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写中秋节的习俗(实用19篇)

时间:2023-12-18 作者:QJ墨客

优秀作文能够体现作者的个性和思想深度,给人以启发和感受。接下来是一些优秀作文范本,希望可以对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参考。

以写中秋节的习俗(实用19篇)篇一

赏月和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花灯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湖南省与贵州省交界的怀化地区,流传“偷吃”风俗。每到中秋这天,家家大门、后门都半掩半开;平时,乡亲们对小偷深恶痛绝,可这天,明知“小偷”进了屋,全家都装聋作哑,视而不见,且为“小偷”准备丰盛的瓜果、月饼等,“偷吃”越多越高兴。

在广西壮族地区,有一个非常怪的中秋习俗,叫做“骂中秋”。相传古代有位美丽的姑娘,不喜欢虚假的甜言蜜语,偏偏喜欢尖刻辛辣的骂语。有个青年人在中秋之夜,当众痛骂偷了姑娘甘蔗的人,而被姑娘爱上。姑娘嫁给了他。从此,当地形成一种青年人以恶作剧引人发骂的风俗。当地风俗认为中秋之夜被骂得越多,就越长寿。因而形成一个不是以欢歌曼舞,而是以骂不绝耳为主要内容的奇特节日情景。

在台湾中秋之夜,流传着一种有趣的“偷菜求郎”习俗。中秋之夜,姑娘们踏着月光,往别人家菜圃中偷摘大葱及蔬菜,摘到后便预示其能遇到如意郎君。因此,民间有“偷着葱,嫁好夫,偷着菜,嫁好婿”的谚语。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而解放后建的莫愁湖公园之抱月楼,则成了市民赏月的新景点。旧时南京人“走月”还有一种特殊的祈盼之举:凡没生儿子的已婚妇女,要去游夫子庙,随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意生男孩)。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贵州省不少地方,流行“偷瓜送子”习俗。要是谁家不生小孩,村里好心的小伙便在中秋这天趁着明亮的月光,来到地里,偷摘一个大冬瓜,刻画出小孩的'模样,再把准备好的小孩衣服套上,用竹篮装好后敲锣打鼓抬到这户人家,受瓜人在招待客人后,将瓜放在床上与妻伴睡一夜,第二天将冬瓜煮熟进食,要是以后怀了孕,受瓜人得好好感谢这群小伙。

听香是古代流传在台湾地区的中秋习俗。古时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烧香祭拜,诉说心事,祈求神明指示听香的方向,然后依指示方向在路上无意间或偷听到的第一句话,牢记在心,回家再掷茭,判断来解释所占卜事情的吉凶。例如卜占终身大事,而听到的话是吃甜饼或花开、月圆,就表示吉兆,喜事近了。

江苏省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上月宫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则习惯以桂花蜜酒佐食。

舞火龙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芋头是美味时令小吃,由于蝗虫不食的特点,自古便有“平时菜蔬,荒年粮”的美誉。广东有些地方过中秋节时,要吃芋头。此时家家都要煨一锅芋头,合家团聚,一边赏月,一边齐享芋香之美味。中秋食芋,还有不信邪之意。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中秋夜烧塔在江西吉安地区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浙江省山区流行“抢瓜”习俗。青年和孩子们分别在白天或晚上举行抢瓜比赛,看谁最先抢到瓜。胜者,意味幸福吉祥,还可得到奖励。

在我国福建一些地区,中秋之夜有“抛帕招亲”的习俗。一般是于广场中搭一彩台,布置成月宫景状,设玉兔、桂树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将一些绣着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抛去,如有人接到的手帕与“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领奖。有些未婚的小伙在交还手帕时,若“嫦娥”喜欢,则可交友往来,情投意合者便可喜结良缘。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佳节的一种美的享受。桂花,十里飘香,沁人肺腑,古人赞云:“虽无艳态惊群目,却有清香压九秋”。

以写中秋节的习俗(实用19篇)篇二

成都人在中秋节要抵拢的时候,一定要完成一项重要“业务”——收账。对商家而言,在中秋前,把各种来来往往的货款、尾款、赊账、烂账捡平抹光,大家都落得个不亏不欠,这过起中秋节来心头才踏实、圆满。

收完账,各人就赶紧去买月饼、买麻饼、买核桃、柿子、石榴、板栗、梨子、佛手等果木回家,亲朋好友之间再送送节礼,就等到十五那天全家大小向月膜拜——开始敬月光了。次日,嫁出去的女儿一定要把丈夫拖到,提起月饼瓜果等赶回娘家去拜节。

中秋期间,古代成都各街举办的“月光会”颇负盛名,每条街道几乎都会筹钱请戏班子演皮影戏酬谢月光神,其中金堂县的“月光会”最为出名。据载,金堂县“月光会”始于19世纪90年代初,会期一到,各地商家都会闻讯赶来,金堂张灯结彩,商客来来往往,商品琳琅满目。

十多年前,成都最常见的月饼是芝麻饼。成都人喜欢在圆面饼饼上,撒上芝麻烘烤成金黄色,中秋月圆之夜当成祭品摆起,祭完月神后,一家人分而食之。圆圆的金黄色饼饼寓意团圆,上面的芝麻又代表着多子多福、人丁兴旺。

除了吃月饼外,成都人还有中秋节打粑、杀鸭子、吃蜜饼等习俗。其中,最不可缺的`就是餐桌上的卤鸭子。这些鸭子是成都附近大邑、金堂、双流等县上的乡场上饲养的土鸭。

过去的鸭子没有喂饲料,是地地道道的原生态,经过两三个月后,小鸭变成三两斤重的半大鸭,这些鸭子成都人称为秋仔鸭。用秋仔鸭卤制的鸭子味道鲜浓,特别好吃。

中秋节,学龄前小孩喜爱牵“兔灯”,稍大的孩子自制小桔灯、孔明灯。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中秋夜,小孩将孔明灯点燃放飞天空,许下心愿。而到新都则是成年人的好去处,三五好友相约,游桂湖,赏桂花,叙叙旧。

在成都,中秋节除了拜月之外还有赏灯的习俗,因此在合江亭一边赏月一边放河灯和孔明灯的人特别多。盏盏做成莲花状的河灯飘在水面上,一盏灯,就是一个美好的心愿。

中秋节是一年中月亮最圆、月光最亮的日子,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是一家人一起在清风中观看月华。而成都二三十年代有个习俗,那一夜没有孩子的人家,会跑到瓜棚里去偷瓜,取的是“破瓜”之意。如果偷瓜时没被瓜主人看见,那就很“灵”,来年说不定真会抱个大胖小子。

以写中秋节的习俗(实用19篇)篇三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福建省:浦城县女子穿行南浦桥,吃求长寿。建宁中秋夜俗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中秋,儿女多于拜月时请月姑。方法是以竹筐作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临,竹筐会自己摇动,以其摇动的次数来卜吉凶。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控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来自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拜天公用做成仙桃型的红叫[天公]。拜月的红则做成猪羊的形状,数目必是九猪十六羊。

广东省:广东各地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元末杀的历史故事。中秋节杀后,便以其头祭月,后来改以芋头代替。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

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八月十五日祭土谷神,称「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于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

山西省:潞安中秋节宴节请女婿。永宁中秋夕恭祀太阴星主。大同县月饼称团圆饼,大至二、三尺,中秋夜且有守夜之俗。石楼县中秋祀城隍。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请边中秋有吹鼓手沿门鼓吹,以讨赏钱,例同端午、除夕。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携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四川省: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除了吃月饼外,四川人也在中秋节打糍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将桔子挖空,点上蜡烛,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

以写中秋节的习俗(实用19篇)篇四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赏月。

中秋节赏月中秋赏月是中秋节的传统项目之一,《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至唐宋时期,赏月之风更加盛行,关于中秋的诗词也层出不穷,包括辛弃疾的《木兰花慢中秋》,苏轼的《水调歌头》。《东京梦华录》更有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二):赏月吃月饼。

赏月和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电信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三):赏月赏桂花。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四):赏月烧塔。

中秋夜烧塔中国南方的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地农村很流行。塔身有碎砖和瓦片以及树枝干草等搭建而成。圆窑形,下宽上尖,内为空心,中秋晚上点烧,常常会有烧塔比赛,塔烧得越通红越好,烧得越旺越有彩气。

(五):赏月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秋收之际的中秋节,正是加强亲族联系、增进感情的好时机,是一年当中仅次于年节的馈赠大节。中秋节日馈赠,称为“贺节”、“送节”、“追节”,也称“送节礼”,陕西醴泉称“送秋节”。往往在节前数日甚至月初就开始赶办节礼,相互馈送,路上行人往来如梭。直到今天,中秋节前送节礼的习俗依然盛行,几乎等同于年前送礼贺节。一般送礼要赶在节前,但也有在节后送的,如在甘肃洮州,中秋节后第二天以饼果馈送亲戚。

作为团圆象征的'月饼和时鲜的瓜果都是馈赠佳品。其他节物各地多有不同,如在广东东安要送糖饴;在湖南蓝山,亲友间多馈赠鸭;在江苏六合,家家以菱藕、蹲鸱、糖饼相馈赠;在四川江津,中秋前一日互相馈赠糍饼,取意其圆;福建同安分节前一二日,亲友间互送月饼、番薯、芋魁,中秋时以此祀先和祭神;在台湾嘉义,节前人们互送月饼、文旦、麻糍,等等。

中秋送礼习俗颇多,如在江苏地区,必要送礼的有学徒向师父送礼,分家的儿子给父母送礼,女婿要给岳家送礼,书塾学生要给教书先生送过节钱。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亲戚之间互赠节礼。

母家给女儿家送礼,较为普遍的中秋送礼习俗。在河南新安,母家携枣糕(用面叠作数层,下大上小,内夹枣)、月饼、梨、柿、石榴等看视女儿,称为“送糕”。在山东泰安也有八月十五看闺女的习俗,节前家家户户买上月饼、鲤鱼之类的礼物,挑担、骑驴、坐车,去看望自家已出嫁的闺女。

对于新嫁女,母家送礼更为隆重。在浙江乌青,有新嫁女的人家要以盘或箱盛月饼,送至女儿家,叫做“致秋节”。浙江双林的新妇之母家必备果品、粉圆(意为团圆)相送。在江苏高邮,娘家给新出嫁的女儿送节礼,但不留餐。在福建福鼎,父母给已出嫁的女儿送中秋节礼,第一次送节称“送头年”,礼品要丰厚,以中秋粿、月饼为主,再加酒、鸡、鸭。其中,中秋粿又有白粿(米浆加盐蒸熟)、糖粿(米浆加红糖蒸成)、肉粿(米浆加盐、肥猪肉、葱头油、葱叶等蒸熟)、芋蛋粿(也称槟榔芋粿)等各种,粿圆味美,象征团圆。女儿收下中秋粿和月饼,其它礼品一般退回,再添上几种礼品为压礼。收下的中秋粿,切成一块块,分给邻居和亲戚、朋友,叫做“分头年粿”。

有些地方会有要给外孙、外甥送礼的中秋送礼习俗。在福建藤山,凡为外祖父母者,必以中秋饼,附以鲤鱼饼送给外甥孙。在江苏高邮,外婆要在中秋这天送给外孙扎制“宝塔”,直到外孙十岁为止。在福建福鼎,当舅舅的每年中秋节都要送给外甥中秋饼和柚子,有几个外甥就要送几份,直送到外甥16岁为止。

当然,也有女婿要给丈人家送礼的中秋送礼习俗。如在浙江温州,女婿送丈人的礼品,一般是一对鸭子加鱼、肉、豆糕。回盘用三锦、粉干、雪梨。有外孙的,必须加大月饼和“赏月食”。在浙江乐清,中秋这天女婿、外甥、干儿需向岳父母、舅父母、干父母馈赠礼物,俗称“望八月十五”或“望中秋节”,礼物有粉干、鱼、肉等。女婿望第一个中秋要有鸭、鱼、肉等六样礼物,其余礼物则以月饼为主,其次是芋艿和茶食包等。送时还带着丝竹伴奏,饶有情趣。

其他馈赠礼节,如在福建福鼎,当年有父母或长辈过世的人家,过中秋节时不能蒸中秋粿,要由出嫁的女儿或亲戚给家中送来中秋粿和月饼,称为“送孝”。在江苏高邮,此日求婚者多带着雄鸡、鹅、藕、月饼去女家“追节”。这些都是一些很有风情的中秋送礼习俗。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风俗流传在岁月中流转,影响周边的许多国家,中秋节不单单是华人的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日本、韩国的传统节日,同时也形成了很多中秋送礼习俗。

日本的传统中秋节叫芋明月,也叫栗明月,但现代日本人已经不过中秋节了。那天人们可以不工作,在家里呆着喝啤酒,不看月亮,看电视节目。由于传统文化的衰退,年轻人都不知道节日的来源和意义,不管你是什么节日,只知道那天不用上班。

不同的是,中秋节在韩国被称为"秋夕",是民间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有两天的法定假期,加上周末的时间,就成为含金量不低的"黄金周"了。人们也在假期表上把"秋夕"的英文写成为thanksgivingday,意为韩国的感恩节,很多人都有互相馈赠礼物的中秋送礼习俗。在韩国,最受欢迎的中秋节礼物是亲手制作的米糕,据说米糕里还含有诚心、爱心和孝心的含义,最能表达中秋一家团圆的气氛。

在一些没有中秋节的国度,他们对于送礼的态度是很自然的。当然也没有那么多讲究的中秋送礼习俗。如德国人过圣诞节不兴送厚礼,一瓶香水、一条领带、一张贺卡、甚至自制的蛋糕、果酱都是送给亲朋好友的最好礼物。如果是为公事或外事送礼,他们就更注重礼品的意义。

以写中秋节的习俗(实用19篇)篇五

苗族的“闹月”习俗。苗族的古老传说,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有个年轻美丽的水清姑娘,她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爱上了月亮。最后,她还经历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终于和月亮幸福地结合一起。苗族父老为对他们幸福爱情的怀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着月亮的光辉,跳起苗家歌舞,并把这一风俗称为“闹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纳西族的“祭月”习俗。每年的八月中秋,村村寨寨烧香供果,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清乾隆《丽江府志略》载:“八月中秋,以瓜、饼、豆角祭月”光绪《丽江府志稿》载:“节届中秋,供木樨而拜月。”木樨,俗名桂花,四委常绿,农历八月,桂花盛开,洁白的小花香气盈屋,是纳西族喜爱的一种名贵花木。在丽江纳西族中,流传着月亮上有一棵桂花树的传说,中秋佳节,全家人围坐在天井里,点上红蜡烛,插上几枝桂花,桌上摆满月饼、梨、苹果、石榴、板栗、核桃、松子、豆角,一起祭拜月亮,祀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傣族的“拜月”习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白族的“拜月放灯”习俗。白族家家户户均备有自制的月饼,然后邀请亲友们到家中尝月饼、观赏月色。节日之夜,各家各户将月饼、新鲜水果、包谷、毛角等摆在八仙桌上,以示五谷成熟、庆贺丰收之意。当月升东山时,便置席拜天地,对月磕头。昆明附近的白族晚上要吃饵馔面条。中秋晚上鹤庆一带的白族还要举行漂河灯活动,人们将特制的各形纸灯,内点蜡烛或灯火,沿河漂放,看谁的灯漂得远,且不易灭;也有的将各种彩灯放置河两岸,并舞耍龙灯、狮灯、白鹤灯等,煞是好看。

黎族的“对歌”习俗。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对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机挑寻未来的伴侣。

布依族“偷瓜”习俗。中秋节当天晚上,他们将偷来的老瓜用红布包好,一路放炮到缺子女的人家。这家的主人要请他们吃酒消夜,据说这样可以给这家人带来子女。而被偷的人家也不会责怪偷瓜的人,反而认为这样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好的收成。

壮族的“祭月请神”习俗。壮族习惯在河中的竹排房子上用米饼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灯,以测一生的幸福。每年的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阿昌族的“煮饭喂狗”习俗。云南省梁河县一带的阿昌族,每逢中秋都忘不了给狗饱食一顿。相传从前稻谷皆自生自长,而且高大如芭蕉树,人们因此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并把吃不完的稻谷都糟蹋掉了。八月十五这天早上,家家户户都要用新收获的大米煮饭喂狗,而后走亲访友,欢聚娱乐。

以写中秋节的习俗(实用19篇)篇六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中秋节既叫"仲秋"也叫"团圆节"。在中秋的这一天,有许多风俗,其中有一样就是拜月神,我们家也不例外,晚上当月亮慢慢升起来时,妈妈和我洗完澡,换上干净衣服,摆上小供桌,放上苹果,月瓶等,我虔诚地在香炉中插上三枝点燃的檀香,在袅袅檀香中,我们一家人品茶、赏月,只见又大又圆的月亮象银盘一样挂在天空,我忍不住拿出望远镜,对着明月观赏起来,月亮中还真有棵桂花树呢?这时妈妈跟我讲起了中秋祭月神的由来:相传在古代齐国,丑女无盐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某年八月十五赏月,被月光笼罩着的无盐,美丽出众被天子封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随后,爸爸又教了我一首苏轼的《水调歌头》,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常久,千里共婵娟。”这时,我不禁想到四川灾区的儿童是否也在共赏一轮明月?在这中秋之夜,我向月亮女神暗祈,让四川灾民早日重建家园,让地球的生命都远离灾难。

——今天是中秋节,我和爸爸吃完晚饭,就爬到屋顶去赏月。

今晚的月亮真圆啊!我看见了那挂在夜幕中的月亮,又黄又圆,像月饼,像鸭蛋黄,像面金灿灿的镜子,美丽极了。我不禁想起了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我坐在石板上仰望着夜空,圆圆的月亮挂在高空中,发出柔和的光,星星一闪一闪的眨着眼睛,又像是一群跳着舞的小精灵。我不知此时月宫中的嫦娥,是否和玉兔在桂花树下玩耍?我感到自己像在天上飞一样,白云在身边飘荡,星星们手拉手围着我跳舞,我陶醉了。啊!多美的月亮,多美的星星,多美的夜晚!今晚家家户户都在团圆,但是我的妈妈却没有回来。妈妈是一名石油工作人员,她看到许多外地来的同事不能回家团圆,如果回家团圆,就有的人们因为加不上油,不能开车回家过节,所以妈妈就留在单位自己上班。

我感到有些寂寞,有些难过,不过我更为妈妈自豪,因为她是一名好工人,称职的好工人。

令人期待的.中秋节即将来到,中秋节有很多风俗活动,比如说赏月,吃月饼,猜灯谜,闹花灯。这些中秋风俗活动都是我喜欢的,今年我已经计划好了,先到闹市上去闹花灯猜灯谜,然后早点回家和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今天早上,我跟着妈妈去买月饼。我们买了一盒包装十分精致的月饼,图案很漂亮,上面刻着“中秋团圆”四个大字。妈妈告诉我:“今天中午,我们到奶奶家去过中秋节,这盒月饼是我们送给奶奶的。”中午我们到了奶奶家,我们把月饼给了奶奶,送上了一句亲切的问候:“中秋节快乐”!奶奶笑容满面。吃午饭时,堂弟、堂妹、叔叔、婶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我,一起围着桌子旁,有说有笑,聊着天。过了一会儿,奶奶端来了很多盆可口的菜,并为我们每人盛了一碗饭,桌子的中央还摆放着一大盆我喜爱的月饼,我们每人吃了一个,我感到真好吃!中秋节的赏月,我一直期盼了好久,可惜今晚妈妈没有空陪我,我只好自己在家里想:今晚月亮一定很圆,月亮上一定有棵桂树,嫦娥肯定在广寒宫。我又想起嫦娥奔月的故事,我很想去一边划船、一边赏月。不一会儿,我的眼中仿佛出现了一个月亮,觉得自己就在湖边赏月。这又是—个令我难忘的中秋节。我今天很开心,一定会把这个中秋节铭记在心里。

以写中秋节的习俗(实用19篇)篇七

在南昌的古老习俗中,有中秋节吃柚子,送千层底鞋的风俗。过去,每当中秋节,已经嫁出去的女儿,一定要回到娘家。除了是与家人团聚外,最主要的就是要送一双千层底鞋给父母。

因为在中秋节过后,马上就要到重阳节,女儿们希望老人能够在重阳节外出登高,同时也是祈愿老人身体健康。每年的中秋佳节,除了要吃月饼外,还习惯吃柚子,柚子谐音是“有子”,因此中秋节吃柚子也有早生贵子的吉祥寓意。

湖口:全家团圆做糍粑

每逢中秋佳节,湖口县家家户户都会忙着“做粑”庆祝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湖口人就开始用陶臼制作糍粑。湖口粑食品种繁多,主要有麻糍粑,糯米粑,高粱粑等二三十个品种。

在这些粑食品种中,印粑上印有菊花,梅花,桃花,荷花,鲤鱼,喜鹊,福,禄,寿等文饰,以示喜庆和吉祥。“做粑”也象征着一种团圆,每逢“做粑”时,都是一大家人围在一起,有说有笑,互相分工协作,其乐融融。

瓷都:行帮规矩要加餐

除了烧太平窑,景德镇还有不少独有的中秋习俗,这些习俗或多或少和陶瓷行业有关。相传,坯房在中秋节休息一天,老板按8至10人一桌供应猪肉4斤和鲜蛋,黄花,木耳,粉丝,咸鱼,芋头,青菜等十种菜肴,另加40个铜钱作酒钱,每人一只生糖酥,一只扁麻酥。

加餐的规格叫十碗菜,晚上赏月的茶点里还要有花生,瓜子和梨,这些都是行帮定下的规矩,不能破坏。此外,中秋节时吃碱水粑也是当地必不可少的项目。

宁都:火龙虎月下进村

随着“火龙虎进村,生子生孙,火龙虎进屋,发财做屋……”一串串清纯的童音在村中响起,这是中秋宁都县南云村的一道独特景观。中秋当晚,卢氏七房各出7名壮汉,每人一根竹篙。竹篙选用长约米的毛竹,从尾部往下层层扎好竹枝,竹枝上再捆上浇注过植物油的纸卷。夜幕降临后,各房人马举着49根竹篙汇集卢氏家庙前,依次点火,火苗迅速化成一条条长长的火龙,煞是壮观。

寻乌:抬故事喜庆丰收

抬故事是寻乌县民间节庆的重要民俗活动,以历代传说中的神话故事,古典戏曲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情节来展示一般选择8岁以下的小孩进行人物造型和化妆,并站在特制的故事棚木架上表演。

故事棚多为方形木架,用彩布装饰起来,由青壮年轮流抬着巡村游乐,长达三四个小时。“抬故事”是古代寻乌人庆祝丰收的一种形式,借此来表达他们的喜悦心情。

上饶:“菩萨出门行香”

与别的地方习俗不一样的是,每到中秋节前后,上饶县,玉山县,广丰县的一些乡村平常供在庙里的菩萨都要出来行香,这也是一年之中仅有的一次,每到一家老百姓的家中,老百姓都要拿出红包或捐出一些善款,以求得到降福。此外,中秋节的晚上,每家每户都要供奉月饼,水果。对祖先进行祭祀。

婺源:龙灯越长越兴旺

在婺源,每逢中秋节,有摆龙灯的传统习俗。摆龙灯也叫“迎龙灯”。只是当地人迎中秋的方式。所谓“龙灯”是由于干稻草捆接而成。用收割后的干稻草绑接成龙的形状,在稻草上插满香,到了晚上月明之时,由村民用捆子插入稻草中并点燃上面的香,高举着来回游走于各村庄之间,形成了一条火龙,“摆龙灯”因此而得名。

吉安:中秋夜烧塔

中秋夜烧塔在江西吉安地区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

资溪:畲族乡亲唱山歌

资溪县乌石镇新月畲族村是一个小山村,全村畲族人口400多人,民情风俗浓厚。畲民无论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唱歌,每逢节日便以歌助兴,以歌抒情,中秋节也不例外。

到了中秋这天,全村人都聚集在一个山头,然后便可自由唱山歌,唱歌形式有三种,即独唱对歌,齐唱。畲族歌手们随兴而唱,即景编词,使新月畲族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民族风情村”。

宜春:香烟袅袅跳傩舞

宜春傩舞祭月源远流长,每逢中秋佳节,宜春都会举办形式多样的祭月活动,场面恢弘,香烟袅袅,爆竹声声。跳傩舞者头戴面具,身着古装,持各种兵器,手舞足蹈,其表现手法严肃而诙谐,它既是人们以娱乐形式向傩神祈求国泰民安,人寿年丰的一种祈祷方式,也是民间一种喜闻乐见的传统娱乐活动。傩舞共有大小面具24具,面具为樟木雕成,形色酷似京剧脸谱,体现出较高的工艺水平与审美品位。

以写中秋节的习俗(实用19篇)篇八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2、偷菜

在古代,许多地方流传着中秋夜“做贼”的习俗。皓月当空,夜深人静的时候,未婚少女们偷偷地出动了,她们蹑手蹑脚,借着月色摸到别人家的菜地上偷菜。

相传,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台湾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一习俗。

3、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大赋名篇《七发》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4、吃月饼

我国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5、送月饼

现代特别流行的中秋送月饼风俗明代已开始流行。崇祯《嘉兴县志》称,“十五是为中秋,作饼肖月形,曰‘月饼’,有相馈遗者,取团圆之义”;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也有相同说法,“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中秋送月饼风俗是怎么形成的?据说缘于“走月”活动。所谓“走月”,就是乘着中秋月圆之际拜亲访友,馈赠糕点、鲜果等食品。

6、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美景,美不胜收。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7、玩兔儿爷

清代宫廷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其形状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头上竖两只长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没什么区别。环形大眼,三角眉,面色粉白,染着粉红色的脸蛋,表情不失童稚又透着一股英气、机灵劲儿,非常可爱。

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异化,中秋自从由祭月的礼俗转化成民间节日后就淡化了礼俗色彩,而游赏性质越来越突出,玩兔儿爷的风俗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

1、准备美食

每个地方的中秋节都会有不同的习俗,比如妞妞这里就是每家每户张罗一大桌的食物和装饰品(每家都有一个用食物砌成的小塔,比如水果糖或者饼干),摆在路边,音乐响起,祭拜月神,一条街看过去,很耀眼。那么,白天的时候,你就要帮父母准备好祭拜的东西,如果没有什么习俗的话,那就去超市挑选精美的月饼吧。

2、家庭聚餐

和家人吃饭,闲聊也好,工作以后,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少得可怜,珍惜每一次的聚餐,不要玩手机和电脑,就好好地陪伴家人一天。

3、吃月饼赏月

找个露天的地方,和朋友吃月饼聊天赏月,说说各自的近况,搞笑的事情都可以。

以写中秋节的习俗(实用19篇)篇九

中秋节的由来.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秋节。由于这一天居秋季之半,所以叫中秋节,民间俗称八月节,这就是中秋节的由来。

早在汉代,我国就已经有中秋节了。不过不在八月十五,而在立秋之日。这一天,王公贵族出外打猎,将所获猎物奈把宗庙。唐化,各种书籍中均不见中秋故事的记载,。到了宋代,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就多起来了。那时的中秋节“责家结锦台钳,民间争占酒楼”,就是贫穷的市民也“解衣市酒,勉强迎 欢”。从此,中秋节便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

中秋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除汉族外,絮占、回、苏、壮、布依、朝鲜等族也过此节日。跟中因古代秋天祭月的礼制有关,中秋节在每年阴历八月十五举行,恰值三秋之中,故名。

那么,中秋节的由来演变如何?诸家说法不同,主要有下列几种:

中秋节的由来之一:“嫦娥奔月”说,早在战国末年成书的《归藏》记载:“昔日嫦娥一西王母的不死药以服之,遂奔月为月精。人们对嫦娥寄以同情,说她登上了天帝的后庭,十分寂寞。所以在唐代开始将八月十五日夜的赏月改称为祭月,期盼嫦娥回归人间。

中秋节的由来之二:“时令节气”说,近人考证,“中秋”一词,始见于春秋末年《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这就是中秋节的来历。

不过,汉代的中秋节定在立秋之日。这天,王者出猎,以所获祭宗庙包。到了唐代,各种类书中备载四时十二节令,单单没有中秋节的故事。

而在宋人的笔记中,中秋节的记载就屡见不鲜了。宋代的中秋节,不用说富贵人家,就是贫穷的市民也是“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中秋节晚上,“膂力儿童,连宵嬉戏”。由此可见,中秋节在宋代已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节日。

此记作于四十年前,至今风俗似无甚变更,虽民生凋敝,百物较二年前超过五倍,但中秋吃月饼恐怕还不肯放弃,至于赏月则未必有此兴趣了罢。本来举杯邀月这只是文人的雅兴,秋高气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觉得有意思,特别定这日为佳节,若在民间不见得有多大兴味,大抵就是算帐要紧,月饼尚在其次。我回想乡间一般对于月亮的意见,觉得这与文人学者的颇不相同。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又称八月节,是农历一年中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由于八月十五在秋季七、八、九三个月,是居中的日子,所以叫做“中秋节”。提起中秋节的习俗,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月饼。

赏月和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 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中国南方、香港及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在中秋节夜晚提灯笼. 或将灯笼挂在门前。或将灯笼挂在门前。

在台湾,阴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是个重要民俗节日,全台湾放假一天。至今,台湾一般民众仍普遍有赏月吃月饼、柚子的习惯。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中秋节各地的习俗

中秋节的习俗之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

中秋节的习俗之兔儿爷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

中秋节的习俗之烧塔

在福建厦门,每逢中秋佳节临近,夜色阑珊中的厦门,大街小巷便会传出博饼时骰子撞碰瓷碗的'悦耳叮当声。厦门的“博饼”,也叫“博中秋饼”、“博会饼”。

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日本人也会赏月,称之为“月见”.

其它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

韩国人称中秋节为“秋夕”。向亲朋戚友送礼亦是韩国人过中秋节的习俗,所以他们亦叫中秋节做“感恩节”

中秋拜月的习俗,追本溯源,是从秋分祭月这一古老礼俗演化而来的。周朝有每年秋分天子率群臣祭月的礼制,《礼记》上就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的记载,此处所谓“朝”“夕”皆为祭拜之意,后来各朝大都相承沿袭,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朝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而建。秋分祭月是皇家祀典,庶民百姓自然无缘参与,但它显然对普通百姓的心理和生活具有很大的影响,况且普通百姓也有祭拜月亮以寄托各种心愿的精神需求,于是在民间逐渐形成子拜月的习俗。

唐代李端《拜月》诗云:“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解带。”同为唐代的施肩吾又在《幼女词》中写道:“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这个小女孩肯定是见大人拜月见多了,觉得非常有趣,于是就模仿大人的样子,玩起了拜月的游戏,由此可见唐代拜月风气之盛。应该注意到的是,这里的拜月是拜新月,祝愿的内容恐怕也多属儿女私情之类。

大概从北宋确立中秋节开始,拜月之俗就由拜新月转为中秋拜月了。宋代金盈在《醉翁谈录》中对宋人中秋拜月的风俗作了详尽的描述:“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愿: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目如皓月。”古代常将科举及第称为蟾宫折桂,因而拜月时男孩有“早步蟾宫,高攀仙桂”之愿;嫦娥则是传说中美貌绝伦的月中女神,所以女孩拜月时愿自己貌似嫦娥。到了明代,拜月之风更加盛行,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明人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由此可见当时人们拜月的情景。

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月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朝拜,故京师谚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作者在这里对清代京城中秋节的盛况作了生动描写,从中可以看到,拜月之风在清代还很盛行,只是此时拜月仅限于女人参与。

提起中秋节,谁都知道,“八月十五中秋节”嘛。可我们舟山人过中秋节却在农历的八月十六日。那么,我们舟山人过中秋节的习俗是什么呢?吃月饼、赏月、和家人团聚……这些都已成为我们舟山人必不可少的习俗。在八月十六这一天,多数人家的餐桌上都会有一碗传统小菜“芋艿鸭”。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传说在很早以前舟山人不知有芋艿,到后来食用芋艿,这中间与明爱国将领抗倭有关。明嘉靖三十二年八月十六,琼州参将俞大猷奉命在舟山围歼倭寇,不料在离舟山不远的海面上遭到袭击。幸亏俞大猷指挥有方,将部队安全撤退到普陀山附近一个小岛驻扎,只是运粮船被倭寇劫走,吃饭成了问题,当时实行海禁,岛屿上居民已被强迫迁走,岛已变为荒岛,部队面临粮草断绝的困境。士兵们饿得发慌,遍地去找可吃之物,发现沼泽地里有种野生植物,根部长有球茎,于是便挖来煮着试吃。一吃味道很好,且又耐饥。俞大猷得知后发动大家都去采挖。就靠这种球茎,俞大猷的部队渡过了难关。所以俞大猷把这种不知名的食物取名为“遇难”。第二天,俞得到情报,那些枪粮的倭寇在普陀集结,设计水陆夹击大败倭寇,普陀山潮音洞畔到今留有纪念明将抗倭石刻,上镌“明嘉靖癸丑秋,副使李文进,参将俞大猷,都司刘恩至,督兵灭倭于此”字样。舟山人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写中秋节的习俗(实用19篇)篇十

没电视节目就活人演,反正弘历童鞋手下人多,而且他似乎钱也多,重要的也是钱多。大家一起来。看看这看戏的排场,有人在偷偷的想,这一场活动下来要喝多少瓶82年的拉菲啊。想想反正有的是钱,无所谓。

2、吟诗作赋

“朕写的不错吧”只要到中秋必须写诗,弘历同学一辈子写了100多首中秋诗,写完了还必须要求众人传阅集中点赞,皇上写的棒棒的。弘历童鞋的诗作大致写的内容就是月亮很美,月亮很棒,每天生活都棒棒的。比如这句“塞景清如此,秋思动者谁”“但是中秋月,那无即景诗”。全然无需解释。

3、必须去打猎

中秋节第二天弘历童鞋准时在群众们的欢呼声中打猎去。该童鞋经常开着爱车(就是骑马),去狩猎家养动物。大家都特别开心,你想想,一个爱看戏的半宅男,竟然还有段子手的潜质,运动上似乎天赋还不错,毕竟没人敢让他丢面子。想一想,累觉不爱,人生似乎总是不公平的。那弘历童鞋过节到底吃什么呢,反正似乎光点心就30种吧。至于吃饭的具体开销吗,这里送你一个乾隆年夜饭的食材状况做案例好了。年夜饭食材:猪肉65斤,肥鸭1只,菜鸭3只,肥鸡3只,菜鸡7只,猪肘3个,猪肚2个,小肚8个,膳子15根,野猪肉25斤,关东鹅5只,羊肉20斤,鹿肉15斤,野鸡6只,鱼20斤,鹿尾4个,大小猪肠各3根。另外,制点心用白面5斤4两、白糖6两,等等。

中秋节吃月饼是为了什么

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为中秋节,俗呼为八月节。街市繁盛,果摊泥兔摊所在皆是。十五月圆时设月光马于庭,供以瓜果、月饼、毛豆枝、鸡冠花、萝卜、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供月毕,家人团坐,饮酒赏月,谓之“团圆节”。又将祭月之月饼按人数切块分食,谓之“团圆饼”。

老北京,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学生也不上课。而所谓“泥兔摊”,就是卖兔儿爷的。前十年,北京中秋还有兔爷卖。现在很少见了。似乎只在春节庙会上见过。中秋节祭的就是这只月亮里的兔子。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谑亦谐。有曲为证"莫提旧债万愁删,忘却时光心自闲。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挣摆兔儿山"。过中秋,家里摆个兔爷像,确实很有气氛。

中秋节,正值秋果上市,特别丰富。《春明采风志》里有“中秋临节,街市遍设果摊,雅尔梨(原文)、沙果、白梨、水梨、苹果、海棠、欧李、鲜枣、葡萄、晚桃,又有带枝毛豆、果藕、西瓜。”过去的果子市在前门东,八月十三、四两日灯火如昼。并有吆喝:“今儿是几来?十三四来,您不买我这沙果苹果闻香的果来,哎!二百的四十来”现在,这些秋果街上都买得到。而且相形下,今年的水果多又便宜,正是由猴子变成的人的最美时刻。美中不足的是萝卜有点贵,和苹果一个价。难免有老年人痛斥这没有道理的价格。值得一提的还有毛豆,过去中秋并不常见,今年在北太平庄副食店的月饼摊前,居然也支起了煮毛豆的大锅,而且确实是带枝的毛豆。

从习俗上看,和过去中秋靠近的还有送礼。“中秋,大家互送礼节……,赏奴仆钱,铺户放帐帖,每节如此”。北京这两年似乎又兴起了中秋送礼大行动。节前,弄两辆车,满满的装上月饼果品,挨家挨户送。当然,这里的家和户是指商家客户。送礼,自然是为了联络感情,结款要生意。两年前做这事时还想,现在到底拜的是那里的兔儿爷。今年这风气恐怕更盛了。

现在讲究广式月饼,过去“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它初不足食也。供月月饼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能放半年的,肯定不会是广式月饼。 月饼源自民间祭祀,同样,北京人常吃的点心如果求根溯源百分之七、八十也都出自于民间祭祀或宗教上的供品。从制作工艺上说,油炸、蜜饯和烘烤,都是最好的防腐措施。就连饺子,也是春节供后的食品。

与其说玉斧是斧,倒不如称之为一种语言,描述着艰难的砍砸者同上天对话。或者称之为精灵,这是一个屏弃了功利取舍的精神的精灵。于是由了它,艺术方才出现。更于是人才彻底地脱落成为人。

中秋节真好,好在又一次让我想到了这些已经好久不想的问题。当然节日本来就是人们精神的节日,与此时偶尔察觉月饼与烙饼的差异,也并不奇怪。你瞧,人不就是这个样子么。给自己做吃的,为了填饱肚子没一个认真。馒头包子几百上千年从不变化,但凡加上点精神追求,就能花样翻新。

看来糕点如此,艺术作品和其他许多事情,确实也都是这个样子。

以写中秋节的习俗(实用19篇)篇十一

每逢中秋佳节,我们一家人就会去赏月,今年也不例外。我们来到了母亲河一一欧江,等待着圆月的出现。等呀!盼呀!月亮终于出现了!她慢慢地,慢慢地,升高,渐渐地露出了她那迷人的笑脸。人们都被她吸引了,目不转睛地盯着她!她却害羞地用那洁白的面纱遮住了脸。今天的月亮与往常不同,刚一出现就显得格外明亮,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银纱,给人们增添了快乐!月亮又大又圆,像一个大月饼,让人馋得就想马上去咬她一口!皎洁的月光照在江面上,给波光粼粼的江面,添上了光彩。月光挂在夜空中,照亮了深蓝色的夜空。月光照在小朋友的脸上,小朋友们拍着手,唱着“爷爷为我打月饼”这首歌!啊!八月十五的月亮真美呀!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这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听说中秋节的来历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据说射日有功的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来了长生不老的灵药。有一天嫦娥趁后羿不在家把灵药偷吃了,变成了神仙飞到月宫里。她非常寂寞,常年陪伴她的只有一只玉兔。后来后羿很想念她,每年的八月十五夜晚看着天上的明月就拿出月饼来纪念她。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今年的八月十五爸爸买了许多口味的月饼,有哈密瓜味的、桃子味的、黑芝麻的……我们一家在月光下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我仿佛看到了嫦娥在翩翩起舞。后来每年八月十五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团圆节日。

中秋节的习俗作文200字:吃月饼 847字 投稿:沈恈恉#e#

顾名思义,农历八月十五便是中秋佳节,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日子。每家都团团圆圆的,不管身在何处,都会不远万里回家过中秋节。八月十五的月亮也格外的圆,人们常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我看十五的月亮也很圆吗!

嘻嘻,我当然也不会错过这月下吃饼的好日子啦!于是我从房间里拿出了我最爱吃的酥皮月饼。然后,我又搬出了凳子,轻轻地剥开我最爱吃的酥皮月饼。心里美滋滋的.,真想一口咬下去。突然妈妈一叫我,我便把月饼放在了凳子上,待我归来之后:咦!月饼呢?我明明把它放在了凳子上,到底跑到哪里去了?一看,怎么地上有月饼末,我便一路跟着月饼末走,终于找到凶手了。尽然是你们:小帕和拔丝dog。

今天我非要把你们拔丝了不可,偷什么不好,敢偷我的月饼。妈妈听我在外面咕囔着。便问我:“小威,怎么了,在那干什么?”“妈,小狗把我的月饼给叼走了,我还没吃呢!”我气愤的说道。于是妈妈回到房间里,给我拿了一个月饼说道:“小狗也要过中秋节的吗?哪有中秋节不吃月饼的?”于是我便不再追究此事,继续我的月下吃饼了。

农历8月15日,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中秋节有月饼吃,又可以赏月。大家知道中秋节吃月饼是什么意思吗?他的意思是月儿圆,月饼圆,当然是家人也要团圆了!

我很喜欢吃月饼,因为月饼的形状和口味。不过,形状是一样的。它那莲花的形状特别好看,漂亮极了。

更让我高兴的是今年的中秋节与往年大不相同。往年的中秋节都是和爷爷、奶奶过的,今年妈妈回来了。早上,我们全家都起得很早,吃过早饭。我们全家总动员各自分工;我们姐妹俩写作业;叔叔、婶婶干活;爷爷去玩;妈妈、奶奶做饭。我们的忙了一上午,我走出来,问妈妈:“饭好了没有,我们俩饿了。”“快好了。”我和妹妹只好可怜巴巴的等。当开饭的时候,我俩一看,呀,都是我和妹妹喜欢吃的菜。我俩狼吞虎咽。全家人看了我们的吃相,乐开了花儿。我们就这样乐乐呵呵的吃了一顿“团圆饭”。

我的中秋节就是这样过的,你的呢?也说出来让大家乐呵乐呵吧!

我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我最喜欢中秋节了!

我国的中秋节有吃月饼、赏月……的习俗。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中秋节那天,我一边大口大口地吃饭一边赏月,可开心了!月亮又大又亮,真好看!吃完饭后还有各种各样的月饼吃!吃完月饼,我们这些小朋友就去玩花灯!有的小朋友的花灯上刻着一只美丽的天鹅,有的刻着一只顽皮的百灵鸟,我的花灯上刻着一只凤凰……我点了火,花灯马上亮了起来。我把它举起来一看,哇!真漂亮!

过中秋真美好!我特别喜欢中秋节吃月饼和赏月了。

一:中秋节的习俗

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

“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则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中秋节的习俗作文200字二: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晚上,泉州少林寺举行 “中秋佳节祈福平安欢喜传灯法会”的活动。我高兴地想:中秋节就在少林寺笑傲江湖。

“天涯共此时”的时刻到来,只见大雄宝殿前的石埕上,百盏蜡烛被摆成“中国梦”字样,烛光在夜色里摇曳,引得市民争相拍照。

妈妈来到香案前,供上柚子、龙眼、月饼,我连忙取来三枝清香,虔诚地焚香祈祝。妈妈笑着说:“龙眼通称‘桂圆’,因此也寓意着‘蟾宫折桂’,而柚子还要在柚皮上画鬼脸,祭月后剥皮食柚肉,有祛除邪-恶的意思。”

参加传灯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围成一个大圆圈,共同期望美好的中国梦能够早日实现。

多么难忘的中秋传灯祈福活动,我想:美妙的佳节真可以用花好月圆来形容。

中秋节的习俗作文200字三:中秋节的习俗

首先,我想说说月饼。我喜欢吃月饼,因为我希望以后能成为一名飞行员。中秋节那天,月亮又大又圆,就像美丽的盘子挂在蓝色的衣服上一样。

中秋节是中国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在八月十五号。在节日来临的前几天,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帮着打扫房子,把房子装扮得漂漂亮亮的,灯笼挂在屋前。

晚上有一顿美餐,离家在外工作的人也要回来团圆。晚饭后,人们点亮灯笼,一般是红色的圆灯笼。孩子们会高高兴兴地玩他们的玩具灯笼。 月亮又圆又大,人们在赏月的同时吃着中秋节特别的食品——月饼。人们在一起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以写中秋节的习俗(实用19篇)篇十二

老扬州在遵循着传统的祭月习俗。这天晚上,女性们都要竟相在阳台、庭院,陈设果品糕点,点燃香烛,向月祷拜直至深夜。在扬州,敬月的供品十分丰盛,有菱角、嫩藕、莲蓬、柿子、石榴、芡实、栗子、芋头、南瓜等,还有一盘鱼,加上“月宫饼”,举凡中秋时节成熟的瓜果都可以上供,越丰盛越好。这是妇女的节日,男性当然不应参与其中。

在扬州民间传说中,吃月饼与农民起义是联系在一起的:元代末年,老百姓想起义造反,但统治者监视严密,采取了十户连坐的制度,老百姓不敢公开约定起义日期,有人提议把写明起义时间的.字条藏在饼馅里,分送给大家,届时一呼百应,揭竿起义,约定的时间是八月十五日。至今,扬式月饼的底部还贴有薄薄一小块方形纸,其来源就出于此。后来,民间就一直有八月十五吃月饼的习俗。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扬州人自古就有中秋赏月的习俗。传说中秋月圆之夜,在瘦西湖畔看五亭桥下,每个桥洞都能看见一个月亮,一共可以看到15个月亮。因此,每到中秋扬州人都争着到五亭桥边看这一月亮奇观。

在扬州,有“照月求子”的旧俗,认为久婚不孕的妇女,在中秋圆月当头时独坐院中,清沐月光,此后便可怀孕。婚后的夫妻,也必须双双携带中秋月饼等礼物,向父母回报养育之恩。但是妇女又必须在中秋月夜之前返回夫家。凡外出办事的人也都要尽可能在中秋节前返家,以便与全家中秋节团聚。

老扬州人认为月亮是一位神明,尊称为“月亮公公”,而在祭拜“月亮公公”的时候,不光要摆上祭品,还要点亮“宝塔灯”(由铜丝将玻璃片扎成宝塔形的灯),必选购藕节相连、小枝不缺的“子孙藕”和籽粒饱满、无空房的“和合莲蓬”,还要供西瓜,并把瓜镂刻成城垛形,谓之“狗牙瓜”,寓意吉祥,祈求“月亮公公”的护佑。

中秋当天,家家忙着包圆烧饼,应该是扬州城乡一个特别的食俗。圆烧饼,顾名思义,寓意团团圆圆,另蕴含庆祝秋熟丰收之意。至今,许多老扬州包烧饼,还分供饼和食饼两种。供饼是五只大小不同的圆饼,到敬月时垒成宝塔形;食饼的大小和数量不等。

扬州人拜月后分食月饼,又讲究由家中主妇掌刀,按全家人口计算,不论在家或外出的人口,切成大小均匀的小块,每人一块,既不能破碎,又不能少切,未归家者由其子女代食,如家中有孕妇,还要增加一块,由孕妇之夫代食,以示家庭生活和美之意。

古扬州还有一个有趣的风俗,就是八月十六,出嫁的女子带着小孩回娘家吃“馊月饼”。同样的风俗还有端午节的第二天,出嫁的女子带着小孩回娘家吃馊粽子。

在扬州,还有一种在中秋前后非常盛行的吃食,那就是烂面烧饼,由于制作精细,吃起来唇齿留香,松软味美,所以广受欢迎,不过由于烂面烧饼制作费时费力,且需要一定的技巧,所以现在会做烂面烧饼的市民已经不多了,只有一些老扬州还保留着这个传统习俗。

以写中秋节的习俗(实用19篇)篇十三

平阳的中秋节习俗与温州风俗习惯相同,根据流传的平阳中秋节的习俗介绍平阳中秋节有三锦、小摆设、送节等风俗。

农历八月十五,家家户户吃月饼。外祖父、舅父给外甥送月饼。月饼有大月、三锦、空心饼等数种,平阳中秋节的习俗相传民众起来杀元兵,就是在月饼中藏字条,统一行动。“三锦”方言谐“杀紧”。

温州还有一项特殊的习俗,叫“小摆设”,即在中秋前后,在一些商店,人家中堂上,放上几张桌子,专门摆设各种小模型物品,有的摆文昌神庙,有的摆封疆大吏的衙门或者王、侯、将相的第宅,所有旌旗、对联、乐器、花圃、楼台、舆马、灯彩、烛台、几案、盘碗等一应俱全,十分逼真。而且都缩小到九、十五厘米不等,材料则采用玉、银、铜、锡、木、石等制成,一般人家不过二三桌,有钱人家为了炫耀自己富有,还专门雇匠,细工制作,特多的可摆十几张桌,中堂摆不下,另辟房间陈列。

送节这天,亲友之间馈赠,用鸭和三锦之类的月饼,这是重礼。也有专送大月饼和“赏月食”。婿家送丈人的礼品,普通是鸭一对,加上鱼、肉、豆糕。回盘用三锦、粉干、雪梨,有外孙的,必须加大月饼和“赏月食”。

以上为平阳中秋节的习俗的特色习俗介绍,在中秋节时可参与以上中秋活动。

以写中秋节的习俗(实用19篇)篇十四

苗族“闹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湘西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团聚后,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

苗族的古老传说,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有个年轻美丽的水清姑娘,她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爱上了月亮。最后,她还经历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终于和月亮幸福地结合一起。

苗族父老为对他们幸福爱情的怀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着月亮的光辉,跳起苗家歌舞,并把这一风俗称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白头之好。

在威宁彝族回族自治县的苗族男女青年中,流传着一种传统的恋爱方式——踩月亮。这里的踩月亮与黔东南的“游方”大同小异。

踩月亮就是每当清风明月时,小伙子们拿着芦笙或木叶便走出家门,三三两两地来到山坡或高地上,趁着皎洁的月光,吹起动听的芦笙、木叶。优美动听的乐曲呼唤着寨内的姑娘出来赏月,颇有点“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味道。小伙子的芦笙或木叶吹 过三遍之后,仍不见姑娘的面,就说明姑娘已有对象或不喜欢这位小伙子,小伙子也不必再吹,若在吹则被认为不礼貌。

乐曲如呼唤来的姑娘,二人可通过对歌交谈。次数多了,就产生了感情。感情通过对歌来诉说,爱慕之情通过歌来倾吐。等到二人情意相通时,也就是有了感情基础,可互赠礼物表示定情。一般地说,小伙子送给姑娘的礼物是木梳、口弦或银器之类,姑娘回赠的是自己亲手织绣的花布带等。

这种恋爱方式是在月光下进行的哦,故叫踩月亮。

以写中秋节的习俗(实用19篇)篇十五

中秋,是民俗"四时八节"中的一个大节,因农历八月十五居于秋季三个月之中,故得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自古而今,无数的佳句源于天上的那轮白玉盘。 又到了一年一度赏月品茶尝月饼的最佳时节,在潮汕地区,中秋前后的天气不热不寒,秋高气爽,宜人的气候总能激发人过节的热情,关于中秋习俗,在潮汕这一地带还真不少。

首先是拜月,潮汕人称为"拜月娘",体现出对大自然,对天象的一种热爱,同时也体现人类的一种原始崇拜,对自然力的尊崇和敬重。潮汕人拜月,供品除月饼, 芋头和其他果品,水果外,最具特色的还有化妆品和文具。化妆品美其名曰是个月娘梳妆打扮的,实际上则是年轻的拜月者祈求自己能变得越来越漂亮。拜文具是祈求读书的小孩能更加的聪明伶俐,学习进步。这些习俗由来已久,寄托的都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另外的还有"男不拜月"之说,所以拜月就成了妇女的专利了。 第二,是不可不说的中秋月饼,中秋月饼是潮汕人一年一度的传统食品,潮汕的传统月饼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正圆形的占绝大多数,意为好兆头,在次日,没有一个潮汕人无不品尝一下月饼的滋味的。其中,芋头和糍粑等也是潮人中秋必吃的。

潮汕月饼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糕饼类,潮汕各地月饼,甜的,咸的,荤的,什料的,多味的各式各样种类繁多。还有面饼,软糕,云片糕均为潮人送亲戚之家假品,可说潮人送月饼是睦亲的习俗。 潮汕人过中秋的还有另一大习俗———烧塔。塔置与广场路口等处,高1米以上,系用砖块与碎瓦片垒砌而成。塔基留有塔口,便与支撑竹木等燃料,塔尖不密封, 以透烟火,烧时火舌从塔缝塔尖伸腾而出,加上噼噼啪啪的声音,可谓有声有色,大为壮观。烧塔源于中秋夜百姓举火为号上午抗元斗争。

中秋节的芋头也是不可忽略的主角之一。民谚云:"河溪(银河)对中(音"冬"),芋头珊珊(松脆之意)""河溪正对,芋头食到畏。"中秋是芋头大丰收和可口的时候,所以大吃芋头成了中秋的一大乐事。

另外潮汕人过中秋还有荡秋千这一习俗,古书说:"秋千者,千秋也。汉武、帝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 潮语没有把千秋倒转为秋千,却称其为"丁秋",把荡秋千叫为"疏丁秋","疏丁秋",这可能是和中秋的"秋"有关。昔日潮洲不少村落都在中秋节前后高塔" 丁秋棚",要荡好长时间。荡的越高越精彩,观者掌声如雷。

荡秋千是潮汕地区中秋节期间一项很有益的民间体育活动。 旧时民俗,随着岁月的迁移,一些已不复再现,但仍有很多流传至今,成为中秋节潮人必备"节目" 一样的月光,一样的民俗,一样的美好,依然是团团圆圆。

以写中秋节的习俗(实用19篇)篇十六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其它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 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节的习俗是: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我国农历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中,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中秋赏月,最盛是宋代。明清以来,民间更重视中秋节。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象葡萄、西瓜等象征着团圆的水果也被人们摆上餐桌。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恰好是庄稼成熟的季节,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

中秋节各地风俗 台湾中秋节的风俗

首先是祭月和拜月。一般认为中秋节的起源,是源於古代帝王在八月十五祭月的习俗。後来,民间也渐兴此风。到了明清时代,祭月时的供品,已形成规模:月饼必须是圆的`,瓜果必须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上还会出售一种“月光纸”,上面会有月光、菩萨、宫殿,还有兔形人在月光下捣药。祭月後,即将此“月光纸”焚烧。祭月的活动男士可以参加,但拜月的活动男士就不能参加了。所以在台湾,“拜月”就成了妇女的专利,当妇女们忙着置办各种拜月的物品时,小孩子们也趁机跟着忙活。每值中秋,台湾街市上都会卖一种用来供儿童祭月用的“兔儿爷”。“兔儿爷”源于明末,以泥土塑造成兔首人身,坐姿如人形。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转变成了“中秋”的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多样:有武士形,商贩形,还有剃头师和裁缝师形等,其多样化的造型丰富了儿童过中秋的情趣。

在台湾农民中,过中秋时,则要祭拜土地公。此习俗是要感谢土地公保佑其有丰富的秋收。除了祭祀土地公,农民还得在田间插设“土地公拐杖”,是以竹子夹上土地公金,插在田间。在台湾南部,森林茂密,农民们在中秋之日,还有祭拜树王公的习惯。

除了拜月、拜土地公、台湾民众在中秋还有拜太阴星君、太阴娘娘的习惯,皆因太阴星君和太阴娘娘都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月亮之神,既然中秋要拜月,那就少不了要拜月神,以苗栗头份的太阳宫为例,每年中秋为太阳娘娘祝寿的活动就包括奏表拜祭,念经祝寿,举行月光晚会等。

台湾还有一些和女性有关的中秋民俗,也很有意思。在中秋夜祈求长寿:台湾民间相传,中秋夜睡得越晚越长寿,尤其是少女在中秋夜晚睡,会使自己的母亲长寿。

祈求孩子: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中秋晚上,倘能到人家菜园里偷摘到一个瓜抱回家,来年就会生个胖娃娃。

中秋夜深时,台湾妇女往往会在家中的神像前烧香,表达了欲问卜的事後,还要请示出门的方向,然後持香出门,一路上听到谈话和歌唱时,便掷杯问神,直到得到神明的认可答案为止。

中秋节北京风俗

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为中秋节,俗呼为八月节。街市繁盛,果摊泥兔摊所在皆是。十五月圆时设月光马于庭,供以瓜果、月饼、毛豆枝、鸡冠花、萝卜、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供月毕,家人团坐,饮酒赏月,谓之“团圆节”。又将祭月之月饼按人数切块分食,谓之“团圆饼”。

老北京,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学生也不上课。而所谓“泥兔摊”,就是卖兔儿爷的。前十年,北京中秋还有兔爷卖。现在很少见了。似乎只在春节庙会上见过。中秋节祭的就是这只月亮里的兔子。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谑亦谐。有曲为证"莫提旧债万愁删,忘却时光心自闲。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挣摆兔儿山".过中秋,家里摆个兔爷像,确实很有气氛。

中秋节,正值秋果上市,特别丰富。《春明采风志》里有“中秋临节,街市遍设果摊,雅尔梨(原文)、沙果、白梨、水梨、苹果、海棠、欧李、鲜枣、葡萄、晚桃,又有带枝毛豆、果藕、西瓜。”过去的果子市在前门东,八月十三、四两日灯火如昼。并有吆喝:“今儿是几来?十三四来,您不买我这沙果苹果闻香的果来,哎!二百的四十来”现在,这些秋果街上都买得到。而且相形下,今年的水果多又便宜,正是由猴子变成的人的最美时刻。美中不足的是萝卜有点贵,和苹果一个价。难免有老年人痛斥这没有道理的价格。值得一提的还有毛豆,过去中秋并不常见,今年在北太平庄副食店的月饼摊前,居然也支起了煮毛豆的大锅,而且确实是带枝的毛豆。习俗上看,和过去中秋靠近的还有送礼。“中秋,大家互送礼节,赏奴仆钱,铺户放帐帖,每节如此”。北京这两年似乎又兴起了中秋送礼大行动。节前,弄两辆车,满满的装上月饼果品,挨家挨户送。当然,这里的家和户是指商家客户。送礼,自然是为了联络感情,结款要生意。两年前做这事时还想,现在到底拜的是那里的兔儿爷。今年这风气恐怕更盛了。

现在讲究广式月饼,过去“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它初不足食也。供月月饼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能放半年的,肯定不会是广式月饼。 月饼源自民间祭祀,同样,北京人常吃的点心如果求根溯源百分之七、八十也都出自于民间祭祀或宗教上的供品。从制-作-工-艺上说,油炸、蜜饯和烘烤,都是最好的防腐措施。就连饺子,也是春节供后的食品。

月圆最是中秋明,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按我国历法解释,农历八月居七、八、九三个月之中,叫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故称“中秋”。旧时的中秋节,有赏月、拜月、饮团圆酒,吃月饼等风俗,而中秋节又喜被人们看作团圆的象征,因而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佳节之时,合家欢聚,赏月、饮酒、吃月饼,以示祝福,喜庆团圆。

中秋过节,始于唐代。中秋节的韵事是赏月,有唐明皇游月宫的传闻,到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有中秋节“临轩玩月,安排家宴,团聚子女,以酬佳节”的记载,形成风尚。月饼被列为节日佳品,流传至今。苏东坡有咏《小饼》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已将“月”和“饼”联系在一起。

明代以来,有许多关于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的记载。月饼用以祭月,及作为馈赠的礼物,流行于民间。《宛署杂记》说,每到中秋,百姓制作面饼互赠,呼为“月饼”。《熙朝乐事》也说,中秋,民间以月饼为礼品相互赠送,取团圆之意。《西湖游览志》亦云:“中秋民间以月饼想遗,取团圆之义。”明末彭蕴章在《幽州风俗》中写道:“月宫饼,制就银蟾絮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年药,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至杵驻单颜。”说明厨师将嫦娥奔月的传说艺术地再现于月饼之上。

到了清代,清统治者的宫廷生活皆袭明制,每遇中秋,便制月饼。为了适合本民族的饮食习惯,清宫月饼的馅心中掺入了奶油等,出现了“敖尔布哈月饼”、“**月饼”等特色品种。敖尔布哈为满语,汉意是奶饼子。在块形上,清宫月饼小者寸许,大者尺余。重量上,轻者盈两,重者二十斤强。在品种上,除以上所举**月饼外,尚有桃顶月饼、供尖月饼、自来红月饼等二十余种。月饼的花色品种进一步斗奇争妍。据说大的直径有一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用做祭祀。

中秋节到来时,家家户户除吃月饼外,有些地区还有自己的应节食品,以增添节日气氛。比如陕西西安一带,每到中秋节,当地每家做馍,全家共吃一馍,称“团圆馍”。馍有顶、底两层,中间加芝麻。馍上层用大碗拓一个圆圈,象征中秋之夜,圆中刻“石头”一块,上站一个吃蟠桃的“小猴子”。馍在锅里烙熟后,切成尖牙状,全家每人一牙,家人短期外出,则留下一牙。出嫁的姑娘,父母家则送馍上门,以示全家团圆不忘。在江苏东台一带,每逢中秋节,则以藕横断为饼,包以碎肉,敷以小麦屑,入油锅炸熟,谓之藕饼。俗称“荷花”,寓意和睦团圆。

箫、唢呐,敲起长鼓、铜锣,欢歌曼舞直至深夜。

潮汕地区的许多人家于中秋之夜在庭院中设案供上水果、月饼祭月,俗称“拜月娘”。祭月之后全家人边吃月饼边赏月。

随着时代的发展,月饼种类越来越多,有苏式、广式、京式、潮式、滇式等百余种。月饼馅有豆沙、花生、百果、金华火腿等多种。饼皮上还刻有各种不同的图案,外观、口感更是各具特色,工艺越来越考究。

以写中秋节的习俗(实用19篇)篇十七

各地中秋节的习俗: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

分享、馈送“团圆饼”

中秋节令食品是月饼,月饼在民间称为“团圆饼”。中秋时节正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为了加强家族、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互相馈赠礼物,月饼就成为人们相互交流的信物与吉祥的象征。

月饼的形制在宋代可能就有了,苏东坡曾有诗赞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但从文献记载看,当时的节物重在赏新,如尝石榴、枣、栗、桔、葡萄等时新水果,饮新酒等,有“秋尝”的意味,还没有将月饼作为重要的节令食品。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

家人团聚

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

因为家族生活的关系,中国人有很强的家族伦理观念,重视亲族情谊与血亲联系,从而较早形成了和睦团圆的民俗心理。家庭成员的团聚成为家族生活中的大事,民俗节日就为民众的定期会聚提供了时机。在传统年节中都不同程度地满足着人们团圆的要求,如除夕的“团年”、重阳的聚饮等。中秋为花好月圆之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视为特别的“团圆节”。宋人的团圆意识已与中秋节令发生关联,前述宋代城市居民阖家共赏圆月,就是体现了这一伦理因素。

祭月拜月,庆祝丰收

唐宋时期的中秋是一般的社交娱乐性节日,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赏月、玩月。明清时期节日性质发生变化,人们同样赏月,但似乎更关注月神的神性意义,以及现实社会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与经济关系。中秋是丰收的时节,人们利用中秋节俗表达人们对丰收的庆祝。祭祀月亮时的时令果品,既是对月亮的献祭,更是对劳动果实的享用。

以写中秋节的习俗(实用19篇)篇十八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蒙古族

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

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广西侗族

广西侗族有“行月”的习俗。中秋夜临,各山寨的芦笙歌舞队,踏着一路月光,行至临近山寨,和那儿的寨民相聚赏月,赛歌赛舞,彻夜长欢。

云南德昂族

云南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的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

云南彝族

云南彝族过中秋的传统习俗是“跳月”。入夜,该族各个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开阔地,一个个束腰披纱的姑娘们和头缠布带的小伙子们以及老头、老太太、小娃子们都激情地载歌载舞,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得为之动情动容,越发显得妩媚皎洁。

仡佬族

仡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迎新谷,他们称为“八月节”。

朝鲜族

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当明月升空时,请数位被推选出来的老人攀上望月架。待老人望月之后,再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箫,一起合跳《农家乐舞》。

广西西部壮族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黎族

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对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机挑寻未来的伴侣。

以写中秋节的习俗(实用19篇)篇十九

在老天津人眼中,中秋节晚宴仅次于除夕晚宴。这时正是秋收时节,小站稻的米、河海两鲜螃蟹、百果等都在此时上了百姓的餐桌。在喝酒上也很讲究,男人喝直沽高粱和五加皮,妇女和老人喝玫瑰露。到底天津的中秋节怎么过?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天津人以往每家每户都有月饼模子,家庭主妇自制月饼叫做“家常烙”,制作方法和蒸饼儿一样,但用饼铛烙制,这个习俗如今在静海县部分村落依然存在。好胜的家族往往订制讲究果馅用来自制“家常烙”月饼,在节前一两日送给近邻和至亲好友,以显示主妇的才干和家族的情谊。

天津中秋服饰民俗,主要体现在童装上,旧时天津娃娃要穿兔鞋,戴兔帽。所谓兔鞋就是将童鞋的鞋帮缝制成兔子形状,绣上红色的兔子眼睛,缝缀两只长长的兔子耳朵。在夜晚赏月时,妈妈还要给婴幼儿戴上竖起两只长耳朵的兔帽,寓意驱邪祈福、健康长寿。

兔儿爷是京津地区百姓对传说中伴随月宫嫦蛾的玉兔儿之尊称,因相信兔儿爷能给人间带来祥和和安宁,故此,中秋佳节,除了赏月吃月饼外,还要买只兔儿爷供在屋里,增加节日气氛。旧时中秋,百姓还有买糖“兔儿爷”的习俗。其实供“兔儿爷”的习俗最早源于北京,那时的“兔儿爷”大部分都是泥塑;流传至天津后,“兔儿爷”逐渐演变为糖制的。

八月中秋,螃蟹应节上市,在中秋节这天,天津人全家要在一起吃螃蟹。吃螃蟹在天津卫讲究“七尖八团”,在旧历七月,尖脐蟹满腔脂肪;到八月中秋,团脐蟹满黄顶盖肥,个大肉细,蟹味鲜美。天津有“螃蟹酒最可口”之俗谚,民间顺口溜流传至今:“一碟子酸沙藕,一碟子拌海带。一碟子小酥鱼,一碟子拌菠菜。一碟子炸蚂蚱,一碟子咸螃蟹。”

以前老天津旧民俗中秋之夜要举办祭拜月神仪式,旧俗“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故此都是由妇女祭拜,孩子们可以参加。月圆之时在院中对着月亮摆上供桌,中央供太阴星君神祃,前面放上香炉,摆上鲜货、月饼等供品,由主妇点上香,率领家里的女人、孩子跪拜月神,祈求全家平安,然后将神祃烧掉。

观蟹爬、祈财运的习俗直到民国初期在天津民间还保留着。八月十五河蟹肥,中秋这天晚间,讲究生活情趣者,特别是商人,他们捉来鲜活的螃蟹,在蟹身上系上用油浸过的纸捻,点燃纸捻,来看螃蟹爬行的方向。若向门里,俗信接下来的日子会发大财;若朝外,则俗称“爬月”了,并非不吉利。

在花好月圆之夜猜灯谜也是天津中秋特色之一。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

相关范文推荐

    雨中的感动五年级(热门19篇)

    作文是一种文字表达方式,通过写作可以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经典范文,建议大家多读多思考,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父母陪我过生日(优秀15篇)

    生日是一个被祝福和关爱的日子,亲朋好友会传递祝福和礼物,让人感受到温暖和关怀。小编在这里提供了一些精选的生日总结范文,供大家欣赏和参考。在生日的前一天晚上,我兴

    乐观与自信的高考范文(18篇)

    优秀作文是在表达思想、感情和观点等方面具有非凡魅力和深度的一种写作杰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上午9∶30,

    我的人生老师(优质23篇)

    人生总结是对过去的一种反思和总结,它让我们更加珍惜和感恩身边的人和事。接下来是几篇关于人生的励志文章,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积极的能量。只要提起我们的李老师,老师呀,

    书包的自述小学六年级大全(13篇)

    优秀作文应该尽可能地使用生动的词语、精准的表达和独特的观点来吸引读者。随后,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习吧。误区一:单词要按

    春节令我难以忘怀(热门16篇)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今天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春节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传统节日。

    仰望大树分享(汇总15篇)

    优秀的作文是一个人对于某一主题有深度思考和独特见解后所写的一篇文章,它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优秀作文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辑的,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阅读价值

    难忘的一件事初二(模板17篇)

    优秀作文不仅要有准确的表达,还要有独特的观点和深入的思考。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优秀作文欣赏,一起来看看吧。太阳炙烤着河滩,四周静悄悄的,就在这时,宁静的

    爱就在身边五年级(通用21篇)

    优秀作文需要有恰当的语言运用和精确的表达,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你的思想和情感。想要提高写作水平,不妨多读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以下是一些推荐。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有爱

    那一刻我长大了洗碗(热门23篇)

    8.优秀的作文必须有独特的观点和深入的思考,不能沦为空洞的陈述和概念的堆砌。我们从大量的优秀作文中挑选出了一些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