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民俗初中(模板15篇)

时间:2023-12-08 作者:LZ文人

作文是一种综合性的语言活动,需要我们运用各种技巧进行创作。欣赏优秀作文范文,是培养自己的写作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中秋节的民俗初中(模板15篇)篇一

《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而解放后建的莫愁湖公园之抱月楼,则成了市民赏月的新景点。旧时南京人“走月”还有一种特殊的祈盼之举:凡没生儿子的已婚妇女,要去游夫子庙,随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意生男孩)。中华门外窑湾街的上码头有座“涧子桥”,中秋之夜,尚未生育的家庭男主人则来此往桥下摔瓦罐,据说能使妻子怀孕。久而久之,这座桥也讹称“见子桥”。

早上吃月饼。可以补充上午所需的能量,也不易发胖,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更应注意食用时间,否则可能会增加血栓的风险。

有些人不能吃月饼。对于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的民众要小心为妙。糖尿病患者最忌甜食,不能将月饼当成正餐吃,避免血糖升高。另外,一些特殊人群食用月饼时须相当谨慎,如十二指肠炎或者胃炎患者、胆囊炎、胆石症患者、患有龋齿的人、肥胖者、糖尿病患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患者、婴幼儿、老年人等。

不能过多吃月饼。因为月饼含有很多油脂和蔗糖,过量食用会导致胃胀、消化不良,严重还会引起腹泻。另外,还会影响食欲,导致食欲不振,血糖升高。尤其是老人和儿童,吃中秋月饼的时候要适量,避免影响肠胃功能。

月饼不宜冰箱储存。月饼不宜放入冰箱储存。在低温的条件下,淀粉会变得老化,使月饼变硬、口感变差。储存月饼最好放置在室内阴凉干燥处,要注意储存时间不要太长,散装月饼可以放置三五天;有独立小包装,或包装中有防腐料包的月饼,可以保存十几天。

吃月饼的饮食搭配。吃月饼不宜同时搭配含糖分高的汽水或者果汁等饮料。同时,必须减少米饭和油脂的摄入,或者多吃富含维他命c和纤维素的柚子,例如在吃月饼的时候搭配绿茶一起享用就更加健康了,绿茶有助于促进消化,还能帮助解油腻。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为朝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的祭月礼仪,也逐渐流传到汉族民间。礼仪式的皇家祭神行为变成了大众化的功利性民俗活动,并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沿续下来。同时,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离秋分最近的满月日----中秋。

宋代起秋祭月习俗开始成为求月神赐福,男人求功名利禄,女人则求貌美如仙。宋代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卷四“八月”中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颜如皓月。”

明清时期,中秋祭月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祭拜仪式。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记述了明朝北京的中秋风俗:“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纸肆市月光纸,绘满月像,趺坐莲花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描述的是中秋节夜世人面月出方位设祭案,案呈月饼月果等圆形供品,对月拜祭。而后焚毁月光纸,分食祭祀供品。

中秋节的民俗初中(模板15篇)篇二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是一朵美丽的花,每个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和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拉祜族就是其中一个民族,很久以前拉祜族是靠狩猎为生,游牧于滇西洱海地区的昆明或昆明之属,可能就是包括拉祜族在内的彝语支某些民族的先民。括拉祜族在内的彝语支某些民族的先民。

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少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

拉祜是本民族的自称。18世纪以前,拉祜族大致就已居住在现在所分布的地区。

拉祜族传统的住房称为掌楼,掌楼一般为正方形,象征房主人地位稳固,生活安定。掌楼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分为寝室和客房,客房中心有火塘,塘中的火终年不息;下层不筑围墙,用来堆放杂物、圈牛养鸡。楼外设一阳台,用来晾晒谷物或纳凉。

拉祜族人用竹筒制茶,竹筒茶制作方法是:将新采的茶叶揉炒之后,放入青嫩竹筒内压实,然后放到火塘边烤干,再剖开竹筒,取出茶叶即可。它混合了醇厚的茶香和浓郁的竹香,是拉祜族别具风味的饮料。

拉祜族有丰富的口头文学,诗歌中有一种叫做陀普科《谜语》,深为群众所喜爱。拉祜族的音乐、舞蹈都具有独特风格。传统乐器有芦笙、三弦等。拉祜族长篇史诗《牡帕密帕》中记载拉祜族的祖先是从葫芦里孕育出来的,因此拉祜族以葫芦作为自己民族的象征。用葫芦做成的芦笙是拉祜族最喜爱的乐器,电影《芦笙恋歌》中的插曲婚誓,就是根据拉祜族的芦笙曲调创作的。

扩扎是拉祜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择吉日举行。扩扎共九天,分三段。初一至初四为第一段,称作扩路妈,即大年。大年初一抢新水是扩扎最富情趣的活动:随着雄鸡破晓的第一声啼鸣,男女青年争先恐后冲出家门,抢先来到泉边抢新水。新水被拉祜族看作是纯洁与幸福的象征。第一个抢到新水的人被认为能在新的一年里交好运。初三这天人们带上食品走亲访友,还要唱歌跳舞。初八、初九为第二段,称九黄会,又称男人节。十三到十四日为第三段,称小扎,村村寨寨都要荡秋千。

拉祜族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民族,是56个民族中一朵鲜艳的花。

中秋节的民俗初中(模板15篇)篇三

中秋吃月饼,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风俗。风清月朗、桂香沁人,家家尝月饼、赏月亮,喜庆团圆,别有风味。月饼作为一种形如圆月,内含佳馅的食品,在北宋时期就已出现。诗人兼美食家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而作为一种食品,称为“月饼”,则始见于南宋《武林旧事·蒸作饮食》。当时,杭州民间就有“又月饼相馈,取中秋团圆之意”。到了元朝末年,月饼已成为中秋节日美点。

2、桂花糕。

中秋之际正是桂花飘香的时候。中秋节时许多人家都会用桂花最桂花糕或者浸桂花酒。无论是桂花糕还是桂花酒都无一例外地散发出桂花特有的香味。

3、田螺。

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是食口螺的最佳时节。而且螺肉营养丰富,所含的维生素a又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

4、柚子。

柚子是中秋节的必备品之一,因为“柚”与“佑”谐音,也是希望月亮保佑的意思。吃了甜月饼,再吃点甜酸的柚子,既开胃,又解油腻,让口腔有清爽感。

5、鸭肉。

元末时期,蒙古统治者欺压汉人,汉人决定推翻元人。但当时统制严厉,不能明着组织斗争,就用暗语。当时汉人称蒙古人为“哒子”,就取谐音“鸭子”。大家约定,中秋节吃鸭子,就是中秋节大家一起采取行动,推翻元人统治。而且,中秋前后的鸭子整好肥瘦适宜,口感很好,有滋阴补血的功效。

6、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一种美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物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酿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

7、石榴。

中秋正是石榴成熟时。因其红似玛瑙,白若水晶,入口如晶粒玉浆,石榴便成为桌上供品之一,象征长寿、团圆和吉祥。这个东西没剥开的时候可玩性大于可看性,摸在手里凉凉圆圆滑滑的,剥开之后可看性又大于可吃性,像一粒粒小宝石攒在一起,也是取个团圆的意思。

8、藕盒子。

中秋食藕,也是寄团圆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江浙人多将藕切片,每两片间下端相连,中间夹肉、文蛤等调制而成的馅,外拖面煎至金黄,此又称藕饼,与月饼有异曲同工之妙。

9、烤肉。

在我国台湾省,中秋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烤肉,在内地现在许多商场中秋前夕也搞起了烤肉特卖会,所以很多人光顾。在不知不觉中,中秋节吃烤肉也变成了家家户户不可缺少的菜肴。

10、麻饼。

四川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11、吃南瓜。

在江南地区非常盛行中秋节吃老南瓜,不仅是因为中秋正值南瓜丰收之时,而且还有一个关于“八月半吃南瓜”的故事。传说,南山脚下住着一户穷苦人家,双亲年老,膝下只有一女,名叫黄花。那时连年灾荒,黄花的父母病在床上,八月十五那天,黄花在南山杂草丛中,发现两只南瓜。她采了回来,煮给父母吃。两老吃了后食欲大增,病体也好了。所以在八月十五的那天吃南瓜,也寓意健康成长、延年益寿。

12、麦箭。

山东庆云县农家八月十五日祭土谷神,称“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於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麦箭乃是即墨中秋节吃的一种应节食品。它先用白面摊成煎饼,再加上肉馅或素馅,然后用秫秸卷成筒状蒸熟,吃时加上调料,味道十分鲜美。

13、芋头。

在江浙一带,芋头的发音与“运来”相近。所以中秋节吃芋头,不仅仅只是享口福同样也表示希望能够好运连连。

14、吃菱角。

中秋节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节日,有很多饮食习俗,而吃菱角就是其中很常见的一种饮食习俗。在江浙一带,每到中秋节,街上到处都是卖菱角和买菱角的人。菱角长成于七月,但中秋期间,正是菱角最为饱满成熟之时。菱角甘甜,清脆,既可生吃,也可以熟食。而且中秋吃菱角有“聪明伶俐”的寓意,所以很多大人都会在中秋节这天给自己的孩子买菱角吃。

15、毛豆。

在江浙一带中秋节除了芋艿外还会特地蒸些毛豆。毛豆在当地又称毛豆荚,而荚又与“佳”、“吉”等字谐音。所以吃毛豆是希望能够吉祥如意,万事顺心。

16、大闸蟹。

中秋正是“蟹膏肥,稻花香”的季节。一轮满月,一壶清酒,几个老友,一盘大闸蟹,个中滋味让神往。

18、糍粑。

糍粑是圆的凝聚,它始终与圆相伴。蒸糯米的蒸笼,打糍粑的碓窝,放糍粑的簸箕,做馅的黄豆、花生、芝麻等等无不与圆同在,在四川民间一些地方,在糍粑中加入桂花捣制成月桂糍粑,蘸上炒黄豆面和白糖吃,味道清幽淡雅、甘甜爽口,别具一番风味。

民间有很多说法,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意思是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另外一种说法是与农业生产有关。八月中秋时,农作物基本都成熟了,农民为了庆祝丰收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而流传最为广发的是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历史发展,后来历法融合,使用阴历(夏历),所以将“祭月节”由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

据记载,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中。

到了唐代,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中秋风俗已在我国北方地区流行。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到了明清时,中秋已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

中秋节自古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我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吃月饼传说故事。

相传元朝末期,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夜起义,通过月饼夹带字条的方式相互赠送来传递情报,并成功推翻元朝。为了纪念这一功绩,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开来。

中秋节的民俗初中(模板15篇)篇四

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元旦。是日,人们早起,着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谓穿未下过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脚轻手健。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称“开门炮”。开门炮一般放三个,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宁波话“备炮”出典于此。炮仗放得越高越响,示意新年吉利。若是“吹、吹、吹”的哑炮,则示为不吉,要马上就说:“哦,吹吹响,今年会发财。”并立即补放一个。

大族、大户人家供奉祖先遗容画像于祠堂或中堂(堂前间),一般悬五代之内的祖宗像,称为“供帧子”、“供影子”、“供金紫(昔绘像皆金冠紫衣)”,均同义。有的宗祠族规,男子l6岁才可拜祭,女子不在内。由轮着当办者分发麻饼(亦称吉饼)一双或碗两只。各家幼者依序拜尊长,称“拜岁”。除夕夜巳分“压岁钱”,用红纸包起来压在幼者枕头底下,故谓“压岁”。

是日,早上吃汤团(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有些人家全家吃素一天。这天习俗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也即让家庭主妇休息,不扫地、不乞火(不向别人点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早晨见面忌说“早”字,谓说了要招来今岁跳“蚤”多。走路如跌跤,要马上说:“哦,元宝一跌。”此晚,未昏即眠,不点灯火,谓点灯将招来今岁蚊蝇多。睡前,放“关门炮”。晚上不出门,俗称过“太平夜”。

初二至初七八,迟的到十五,各家出门走亲戚“拜岁”,一般先至亲后远亲,少拜长以婿拜翁、甥拜舅、侄拜姑等为重,互相款待酒席,称“岁饭”、“岁酒”。初五,为财神日,经商人家最重此日,“请财神”后才开门营业,称“开市”。信佛者,有的于初七夜走七座桥,且不走回头路,初八拜八个寺院,俗称“走七桥”、“拜八寺”。

其间,民间娱乐活动有舞龙灯、跑马灯、大头和尚等。与别地稍异者有“佯扫地”,即乞丐(此时称“发财人”)背负筐,手握缀有红球的扫帚,佯作扫地状,口唱俚歌:“撩起金丝帚,瑞格(象声)一把扫。扫到东,老板屋里有青龙,青龙盘米缸,黄龙盘谷仓;扫到南,老板屋里发大财,大元宝使箩抬,小元宝使船载。”

建国后,贺年等习俗不变,迷信色彩多已消失。机关团体举行团拜,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慰问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科技人员、敬老院老人和春节期间坚持生产、工作的职工。路上熟人相逢,拱手或握手,互祝吉祥。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把这个节日叫做“春节”。

吃喝玩乐,时代不同,四个字的意义也就不同了。

吃,记得我上一次就盼着过年,过年就有好吃的,可以使劲吃而不会找来长辈的责骂,现在的要求是如何吃得健康。

喝,有档次,所以很多家庭选择在酒店吃年夜饭。当然大部分还是在家吃个团团圆圆的年夜饭。

玩,过年了,和亲朋好友聚一起玩玩小麻将,斗斗小地主是很多人的选择,大年三十的晚上刚过12点的“开门炮”是必须放的,还有正月十五的鞭炮也是必须放的,意味着年过完了。

乐,我过年就是一家人吃过年夜饭就守着电视机看“春晚”,当然,大年三十就是我和孩子们的天地乐园。比如:长辈们一般会跟小辈压岁钱,或者,前几天买来的鞭炮,就一起放掉。

这些活动均以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春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是一朵美丽的花,每个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和自己独特的节日,拉祜族就是其中一个民族,很久以前拉祜族是靠狩猎为生,游牧于滇西洱海地区的“昆明”或“昆明之属”,可能就是包括拉祜族在内的彝语支某些民族的先民。括拉祜族在内的彝语支某些民族的先民。

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少部分人信仰____和天主教。

“拉祜”是本民族的自称。18世纪以前,拉祜族大致就已居住在现在所分布的地区。

拉祜族传统的住房称为掌楼,掌楼一般为正方形,象征房主人地位稳固,生活安定。掌楼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分为寝室和客房,客房中心有火塘,塘中的火终年不息;下层不筑围墙,用来堆放杂物、圈牛养鸡。楼外设一阳台,用来晾晒谷物或纳凉。

拉祜族人用竹筒制茶,竹筒茶制作方法是:将新采的茶叶揉炒之后,放入青嫩竹筒内压实,然后放到火塘边烤干,再剖开竹筒,取出茶叶即可。它混合了醇厚的茶香和浓郁的竹香,是拉祜族别具风味的饮料。

拉祜族有丰富的口头文学,诗歌中有一种叫做“陀普科”《谜语》,深为群众所喜爱。拉祜族的音乐、舞蹈都具有独特风格。传统乐器有芦笙、三弦等。拉祜族长篇史诗《牡帕密帕》中记载拉祜族的祖先是从葫芦里孕育出来的,因此拉祜族以葫芦作为自己民族的象征。用葫芦做成的芦笙是拉祜族最喜爱的乐器,电影《芦笙恋歌》中的插曲“婚誓”,就是根据拉祜族的芦笙曲调创作的。

“扩扎”是拉祜族最重要的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择吉日举行。“扩扎”共九天,分三段。初一至初四为第一段,称作“扩路妈”,即大年。大年初一抢新水是“扩扎”最富情趣的活动:随着雄鸡破晓的第一声啼鸣,男女青年争先恐后冲出家门,抢先来到泉边抢新水。新水被拉祜族看作是纯洁与幸福的象征。第一个抢到新水的人被认为能在新的一年里交好运。初三这天人们带上食品走亲访友,还要唱歌跳舞。初八、初九为第二段,称“九黄会”,又称“男人节”。十三到十四日为第三段,称“小扎”,村村寨寨都要荡秋千。

拉祜族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民族,是56个民族中一朵鲜艳的花。

中秋节的民俗初中(模板15篇)篇五

我们中国分为56个民族,同时也盛开着56朵花。56个民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着各自的缘由。

满族人,在清朝是最为繁盛,清朝是满族人的天下,我们常说“满汉全席”是说汉族的一大桌菜全在满族的餐桌上。而他们的衣服也十分的突出。女的穿旗袍,男的穿马卦。而旗袍则意味八旗子弟穿的旗袍。女的就穿那种近似旗袍的衣服。男的就是骑马时要穿马褂,就像我们现在的背心。满族人把狗当作圣物,以不猎杀,反而进行保护。

满族绝对是一个除汉族以外的又一个庞大而又有秩序的民族。从满族建立清朝的那场战争就可以一斑了。满族在谋权当朝之前把各个村落分为八队,分别为:红旗,黄旗,蓝旗,白旗,镶红旗,镶黄旗,镶蓝旗,镶白旗。每队分工明确。就是因为这样才能使满人能夺得天下权政的原因之一。

如果有机会,我真想去北方的满族聚集的地方看一看。

作文二:满族的习俗。

满族,现有人口982。1余万人。满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其余大部分分布在河北、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山东、福建等省区,一小部分散居于北京、天津、上海、西安、成都、广州等大中城市。居住在农村的满族人,其住房继承了传统的建筑形式,院落围以矮墙,院内有影壁,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

满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莽势”、“空齐”是传统舞蹈,多在节庆的宴会上跳。舞时二人相对,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称为“莽势”;舞者歌唱时众人拍手以“空齐”二字相和,叫“空齐”。“清音子弟书”是八旗子弟于18世纪中期创作的一种只有唱词,没有说白,配合鼓板、三弦演唱的新鼓词,是满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曲艺形式。

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满族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要请安,五天见长辈要“打千”。男人打千要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像拾东西一样;女人打千要扶膝下蹲。满族男人留发梳瓣,穿马蹄袖袍褂,系腰带;妇女头顶盘髻,穿宽大直统旗袍,不缠足。今天,旗袍已经成为典型的东方妇女服饰,风靡全球。

这就是满族,一个独特的民族,听了我的介绍后,你熟悉它了吗?

作文三:满族的风俗习惯。

“56个民族,56朵花”。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这就应了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而满族,就是这56朵花中艳丽的一朵,满族的服饰特别有特色,下面,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旗袍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她们喜欢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高衩。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依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

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绣花装饰。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

满族妇女的服装十分漂亮,满族男子的`服装也很不错。

历史上的满族男子多穿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一种褂子。马褂分为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形式。马褂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

满族的男子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他们的衣服喜欢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满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一朵艳丽的奇葩。它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们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认识。

中秋节的民俗初中(模板15篇)篇六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称履端、元旦,今谓春节,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假期最长的民间传统节日。黎明时分,各家敞开大门,焚香鸣炮,喜迎新年。这个节俗传统禁忌甚多,说第一句话,做第一件事,都讲究好彩头,以冀一年之平安。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说“恭喜”、“发财”、“平安”等吉利话,对方也报以相应的好话。当日不扫地、不打水、不挑担、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发、不说不吉利的话。全家起床后,便穿新衣服,或穿质地最好的衣着。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线面、鸡肉、鸭蛋),以祝太平、长寿;有的吃年糕(红糖粿),以祝年年高升;有的老人吃素,祈求合家子孙一年平安。初一,小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以压岁钱或糖果、桔子。

初一不出远门,初二、初三人们可以访亲拜友,互贺新年。正如清人吴继筠在《福州岁时竹枝词》中说的:“族新衣服趋人前,礼数谦谦喜连连;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贺新年。”这便是古时福州新正的景观。有出嫁女儿的人家,要办春酒,邀女儿、女婿及外孙回娘家饮宴团聚。水上船家的妇女,头戴红花,蓝衫青裤,布底青鞋,结伴登岸,挨家串门,用福州话唱诗贺年:“姑嫂双双贺新年,红红伞灯挂厅前;好?好粿送奴去,金字牌板企(站立之意)门前。”“旧年过了又新年,生意兴隆赚大钱;恭喜发财平安过,送奴?粿过门前。”这叫“讨?诗”,又是贺年词,贺年讨?以示吉祥。春节期间,福州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火树银花,欢声笑语,到处呈现一派传统节日气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党政领导在节前或传统节日期间,持礼物到军烈属、离退休干部及老劳模等府第拜年。各有关部门组织春节游园、各界联欢会、文艺晚会等活动。那些有迷信色彩的旧俗逐渐消失。九十年代初,大多数居家都安装电话,一般亲戚好友用电话互拜新年,减少传统节日交通拥挤。

初四清晨,家家户户,焚香“接神”,迎接灶君回銮视事。各行各业开假,放鞭炮,商店开门营业,工厂开工,机关开始上班。九十年代后,作习时间进行调整,现在是初八上班。一些服务行业,则春节仍在营业。

中秋节的民俗初中(模板15篇)篇七

一年一度的中秋终于到了!心里抑制不住的喜悦使我只能用蹦跳来表示。

不管走到哪,那种别有韵味的喜气洋洋的感觉总是小精灵般地笼罩在我四周。大街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月饼店里挤满了人,出来的人身上都裹着一股带着月饼味道的香风。手里拎着月饼,脸上洋溢着喜悦的色彩。一句俗语说得好:月圆,人亦须圆。全为这句话,汽车站就更是人山人海,每个人拖着大包小包的月饼,揣着车票急迫地等待上车,千里迢迢回故乡,就是希望能和亲人坐在院子里拉拉家常,尝尝月饼。路边的`小贩也早早地收了摊,给家里捎去廉价的月饼与妻儿品尝、赏月。说起月亮,我也该去看看喽!

天,渐渐暗了,那镶着金环的月儿终于升起来了!她徐徐地穿过一缕缕轻烟似的白云,向上升着、升着,突然,就在那一霎那颜色浅了,变浅了!白了,变白了!她傲然地,高高地升起来了!几缕蒙蒙的薄雾缠绕在她四周,把她衬得那么可爱,那么纯静无暇,就像银色的玉盘,射出一道道白光!池塘的水面,依旧平静,水姑娘安详地睡着。月儿缓缓地移过来,水中的月影横贯江面,拉得老长。月的影子好似与水交融,连着水天相接的地方也闪着淡淡的月光,映着她娟秀的面庞。

一缕云,遮住了月儿清秀的面容,月儿便不再趟动,和风平浪静的水一样,安然地睡去……。

中秋节的民俗初中(模板15篇)篇八

1、观潮:在5261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4102观潮1653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2、燃灯: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3、猜谜: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1、男不拜月。

旧时汉族中秋节禁忌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是日夜,男子多不叩拜月亮。俗谓月亮属于太阳,月神嫦娥是女性。所以只能由妇女(包括女孩)拜月。

2、忌身体弱、体质差的人赏月。

近段时间身体很弱的人不宜在野外赏月、拜月。若最近流过产或者生育过宝宝,那么,也不宜赏月,即使在家中的阳台也最好不看月亮。

3、忌头发遮额头。

女子务必将自己的额前头发捋向后边或者两侧,千万不要让额头被头发遮住,因为这是你的神灯所在。

4、忌出门前或者回家后不烧香。

出门前烧香可以确保出行平安,回家后烧香则是表示答谢,为今后一年的出行平安祈福。

5、忌果饼不圆。

当中秋的月亮挂上时,人们设坛燃香,陈列月饼瓜果等拜月亮。每家会向有月光之位在月出之时供拜,拜祭完毕之后,焚烧月光纸,摆下供月食品,然后分给家人,中秋节全家应聚在一起吃月饼,月饼又称为团圆饼,吃了能使全家不离散,为了团圆祭月的果饼必须是圆的,即使把瓜果月饼切开来也必须是月牙瓣的莲花状。

中秋节当天吃什么。

1、喝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2、吃藕盒子。

中秋食藕,也是寄团圆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江浙人多将藕切片,每两片间下端相连,中间夹肉、文蛤等调制而成的馅,外拖面煎至金黄,此又称藕饼,与月饼有异曲同工之妙。目前市场上藕的品种主要有两种,即七孔藕与九孔藕。江浙一带较多栽培七孔藕,该品种质地优良,肉质细嫩,鲜脆甘甜,洁白无瑕。中医认为,藕经过煮熟以后,性由凉变温,对脾胃有益,有养胃滋阴,益血的功效。

3、吃田螺。

民间认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肉质特别肥美,因此是食田螺的最佳时节。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4、广东吃芋头。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

中秋节的民俗初中(模板15篇)篇九

《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2015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而解放后建的莫愁湖公园之抱月楼,则成了市民赏月的新景点。旧时南京人“走月”还有一种特殊的祈盼之举:凡没生儿子的已婚妇女,要去游夫子庙,随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意生男孩)。中华门外窑湾街的上码头有座“涧子桥”,中秋之夜,尚未生育的家庭男主人则来此往桥下摔瓦罐,据说能使妻子怀孕。久而久之,这座桥也讹称“见子桥”。

早上吃月饼。可以补充上午所需的能量,也不易发胖,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更应注意食用时间,否则可能会增加血栓的风险。

有些人不能吃月饼。对于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的民众要小心为妙。糖尿病患者最忌甜食,不能将月饼当成正餐吃,避免血糖升高。另外,一些特殊人群食用月饼时须相当谨慎,如十二指肠炎或者胃炎患者、胆囊炎、胆石症患者、患有龋齿的人、肥胖者、糖尿病患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患者、婴幼儿、老年人等。

不能过多吃月饼。因为月饼含有很多油脂和蔗糖,过量食用会导致胃胀、消化不良,严重还会引起腹泻。另外,还会影响食欲,导致食欲不振,血糖升高。尤其是老人和儿童,吃中秋月饼的时候要适量,避免影响肠胃功能。

月饼不宜冰箱储存。月饼不宜放入冰箱储存。在低温的条件下,淀粉会变得老化,使月饼变硬、口感变差。储存月饼最好放置在室内阴凉干燥处,要注意储存时间不要太长,散装月饼可以放置三五天;有独立小包装,或包装中有防腐料包的月饼,可以保存十几天。

吃月饼的饮食搭配。吃月饼不宜同时搭配含糖分高的汽水或者果汁等饮料。同时,必须减少米饭和油脂的摄入,或者多吃富含维他命c和纤维素的柚子,例如在吃月饼的时候搭配绿茶一起享用就更加健康了,绿茶有助于促进消化,还能帮助解油腻。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为朝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的祭月礼仪,也逐渐流传到汉族民间。礼仪式的皇家祭神行为变成了大众化的功利性民俗活动,并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沿续下来。同时,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离秋分最近的满月日----中秋。

宋代起秋祭月习俗开始成为求月神赐福,男人求功名利禄,女人则求貌美如仙。宋代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卷四“八月”中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颜如皓月。”

明清时期,中秋祭月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祭拜仪式。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记述了明朝北京的中秋风俗:“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纸肆市月光纸,绘满月像,趺坐莲花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描述的是中秋节夜世人面月出方位设祭案,案呈月饼月果等圆形供品,对月拜祭。而后焚毁月光纸,分食祭祀供品。

中秋节的民俗初中(模板15篇)篇十

中秋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节。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的民俗初中(模板15篇)篇十一

在黑漆漆的夜幕中,一轮明月悄悄的爬了上来。这样的月,显得格外的皎洁但又凄凉。

可不是吗?放眼望去:万家灯火通明,烟筒上一阵阵的烟云,缓缓上升,最后到达最高处,散的无影无踪。每一家的房屋里都传来锅碗瓢盆的碰击声。“嘭”一声划破天际的声音,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害得我重心不稳,差点掉下去。与此同时,夜空被绚丽的烟花照亮,一声接着一声,还夹杂着小孩子欢呼的雀跃声。不禁轻蹙眉头:如此静谧,安详的夜晚,竟被这般“无理取闹”给破坏。愤愤地起身,想离开却又不想离开。我喜欢黑夜带来的感觉。

一步一步木讷地走下楼梯,路过厨房,从厨房里传来的声音让我忍不住去驻足倾听。

“你怎么包这种糖饼啊!好吃吗?”

“丫头说好吃,而且她就爱吃这一种,别的不吃。”

“哟!吃也吃得这么挑啊!都老大不小的了,以后她想吃这饼,让她自己包”

“她哪会包啊.....”

“不会包就.......”

不想再听了,我知道“那个人”除了说我长短就没事干了。我更知道,父亲肯定在旁边听着,就听着,从不为我说话。想到父亲气定神闲的坐在那听着,眼眶就莫名的红了,泪水就堆积在眼眶中。用手使劲地掐着手臂,让身体的痛代替心痛,硬生生的将泪水咽回去。颤抖的脚一步一步地挪上台阶。这就是所谓的团圆中秋吗?嘴角牵起一丝苦笑。

手中的遥控器不知被我按了多少下,电视节目不知重复了多少遍,就连推门而入的奶奶也未察觉。奶奶将手中烙好的糖饼放在凳子上,然后轻轻的坐在我旁边,用那双照顾我一辈子的手抚上我的头。叹了一口气:“丫头,你要忍啊!”见我木无表情的啃着饼,又叹了一口气,轻轻地扣上门,离开。

忍?忍什么?忍“那个人”轻蔑的微笑,还是辛辣的嘲讽?

中秋节的民俗初中(模板15篇)篇十二

徐州体育项目众多,古来民俗尚武。40前称“大彭国”时,即有了彭祖气功。春秋时期,游泳活动颇盛。汉画像石中有举重、摔跤、狩猎、六博、武术等生动刻绘。这些活动项目历代相传,经久不衰。徐州市于1958年获“全国学校体育红旗市”称号。沛县、铜山县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徐州市两次被评为全国“田径之乡”,向国家、省队等培养输送的运动员达650人,宫鲁鸣、邢爱兰等参加了第二十四届奥运会比赛。古代足球活动于清代中叶基本停止,但徐州沛县尚有此活动。徐州也获得“足球城”的称号。沛县素有“武术之乡”之称,且武术流派多,拳路广,武术活动具有传统性。邳州老城西北方,有一个祁家村。因为这个村里的人世代喜爱下象棋,被称为“棋村”。

正月十五赏灯,徐州城中点灯、放炮竹、点“滴溜金儿”。往东至古邳、邳县一带,鞭炮和灯少了,多出了“抛扫帚”火把的.游戏。再往东至新沂一带,活动方式与邳县略同,但玩火把的时间,却是在二月初二日。

娶亲之日,徐州一带女方必须在中午12时前到达男家,但丰县西北数乡、新沂东南部数乡,女方到达男家的时间则必须在日落之后。

遇旱求雨,徐州西部到龙王庙烧香、抬龙王像游街求祈,认为“龙王一张嘴,遍地都是水”。往东至邳县,求龙王以外,又加上了求渊德公的内容。再往东至新沂,求龙王仅是第一步,随着旱情的加重,依次再求渊德公,求关圣帝君和地藏王菩萨。

二月初二龙抬头日,徐州城中祭福神(土地老爷),爆米花、炒糖豆表示惊蜇打雷。用柴木灰圈仓,仓中放铜元,以祈富贵,并用敲床桄、照烛光的方式诅咒毒虫。邳县一带,用草木灰圈仓,仓中埋五谷杂粮,祈五谷丰登,炒米花、糖豆表示炒死害虫。再往东至新沂一带,草木灰圈的仓中放炒熟了的杂粮,引鸟雀来啄食,名为“吃虫”,以为可以使农作物免遭虫害。

中秋节的民俗初中(模板15篇)篇十三

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据传最早还是在唐代,唐太宗在贞观四年时,征讨突厥得胜并生擒其头领,八月十五凯旋回京。为庆贺胜利,京城长安通宵狂欢。当时有个经商的吐蕃人向唐太宗献饼祝捷。李世民接过华丽的礼盒,拿出胡饼笑指天上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随之把胡饼分给群臣食之,这胡饼就是后来的月饼。

还有一种流传更广的说法,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据说是由元末流传下来的。相传元朝时,中原广大人民不甘受蒙古人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欲联合反抗力量,但元官兵搜查严密,苦于无从传递消息。所以刘伯温便想出了一条计策,命王昭光制造饼子,将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字样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使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因而一举推翻了元朝。为了纪念这一功绩,因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也就传了下来。特别在我国东北地区,更有“八月十五杀达子”的说法。人们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谐成天下人们美好的心愿。

中秋节的民俗初中(模板15篇)篇十四

-->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民族凝聚的促进剂,有着强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团圆”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产物,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高度体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

花好月圆之夜,就是骨肉团圆之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从天上的月亮联想到人间团圆,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叫,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寄情明月,这又是情感释放方式。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在兵荒马乱、饥馑连年的岁月,白居易一家兄弟姊妹抛家离乡,天各一方。

在凄凉的月夜,诗人举首望月,联想到漂泊各地的兄弟姊妹们此时此刻也会像自己一样望月垂泪,共生乡愁,于是写下这情真意切的思亲名句。

人世间总是离多聚少,流浪天涯的哀愁与人生的失意总是难以避免,因此,追求团圆就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需要,还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

2、和谐。

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

和者,禾旁加口,人人有饭吃也;谐者,言旁加皆,大家敢讲话也。

希望我们的祖国“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有序”,外交上要坚持“和平共处”,国与国之间要“和而不同”,干事业要“和衷共济”,处世要“和光同尘”,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做生意信奉“和气生财”,待人要注意“和蔼可亲”,说话要“和颜悦色”,批评要“和风细雨”,夫妻之间要“和和美美”,等等,不一而足。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

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

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3、敬老。

中秋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种文化生发于夏商周之时,并与古代养老实践相结合,可以说是一种敬老、养老文化。

《礼记》有言:“凡三王养老皆引年,月令仲秋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

因为仲秋时节“月至四阴,阴已盛矣。

时以阳衰阴盛为秋,人以阳衰阴盛为老。”三王顺应时令,于仲秋举行养老仪式,对身疲力衰的老人,赠予手杖行路,赐以糜粥饮食,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尊重。

4、感恩。

中秋节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就是一套礼仪,它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层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于家庭的重视。

月是民族和谐、家庭幸福的象征。

自古以来,中秋节不仅是小家团圆的日子,更是举国欢庆的时刻。

从时令上看,中秋是“秋收节”。

当然,现在看来,名义上拜月亮,其实念念不忘的应该是自己的祖先吧,还有就是思念那些远方不能够团圆的亲人们。

总之,中秋节,就是团圆节,就是溯宗追远,就是一家团聚的节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秋节的民俗初中(模板15篇)篇十五

我国自古就有中秋节赏月的习俗。《礼记》中记载有“秋暮夕月”,夕月即祭拜月神。人们在大香案上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等月亮挂到半空时便开始祭拜。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加盛行。《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京城所有的店家、酒楼在这一天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大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已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习俗,中秋节秋高气爽,月亮最圆,全家团聚——“人月共圆”。正是这种人们希望团聚的愿望,因而形成了中秋节吃月饼的风俗。《帝京景物略》记载:“八月十五日,其饼必圆……其有妇归宁者,时日必返夫家,乃团圆节也。”明人田汝成在其《西湖游览志余》中则把中秋与月饼直接联系起来:“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赠),取团圆之意。”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佳品。

中秋月饼是谁发明的?我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的风俗。月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祭品。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祖宗”。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引进了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加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核)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叫“胡饼”。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传,有一年中秋明月之夜,唐明皇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明皇嫌“胡饼”的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就逐渐流传开来。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宋代诗人苏东坡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酥是酥油,饴即饴糖),说明当时的月饼制作已经比较考究,味道甜脆,香美可口。元代,民族矛盾空前激化。民间传说,元末朝廷为巩固统治地位,不准民间私藏铁器,规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高邮人张士诚暗中串联,在月饼里夹着小字条,约定起义时间:“八月十五杀元兵,家家户户齐动手。”派人四面秘密传递,以此蒙蔽了搜查的元军,起义得以成功,后来终于把元朝推翻。

小小月饼也记录了古代人民反抗民族压迫斗争的光辉历程。明清时代,中秋吃月饼在民间广为流传。清朝诗人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可见,此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月饼花样翻新,品种增多,质量有很大提高。民国时期,广式月饼最为有名。1927年出版的《民俗》周刊第32期载,中秋展出月饼80余种,多为广式。极为名贵的有唐皇燕月、七星伴月、西施酥月。

月饼发展到今天,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已告别中秋节日食品单一的功能,逐渐演变成四季皆可食用的美昧糕点。其中,京式、苏式、广式、宁式、潮式等月饼广为各地的人们所喜爱。近年来,媒体不断有披露,一些月饼生产厂家,专门制作了一批造型别致的“超级月饼”、“天价月饼”,包装极为精致,标价几千元、上万元不等。这哪是在品尝月饼,而是在吃“派头”,月饼本身所固有的文化含义被歪曲、异化,变成一种畸形的消费形式,很不正常。

自古人们把月饼当做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合家团聚,品饼赏月,尽享天伦之乐。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流传下来就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传说起源于唐初。唐高祖李渊与群臣欢度中秋节时,兴高采烈地手持吐番商人所献的装饰华美的圆饼,指着天上明亮的圆月,高声笑道:“应将圆饼邀蟾赊。”随即把圆饼分给群臣,同庆欢乐。

唐代称月饼为圆饼,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与吴自牧《梦粱录》中曾出现过月饼的记载。当时/、月十五吃月饼极为普遍,有高超的制作月饼的技术。清代月饼的品种、质量都有新的发展,馅好、味鲜、形美,饼面上印有“嫦娥奔月”、“三潭印月”以及福、禄、寿、喜图案。现在全国各地因地区不同和用料、调味、形状的差别,形成不同风格的品种。主要品种有京式、苏式、广式、潮式、滇式多种。其馅更是种类繁多,甜、咸、荤、素各有特点,色香味俱佳。

和吃月饼相类似,中秋节打糍粑也是中秋节的习俗。

月饼是圆形,象征团圆;糍粑也是圆形,意味着团圆、团聚,因为是极富粘性的糯米做成,所以象征把大家粘在一起,永不分离。月饼是馈赠佳品,糍粑也是馈赠礼品。

所不同者,吃月饼的范围是全国性的,而打糍粑的习俗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稻作地区,特别是四川、重庆、湖北、湖南一带。有民谚说:“中秋不打粑,婆娘儿女不归家。”

(《武隆县志》)打糍粑,就是舂糍粑、捣糍粑,其制作并不复杂。据《垫江县志》记载:中秋节这天,“民间家家户户早上糯米蒸熟后,用木棒在碓窝内舂融,做成糍粑,拌糖或黄豆面食之。”其具体程序是:浸泡糯米——蒸熟糯米——倒人石碓捣细——团成糍粑(扑上炒黄豆粉)。

打糍粑是中秋节的高潮。常常是节日的佳肴美酒都摆上了餐桌,就等这最后一道糍粑大餐。正当一家老小围在石碓窝旁“看热闹”时,大嫂子将蒸好的热腾腾的糯米端过来,倒入石碓,早已手持碓棒(糍粑棒)的两位大力士你来我往,有节奏地打起糍粑来,既舂又捣,既揉又扯,从几十次到几百次,不禁哼起了“嘿!嘿!”的号子声,一时间,大力士大汗淋漓,旁观者继续鼓励,有时也来打几下。在全家的热心关照下,糍粑终于摆上餐桌,吃起了中秋团圆饭。三峡库区的涪陵农村,传唱着这样的童谣:

鸦雀尾巴沙(张开),喜到主人家;红糖泡米子(爆米花),白糖蘸糍粑。

中秋佳节,秋收大忙季节已经过去,家家置办佳肴美酒,打糍粑,推豆花,煮腊肉,喜庆丰收,短暂休整,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谈笑风生,其乐融融。

八月十五打糍粑,必用新糯米制作,含有享受丰收成果之意,过去也要在供月、祭祖之后才能食用,称为“报秋”。食用时须让席上长辈或家中老人首先尝鲜。农村男女订婚,女家必打两个大糍粑,做工特别精细讲究,还要贴上两个大红喜字,表示把新女婿牢牢粘住,圆圆满满配一对。

除中秋打糍粑外,长江中上游和乌江流域的农村男女订婚、孩子满月时,往往也打糍粑、送糍粑。

八月中秋月圆时,正是丹桂飘香的季节。因此,唐宋之时,中秋节除赏月外,还有赏桂这一中秋节的习俗。

正如韩养民的《中国古代节日风俗》所说:“对月遥想月中桂,纵目欣赏人间桂,再联想吴刚伐桂、月中桂子落人人间的传说,更能激发起诗人的灵感,增添节日情趣。”

古人多有诗句描述中秋节月下赏桂的习俗。正如初唐诗人宋之问(656-712)的“桂子中天落,天香云外飘”(《灵隐寺》);宋代诗人虞俦的“芙蓉泣露坡头见,桂子飘香月下闻”(《有怀汉老弟》)。这些诗句写出了桂子飘香,月下赏桂的情景。唐代诗人李峤(644—713)的《桂》写道:

“未植银宫里,宁移玉殿幽。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

侠客条为马,仙人叶作舟。愿君期道术,攀折可淹留。”

此诗写出了月下桂花婆娑摇曳之姿,以及对桂花的无限爱恋之情。

在南宋时,就有中秋节赏灯的习俗。

据《武林旧事》说,中秋节时,浙江放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漂浮在水面上,宛若群星灿烂,引众人驻足观望,成为当时的一大胜景。各地街市到处明灯高悬,庆祝中秋。

广州等地中秋节要“树中秋”。各家在节前用竹条扎灯笼,上糊彩纸,做成果品灯、鸟兽灯、鱼虫灯、宇灯等。到中秋夜将岁灯悬挂于高罕上或树于瓦檐露台上,叫“树中秋”。

南方在中秋这日必玩花灯。花灯包括各种各式的彩灯,如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子灯及鸟兽花树灯。广西南宁除了用竹纸扎各式花灯让jl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柏子灯、南瓜灯、橘子灯。所谓袖子灯,是将袖子掏空,画出图案,穿上绳子,在里面点上蜡烛就可以了。南瓜灯、橘子灯也是将瓤掏出后制作而成的。这些灯外表朴素而制作简易,很受欢迎。而在广州、香港的小孩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子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杆中,再竖到高杆上,高挂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喜添美景。

“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每每中秋之至,官府就要挨家挨户慰问老人,并送去坐凳和手杖,同时还要送一些食品。民间中秋节敬老的习俗更足由来已久,已婚的女子要同丈夫;·起回娘家探望父母,向父母赠送中秋礼物,表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晚辈要向长辈赠送节日礼品,表示慰问的同时,也表示尊敬之情。

小秋节还足我国人民互相送礼的三大节日(另两个是春节、端午节)之一,中秋节的礼品多为月饼、糍粑、酒等。中秋宴席各地亦不相同,安徽等地必食塘鱼,江另;——带食烤鸭或盐水鸭,湖南民间说这天是芋头生日,喜欢蒸一盆“粉蒸芋头肉”作宴席卜的丰盛佳肴。晚上,全家人围坐在月光下,一杯琼液,几盘月饼糖果,共同赏月、赏菊、赏桂叙家常,谈论月球天体知识、宇航新闻、中秋节的习俗、联系古代神话故事,已成为今天欢度中秋的新时尚。

舞火龙是香港地区中秋节的习俗,在香港铜锣湾大坑地区从农历八月十四晚开始,一连三晚都要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中欢腾起舞,热闹喧天。

陕西长安一带,中秋节家家要做团圆萝。模有顶、底两层,中间夹着芝麻。上层用大老碗拓一个圆圈,象征月亮。圆圈中央刻上一块“石头”,一只顽皮的“小猴子”站在“石头”上吃“蟠桃”。在月亮周围用顶针、大针扎出各种花形,然后放在锅里烙热。吃时切成许多尖牙的形状,给全家每人分一牙,如果有人短期外出,可以留下;姑娘如已出嫁,要派人送去。

玩兔儿爷是中国北方中秋节的习俗。兔儿爷流行于北京、天津地区,又称“彩兔”。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兔儿爷摊子”中说:“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拎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胃而带蠢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民间取月中蟾赊玉兔祭拜,以祈中秋顺遂吉祥。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京师以黄沙土作白玉兔,饰以五彩妆颜,千奇百状,集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中秋前后,街上许多摊贩都会售卖兔儿爷。居民争相购买,放在屋内,或供奉在祭月几案上。

《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烧瓦子灯就是烧塔,为中秋节的习俗之一。塔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做底,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节晚上便点燃木、竹、谷壳燃料,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风俗迥异,中秋节的过法也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除了赏月、吃月饼,还有树中秋、请月姑、祭月神、偷月亮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庆祝活动,使得中秋节成为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文化内涵的节庆之一。

古人的春社活动,是祈求土地神保佑一年丰收;秋社则是一年丰收后的秋报,大体在八月十五前后庄稼成熟或收割之时,时间上与秋分相近。这便是春祈秋报。秋报仪式上要唱歌跳舞、饮酒,搞得喜气洋洋、热热闹闹,既是娱神,也是人们自娱。在《诗经》中就有庆祝丰收和祭祀土地公的记载。土地公也即社公,相传他的生日就是八月十五。后来就把他画到布上、墙上或雕塑他的像,一般样子是白发白髯,一手拄拐杖,一手拖元宝,让人感到和蔼可亲。他有管理土地和理财的职能,所以人们很敬重他,有的发了财便说是“赚土地爷的钱”,为喜庆的中秋节习俗。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写重新鉴定申请书(优质18篇)

    运用恰当的写作技巧撰写申请书,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下面是一些精心选取的申请书写作范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该鉴定意见

    一场语文风暴(热门16篇)

    优秀作文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够用简洁明快的文字表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和情感。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分享,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我喜欢绵绵的春雨,喜欢炎炎的

    爸爸与电视爸爸和电视(专业15篇)

    写一篇优秀的作文不仅可以展示个人才华,还可以锻炼思维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令人惊艳的优秀作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指明写作的方向。前几天有人给我推荐文章自编自导自

    高三入团申请书要写内容(实用21篇)

    入团申请书是我展示自己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的有效途径。在下面,我们列举了一些成功的入团申请书范文,希望对大家在撰写时有所启发和帮助。是希望加入共青团团组织的青年,

    幼儿泡泡活动教案(精选21篇)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提高教学效果。下面是一些成功教学工作计划的实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路。活动目标:1、喜欢玩球,体

    生命教育教案(优质12篇)

    教学工作计划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实用的教学工作计划样例,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1、了解生命的过程。2、感受成长

    开学计划的小学生(优秀15篇)

    优秀学生是值得称赞和学习的榜样,他们不断努力提升自己,勇于面对挑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学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

    生产部门班长个人工作计划(汇总13篇)

    部门在组织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代表着不同的职能和责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门调研报告,对于了解各类部门的工作情况和需求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除夕之夜的二年级(通用15篇)

    除夕夜,人们会贴春联、挂灯笼,装饰家中,营造喜庆的氛围。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有趣的除夕益智游戏,帮助大家度过一个欢乐的夜晚。除夕夜,天空五彩缤纷、绚丽多彩,耀眼的礼

    人物传记朋友初二(模板17篇)

    优秀作文是展示思想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我们应该努力写一篇出色的作文。下面是一些精选的优秀作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我的母亲很平凡,但也很伟大。一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