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积累的名言名句三篇(通用)

时间:2023-08-02 作者:储xy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点滴的拼音点滴积累的名言名句篇一

我在拼音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些孩子能够认识拼音,但是发音不准,我费了很长时间纠正。因为孩子们在学前班或者幼儿园就已经学习了拼音,但是由于师资和考核方式等原因,学前班学习的拼音有些读得不标准。当然也有一些家长自己教的拼音,那就更加妨碍了孩子接受正确的信息了。

不仅仅是拼音发音不准,就连一些汉字也由于被望子成龙的家长教过,导致发音不准,给小学阶段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麻烦。比如,一个“车”字,我从教学就开始纠正,知道现在如果不提醒孩子们注意,他们依然会读成平舌音。一年级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一样,需要我们谨慎、细心、耐心的在上面描绘。

点滴的拼音点滴积累的名言名句篇二

江苏大丰大桥镇中心小学

夏月芹

内容提要:心得体会

一、拼音教学,“实”字为先。

二、拼音教学,读而不厌。

三、拼音教学,儿歌识记。

四、拼音教学,温故知新。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汉语拼音又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和工具。我从事低年级语文教学多年,伴随着新课程不断地成长,近10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在拼音教学中的一点心德和体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和分享。

一、拼音教学,“实”字为先

如果把一个人的知识比喻成一个“金字塔”,那么汉语拼音就是这座知识“金字塔”的最底层。要想这座“金字塔”能建高建牢就必须夯实拼音这个基础。在每个声母、韵母和整个认读音节新授时,我都会让每一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如果发现问题,立即纠正,这样单个的字母学生就掌握得就比较好。在指导书写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写好拼音,我在刚开始时每个学生都到他跟前指导,不符合要求的统统擦掉重写,在别人眼里这也许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可我确实是这样做的,经过这次劳师动众的练写,以后的作业都会工整漂亮了,你会发现这次的辛苦值!在拼读时,我教给学生方法后,常请读得好的学生读。比赛读,这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当学生掌握了拼读方法后,学起来就容易多了,我常忍不住夸奖他们真聪明。当然不排除同学个体差异,也有学得不够好的,这时我就需要有相当的耐心,把声母表、韵母表和整体认读音节表一个个到我这里背,默过关。这三张表是汉语拼音的全部基础,只有熟练地掌握这些知识才能掌握识字的工具,为以后的学语文作好准备。

二、拼音教学,“读”而不厌

音节的声母、韵母,是什么音节,要提醒大家注意是什么音?这样在识字的过程中既复习了拼音又让学生体会了利用汉语拼音这种工具识字的乐趣。在平时,我还让他们帮自己的名字加拼音,帮同学的名字加拼音,下课时常听到学生在拼其他同学的名字,听了我觉得很有趣,这也是一种学有所用的体现吧!另外,鼓励学生读一些带有拼音的古诗及课外书,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拼读能力,复习了拼音的知识,而且增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一举两得。

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很多人认为烦,如果你能静下心来,不厌其烦,你会发现有许多乐趣在其中。

注:本文2007年12月获大丰市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点滴的拼音点滴积累的名言名句篇三

莘县魏庄中学

闫秋景

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此我想把多年的写作教学经验与大家探讨一下。

一、阅读和写作好似鸟的双翼,只有双翼共振,才会鹏程万里。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与写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多了,各种表现方法都装进脑子里,不断体会感悟,写文章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跳出来,知道怎样运用材料,怎样表达,怎样谴词造句了。大多数学生害怕作文,究其原因,无不在于平时的阅读量太少。由此可知语文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培养呢?主要在于语文教师本身要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要有较宽的知识面,上课时既能围绕课文内容,又不拘泥于一篇文章,引经据典,出口成章,谈天说地,举一反三,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要适时抓住机会,引导推荐学生们阅读一些名篇佳作,对好的文章要常读、熟读以至成诵,背诵几篇好文章,几十首唐诗宋词,几十首现代好诗,熟记几十句普希金、莱蒙托夫、莎士比亚和拜伦的名言,学会迁移,运用到作文中去,有了这“源头活水”,当然就可以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再也不用绞尽脑汁挤牙膏了。

二、观察和思维触发写作灵感,激发写作兴趣,把学生引入创作境界。

“胸有成竹”是妇孺皆知的成语,它的本义是平时要观察的细,对所写所画的事物烂熟于胸,需要时即能一挥而就。我在教学过程中常注意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发生的事,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去观察生活,通过观察实践让学生发现生活的美,捕捉事物的特征。观察越深入,写作时就越得心应手,长期观察能够培养一双慧眼,触发写作灵感,写成的文章自然与众不同。教师要培养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善于洞察世间万物,从中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通过不断引导,有许多学生写出了较好的作文。其中一位学生以常见的“随意狼藉饭菜”为题材,引用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诗,写出了一篇佳作;还有一位学生以常见的盆景为题材,从枯树桩上长出多姿多彩的嫩芽联想到那些老当益壮的劳动人民,并热情地讴歌他们,不失为一篇较好的习作。

首先是对所写文章要有全盘考虑,即人们常说的谋篇布局。文题出来后,先按文题需要搜集材料,而后按中心需要列好提纲,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如何开篇,怎样结尾,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下笔。

其次提供“契机”,触动灵感。一个人物,一句话,一段回忆,一个场景都可以触发同学们的思绪,成为作文的“契机”。有了这个“契机”,头脑中杂乱无序的生活积累会突然变得有序,一个原本平凡的事件会突然闪耀光彩,几个本来毫不相干的人物、事情会突然产生特殊的联系。写父亲的文章可谓多矣,朱自清却写出了与众不同的《背影》,这是因为父亲的一封信就成了他写作的“契机”。

(三)是巧设“转折”,逆转思维。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曲径才能通幽,曲折才能生姿。作文最忌的就是平铺直叙,要在自然中求变化,流畅中求跌宕,才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如杨朔的《荔枝蜜》,先是由“不大喜欢”蜜蜂起笔,而后是吃蜂蜜“动情”,听事迹“心动”,最后自己变成一只蜜蜂,全文欲扬先抑,波澜起伏。因此我们要不断引导学生巧设文章的“转折点”,而后才能产生“逆转”思维,写出跌宕多姿的好文章来。

(四)打破常规,“求异思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观察思考,在相同的表象中找出不同的因素来,摒弃陈规,发前人所未发,立意“求异”。文学史上有许多“求异”创新的成功范例。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就是在读了陆游词后反其意而用之的成功名篇。一样的咏梅,两者却迥然不同。陆游笔下的梅花,处境偏僻,心情孤寂,饱受风吹雨打,极度消极孤苦;而毛泽东笔下的梅花,不怕风狂雪飞,敢于傲雪迎春,盎然向上,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

三、动笔和修改提高写作能力。

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没有多写做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不可能的。学生每天写点,如写日记、写片断、写生活札记,让他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让学生有话可说,老师随时发现亮点并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感觉到作文并非高不可攀,难以“登堂入室”,自己在作文上并非“低能”,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提高。

写完作文后要反复阅读,细细品味,推敲语句,“文章不厌百回改”,说明好的文章是从修改中得来的。相信我们对于王安石写的《泊船瓜洲》和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仍记忆犹新吧!鲁迅先生说,每写一篇文章,至少要修改二、三遍,把可有可无的句段删去。然而学生写好作文后也不反复看,一交了之,这样当然写不出高质量的文章来,为了培养学生的修改习惯,我曾多次尝试过这样一个办法,在评改过程中,不简单给学生一个评语了事,而是在文后写上修改意见,鼓励他们反复修改,而后再给他们评语,通过实践,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