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化学教案(热门16篇)

时间:2023-12-12 作者:文轩

教学工作计划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动态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学生学习进展和变化的教育需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工作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热门16篇)篇一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3.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摩尔质量的概念和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探究式。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什么是摩尔?它们的使用范围是什么?

[回答]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粒子多少的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物质的量和摩尔都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能用于宏观物体。在使用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热门16篇)篇二

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必修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单元,第二标题。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物质的量》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使学生掌握摩尔的概念及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间的转化。

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对比(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具体化;通过适当的分层指出学习摩尔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本节知识。

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物质的量这一节的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课前检测]:(1)1个h2o中含___个h,___个o,___个原子。

(2)105个h2so4中含___个h,___个s,___个o,___个原。

(3)1个c中含___个质子,___个电子。

(4)1个nh3中含___个质子,___个电子。

(帮助学生回忆微粒间的转换关系,为从"个--摩尔"的转化做好铺垫)。

[导入]:

(1)由一句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大米的单位(粒)和实际生活中并不使用粒的矛盾为后来引出化学反应中微粒的小和多提供思考模式。

(2)通过反应方程式:c+o2===co2引导学生讨论:反应实质是什么?(微粒间的反应);实际中是采用称取质量的方法进行反应,质量如何体现反应的实质?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x10-23g,计算12g碳含多少个碳原子?(约6.02x1023个碳原子)。

[小结]:用所学的知识表达反应实质是很麻烦的,必须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新课讲解]:物质的量:表示物质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投影]:1971年第14次国际计量大会确定七个基本物理量:

[举例并讨论]:一盒粉笔----50支粉笔。

一打羽毛球----12支羽毛球。

一箱啤酒----24瓶啤酒。

一摩尔微粒----?个微粒。

(通过联系生活中小和多的统一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摩尔的概念,并由此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讲解]:一摩尔微粒----na个微粒。

阿伏加德罗常数(na):12gc-12(含六个质子六个中子的碳原子)所含碳原子个数,约等于6.02x1023mol-1。(在导入中,学生已通过计算得到此数据)。

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摩符号表示:mol。

每摩尔物质含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投影练习1]:1mol碳原子含有_______个碳原子。

1mol铁原子含有_______个铁原子。

1mol氧气含有________个氧分子。

1mol硫酸含有________个硫酸分子(基本概念的理解。

[归纳小结]:学习物质的量需要注意的问题:

(1)物质的量--物理量,摩尔--单位;

(2)研究对象--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团或特定组合)。

(3)使用时必须指明微粒名称:

[例]:两种方法:

文字表达--碳原子,硫酸分子,氧气分子,氢氧根离子。

符号表达--c,h2so4,o2,oh—。

[投影练习2]:根据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判断正误:

1.摩尔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摩尔是单位)。

2.1mol氢,1mol原子氧。(物质的量研究对象是微粒)。

3.阿伏加德罗常数无单位。

4.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质量。

(强调学习基本概念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结]:再次对所介绍概念进行复习与强调以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重视与理解。

[投影练习3]:1.1mol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个水分子。

2.0.5mol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_个水分子。

3.4mol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_个水分子。

4.1.204x1024个水分子是_______摩尔水分子。

(不再是简单的1mol微粒,稍加深难度)。

[投影练习4]:1、1mol氧气分子中含有_______个氧分子,含有____个氧原子,___摩尔氧原子。(o2~2o)。

2、0.5mol水分子中含有___摩h2o,___摩h,___摩o___个h2o,___个h,___个o(h2o~2h~o)。

3、0.1molna2so4中含有___molna+,___molso42-。

4、1molc含有___mol质子,3.5molc含有___mol质子(1个c~6个质子)。

5、1molna+含有___mol电子,10molna+含有___个电子(1个na+~10个电子)。

(提高难度,让学生通过练习自己总结出由已知微粒的物质的量到与之相关联的微粒的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小结]: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换:物质的量========微粒数na。

[随堂检测]:

a、1molhcl含____个hcl分子,1.806x1024个hcl分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mol。(考查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b、0.5molh2so4含有____molh,____mols,____molo,共_____mol原子。(考查由物质的量向所含原子数的运算方法)。

c、3.01x1023个cl—的物质的量是___mol,含___个电子,含____mol电子,含_____个质子,含______mol质子。

(考查给出离子的微粒个数,如何算出离子及所含质子、电子的物质的量)。

[讨论]:1摩尔的任何物质的质量是多少?

(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物质的量和物质质量间的关系)。

1、定义:表示物质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2、单位:摩尔--简称:摩符号表示:mol。

(1)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3、注意:

(1)物质的量是物理量,它的单位是摩尔。

(2)研究对象: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

团或特定组合)。

(3)使用时必须指明微粒名称。

4、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换:物质的量========微粒数na。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热门16篇)篇三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h2+cl22hcl。

cl2+h2o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o2↑+2hcl。

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

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

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

[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叙述]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的系数是与反应过程中得失电子的数目相关的。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叫做还原剂,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表现还原性。可以这样记忆: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具有还原性,被氧化。

怎样判断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呢?

还原剂氧化剂。

有还原性有氧化性。

被氧化被还原。

1.元素处于不同的化合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表现哪些性质?并以氯元素的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质进行分析。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何呢?用图形方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分析一下前面的几个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情况,找出每个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热门16篇)篇四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所确定的“内容标准”,在必修课程的6个主题中,《化学实验基础》是必修课程的核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让学生学好化学首先要学生了解化学的这一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学习化学。物质的量作为化学基本概念学习。物质的量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新概念,为以后物质的量浓度配制,化学计算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及其单位摩尔;

2、初步学会“物质的量、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3、了解引进摩尔这一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类比的方法从熟悉、具体的概念入手来认识未知、抽象的概念。

2、学会选用合适的集合概念来计量物质。

3、学会从化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抽象出解决该问题的数学本质,并将其进一步应用到化学问题的解决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在化学研究、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四、教学方法:实例引入,逐步抽象,揭示实质,清晰脉络关系,结合练习。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热门16篇)篇五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在中学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正确理解其内涵并灵活运用该物理量进行计算是中学生必备的化学能力。但初学者常感到这一概念出现得很突然、很抽象,甚至难以琢磨。因此,做好该部分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许多教师对此已经进行了大量深人细致的摸索,形成了多种教学方案。有的先介绍常见的基本物理量,然后直接给出“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单位,课堂效率貌似很高,但学生往往因“被填鸭”而“一知半解”有的利用化学方程式,从宏观质量和微观数量两个角度对反应物和生成物进行分析,引出“桥梁”一一“物质的量”,从旧知到新知,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但接下来的学习依然困难重重;有的从故事或生活中实例出发,化抽象为具体,巧妙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美中不足的是不能很好地联系“摩尔”与“摩尔质量”的学习。

本节课设计紧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以问题驱动教学。具体来说,先通过复习初中学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采用举例、推理的方法对算式进行变形,计算出阿伏伽德罗常数;然后,以阿伏伽德罗常数为标准,建立“团”的概念,进而学习“摩尔”、“摩尔质量”的含义;最后通过对“相对原子质量”意义的分析,类比出“物质的量”的概念。这种设计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内容呈现次序,巧妙地降低了对“摩尔质量”理解的难度。整个过程层层深人,环环相扣,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探究的科学性和高效性。此外,这节课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启发诱导式,从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感应,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根本”的教育思想,有效地调动和保持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与热情,较好地落实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然而,本节课中计算量偏大,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都有较高要求。如果学生对微观粒子的概念不太清楚,学习起来仍会有较大困难。另—方面,学生计算和讨论耗时较多,致使课堂时间紧张。不过,从学生课堂的表现、课后交流和作业完成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对“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形成较清晰的认识,整体效果较好。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热门16篇)篇六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引入基本概念]18克水可以用托盘天平称量,但1个水分子却无法称;1把大米可以称量,1粒大米却无法称,但1粒大米质量可以计算,同理,1个水分子的质量也可以计算,通过物质的量进行换算。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一定数目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类比]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之一,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幻灯或小黑板)7个基本物理量一览。正如时间、质量这些物理量一样,物质的量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理解。物质的量的符号为n。

[板书]1、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符号:n。

[讲述]1971年,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用摩尔作为计量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符号为mol,简称摩。

[板书]二、摩尔。

2、符号:mol。

[过渡]1mol的粒子到底含有多少个粒子?又怎么跟质量联系起来呢?

[讲述]每个基本物理量的单位都有它的.标准,如质量的单位——千克的标准是国际千克原器。摩尔这个单位是以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标准的。而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也即1mol12c中所含c原子个数约为6.02×1023个。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以na约为6.02×1023个。

[板书]3、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个。

[举例]。

1摩尔。

氧原子。

约为6.02×1023个。

1摩尔。

水分子。

约为6.02×1023个。

1摩尔。

氯离子。

约为6.02×1023个。

[讲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摩尔这个概念只适用于微观。

2、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物质微粒的名称或符号。例:1molh2、2molna+。

3、6.02×1023只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约字不能漏掉。

[计算]n=n/na。

0.1molh2中,含有molh。

2molch4中,含有molc,molh。

3.01×1023个h2o中,含有molh,molo。

0.1molna作还原剂时,失去的电子数是个。

[复习]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以12c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例:1个12c原子质量是:1.993×10-26kg,1个o原子质量是:2.657×10-26。那么,o的相对原子质量=12×2.657×10-26/1.993×10-26=16。

[讲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1个c的质量与1个o的质量之比是12∶16。因此1molc与1molo的质量之比是12∶16。又1molc质量为12g,因此1molo质量为16g。

由此推出,1mol任何粒子的质量,就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这个质量就是摩尔质量,即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板书]三、摩尔质量。

1、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2、符号:m。

3、单位:g/mol。

4、计算公式:m=m/n。

[举例]课本上例题。

[小结]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概念。

[作业]课本p48习题。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热门16篇)篇七

三、课时:第1课时。

四、授课教师:卜婷婷。

五、教学目的:1、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知道摩尔,知道阿伏加德罗常数及其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学会已知粒子的数目、摩尔质量中的任意一个求另一个。2、知道摩尔质量的概念,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学会已知物质的量、质量中的任何一个求另一个。

七、教学难点对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摩尔质量与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的关系。

八、教学过程。

1、通过复习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从宏观物质的质量和微观粒子的数量两个角度来分析该方程式,从而得到宏观与微观必然存在某种联系的结论,引出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物质的量”。

2、举出几个与物质的量作用相似的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发明。如:12个=1打等。

4、物质的量的单位引出本课的第二个重点――“阿伏加德罗常数”;讲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由来,数值(强调其单位)。

5、讲解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物质的量的关系,给出公式:n=n/na。

6、运用上述公式做计算练习。

7、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提出注意“粒子”的概念。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热门16篇)篇八

学习目标:

1.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会鉴别二氧化碳。

2.学会通过观察实验,从中归纳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质;

3.使学生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4.了解二氧化碳的循环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

教学难点:对两种反应的理解和区别。

教学用具:烧杯,试管,导管,酒精灯,集气瓶等。

教学过程:

一、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

教师活动:讲解二氧化碳的循环图,讲述温室效应。

学生活动:说说你已经知道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的途径。

二、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

实验:将二氧化碳倒入平衡杆上的右边袋子中,观察是否还保持平衡。

现象:不平衡,右边向下倾斜。

说明:右边比左边重。

结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2.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

二氧化碳有三态变化。二氧化碳灭火器中装的是液态二氧化碳,人工降雨和制造舞台人造云雾的是固态二氧化碳。固态二氧化碳就是人们常说的“干冰”,雪花状的。二氧化碳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成气态二氧化碳。

3.实验:利用一瓶汽水讲解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

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

探究活动:向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灌适量的水,盖紧瓶盖后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塑料瓶瘪了。

说明: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了。

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2、演示实验:

现象: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加热后红色又变成紫色。

提示:酸性物质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

说明: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中时生成了酸性物质--碳酸,碳酸不稳定,受。

热易分解,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反应式:

二氧化碳+水碳酸。

co2h2oh2co3。

碳酸二氧化碳+水。

h2co3co2h2o。

3、学生实验:

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变浑浊。

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反应式: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

ca(oh)2co2caco3h2o。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2)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一般可燃物的燃烧;

(3)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判断下列反应是化合反应还是分解反应:

镁+氧气氧化镁木炭+氧气二氧化碳。

三、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

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对人体会产生有害的影响。所以,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应注意通风换气。在进入一些可能会含有二氧化碳气体的地方之前,应该检验那里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看是否会威胁到人的健康。

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对人体的影响。

1感到气闷、头晕、心悸。

4~5感到气闷、头痛、眩晕。

6使人神志不清、呼吸停止,以致死亡。

第四节自然界中的水。

学习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能从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两种变化过程分析水的`组成;

2、知道天然水、自来水、饮用水、矿泉水和蒸馏水的区别;

4、了解水污染的因素和水净化的基本方法;

5、知道过滤操作的目的,学习过滤的基本装置和操作方法。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一、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情景导入:p47“我们知道水既普通又宝贵。那么,水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

实验:1、电解水2、氢气的燃烧。

水氢气+氧气氢气+氧气水。

(h2o)(h2)(o2)(适当讲解)(h2)(o2)(h2o)。

交流讨论:

1、上述实验说明水的组成是怎样的?

2、水的沸腾过程与水的分解过程有什么不同?

3、有人说水可以开发成能源,你是怎样想的?

4、天然水、矿泉水、自来水、海水等在成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二、水的净化。

教学目标:1、知道沉淀、吸附、过滤、蒸馏等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能述说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初步学会过滤的操作。

2、懂得纯净水和自来水的区别,学会用肥皂水鉴别硬水与软水,知道硬水的危害及硬水软化的方法。

3、通过对水净化方法的学习,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4、通过过滤操作的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观察、协作等能力。

5、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要从卫生、健康的角度,正确选择饮用水,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

重点、难点:

1、水净化的方法。

2、过滤的操作方法。

3、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以及硬水软化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实验探究:

探究1、怎样区别纯净水、含有可溶性固体杂质的水和含有固体小颗粒的水?

探究2:怎样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志?

归纳小结:

饮用水净化的方法(沉淀、过滤和消毒)。

硬水、海水、矿泉水、自来水、蒸馏水的选择使用。

阅读、调查和讨论:

水的利用、地球上水资源的现状和我们的对策。

拓展视野:阅读p51“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工具出来的?”

介绍目前全球水资源的状况。

教学意旨: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在实验中培养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训练实验技能,培养严谨细致的作风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节约用水、自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水的利用。

地球上的水虽然储存量很大,但是真正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不充裕。有很多国家和地区长期处于缺水状态。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大约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一些地区严重缺水。水体的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危机。每个社会公民,都应该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热门16篇)篇九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方法:示范-实践。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浓度?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有哪几个步骤?

引入:我们掌握、理解了概念,我们学会了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今天主要学习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要求同学们特别注意解题的规范。

1.计算依据: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换算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关系图。

投影:例1:将23.4gnacl溶于水中,配成250ml溶液。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讨论: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确定解题思路:

先求n(nacl),再求c(nacl)。

板书:解题步骤(略)。

练习:配制500ml0.1mol/lnaoh溶液,naoh的质量是多少?

参考答案:2g。

引入:讨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投影:回顾对比两个概念时的表格。

溶质的质量分数。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热门16篇)篇十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引入: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学习了概念之后,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例如:配制500ml0.1mol/lna2co3溶液。

提问:配制的第一步要做什么?

板书:1.计算。

学生计算,教师加以订正。

提问:知道了质量如果取固体?如果是液体呢?

板书:2.称量。

提问: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演示: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碳酸钠。

设问:如果需要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如果称量其固体?

讲述:配制用的主要仪器――容量瓶。让学生观察容量瓶,注意有体积、温度和刻度线。介绍其规格,如何检验是否漏水及其使用方法。(此处也可以播放动画“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的相关部分。

板书:3.溶解。

提问:溶解能够在容量瓶中进行吗?

演示:在烧杯中溶解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溶解时不能加入太多的水;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烧杯壁;不能把玻璃棒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待溶液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因此第四步是转移。

板书:4.转移。

讲述:由于容量瓶瓶颈很细,为了避免溶液洒落,应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把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提问:烧杯和玻璃棒上残留的液体应如何处理?

板书:5.洗涤。

演示:洗涤2~3次,每次的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提示:如果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因为这是量筒的“自然残留液”,若洗涤后转移到容量瓶中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但是使用量筒时应注意选择的量筒与量取液体的体积相匹配。

板书:6.定容。

演示: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据刻度线2~3cm时停止。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提问:若水加多了,超过了刻度线,如何处理?定容后的溶液各处的浓度一样吗?

板书:7.摇匀。

演示: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数次,使得溶液混合均匀。

提问:此时溶液的液面不再与刻度线相切,如何处理?需要再加入蒸馏水吗?

不能再加入蒸馏水,因为定容时体积一定,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是因为少量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

讲述:由于容量瓶不能长期存放溶液,因此应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注明溶液名称和浓度。

板书:8.装瓶贴签。

演示: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

课堂练习:

1.用98%的浓硫酸(=1.84g/cm3)配制250ml10mol/l的稀硫酸。用量筒量取_____ml浓硫酸,把_______缓缓注入到__________中,并用__________不断搅拌,待溶液_______后,将溶液沿着玻璃棒移入_________中,用少量蒸馏水洗涤_________和_______2~3次,将洗涤液移入_____中,向容量瓶中注入蒸馏水至刻度线___________时,改用________小心加水至溶液凹液面于刻度线相切,最后盖好瓶塞_________,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_________中并贴好标签。

2.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中,下列操作对所配得溶液无影响的是(写序号);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大的是;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小的是。

(1)在烧杯中溶解溶质,搅拌时不慎溅出少量溶液;

(2)未将洗涤烧杯内壁的溶液转移入容量瓶;

(3)容量瓶中所配的溶液液面未到刻度线便停止加水;

(4)将配得的溶液从容量瓶转移到干燥、洁净的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5)将烧杯中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之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

(6)将容量瓶中液面将达到刻度线时,俯视刻度线和液面。

答:(4)(5);(3)(6);(1)(2)。

作业:复习溶液的配制方法。

板书设计:

1.计算。

2.称量。

3.溶解。

4.转移。

5.洗涤。

6.定容。

7.摇匀。

8.装瓶贴签。

教学设计示例三。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热门16篇)篇十一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4.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建议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物质的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容易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因此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关于摩尔质量,教材是从一些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摩尔质量和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自然引出摩尔质量的定义。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本节还涉及了相关的计算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计算。这类计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计算进一步强化、巩固概念。

本节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教法建议。

1.在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时,可以从学生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可以适当举例说明。

2.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不能拆分。它和物质的质量虽一字之差,但截然不同。教学中应该注意对比,加以区别。

3.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但是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讲很陌生也很抽象。再加上对高中化学的畏惧,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师应注意分散难点,多引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发学习兴趣。

4.应让学生准确把握物质的量、摩尔的定义,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明确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对象的。

(2)明确粒子的含义。它可以是分子、原子、粒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单一粒子,也可以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3)每一个物理量都有它的标准。科学上把0.012kg12c所含的原子数定为1mol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1mol的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因此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6.02×1023mol1,在叙述和定义时要用“阿伏加德罗常数”,在计算时取数值“6.02×1023mol1”。

5.关于摩尔质量。由于相对原子质量是以12c原子质量的作为标准,把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就能够把摩尔质量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联系起来。如一个氧原子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倍,又1mol任何原子具有相同的原子数,所以1mol氧原子质量是1mol碳原子质量的倍,即。在数值上恰好等于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给物质的量的计算带来方便。

6.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巩固对概念的理解。理清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方案一课题:第一节物质的量第一课时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积极主动学习。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设疑-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方程式的含义是什么?学生思考:方程式的含义有:宏观上表示56份质量的铁和32份质量的硫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88份质量的硫化亚铁。微观上表示每一个铁原子与一个硫原子反应生成一个硫化亚铁分子。

导入:56g铁含有多少铁原子?20个铁原子质量是多少克?

回答:质量、长度、温度、电流等,它们的单位分别是千克、米、开、安(培)。

投影: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物理量单位名称长度米质量千克时间秒电流安[培]热力学温度开[尔文]发光强度坎[德拉]物质的量摩尔讲述:在定量地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时,很需要把微粒(微观)跟可称量的物质(宏观)联系起来。怎样建立这个联系呢?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质的量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特别是在中学化学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的核心和基础。这同初中化学计算以质量为基础不同,是认知水平提高的表现。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应注意这一变化。

板书:第一节物质的量。

提问:通过观察和分析表格,你对物质的量的初步认识是什么?

回答: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摩尔是它的单位。

讲述:“物质的量”是不可拆分的,也不能增减字。初次接触说起来不顺口,通过多次练习就行了。板书:一、物质的量1.意义: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符号:n。

引入:日常生活中用打表示12个。“打”就是一定数目的物品的集合体。宏观是这样,微观也是这样,用固定数目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科学上,物质的量用12g12c所含的碳原子这个粒子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它就是“摩尔”

阅读:教材45页。

(2)0.25molco2。

(3)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4)1mol是6.02×1023个微粒的粒子集合体。

(5)0.5molh2含有3.01×1023个氢原子。

(6)3molnh3中含有3moln原子,9molh原子。答案:

(1)错误。没有指明微粒的种类。改成1molo,1molo2,都是正确的。因此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用化学式表示。

(2)正确。

(3)错误。物质的量是基本物理量之一。摩尔只是它的单位,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4)错误。6.02×1023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等同。

(5)错误。0.5molh2含有0.5×2=1molh原子,6.02×1023×1=6.02×1023个。

(6)正确。3molnh3中含有3×1=3moln原子,3×3=9molh原子。投影:课堂练习2.填空(1)1molo中约含有___________个o;(2)3molh2so4中约含有__________个h2so4,可电离出_________molh+(3)4molo2含有____________molo原子,___________mol质子(4)10molna+中约含有___________个na+答案:(1)6.02×1023(2)3×6.02×1023,6mol(3)8mol,8×8=64mol(因为1molo原子中含有8mol质子)(4)10×6.02×1023(5)2mol讨论:通过上述练习同学们可以自己总结出物质的量、微粒个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4.物质的量(n)微粒个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小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物质的量与粒子个数之间的关系:作业:教材p48一、二板书设计第三章物质的量第一节物质的量一、物质的量1.意义: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2.符号:n二、单位――摩尔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符号:mol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符号:na,近似值6.02×1023mol-1。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3.使用范围:微观粒子4.物质的量(n)微粒个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

探究活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测定与原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是na,单位是每摩(mol1),数值是na=(6.0221376±0.0000036)×1023/mol阿伏加德罗常数由实验测定。它的测定精确度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测定方法有电化学当量法、布朗运动法、油滴法、x射线衍射法、黑体辐射法、光散射法等。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不同,但测定结果几乎一样,可见阿伏加德罗常数是客观存在的重要常数。例如:用含ag+的溶液电解析出1mol的银,需要通过96485.3c(库仑)的电量。已知每个电子的电荷是1.60217733×1019c,则na=下面着重介绍单分子膜法测定常数的操作方法。实验目的1.进一步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义。2.学习用单分子膜法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实验用品胶头滴管、量筒(10ml)、圆形水槽(直径30cm)、直尺。硬脂酸的苯溶液。实验原理硬脂酸能在水面上扩散而形成单分子层,由滴入硬脂酸刚好形成单分子膜的质量m及单分子膜面积s,每个硬脂酸的截面积a,求出每个硬脂酸分子质量m分子,再由硬脂酸分子的摩尔质量m,即可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n。实验步骤1.测定从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取一尖嘴拉得较细的胶头滴管,吸入硬脂酸的苯溶液,往小量筒中滴入1ml,然后记下它的滴数,并计算出1滴硬脂酸苯溶液的体积v1。2.测定水槽中水的表面积用直尺从三个不同方位准确量出水槽的内径,取其平均值。3.硬脂酸单分子膜的形成用胶头滴管(如滴管外有溶液,用滤纸擦去)吸取硬脂酸的苯溶液在距水面约5cm处,垂直往水面上滴一滴,待苯全部挥发,硬脂酸全部扩散至看不到油珠时,再滴第二滴。如此逐滴滴下,直到滴下一滴后,硬脂酸溶液不再扩散,而呈透镜状时为止。记下所滴硬脂酸溶液的滴数d。4.把水槽中水倒掉,用清水将水槽洗刷干净后,注入半槽水,重复以上操作二次。重复操作时,先将滴管内剩余的溶液挤净,吸取新鲜溶液,以免由于滴管口的苯挥发引起溶液浓度的变化。取三次结果的平均值。5.计算(1)如称取硬脂酸的质量为m,配成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为v,那么每毫升硬脂酸的苯溶液中含硬脂酸的质量为m/v。(2)测得每滴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为v1,形成单分子膜滴入硬脂酸溶液的滴数为(d—1)(详见注释),那么形成单分子膜需用硬脂酸的质量为:(3)根据水槽直径,计算出水槽中水的表面积s。已知每个硬脂酸分子的截面积a=2.2×10-15cm2,在水面形成的硬脂酸的分子个数为:s/a。(4)根据(2)和(3)的结果,可计算出每个硬脂酸分子的质量为:

(5)1mol硬脂酸的质量等于284g(即m=284g/mol),所以1mol硬脂酸中含有硬脂酸的分子个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n为:注释:当最后一滴硬脂酸溶液滴下后,这滴溶液在水面呈透镜状,说这滴溶液没有扩散,即没有参与单分子膜的形成。这时单分子膜已经形成完毕,应停止滴入溶液,所以,在计算形成单分子膜所需硬脂酸溶液的滴数时,应将最后一滴减掉,即滴数计为d—1。说明:一、实验成功标志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的阿伏加德罗常数na在(57)×1023范围内为成功。二、失败征象实验测定的阿伏加德罗常数数量级不等于1×1023。三、原因分析1.因为苯是易挥发的溶剂,故在配制、使用硬脂酸苯溶液的过程中因为苯的挥发,造成浓度的变化。2.在测量每滴硬脂酸苯溶液体积时是连续滴液的,在形成单分子膜时的滴液是间歇的,同时,滴管内液体多少不同,手捏胶头的力不同这些因素,均可导致液滴的大小不均匀。3.水槽洗涤不干净,将会造成很大的误差。4.水槽水面直径测量不准确也会造成误差。四、注意问题1.苯中有少量的水,可用无水氯化钙或氧化钙除去。2.配好待用的硬脂酸苯溶液一定要严加密封,防止苯的挥发。在使用过程中要随时加塞塞住。3.在使用胶头滴管滴液时,均要采取垂直滴入法,以保持液滴大小均匀。4.在形成单分子膜的过程中,应保持水面平静,防止单分子膜重叠。5.水槽的洗涤:每做完一次实验,一定要把水槽洗涤干净。否则,第二次实验所需硬脂酸苯溶液的滴数将明显减少,因为残留在水槽内的硬脂酸分子会占据部分水面。洗涤方法:用自来水充满水槽,让水从水槽边溢出,反复23次即可。

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热门16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组成;

2.了解什么是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能进行区别;

3.了解排水集气法的基本原理;

4.简单了解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以及空气的污染和污染防治的有关知识,初三化学教案: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第1-2节。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判断空气的组成;

2.能区别简单的混合物和纯净物。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初步了解简单仪器的使用,学会简单的实验操作;

3.了解氮气、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4.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及预防大气污染。

过程与方法:

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的愉悦,学会观察、思考、分析、联想,敢于发表自己观点,善于交流与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培养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空气的成分,纯净物、混合物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式:科学探究,实验--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1.你对空气了解多少;

2.你能证明空气的存在吗?

3.你能“捕捉”到空气吗?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积极发言的习惯。

一、探究空气的成分。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氦、氖、氩等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是混合物。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叫纯净物。

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

讲解:我们已经知道空气是一种有多种成分的气体,且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不相同的。

1.观察红磷燃烧现象;

2.观察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学会归纳小结、整理知识。

引出混合物和纯净物概念,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讲述空气成分的发现史,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学生实验:“捕捉”空气的实验。

提问:怎样把一只集气瓶中的空气“捕捉”到另一只集气瓶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氮气和稀有气体。

讲解氮气的性质和用途,使学生对空气中主要成分氮气用途有所了解。

植物吸收氮的原理:引导学生阅读并讲解,讲述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和它在生产和科研中的用途。

设计意图:

拓展学生知识面,形象、直观地了解稀有气体。

三、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

提问: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被污染后空气会造成哪些危害?

3.怎样防止空气被污染?

设计意图:

联系实际,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空气质量的监测和日报:

了解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首要污染物,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环保意识。

小结: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热门16篇)篇十三

在学完酸和碱之后,学生已经知道了石蕊、酚酞等指示剂能指示出溶液的酸碱性,但是对于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还没有认识,石蕊、酚酞等指示剂能否指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也不清楚。而现在,物质的酸碱性即ph的大小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了解溶液的ph有不容忽视的实际意义。

根据目前学生学习条件不足、资源缺乏等具体情况,本课题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实践为辅。由于学生整体素质较差,教学设计注重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引导作用,配套学案设计注重阶梯性,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起到提纲的作用。课堂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以一种愉快的心情学化学。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使他们逐步养成关注社会、关注环境,从化学的角度分析、认识社会现象的习惯。

二、教学相关资源。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网络中有关ph与生活的内容。

3、仪器和药品:ph试纸、玻璃棒、20%和0.1%氢氧化钠溶液各一瓶、20%和0.1%盐酸溶液各一瓶、紫色石蕊、无色酚酞、泥土、雪碧、洗洁精、洁厕剂、橘子汁、番茄汁、肥皂水、立白洗衣粉等。

三、课前准备工作。

1、网络中有关“ph与生活”的内容,教师和有条件的学生提前完成并打印一式两份。其中一份张贴在实验室。

2、分组实验仪器:ph试纸、玻璃棒、20%和0.01%氢氧化钠溶液各一瓶、20%和0.01%盐酸各一瓶、紫色石蕊、无色酚酞、(以下分四组)泥土、雪碧、洗洁精、洁厕剂、肥皂水、自来水、橘子汁、唾液、牛奶、番茄汁、立白洗衣粉、厨房清洁剂等。

3、学生自带生活中的常见物质,不限种类。

四、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的酸碱强弱可用ph的高低来表示。

2、会用p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测定物质的酸碱性的强弱。

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实验与探究实验提高操作、观察、记录数据、思维等能力,初步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关注社会、保护环境的科学态度,以及求实、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认识ph、会测定物质的酸碱度。通过对比实验与探究实验提高操作、观察、记录数据、思维等能力,初步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难点:

了解生活中物质的酸碱性。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关心社会、关注社会、保护环境的科学态度,以及求实、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你们闻过醋的味道吗?什么味道?你还尝过哪些有酸味的东西?这些都是酸。我们身边吃的用的物质有很多,哪些是酸性的?哪些是碱性的?酸碱性的强弱程度如何?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题。

【板书】课题。

【提出问题】现在盖房子少不了的是石灰,它溶于水是碱。可以尝味道吗?(不可以)有什么方法既简单又方便地测定物质的酸碱性?(学生:用石蕊和酚酞。)石蕊遇酸变红,有的有酸味的物质很酸,有的微酸,通过石蕊可以区分吗?那么,可以用什么方法才能区分出酸或碱的强弱程度呢?(ph)。

【投影】学习目标。我们先认识ph。

【阅读】学生阅读p61页,讲出所了解的有关内容。教师板书。

【板书】(或投影)。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热门16篇)篇十四

尊敬的领导,老师,大家好,很高兴能够站在这里进行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标准课程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那么今天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首先是教材分析,第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由于这是九年级学生的第二堂化学课而物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物理知识和绪言的理论为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更加深入生活现象,理解化学的概念,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奠定了基础,做好了铺垫。因此,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又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首先是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物理化学变化,物理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运用所学,判断常见的物理化学变化。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其次是过程与方法目标,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观察,使学生掌握归纳总结的方法。通过布置作业,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搜集获取信息的方法。最后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及现象美,并进一步使学生意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的关系,体现学习化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那么经过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就凸显出来了,本节课的重点是,初步掌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而难点则在于学习物理化学变化、性质的区别于联系。为学生把好学习化学的第一关。

分析完教材我们再来看一看学生,下面进入到我的学情分析,一方面,我的学生对化学的学习虽然处于启蒙阶段,但已有日常生活经验及绪言的理论知识做基础,能运用一些生活常识判断一些常见的现象。另一方面,学生虽具备一定的观察总结能力,但对化学并未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各项技能也有待于培养。此外,初三的学生大都处于十四到十五岁的年龄段,这时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想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求知欲强,但自控能力又略显不足,针对以上情况,我又该制定怎样的教法,并辅助以学法指导呢?下面就进入到我的教法学法分析。

在这节课的开端,我首先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我会先向学生演示一个趣味实验,引发学生兴趣,随后,让学生观看有关图片,通过演示课本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总结的能力,加深学生记忆。

而我们都知道,理论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因此,本节课,我将会通过以下四个环节来进行我的教学过程设计。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本节课的开端,我首先向学生演示一个趣味实验——不怕烧的手。我会通过这样的教学语言:首先,我先给大家变一个小戏法,请大家仔细看,我是如何施法,使我的手不怕烧的!大家看,这是我的手,儿我的道具也十分简单,分别是生活中常见的湿手套,酒精灯,高度白酒,看,现在我带上手套,浸入白酒当中,点燃,看,手套点着了!(停留片刻)又熄灭了!看,我的手竟然没事!手套明明着了,我的手为什么没事呢?那么这一着一灭间到底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通过这样一个趣味实验的演示,一方面,有惊无险,却包含了本节课所讲的所有重点内容,如酒精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水蒸发属于物理变化,而其间又包含有水的相关性质,从而将本课要点包揽无余,与课题相呼应,便于教学的进行。另一方面,此实验又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了课堂之上,从而是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第二环节,启发诱导,探索新知。在本节课的开端我会先将全班60个同学进行分组,共为六个大组,之后,我会向学生展示一幅冰块融化的图片,观看过后,对学生进行提问:在冰融化的过程中,有没有新物质生成?根据常识,冰化了就是水,冰和水属于一种物质的两种不同状态,因此,并没有新的物质生成。随后,趁热打铁,我会带领学生一同完成课本上的实验一。二。考虑到这是课本上的第一批实验,学生的实验基础还不够牢固,将由我演示实验一这个较为复杂的实验,而又学生自主完成实验二胆矾的研磨。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会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同时引导学生规范操作,切不可将加热的试管口对向有人处,以免造成危险。此外,在观察实验一时注意与日常生活中开水的沸腾作比较。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将实验与生活密切的联系起来,拉近了学生与实验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通过有机的分工,让学生参与进来,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机会,便于学生对只是的记忆与掌握。通过与冰块融化做对比,三者的个共同点:反应前后都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最终归纳总结出物理变化的含义为: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随后,我还是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向学生同时展示出光亮的铁钉和生锈的铁钉,让学生进行观察,进而提问:铁钉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吗?铁在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的物质生成吗?还是物理变化吗?带着这样的问题,任选一名学生上台演示磁铁吸引光亮的铁钉和铁锈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很明显的观察到:光亮的铁钉可以被吸起,而铁锈则不能,从而说明二者并非是同一种物质,也间接的说明铁在生锈的过程中确实产生了新的物质。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在引发兴趣的同时也与生活密切联系,进一步告诉学生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样,趁热打铁,有我向学生演示课本上的实验三和四,并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使学生思考反应前后是否为同一种物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三中有蓝色沉淀生成,而四中有气泡生成,且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通过以上现象,学生总结出有新的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而这三个例子也有力的说明了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通过比较,得出化学变化发生的是指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

然而问题也随之产生了,除了有无新物质生成,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判断这两种变化吗?显然通过实验三和四的颜色变化,沉淀气泡生成,学成不难总结出化学变化中常伴有放光,放热,沉淀气泡的产生,而这些明显的现象则可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一般判据。当然,所有的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并适时所有的化学变化都有这么明显的现象,食物腐烂变质便是一例,从而再次提醒学生考虑问题要全面,切不可以偏概全。

通过以上的讲解,学生已经对物理化学变化有了较为清晰地理解,为了运用实际,牛刀小试,我将出示蜡烛燃烧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看,并进一步提问: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到底包含了那些变化?由于这是学生常见的实际问题,已有一定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学生很快得出: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但其融化又属于物理变化。得出这一结论后,课前的趣味实验变很自然的又被提了出来,手套明明被点着了,为什么还能完好无损呢?这其间又有怎样的变化呢?可讲到这儿,学生心里也就有了答案,酒精燃烧属于化学变化,但燃烧的过程中使水不断蒸发,这是物理变化,而蒸发吸热,降低了手套的温度,也就降低了着火点,手套自然找不起来了!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物理化学变化之间的联系,即,发生化学变化是通常伴有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是则不一定有化学变化。而这又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通过对比讲解,让学生在观察现象思考问题的同时,联系实际与所学,归纳总结,从而解决问题,突破难点,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课讲到此,物理化学变化的概念已基本在学生的脑中建立,那么这些变化又是由谁来决定的呢?接下来我变自然而然的进入到物理化学性质的学习中来。同样参照课前的趣味实验对学生进行进一步解析告诉学生,酒精能燃烧说明他具有可燃性,儿这种可燃性又是通过燃烧这种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因此不难总结出化学性质使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同样,手套会熄灭,是因为酒精和水蒸发带走了一定的热量,降低了温度,低于酒精的着火点,儿着火点优势酒精的一大物理特性,是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因而得出,物理性质使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熔点,密度等。此后,就熔点,沸点,密度这三个物理性质对学生进行简单的介绍。

通过对习题的完成,检测自身的听课,从而把知识牢牢的掌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以上各位看到的就是我的板书。由于有了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我的板书就简洁明了多了。使学生一看到板书就能在脑子中建立起物理化学变化及性质的概念,从而达到我的教学目标。

总之,这节课,我只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中心,通过这节课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喜欢学化学,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热门16篇)篇十五

第二课时。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引入: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学习了概念之后,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例如:配制500ml0.1mol/lna2co3溶液。

提问:配制的第一步要做什么?

板书:1.计算。

学生计算,教师加以订正。

提问:知道了质量如果取固体?如果是液体呢?

板书:2.称量。

提问: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演示: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碳酸钠。

设问:如果需要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如果称量其固体?

讲述:配制用的主要仪器dd容量瓶。让学生观察容量瓶,注意有体积、温度和刻度线。介绍其规格,如何检验是否漏水及其使用方法。(此处也可以播放动画“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的相关部分。

板书:3.溶解。

提问:溶解能够在容量瓶中进行吗?

演示:在烧杯中溶解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溶解时不能加入太多的水;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烧杯壁;不能把玻璃棒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待溶液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因此第四步是转移。

板书:4.转移。

讲述:由于容量瓶瓶颈很细,为了避免溶液洒落,应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把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提问:烧杯和玻璃棒上残留的液体应如何处理?

板书:5.洗涤。

演示:洗涤2~3次,每次的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提示:如果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因为这是量筒的“自然残留液”,若洗涤后转移到容量瓶中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但是使用量筒时应注意选择的量筒与量取液体的体积相匹配。

板书:6.定容。

演示: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据刻度线2~3cm时停止。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提问:若水加多了,超过了刻度线,如何处理?定容后的溶液各处的浓度一样吗?

板书:7.摇匀。

演示: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数次,使得溶液混合均匀。

提问:此时溶液的液面不再与刻度线相切,如何处理?需要再加入蒸馏水吗?

不能再加入蒸馏水,因为定容时体积一定,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是因为少量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

讲述:由于容量瓶不能长期存放溶液,因此应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注明溶液名称和浓度。

板书:8.装瓶贴签。

演示: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

课堂练习:

1.用98%的浓硫酸(=1.84g/cm3)配制250ml10mol/l的稀硫酸。用量筒量取_____ml浓硫酸,把_______缓缓注入到__________中,并用__________不断搅拌,待溶液_______后,将溶液沿着玻璃棒移入_________中,用少量蒸馏水洗涤_________和_______2~3次,将洗涤液移入_____中,向容量瓶中注入蒸馏水至刻度线___________时,改用________小心加水至溶液凹液面于刻度线相切,最后盖好瓶塞_________,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_________中并贴好标签。

2.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中,下列操作对所配得溶液无影响的是(写序号);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大的是;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小的是。

(1)在烧杯中溶解溶质,搅拌时不慎溅出少量溶液;

(2)未将洗涤烧杯内壁的溶液转移入容量瓶;

(3)容量瓶中所配的溶液液面未到刻度线便停止加水;

(4)将配得的溶液从容量瓶转移到干燥、洁净的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5)将烧杯中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之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

(6)将容量瓶中液面将达到刻度线时,俯视刻度线和液面。

答:(4)(5);(3)(6);(1)(2)。

作业:复习溶液的配制方法。

板书设计:

1.计算。

2.称量。

3.溶解。

4.转移。

5.洗涤。

6.定容。

7.摇匀。

8.装瓶贴签。

教学设计示例三。

第三课时。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方法:示范-实践。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浓度?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有哪几个步骤?

引入:我们掌握、理解了概念,我们学会了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今天主要学习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要求同学们特别注意解题的规范。

1.计算依据: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换算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关系图。

投影:例1:将23.4gnacl溶于水中,配成250ml溶液。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讨论: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确定解题思路:

先求n(nacl),再求c(nacl)。

板书:解题步骤(略)。

练习:配制500ml0.1mol/lnaoh溶液,naoh的.质量是多少?

参考答案:2g。

引入:讨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投影:回顾对比两个概念时的表格。

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

用溶质的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分比表示的浓度。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表达式。

特点。

溶液的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物质的量不相同。

溶液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质量不同。

实例。

某溶液的浓度为10%,指在100g溶液中,含有溶质10g。

某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10mol/l,指在1l溶液中,含有溶质10mol。

换算关系。

微机演示:物质的量浓度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部分。

讲述:根据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首先计算出1l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并换算成相应的物质的量,然后将溶液的质量换算成体积,最后再计算出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注意计算时密度的单位是g/ml或g/cm3,而溶液体积的单位是l。

板书:(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投影:例:已知75ml2mol/lnaoh溶液的质量为80g。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解题思路。(注意引导应用概念解题)。

(1)已知溶液的质量。

(2)只需求出溶质的质量。

m(naoh)=n(naoh)·m(naoh)。

=c(naoh)·v(naoh)·m(naoh)。

(3)再计算溶质与溶液质量之比。

练习:标准状况下1体积水中溶解了336体积的hcl气体,得到密度为1.17g/cm3的盐酸,求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提示:假设水的体积是1l,hcl气体的体积是336l。参考答案为11.3mol/l。

讨论稀释浓溶液时,溶质的物质的量是否发生变化?

因为c(浓)v(浓)=c(稀)v(稀),所以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板书:c(浓)v(浓)=c(稀)v(稀)。

讨论:由学生分析、解题。

参考答案:3.0mol/l。

小结:本节主要内容。

作业:教材p61-p62。

板书设计:

1.计算依据: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换算关系。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热门16篇)篇十六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积极主动学习。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设疑-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方程式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思考:方程式的含义有:宏观上表示56份质量的铁和32份质量的硫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88份质量的硫化亚铁。微观上表示每一个铁原子与一个硫原子反应生成一个硫化亚铁分子。

导入:56g铁含有多少铁原子?20个铁原子质量是多少克?

回答:质量、长度、温度、电流等,它们的单位分别是千克、米、开、安(培)。

投影: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

长度。

质量。

千克。

时间。

电流。

安[培]。

热力学温度。

开[尔文]。

发光强度。

坎[德拉]。

物质的量。

摩尔。

讲述:在定量地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时,很需要把微粒(微观)跟可称量的物质(宏观)联系起来。怎样建立这个联系呢?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质的量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特别是在中学化学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的核心和基础。这同初中化学计算以质量为基础不同,是认知水平提高的表现。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应注意这一变化。

板书:第一节物质的量。

提问:通过观察和分析表格,你对物质的量的初步认识是什么?

回答: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摩尔是它的单位。

讲述:“物质的量”是不可拆分的,也不能增减字。初次接触说起来不顺口,通过多次练习就行了。

1.意义: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符号:n。

引入:日常生活中用打表示12个。“打”就是一定数目的物品的集合体。宏观是这样,微观也是这样,用固定数目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科学上,物质的量用12g12c所含的碳原子这个粒子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它就是“摩尔”

阅读:教材45页。

讲述: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阿伏加德罗。这个常数的符号是na,通常用它的近似值6.02×1023mol-1。

板书:二、单位――摩尔。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符号:mol。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符号:na,近似值6.02×1023mol-1。

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讲解:阿伏加德罗常数和6.02×1023是否可以划等号呢?

因此注意近似值是6.02×1023mol-1。

提问:1mol小麦约含有6.02×1023个麦粒。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

学生思考:各执己见。

结论:不正确。因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使用范围是微观粒子。因此在使用中应指明粒子的名称。6.02×1023是非常巨大的一个数值,所以宏观物体不便用物质的量和摩尔。例如,地球上的人口总和是109数量级,如果要用物质的量来描述,将是10-14数量级那样多摩尔,使用起来反而不方便。

板书:3.使用范围:微观粒子。

投影: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1mol氧。

(2)0.25molco2。

(3)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4)1mol是6.02×1023个微粒的粒子集合体。

(5)0.5molh2含有3.01×1023个氢原子。

(6)3molnh3中含有3moln原子,9molh原子。

答案:

(1)错误。没有指明微粒的种类。改成1molo,1molo2,都是正确的。因此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用化学式表示。

(2)正确。

(3)错误。物质的量是基本物理量之一。摩尔只是它的单位,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4)错误。6.02×1023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等同。

(5)错误。0.5molh2含有0.5×2=1molh原子,6.02×1023×1=6.02×1023个。

(6)正确。3molnh3中含有3×1=3moln原子,3×3=9molh原子。

相关范文推荐

    质量技术员申请书(模板20篇)

    在质量月期间,我们将加强对质量问题的追踪和分析,为下一步的改进提供重要依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质量月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质量工作有所启发。xxxx总经理:

    我的女先生读后感大全(14篇)

    读后感可以是对作品的赞美和欣赏,也可以是对作品的批评和反思,关键在于提出富有观点的见解和有力的论证。本文为大家收集了几篇关于不同作品的读后感,希望能给大家在写读

    月光下狼读后感伊索寓言月光下的狼读后感范文(20篇)

    读后感还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情节、主题等要素的分析,展示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理解。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当我捧起这本书

    我的乐园操场我的乐园公园的(优质12篇)

    通过写一篇优秀的作文,我们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赏。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些著名作家的优秀作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借鉴。

    我爱我家乡寒假(优质18篇)

    优秀作文具有扎实的文采和准确的表达,能够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请大家欣赏一篇优秀作文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创作的勇气。妈妈常笑我是“

    我们周围的空气(精选22篇)

    优秀作文是作者用文字展示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方式,它能够传递出作者独特的见解和观点。这里有一些获奖作文的摘录,给大家展示一下优秀作文的风采。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

    重庆洋人街大全(18篇)

    通过优秀作文的创作,我们可以锻炼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升文字表达的水平。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推荐了几篇优秀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升写作水平。拐过一座山头,景色全然一

    捐赠活动策划书(专业16篇)

    活动策划要考虑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偏好,确保活动能够吸引他们的兴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活动策划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1.请尽量邮寄干净点的衣物,适合农村生

    超市客服终工作总结(模板15篇)

    每个月的工作总结可以提供给上级领导和同事们,以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和改进的空间。请大家看看下面这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样本,相信会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经过了二十五天

    幼儿园园长发言(热门15篇)

    发言稿的语言要简练明了,避免使用太多的生僻词汇和长句子,以免让听众产生困惑。通过阅读以下的发言稿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常见的发言技巧和写作技巧。各位领导、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