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圆锥体积教学反思(精选8篇)

时间:2023-10-14 作者:书香墨2023年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圆锥体积教学反思(精选8篇)

一个好的团队标语能够激发成员的热情和潜力,促进团队的合作和发展。设定具体可衡量的团队目标。以下是一些团队标语的范例,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篇一

圆锥的体积是学生在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节教学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二是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在教学时,主要运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以下几点做法:

假设和猜想是科学的天梯,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任何发明创造都是离不开假设和猜想的。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借助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充分观察“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后,再大胆猜想它们的体积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设计,事实证明不仅仅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大家探究的欲望强烈,为本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

数学不仅是思维科学,也是实验科学,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操作得到数学结论,这种形式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形式.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是与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

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先分组做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等底等高的圆柱中,从倒的次数中观察到怎样的现象呢?两者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然后用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所得的情况与以上不同。最后得到一个原理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

《圆锥的体积》的教学都是先由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的三分之一,再让学生去验证,最后教师通过对比实验说明不等底等高的差异,而在以上教育中却不然,先采用学生做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实践,在实际中懂得其中的道理,用一个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清楚的知道其中的知识点,明白了圆锥与圆柱之间的体积关系,从而是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原理,而且有意地将实验的环节复合,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中,增加了学生对实验条件的辨别及信息的批判,同时这也是这堂课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我则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同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这个实验,实事求是,认真分析自己操作实验出现了和别人不太一样的结论的原因,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观。学生学的主动,经历了一番观察、发现、合作、探究的过程,既能达到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发挥。

总之,这节课,每个学生都经历了“猜想———实验———发现”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获得的不仅是鲜活的数学知识,获得更多的是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孩子们体验到了探究成功的喜悦,进行了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有利于从小树立科学的实验观。思考:如果长期在这样的探究中去学习知识,学生就会变成有思想、会思考、会研究、会学习的人。

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篇二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锥的特征,会算圆的面积,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以往几次,都是按老方法进行,一开始教师就准备了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先比较它们的底面积相等,再分别量出它们的高也相等。进而由老师做实验,把圆锥装满水(或沙)往圆柱里倒,学生观察倒了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接着推导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重点强调求圆锥的体积一定要乘三分之一。一节课上下来非常轻松,非常顺利,时间也充足,作业效果也还不错。可是到了综合运用问题就出来了:忘记乘三分之一的,计算出错的,已知圆锥的体积和底面积,求高时,直接用体积除以底面积的,出的错误五花八门。

再上这节课时,我加强了以下几个点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列出算式后,不要按部就班的从左算到右,先观察算式的特点,寻求简单的计算方法,把口算和计算有机结合。

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篇三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锥的特征,会算圆的面积,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以往几次,都是按老方法进行,一开始教师就准备了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先比较它们的底面积相等,再分别量出它们的高也相等。进而由老师做实验,把圆锥装满水(或沙)往圆柱里倒,学生观察倒了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接着推导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重点强调求圆锥的体积一定要乘三分之一。一节课上下来非常轻松,非常顺利,时间也充足,作业效果也还不错。可是到了综合运用问题就出来了:忘记乘三分之一的,计算出错的,已知圆锥的体积和底面积,求高时,直接用体积除以底面积的,出的错误五花八门。

再上这节课时,我加强了以下几个点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实验时,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验,以实验要求为主线,即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努力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

4、列出算式后,不要按部就班的从左算到右,先观察算式的特点,寻求简单的计算方法,把口算和计算有机结合。

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篇四

1、通过课堂评价促进小组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我将班上同学分成了9个小组,在课堂开始前告诉同学们在今天的小组学习中会选出一个优秀小组,并且从合作,纪律,发现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组长安排组员活动体现小组合作性,巩固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实效性,活动时间结束时从纪律方面进行评价,有效的组织了教学,使学生的兴奋点得到有效控制,尽快投入到公式的推到过程中,在推到过程中鼓励同学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从发现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层次清楚,步步深入,重点突出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首先复习了圆柱的体积的计算过程,再用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学习圆锥体积的必要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要学生用自己的学具动手做实验,从实验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然后,利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印象。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比较两堆沙的大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学习目标。在应用公式的教学中,又把问题转向到课初学生猜测且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计算出圆锥的体积,终于使悬念得出了满意的结果,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4、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我平时非常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因此,学生在这节课上,表现也相当的出色。我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分组观察、操作、讨论,动手做实验等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5、课堂教学后的改进

关于两堆沙的多少的比较课让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例如从价钱,重量等方面考虑,在这些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才通过求体积的方法,事实上从价钱上来看更简单一些,要让学生有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指向性过于直接,在第二次教学中我做了一些新的尝试。简单的导入,我出示了一组圆柱和圆锥,先让学生猜一猜学生它们体积的关系,因为学生都有预习,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很快从学生口中脱出。那我们就来做个试验验证一下!我给六个小组分别准备了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当然,实验还没结束,学生中的问题就出来了,我们做的正好是三分之一、怎么回事?我们的是二分之一?,我们的是四分之一是不是书上写错了?学生思维出现激烈的碰撞,这时我没有评判结果,适时让学生观察、对比、通过合作、讨论,等底等高这一前提,这样让学生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中,增加对实验条件的辨别,既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发展,而不必苦口婆心地强调等底等高,对三分之一的认识也深入学生之心,圆锥体积计算漏乘三分之一的错误将得到很好的纠正。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完全是灵活机智地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所产生的效果,这节教学虽没以前那么顺利,但我觉得今天的学生才真正掌握了知识。因为学生更需要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真正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就要有效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教师要勇于乐于向学生提供充分研究的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学生成长和体验成功的乐园!

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篇五

体积单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没参照物对空间观念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学生来说,容易把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混淆。在教学前,我广泛收集教具,如饮料瓶、油瓶等,到教具室、实验室借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量杯、量筒、滴管,亲自用卡纸做一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在教学时,我充分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的实际感受。如让4个学生大致围出1立方米的空间。尤其是容积单位的感受如出示500毫升的.绿茶、280ml的营养快线、和学生一起用量杯量出2.5升的水,用滴管数出1毫升到底有几滴等等。教学后,学生在做练习时,如给实际生活物品填上适当的体积单位,准确率挺高的。课后我在想可能是学生真的充分感受了体积单位,看来只要我们课前备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再抽象的内容大部分学生也是能消化的。

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篇六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例4是圆柱的体计算公式的直接运用,是圆柱体积计算的基本,但这题又给学生设置了单位不统一的障碍,让学生在直接应用公式计算的同时注意计量单位的统一。例5是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扩展练习,意在让学生加深理解容积的概念,使之明确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水桶内部的体积。例5除了在意义上扩展外,公式的运用中也有加深,水桶的底面积没有直接给出,因此要先求出水桶的底面积,再求出水桶的体积。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因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圆柱体、长方体彩图各一张,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

小刀,用土豆做成的一个圆柱体。

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评析:复习抓住教学重点,瞄准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旧知识,、旧方法进行铺垫,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衔接自然。新课引入教师引出了学习新知识的思路,导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1.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请学生演示教具,学生边演示边讲解切割拼合过程。

(3)根据学生讲解,出示圆柱和长方体的彩图。

(4)学生观察两个立体图,找出两图之间有哪些部分是相等的?

(5)依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板书:v=sh

(6)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3)请一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做。

(5)教师归纳学生所用的解题方法。强调在解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统一。

3.教学例5

(1)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t和高h,怎样求圆柱的体积?请学生自学并填写第44页第一自然段的空白部分。

(2)出示例5,指名读题。请同学们思考解题方法。

(3)请学生讲解题思路讨论、归纳统一的解题方法。

(4)让学生按讨论的方法做例5。

(5)教师评讲、总结方法。

(6)学生讨论。比较例4、例5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

1.做第44页下面做一做的题目。两人板演,其余在自己作业本主做,做完后及时反馈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并加以评讲。

2.刚才同学们在做例4时,还有下面几种解法,请大家仔细思考,这些解法是对还是错?试说明理由。

(1)v=sh=5o2.1=105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2)2.l米=210厘米

v=sh=50210=10500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3)50立方厘米=0.5立方米

v=sh=0.52.1=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l.05立方米。

(4)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v=0。00521=0.01051

答:它的体积是0.01051(立方米)。

问:这节课里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练习十一的第l、2题。

[总结实: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三个主要特点:

三、正确处理两主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学生学习的参与过程及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总之,本节课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学得灵活,体现了重在思,贵在导,导思结合的原则,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的素质教育思想。

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篇七

一、填空。

1、一个圆柱体,底面积是12平方分米,高6分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2、一个圆柱体积是84立方厘米,底面积21平方厘米,高是()。

3、已知圆柱谷桶里底面半径是3米,高4米,它的底面积是(),容积是()立方米。

二、求下面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0。6平方米,高0。5米2)底面半径4厘米,高12厘米

3)底面直径5分米,高6分米4)底面周长12。56厘米,高12厘米

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篇八

(一)知识与技能

用已学的圆柱体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渗透转化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转化、测量和计算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建立“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并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转化前后的沟通。

三、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矿泉水瓶(课前统一搜集农夫山泉矿泉水瓶,装有适量清水,水高度分别为6、7、8、9厘米),直尺。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板书:圆柱的体积。

问:圆柱的体积怎么计算?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

2、揭题:这节课,我们要根据这些体积和容积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整板书:用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二)探索实践,体验转化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每个小组桌子上有一个没有装满水的矿泉水瓶。

教师:原本这是一瓶装满水的矿泉水,已经喝了一部分,你能根据它来提一个数学问题吗?(随机板书)

预设1:瓶子还有多少水?(剩下多少水?)

预设2:喝了多少水?(也就是瓶子的空气部分。)

预设3:这个瓶子一共能装多少水?(也就是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2、你觉得你能轻松解决什么问题?

(1)预设1:瓶子有多少水?(怎么解决?)

学生:瓶子里剩下的水呈圆柱状,只要量出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就能算出它的体积。

教师:需要用到什么工具?(直尺)你想利用直尺得到哪些数据?(底面直径、水的高度)

小结:知道了底面直径和水的高度,要解决这个问题的确轻而易举。请你准备好直尺,或许等会儿有用哦!

(2)预设2:喝了多少水?

学生:喝掉部分的形状是不规则,没有办法计算。

教师:当物体形状不规则时,我们想求出它的体积可以怎么办?

教师相机引导:能否将空气部分变成一个规则的立体图形呢?

学生能说出方法更好,不能说出则引导:我们不妨把瓶子倒过来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在瓶子倒置前后,水的体积不变,空气的体积不变,因此,喝了多少水=倒置后空气部分的体积,倒置后空气部分是一个圆柱,要求出它的体积需要哪些数据?(倒置后空气的高度)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