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学生课后教学实践活动篇一
双桅船检测试题《双桅船》练习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找我再迟疑
岸呵,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又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是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船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1.这首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仔细体会下列意象的象征意义.
(1)岸:
(2)风:
(3)风暴:
(4)灯:
3.诗的最后四句被人们当作警句广为传诵.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一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
2“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
3“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
4“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
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象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
3结合我的生活经验,虽然我和朋友分别有很长时间,且相隔两地,但彼此关注着对方,在彼此的思念之中。
学生课后教学实践活动篇二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葚、役、眬”3个生字。正确读写“若有所思、舒坦、若有若无”等词语。
2、引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革命前辈关心群众、热爱人民的精神。
3、指导学生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同学们已经初读了《紫桑葚》,知道课文主要讲了谁的一件事呢?
二、通过课文后的“学习链接”,我们可以对许世友同志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咱们快来读读吧。
(学生自由读“学习链接”中的内容,读后说说自己了解到什么。)
(指名说主要内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九总督司令员徐世友在激烈的孟良崮战役中,喂养人民群众家的蚕宝宝的故事。)
五、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我们学习了一些读懂写人文章的方法,谁来回忆一下?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抓住他人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通过环境描写体会人物。)
六、就让我们利用这些方法来自学课文,了解徐世友同志。我们可以在令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边作适当的画批,写下自己的感受。
1、同学们先进行自学画批。
2、自学后可以在学习小组里和其他同学交流。
3、在全班交流。
(通过大家的交流感受到徐世友同志在激烈的战斗中还不忘关心、爱护老百姓的崇高精神。)
七、如果请你把这个故事简要地将给别人听,你准备怎样讲呢?
1、回忆一下简要复述的方法。
(抓住这件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点,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还可以先编写一个提纲,再练习简要复述。)
2、我们就自己选择方法来练习简要复述课文。
3、指名在全班进行简要复述。
八、课文中还有一些生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并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记住这些生字?
九、布置作业:
简要讲述一个你敬仰的革命前辈的故事,和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敬仰他。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教学重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紫桑葚教案教学设计]
学生课后教学实践活动篇三
教学片断(一)
师:是啊,严冬腊月,天寒地冻,烟台的海却如此雄伟壮观,怎能不让人激动?谁愿意声情并茂地朗读一下?(出示投影,指名朗读)
生读“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
师:读得真好!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有感情?
生:(学生想了想)在朗读时,我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那惊涛拍岸的情景,并特别注意哪些描写海浪汹涌的重点词语。
师:说得真好,要想把文章的感情读出来,既要一边读一边想,又要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特别是要读好关键词。咱们都来试试,好不好?(学生答的很干脆,很响亮)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很有气势)
师: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个字最能表现出海浪汹涌、气势磅礴?(举手的学生很多,挑了一个犹豫不决的学生回答)
生:我认为“涌”字最能反映。(声音很轻,低着头)
生:老师,我认为“扑”字最能表现出海浪的汹涌,而“涌”字并不能。
师:为什么?
生:我感觉“扑”很有气势,而“涌”字只能让人感到海浪不断向前翻滚。
师:你讲得很有道理,能给“扑”字找个近义词吗?
生:“扑”的近义词是“拍”。
师:那么,这里能把“扑”字换成“拍”字吗?
生:能,因为它们是近义词。(这时有很多不同意见的学生举手)
生:不能!(底下有很多学生附和)
师:为什么?
生:我感觉“拍”没有“扑”那么有气势。
师:让我们来请教一下“不说话的老师”,看看它是怎么说的。
(学生查字典,比较“扑”和“拍”的意思。)
生:“拍”的意思是用手掌或轻薄的东西轻轻地打;“扑”的意思是身体猛力向前冲,伏在人或物体上。
师:说得不错,你能给大家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拍”:老师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示意我坐下。“扑”:守门员飞身跃起,稳稳地扑住了飞驰而来的足球,好险啊! )
生:“拍”没有“扑”的力度大。(有学生举手补充)
生:“拍”也没有“扑”的速度快。
生:不能!(学生不约而同回答)
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认识吗?
生:“拍”不能形象地表现出海浪巨大的力量,因为最后一小句“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的石凳掀到马路中央。”告诉我们海浪的力量非常大。
生:不能换。因为前面写的是“小山似的涌浪”,说明浪很高,只有用“扑”字才能形象地表现出那种“凌空下击”的“磅礴气势”。
生:只有用“扑”字才能表现海浪像怒狮一样凶猛。突出海浪速度快、力量大。
生:只有“扑”向堤岸的海浪才能“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
生:如果用“拍”字则显得烟台的海很温柔,与课文中所描绘的“波澜壮阔”的场景相矛盾。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作者遣词造句非常精当,一个“扑”字形象地表现出了海浪来势猛、波浪高、速度快、力量大等特点。所以,我们可不能小看这一“扑”啊!
学生课后教学实践活动篇四
一、计算。
52+35=24+24=25+63=75-5=
61+14=35+53=61+9=21+9=
83+14=13+55=64-8=72-9=
46+43=54+23=43-6=63+8=
二、在横线上填“、或=。”
学生课后教学实践活动篇五
一、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20+15+30=76-9+17=38+9-7=
二、他们在做哪道题。
三、填一填。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总分
小方252987
小红262630
小冬3026
(1)小方第三次得了()分。
(2)小红总分是()分。
(3)小冬第三次得的分数比小红第三次少2分,他第三次得了()分,总分()分,排第()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学生课后教学实践活动篇六
一、根据课文组词
寻()哭()良()食()
双()体()操()场()
二、填填记记
1、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小树画一个______________,让它在冬天也能______________;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______________,让它别呆在家里苦苦______,饿得______;我要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____________,让他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______,在草地上______。
三、实践活动
1、你也拿起画笔来给谁画画吧。
学生课后教学实践活动篇七
一、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20+15+30=76-9+17=38+9-7=
二、他们在做哪道题?连一连。
三、填一填。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总分
小方252987
小红262630
小冬3026
(1)小方第三次得了分。
(2)小红总分是()分。
(3)小冬第三次得的'分数比小红第三次少2分,他第三次得了()分,总分()分,排第()名。
学生课后教学实践活动篇八
一、背诵《夸父逐日》,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本题意在使学生通过背诵《夸父逐日》,熟悉课文,积累语言材料,并且从神话这一角度,了解课文内容,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有所认识。
二、熟读《两小儿辩日》。想一想,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
这是一道开放题,主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思考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学生可以从不同方面谈自己的体会。例如,对于两小儿的“辩斗”,学生可以认为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或者认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致;对于“孔子不能决”,学生可以认为知识无穷尽,即使大学问家也有所不知,或者认为孔子能正确地对待小儿的问题,能实事求是,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回答不拘一格,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三、翻译下列句子,填出句中省略的词语,注意加线的词的意思。
设题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并让学生注意文言文中的词语省略现象。
1.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逐走:竞跑,赛跑。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
以:认为。去:距离。
3.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汤:热水。
4.孰为汝多知乎?
为:以为,认为。
学生课后教学实践活动篇九
1.笔算
46+25+17=37+28+19=
2.口算下面各题
7+59+20=72-6-40=
3.解决问题:
1、妈妈买了些桔子,吃了6个,还剩12个,妈妈一共买了多少个?
2、小明要写15个字,上午写了5个,下午又写了4个,他还要写几个?
3、一个盒子里边有12个苹果,爸爸吃了2个,妈妈吃了3个,还剩多少个?
4、停车场有5辆车,来了3辆,又走了4辆,现在停车场有多少辆车?
5、昨天树上有15个桃,今天小明摘了4个,还剩多少个?
6、小明妈妈买了12个鸡蛋,拿走了6个,还有几个?
学生课后教学实践活动篇十
1.概括一、二两段的段意。
2赞美滕子京政绩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表明作者写作缘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前人之述”指的是___________,从空间上写洞庭湖胜境的语句是___________,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气象万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分别默写描写“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和表达范仲淹忧乐观的.句子。
参考答案:
1.第一段: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盛况,作“记”缘由。
第二段:总写岳阳楼的大观及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3.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4.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