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乡村建设论文(通用16篇)

时间:2023-11-05 作者:文轩特色乡村建设论文(通用16篇)

范文范本是书写技巧和对应内容的典型示范,通过模仿和学习范本,我们可以提高写作水平。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本,希望能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帮助。

特色乡村建设论文(通用16篇)篇一

近年来,乡村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各地纷纷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推行乡村特色课程建设。作为一名乡村教育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了乡村特色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心得和体会。

首先,乡村特色课程建设需要注重与乡村实际相结合。乡村特色课程应该着眼于乡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结合乡村资源,注入农村文化元素,培养学生对农业、农村乃至乡土文化的兴趣。比如,在我们学校,我们开设了农业科学课程,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地考察,学习了农作物的种植、养殖技术等知识,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对农业的了解。这样的特色课程既帮助学生增强对乡村实际的认识,也为他们的未来就业做好了铺垫。

其次,乡村特色课程建设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素质发展。乡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潜力有着天然的特点,而特色课程的设置应该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素质。比如,我们学校开设了舞蹈、美术和乡村手工艺等课程,以满足学生对艺术和手工的兴趣,同时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力和动手能力。这些特色课程的开设让学生们在乡村的土地上展示了自己的才艺和能力,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乡村特色课程建设需要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乡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是决定特色课程设立方向的重要依据。特色课程的设置应该以培养学生实际能力为目标,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乡村生活和未来就业需求。在我们学校,我们开设了家政、农民工指导和创业就业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们了解到了如何做好家务劳动,学习到了一些实用的农业技术和创业知识,提高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能力。这样的特色课程的开设让学生们更有自信地面对未来的生活和发展。

最后,乡村特色课程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和社区资源的优势。乡村特色课程的建设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资源,结合实际情况,发挥资源的优势,并形成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局面。比如,在我们学校,我们与当地农业合作社合作开展了农民科普课程,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农田、农产品加工厂等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并了解到了农业的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此外,我们还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了项目学习,让学生们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活动,提高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这样的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也提高了学校和社区的整体效益。

总之,乡村特色课程建设是对乡村教育的一次重要探索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与乡村实际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素质发展,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充分发挥学校和社区资源优势,使乡村特色课程能够更好地适应乡村学生的需求,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乡村特色课程建设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为乡村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特色乡村建设论文(通用16篇)篇二

【内容摘要】政治从来离不开精英,乡村政治尤其如此,这种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更是政治文化的选择,政治从来不可能超越当地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文化是乡村精英存在和发展的土壤,也是规制乡村精英政治行动的软环境,如何规范乡村政治文化来规制乡村精英促进乡村治理的发展,是目前我国政治发展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

从事乡村治理研究。

熊节春,哲学博士,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外政治哲学研究。

涂宪华,南昌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与当代经济发展。

乡村精英是乡村社会的一股重要力量,它的存在影响着乡村的治理和建设,因而引发了很多的研究与思考。

中国历时二十年的乡村基层民主实践一直在探寻实现村民自治的终极目标,但客观上却在走着一条精英治理的道路。这种精英治理模式的弊端已逐渐凸显。这也许是中国这样一个缺少民主传统和民主训练的国度的政治文化惯性延续的必然结果,也可能是当前中国乡村政治生态的客观要求。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一个客观的事实是:在今天的中国乡村,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执掌着乡村治理权力的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乡村的各类能人。可以预见,乡村精英治理模式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在中国农村是有生命力的,这种治理模式注定会成为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一种独特的政治现象。

精英政治是中国的国情,尤其是在乡村一级,精英的角色非常重要,会直接影响到乡村的治理。但与此同时,乡村精英往往会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角色摇摆,会垄断乡村本已稀缺的资源,会破坏乡村的民主化治理;如果没有规制或规制不完善,精英治理就会成为百姓所不愿意看到但又不得不接受的结局。

关于何谓精英,我们一般援引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的定义,他曾经将精英分为“治理精英”(governingelite)与“非治理精英”(non-governingelite)两类。显然,政治精英只是治理精英中的一个部分,后者还包括军事上的领导者、有影响力的经济集团的领导者等。政治精英是政治体系中的精英分子,具体到中国,所谓乡村精英就是在村级组织中拥有领导地位的人,或者说是在村级组织决策中有影响力的人,这里指的乡村精英是一种狭义的精英概念,主要是指乡村政治精英。

“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1]。为什么乡村选择了这种精英体制?文化上的原因是最深刻的根源。

首先,传统制度文化型塑了“臣民”文化。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长期处于一种压力体制,民间缺乏自由、民主的生发空间,长期的压制型塑了中国的国民性格:“臣民”性格。对政治不关心,认为自己的言论于政治无关紧要,与其浪费唇舌去谈论政治不如退避三舍饮酒吟诗,如果自身权利受到非法伤害,也只能忍气吞声,对待权力唯唯诺诺敬若神明,不敢说半个不字。这是长期压抑塑造的人格,在这种“君臣父子纲常伦理”文化的压制下,每个人都成了权力的奴隶,且奴性十足。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巴林顿·摩尔在分析中国社会时就曾指出:“中国农民很难发展出一种政治民主的平等理论,因为中国不存在自己的民主传统。”

其次,当前的组织文化很不发育。就目前而言,农村的利益表达机制不发达,民间组织也非常缺乏,兄弟之间都基本上是各顾各,村民与村民之问的关系就更加松散,传统的宗族联系解体了,血缘联系弱化了,地缘联系被破坏了,利益联系尚未建立且缺乏建立起来的社会基础,村民因此在村庄内部变成了马克思所说的“一袋马铃薯”,村民已经原子化了[3]。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组织文化之中,才更加凸显出政治精英的重要性。antonsteen曾经说过,在一个制度缺乏或制度化程度低的社会里,精英之间所形成的非正式的权力网络对于民主化来说就特别重要[4]。

当然,传统的乡绅政治文化根深蒂固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传统的村庄治理模式下,乡村社会在时间和空间上缺乏开放性,权力结构比较固化,作为乡土社会权力场域的精英角色也比较固定。在封建社会,乡村社会精英主要由乡绅阶层来扮演;在近代社会,乡村精英主要是有财富、声誉的人甚至是地痞流氓、土豪劣绅也跻身入内。本文探讨的乡村社会的精英是帕雷托所言的两类精英的结合体,他们往往先是在各自领域(主要是经济领域)有一定的成就,积累了一定的经济资源,然后在基层选举中通过正当或不正当的政治博弈,最终成为了直接掌握权力的统治精英。

实际上,依靠法律制度来治理的法理型治理模式也并不排除精英的作用,因为民主与精英并非完全排斥、背离、矛盾、冲突,尤其是在当下中国农村社会的转型时期。早在19世纪布赖斯就曾说过:“大概没有什么统治会比民主更需要伟大领袖了。”[7]对此,马克斯·韦伯也有过相似论述:即便是法理型统治,统治的稳定和有力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理型统治是否拥有一个克里斯玛的政治人物作为统治者的[8]。民主也需要英明的领袖,或者说也需要一批精英,对中国乡村社会的民主化而言,亦是如此。

特色乡村建设论文(通用16篇)篇三

近年来,在乡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浪潮下,乡村特色课程建设正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乡村地区的学校和教育部门积极积极探索适应当地特色和需求的课程,为乡村学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成长环境。在我参与乡村特色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也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乡村特色课程建设需要关注当地特色和需求。每个乡村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自然资源,这是乡村特色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我们在课程建设初期,深入乡村地区了解情况,了解当地的特色和需求,得到了大量有益的信息和灵感。然后,我们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确定了乡村特色课程建设的方向和内容。这样一来,我们的课程才能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其次,乡村特色课程建设需要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在乡村地区,学生往往面临着更多的生活和实践问题,需要更全面的能力来解决。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等。例如,在科学课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艺术课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通过绘画、音乐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对未来变化的适应能力。

再次,乡村特色课程建设需要注重实践与实用。乡村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更注重实践和技能的运用。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用技能。例如,在农业科学课程中,我们引入了农田实践课程,让学生亲自下地种植蔬菜、养殖家禽等,提高他们的农业操作技能和创业能力。同时,我们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我们引入了电子商务实践课程,让学生学会使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线上销售和推广。通过这样的实践课程,我们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最后,乡村特色课程建设需要注重家校合作和社区共同参与。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和家长需要共同努力,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因此,我们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积极与家长和社区进行沟通和合作。例如,在生活技能课程中,我们邀请了家长和社区的专家参与,为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指导。在科技创新课程中,我们组织家长和社区的志愿者,组建了学生科创团队,共同开展科技创新项目。通过这样的合作,我们加强了与家庭和社区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总之,乡村特色课程建设是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关注当地特色和需求,注重综合素养和实践实用,加强家校合作和社区参与,乡村特色课程建设为乡村学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成长环境。作为从事乡村教育工作的一员,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宝贵的心得体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乡村特色课程建设将为乡村学生的教育带来更多美好的改变。

特色乡村建设论文(通用16篇)篇四

近年来,乡村教育发展取得了飞速的进步,乡村特色课程成为推动乡村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纽带。通过乡村特色课程的建设,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乡村文化,增强对农业和农村社会发展的认知,并提高对乡村的热爱和自豪感。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亲身参与了乡村特色课程的建设,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在乡村特色课程建设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乡村特色课程的建设需要根据当地的特点和资源进行充分调研。乡村地区的文化、农业和乡村社会发展都有其独特之处,因此,仅仅依靠城市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在项目的初期,我们亲自前往乡村地区,与当地的教师和农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实地考察了乡村的文化场所、农田和农村社区。通过这些调研,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乡村的特点和资源,并针对这些特点和资源进行乡村特色课程的设计。

其次,乡村特色课程的建设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乡村特色课程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更加了解和参与到乡村农业和社区建设中。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中引入了一系列实践性的活动和任务,如农田试种、社区服务和农村社会创新项目。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够亲身参与到乡村的实际工作中,还能够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乡村社会的发展和挑战。

此外,乡村特色课程的建设需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在乡村特色课程的建设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在项目中,我们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合作,让学生们成为课程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设计和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能够更加积极地学习和参与,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乡村特色课程的建设需要与社会各界进行广泛的合作。乡村特色课程的建设不能单靠学校和教师的力量,还需要与社会各界进行广泛的合作。在项目中,我们积极与当地的农民合作,邀请他们来学校进行农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活动的指导。我们还与社区组织和农村合作社合作,组织学生们参与社区服务和农村社会创新项目。通过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我们能够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到乡村的发展中。

总之,乡村特色课程的建设是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充分调研、注重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以及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合作,我们可以打造出一套符合乡村实际情况的特色课程,让学生们更加了解和热爱乡村,为乡村的发展做出贡献。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推动乡村特色课程的发展,并不断总结和分享更多的心得体会。

特色乡村建设论文(通用16篇)篇五

摘要:乡村精英是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群体,本文从时间和空间两大角度分析乡村精英这一群体的变化趋势,深入剖析乡村精英的概念、分类、作用等概念,通过论述当前中国乡村精英的冲突,探讨提出针对这些冲突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乡村治理;乡村精英;冲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强。其中,一大批具有特殊才能和管理能力的人才不断涌现,他们活跃在农村建设的各个环节,成为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乡村精英群体。

“精英”一词早在17世纪已经出现,表示精美的、质量上乘的商品,后来演变为具有优势地位的某类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精英”一词开始出现在社会科学领域,帕雷托的社会精英理论被广泛使用。他认为,精英是指那些在自己的活动圈子中具有最高才能指数的人。

随着时间的推进,乡村精英这一群体,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改革开放前,社会分层标准主要取决于****形成的阶级身份,乡村精英是指那些具有政治身份和政治资源的党员、干部、贫下中农等;改革开放后,乡村精英指的是“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才能的社区成。”可见,乡村精英都是指那些对乡村发展产生影响的一群人,但是其决定因素的政治色彩变弱,经济社会色彩增强。

(一)南、北方乡村精英权力、待遇及主要任务的对比。

文献研究表明,乡村精英在南北上存在差异。在一些北方地区,乡村精英发挥自己作用的时候存在的局限性比较大,振兴和发展经济是他们最主要的任务。北方的乡村精英权力相对集中,普通村民的民主政治意识较差。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南方地区,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乡村精英的主要任务是如何保持经济平稳发展以及提高本地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极大地丰富当地村民的生活。乡村精英的权力相对分散,村民的政治参与度较高,乡村治理过程中的民主协商成分更高。

(二)东西部地区乡村精英的供求对比(以近年来大学生村官为例)。

据资料显示,东部地区村官的报考人数逐年增加,录取率平均是10:1,以2012年为例,东部地区,例如广东省,村官的报名人数达到了6.7万,广东省部分农村甚至出现了508名大学生争夺38个岗位的情况。而偏远的西部地区,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报名人数只有2348人,录取比例在2:1到3:1之间,录取比例明显大于东部地区。

为缩小南北、东西乡村治理差距,国家仍然有很艰巨的任务。需要大力发展中西部的经济,改善中西部人们的生活条件,以及加大对中西部乡村精英尤其是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政策,吸引乡村精英建设中西部,同时还应致力于平衡东西部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

不同学者对乡村精英的分类不尽相同。但是目前学界对乡村精英的分类大致达成以下共识。

第一类,政治精英。政治精英指的是在农村社区生活中发挥着领导、管理、整合等功能的人。代表人物就是以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为代表的村干部,还包括具有乡村治理热心具有群众声望的村民。

第二类,经济精英。所谓经济精英主要是指那些有经济资源优势,率先致富的经济能人。许多学者把经济精英看作是现代型精英,在乡村中,这一群体主要包括私营企业主、企业管理者以及经济成功人士。

第三类,社会精英。社会精英指的是在农村社区中,在人品、经验、威望具有相对优势的人,往往被称为传统型精英。他们是在社区互动和人际交流中产生的,通过农村社区成员之间相互评价进而区分出来的。

乡村精英还有一类群体是“村庄治理中的第四种力量”,这一部分群体包括当兵、上学等原因从农村流出工作的人。他们凭借其身份和地位以及对村庄发展的关心,往往能为乡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社会资本。

乡村精英的根本作用是其对村民的动员和示范作用,其它的作用都围绕这一作用而展开。具体来说,乡村精英具有以下作用:

首先,乡村精英尤其是治理精英,是政府与村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乡村精英,尤其是治理精英代表政府,向下传达各类方针政策,执行国家政务;另一方面,乡村精英向下代表村民利益。为村民谋福利,充当村民的“监护人”角色。

其次,乡村精英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维护乡村的稳定。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大批经济能人不断涌现,这些经济精英大大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大多数普通村民自觉或不自觉的依附乡村精英,参与乡村各项生活,乡村精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村民的集体意志,往往影响着乡村社区的稳定。

最后,乡村精英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依靠群体。新农村建设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部门主要是在宏观政策上给予支持,普通村民没有能力也无法挑起新农村建设的重担。尽管城市中也有很多精英分子,但是他们并未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所以,要建设新农村,可以也必须依靠乡村精英。

(一)村干部与村民的冲突。

村干部是农村社会中意义最为重要的精英。但是随着农村结构的调整,农民利益关系的变化以及价值观念的冲突,农村中村干部与村民的矛盾逐渐明显。

村民与村干部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村干部开展的农村农业生产、计生工作、土地的分配利用等工作,与村民的利益产生冲突。此外,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深入,村民的民主意识逐步增强,尤其是网络舆论的兴起,村民敢于揭露问题,导致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矛盾加深。其次,村干部身份存在“角色冲突”。村干部不仅要传达上级指令,还要代表村民利益。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委会是农村基层社区群众自治组织,但是在工作职能上,它必须协助乡政府工作。在现实生活中,村委会往往不能平衡其职能,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最后,部分村干部由于享有一定的权利和资源,他们如果谋求自身的利益时,村民往往认为村干部贪污受贿,有些村干部确实行为不廉,这也成为干群矛盾的导火索。

特色乡村建设论文(通用16篇)篇六

摘要: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县域乡村空间规划是优化乡村空间开发格局的重要手段,是调控和引导资源配置、集约利用的空间政策工具。为有效地解决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问题,应围绕产业发展、生态修复、管控治理驱动力,有效地实施县域乡村空间规划,形成系统、有序空间格局,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县域;乡村空间;发展规划;发展策略。

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面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在各方面的需求快速增长,城乡发展水平的差距明显,造成了诸多不平衡的现象。随着城镇化建设引领着越来越多的政策和资源走向农村,为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区域充分利用资源达到推动农村发展、减小不平衡差距成为研究热点。2019年5月,自然资源部发文:“建立全国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整体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综合考慮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与公共服务短板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乡村空间规划整体上反映着乡村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水平,展示着其资源配置及利用的程度,更涵盖着生产、生态、生活三大领域。县域乡村空间规划是实施国土空间规划项目中承上启下的重要衔接部分,既要贯彻落实上级部门下达的规划编制要求,又要向下级乡镇传达并引导具体的规划路径安排。根据县域的不同识别特征,研究其内在的发展诉求,结合相关因素考虑,以主要驱动力为主导形成一套合理的规划方案对于县域乡村空间布局的构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刘纪远、张增祥等(2009)认为,国家宏观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及社会经济发展是21世纪初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1];郭晓东、马利邦、张启媛(2012)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在基本生活需求与改善生活条件的内在驱动力、基本价值观、市场参与能力,以及政策制度的约束力和驱动力等多种因素的对乡村聚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2];王竹、沈昊(2016)以景观变化为驱动力,做出乡村的空间规划探究[3];朱纪广、李小建等(2017)分析以交通、特色产业、政府机制为向导的空间形成机制[4];薛东前、陈恪、贾金慧(2019)将地势、河流、道路、人口、经济、工业化与城镇化、政策调控等作为空间规划的驱动因素[5];杨欢、何浪(2019)基于“驱动力—状态—响应”的理念,对乡村空间进行划分,提出具有适宜性的空间整合模式[6]。

本文以产业发展、生态修复、管控治理为三大初始驱动因素,结合县域乡村不同发展,为有效地实施县域乡村空间规划,形成系统、有序空间格局,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一定依据。

乡村区域的发展有很多重要的组成或推动要素,这些要素在空间发展中所占的比重和地位是不相同的,某个更具活力的要素一定会影响或推动其他要素的存在,这种最活跃的要素就是乡村区域的主导驱动力。乡村社会是一个由比较封闭的发展模式到比较开放的城乡统筹谋划模式转变过程。乡村振兴需要有效地解决相应不平衡性问题,诸如乡村空心化及老龄化、劳动力严重不足、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等等。以驱动力为主导的乡村规划,成为解决不衡性问题的切入点。

第一,产业发展驱动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和经济基础是产业兴旺,以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各生产要素之间协同作用为导向,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转型升级,增加产品附加值,开拓产业多功能性。不同的产业结构意味着乡村区域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具有差异性的土地利用方式意味着不同的生产效益。因此,产业发展对于乡村区域格局优化具有直接显著影响,产业发展成为县域乡村空间规划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产业发展充分挖掘乡村产业特色,依据乡村产业空间格局打造集复合化与景观化为一体的发展模式,驱动促进空间经济效率提升。

第二,生态修复驱动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是生态宜居,聚焦生态恢复、保护优先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协同化治理,因地制宜地打造绿色空间区域。生态修复投入的多少决定着区域环境的改善和生态效益的提升,对生态修复的重视程度对乡村地区不平衡发展具有正向驱动作用,分析重点生态功能区退耕还林还草等修复性工程、权衡保护与发展造成的人地矛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所在,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因此,生态修复对于乡村区域格局优化具有直接显著影响,生态修复成为县域乡村空间规划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生态修复发展充分挖掘乡村资源,依据乡村生态空间格局打造保护与发展为一体的发展模式,驱动促进空间生态效率提升。

第三,管控治理驱动力。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发展和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体系严格实行用途管制,坚守用地原则,加强土地监管,逐步完善各项规划机制,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一定要以“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乡村社会的发展水平提升与乡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避免制度与实际脱离的现象。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各部门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核心领导作用,管控治理驱动的县域空间规划以法治为本,深入推动着乡村内部发展不平衡的局面扭转。因此,管控治理对于乡村区域格局优化具有直接显著影响,管控治理成为县域乡村空间规划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管控治理发展充分依据乡村社会空间格局打造制度与发展为一体的发展模式,驱动促进空间社会效率提升。

以驱动力为主导的县域乡村发展规划驱动促进乡村空间经济效率、生态效率和社会效率的提升。

(一)产业发展驱动提升乡村空间经济效率。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实施,许多乡村地区为了促进产业兴旺、解决空心化和老龄化的问题,着重关注产业的发展。

1.产业类型发展。以产业为主导驱动力的县域乡村空间通常可以分为以第一产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型、以一二产业为主的农工混合型以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型。重庆市荣昌区以乡村产业为主导驱动力,根据乡村地类结构,对乡村产业分区,划分乡村产业类型[7],将产业类型分为传统农业型、现代农业型、农工混合型以及非农主导型。传统农业型地区以传统的农业种植业为主导,具有生产条件落后、交通条件差、地质灾害频发的特征;现代农业型地区作为重庆市重要的粮油生产区,具有乡村土壤肥沃、耕地分布比较集中、生产条件优越的特征;农工混合型乡村则坐落着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其种植业与工业并重发展,从而带动着经济水平的提升;非农主导型乡村以工业和旅游服务业为主导产业,其人口密度较大,土地利用强度较高,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建设区域。

2.转型发展。江苏省无锡市将乡村产业视为主导驱动力,根据地域特色,乡村形成新型农业推动下的环境优化型、工业升级引导下的分离与集中型和三产发展促进的特色塑造型三种具备产业特色的乡村空间转型模式[8]。

(二)生态修复驱动提升乡村空间生态效率。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实施,许多乡村地区面临着保护与发展关系矛盾的问题,尤其是许多生态敏感的欠发达地区。

1.山地和河谷平坝生态修复发展。云南省滇西地区90%以上都是山地,河谷平坝不到5%,适宜城镇发展和耕种的地区都集中在河谷平坝[9],城镇建设占用大量农田,致使空间资源要素配置比例失衡。山地和河谷平坝生态修复成为云南省滇西地区乡村振兴的重点内容。

2.旱塬生态修复发展。渭北乡村旱塬区位于渭河平原和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之间,防范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面临着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结合坡度、坡向、高程、河流、规模、道路等多种空间因素考虑,旱塬生态修复成为渭北乡村振兴的重点内容。

(三)管控治理提升乡村空间社会效率。

实施管控治理的职责边界明晰,涉及到各部门权力与利益影响的耕地、湿地、林地、园地、荒地等地之间规划使用的管控,避免交叉沖突。

县域乡村空间发展规划引导并控制乡村空间发展向良性方向逐渐转变,使乡村空间加快新陈代谢速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三生三产”复合。

乡村生产空间中的耕作方式比较粗放,土地细碎化现象较多,进一步导致耕地抛荒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农民在生活空间里常常会产生人地矛盾,人居环境被各种垃圾污染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存在着许多住宅分布散乱、用地效率差的问题。在乡村生态空间中,由于村民对环境问题的轻视与工业制造的排放造成土壤污染、水源污染、大气污染的问题日渐严重。由此看来,县域必须明晰空间规划的必要性与空间重构的重要性。

以产业为主导驱动力的县域乡村空间发展特色农业,同时扩展第二三产业,集生产、加工、制造、采摘、销售、参观等一体化,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复合空间的整合建设。安徽省合肥市凤桥社区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中心建立了多家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园。农业生态园主要以特色种养业为主,部分为传统农业,拓展发展休闲农业,将生态农业景观化[10]。在各项规划发展政策的驱动下,复垦宅基地,将分散的农户集中搬迁至设施比较齐全的村民中心,由此便可实现劳动力聚集,为打造集中化、高效率的产业基地提供便利。在生活空间方面,乡村社区能够实施统一管理,完善学校、医院、农贸市场等基础服务设施。村民垃圾可实行统一处理,避免垃圾被乱丢至多处对村容村貌造成不利影响。该地区通过产居一体化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重组,将初始以产业为驱动的空间规划为“三生三产”联合发展的复合性空间。

在乡村振兴发展中,传统农业型空间区域应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筛选出不宜耕作的土地退耕还林,促进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优化种植结构,以绿色产业代替传统农业种植方式,孕育特色农业,对初级农产品加工,在做好第一产业的基础上适当发展第二与第三产业;现代农业型空间区域要进一步提高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培育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农业产品;农工混合型空间区域应当重视周边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提倡发展生态农业,保证该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能够顺利推进;非农主导型空间区域的目标则是充分利用城镇边缘地区的农业景观,进一步完善农业园区的建设,加大观光旅游业的宣传力度。

(二)移民搬迁、土地整治以及产业重构。

乡村生态系统和其他的非纯自然的生态系统一样,由人工和自然要素共同组成,它们之间相互干扰、相互融合形成一种多结构、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复合人工生态系统[1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壮大的基石,乡村的生态空间是生产和生活空间的基础,生产和生活空间又影响着生态空间的运作。乡村的基础环保设施缺乏建设与完善,生产废弃物和生活垃圾随意乱丢以及不正确处理的现象频频发生,对乡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与破坏。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时常处于失衡状态,尤其表现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方面,直接降低农业生产效益。

乡村生态环境脆弱不堪的零星居民点空间规划应以生态移民为起点,组织发动相关部门对分散的零星居民点进行搬迁引导,使分散的小农户向地势较低且相对平坦的区域合并迁移,兴修农田水利设施。此举措不仅可以很好地保护水源涵养区和生态保护区,还有利于之后的生态功能的修复工程。保留居民点空间区域重点放在土地的集约利用上,开发土地综合整治技术,进行适当的土地整治。废弃或闲置的宅基地,避免一户多宅与土地资源的浪费的现象,将土地盘活利用,改善土地用途,推动该空间区域经济水平的增长。作为具有良好区位优势的中心居民点的空间,完善道路交通设施,加强产业连通性,积极拓展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把山、水、林、田、湖的生态景观注入到产业中,充分激发乡镇村庄之间各要素的流动,利用其连接城乡的枢纽效应,推进城乡共同发展。乡村地形地势、土壤质量、河流道路分布都是影响县域空间规划布局的客观条件,应将其划入乡村空间重构的重要因素中。土地整治是乡村空间重构过程中的强硬基石,为了避免乡村聚落空心化现象的加重以及构建出生产有序、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县域乡村空间,将土地整治与产业重构列为进一步优化新渠道,实现真正的空间可持续发展。重庆市石坪村土地整治逐渐迈向综合化、生态化模式,土地利用由传统粗放耕种向规模化、精细化种植转变,产业结构由单一种植向一二三产业链闭环延伸,实现了土地整治—产业转型—乡村重构的无缝接合[12]。通过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重庆市石坪村产业发展集采摘观摩、趣味体验、度假休闲于一体化,吸引着外来投资,为村民谋幸福。

(三)多规合一,信息联动。

县域乡村空间规划中各部门方案策略不一、上下层级管制不衔接的问题,要想实现空间规划的一张蓝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多规合一”的政策,避免各部门层级之间管控不统一导致的相互冲突。运用国家整体策略引导县域空间规划格局优化,是县级政府科学合理地对空间格局进行优化的必要手段。

1.以國家政策为统领,各部门层级之间形成统一的目标并达成共识。各部门层级之间相互沟通建立兼顾多方利益的协调机制与统一管理平台,通过制定规划目标、发展定位、实施战略等重大事项构建规划框架,进而形成各资源要素合理配置的优化布局。同时,推进“多规合一”改革应明确推进改革的“减量规划”思维,树立“红线意识”[13],根据不同尺度与层级空间规划的相关管控要求分级落实,并保持各个规划的用地标准、生态红线与城镇边界等相统一。在建立总体指导思想的基础上,以管控治理为驱动的县域空间规划需形成用途管制体系,其管制要素由单一走向保护农业用地、发展建设用地、开发闲置土地的多元化方向转变,辅以配套政策加强“农地、农有、农用”的管制,有序地推进限于国土空间的集约高效发展。

2.机械地生搬硬套一些规划策略,很可能导致“千城一面”的现象,没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会丧失乡村原本的特色。自然在乡村规划中担任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乡村的空间规划要从实际出发,把乡村与自然看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按照其本身的发展规律,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规划方案,因地制宜,生产活动顺应自然,生态环境尊重自然。为了推进县域空间规划的开展,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使得规划方案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作为重要标准,要严格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的要求,分类指引,加强空间规划的顶层设计。同时,应建立“多规合一”的指标数据库,把城乡建设、土地资源、道路交通、环境保护等空间要素叠加至一起,建成全县统一的信息联动平台,进行差异化管控的同时实施精细化管理,科学地统筹农业、生态和城镇功能空间。

参考文献:

[1]刘纪远,张增祥,徐新良,匡文慧,周万村,张树文,李仁东,颜长珍,于东升,吴世新,江南.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分析[j].地理学报,2009,(12):1411-1420.

[3]王竹,沈昊.基于景观变化驱动力的乡村空间规划策略研究——以浙江莫干山镇劳岭村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6,(2):6-10.

[4]朱纪广,李小建,王德,牛宁,杨慧敏.传统农区城乡体系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形成机制研究——以河南省周口市为例[j].人文地理,2019,(4):126-134.

[5]薛东前,陈恪,贾金慧.渭北旱塬乡村聚落演化的影响因素与空间重构——以黄陵县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22-30.

[6]杨欢,何浪.基于“驱动力—状态—响应”的乡村聚落类型划分及空间整合模式研究——以咸阳市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9,(8):11-18.

[7]魏耀华,陈荣蓉,杨朝现,信桂新.丘陵区村域乡村性空间分异及发展类型研究——以重庆市荣昌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3):170-175.

[8]陶岸君,王兴平.市县空间规划“多规合一”中的国土空间功能分区实践研究——以江苏省如东县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6,(9):17-25.

[12]闫建,姜申未,熊想想.基于产业发展与土地整治联动的乡村空间重构研究——以重庆市石坪村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9):79-89.

[责任编辑文娇]。

特色乡村建设论文(通用16篇)篇七

文化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文化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超前性主要是指具备战略的眼光,所生产的产品不仅要具有区域文化的特色,而且还能引领当前的时代潮流。

摘要:总的来说,以农业为主导实施多种产业的相互融合,能够更好地发挥农村文化产业所具有的服务性以及辅助性等功能。

立足于彼此交叉、融合和渗透,能够产生新的产业形态,让现代农业与农村文化产业实现共同发展,进而促进农村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关键词:产业融合;农村文化产业。

一、产业融合背景下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对策选择。

1.提升产业融合的责任意识以实现农村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发展经济是各地政府的职责之所在系,也是本区域之中所有人应负的责任,因此,政府和本区域之中所有人均应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全力积极维护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文化上的传承。

这样一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实现本地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这是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重要责任之一。

对于诸多农村地区来说,其区域之内特色文化产业往往积淀相当深厚,文化产业传承的任务极为艰巨。

要相积极传承特色化文化,不仅要注重于保护,而且还应当对特色文化产业资源实施更为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依赖于市场化的运作与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积极做大与做强我国的农村文化产业。

如此才能为文化产业之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有鉴于此,各地方政府均应在保护与传承文化产业经济责任意识的带动下,全力支持与引导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取得新的发展。

2.出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提升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农村文化产业所具备的独特竞争优势就在于特色化。

在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应当致力于发挥特色,展现出优势,这就无法离开政府的积极指导与规划。

政府所提供的政策性支持能创设出一流的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发展情境,从而营造出肥沃土壤,落实文化产业经济今后发展的趋向,提升文化产业所具有的凝聚力。

各级地方政府在当地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发展中应当着力体现出规划、引导以及管理等各项职能。

要在实施充分调查与科学研判的基础上,全面掌握我国农村特色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依据我国目前的产业政策,依据本区域的特点以及优势,健全完善符合当地农村实际的农村文化产发展规划,积极推动特色化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规划中要做到以绿色文化产业观为主导,积极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实现进一步发展。

3.推动产品和经营模式创新以提升农村文化产业的活力。

持续创新是我国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就当然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经济所提供的各类农业产品具备了质量不高、服务层次较低等问题,由此而导致农村文化产业经营模式的发展欠缺活力。

文化产业经济能够为现代人直接提供的主要是精神上的消费品,所以,要求文化产品以及服务应当扎扎实实地立足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的创新性开掘,以目前已有的农村文化资源为前提,积极开展文化再造,满足持续变化的精神层面上的需求。

要按照消费需求所出现的新变化,运用产品创新以实现产品与服务具有适应性、超前性以及高质性。

适应性主要是指应当观察市场的变化,让产品能符合广大客户的切身需求。

超前性主要是指具备战略的眼光,所生产的产品不仅要具有区域文化的特色,而且还能引领当前的时代潮流。

高质化主要是指要合理地融入现代新元素以及新技术手段,持续提升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做到以质取胜。

在农业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之中,还应当适时从政府主导往市场运作进行转换,从而真正落实文化产业经济所具有的市场主体地位。

同时,还应进一步强化农业文化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融资方式的多样化,全面鼓励各种不同的经济成分共同来经营我国的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并且积极鼓励广大农民群众进入到文化产业经济市场之中。

二、结语。

总的来说,以农业为主导实施多种产业的相互融合,能够更好地发挥农村文化产业所具有的服务性以及辅助性等功能。

立足于彼此交叉、融合和渗透,能够产生新的产业形态,让现代农业与农村文化产业实现共同发展,进而促进农村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在产业融合程度持续深化的背景下,积极促成农村文化产业与别的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就能推动农村经济取得不断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多种产业的集聚区,进而发展成为动力极大、基础设施设备健全、人才资源丰富、资金力量雄厚的产业链。

参考文献。

摘要:综上所述:乡镇文化站是一种多层次、多视角、多文化的复合型基层文化单位。

是一种以国办文化为主导,以精神文明为核心,以文化网络为布局,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队伍为主体,以提高新农村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满足最基层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当前特别是乡村文化工作队伍人员知识结构偏低。

有的乡村没有从事文化工作的专职人员,有的地方虽然保留了乡镇文化站机构,但人员素质状况不理想。

农民自办文化发展没有得到扶持,基础薄,起步困难,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农村基层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文化站干部普遍以乡镇为主管理,县级文化主管部门无法调配,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不能交流,缺乏活力。

同时,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任务是综合性的,要应对多个部门,难以专心于文化工作。

根据以上现状,笔者认为必须因地制宜,首先是政府要重视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建立健全乡镇文化站的功能,发挥乡镇文化站的作用,然后是文化站要从当地情形出发,制定乡镇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活动深度,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有些少数乡镇党委领导,由于对做好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不是经济条件制约的情况下,乡镇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工作发展滞后。

因此,加强乡镇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建设,首先是乡镇党政领导要提高对做好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认识提高了,措施得力了,工作也就上去了。

文化站也要积极配合上级举办的各种科学、艺术、文化节等活动,向上级反馈乡村文化活动情况,及时得到主管部门的指导,同时收集各种信息,进行必要的文化活动内容的调整与活动形式的更新,及时将外面先进的信息资源传递到乡村,使农民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与时俱进。

三、加强文化站队伍的建设。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做好文化工作的关键,乡镇文化站的'文化员是弘扬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排头兵。

首先要加强自身成员的学习和提高,积极参加上级文化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函授班及加强个人业务自修,不断学习,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

同时,要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先进的文化知识和农业科学技术,加强组织活动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使自己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科学头脑,使农民能信任自己,让他们产生亲切和依靠的感觉。

只有这样,各种文化建设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村落文化的建立是整体乡村文化建设最基础的单元,村落文化是沟通社会与家庭的桥梁,村落文化是农民学习和传播知识的理想场所,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载体,村落文化的发展便于农民直接参与,增进人与人、家庭与家庭、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同时可以调动农民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积极性,可以增进邻里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协作精神,是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前哨阵地。

因此,乡镇文化站应随时与农民保持联系,了解农民的知识需求和精神需要。

与农民一起根据当地的人文特点和经济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五、企业文化的建设。

应对企业文化与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起到积极的作用。

企业文化和农村群众文化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乡镇企业的崛起及经济实力的日益增长,必将有力地推动乡镇文化以至农村整个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化站要利用文艺手段和方式,协助企业组织一定规模的业务活动和联谊活动,协助培训文艺人才,围绕企业文化开展宣传,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使有关企业从中利益,乐于在经费上对农村文化事业作出反馈。

这就为文、企双方长期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新农村整个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六、乡镇文化站要做伯乐,及时发现人才,培养村落中新的文化和科技带头人文化站的成员不能呆在办公室里,必须保持走乡串村的良好习惯,甚至到田头地边去与农民交流,做农民的好老师和好朋友,激发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帮助鼓励村级文化室的建设,有条件的村要加大对文化室的投资力度,建力各类活动室,使农民有地方去,有地方学习。

综上所述:乡镇文化站是一种多层次、多视角、多文化的复合型基层文化单位。

是一种以国办文化为主导,以精神文明为核心,以文化网络为布局,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队伍为主体,以提高新农村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满足最基层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乡镇文化站是最基层、最直接与广大农民群众打交道的文化工作单位,作为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它承担着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职能,是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为一体,服务于农村群众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机构。

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特色乡村建设论文(通用16篇)篇八

摘要:

计算机网络标志着现代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职业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世纪性的发展机遇。中等职业学校如何迈出关键一步,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职业教育,已成为每个从事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者需要考虑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教学质量教学管理。

在全国中职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现场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参加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关于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强调要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为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奠定坚实基础。要充分认识推进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对于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当前要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三是加快培养适应教育信息化要求的师资队伍,四是积极探索和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要通过努力,逐步建立健全教学资源信息化网络体系,显著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构建信息化环境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新模式。加强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一要加强领导,统筹规划。二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三要突出重点,重在应用。四要完善制度,精心组织。

在全国职教界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今天,武汉机电工程学校早已敏锐地觉察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去年上半年开始酝酿该校即开始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并一步一步开始实施。

首先,校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从上半年开始学校领导多次调研、座谈,初步提出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思想。校长20年度总结报告、学校第四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报告、20开学工作报告里三次明确提出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把信息化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作为学校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以育教学信息化为提高中职教育质量的切入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第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搞好学校信息化建设。学校今年成立了相应的机构,成立信息管理办公窒,抽调学校有经验、精通计算机的老师到信息管理办公室抓信息化建设。

第三、加快培养适应教育信息化要求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关键环节,将职业教育师资的信息化培训作为师资建设的重点工程来抓。教师信息素养将成为重要的任职资格条件之一。目前全校形成了重视信息化建设的气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思想已经深入到每一位教职工的`心中。

第四、学校信息化建设循依据需求、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制定的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大至分两个阶段完成信息化建设。首先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建设。实现学校所有科室、多媒体教室、计算中心、实验室、实训中心网络通畅,建立起学校日常教学和管理信息化平台,在一些有条件课程、实验实训项目进行信息化教学。其次用三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设备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建立完善的教学和管理信息化平台(数字图书馆、校园网站、电子邮局、资源库等),服务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建立一批现代化的仿真实训教室,培养一批信息技术素养水平的高的教师和管理队伍。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应与实训基地建设有机结合。实现真正具有现代化特点的职业教育教学及实训,即实物教学和计算机仿真系统的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真正用信息化建设来提高学校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第五、加大资金投入。学校今年上半年投入十多万元完成校园网基础设施的改造。建立起万兆核心交换、千兆主干、百兆到桌面的校园网,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今后几年将陆续投入大量资金建设职业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围绕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系统、数字图书系统、一卡通系统、信息发布系统、后勤服务系统、建立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资源库,建立一批现代化的仿真实训教室等,真正实现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

有国家的职教政策,有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全校教职工的热情参与,武汉机电工程学校一定会以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契机,逐步提高全校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时代的到来,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优秀的技术工人,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特色乡村建设论文(通用16篇)篇九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在我国高校已有较长的开设历史,但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工商管理专业出现了定位模糊、特色不明显、培养目标不清晰、就业导向不明确等问题。在我国,医学院校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已是普遍现象,因此,探讨医学院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专业特色构建至关重要。

(一)专业特色建设是医学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的立足点。

医学院校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与其他普通综合性院校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同小异,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往往各个高校之间互相参考借鉴,使目前各高校人才培养出现雷同现象。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办学时间不长,存在资源配置不均衡等先天性不足,因此,要想使医学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取得长远发展,必须在现有基础上依托医学院校背景,探索专业发展特色。

医学院校的教学资源分布有其特殊性。以长沙医学院为例,医学及医学相关专业占学校专业总数的3/4,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非医学专业均面临办学时间短、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的状况。若不能在现有资源分布状况下,探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探索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培育专业竞争优势,工商管理专业将无法继续立足。

(二)专业特色建设是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发展方向。

就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而言,硕士、本科、高职高专三个层次人才培养区分度不明显。就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本科专业必须具备明显的专业特色和竞争优势,才能够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对接。简单的重复建设、专业介绍粗略、专业更新速度慢、专业实效性不强,是医学院校乃至所有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存在的普遍问题。因此,未来若想在激烈的专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在高校专业排名中不落后,打造专业特色是切入点和发展方向。

(一)专业定位不明确。

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定位与其他普通院校并没有区别,主要是培养工商管理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是就应用型而言,主要针对于哪个领域哪个行业却鲜有明确定位。高素质也往往是一个模糊表述,并未进一步说明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因此,解决医学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问题,首先要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

(二)行业特色不明显。

从目前各个高校情况来看,不论是普通综合类院校还是有深厚行业背景的行业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均未能充分体现行业特色。以医学院校为例,医学院校依托医疗卫生行业发展,享有其他院校无法企及的行业资源。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行业对医疗卫生管理专业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目前医疗院校很少针对行业培养适用性的.特色人才。

(三)课程体系不专业。

作为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专业要求掌握的核心课程包括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财务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这些课程均属于口径比较宽泛的专业课程,并未针对具体的行业或者领域。医学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大多数也是延续传统的做法,存在口径过宽、不够专业的问题。

(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是连接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桥梁。从目前医学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安排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第一,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重不足。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占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40%左右,但大多数医学院校或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均未达到这个比例,人才培养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过程仍然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第二,实践教学行业特色不明确。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到什么样的单位、什么样的岗位,应该根据不同院校的培养特色来具体安排。医学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往往和其他院校一样在普通的企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未能体现行业特色。

(一)服务区域经济,突出行业特色。

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经济分工的产物。各个地区由于人文地理、硬件设施、自然资源等不同,均有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特色。例如长沙市位于中部,是中部地区重要省会城市和交通枢纽,生物制药产业也是长沙市的重要产业之一。作为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要考虑区域经济特色和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要加入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物流、区域企业等相关知识。

医学院校具备浓厚的行业背景,享有獨特的行业资源,在工商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结合行业特色,培育竞争优势,开展差异化竞争。例如,在课程体系中增加行业相关课程如医疗卫生企业管理、药事管理、医疗器械营销、医院服务等;调整传统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对行业有所侧重,在教学案例选择等环节将行业特色与专业相结合。

(二)明确专业定位,重构课程体系。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应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面向医药卫生市场,培养专业人才,服务区域经济。专业定位明确之后,应进一步重构课程体系,保留工商管理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增加行业特色课程。

(三)实践教学与行业特色结合。

作为医学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定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结合行业特色。要充分利用学校附属医院、医疗卫生相关政府部门、医疗卫生相关企业等资源,将学生实践与行业充分结合,重点有选择地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形成差别竞争优势,避免与其他高校同类专业产生同质化竞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加强对经营类本科教育的宏观指导与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12).

[2]王玉波.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色分析[j].学校管理,(11).

特色乡村建设论文(通用16篇)篇十

作为国家发展的栋梁,青年怀揣梦想,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责任。当今时代,青年应勇于奋斗,助力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青年应树立推动农村发展意识,助力乡村振兴。青年作为国家建设的后备军,应将农村发展与人生价值结合,树立推动农村发展的意识,为乡村振兴增光添彩。

青年应发挥个人能力建设家乡,助力乡村振兴。青年人思想活跃、具备创新意识,能为农村的发展带来新鲜活力。近些年来,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青年人纷纷选择回乡创业,依托家乡自然环境、资源优势发展民宿和特色产业,带来了农村的新发展。青年知识储备丰富,能力个性出众,回到家乡既能获得足够的资源支撑,完善发展空间,同时还能满足乡愁情怀,积极助力家乡建设。乡村产业振兴要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发挥地方优势。首先要扬长避短,大力发展传统优势特色产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打造地方支柱产业。

其次要根据本地的自然环境特点、资源、区位、劳动力等优势进行“人物我有”的差异产业引进,将地方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经济优势。最后要充分挖掘地理标志产品的价值,围绕“地标”产品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经营,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民优品牌,以名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青年应积极传承优秀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应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注意对乡村文化的保护,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价值,将挖掘、保护和发展乡村文化的理念融入产业的选择和定位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传统文化若是缺失继承人,将导致民风、民俗退化,缺乏独特性使乡村发展沦为千篇一律而难有吸引力。青年作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应当树立推动农村发展的意识,发挥个人能力,积极传承优秀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特色乡村建设论文(通用16篇)篇十一

1.1成立校本教材编审委员会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其突出“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我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仪器化及先进程度、开展项目及所选检测方法等差距较大,现有教材虽然比较优秀,但多为本科教材的压缩版,涉及面宽而杂,不太适合我院教学。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是广大的县、乡、社区等基层医疗单位,各个单位均有一定数量的仪器,但其先进程度并不高,很多项目仍然以手工操作为主。借助中央财政支持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的支持,我们以我校专业骨干教师为主导,吸收了部分省、市、县医院一线行业专家成立校本教材编审委员会,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与建议下,研究编写专业课程特色教材。确定了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模式,打破传统教材编写中过度的知识、理论的系统性。参照第3版《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结合目前我国医学临床实验室常见、主要的检验项目,融基本知识、必要的理论于技术和疾病诊断标准为一体,实现教材编写的项目化、任务化,尽可能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要求的校本特色教材编写原则。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充分借鉴行业资深专家的丰富经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除部分引用已出版的教材和网络上的资源外,我们重点利用临床科室的优势,采集了大量的典型形态学图片和临床疾病病例等一线资料,充实到本套教材中,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1.2成立行业专家工作室在行业专家中遴选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人员,尤其是我校的优秀毕业生组建行业专家工作室,制定行业专家工作室工作制度,每年定期开展行业专家进校园系列学术活动,邀请他们来校开展各种讲座。以他们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充实着学生,以他们成长的璀璨历程激励着学生,以他们的人格魅力感召着学生,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和人文底蕴、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养。

2完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以形成多元化的实习实训模式。

2.1完善校内专业实验室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实践性很强,实验课时超过总课时的50%。随着招生规模扩大,校内实验、实训设施数量尚显不足。在各级资金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进一步完善了临床检验基础实验室、免疫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化学检验实验室、微生物学检验实验室、寄生虫学检验实验室、卫生理化检验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新建血液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病原学实验室、病理检验实验室、分子生物学检验实验室,并在每个专业实验室安装了教学多媒体系统,极大地满足了课程实践教学需求,丰富了教学手段。

2.2建立医学检验仿真实训中心单纯的课程教学使学生缺乏检验的整体意识,使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存在差距,学生要很经过较长时间才能适应检验科的各项工作。我们整合已有资源,将各实验室的大型仪器设备集中在一起,并适当补充一些先进或必须的设备,引用医院检验科实验室规划设计方案,由院方指导建成校内医学检验仿真实训中心,开展实习前岗位技能训练和综合实训,尽可能实现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2.3遴选和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对已有实习基地进行遴选,适当增添县级医院实习基地,拓展省外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实习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实习和就业需求。按照合作共建的协议,针对校外实训基地的'个体差异,参照实习教学大纲制定相应的补偿教学计划,由学院或实训基地安排行业能手执行教学。校、企双向运行“实习基地共建、人才培养共育、教学效果共评”机制。通过多项举措,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得以全面提升。

3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以实施多方式人才培养模式。

3.1组建专业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库启动专业核心课程优质教学资源搜集、制备和整理工作,将各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件、电子教案、复习题、模拟试卷、实验指导、参考资料、教学录像等资源组建成专业课程网络资源库,方便学生课后自学和提升。尝试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在线课程辅导与交流,实现校内、校外考证辅导与培训并重等多种方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3.2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面对当今的高职学生,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如何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显得至关重要。为此,我们组织教师观摩学习各种先进的、适用于高职学生教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开展以案例分析为背景的情景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通过实验室改造,安装多媒体实验教学系统,建设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等,使形态学教学更加丰富、形象、生动和直观。逐步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区分,推进具有典型高职特色的边教、边学、边做的教、学、做一体化情景教学方法在本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4建成德技双馨的“双师”教学团队。

依托学院《教师进修条例》、《教师参加专业实践锻炼实施办法》、《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选拔及管理办法》、《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等制度条例,创造条件,落实相关制度要求,鼓励教师攻读学位,考取检验专业资格证书,取得“双师”资格。把企业精英、业务骨干作为兼职专业带头人来培养,提升他们谋划专业长远发展的能力。妥善安排兼职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分段式弹性教学,解决其工作与教学的矛盾。通过教师与企业人员的角色互换、互补互助等,加强校内外教师团队精神的培养,不断充实,形成德技双馨的“双师”教学团队。

5改革传统考核方法以建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考核新体系。

摈弃传统的以理论考试为主、技能考试为辅的成绩评定体系,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考核评价体系:(1)规定专业课程必须开展技能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必须参加培训,合格后方可参加理论考试,促使学生必须重视技能的学习;(2)调整成绩评定方法,将理论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比例的70%下调到40%,技能考核为30%权重,另将占总评30%的平时成绩进行细化,执行对出勤、上课态度、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等全方位的评价,尤其是对实验过程的评价有效地抑制了部分学生偷懒、不认真或抄袭他人实验报告等不良行为。这种新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了监督与评价,虽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因其能有效地避免单次考核的片面性和偶然性,使其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合理,因而也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6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设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委员会,科学设计学生评教表、教师评学表、教学信息反馈表、实习生质量调查表、实习单位意见表、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表及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调查表格,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班级信息员搭建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桥梁。建立毕业生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毕业生职业发展监控,统计分析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家长对学生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方面的信息,形成反馈性意见提供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修订的参考依据。以上是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近几年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做法与改革实践,通过各种有效措施的实施,明显提高了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我们期待大家的共同参与、相互借鉴、共同提高,为我国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卫生服务水平的提升共尽一份力量。

特色乡村建设论文(通用16篇)篇十二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一门年轻的专业,师资的建设不容忽视,集中优秀的师资力量,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的根本途径。在选择教师方面,在重视教师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教学水平的同时,也要重视其思想道德素质,要选择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教师,更要重视教师的创新精神,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为小学教育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推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特色建设。

二、结论。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其理论系统尚未完善,仍处于实践探索的初级阶段,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许多空白需要填补,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不断总结经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发展水平。明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完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科体系、加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师资建设,努力推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特色建设,使其在师范专业中脱颖而出,成为教育专业的新兴力量,促进小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特色乡村建设论文(通用16篇)篇十三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学校自身在体育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不足,发展体育教育思路不明确……根据我校实际,提出了通过开展“特色运动项目”来促进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模式,强调开展特色运动项目中应遵循长久、经济、实用等原则,注重“全员参与”与“个别发展”,关注本土资源等,让学校体育教育蓬勃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育、特色运动项目、全员参与、个别发展、本土资源。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教育是强身健体,关乎国家强盛的事业。我校几年前体育教育重视不够,由一般学校到挂牌成为广东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与促进研究”实验基地和嘉应大学体育实验基地,各类特色运动项目在市里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去年,我校确立了“崇经典重体育学英文立校本特色,修道德强身体知世界育莞邑英才”为特色的办学思路。如果把我校教育比作一个百花园,体育教育就是当中的一支奇葩。

一、对学校体育教育发展面临若干困难的回顾。

几年前我校体育教育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困难—-这也是我市小学普遍遇到的难题。其中有政策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但作为学校,我们应该从自身出发,找出体育教育发展中的盲点:

1、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不足。首先思想上不够重视,对学校体育工作仍然停留在“口头上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观念;其次,在制度上缺乏约束管理,对文化课的管理细节较为健全,而学校体育的管理仅仅是纸上谈兵,不够深入和具体;再次是学校对体育设施的投入缺乏力度,使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体育工作者最终只能是应付上面的检查;导致出现课堂上想管就管,不想管也行的工作态度。

2、发展体育教育思路不明确。很多学校都想本校的体育教育蓬勃发展,以此提高学生、教师体质水平,但是,苦于找不到良策。我校前几年也曾在这条道路上徘徊过。如何起步,如何让更多师生参与?如何发挥体育教师的核心作用?以什么运动为特色项目?这些,都是曾困扰我校发展体育教育的问题。当体育教育的思路不明确,就犹如航行在大海中失去航标的船。

为此,我校从实际出发,大胆尝试、精细构思、决定开展体育运动特色项目。

二、我校开展特色体育运动项目概述。

开展特色体育运动项目,不能脱离实际,不能开展些华而不实的项目,而应该立足长久、经济、实用。所以,我校在设置特色体育运动项目时,采取了“全员参与”与“个别发展”相结合的战略。

(一)全员参与——夯实运动基础,营造运动氛围。

我们经过慎重考虑,选择全体师生跑步运动、太极扇、教师健美操、大课间为集体运动项目,营造运动氛围。

让我们看看下表(表1)。

集体运动。

项目。

参与对象。

活动情况。

师生。

参加。

百分比。

1、全体师生跑步,校园动起来。

全校。

师生。

我校每天下午从16:45开始,全校师生在音乐声中跑步25分钟。(见图1)已经坚持三年。我们通过数据统计发现,学生、教师确实能从简单的跑步运动中获益。师生的身体素质确实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病假率也降低了。

100%。

图1。

2、太极扇,弘扬民族运动。

全体学生。

我校逢星期三、五早上8:25打太极扇、逢星期二、四早上8:25做广播体操。(图2、图3)太极扇,吸取了中华传统武术的精华,糅合了武术、舞蹈的动作,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带给人美的享受,深受学生的喜爱。

100%。

图2图3。

3、教师健美操,青春飞扬。

低于45岁以下的教师。

每周五下午,从16:40开始,低于45岁以下的教师参加健美操,其他教师参加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

100%。

4、大课间,运动快乐起来。

全体师生。

100%。

图4图5。

5、芭蕾手形。

全体学生。

芭蕾手形在大课间之后进行。(见图6)它是我校老师依靠智慧研究出来的一套放松运动,它集芭蕾舞蹈、民族音乐、体育锻炼之大成,融健身与审美于一身,在舒缓、徐徐的音乐下,学生静静地、轻轻地完成了形体放松的练习。

100%。

图6。

(表1)。

对集体项目,我校采用齐抓共管的方式:7位专职体育教师团结协作,班主任、科任教师负责各班事务。

集体运动项目起到比较好的促进作用。这几年,前来我校观摩跑步运动、太极扇、大课间的来宾共计1000多人次。由于我校体育运动有了群众基础,我们应该让体育运动百花齐放,各种运动项目都有其特色。

(二)凸显特色——彰显学校特色,树立品牌项目。

1、独轮车。

独轮车运动又称为“益智运动”,是我校富有特色的体育项目,曾在创建教育强镇、教育强市的专场表演中演出,获得省、市等领导专家的好评。骑独轮车,可以锻炼学生的平衡能力和反应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肢体协调能力,通过独轮车运动,学生的身体变得更灵活,智力更发达,身体素质更棒。现在,我校的独轮车队大约有70人组成。(见图7)。

图7。

2、麒麟舞。

自古以来,麒麟是吉祥如意、喜庆热闹的象征。我镇是全国著名的“麒麟舞”之乡,麒麟舞是我镇富有传统的民间艺术,也是一种特色的体育项目,曾在北京大小舞台表演,获得过广东省少儿花会金奖。学生练习麒麟舞,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而且可以训练学生团体合作精神,一举多得。我校麒麟舞特色队有30多名学生组成。(见图8)。

图8。

3、模型队。

我校积极响应市教育局、青科协、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号召,在学校普及“学科学、爱科学”的科普活动。我校组建模型队,包括航空模型、车辆模型,积极参与市里组织的比赛活动。近年,我校模型队取得佳绩。今年,我校成为市“科普特色学校”。现模型队有50余人。

现在,我校的特色运动项目成为我校体育教育的品牌,它们屡次在我校举办的省、市级活动中展示,得到领导、嘉宾们的好评。近三年,前来我校参观学习达1000人次以上。

三、特色运动的效果及意义。

特色运动给我校的体育教育带来了质的飞跃。近年,我校的体育教育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我校承办“广东省第三届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活动”(见图9、图10),教师的观摩课获特等奖,并挂牌成为广东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与促进研究”实验基地(见图11);,我校在“市大课间活动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见图12);,我校举办第五届运动会,得到两千多来宾、家长们的高度评价。现在,我校体育教育形成了以大课间运动、全校师生跑步、独轮车、太极扇、教师集体舞、麒麟舞等项目为特色的局面。它们在全市起到一定的龙头示范作用。

由此,我们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

1、特色运动项目有助于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2、特色运动项目的选取要遵循长久、经济、实用等原则,避免华而不实。

3、特色运动项目的选取,可以采用“全员参与”与“个别发展”齐头并进的方式,让师生都加入到锻炼中来,感受运动之乐。

4、特色运动项目的选取,可立足于本土资源(例如,麒麟舞),才能标新立异,生命力持久。

图9图10。

图11图12。

综上所述,我校开展大课间运动、全校师生跑步、独轮车、太极扇、教师集体舞、麒麟舞等“体育特色运动项目”来促进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模式,对师生强身健体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得到了许多专家、领导、来宾、家长们的高度评价。开展“体育特色运动项目”应遵循长久、经济、实用等原则,注重“全员参与”与“个别发展”,关注本土资源等,才能让学校体育教育蓬勃发展。但愿这支奇葩之花永不凋谢,越开越艳。

特色乡村建设论文(通用16篇)篇十四

针对攀枝花米易县的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和全县农业增收情况,可以看出特色农业对农民增收有一定推动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资金、设施、自然灾害、科技、资源,只要解决好这些问题,米易县的农业发展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关键词:农民增收特色农业。

作用分析。

一、米易县农民增收现状。

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位于四川省西南角,攀枝花市东北部,安宁河与雅砻江交汇区。介于北纬26°42′至27°10′,东经101°44′至102°15′,二滩电站座落其间。全县幅员面积2104.32千平方米,辖8镇,20乡(含9个民族乡)。总人口21.56万人,居住着汉、彝、傈憟、回、白等24个民族。凭借米易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米易农业的发展突飞猛进,米易县蔬菜、甘蔗、水果、畜禽和水产品产销两旺。在新农村建设中,米易县以晃桥国家级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优质水果基地、良种畜牧基地和基层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数据显示,xx年米易县农业总产值11.4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79元,数据显示:xx年米易县农民总收入达13.9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6471.6元,总收入比xx年上升21.7%,人均收入上升25%,但是农民收入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特色种植农户和普通农户,种植特色农产品的农户,他们一年收入最多达10几万元,但是普通农户一年就1万元左右。所以,要建设好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缩小农民的收入差距,大力促进农民增收。

就米易县来说,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的很多,比如说水果种植、蔬菜种植、牲畜养殖、烤烟等等,而且规模大,收入高,他们有的是看到了市场前景和资源条件,有的是政府组织,然后开始特色种养农产品,规模也就不断扩大,给农户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农户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很多种养技术,比如说防病防虫,经营管理,施肥技术等等,有的地方政府也给予了他们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帮助他们们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1.1蔬菜种植米易县的特色蔬菜主要种植青椒、四季豆、茄子、土豆、苦瓜、黄瓜、山药、西红柿、丝瓜、豇豆等。农户都采用大棚种植,小河村盖大棚达145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74.54%,雷窝村盖大棚达145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56.37%,青皮村盖大棚15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33.21%,移民新村盖大棚4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66.7%,种植大棚青椒、苦瓜、黄瓜,一亩大约能收入2.4万元,大棚四季豆一亩大约能收入2万元,山药一亩大约能收入2.5万元,随着种种规模化的种植,蔬菜越来越多、价格也很令人满意、大多是销往外地,比如说成都、重庆、昆明、西昌、西北等地。全县早市蔬菜种植面积4.66万亩,产量15.40万吨,总产值3.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4;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新增的30%依赖早春蔬菜产业,是省内单位面积效益最高的区域。

1.2水果种植特色水果重点发展了晚熟芒果、早春枇杷、青皮石榴等南亚热带水果。重点发展晚熟芒果。xx年,全市水果面积29万亩,产量14.01万吨,同比增长23.9%。面积和产量均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其中芒果13.5万亩,增加1.45万亩,产量3.3万吨,增加0.8万吨;枇杷5.36万亩,产量0.45万吨,增加0.04万吨;石榴1.3万亩,产量0.7万吨,增加0.1万吨。水果中的代表晚熟芒果主要种植在独树村。品种有紫芒、香芒、向阳芒、凯特等等,农户都是成片种植,多的有约15亩,收入约达15万元。该村土地面积6397亩,果园种植面积1200亩,占18.76%,是该村的支柱产业。该村的晚熟芒果主要销往外地,而且价格高,达到5——6元/斤,而且果子较大,大的可以卖到十元一个,收益可观,农民增收明显。

1.3养殖近年来,米易县严格按照我市“大力发展草食性牲畜”的工作思路,结合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工程建设,全面加大种草养畜力度,改变传统养殖方式,推行圈养与放牧相结合的科学养殖方式,多渠道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繁育及推广,在做大存栏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出栏率,确保生产稳步发展,草食牲畜、水产养殖高速增长。

1.3.1牛养殖米易县草场乡建了一个奶牛养殖示范场,养殖场占地2500平方米,现在梅花鹿9头,奶牛、肉牛27头,拥有各类资产折价约50万元。主要从事奶牛、肉牛、杂交选育实验以推广和梅花鹿的繁育、养殖、鹿茸等鹿副产品的加工,现有存栏鹿9只。xx年-xx年计划发展到存栏100头规模。该项目实施以来,累计改良奶牛269头,黄牛391头,水牛100头,已产下杂交一代肉牛485头,出栏350头,饲养18月龄出栏,平均售价4000元/头计算,则可创收350×4000=140万元元,按同等条件下饲养管理出栏1头杂交肉牛比本地黄牛增加纯利润1200元计算,共计增加纯收入为42万元,所以该项目的经济效益显著。

1.3.2猪养殖米易新山乡万民生态猪产业化示范养殖场是一个养猪示范基地,占地面积640亩,采用“公司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topigs优质猪良繁体系,在公司的芒果园扩建topigs祖代猪场,在米易县的果疏基地集中成片发展存栏100头父母代topigs种猪的标准化养猪小区10个,将带动攀枝花市2464示范户进行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实现生猪养殖全过程标准。该养殖场已投入资金300多万,架电2.8千米,建大型生猪养殖场4000多平方米,建沼气池5口658立方米,建蓄水池7口1500立方米,架饮水管4000余米,预计今年出栏生猪5000头,明年出栏10000头,收益明显。

1.3.3水产养殖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丰富的水力资源和独特的立体气候,奠定了水产养殖发展的良好基础,水产业的发展为该县立体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又一重要渠道。目前,米易县拥有标准网箱2400口,养殖水面2.8万亩(含二滩),有水产苗种繁殖户17户,年生产各类水产苗种7亿尾。由于苗种繁殖时间较其它县市早30至50天,已经成为川西南重要的水产苗种早繁基地。大大带动了产业化发展,促进了弄明增收。

1.4烤烟米易县政府围绕打造攀枝花百万担国家级现代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晃桥村国家级现代烟草农业示范点项目,抓以烟水、烟路、烤房、农业机械、收购站点及新农村建设等十大功能性项目建设。投资3805.77万元,在普威、白坡等7个乡镇实施烟水配套项目,修建蓄水池122口4.16万立方米、山坪塘5座5.21万立方米、沟渠65条116.88千米、管网7片116.28千米、机耕道12条40.1千米,整治兴发水库,新增蓄水量61.8万立方米。建成现代烟草农业示范烟田767万平方米,常年轮作区基本烟田333万平方米。全县有11个乡镇、78个村、468个村民小组、7697户农户种植烤烟,烤烟大田移栽4851万平方米,烤烟产量7250吨,,烟叶总产值11537.94万元,,实现烟叶税2002.64万元。仅烤烟一项烟农户均收入13570元/户,人均增收2541元,给农户带来了可观收益。

经营户在米易县,非特色种植农户大约有24716人,占总人口的11%,他们的年收入总值达1.4亿,人均收入达5664元,数据显示:他们的务农收入占总收入的26.42%,经商收入占12.53%,务工收入占61.79,资产性收入占0.61%。他们大多是没有土地、或是没有相关特色种植技术,务工收入是家庭的支柱,他们有开车的、做小生意的、打工的、一般家只留些劳动力低下的人或是基本没劳动力的人,在家里种点农作物,比如玉米、小麦、稻谷等,能自给自足,还能有一定结余,但是主要收入还是外出务工所得,另外,外出务工的收入和家里那些特色种植农户的收入相差不多,而且他们认为在家务农更累,没有外出务工自由、轻松,所以就决定长期在外务工。在外务工的人大多都是有一定工作技术、年轻,都是工作比较稳定、工资待遇也比较好,有一个好的工作岗位,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还能有很大一部分结余,生活相对也比较宽松,他们就习惯了在外打工,所以就不愿意回家种地。

四.特色和非特色的对比分析。

农业类型人数种植规模/亩总收入/亿元人均收入/元。

特色种植15918422600012.557884。

非特色247161286451.45664。

4.1资金问题要让农户增收,当然会有投资,但在投资方面就有问题了,农户的流动资金不多,资金问题就严重影响农民的增收,对于少部分的普通农户,资金基本上能周转,因为他们的资金挪动小,只是少部分的种子钱,肥料钱,基本没有科技投入,而且规模小。对于经特色种植的农户,他们的资金流动就大了,他们的规模大,技术要求高,对于米易县的特色种植农户,41.0%在种植过程中遇到了资金困难,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生产资料,他们的增收就出现了困难,他们尝试着向银行贷款,但手续麻烦、缺少抵押品、缺少担保人这些因素让他们贷款难,甚至贷不到款,特色种植收入就大打折扣,大大降低了农户增收总值,资金成了农户收入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只要农户有资金来源,生产资料就能供应,规模就有了保证,当然就为农民增收加了一个筹码。

4.2设施问题在农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从事种植还是养殖。比如说水利基础设施、防洪、防泥石流、防风等基础设施。就米易县而言,主要是水利基础设施,蔬菜防冻,对于特色种植农户(水果种植、烤烟种植、蔬菜种植)而言,这是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旦缺水,水果品质低、产量少;一旦霜冻,蔬菜大规模死苗,损失极大。在蔬菜种植过程中采取了应对措施的占62.2%,其中政府帮助的占46.0%;在水果种植过程中采取了措施的占11.5%,其中农户自己采取措施的占9.6%,政府采取措施占1.9%。从中可以看出,政府更看重蔬菜发展,对于水果,相对的基础应对灾害的设施基本没有,所以水果产量和质量达不到最佳状态,所以对水果种植而言,水利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户收入的高低,要想增加农户收入,必须解决水利设施,这样才能种出品质好,产量高的特色水果。

4.3资源问题(土地/地理位置)每一种生物都有一个适合自己的生长环境,农产品当然也不例外,在攀枝花这个特殊的城市,根据海拔的不同,发展了不同的农产品。金沙江干热河谷层(海拔1500m以下)。以发展特色水果(包括芒果、石榴、枇杷、桂圆、荔枝、柑橘、鲜食葡萄等)、早市蔬菜、鲜食玉米为主。低中山温湿层(海拔在1500~2300m间)。主要发展坚果、畜牧、水产、烤烟、蚕桑、雪梨、桃、苹果、樱桃和酿酒葡萄等。中山高原寒温层(海拔2300m以上)。以发展干果、生物药业、畜牧业为主,在这些地段的农户大多都发展起了特色农业,其中土地资源的88.47%发展为了特色农业,在大规模种植下,收入可观。对于部分农户来说,土地少成了最大问题,一些农户眼看着邻居逐渐富裕,自己的收入始终不多,就是因为土地资源少,规模小,收入相对较低。所以一旦土地分配均匀,贫富差距就会渐渐缩小,就有助于大规模的发展特色种植,促进农民增收。

4.4气候及自然灾害问题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气候及自然灾害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户的增收,就米易县而言,干旱、大风、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阻碍着当地农业的快速发展,55.0%的农户自己采取措施抗灾;10.7%的农户在政府的帮助下实施抗灾保收。自然灾害后,政府给予了一定补助。由此看出,在应对灾害时,大部分农户束手无策,政府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也相对较少,导致农户收入大幅度降低。所以,要让农户增收速度加快,首先就要解决气候及自然灾害给农产品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采取应对灾害的相应措施,这样才能保证米易县的'农业朝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才能促进农户增收。

4.5科技问题科学技术在农业的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数据显示,特色种植农户中93.1%的农户需要科技支持,比如说种植、防虫、施肥、嫁接、管理、育苗等技术,但是其中只有33.3%的农户得到了相关的技术指导/培训,由此可以看出,农户对科技的需求远大于所提供的科技服务,农户迫切希望得到相关技术指导,特别是大规模种植的农户,个别的甚至自己花钱去学习,然后应用到种植当中。有了相关技术,种植出来的农产品产量高、质量好,农户收入也相对较高,多的达10万元/年,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所以科技也制约着农民的增收,只有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大量投入科技,才能推动农业的发展,才能促进农民增收。

五.解决对策。

5.1资金问题针对农户资金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办法解决,一是创新农户担保体系;拓宽业务范围,积极创新贷款担保方式,银、企、农三结合,发放“企业担保”贷款,组建农户贷款担保机构,完善农户贷款担保体系,延伸便农优惠政策,降低收费标准,同时,各地农户也可以自愿成立相应的农户贷款担保协会等组织,设立基金为协会成员贷款提供担保。另外,可以推广农户信贷保证保险来解决农民贷款难;农户小额信贷保证保险是针对农村小额贷款借款人还款提供保障的保险。小额信贷保证保险的投保人是申请贷款的农民个人或小型农村合作组织,在保险期内,如果个人或小型组织产生还款风险,银行将按协议追讨,对仍不足以清偿借款本金和利息的剩余部分,保险公司将负责赔付。投保保证保险将使得符合条件的投保人在获得保险机构的支持之后,在没有抵押、没有担保的情况下,也能够从银行获得小额贷款。以上模式的共同点在于建立了政府、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三方合作机制,由政府带头,保险公司提供保证保险,银行在此基础上贷款给农民,三方相互合作,为农民小额贷款各尽其责,共同为农业再生产和农民增收保驾护航。

5.2设施问题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必不可少,就米易县而言,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蔬菜防冻基础设施建设。所以,要让农户有意识建设基础设施,政府就得起到带动作用,大力协助并组织农户修建水库,修筑后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补助或是奖励政策(政府需投入一定资金),推动水利设施建设,解决农户在种植过程中的缺水问题。针对蔬菜防冻,就只能增盖大棚,在这方面,只有充分带动群众的积极性,一方面鼓励群众增盖大棚,发虎先锋模范作用,,一方面政府给予支持和鼓励,给盖大棚农户给予一定奖励或补助(政府需投入一定资金),全面带动农户大规模大棚种植,所以,在设施方面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主要是资金方面,加大投入,共同促进农业发展,带动农户实现增收。

5.3资源问题在米易县,资源方面主要是土地分配问题,根据土地法的分配条例:土地承包期内,因自然灾害严重毁损承包地等特殊情形对个别农户之间承包的耕地和草地需要适当调整的,必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农业等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但是在正常的情况下,每隔三至五年,经村里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代表同意,土地法就应该规定村民委员根据农民家庭人口的变化可以对土地进行适当的调整。另一方面,可对零散土地进行整合,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种植,但现实生活中却有另类现象阻碍了土地科学流转的工作,一是村干部无作为现象的阻碍,二是少数不能服从多数的阻碍。由此可见,要想做好土地科学流转工作,一是村干部要有为民服务热情和因地制宜认真负责的心态,二是要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只要是为大多数农户谋利益,有利于土地科学流转工作,就要勇挑重担认真负责。三是要建立健全乡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规范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种植,促进农户增收。

5.4气候及自然灾害问题就米易县而言,干旱是影响农户增收的主要自然因素,也是唯一可以通过人为补救的,而且旱灾影响也最为广泛(水果、蔬菜等等)。对于霜冻,也可以通过盖大棚解决,而对于少数大风、冰雹基本上没有应对措施,对此,就把问题规划到设施上了,只要政府带动农户修建水利设施,增盖大棚,就能解决自然因素对农户造成的损失。

5.5科技问题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中最关键的群体。要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为核心,以领军和骨干人才为重点,围绕农业产业急需的生物育种创新、动植物疫病防控等领域,打造创新团队,形成人才高地。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为抓手,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积极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着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能够有效服务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用人才队伍。农业部现已确定,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要达到1300万,要达到1800万,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2年。重点是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农村生产型人才、农村经营型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的培养。这样一来,农村的科技问题能得到实质上的解决,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六总结就米易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对农户增收的作用来看,农户通过特色种植,达到了一定的增收效果,但是在农户特色是种植过程中,任然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笔者通过对种植中的资金、设施、资源利用、气候影响、科技等问题的分析,提出一系列应对措施,望米易县政府和农户一起实施,让米易县的特色农业的发展提升到另一个新高,把米易县农户的增收数额定格到更加理想的高度。

特色乡村建设论文(通用16篇)篇十五

在当前的教育领域当中,为了对人才培养的全新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特色班级建设的理念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在继续教育学院当中,通过对特色班级的建设,能够更好的促进个人全面发展、提升创新能力、突出特点、增强研究能力、提供良好的就业发展前景,对于继续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基于此,本文对继续教育学院特色班级建设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以期推动继续教育效果的提升。在当前很多继续教育学院当中,为了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纷纷进行了特色班级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期能够面向新形势下的社会发展及要求,更好的培养和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继续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一种发展和延伸,在高等教育领域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对于终身学习也有着极大的影响。对此,应当通过特色班级建设,提升继续教育的.效果,从而使继续教育学院的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在特色班级建设当中,特色指的是与其它事物存在本质区别的,自身独有的特点。在继续教育学院当中,特色班级能够对学院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加以体现,在培养质量、教学条件、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育目标等方面,都存在着较为良好的水平。在继续教育学院特色班级建设当中,通常具有独创性、一般性、先进性、稳定性、发展性等特点。在班级特色班级建设中,体现处独特的个性和特殊性,同时也具有普通班级的共性。特色班级通常能够对学院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办学思想加以反映,基于社会的实际需求,结合学院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建设。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进步,特色班级也会随之发展和转变,不断的对新的特色和亮点进行融入,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继续教育学院特色班级建设当中,包含了很多中不同的形式,同时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了专业发展、双科并重、第二学位、辅助支撑、合作办学、专业强化、继续深造、特色试验等类型。针对某一学科,建立专业发展型特色班级。在毕业后,能够取得双学位的双科并重型特色班级。在第二学位型特色班级中,学生能够同时对第二学位进行攻读。辅助支撑型特色班级中,通过辅助学习对主要学习提供帮助。合作办学型特色班级可以由继续教育学院和企业、机构等进行联合开办,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衔接与融合。专业强化型特色班级是对本专业的教学进行进一步强化,提升办学实力。继续深造型特色班级具有本硕、本博、硕博等连读的方式,实现继续教育学院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深造。在特色实验型特色班级中,具有很多不同的类型,通常会具有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某些方面的特色。

对于继续教育学院来说,为了更好的进行特色班级建设的实践,首先应当对工作理念制度进行创新,能够对特色班级建设的需求加以满足。从学院领导到学生都应当进行清晰明确的认识,对经费投入、课程设置、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制度的创新,为特色班级建设事件提供支持。在特色班级建设中,应当对人才培养的方案、目标等加以明确,并对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建立。根据学院自身的办学特点,结合社会中对人才的高等人才的实际需求,对特色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更好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快的融入社会。在确保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上,应当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增加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渐转向启发式教学模式,加强对能力的培养,例如可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探究式教学、实践性教学等方式。在继续教育学院特色班级的建设当中,班主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师资队伍的建设当中,应当加强现有教师的培养,加大力度对一些优秀的特色教师进行引进,对兼职教师队伍的建立加以重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可以和其它的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办学,实现师资力量的良好整合与共享。在特色班级的建设中,充足的资金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应当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同时,应积极吸引社会中的企事业单位在特色班级建设中进行积极的参与,从而获取更多的资金来源。拥有充足的资金,就能够保证特色班级建设良好的软硬件条件,从而更好的发挥出特色班级的作用。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领域当中,继续教育学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其中包括了短期培训、远程网络教育、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等部分。在继续教育学院的实际教学当中,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应当致力于对特色班级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强化继续教育的教学效果与质量,从而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社会的高等人才。

特色乡村建设论文(通用16篇)篇十六

特色是现代高校竞争中占据先机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之后,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高校要明确自身定位,突破同质化倾向,形成特色的办学理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的提升,大学需要根据自身的特殊优势,提高专业的特色水平,形成高校核心竞争力,确保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工商管理专业是我国经管类院校中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未能突出高校特色。因此,文章主要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行业背景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旨在推动高校特色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

1.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人才培养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最核心的要素。目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主要是根据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教学计划为基础,但是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方面存在“大一统”的现象,培养目标不明确,定位存在偏差,缺乏特色,没有结合高校的优势。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偏差不但浪费了教育资源,且导致人才培养出现问题,使得学生无法满足市场的要求,从而导致就业难现象的产生。

2.课程设置不合理。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因此高校人才培养中强调多学科交叉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结构扎实。但是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可以发现存在多而杂、侧重点不突出的现象。同时,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缺乏行业背景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使得毕业生在就业中遇到了许多的问题。

3.教学方法简单。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并有效解决。但是在调查中发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多在毕业之后就直接进入学校进行授课,没有实践经验,在教学时无法融入自身的体验,导致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强。同时,在教学活动中仍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对学习的积极性下降,缺乏动手能力。而工商管理岗位需求的是能够实际解决问题的人才,无法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会限制其未来的发展。

4.实践活动过于形式化。

实践教学活动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中都安排了相应的实践环节,且校内开设了实验室、实训课程以及校外的暑假时间、毕业实习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实习场所不固定,多数学生都是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实习的内容较为简单,只能了解到一些简单的运作流程,对未来工作的帮助不大。学生的实习报告也相对简单,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与评价制度,难以对实践活动的质量进行科学评价。

学科建设目标基本上奠定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定位,同一所学校对于不同学生的人才培养也有不同的目标。在行业背景下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需要根据高校自身的优势以及专业特色,确定教学目标,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尤其是要充分凸显人才培养的综合性与个性化。明确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系统掌握工商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技能,熟悉行业背景、生产运作流程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根据行业中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各种单位的用人倾向,调整现有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设置的行业特色,优化理论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以及技能课程的课时。应当重点加强两方面课程设置:一方面是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建设,结合行业特色并以实践活动为指导,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方法以及情境的研究,尤其需要重视结合行业背景的环境特征,不断吸收各种研究的经验与成果,注重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经验,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传统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另一方面需要重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由课程教师、实践导师以及企业共同合作进行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练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印象。同时,还可以通过创办学校实践基地,让学生在校期间进行模拟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对于其教学质量具有直接影响,为了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可以从企业引进相应的人才,在合作企业中寻找管理人才来进行授课,或是聘请专家开展座谈会,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提供辅导授课,从而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同时,可以让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或是外出深造,了解行业需求,从而提高行业特色。

4.构建特色的实践缓解。

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学校可以利用合作企业的优势,通过举办相应的模拟管理比赛,例如策划营销、管理决策等比赛,让学生通过竞争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并突出行业特点。目前国内外经管院校在实践活动中多使用了计算机模拟软件进行演练,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利用假期进行实习,从而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能够在实习活动中应用到所学的知识,能够生化理论知识,同时能够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较好,还能与合作企业经定向就业,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或是参与各种课题研究,在研究探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座谈会议,让管理专业人员或是企业家来讲述自身的经验,改变传统单一的授课方式,扩展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交流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高校也要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效率。

结束语。

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需要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结合高校以及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高人才培养效率与质量,为行业输出更多综合型高素质人才。行业背景下高校特色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中,需要将行业特色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化行业意识,从而为行业发展输送人才。还需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断的改进,提高教学效率,凸显专业特色,这样才能够发挥高校的优势。

相关范文推荐

    打暑假工的收获与体会(通用20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对所经历、所感受到的事物和经验的总结。手里有一份珍贵的心得体会范文,那么,你就拥有了无穷的学习和思考资源。在这短短的10天的学习时间

    初中数学组教研组工作计划(精选12篇)

    教研需要教师具备观察能力和创新精神,勇于实践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下是一些教研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在教研中带来一些思路和启发。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新学期里,我们

    java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实用20篇)

    转正工作总结是对我过去一段时间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进行全面回顾和总结的一种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转正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尊敬的领导:我于软件开发

    幼儿学英语心得体会(热门18篇)

    心得体会是对过去经验的回顾和反思,可以让我们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以下是一些通过写心得体会能够提高学习和工作效果的案例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第一段:引言(约2

    社团心得体会及感悟(优质17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梳理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感受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与思考深

    教师优点自我评价如何写初中(热门19篇)

    自我评价需要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从而得出准确的评价结论。以下是一些自我评价的例子,供您参考,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灵感。学生的不断学习就是收获知

    消防月活动总结(模板16篇)

    活动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活动的成功因素和失败原因,为未来的活动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活动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

    情侣减肥合同(实用13篇)

    合同协议是商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能够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为后续的合作提供保障。在参考合同协议范文时,请务必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

    体育心得体会内容大全(16篇)

    通过总结心得,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下面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路和灵感。近日,我参加了一场有关体育教学内容的讲座,它

    思政读本心得体会(精选12篇)

    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挫折和困惑,但经过总结,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思政类课程是高校教育中重要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