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应用总复习教案(通用14篇)

时间:2023-12-17 作者:念青松

古代文学作品是我们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窗口,我们应该多欣赏和研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总结样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综合应用总复习教案(通用14篇)篇一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行程问题的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强对这类应用题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口算。

6.4+3.60.48÷166.3+2.45+3.7。

32×2.57.3-0.982.5×6-2.5。

7.5÷153.6÷1.80.15×7×4。

二、课堂练习。

1、揭示课题:相遇问题练习课。

指名读题。

指导画线段图。

学生独立列式,说说思考方法。

(2)议题:甲车先开出1小时后乙车才开出,再经过3小时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该怎样画线段图。

怎样求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两辆汽车从相距30千米的两地相背开出,3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画线段图。

要求3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就是求什么?

(4)把题1改成已知两车速度和两地距离,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学生列式,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2、练习(做在作业本上)。

(1)改编p62第10题。

(2)条件稍有变化p63第11题。

(3)行程方向变化,实质一样p62第12题。

(4)行程方向一致,速度不同,需作图帮助理解p64第13题。

以上四题,学生独立解答。

学生如有困难可先作提示,再按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画一下图,想想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辅导差生。

3、综合练习。

p64第14、15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辅导。

三、小结。

今天我们进行了解答应用题的练习。大家要注意,无论是解答什么样的应用题,一定要在弄清题意、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解答。当题目比较复杂,可以画出线段图来帮助思考。

四、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四第9题。

五、板书设计:

六、教后感:

综合应用总复习教案(通用14篇)篇二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课本第111-112页的例4以和“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二的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能把稍复杂的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的有关知识系统化。

2、数学考虑:能牢固掌握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3、解决问题: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提高同学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情感与态度:培养同学认真审题和学会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复习梳理,再现知识。

1、复习一类应用题。

(1)复习巩固。

屏幕出示两条信息,生根据这两条信息自身提出问题,自身解决问题。

水彩画50幅;蜡笔画80幅。

(2)合作交流。

在小组中相互说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3)讨论梳理。

比较归纳各题的相同点。

板书:找出单位“1”

2、复习二、三类应用题。

(1)复习巩固。

屏幕出示如下信息:

a、蜡笔画有80幅b、水彩画有50幅。

35。

c、水彩画比蜡笔画少―d、水彩画是蜡笔画的―。

88。

让同学从以上信息中任选两条,自身提出问题,自身解决问题。

(2)交流研讨。

屏幕出示四种情况。(略)。

(3)总结梳理。

以上各题的解题思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弄清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再分析数量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方法解答。(后两条板书)。

(4)类推延伸。

教师点拨:

假如把以上几道应用题分率句中的分数改为百分数,你会做吗?这说明什么?

小结:

在一般情况下,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应先找出分率句中的单位“1”,再分析数量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算术或方程来解答。

文档为doc格式。

综合应用总复习教案(通用14篇)篇三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加深认识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高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比的认识,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应用比的知识解答有关应用题。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比的认识,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应用比的知识解答有关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一、 揭示课题

二、复习基本思路

三、对比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应用题,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加深认识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高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1、口答列式

(1)78的1/3是多少?

(2)36的3/4是多少?

(3)4/7的1/2是多少?

提问:求一个数的几份之几是多少怎样算?

2、根据下面的条件找出单位1的量,说出数量关系式。(见可件)

提问:从上面的练习中你发现在分数应用题里,基本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指出:解答分数应用题,要先找准单位1的数量,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用乘法的规律,单位1的.数量乘几分之几,就等于几分之几对应的数量。这是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1、做复习第11题

2、做复习第13题

3、做复习第14题

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提问:这两题都是比的知识的应用题,为什么列式不一样?

复习题9、12、13题

教学气氛好,同学们的表现欲强

综合应用总复习教案(通用14篇)篇四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说明。

一、创设情境:

2、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么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题目:这筐橘子按3:2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橘子,实际操作)。

(2)记录分配的过程。

(3)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

大班小班。

3个2个。

6个4个。

30个20个。

2、出示题目:如果有140个橘子,按照3:2又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3)比较不同的方法,找找他们的共同点。

方法一:

大班小班。

30个20个。

30个20个。

方法二:画图。

140个。

方法三:列式。

3+2=5。

140=84(个)。

140=56(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还会出现用整数方法来列式计算的。)。

3、小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用多种方法解答。

三、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第55页:

1、独立试做:试一试。

2、独立试做练一练的1题、2题,3题抢答,并说明理由。

四、知识拓展:

数学故事。(共同探讨方法)。

阿凡提分马的故事,可能有的学生以前听过,可以让学生自己把故事讲出来。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算出三个人分得的马:老大6匹,老二3匹,老三2匹。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12+14+16并不等于1。

练习。

1、小红和小薇投篮数之比是3:5,小薇比小红多投了6个,小红投了多少个?

2、药粉和药水的比是1:30,如果药水有60千克,那么药粉有多少千克?

4、一种药水中药粉和水的质量比是1:50,用2千克药粉配置这。

样的药水,需要用水多少千克?

5、打一篇文章,小丽用了3小时,小红只用了2小时,问小丽。

和小红的速度之比是多少?

五、总结:

1、学生看书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2、提出自己还有些疑惑的问题。

六、【板书】。

综合应用总复习教案(通用14篇)篇五

(一)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数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分为四部分:多位数的认识,乘法和除法,空间和图形,统计。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旨在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向学生渗透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数学的魅力,不作具体要求,因此,在本单元没有单独安排复习内容。

总复习的内容在编排上,基本是按照前面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复习的,同时把有些分散学习的内容适当归并,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把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集中编排,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再如,把“角的度量”“平行和垂直”“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集中复习,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些概念的内在联系,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下面就各部分内容的复习做一简要说明。

1.“多位数的认识”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多位数的认识”是在二年级下学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亿以内、亿以上数的认识。对于数的认识,重点仍然是数概念的若干方面,包括数的认、读、写、大小比较等。和万以内数的认识相比,在本册教材开始出现数级的概念,利用不同数级上数的读写方法的一致性,使学生了解数的读、写的一般方法,更突出规律性,更强调让学生利用迁移类推的方法进行学习,而迁移类推的依据是十进制计数法。“四舍五入”法在本册教材中也是第一次出现,也是复习的重点之一。

2.“乘法和除法”的复习。

根据《标准》的要求,笔算整数乘、除法的范围只限于三位数乘(除以)两位数,本学期所学的内容是整数笔算乘、除法的最后阶段。本单元把乘法和除法的知识集中复习,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互逆关系。这部分内容的复习重点是笔算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灵活应用因数和积的关系、商变化的规律,并使学生会利用乘、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空间与图形”的复习。

本册教材涉及“空间与图形”的一共有两部分内容: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其中,角的度量是基础,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上的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要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就要有角的度量知识;而平行的概念又是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这些几何概念紧密相扣,很难脱离其他概念来单独认识某个概念。因此,教材上把这两部分内容集中复习,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理解这些几何概念的本质。例如,可以从数学化的角度理解为什么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4.“统计”的复习。

“统计”在本册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是复式条形统计图。复习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这种统计图的特殊作用,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既可看出每组样本中不同类数据的差异,也可以看出不同组样本的数据差异,还可以看出数据变化的整体趋势。除此之外,让学生学会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开放性地提出问题,也是这部分内容复习的重点。

(三)教学建议。

这部分内容可分5课时进行复习,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教师在组织复习之前要了解本班学生对本学期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概念的理解水平,计算的正确率等,针对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复习计划。复习中要突出重点和难点,提高复习效率,既要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弥补知识缺漏,又要注意满足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学生的进一步需要。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加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完整,各种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既要加强知识的纵向联系,又要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如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可以联系以前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本学期所学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进行综合复习。

下面就每一部分内容复习时需注意的的问题作一简要说明。

1.复习“多位数的认识”时,可以先利用数位顺序表,复习数位、数级、计数单位、十进制计数法等有关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这些基本概念。然后复习读数法则,着重复习中间、末尾有0的数该怎样读,再完成总复习第1题。接着复习写数方法,也是着重复习中间、末尾有0的数该怎样写,再完成总复习第2题。最后复习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在此之前,先复习把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一般方法,完成总复习第3、4题。

2.复习“乘法和除法”时,先复习乘、除法口算,可以把因数和积的关系、商变化的规律和乘、除法口算结合起来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口算算理,并灵活运用这些规律进行口算,使口算更正确、快速。例如,学生在前面学习60÷20时,对于为什么可以利用6÷2进行口算的原理并不很清楚,学完了商不变原理以后,就理解得更透彻了。结合这两部分内容的复习,完成总复习第5、8题。接下来复习笔算乘、除法,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进行乘、除法笔算需要注意什么,如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应注意什么,除法试商、调商的原则是什么,等等,然后再完成总复习第6、7题。在做第7题时,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阐述乘、除法的互逆关系。最后复习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中包含乘、除法估算的内容,要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必要性,体会估算策略的多样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知道何时用乘法,何时用除法;二是要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口算、笔算、估算方法,使三种计算方法互为促进。在此基础上,完成总复习第9、10题。

3.复习“空间与图形”时,要进行适当的系统整理,使学生明确每个图形的概念,弄清图形间的联系和区别,学会用数学化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教师也可以利用图示把各种图形的关系画出来,使学生看得更直观、清晰。再完成总复习第11、12题。

4.复习“统计”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画复式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然后再结合总复习第13题让学生分析数据,根据统计图开放性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讨论统计图传达的其他信息,如本题中随着年级的升高,戴眼镜的学生越来越多,让学生思考原因、对策,把统计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会统计的功能。

5.关于练习二十一中一些习题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4题是关于乘、除法验算的题目,有利于学生对乘、除法互逆关系有更深的理解。学生的验算方法可以多样化,例如,可以用交换因数的方法来验算乘法,也可用积除以其中一个因数的方法来验算;除法的验算既可以用被除数除以商的方法验算,也可以用商乘除数的方法验算。

第5题也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关系的题目。从表面上看是乘法运算,实际上是运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加以解决。

第6题,学生的估算策略可以多样化,教学时应让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如294×3可以估算成300×3,也可以估算成290×3。

第9、10、11题是实际操作的题目,让学生在画角、画平行四边形、做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基本的作图方法,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在解题时也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如第11题,只要保证两条折痕与长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距离相等,都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

第120页下面的思考题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河内塔问题渗透的是一种化归的思想。最简单的河内塔问题是把两颗珠子按照教材上的规则进行转移,方法如下:

第一步:把1号杆上的小珠子移到2号杆。

第二步:把1号杆上的大珠子移到3号杆。

第三步:把2号杆上的小珠子移到3号杆。

在上面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把1号杆当作“起始站“,把2号杆当作“中间站”,把3号杆当作“目标站”的话,就是先把小珠子从“起始站”移到“中间站”,把大珠子从“起始站”移到“目标站”,再把小珠子从“中间站”移到“目标站”。

当珠子的数量变成3个时,可以把上面的2颗珠子看成“连体珠”,所以第一个目标就是要把它“整体”移到2号杆上,但因为每次只能移一个珠子,所以要先把3号杆作为“中间站”……整个步骤如下:

第一步:把最上面的珠子移到3号杆。

第二步:把中间的珠子移到2号杆。

第三步:把最上面的珠子从3号杆移到2号杆。(此时上面两颗珠子相当于“整体”移到2号杆。)。

第四步:把最下面的珠子移到3号杆。

第五步:把最上面的珠子从2号杆移到1号杆。

第六步:把中间的珠子从2号杆移到3号杆。

第七步:把最上面的珠子从1号杆移到3号杆。

随着珠子的数量增加,这个过程会变得比较复杂,但从原理上讲,都可以转化成两颗珠子的情况。我们可以把最大那颗珠子以上的其他珠子看成“一颗”“连体小珠子”,这颗“连体小珠子”又可以看成是由一个大珠子和新的“连体小珠子”组成的……这样一直下去,最后就可以化归为两颗珠子的移动。在这个过程中,1、2、3号杆作为“起始站”“中间站”“目标站”的状态是动态变化的。

综合应用总复习教案(通用14篇)篇六

140=84(个)。

140=56(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56个,比较合理提供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这一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时间,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会不断调整一次分配的数量,不断的产生新的解题的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例来分配的意义。

有上面小组合作的经验与发现,这次可以操作、画图、列式等不同的方法来分,从实践中发现规律,理解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能及时的发现不懂的,理解不好的问题,便于及时处理。

【教学反思】。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有的同学在课后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

朱淼莹:关于已知时间之比,让我们求速度之比或工效之比的问题,是否有好的验算方法?

郑琪键:怎样才能知道哪个是比的前项,哪个是比的后项?

张晋:有时总数除以被分成的份数除不尽怎么办?

姚楠:如果题目求比需要接方程怎么办?

在学习练习三时有必要集体解决以上一些问题。

综合应用总复习教案(通用14篇)篇七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页“绿地面积”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统计图表以及实际调查和测量,了解我国城市以及所在学校的人均绿化面积,体会绿地对于改善居住环境的意义。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统计图表,对所阅读的材料和所调查所得的材料能够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反思,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调查和阅读等活动,体会到我国与先进国家在绿化方面的差别,从小培养学生的绿化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统计图表以及实际调查和测量,了解我国城市以及所在学校的人均绿化面积,体会绿地对于改善居住环境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统计图表,对所阅读的材料和所调查所得的材料能够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反思,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绿地面积”

(一)阅读分析。

1.出示两张统计图(书上第121页的图)。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先自己观察。

(2)再把观察到的与同桌交流。

(3)再集体交流。

3.解决表后问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5.我国绿化情况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情况怎样?你了解吗?

(1)看书了解。

(2)学生补充介绍。

(3)对于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想法和看法?

(二)实践反思:我校的绿化情况怎样呢?

课前同学们进行了调查和走访,说说你们的调查情况。

(1)实物投影(或黑板出示)学生的调查情况。

(2)通过调查和统计,你有什么收获?

(3)你认为可以怎样改善学校的绿化环境?

(4)阅读“你知道吗?”并算一算有关问题。

二、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三、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绿地面积。

综合应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页“保护水资源”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阅读分析教材提供的材料,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小组合作实验获得滴水龙头、洗脸,洗手的用水量,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估算、推算出相关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比,增强节水意识。

2.通过综合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估算、推算出相关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比,增强节水意识。

教学难点:

通过综合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保护水资源”

(一)创设情景,引起思考。

播放我国北方干旱的场景。

说说你有什么想法,揭示课题--《保护水资源》。

(二)阅读资料,了解国情。

阅读教材提供的这段资料后,先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说说资料中有关分数和百分数的实际含义,再让学生说说相关的感想:重点要使学生体会到: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少的国家,而且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衡。

(三)合作实验,完成图表。

从下面任意选择一项实验,先小组合作获得数据,再通过计算完成统计图表。

实验一:了解一个滴水的龙头在一段时间里流失的水量。

实验二:比较刷牙、洗脸时连续放水或用容器盛水的用水量。

实验三:比较用不同流量的水洗手时的用水量。

小组分工合作,教师指导。

做滴水龙头在一段时间内流失水量的实验时,一要为每组学生准备好量杯和计时工具;二要提醒学生每隔半分钟作一次记录。推算1小时、1天、1年流失的水量时,先要根据实验数据算出平均每分钟流失的水量,再用这个数据依次乘60、(60×24)、(60×24×365)。要提醒学生使用计算器,并注意单位的换算。

做不同用水状态下刷牙、洗脸的用水量实验时,一要为每组学生准备好盛水的工具和量杯;二要指导收集流水的方法:可以先记录一个同学用流水刷牙、洗脸的时间,再把相同时间流出的水收集起来,并量出有多少升。

做不同流量的水洗手时的用水量实验时,可用容器直接接住流水,并用量杯量出有多少升。推算全班一年共可节约多少吨水时,可以先算出全班同学1天能节约多少升,再用算出的结果乘365天,最后根据1升水重1千克算出一年节约的水有多少千克,并换算成以“吨”作单位的数。

(四)分析数据,畅谈体会。

通过实验和计算,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观察口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想想哪些节约用水用水的办法,在全班交流。

二、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三、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保护水资源。

综合应用总复习教案(通用14篇)篇八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抓住解题关键进行熟练准确的判断,从而找准题中的等量关系。

通过与算术方法解答相比较,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能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师:谁能够说说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下题中各量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指导学习题例。

让学生独立解答例7。

在弄清题意后,把例5未完成的部分写完整然后比较这两种解答方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抓住商一定来建立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或比例式解答的。

不同点:第一种解法是直接设所求问题为x。

第二种解法是间接设,即解出x后,还要用x减3才是所求问题。

师:除了这两种方法解答外,还能用其它方法吗?请用算术方法解答例7。

学习例6。

师:请同学们在教材上完成例6后,再用算术方法解答。说说用比例解例6的关键。

对比小结。

比较例5例6有什么不同?分别是根据什么关系来解答的?

(强调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关键是判断题中的数量成什么比例,再根据题中比例关系找准等量关系,把其中未知数量用x代替,列出方程解答)。

算术解法和比例解法的比较和联系。

观察算式(例5)。

练习巩固。

笔答题:教材117页1~3题。

全课总结(略)。

综合应用总复习教案(通用14篇)篇九

教学目的要求:

一、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二、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意境很美,语言很美,可以采用视听手段(出示相关画面,配乐朗诵),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得到美的享受。

二、通过学生的充分阅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形成具体的感受、认识,并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同学们的发现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文章抒发的思想感情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花卉引导同学回顾思考有关荷花的诗文,以及人赋予它的特定文化内涵(出示幻灯片),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1、引导同学回顾朱自清先生的有关信息,并出示幻灯片总结。

2、简介写作背景。

三、研讨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一)、快速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取感受和认识,并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同时教师可提供以问题供同学思考:

1、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一些?

2、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一些?

二)、分组交流讨论各自的认识及相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参与交流讨论。

(三)、教师主导,师生互答。(视具体情况,就讨论未决的问题在更大范围之内展开讨论,仍以学生为主。)。

主导问题:

1、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四、局部研讨,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一)、幻灯片出示荷花的`画面,形象直观领略其神态情韵,并与课文做比较。

(二)、教师配乐范读,然后指导学生诵读,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

(三)、鉴赏文章第四、五段。学习课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其中用词及修辞方法运用的妙处。

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情怀。景物描写融进了作者的感情,景物便有了生命力。

文章的抒情性主要是通过精妙的用词和恰切的修辞方法实现的,如叠音词、动词,比喻句等。

以上内容应充分引导学生思考把握,教师相机点拨,然后由教师视情况加以归纳总结。

五、再次出示有关荷花的幻灯片,强化学生的感受,进一步体味文章的意境。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四、五两段。

2、学习本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文档为doc格式。

综合应用总复习教案(通用14篇)篇十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

2.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透镜一组、光源、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底去瓶口上部)、激光演示器、手电筒.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看来同学们对透镜很有兴趣,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获得.

二、进行新课教学

(一)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板书)

远视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学生们判断的很对,看投影,看看它们中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再看(课本板图5.12所示),这是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有什么变化?

演示:92页实验,用激光演示器将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到经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经过凹透镜的光相互远离.

结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板书)

(二)、焦点和焦距

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字母表示.(课本图3.14所示)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三、课堂练习

1.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

方法(1):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

方法(2):在光具座上,让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镜,移动光源和光屏,找出光屏上有很小很亮的点,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

2.93页1、2、3、4

四、知识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

五、布置作业

练习册. 备注:

板书设计:

5.1 透镜

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三、作图:三条光线

1、凸透镜

(1)定义: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2)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

(1)定义: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2)作用:凸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二、几个名词

1、主光轴

2、光心及特点

3、焦点

4、焦距

综合应用总复习教案(通用14篇)篇十一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90页例5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假设法,使学生能掌握“已知一个数量的两次增减变化情况,求最后变化幅度”的百分数问题。

2.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假设法,解决“已知一个数量的两次增减变化情况,求最后变化幅度”的百分数问题。

教学难点:单位“1”的不断变化。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做好铺垫。

教师:最近我们一直在学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请同学们先来看看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一)只列式不计算:

1.180米增加20%是多少米?

(二)找出下列题目中表示单位“1”的量:

1.连环画的本数是故事数本数的37.5%;。

2.果园里苹果树的棵树比梨树多50%;。

3.冰箱售价1800元,十一商场搞活动,降了10%。

【设计意图】“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和“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这两类问题是解决“已知一个数量的两次增减变化情况,求最后变化幅度”的百分数问题的基础,明确找准单位“1”也是这节课的难点所在,所以设计了这两个部分的旧知复习,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铺垫作用。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一)阅读与理解。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5:

教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有哪些困惑?

问题2预设1:3月的价格都不知道,不能解决;。

预设2:5月和3月的价格不变,降了20%和涨了20%抵消了,价格应该是不变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阅读题目并独立思考问题,使所有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对于这个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问题和困惑。有些学生可能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有些学生会觉得价格是不变的,也有学生能看出其中的`端倪。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前提下,引领学生分析与解答问题,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分析与解答。

学生1:我想把3月的价格假设成100元,就能解决了。

学生2:我想把它假设为1000元。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

学生1:100×(1-20%)=100×0.8=80(元),

80×(1+20%)=80×1.2=96(元),

学生2:1000×(1-20%)=1000×0.8=800(元),

800×(1+20%)=800×1.2=960(元),

学生3:1×(1-20%)=1×0.8=0.8,

0.8×(1+20%)=0.8×1.2=0.96,

(1-0.96)÷1=0.04=4%。

学生汇报:我们组每个人假设3月的价格都不一样,可是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数据的假设,并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对结果进行比较,发现结果一致,促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是为什么?在所有假设的数据中,“1”是最特别的,特别提出来分析,是让学生明白这里的“1”不只是单纯的1元,也可以代表“10元”“100元”等,这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

(三)回顾与反思。

教师:如果老师用更为一般的假设方法,把3月的价格假设为。

元,请你求一求结果,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结果还是4%,过程如下:

(元);。

(元);。

学生:虽然涨价和降价都是20%,但是它们的基础不一样,也就是单位“1”不一样,4月的价格是在3月的价格的基础上降价的,而5月的价格是在4月的价格(也就是3月的价格降了20%之后所得的价格)的基础上涨价的。

【设计意图】把3月的价格假设为,通过计算发现最后的结果和没有直接关系,使学生从数学本质上理解各种假设法的合理性以及内在一致性。对于一开始认为价格不变的学生,重点提出反思,找出问题的关键点,也就是连续变化的时候单位“1”发生了改变,让学生经历了猜测、假设、验证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灵活应用。

(一)基本练习。

1.一台笔记本先降价10%,再涨价10%,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

2.一台笔记本先涨价10%,再降价10%,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

你发现了什么?

(二)变式练习。

1.长方形的长增加25%,宽减少20%,面积变大还是变小了?

(三)提高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富有层次的练习设计,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对“求已知一个数量的两次增减变化情况,求最后变化幅度的百分数”问题方法的掌握,另一方面让学生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解决百分数的较为复杂的问题,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全课总结,加深认识。

(一)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二)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假设法解决有关百分数连续变化的问题,相对来说把单位“1”假设为“1”比较简单和方便。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自主地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通过教师的归纳与提炼,让学生再一次巩固“已知一个数量的两次增减变化情况,求最后变化幅度的百分数”问题的解决方法。

综合应用总复习教案(通用14篇)篇十二

1、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含义,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会用分数表示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进一步体会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判断简单游戏规则是否公平,能设计简单的公平游戏规则。

3、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具有随机性,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可能性的含义以及可能性的大小。

1、出示下列四个图形。

3.师小结: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这些都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4.用分数来表示图3、4的口袋中摸到黑球和白球的可能性大小.

5.完成后进行交流。

二、完成练习与实践的1-3题。

1、完成第1题,要让学生连线后,说说连线时的思考过程。

2、第2题在学生独立判断的基础上,再说说思考的方法。

3、第3题,要抓住怎样理解“明天的降水概率是80%”这句话的?再让学生按要求进行判断。

三、复习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判断游戏是否公平,为什么?

2、启发学生思考,要使游戏规则公平,你认为口袋里可以怎样放球,为什么?

3、小结:不管怎样放球,只要使参加游戏的小朋友摸到指定的球的可能性大小相等,这样的游戏规则就是公平的。

四、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的4-5题。

1、让学生交流对题目的理解。

2、让学生各自判断第(1)题中的三种方法是否公平,再交流思考的过程。

3、交流时可让学生排一排“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结果。

4、完成第5题。着重要让学生说说每个分数的思考过程,注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五、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对可能性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课后再收集一些有关可能性的例子,从中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解答。

综合应用总复习教案(通用14篇)篇十三

我们曾和美国老师教学交流时正好美国老师执教了类似于本节课的例题。他们是用的模板“dbi”,就是一节课只通过一个问题,整个一节课只解决这一道题,日本也有这种模式。主要是让孩子操作学具或画图来自己理解题意,解决问题。

我们在课前集体备课时借鉴了这样教法,给孩子一道纯文字的应用题。比如:学生站4排,每排有6人,有这样的3个方阵队伍,问孩子一共有多少人。我们呈现给孩子的是纯文字的,是没有图的。我们让孩子读完题目之后,让孩子自己画图去理解题目的意思。那么孩子可能出现会这样进行解题:第一种方法,就是他们也会画图,先用4×6得到每个方阵有24人,再用24×3得到一共有72人;第二种方法呢就是他们把图不这样看,连起来看,把3个方阵的一排6人连起来看成一长排,先用3×6得到一长排有18人,再用18×4得到一共有72人;还会有孩子想到第三种方法,先用3×4得到一共有12排,再用12×6得到一共有72人。

我们要求于不管用哪种方法,但是要求孩子一定要能说出每道算式的道理,要求有合理的数量关系,那都是可以成立的。比如在课上,可能会出现的第三种解法14×4×2的情况,因为没有合理的关系式解释,我们认为在数学上这是说不通的,这种接法就不成立,那就会和其他两种方法进行对比说明,强调要有关系式进行合理的解释。就是从“文——图——算式——图”但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美国的小学、中学老师会认为由于孩子的`认知水平的发展,这三种方法都对,而大学老师却认为只有前面两种对。所以后来我们又做了调整,完全回归到我们自己的教材,让孩子先读图,从图中寻找、整理信息,然后再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就是从“图——文——算式——图”。

两种思想的碰撞出了出发点不同,属于殊途同归。至于那种更合适,这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的这种尝试,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开拓了我的眼界。很感谢朱岩老师为我们带来的这样一节课,给了我们一个重新思考、学习的机会。

综合应用总复习教案(通用14篇)篇十四

使学生初步学会综合算式解答两步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分析应用题,依题意列出综合算式。

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正确使用小括号。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一、复习沟通,建立联系

出示下面文字题,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请一名同学说一说分析的思路。

(1)42乘5,再加上36,和是多少?

(2)75与25的和乘78,积是多少?

二、探索知识,领悟方法

1、学习例4,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如果学生中既有分步解答,又有用综合算式解答的`,教师就让列综合算式的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其他同学补充或提出不同的意见,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总结:解答这样的两步应用题,既可以用分步算式解答,也可以用综合算式解答。

小组汇报:一个小组汇报,其他组做出补充或提出合理的建议。最后教师小结:要列成一个综合算式,实际上就是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首先要弄清先算什么。

2、独立思考: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应用题和解答两步文字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练习

让学生独立解答做一做中的题目,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三、应用知识,掌握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一的第6、7、8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师生交流,突出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板书设计:

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应用题

1203=40(棵)=1203

=40(棵)

答:平均每次要浇40棵。

相关范文推荐

    师生联谊会主持词(模板18篇)

    在开始正式的会议/活动之前,我们先来做个简单的介绍。非常荣幸能够主持今天的活动,感谢大家的光临。一个成功的主持人需要具备哪些素质?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以下是一

    成功的简历写作(专业18篇)

    个人简历是一份记录个人背景和经历的重要文件,它能够展示我们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和技能等信息。以下是一些好评较高的个人简历样本,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的特点和亮点。

    校园科技节闭幕式致辞大全(20篇)

    在致辞中,要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过多废话。1.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致辞范文,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灵感和参考。老师、同学们:下午好!五月是鲜花盛开

    商务英语外贸业务员简历(汇总14篇)

    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工具,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英语写作技巧和方法,希望能够对大家的英语写作提供帮助。用人单位在看到个人简历的时候,第

    六年级写家乡的春节(通用17篇)

    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祭祖、拜年、走亲访友等传统活动,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祝福和美好的期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春节期间的优惠和促销活动,快来抢购吧!

    物流公司的实习工作总结大全(15篇)

    月工作总结是一份宝贵的经验总结,有助于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成长和进步。接下来是一些关于月工作总结的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1从专业上看,通过这次实习,对仓储管

    古怪顽皮的弟弟(优质20篇)

    优秀作文需要注意逻辑性和表达的准确性,避免无关紧要的内容和语法错误的出现。小编为大家提供了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例文,可以借鉴其中的思想和写作手法。我的弟弟名叫汪志

    学校毕业典礼讲话(专业20篇)

    毕业典礼是一个标志性的仪式,代表着学生们的成长和进步。以下是一些关于毕业典礼上如何与同学们分享回忆和感慨的范文。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我们集合在火热的夏

    父亲节简单教案范文(19篇)

    在快节奏的教学工作中,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提前思考,减少教学失误。掌握了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方法和技巧,同学们可以更好地组织和管理自己的学习。

    磨课培训总结(热门22篇)

    通过对培训工作的总结,可以发现问题和不足,为下一阶段的培训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培训工作总结的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希望能给大家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