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来源大全(17篇)

时间:2023-12-12 作者:梦幻泡

优秀作文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清晰的逻辑结构和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它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让人对文中的主题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和句子,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写作的借鉴和思考。

中秋节来源大全(17篇)篇一

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农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有赏月、吃月饼的风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节。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来源大全(17篇)篇二

中秋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古代的人民为了庆祝丰收,感谢大自然的回馈,就在月下摆了贡品赏月,随着节日的演化,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的习俗也被保留了下来,部分地区保留了祭拜的习俗。这么有趣的节日,希望能够一直保留下去,也希望以下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9月22日星期三阴。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下午奶奶就开始准备丰盛的晚餐,有香喷喷的辣子鱼、好吃的鸡肉、绿油油的烂肉黄豆、又好喝又营养的香菇鸡汤,还有咸的甜的月饼……我问爸爸:“爸爸,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呀?”爸爸说:“这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为中秋也称为仲秋,这就是中秋节的来历。月饼圆圆的象征团圆,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中秋节这天月亮圆圆的像月饼,所以这天大家都要赏月吃月饼啊。”

今天晚上我并没有看见圆圆的月亮,但我第一次知道了中秋节的来历和为什么要吃月饼!

今晚,我们全家围坐在阳台上,一边吃着月饼,一边赏月。

我抬头仰望着星空,今晚的月亮既大又圆又亮,高挂在天空,在星星的点缀下,显得无比耀眼.美丽.皎洁。这月亮犹如一颗宝石,在天空中一闪一闪地发着光;这月亮犹如一盏灯,照亮了今晚;这月亮犹如让我们一直期盼着她到来的公主,她的美丽迷住了大家的双眼。空中不时飞来的孔明灯,让我知道了大家的愿望,更为今晚带来了美好的憧憬,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望着月亮,大家应该都会同样和我想起一个传说中的主人公--嫦娥与玉兔,我脑海里一直浮现几个问题:嫦娥与玉兔是不是跟我们一样在吃月饼呢?还是下凡来看她相公?或是在为月亮打扮呢?说到这里我想问了,为什么今晚的月亮就比平常的月亮美一千倍、一万倍,我猜大概今天是月亮的生日,是嫦娥特别为月亮化妆打扮的吧!而且还穿上了发亮的衣服。

啊,真是一个美丽的夜晚!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我盼望这天很久了,因为爸爸说要带我回老家。

在回老家的路上,爸爸告诉我: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佳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我国一直有这样的习俗,每到中秋家家户户都吃团圆饭,所以我们要回老家看爷爷奶奶。

我们是第一个到爷爷奶奶家的。不久,姑妈一家也来了。下午,妈妈和姑妈开始准备晚饭,奶奶带我和哥哥去摘葡萄。摘完葡萄回到家里,妈妈和姑妈已经做好了满满一桌子菜。我和哥哥迫不及待地开吃了,爷爷奶奶看着我们的吃相,开心地笑了。

吃完晚饭,当我们在院子里赏月时,叔叔从宁波回来了。爷爷拿出来一个像盘子那么大的月饼说:“现在我们是真正的大团圆了,开始吃月饼了。”我们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还猜了一些字谜,院子里时不时响起我们的欢声笑语。

这是我过得最快乐的中秋,我已经在期待着明年的中秋了。

今天是中秋节,我准备和妈妈一起做饭。我和妈妈先到超市买菜,我挑选的西红柿和鸡蛋,因为我准备做西红柿蛋汤;妈妈选了一块五花肉,她准备做红烧肉。

东西买完了我们就回家一起做饭。

我帮妈妈洗菜,妈妈开始切东西,之后,妈妈把食物放在锅里炒熟。过了一会儿,香喷喷的食物就出来了。

天黑了,我们把做好的饭菜,端到院子里的桌子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饭菜,观赏着月亮。这时我情不自禁的吟诵起苏轼的一首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弟弟在一旁哈哈大笑,我们一家人在一起谈笑风生。我的中秋节就是这样过的。

你们是怎样过中秋节的呢?快来和大家分享吧!

中秋节到了,每个家庭都聚在一起吃饭赏月。

晚上我们一家人也在一起。爸爸妈妈给我们做了好多好吃的,有黄黄的大螃蟹、西红柿、鸡肉、大龙虾,还有月饼,我们一家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明月,吃着月饼。

看着圆圆的月亮挂在天空中,我说:“你看月亮的动。”紫怡说:“不对,是白云在动。”我又说:“不可能,月亮明明在向上飘去啊。”这时爸爸说,是我说对了,因为月亮,从下向上飘,所以我说对了;爸爸又说:“你们知道月亮上有什么吗?”我举起手说:“我知道有嫦娥还有玉兔。”爸爸说:“对了,你说的,对了,就是有嫦娥。”

中秋节,真是一个团圆的季节。

中秋节来源大全(17篇)篇三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发展。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6]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来源大全(17篇)篇四

迟到的中秋节同学们,你们知道中秋节的来源吗?那就洗耳恭听吧!

在远古时期,有一个叫后羿的射手把天上的十个太阳射去了9个,后天才风调雨顺,王母娘娘为了感谢他,就赐给了他两粒仙丹,这两粒仙丹法力无边,人吃了可以飞上天。不料,这件事被后羿的徒弟知道了。有一天,他的徒弟趁后羿出门打猎去了,就偷偷地飞奔到后羿的房间里,强迫后羿的妻子嫦娥交出仙丹,嫦娥为了不让仙丹落入坏人之手就把仙丹放到嘴里,一不小心就吞了下去。后来就飘飘然然都来到广寒宫,后羿没了嫦娥,甚是思念,只好每年都在八月十五那天,做了嫦娥最喜欢吃的饼子放在桌子上,好象是在跟爱妻一起吃。嫦娥也万分思念后羿,于是化作明月。所以,中秋节那天,月亮格外的明亮。人们为了怀恋他们,就在中秋节这天吃月饼。亲人团坐赏月。

今年的中秋,我们期盼着的那一天就要来了,我们班的同学打算举行中秋晚会,可是学校放假两天,我们就回家,与家人团圆,共享这份节日的快乐。我们的中秋晚会,眼看就要开不成了,我们都很遗憾!周老师听出了我们的心声。于是,吩咐我们做好准备,晚会照常举办,所以今年的中秋节是迟到的中秋节。

在中秋晚会上,我们的节目可多了,讲笑话,猜谜语,下棋,唱歌应有尽有,还对优秀选手颁发奖品。可是我们的嫦娥仙子并不领情,她不出来看我们一眼。

即使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园,你也应该出来看看我们嘛!你始终是不露脸,让我们遗憾。

9.关于中秋节作文:我的中秋节。

中秋节来源大全(17篇)篇五

中秋节的意义: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的命名来源:中秋节的命名来源于中国的农历,农历中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为它的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为“八月节”、“八月半”;又因八月十五的月亮要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亮,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以“月”为内容的,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等等。中秋节这一天的月亮格外晶亮、圆润,被人们看成是合家团圆的象征,因此,又被人们叫做“团圆节”.

中秋节来源大全(17篇)篇六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成为“仲秋”,因为与上古祭月的礼仪有关,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节气在八月内,日期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杀风景的,逐渐俗随时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节”。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

“八月半”或”八月十五”;“天下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礼记》)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

(二)历史演变。

中秋节的起源于古代秋祀、拜月习俗有关。先秦时代,即有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祀制。《礼记》记载“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之后历代帝王都沿袭此俗。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帝祭月修造的。我国各地至今也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北宋时中秋节以爬山登楼先睹明月为快,然后举行拜月仪式,供品有圆饼。解释上“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卷八)。吴自牧(约1270前后在世)的《梦梁录》卷四也记载,南宋人家多于此日安排家购买酒菜来欢度中秋。金盈之(约1126年前后在世)的《新编醉翁谈录》卷四则记载了当时人由赏月进而拜月的习俗:“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不以贫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

除了团员、娱乐、拜月之外,还有赏灯的风俗。周密(1232-13)的《武林旧事》卷三记载杭州中秋夜:“灯烛华灿,竟夕乃止”。是夕,人家有赏月之举,或携湖海,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并在江上施放万盏“小点红”(小羊皮灯),灿如繁星,十分引人注目。据说水灯是为讨江神喜欢,并非纯粹为了观赏。并且宋朝起,在杭州钱塘观潮,也成为一中秋节习俗内容。

元朝虽已异族入住为主,但所受汉化甚深。节日习俗也打扮沿袭汉人旧制。

到了明朝,中秋节已于元旦齐名(古时候称春节为元旦)。赏月、祭月、吃月饼的风俗大盛。田汝成(约1540年前后在世)的《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记载明人多于中秋节以月饼相馈赠,取其圆形的“团圆”之意。夜晚则设赏月之宴,或携带酒食至湖海之畔游赏。

至于明人赏月的盛会,张岱(1597――1671年?)以其生花妙笔,为我们作了极其风雅的记述(《陶庵梦忆》卷五的“虎邱中秋夜”):

虎邱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伎、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家童、走空之辈,无不麟集。自生公台、千人石、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毡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光江上。天暝,月上,鼓吹十百处,大吹大擂,渔阳参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

晚明文人的生活情趣,从这则“虎邸中秋夜”能略窥一二。

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1635年)卷之二则详细描述了中秋祭月的贡品:“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需;瓜分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纸肆市月光纸。

明人拜月时用的“月光纸”,到了清朝,改了个名字叫“月光马儿”,就是纸神马。

清宫有祭(供)月习俗。祭月的地点在御花园。院内东向立一架屏风,屏风良策摆有鸡冠花、毛豆枝和鲜藕;屏风前设有一张八仙桌,供桌上摆月宫符像,还要一个直径五十五公分、十斤重的大月饼。月饼上印有“郁仪宫”字样及玉兔捣药团。大月饼左右各摆一三斤重的月饼,摆各样小月饼数盘,摆酒、茶数盅。供桌上还要摆应时鲜花和应时鲜果。月供摆毕,燃香。皇帝、皇后等人依次对月光神码行礼。香尽,焚月光神码,撤贡品。将十斤重大月饼精心包装,储至当年除夕夜,全家分吃,谓之“吃团圆饼”。三斤重大月饼切成数块,连同小月饼、“莲花团圆瓜”、鲜果等分赐妃嫔、文武廷臣、太监及宫女等人。

然后是丰盛的合家宴会。清代许多地方还形成烧斗香、走月亮、方天灯、树中秋、点灯塔、曳石等地方习俗。

总之,中秋团圆、赏月及吃月饼之俗,由来已久。随着不断增添新的内容,这个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流传至今,盛行不衰。

中秋节来源大全(17篇)篇七

新授。

教学课时。

二课时。

1、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与习俗,知道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节日。

2、制作月饼,感受与教师、同伴共庆佳节的快乐,萌发爱教师、同伴的情感。

3、对中秋节有初步的了解,帮助学生了解关于中秋节的相关资料,收集中秋月的诗词。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与习俗,知道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节日,了解秋天里的节日和习俗。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与习俗,知道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节日。

教学方法:激学法、补学法、实践法。

学习方法:合作交流。

多媒体课件彩泥。

动态修改部分。

第一课时。

一、导入(3分钟)。

1.出示月饼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2.你在什么时候吃过他。

3.听音乐《爷爷给我打月饼》,引起幼儿对中秋节的回忆。

揭示课题:我们一起了解中秋节《团团圆圆过中秋》。

二、授新(23分钟)。

1.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了解中秋节的传说,和中秋节的意义。

2.你是怎样过中秋节的呢?

3.结合14页图,了解世界各地人们是怎么过中秋节的?

(二)中秋节,团圆夜。

课件出示15页的插图,引导学生独立读课文。

三、总结(2分钟)。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四、拓展(2分钟)。

1.中秋月诗词大会。

2.制作月饼,开展中秋庆祝活动。

制作月饼,感受与教师,同伴共度佳节的快乐。

3.向父母收集还有哪些秋天的节日。

第二课时。

一、导入(2分钟)。

上节课学习了什么?

中秋节是在哪个季节的节日?

这节课我们学习“秋天里还有什么节日”。

二、授新(36分钟)。

(一)谁能说一说你收集到秋天的哪些节日了。

1、九月九日重阳节。

2、新年。

3、元旦。

(二)了解重阳节意义及其习俗。

1.重阳节又叫敬老节(课件出示16页下小故事)。

2.你们怎么过重阳节。

3.出示关于重阳节的诗句,了解重阳节的习俗。

(三)少数民族特色节日。

1赶秋节。

2望果节。

你还知道关于秋天的哪些节日?说说看。

三、总结(2分钟)。

中秋节来源大全(17篇)篇八

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也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日本和越南等领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为中秋节。又因此夜皓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记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技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以具雏形,唐时,中秋节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展(公元七百八十五——约八百二十七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急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缠魂园,故曰中秋。”

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

现在,听完我所讲述的,你该知道中秋节的来历了吧!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来源大全(17篇)篇九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汉族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

中秋节来源大全(17篇)篇十

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唐代时中秋风俗在我国北方已流行。《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到了明清时,中秋已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节自古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我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

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嘉定区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黎川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婺源县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

安徽省绩溪县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其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糍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

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市云州区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等。

中秋节之后养生注意事项。

食养:防燥滋阴,养肾润肺。

秋季,气候变凉,空气中遍及缺少水气,食养以防燥滋阴,养肾润肺为主。在饮食上,应以少数椒、葱、韭菜、蒜等辛辣食物,合作芝麻、糯米、蜂蜜、甘蔗、菠菜、白木耳、梨、鸭肉、乳品等柔润食物。至于白叟,还能够多吃一些米粥来益胃生津。

形养:多喝水、早睡早起。

秋天的气候枯燥,简单感到口干舌燥,肌肤水分也易丢失。所以要特别注意水分的弥补,多喝水,多吃含胶质与水分的生果,防止剧烈的运动。并应早睡早起,可下降血栓构成的几率,进而防止心血管疾病。

秋季,暑气由盛而降,昼夜温差大,到了10月左右,暑气渐退,但逢秋老虎发威时,气候又闷又热,这种凉热不定的气候,最简单伤风。

下列有几个食疗方能够防止伤风。

1.生青杨桃5个,榨汁,参加一钱人参粉共服。

2.酸杨桃切片,加点盐,可防伤风声哑、喉咙痛。

3.香蕉一个,加柠檬数片及砂糖,腌半小时后食用。

药养:以养肺、补气、滋阴为主。

药养要点放在补养津液方面,平常可服用人参、沙参、麦冬、百合、冬虫夏草、核桃仁、杏仁、川贝、胖大海等益气滋阴的中药来养护。若简单发燥病,则用生地、百合、党参、麦冬、甘草来防止。

别的,中秋往后要注意培育达观的心情,享用收成累累硕果的高兴,或以哲人的眼光判别天然时节替换所体现的各种现象,坚持心里安静,收神敛气。

中秋节来源大全(17篇)篇十一

说起中秋的来源,坊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

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多个版本。在较早的记载中,嫦娥偷吃了仙药,变成了癞蛤蟆,被叫着月精。

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可是又有另一个说法是,在月宫里还有一个叫吴刚的人。

唐明皇游月宫,话说贵为天子的唐明皇对嫦娥非常的迷恋。一天他上了月宫,在月宫里看到了一只玉兔和一群能歌善舞的仙女。

朱元璋成功蒙古人,建立明朝,在民间的传说中是赖月饼作为通讯工具。朱元璋带头取义,把字条塞在每个月饼馅里,呼唤众人依时起义。

中秋节的起源,其中的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时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对于新的一代来说,中秋节最令人记取的是月饼和灯笼。当然,月圆当空的节日,是人们团圆的大好日子。

1.中秋节至,为你送上一轮多功能圆月,助你把成功跨“月”,把烦恼穿“月”,让心情喜“月”,将快乐翻“月”,和幸福一起吟风弄“月”!祝君阖家安康!

2.八月十五夜,明月流连人间;美酒果蔬月饼,映照幸福笑脸。贴心问候,中秋情谊洒遍;真诚祝福,合家快乐团圆。愿我的中秋祝福让你心头一暖笑开颜!

3.中秋转发短信,短信传递问候,文字释放温情,祝亲爱的顾客日快乐,月快乐,天天快乐,早顺利,晚顺利,时时顺利!

4.月儿圆圆是家乡的源泉,股股甘甜把梦实现;月儿弯弯是思想的客船,载着游子把梦寻遍。愿天下有梦的人中秋节梦圆!

5.中秋临近百花放,一条信息带六香,一香送你贵人扶,二香送你摇钱树,三香送你万事好,四香送你没烦恼,五香送你福满筐,六香送你合家欢!

6.打开一个新的页面,输写合作的华美篇章,金秋的收获都记在上面,中秋的祝福都在心中,值此中秋佳节到来之际,公司对您的大力支持深表谢意,祝您中秋节日快乐,合家团圆!

7.丹桂飘香中秋到,花好月圆心情妙;合家欢乐大团圆,其乐融融聚一堂;品茶赏花乐无穷,遐想无穷人陶醉;举杯望月心欢喜,欢歌笑语乐逍遥;吃口月饼福运长,送份祝福情谊浓;祝愿你中秋快乐,幸福如意笑开颜!

8.中秋节到,吉祥照耀。金桂飘香,明月皎皎。花好月圆,团圆美好。秋色怡人,好运福罩。短信一条,请君收好。佳节快乐,步步登高!

9.九天云外,明月千里寄关怀;奔波在外,心未远离故土在;借酒遥祝,汗珠都把金条换;中秋将至,同一个月亮下,欢声笑语同在。愿你幸福安康,快乐开怀!

10.中秋节到了,别忘和家人一起畅饮快乐月光酒,品尝好运桂花饼,倾听团圆海潮曲,观赏平安枫叶舞,享受幸福好日子,收看朋友祝福信:中秋快乐!

中秋节来源大全(17篇)篇十二

嫦娥奔月传说可谓家喻户晓。在嫦娥奔月后,后羿日夜思念,便让侍女在月光下摆上供桌,上面放着嫦娥最爱吃的各种水果。邻里乡亲也在自家院内摆上供桌和水果,祝福美丽善良的嫦娥。从此以后,年年如此,代代相传。每到八月十五这一天,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到月下供奉嫦娥。由于这天时值中秋,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中秋节。

二:古代的祭月风俗。

春分祭日,秋分则祭月,自古以来,秋分就是传统的“祭月节”。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现在的中秋节就是由传统的祭月节演化而来。有确切的史料表明,最初的“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调至每年的八月十五,这就有了中秋节。

三: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春播、夏收、秋获、冬藏是主要的劳作活动。土地收成的情况,对于以此为生的人们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人们对于土地还有深深的敬畏之情。每到春天播种之时,都会祭祀土地神,祈求土地神赐予五谷丰登,这种活动被称为“春祈”。到了秋季,正是收获的季节,也要祭祀土地神,拜谢神的庇护,称为“秋报”。八月十五是秋季收获的季节,各家都要拜土地神。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中秋节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间盛行应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赏月、吃月饼、赏桂、观潮等节庆活动蔚然成风。明清时期,中秋始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准备瓜果月饼,“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饼必须是圆的,瓜果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神和玉兔捣药等图案。祭月后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个成员。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人们互相馈赠月饼表达良好祝愿,很多人家还要设宴赏月,一片佳节盛况。

明清以来,中秋节日益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仅全国各地,甚至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和东南亚等地逐渐传播开来。在赏月、吃月饼等活动的基础上,各地还逐渐发展出“卖兔儿爷”、“树中秋”、“舞火龙”、“走月亮”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使得中秋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具有更多的文化内涵,更加迷人。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2、喝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3、吃藕盒子。

中秋食藕,也是寄团圆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江浙人多将藕切片,每两片间下端相连,中间夹肉、文蛤等调制而成的馅,外拖面煎至金黄,此又称藕饼,与月饼有异曲同工之妙。目前市场上藕的品种主要有两种,即七孔藕与九孔藕。江浙一带较多栽培七孔藕,该品种质地优良,肉质细嫩,鲜脆甘甜,洁白无瑕。中医认为,藕经过煮熟以后,性由凉变温,对脾胃有益,有养胃滋阴,益血的功效。

中秋节来源大全(17篇)篇十三

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也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日本和越南等领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为中秋节。又因此夜皓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记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技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以具雏形,唐时,中秋节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展(公元七百八十五——约八百二十七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急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缠魂园,故曰中秋。”

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

现在,听完我所讲述的,你该知道中秋节的来历了吧!

中秋节来源大全(17篇)篇十四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被喻为最有人情味、最富诗情画意的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尤其是中秋节这一轮明月高挂的时刻。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思念与团圆的大好日子。

一是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

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英语拼写为:mooncake(月亮蛋糕)。

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其后清朝人入主中国,但是人们仍旧庆祝这个象征推翻异族统治的节日。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小编总结:关于中秋节与月饼的来源,家长们都清楚了吗?在与家人和孩子们一起赏月吃月饼的时候,不妨给孩子们讲讲这个传统佳节的由来,让孩子们多了解点传统文化知识吧。

中秋节来源大全(17篇)篇十五

中秋节是中国民族传统的佳节。你知道中秋节的含义和来源吗?今天本站小编特意准备了一些中秋节的含义和来源,希望你能喜欢。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民族凝聚的促进剂,有着强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团圆”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产物,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高度体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花好月圆之夜,就是骨肉团圆之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从天上的月亮联想到人间团圆,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叫,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寄情明月,这又是情感释放方式。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在兵荒马乱、饥馑连年的岁月,白居易一家兄弟姊妹抛家离乡,天各一方。在凄凉的月夜,诗人举首望月,联想到漂泊各地的兄弟姊妹们此时此刻也会像自己一样望月垂泪,共生乡愁,于是写下这情真意切的思亲名句。

人世间总是离多聚少,流浪天涯的哀愁与人生的失意总是难以避免,因此,追求团圆就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需要,还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杭州。

一句「下有苏杭」告诉我们,苏州和杭州定是此生必去国内旅行地。中秋去西湖赏月,听起来很美妙,但现实可能略骨感,因为正值假期游客一定不会少。但月亮远在天边不怕挤哦,和你亲爱的人一起抬头看,想必还是会有不同的感受。

周庄。

国内水乡古镇众多,如果非要挑一个也只能去一个,非周庄莫属。周庄建于1086年(北宋元佑元年),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称,国家中秋节的含义和来源中秋节的含义和来源a级景区。去过周庄的人都建议,想感受周庄最本真的美,最好避开节假日高峰。特别怕人多的且时间宽裕的,可以考虑在中秋前后错峰出行。

中秋节来源大全(17篇)篇十六

明代起有大量关于月饼的记载,这时的月饼已是圆形,而且只在中秋节吃,是明代起民间盛行的中秋节祭月时的主要供品。《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划,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起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来越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

中秋节来源大全(17篇)篇十七

嫦娥奔月传说可谓家喻户晓。在嫦娥奔月后,后羿日夜思念,便让侍女在月光下摆上供桌,上面放着嫦娥最爱吃的各种水果。邻里乡亲也在自家院内摆上供桌和水果,祝福美丽善良的嫦娥。从此以后,年年如此,代代相传。每到八月十五这一天,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到月下供奉嫦娥。由于这天时值中秋,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中秋节。

二:古代的祭月风俗。

春分祭日,秋分则祭月,自古以来,秋分就是传统的“祭月节”。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现在的中秋节就是由传统的祭月节演化而来。有确切的史料表明,最初的“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调至每年的八月十五,这就有了中秋节。

三: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春播、夏收、秋获、冬藏是主要的劳作活动。土地收成的情况,对于以此为生的人们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人们对于土地还有深深的敬畏之情。每到春天播种之时,都会祭祀土地神,祈求土地神赐予五谷丰登,这种活动被称为“春祈”。到了秋季,正是收获的季节,也要祭祀土地神,拜谢神的庇护,称为“秋报”。八月十五是秋季收获的季节,各家都要拜土地神。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中秋节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间盛行应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赏月、吃月饼、赏桂、观潮等节庆活动蔚然成风。明清时期,中秋始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准备瓜果月饼,“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饼必须是圆的,瓜果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神和玉兔捣药等图案。祭月后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个成员。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人们互相馈赠月饼表达良好祝愿,很多人家还要设宴赏月,一片佳节盛况。

明清以来,中秋节日益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仅全国各地,甚至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和东南亚等地逐渐传播开来。在赏月、吃月饼等活动的基础上,各地还逐渐发展出“卖兔儿爷”、“树中秋”、“舞火龙”、“走月亮”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使得中秋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具有更多的文化内涵,更加迷人。

食田螺。

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吃芋头。

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剥鬼而食之,大有钟馗驱鬼的气概,可敬。

饮桂花酒。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相关范文推荐

    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评选心得感悟(模板21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对于自己学习或工作的整体认识,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来思考问题。2.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启示。

    工作总结经验(优质18篇)

    月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促使我们进行自我改进和成长。请大家参考以下的优秀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示和帮助。一年来,在县教委的

    童年读后感心得(精选20篇)

    读后感的写作可以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精神。这是一篇关于某本书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从中获取一些启示和感悟。

    感恩袁隆平爷爷(热门18篇)

    感恩是一种关爱他人的表达,它能够改善社会环境,传递爱心。请大家看看下面这些感人至深的感恩经历,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灵感。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吃饱肚子,摆脱饥饿,成

    未来的书包六年级(优质20篇)

    优秀作文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作者灵魂的抒发和思想的延伸。小编整理了一些网络上广受好评的优秀作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启示和思考。终于放假了,我发出了

    农工入党申请书(通用19篇)

    入党申请书是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书,是考察申请人是否符合共产党员标准的重要文件。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秀的入党申请书范文,相信会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态度决定成败演讲稿(优秀22篇)

    决定也是一种成长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决策和反思,我们能够获得经验和智慧。这是一些关于决策的建议和指南,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

    全部脱贫全面小康心得体会(模板16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进行反思和总结的重要方式之一。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扶贫工作是一项解决民生实际的习题,联系

    小学国庆见闻(优秀19篇)

    优秀作文通常具有鲜明的个性风格和独特的文学品位,引人入胜。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今天是20xx年10月1日,今天是每年一年

    小学生课后服务总结(模板16篇)

    服务月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供服务,更在于引导社区居民培养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以下是一些成功案例和经验总结,希望对大家开展服务月活动时有所启发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