的后一句

(3)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

教师总结: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第一节都是先反后正。板书:对比

2、学生继续汇报其他小节。

(如第5节:

师:你们的朗读想告诉同学们什么呢?

(想告诉同学们对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痛恨;对那些一生为民,给人民作……赞美)

3、师:同学们的汇报非常精彩,由于时间的关系,其他小组在课外再交流。

生答:

师:我们以二、五小节为例,一起来读读这两个小节,我们要读出人民的爱和人民的恨,读出爱之深、恨之切。

对比朗读:男同学:2 女同学:

4、师:让我们再想想,有没有发现二、五小节的几句话还有怎样的联系?

(答案:第五节的第一句是回答第二节的第一句,第五节的第二句是回答第二节的第二句的)

师:那就让我们再次来告诉所有的人,告诉他们人民对待敌人和朋友的态度。

(再次对比朗读,两节诗歌一句一句的对比读,师生一起)

师:同学们,人民的情感是真实的、真诚的,就让我们通过真情的流露来怀念那些为人民做牛马、为人民服务的人吧。

男女对比朗读二七小节诗歌

5、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留下了这样的话:“赶快收殓,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鲁迅最后的遗言。“忘记我”,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鲁迅先生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活在全中国人民的心里。

让我们一起来深情地回忆他:齐声朗诵这首诗。

五、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告诉我们的。 你还知道哪些“生”与“死”的名言。

有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五

《有的人》写于1949年11月1日,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作者说过:“对于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我只是概括地从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的伟大。”“为了加强、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这篇短诗的内容,通篇用了对比的表现方法,题目不写做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这首诗以《有的人》为题,是对全诗内容所作的揭示和概括,它蕴涵着深意。诗的第一节即第一部分,诗人揭示了这种深刻含意的具体内容,精辟地概括了人生的意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作者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容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理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含义

1课时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1、(播放视频文件)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出示幻灯片)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4、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1、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

2、比较学习诗歌第二、三部分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互相照应,2、3、4节分别照应5、6、7节。

2、3、4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5、6、7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野草题词》

(作者借鲁迅的诗来表现鲁迅的高尚品质)

(出示幻灯片9、8,齐读)

(4)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

(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

(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b:(1)“永远记住他”。

(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

(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要求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讨论)

学生讨论后明确: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纪念鲁迅,那么把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者“纪念鲁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扩大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更具有普遍意义。

阅读泰戈尔的《某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