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来的故事英雄事迹 英雄事迹的故事(通用9篇)

时间:2023-10-15 作者:笔舞雨来的故事英雄事迹 英雄事迹的故事(通用9篇)

致辞致谢不仅是对他人的感激之情的表达,更是对自己成长和发展的一种忠诚和收获的展示。一篇完美的致辞致谢需要有恰当的语言和精心的组织结构。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感恩致谢的经典范文,希望能激发大家写作的灵感。

雨来的故事英雄事迹篇一

_战斗英雄;1931年出生于四川铜梁(今重庆市铜梁县)。13岁那年被_军队抓去当兵,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1年3月25日,邱少云作为_的一员,跨过了鸭绿江。

1952年10月,邱少云所在的连队理解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消灭平康和金化之间的三九一高地的敌军。然而三九一高地地形独特,易守难攻。在敌军和我军阵地之间还有三千多米宽的开阔地,是敌人的炮火封锁区。在这样长距离的炮火下冲击,必会导致我军较大伤亡,影响战斗的顺利进行。上级决定采用隐蔽作战,在发起攻击的前一天夜里,把部队潜伏在敌人阵地的前沿,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要使几百人在敌人眼皮底下隐蔽二十多个小时而不能有一个暴露目标。邱少云和他的战友们毫不畏惧,争相请战。临行前,邱少云下了钢铁誓言:为了战斗的胜利,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

深夜,五十多名身披伪装茅草的战士,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那蒿草丛生的开阔地埋伏了下来。

次日中午,敌人的燃烧弹引燃了他身边的草丛,这时,他只须打滚翻身即可避免烧身。但为了避免暴露目标,他严守潜伏纪律,忍受着烈火烧身的剧痛,坚持一动不动,像一块巨石。直至壮烈牺牲,保证了整个战斗的胜利。

黄昏来临,出击的时间到了。战友们怀着满腔仇恨,高呼着为战友报仇的口号,排山倒海般地向敌人冲运河。才过了二十分钟,敌人全部被消灭,三九一高地上飘扬起胜利的旗帜。

战斗结束后,同志们在邱少云潜伏的位置上,看见他用双手在地上抠出的深深的土坑……

1952年10月12日,邱少云牺牲。

40多年来,邱少云的英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人们却不明白,这样一位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英雄,却差点成了无名英雄。

次日中午时分,敌人向潜伏区打来几发燃烧弹,烈火烧着邱少云的衣服、鞋袜,直至烧遍他的全身,可他至死都是一动不动。

牺牲时,他年仅26岁。

战斗结束后,连队给邱少云报请了三等功,此事似乎也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过去了。

据邱少云生前战友林炳远之后回忆说,那次战斗半个月后进行战斗总结,他和邱少云的指导员王明世一同到师里去汇报。当时,一位组织部门的干事要求王指导员举个具体的人或事来谈谈。

王指导员于是提到了邱少云。并说,在执行任务前进行战前动员时,战士们很激昂,纷纷表了态,可邱少云却闷不吭声,因此连里对他很不放心。于是我找邱少云谈心,给他讲了许多革命道理,他也向我表了态:就是被敌人的子弹打中了,也不暴露目标,暴露目标就是革命的罪人。

第二天,他向党支部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在申请书中他表示:为了战斗胜利,愿贡献自己的一切。

可不曾料到,第二天他便牺牲了,真的用年轻的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

那位干事听了王明世的介绍,十分感动地说:这样的英雄行为,太感人了,三等功不行,应报特等功!

于是,29师政治部立即上报邱少云特等功的报告,报请志愿军司令部批准。

报告引起了志愿军司令部领导的重视。

起初,个别领导认为:邱少云但是是战时特殊死亡,算不上英雄,三等功就能够了。但更多的同志认为他严守纪律,为了整体牺牲自我的精神难能可贵。

之后,意见最后统一了,少数服从多数。

1952年11月16日,_领导机关追授邱少云为特等功臣。

同年底,一位名叫郑大藩的随军记者就邱少云的死提出了两个问题:

之后,邱少云的战友李元兴回忆说:“燃烧弹打在邱少云前方两米左右,燃烧液溅到了他的身上,是一寸一寸烧过来的,从头烧到脚,当时我伏在他身后五米左右,亲眼见到大火一点一点把邱少云活活烧死。”

李元兴和其他战友还证明,邱少云右面3米处有一条小水沟,如果邱少云愿意,只需侧向滚即可活命。

应对这些证明材料和见证人的描述,记者郑大藩感动了,他含着眼泪奋笔疾书。

1953年5月18日,《_》用整版篇幅发表了他那篇著名长篇通讯《伟大的战士邱少云》。此文一出,随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

1953年6月10日,_领导机关再次授予邱云少“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追认他为中国_党员,还授予他“模范共青团员”的称号。

雨来的故事英雄事迹篇二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战场,当“集结号”吹响时,挺身而出,永不退缩,这是战士的豪情;当疫情警报拉响时,夜以继日,守护生命,这是医者的温情;当面对求助声音响起时,谆谆叮嘱,殷殷关切,这是侠者的柔情。

__,__一医老年医学科主任,省内著名的呼吸内科专家,从医近40年,前曾在__抗非典战役中任专家组组长,__市甲流指挥部首席专家,获得“抗非典杰出贡献”荣誉。她是湖北省三八红旗手,建国60年__市巾帼女杰。在同事的眼中,__主任还保持着年青时高昂的工作热情和积极的工作态度,做事永远身先士卒,干脆利落。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__一医启动应急响应,组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救治专家组,由副院长、主任医师谭小平全面负责,呼吸内科主任肖卫任专家组组长,老专家__临危受命,与其他两位主任任专家组副组长。此后,__主任每天从早到晚都泡在新型肺炎防控临床救治专家会诊中心,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

她的一天是从了解回顾前一天危重症病人情况开始,接着,是通过网络远程调阅每一个病例的医学影像等检查报告,并听取每个隔离病区治疗小组组长汇报每个病例的病情变化、治疗进展,救治专家组专家共同商量,决策每位病人的治疗方案,因为病情进展很快,专家们要根据每位病人的不同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救治方案。他们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诊疗方案,最后证实与后来湖北省下发的新版防治指南高度契合,这让大家都充满了信心。同时,每天的工作量也可想而知。__却说,自己没有想别的,医生的任务就在于救治患者,把病人治好,才能将传染源控制住。

__主任介绍,她在西院发热门诊坐诊时接诊过一位50岁的患者隐瞒行程,在看过他的医学影像学资料后,再次耐心询问他是否去过武汉,告诉他检查显示有问题并请他对自己负责,这位患者才承认去过武汉。她提醒大家,一定不要隐瞒接触史,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

当然,是否去过武汉并不是唯一的判断标准。黄主任还接诊过一位60多岁的老爷子,他没有去过武汉,每天就是接送孙子上学放学,但根据医学影像学检查结果,__团队考虑,老爷子也许在外出的时候接触了新型肺炎患者,于是立即启动了二级防护级别并向院部汇报。患者发病很快,确诊后就进了重症隔离病房。__主任凭着抗非典时积累的经验和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救治专家组其他专家们一起研究讨论,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为其制定个体化方案对症治疗,维持患者脏器功能,2月2日,老爷子从重症隔离病区转入普通隔离病区。

早在疫情一开始时,__一医西院启动24小时发热门诊,__主任就主动承担起大年三十的西院发热门诊坐诊任务,她说:“我作为老年医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就必须身先士卒,就像打仗一样,只有我上了,才能带领科室的其他医护人员。”她也经常这样交待护士长,只有自己在前面带好头,才能影响周围的人。大年初一、初二,她又出现在老年医学科查房,查看患者的病案资料,给出治疗意见。医院开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网上线上线下咨询通道,一天就有上百人向她求助咨询,面对市民的焦虑她感同身受,只想尽快回答大家的问题,忙起来她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1月27日,医院成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救治专家组,她又来到抗疫前线。结束一天十几个小时工作后的她,仍然放不下科室的工作,经常很晚了还在通过电话与科室的二线医生、护士长联系了解情况、解决问题。

从大年三十到现在,黄主任就没有见过家人了。记者问:“家人担心吗?”__说:“因为17年前上过抗非典前线,家里人知道我这回又上前线了,都很理解,也很支持。弟弟是医生也在外地坚守岗位不能回来,家里母亲有弟媳照顾,爱人一个人去照顾另一边的老人了,儿子他们在武汉没有回来。”家里人都说,会把自己照顾好,不增加她的麻烦。1月28日,经__主任儿子牵线,爱心厂家向医院捐赠护目镜__个。

当前疫情防控任务愈加艰巨。院领导高度重视重症患者救治工作,邱院长、杨书记多次视察,副院长孙亚凌关心关注、副院长谭小平全面负责,救治专家组的资深专家深夜仍在讨论病案,年轻的主任们责任心强,每一件工作都做到严谨细致,护士长和一线护士兢兢业业,抗疫前线的点点滴滴,都坚定我们的信心,黄主任说,面对这场战役,领导重视,社会支持,病人配合,医生护士努力,还有我们这些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老专家”指导,比起17年前,现在医疗设备更先进了,治疗水平更高了,治疗手段更多了,积累的经验更丰富了,只要我们众志成城,我们一定会取得这场疫情狙击战的最后胜利!

雨来的故事英雄事迹篇三

主要事迹:

1、组建发热门诊,制定管理制度流程和岗位职责,做好培训工作。为了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我院从1月18日起开展发热门诊接诊工作,由于我院是精神病专科医院,虽然有发热门诊但从未接诊过一例发热病人,所以发热门诊的工作是从零开始。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作为门急诊科的主任和党支部书记,勇挑重担,担任发热门诊工作小组组长,在医院领导的坚决支持下从组建医护人员就位发热门诊岗位和发热预检分诊岗位;到准备各种物资;到挑灯夜战以最快的速度根据防控指南制定出发热门诊的各项岗位职责和流程,应急预案等并做好人员岗前培训,要求防控各项知识做到全员全覆盖培训。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发热门诊开始接诊发热病人,及时做好了对发热病人的排查和诊治工作。

2、做好党建工作,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作为支部书记,带头讲政治,牢记党的宗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勇挑重担,面对疫情冲在最前面,带领科室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积极要求入党的群众,积极投入到发热门诊的工作中,还发展支部一名群众在疫情防控攻坚战中火线递交入党申请书。在医院党委的号召下,更多的党员同志主动要求到我们发热门诊预检分诊岗和发热门诊医生岗位来,党员冲在一线,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我们有信心打赢这场抗击疫情攻坚战。

3、坚守一线,带病坚持工作。发热门诊的工作,从最开始的零经验到理顺工作流程,总结经验教训,修改工作方案,协调发热门诊的各项工作,这需要组长的坚守和坚持。疫情防控期间正值春节假期,放弃了与家人团聚,不顾自己身体有病,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

雨来的故事英雄事迹篇四

南宋在崖山灭亡后,张弘范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将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软禁在会同馆,决心劝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对文天祥现身说法,进行劝降。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怒不可遏,留梦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对赵显说:“圣驾请回!”赵显无话可说,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于是下令将文天祥的双手捆绑,戴上木枷。关进兵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狱十几天,狱卒才给他松了手缚:又过了半月,才给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罗亲自开堂审问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对孛罗行了一个拱手礼。孛罗喝令左右强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挣扎,坐在地上,始终不肯屈服。孛罗问文天祥:“你此刻还有甚么话可说”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孛罗大发雷霆,说:“你要死我偏不让你死。我要关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惧,说:“我愿为正义而死,关押我也不怕!”

从此,文天祥在_中度过了三年。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然而,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我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那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狱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诗篇。《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雨来的故事英雄事迹篇五

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站换车的时候,

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

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

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

身上还背着包袱,在哗哗的大雨中一步一滑地走着,雷锋忙上前一打听,才知道这位大嫂从外地探亲归来,要去十几里外的樟子沟去,她着急地说:“同志啊,今天雨都把我浇迷糊了,这还有孩子,我哭也哭不到家啊!”雷锋把雨衣披在大嫂身上/“ title=”木门“ target=”_blank“木门另100元在辽阳遭受百年不遇洪水的时候捐献给了辽阳人民。在我国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他为国家建设,为灾区捐献出自已的全部积蓄,却舍不得喝一瓶汽水。

雨来的故事英雄事迹篇六

小萝卜头呀,叫宋振中,1941年出生在江苏邳州。在他还只有8个月大的时候,就和妈妈一起被国民党特务关进了重庆的监狱里。牢房里阴暗、潮湿,在里面吃的是发霉的米饭和已经腐烂的白菜叶子,糖果甜甜的滋味,宋振中从来没有尝到过。渐渐地,他面黄肌瘦,脑袋大大的,身体却很瘦小很瘦小,大家都疼爱地叫他“小萝卜头”。

小萝卜头在敌人的监狱里一关就是8年,他多么希望能够离开监狱去上学啊!很多时候,他总是趴在牢房的小窗子前,看着窗外,一遍又一遍地问:“我能上学吗?”

听着小萝卜头的话,牢房里的叔叔阿姨们心都要碎了。他们全体“绝食”,拒绝吃任何东西,提出要让小萝卜头上学,特务们最终无奈地答应了。半夜里,小萝卜头睡着了,妈妈剪了自己在牢房里穿的囚衣给小萝卜头缝了一件新衣服,用小布片缝了一个小书包,又用草纸订了两本笔记本,还找出一个小小的铅笔头。

第二天早上,小萝卜头醒来后,穿上新衣服,背上新书包,别提有多高兴了。“监狱学校”开学了,墙和地面是上课的黑板,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没有纸和笔,妈妈就在床头的地上铺一层土,小萝卜头用一根长长的钉子在上面写写画画。罗伯伯、孙伯伯等轮流给他上课。

罗伯伯说:“振中!从今天起,你就是学生了。做一名好学生,就要努力学习,不怕吃苦,懂吗?”“罗伯伯,我不怕吃苦,我一定努力学习!”罗伯伯高兴地说:“这很好。由我和孙老师教你语文,车老师教算术。现在,我来教你念第一课。我念一句,你跟着念!”

“我,是,一,个,好,孩,子。念!”

“小萝卜头跟着老师念:“我,是,一,个,好,孩,子。”

罗伯伯继续领着小萝卜头念课文:“我,爱,中,国,共,产,党。”

“我,爱,中,国,共,产,党。

小萝卜头一天天长大,懂得了很多道理,知道谁是坏人,谁是好人。由于他年纪小,特务们都不把他当回事,随他自由进出牢房。聪明的小萝卜头利用这个好机会,开始做起了“小小联络员”。有时,他在牢房门口帮着放哨,让大人们放心地商量革命的事情,只要看到有特务过来,他就立刻把手里攥着的小石子扔进牢房,大人们收到信号就会立刻停止讨论。有时,如果哪个牢房进来了新关押的犯人,他也会去打听是哪里来的,为什么会被抓进来,然后,把打听到的消息告诉爸爸妈妈和罗伯伯们。大人们都夸他是监狱里机智的小哨兵呢。

谁也没有想到,1949年9月6日的晚上,小萝卜头和他的爸爸妈妈被敌人残忍地杀害了,牺牲时,他小小的手里还握着最喜欢的那支红蓝铅笔。

革命理想高于天,红色基因代代传,虽然革命战争年代已经远去,但革命精神始终不褪色,愈发厚重而令人敬仰,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勇往直前。我们要从小弘扬革命先烈精神,让他们绽放出新时代的光芒。

雨来的故事英雄事迹篇七

杨靖宇是我党我军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将领。他原名马尚德,字骥生。1905年出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加入中国_。1936年7月,任_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等职。他率部长期转战于长白山麓、松花江、鸭绿江畔,活动足迹遍及30个县。

杨靖宇指挥所部与日伪军作战数百次,沉重打击了日伪军,扩大了游击根据地。_曾撰文称赞:“有名的义勇军领袖杨靖宇……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_六届六中全会高度评价他和东北抗日联军,致电赞誉他们为“冰天雪地里与敌_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1937年12月,经__通过,杨靖宇被确定为_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委员。

杨靖宇的军事指挥才能令狠如豺狼的敌人胆寒且无奈,因而一直妄想诱使他投降“归顺”。伪满1940年4月出版的日文《协和》杂志263期登载的《杨靖宇讨伐座谈会》一文有这样的记录:杨靖宇“不但有武功,而且有文才”,“才干不一般,不是一个寻常人物可比的人”。伪通化省的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向在场记者解释为什么非要劝杨靖宇“归顺”时说,“我们为了让杨(靖宇)活下去,使他的才能向好的作用方向转化,才考虑劝他归顺。”

1939年秋季以后,为了消灭东北抗日联军,敌人发动伪通化、间岛、奉天“三省联合大讨伐”,对抗联部队发起长时间的大举进攻。敌人为能早日抓到杨靖宇这个“大头目”,调集重兵对杨靖宇部实行野蛮、残酷的“包围追击”,“梳篦式”、“踩踏式”的“讨伐”。

对敌斗争进入到异常艰苦的阶段。仅从1940年初到2月中旬的50多天里,杨靖宇就率部与敌作战40多次,有时一天打几仗。杨靖宇充分发挥他的指挥才能,一次又一次突破敌人的围攻,但由于敌人力量过于强大,我方无粮食弹药补充,只能以草根树皮充饥,甚至吞咽身上的棉絮,饥困交加,难再力战。杨靖宇不得不决定各部队化整为零,分散突围,以保存实力,待机重新集结。

对于抗联部队与日寇斗争的艰苦程度,_同志曾予这样总结:“我们_20多年领导的革命斗争中,有三件最艰苦的事。第一件: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二件:红军长征后,南方红军的三年游击战争;第三件:东北抗日联军的十四年苦斗。”

现在的人想像不出那时的艰苦卓绝具体是个什么样子。曾当过杨靖宇身边警卫战士的黄生发老人回忆道:

“天气嘎嘎冷,我们的棉衣又不齐,有的同志手脚冻伤了。可是敌人的部队越集越密,‘讨伐’越来越频繁。就在杨司令他们为解决棉衣问题召集各方面军负责人开会研究时,因叛徒出卖,在那尔轰的东北岔一带被岸谷隆一郎带领的日伪军层层包围,敌兵力达4万多人。天上有飞机,地上有机枪大炮,汽车来回运送粮食、弹药。在我们的正面,敌人满山满谷。为了掩护各部队分头转移,杨司令带领我们300多人在正面吸引住敌人,由机枪连开路,生生撕开一条口子。

“但是,当我们经南泊子突围到了五金顶子时,敌人已经纠集了更多的兵力,我们甩掉一股又遇上一股,很难得到个休整的机会。雪地行军,裤子总是湿的,让寒风一吹,冻成冰甲,很难打弯,也不知有多沉,迈步都吃力。鞋子也都跑烂了,只好割下几根柔软的榆树条子,从头拧到尾儿,当作绳子把鞋绑在脚上。衣服,全叫树枝扯烂了,开着花,白天黑夜都挂着厚厚的霜,浑身上下全是白的,全是凉的。

“这时候,多么需要火啊!生起一堆火,好好地烤一烤,把冻成冰的衣服烤化、烤干,把冷冰冰的身子烤暖。特别是夜里,气温降到摄氏零下40多度,冻得大树喀吧喀吧直响,粗大的树干冻裂了缝儿,人又怎能受得了啊!(事迹材料 )可是一生火,火光照出老远,青烟飘上林梢,敌人就会像一群绿头苍蝇一样扑上来。我们只得不停地在雪地上蹦高,生怕坐下来再也起不来。

“更难的是没有吃的,不要说粮食啊,连草也埋在二三尺深的积雪里,没法找,没法挖,我们只好吃那难咽的树皮。先把老皮刮掉,把那层泛绿的嫩皮一片片削下来,放在嘴里嚼啊嚼啊,就是咽不下去。勉强吃下去了,肚子也不好受……”

在与敌人反复_的过程中,为了缩小目标,杨靖宇又将队伍化为小组分散突围,他只留下十几个战士。由于他指挥作战机动灵活,使敌人始终无法掌握他的行踪和去向。后来叛徒供出了杨靖宇的行踪和去向,敌人遂缩小了包围圈,把杨靖宇和6名警卫战士围困在深山。

1940年2月18日,杨靖宇身边的最后两名警卫战士,在向群众购买粮食和衣服时被叛徒认出,壮烈牺牲,敌人因此更加缩小了对杨靖宇的包围圈。

曾任_满洲省委_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的周保中,在《杨靖宇将军生平事迹》中写道:“到2月18日,他仅有的2名警卫战士也在大东沟牺牲。至此,他只身一人,陷于敌魔爪中。敌人妄图生擒,但恐伪军不力,以日寇合围蒙江东南地区,封锁大小路口,迫他于绝境。在万分紧迫时,活动于蒙江、抚松间的.曹亚范同志,获知他险状,便率突击部队自东南秃砬子、牛槽沟向黄花甸子疾驰,但敌人兵力过厚,曹部也被重重包围,敌飞机数十架轮流轰炸。2月23日下午,迫近之敌被击毙者20余人。敌人步步逼近,且高呼:‘放下武器,保留生命,还能富贵。’回答敌人的是他手中枪射出的子弹。敌人见招降无效,遂集中火力,他因而身中数弹,光荣殉国,时年35岁。时间是:1940年2月23日下午4时30分。”

在日本侵略者留下的战场实录中有这样的记载:“讨伐队已经向他(杨靖宇)逼近到一百米、五十米,完全包围了他。讨伐队劝他投降。可是,他连答应的神色都没有,依然不停地用手枪向讨伐队射击。交战20分钟,有一弹命中其左腕,啪嗒一声,他的手枪落在地上。但是,他继续用右手的手枪应战。因此,讨伐队认为生擒困难,遂猛烈向他开火。”

当杨靖宇牺牲的消息传来,抗联一方面军全体将士抱头恸哭。他们攥拳宣誓:头可断,血可流,坚决把抗日的大旗打下去,打到底,为杨司令复仇!仅3月2日至6日,一方面军在魏拯民、曹亚范、伊俊山率领下,对敌人发起三次拼死攻击,被敌人惊呼为“打疯了”的部队。二方面军、三方面军也在各自地区频繁出击,不断毁列车、断交通、阻击日军,使敌人屡受创伤。

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将杨靖宇牺牲地蒙江县改为靖宇县,保安村改为靖宇镇,以示永久纪念。人民在靖宇镇杨靖宇遗体埋葬处修建了靖宇陵墓,举行了追悼大会,并在群众强烈要求下,在墓前当场枪决了_王士洪、桑文海和告密者李正新、赵廷喜,为将军报仇雪恨。_胜利时,我地下党组织寻找到了杨靖宇的遗首,恭送到东北烈士纪念馆暂时寄存,并隆重举行了公祭大会。

1947年底,杨靖宇的家乡河南省确山县解放了。杨靖宇生前曾多次告诉别人,家乡还有母亲、妻子和一双儿女。当年杨靖宇离开家乡时,他的女儿马锦云刚降生五天,等组织上找到他家时,才得知杨靖宇的母亲和妻子早已被_反动派毒打致死,抛下一双儿女相依为命,那时女儿已经出嫁。当地人民政府立即拨给兄妹俩1000斤麦子,并把杨靖宇的儿子送到开封上工农速成中学。

1957年9月25日,黑龙江省暨哈尔滨市党政军民为杨靖宇隆重举行遗首恭送仪式,通化市党政军民举行隆重迎归仪式;1958年2月23日,由通化党政军民组成的公祭安葬委员会将他的遗体与遗首对接起来,覆盖国旗,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安葬大会。党和__、_、_、_等送了花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领导人_、金一等同志,也送了花圈、挽联。大会高度评价了优秀共产主义战士杨靖宇光辉的一生。会上,悲壮的哀乐声起,人们吟唱着怀念他的歌曲:“洒热血,遍地红,杨靖宇是英雄,万古千秋留英名,永远活在人心中……”一时哭声大作,震撼山岗。

雨来的故事英雄事迹篇八

1.孩子们的知心人

一九六零年十月以后,雷锋先后担任了抚顺市建设街小学(即现在的雷锋小学)和本溪路小学校外辅导员。

雷锋平时工作.学习都很忙,他只能利用午休时间或风雨天不能出车的日子请假到学校去找教师,同学谈心,或进行其他辅导活动。

他善于团结小朋友,启发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雷锋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辛勤培养下一代茁壮成长。

共表团抚顺市委为表彰雷锋的事迹,曾于一九六二年五月二十八日颁发奖状,上面写着:“奖给优秀辅导员雷锋同志,保持光荣,继续前进”。

2.谦虚谨慎

雷锋入伍以来,多次立功受奖,他被选为市人大代表,出席过沈阳的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会议,他的照片,日记和模范事迹.通过报纸.电台作了广泛的宣传,雷锋陆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热情赞扬他的来信,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光荣应该归于党,归于热情帮助我的同志,至于 我个人做的工作,那是太少了,我这么一点点贡献,比起对我的要求和期望还是很不够的……”

3.后来居上

新兵训练结束后,雷锋被分到运输连当汽车兵,”服从革命需要,革命需要我去烧木炭,我就去做张思德;革命需要我去堵枪眼,我就去做黄继光“.这是雷锋向组织上表明的态度. 。

雷锋性格开朗,平时很活跃,教唱歌,办墙报,说快板样样都行,上级领导安排他参加战士演出队,他就起早贪黑地背台词,后来考虑到雷锋的湖南口音与大家的普通话不协调,影响演出效果,他就主动提出换下自己,而集中精力为演出做好后勤工作,大家虽没有看到雷锋的表演,但台上的每一个节目都包含着雷锋的辛勤劳动,和他那处处关心集体,一切服从工作需要的精神。

雷锋回到运输连后,便投入到紧张的学习驾驶技术之中去,针对缺少教练车的现状,他带领大家做了一个汽车驾驶台.雷锋废寝忘食地学习技术,被大家一致推举为技术学习小组长.五月份,雷锋成为了一名合格的驾驶员,被分到二排四班,交给一台13号车上了建设工地。

4.团结友爱

雷锋把自己的藏书拿出来供大家学习,被人们称为“小小的雷锋图书馆”。

他帮助同志学习知识,同班战友乔安山文化程度低,雷锋就手把手地教他认字,学算术。

同班战友小周父亲得了重病雷锋知道后以小周的名义给家里写了信又寄去10元钱。

战友小韩在夜里的出车中棉裤被硫酸水烧了几个洞,雷锋值班回来发现后,把自己的帽子拆下来一针一针地为小韩补好裤子,轻轻地盖在他身上。

知道这个情况的乔安山说:“为了给你补裤子,雷锋半宿都没睡!”

5.特殊的星期天

一九六零年初夏的一个星期天,雷锋肚子疼得很厉害,他来到团部卫生连开了些药。

开药回来后,见一个建筑工地上正热火朝天地进行施工,原来是给本溪路小学盖大楼,雷锋找工地的管理员爷爷以军装作借条借了一辆小车,加入到运砖的行列中去。

广播员小姐得知情况去采访他,问他为什么来,叫什么,哪个部队的,他说:“我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我和大家一样,只要尽了自己的一点义务,也算是有一份力尽一份力。”

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就接着干活去了。

广播员广播了有位解放军战士在休息日来帮忙的这件事,工人们受到鼓舞,一个个都更卖力的干起来,还与雷锋比赛。

于是这天下午提前了两个小时完成了当天的任务。

他干完活还了车取了军装不留姓名就走了,其实管理员爷爷看到雷锋的军装里夹了一封他替王大力捎的一封信,爷爷当雷锋是王大力,引起了场误会。

6.人民的勤务员

从一九六一年开始,雷锋经常应邀去外地作报告,他出差机会多了,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就多了,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

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五月的一天,雷锋冒雨要去沈阳,他为了赶早车,早晨5点多就起来,带了几个馒头就披上雨衣上路了,路上,看见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小孩,手还领着一个小女孩也正艰难地向车站走去。

雷锋脱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们一起来到车站,上车后,雷锋见小女孩冷得发颤,又把自己的贴身线衣脱下来给她穿上,雷锋估计她早上也没吃饭,就把自己带的馒头给她们吃。

火车到了沈阳,天还在下雨,雷锋又一直把她们送到家里。

那位妇女感激地说:“同志,我可怎么感谢你呀!“ 过年的时候,战友们愉快地在一起搞些各种文娱活动。

雷锋和大家在俱乐部打了一阵乒乓球,就想到每逢年节,服务和运输部门是最忙的时候,这些地方是多么需要人帮忙啊。

他放下球拍,叫上同班的几个同志,一起请假后直奔附近的瓢儿屯车站,这个帮着打扫候车室,那个给旅客倒水,雷锋把全班都带动起来了。

雷锋就是选择永不停息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做好事,难怪人们一见到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就想起他。

雨来的故事英雄事迹篇九

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1949年11月14日),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镇江家湾人,中国共产党地下时期重庆地区组织的重要人物,为中国共产党追认的女烈士。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与彭咏梧结婚,婚后负责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组织发行工作。1948年,彭咏梧在中共川东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下川东地委副书记任上战死,江竹筠接任其工作。

1948年6月14日,江竹筠在万县被捕,被关押于位于重庆的国民政府军统渣滓洞集中营,遭酷刑仍拒屈、拒不交出军统所要的中共地下党情报;1949年11月14日,重庆被中国人民解放军重重包围之际,被国民政府军统于渣滓洞监狱所杀并毁尸。

2009年9月江竹筠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