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编(汇总19篇)

时间:2023-12-08 作者:影墨

优秀作文的精彩之处在于情感真挚、观点独特,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这些优秀作文是作者用心之作,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思考和启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编(汇总19篇)篇一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解】。

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背靠蛇山,俯临长江,雄伟壮观。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之:往,去。

3、广陵:扬州的旧名。

4、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5、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6、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7、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尽:没了,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陆游的《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8、下:沿江顺流而下。

9、尽:消失。

10、唯见:只能见到。

11、天际:天边。

【韵译】。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楚的黄鹤楼;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

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

【翻译】。

春光灿烂,知心朋友扬帆启程,诗人站在楼上,凝望孤帆渐渐远去,直到它完全隐没在青天绿水之中。最后只见滚滚江水流向天边,诗人的感情也随着江流而起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编(汇总19篇)篇二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编(汇总19篇)篇三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试着理解诗歌。

师:生字、词卡片;声像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质疑导入。

1你听说过李白吗?他是个什么人?你学过他的什么诗?

2你愿意再学一首李白的诗吗?

3解释课文题目,生试着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师相机点拨。

4看了课文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黄鹤楼在哪儿?孟浩然是谁?怎么送的呢?谁送谁呢?

二、初读课文,略知大意。

1师配着悠扬的古筝音乐,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

2你也希望像老师一样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抢读。

师: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读?给大家提个醒。重点指导:孟、陵的读音。

4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

5把生字娃娃放回文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把诗句读通顺。

6小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7反复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大胆形成自己的理解。

8小组边读边议古诗,试着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

三、深入探究,精读感悟。

1小组交流刚才的学习情况,准备在全班交流。(老师此时巡回指导、收集整理学生在小组中提出来的问题,拟定接下来的导学重点。)。

2全班交流,了解诗意。

(1)结合课文题目理解故人指谁。简介孟浩然其人,并阐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点明了时间。

(2)反复朗读前两句。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黄鹤楼(李白)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春光烂漫的三月里,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

(3)把后两句作为想象意境、体会感情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孤帆、唯见展开合理的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2)生练习朗读,并加上动作。

(3)表演读。(一人扮演李白,一人扮孟浩然,表演黄鹤楼送别的情景,另一名学生配音。)。

(4)闭上眼睛,低吟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象。

四、指导背诵,加深感悟。

1听录音范读,体会古诗的情绪节奏。

2分小组读,分别选出一名同学在全班赛读,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3练习背诵。

4拓展练习,学习课后古诗《黄鹤楼》。

黄鹤楼风景优美,自古就被许多文人墨客所喜欢。他们常在这里观赏胜景,写诗交友,所以留下了不少诗文。下面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另外一首很美的诗。

展示崔颢的《黄鹤楼》。

5生读,简略理解诗意。试背。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不但学会了一首古诗,还结交了几个生字朋友,愿意把它们记住吗?

2分析形体,分类识记。本课生字左右结构的最多,找出来比一比。浩、唯、陵是左窄右宽的字;帆、故、鹤左右相当;影是左宽右窄的字。

3把这些字美美地写在田字格里。

4展示评价写得美的字。

六、教师总结。

附:板书设计。

23。

故人辞〖。

黄鹤楼。

孤帆尽〖。

长江流。

朋友情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编(汇总19篇)篇四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描写的景和情,感悟诗句描绘的意境。

2、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体会诗人送别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

3、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生:都有一个“送”字。

生:这两首都是送朋友时写的诗。

师:对,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生:都有地名,“黄鹤楼”、“广陵”和“安西”

生:黄鹤楼在湖北武汉,广陵就是扬州,安西……。

师:你知道的还真不少。我们来看看着几个地方(出示地图)。广陵就是现在的扬州,离我们这里不远,在唐朝时扬州就已经是天下名城了,是一个风景优美的繁华的都市,很多人都愿意去那里看看玩玩;安西就远了,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如果从当时的首都长安出发,穿越上千公里的戈壁沙漠,翻越几座大山,才能到达那里,那里是唐朝的西域边关。

生: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

师:孟浩然是谁?

生:是一个大诗人,写了《春晓》。

师:李白在游历中,结识了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他们常常一起饮酒作诗,因为志趣相投而成为知己。

师:元二又是谁?

生:王维的一个朋友。

师:大声地读读这两首诗歌的题目,要读出节奏。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吗?

生:第二首,是王维送别元二去安西。

师:听明白了吗?第一首是——。

师:第二首是——。

生:王维送别元二去安西。

师:题目中的这个“之”和这个“使”是不是都是“去”意思啊?

生:是。

师:是吗,那么,这两首诗的题目是不是也可以变成这样——。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无语)。

生:去旅游。

师:是啊,那是他自己想去的,他想去看扬州美景啊。所以是——。

师:“使”也有“去”的意思,但那是朝廷让他去的,是派去的,就是——。

生:出使。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明白了吧?那么说说看,题目的意思是谁送别谁去哪里?去干什么?第一首是——。

师:第二首是——。

生:王维送别元二出使安西去保卫国家。

师:我们再次大声地朗读题目。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两首诗歌,读两边,要读准字音,读通顺,读出节奏。

生:朗读。

师:我想请两个同学来读这两首诗歌。

生:朗读。

生:是早晨下的雨。

师:对呀,早晨下的雨就叫——。

生:朝雨。

师:那晚上下的雨叫——。

生:夜雨。

师:那傍晚下的雨叫——。

生:(无语)。

师:暮雨。一起读这句诗,要读“zhao”

生:朗读。

师:另一个字是“客舍青青”的“舍”要读第四声,一起读。

生:朗读。

师:古诗光是这样读,还不行,还要要读得有韵味。先听老师读一读这两首诗。(范读)下面,请大家先看看下面的注释,想想诗歌的意思,想想诗歌带给你的感觉,再大声地朗读两遍,要读出韵味。

生:朗读。

师:我还请两位同学来朗读。

生:朗读。

生:很久。

师: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就是说朋友的船都看不到了。

生:惟见长江天际流,说明船都看不到了,他还站着。

生:孤帆远影。

师:孤帆就是——。

生:孤零零的一条帆船。

师:什么的远影?

生:船的远影。

师:一条小船越去越远了,只剩下了一个影子。到最后连影子也没有了,只看到了——。

生:碧空。

生:长江。

师:江水流到哪里去?

生:天边。

生:长江中一条小船越去越远,看不见了。

师:你来读读“孤帆远影”这个词,读出你头脑中的那幅图画。

生:朗读“孤帆远影”

师:够远吗?再远一点,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

师:你用这种感觉来读读这句诗。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你还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生:小船越去越远了,长江水向着天边流去。

师:你来读读“碧空长江”这个词,读出你头脑中的那幅图画。

生:朗读“碧空长江”

师:够长吗?长江一直流到了天边啊,再长一些,读——。

生:朗读“碧空长江”

师:你用这种感觉来读读这句诗。

生:朗读“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我们大家都看到了那幅图画了吗?我们一起朗读这两句诗——。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还会看到很多船。

……。

师:那为什么他说是“孤帆”,为什么在他的眼里只有“孤帆”呢?

生:因为他的眼里只有朋友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

生:因为他只是来送朋友的,他只关心朋友的船。

生:那时他自己心里的孤帆。

生:因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独。

生:孤帆远影。

师:只有那一叶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

生:孤帆远影。

师:只有他心头的那一叶装满了离愁别绪的——。

生:孤帆远影。

师:我们一起来朗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李白久久地伫立江边,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此时此刻,他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老朋友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

生:他孤零零一个人,旅途中是否寂寞?

生:但愿他一帆风顺,路上平安!

生: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

……。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为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编(汇总19篇)篇五

李白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孟浩然也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们俩是好朋友。

有一次,李白听说孟浩然要到扬州去游玩,马上约孟浩然在黄鹤楼相见。几天后,他们果然在黄鹤楼重逢了。两个人一会儿互相吟诗,一会儿又交流经验,他们谈笑风生,过得非常愉快。

可是时间过得可真快啊!很快就到分手的时间了。分手的那天早上,李白送孟浩然来到黄鹤楼附近长江边的码头,他们两个人紧紧地握住对方的双手,李白对孟浩然说:“仁兄,我们这一别不知道何时才能相见啊!”“贤弟,你也要保重身体啊!”孟浩然说着,眼睛湿润了。

说完,孟浩然望着李白,不停地朝手,李白也依依不舍地向孟浩然挥手道别。孟浩然就在这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春天去了扬州。李白远远地望着孟浩然乘坐的船,只见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际。

看着孟浩然远去的背影,李白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一首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整体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

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名家点评。

陆游《入蜀记》卷五: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唐诗正声》:燕公(张说)《送梁六》之作,直以落句见情,便不能与青莲此诗争雄。

《唐诗绝句类选》:末二句写别时怅望之景,而情在其中。

《唐诗直解》:更不说在人上,妙,妙。

《唐诗解》:“黄鹤”分别之地,“扬州”所往之乡,“烟花”叙别之景,“三月”纪别之时。帆影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怅望之情,俱在言外。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说“孤帆”即是说人。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陈继儒曰:送别诗之祖,情意悠渺,可想不可说。

《唐诗摘钞》:不见帆影,惟见长江,怅别之情,尽在言外。

《增订唐诗摘钞》:“烟花三月”四字,插入轻婉;“三月”时也,“烟花”景也。第三句只接写“辞”字、“下”字。

《而庵说唐诗》:有神理在内。诗中用字须板,用意须活。板则不可移动,活则不可捉摸也。

《唐宋诗醇》:语近情遥,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

《网师园唐诗笺》:语近情遥(末二句下)。

《唐诗选胜直解》:首二句将题面说明,后一句写景,而送别之意已见言表。孤帆远影,以目送也;长江天际,以心送也。极浅极深,极淡极浓,真仙笔也。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不必作苦语,此等语如朝阳鸣风。

《唐诗三百首》:陈婉俊补注:千古丽句(“烟花三月”句下)。

《诗境浅说续编》:送行之作夥矣,莫不有南浦销魂之意。太白与襄阳,皆一代才人,而兼密友,其送行宜累笺不尽。乃此诗首二句仅言自武昌至扬州。后二句叙别意,言天末孤帆,江流无际,止寥寥十四字,似无甚深意者。盖此诗作于别后,襄阳此行,江程迢递,太白临江送别,直望至帆影向空而尽,惟见浩荡江流,接天无际,尚怅望依依,帆影尽而离心不尽。十四字中,正复深情无限,曹子建所谓“爱至望苦深”也。

《唐诗绝句精华》:善写情者不贵质言,但将别时景象有感于心者写出,即可使诵其诗者发生同感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编(汇总19篇)篇六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几句诗相信大家一定还记得。没错,这首诗正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我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还不到11岁。每当我读到这首诗,眼前总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在如花似锦、春光灿烂的三月,诗人和他的老朋友辞别在黄鹤楼,老朋友坐在木头做的小船顺流直往扬州驶去。船越走越远,渐渐地消失在远方澄净的天空中,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向天边奔流。

这一首诗抒写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无限依恋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最后两句表面是写景,却写出了惜别之情。世人目送老朋友的那条孤船远去时的专注眼神,这是蕴含着多么深挚的友谊啊!

当我的老朋友要离去的时候,我总会把她送到车站,当她上车之后,我还会时不时地向她挥挥手,祝她一路平安,这时候,心里总是还有许多话想要对她说,但是却已经来不及了,只能挥手祝福。只有这样,心里才会好受一些。看,这是我们俩多么深厚的友谊啊!

读书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读的东西越多,知识就越多,当你不能用某种事物来表述自己的情感时,书就是我们最佳的表达方式,可以用它来表达自己的喜悦、悲伤、愤怒、忧愁等,让人可以更加了解自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编(汇总19篇)篇七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感受诗的情绪和意象。

3、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一.揭题、理解题意。

1、揭题。师: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在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诗词当中,历朝历代的赠别送行的诗文不可胜计,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堪称“送别诗”之经典的古诗。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简介时代背景。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的大意。

1、自由地朗读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

2、反馈,指导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3、利用下面的注释,交流诗的大意。

三、再读诗文,读出画面,读出意境。

1、你读出了哪些画面。

预设:(1)黄鹤楼楼下诉别。

(2)烟花三月一幅美景。

(3)孤帆远影。

(4)滚滚长江东逝水。

3、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品“孤”

(1)“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帆”什么意思。

师:当时正值大唐“开元盛世”,从湖北武汉东去江苏扬州,沿江皆是繁华之地。

预设:(李白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

只看着那只船,说明他们的感情非常深厚。)。

(3)指导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是啊!这个孤字,充分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佩和感情的深厚。这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啊!

师: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悟“尽”

(4)同学们,你们认为真的“尽”了吗“不尽”又是什么。

出示背景资料:(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李白也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俩人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在写诗上,孟浩然也算是李白的良师益友,李白从孟浩然那里获益良多。因此李白对孟浩然极为推崇。有诗为证: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流”情。

师:人们常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李白目送“孤帆远影碧空尽”有青山为据,流水为证。茫茫的长江水已为李白的真情所动容,在李白的眼里这滔滔江水就是与孟浩然传输真情的畅渠。

(5)孤帆远去,江水滔滔,李白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

孤帆远去,李白伫立江边,叹道:“滚滚的长江水啊,请()”

四、课外延伸:寻找“送别诗”

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过程。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必须寻求言意融合,找准言意融合的切入点,也就是最易形成课程的生长点,在本诗中,我觉得“孤、尽、流”这三个字恰恰就是“亮点”。首先“孤帆”初读并没感觉出什么情味,而细细品味之后才发现作为古时交通要道的长江怎么可能是“孤帆”呢这实在是有悖常理。究其原因,这与李白当时的心境有关。因此我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品评,从中悟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情感,实现了语言和意韵的融合。这样的教学,我想不架空,不做作,不浅薄,具有浓厚的语文韵味。与之相对的是“尽”字,通过质疑,对比,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通过课外背景资料的补充,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更好地“悟”得语言内在的真意,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形成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持续动态发展的言意融合过程,如果说“孤帆、尽”这两个词让我们感悟到李白与孟浩然的依依惜别情的话,那么这个“情”又如何释放、延续下去呢古人喜好托物抒情,寓“意”于“象”。如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柳絮代表愁绪、飘零,落花表现生命的短暂等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编(汇总19篇)篇八

烟花三月,我与孟兄骑马来到我们常去的黄鹤楼。今天是孟兄要西下扬州的日子,我早已备好美酒为孟兄饯行。我们登上黄鹤楼,坐在一处靠窗的桌旁,喝着美酒,吃着下酒菜。这时微风习习,吹动着衣衫。我和孟兄放下酒杯,来到窗前,眺望窗外烟波浩瀚的长江,江面波光粼粼,蓝天上一群群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在这样如画的`景色中,我与孟兄畅谈起自己的心事、抱负与理想。

谈得都忘了时间,天色已晚,孟兄就要走了,我与孟兄只能喝最后一杯酒了,我站起来,一手拿着酒壶,一手拿着酒杯,慢慢地为孟兄斟满,也给自己倒上,我们一起拿起酒杯齐声说:“哎!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见,来!让我们干了这一杯!”说完,我们一饮而尽。

孟兄背起行囊,说:“贤弟,我要走了。”

“让我再送你一程吧!”我说。

我们携手走下楼,一路上的景色真美啊!一片春色盎然,绿油油的草地上夹杂着星星点点的野花,路旁的树正发着新芽,阵阵春风吹来,吹皱江面荧荧闪光,鸟儿在我们后面追逐,用它婉转的歌喉歌唱着,好像在为孟兄唱一首离别之歌。在这生机勃勃的景色中,我们却无心欣赏。

一路上我们默默无语。来到了江边,船早已等好了,孟兄抬腿要上船,我依依不舍地说:“这一别,不知何时能重逢。祝你一帆风顺,平平安安。”孟兄感慨地说:“我们一定会再相见的。”孟兄站在船头,我们四目相对,挥手道再见,船夫划起了桨,船慢慢地驶去,渐渐地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天边。

近处,只见波浪一层击着一层,向岸边冲来。我一直呆呆地站在江边,迟迟没有离去。看着看着,万千思绪涌上心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编(汇总19篇)篇九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描写的景和情,感悟诗句描绘的意境。

2、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体会诗人送别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

3、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生:都有一个“送”字。

生:这两首都是送朋友时写的诗。

师:对,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生:都有地名,“黄鹤楼”、“广陵”和“安西”

生:黄鹤楼在湖北武汉,广陵就是扬州,安西……。

师:你知道的还真不少。我们来看看着几个地方(出示地图)。广陵就是现在的扬州,离我们这里不远,在唐朝时扬州就已经是天下名城了,是一个风景优美的繁华的都市,很多人都愿意去那里看看玩玩;安西就远了,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如果从当时的首都长安出发,穿越上千公里的戈壁沙漠,翻越几座大山,才能到达那里,那里是唐朝的西域边关。

生: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

师:孟浩然是谁?

生:是一个大诗人,写了《春晓》。

师:李白在游历中,结识了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他们常常一起饮酒作诗,因为志趣相投而成为知己。

师:元二又是谁?

生:王维的一个朋友。

师:大声地读读这两首诗歌的题目,要读出节奏。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吗?

生:第二首,是王维送别元二去安西。

师:听明白了吗?第一首是——。

师:第二首是——。

生:王维送别元二去安西。

师:题目中的这个“之”和这个“使”是不是都是“去”意思啊?

生:是。

师:是吗,那么,这两首诗的题目是不是也可以变成这样——。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无语)。

生:去旅游。

师:是啊,那是他自己想去的,他想去看扬州美景啊。所以是——。

师:“使”也有“去”的意思,但那是朝廷让他去的,是派去的,就是——。

生:出使。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明白了吧?那么说说看,题目的意思是谁送别谁去哪里?去干什么?第一首是——。

师:第二首是——。

生:王维送别元二出使安西去保卫国家。

师:我们再次大声地朗读题目。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两首诗歌,读两边,要读准字音,读通顺,读出节奏。

生:朗读。

师:我想请两个同学来读这两首诗歌。

生:朗读。

生:是早晨下的雨。

师:对呀,早晨下的雨就叫——。

生:朝雨。

师:那晚上下的雨叫——。

生:夜雨。

师:那傍晚下的雨叫——。

生:(无语)。

师:暮雨。一起读这句诗,要读“zhao”

生:朗读。

师:另一个字是“客舍青青”的“舍”要读第四声,一起读。

生:朗读。

师:古诗光是这样读,还不行,还要要读得有韵味。先听老师读一读这两首诗。(范读)下面,请大家先看看下面的注释,想想诗歌的意思,想想诗歌带给你的感觉,再大声地朗读两遍,要读出韵味。

生:朗读。

师:我还请两位同学来朗读。

生:朗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编(汇总19篇)篇十

今日子时,李白与孟浩然来到黄鹤楼,望着这星罗棋布的野花,过半个时辰想想又有点难分难舍。

进了黄鹤楼,李白拿出一副象棋,说:“孟兄啊,让贤弟看看您的棋艺有没有长进啊。”心里有万分不舍,却又难以表达。李白似乎感觉下一步棋就离离别的时刻更近了一步,这些兵卒相帅不停地在手中回旋着,不知不觉,一盘棋便下完了。。。。。。二人迟钝片刻,孟浩然便说:“呃,贤弟啊,棋艺了得!我们去郊外看看吧。”“真是一个好季节啊,客舍青青柳色新。孟兄啊,您马上就要西辞,没人和我做伴,现在连摩拮兄也难见了,可悲可叹啊!”李白慢慢向石径走去,望望白里透粉的桃花,看看绿的沉郁的小草,风平浪静的湖泊,回过头来说:“时辰不早了,最后去一趟黄鹤楼吧。”

又来到黄鹤楼,李白说:“你一走后,我们两就变得聚少离多,来,我与孟兄痛饮了这杯!”可“咔咔”的碰撞声又使李白伤心起来。寅时已到,船夫再次催促:“孟大师,时辰已到,赶紧走吧。”“孟兄,弟子送您这壶酒,希望您喝慢一点,喝起这壶酒时,您就会想起我,告辞!”李白念道。“告辞”孟浩然念道。

滚滚红尘流入长江,这滔滔江水依然是那么汹涌,李白的思念没有使这江水流得慢一点,因为现实就是这么残酷。那么多船只中,只有孟浩然乘坐的船只在视角中慢慢模糊。可是李白仍然在挥手,似乎在把所有跟孟浩然的时光传递给他,我们一起游山玩水,我们一起谈诗作画,我们一起赏月,明白天空有多美丽。。。。。。如此硬朗的诗人,泪水也会在眼里打转。等孟浩然的船消失在天际,李白又回到黄鹤楼“喝酒”,“孟兄,贤弟为您干了这一杯!“他没有了之前的痛快,似乎觉得孟兄还会回来,边喝边吟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编(汇总19篇)篇十一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原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编(汇总19篇)篇十二

阳春三月,鲜花盛开,莺歌燕舞,一片生机盎然。

黄鹤楼上,李白和孟浩然并肩坐着,一想到之后将有许久不得再见,两人神情都有些黯淡。

“孟兄,你这一去广陵,不知何时归来,你可要常常给我写信啊!”李白首先打破了沉寂。孟浩然听了李白的话,有些神伤,但随即回答道:“贤弟,放心吧,我一定会给你写信的。倒是你,要注意一下身体,酒这种东西,得适可而止啊!”李白笑着应允,举起装满酒的酒杯,“但是今天可是特殊日子啊,来,让我们痛饮一番!”孟浩然笑笑,也举起了酒杯。

半晌,酒壶已空。孟浩然直起身子,抬头看了看天色,说道:“天色不早了,我也应该启程了!”“是吗?……我送送你吧!”李白紧跟在孟浩然身后,一起走下楼梯。

船只已经备好,船夫在船上招呼孟浩然快点登船。孟浩然看了看船,又看了看李白,想说些什么,却又欲言而止,只是拍了拍李白的肩膀,走上了早已备好的船只。

船,开动了,越行越远。

李白像是想到了什么,忽然走上前,对着船只大喊:“孟兄,记得给我写信啊!”“放心,一定!”远远地,传来了孟浩然的声音,但随即,又被嘈杂的人声和江水的波涛声淹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编(汇总19篇)篇十三

江面风平浪静,水光潋滟,像一面镜子那样;柳树那长长的枝条像小姑娘的辫子,随风飘动起来,仿佛在跳着欢快的舞蹈。正值三月,百花齐放,众花争花斗艳,给人以一种幸福的感觉。

可黄鹤楼边,李白马上要跟自己的好友告别了,但他还有千言万语未来得及与朋友孟浩然诉说,孟浩然更是依依不舍。李白紧紧地握住孟浩然的手有点遗憾地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是啊!没想到,时间过的这么快,我还想同你吟几首诗呢!可惜呀!”孟浩然说是脸上浮现出难舍难分的表情。李白拍了拍孟浩然的肩膀,抽噎了一声爽快地说:“你不要在纠结了,不要犹豫了,高兴一点,好了不说这些不开心的了,你瞧!这里的景色多美呀!孟浩然擦干眼泪,应道:“的却很美,和上次我们在这里见到的一样。李兄,你看那两棵柳树长在一起,相互帮助,就像我们一样。”李白突然从乌云密布转到了晴空万里,说:“好了,时候不早了,早去早回,一个人在外要好好照顾自己,到了那记得回封信给我。”孟浩然似乎忘记了分别的不开心,“一定,一定。”“兄台保重。”“保重。”两人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李白目送孟浩然乘船而去,直到事先一点,一点的模糊,才低着头,黯然离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编(汇总19篇)篇十四

李白平生酷爱写诗和旅游,他在漫游和漂泊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李白的足迹遍布中原。

开元十四年,(公元126年)冬天,李白到襄阳游玩,听说大诗人孟浩然隐居此地,特地去拜访孟浩然。

李白到了孟浩然家,推开门便说:“孟兄可好啊!”“原来是李兄啊,快请!”两人一见如故。一会儿后,李白拿出自己写的诗,孟浩然对李白写的诗大加称赞:“李兄这般才华,不出5年,定能胜于我!”他们说着说着就认为自己是对方的朋友了。

公元14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托人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那天,李白和孟浩然在江夏的黄鹤楼重逢。当时,两个人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李白说:“离别这么长时间,向来可好?”“那是,那是。”孟浩然答道。谁知,几天后孟浩然又要东行到广陵去。李白怀着悲伤的心情送孟浩然到江边。李白说:“孟兄,我要办一些事情,不能与你同行,不知何时才能与你相见。”孟浩然安慰李白说:“等你把该办完的事情办完了,我们还会相见的。”说完,孟浩然就上了船。

李白目送着孟浩然,孟浩然面对着李白,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边。而李白的心,也似乎随着孟浩然飘到了千里之外的广陵。李白心中百感交集,挥笔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而他们的友情和这首诗一样,流传千古,成为一段佳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编(汇总19篇)篇十五

在三月的一个晚上,李白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因为他得知好朋友孟浩然要在这繁花盛开的三月去扬州了。所以第二天一早他就起来了,来到黄鹤楼,亲自摆下酒席,为孟浩然送行。

孟浩然到了黄鹤楼之后,李白就满脸忧伤。他遗憾地说:“你要去扬州了,我舍不得你呀!”

孟浩然也很伤心,说道:“我们一分开,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了。”

是呀,我很舍不得你。李白悲伤地说:“如果你回来了,我再邀请你来黄鹤楼饮酒!”

时间不早了,去扬州的船也要起航了,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多保重啊!”

看着渐渐远去的帆船,李白不禁泪流满面。江风把他的长袍都吹乱了。李白看着滚滚的江水,在心里对孟浩然说:“如果你回来了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我!我们再来喝酒,写诗。”

这时他不禁诗兴大发,写下怎么一首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编(汇总19篇)篇十六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老朋友孟浩然向我频频挥手,一起在那告别了黄鹤楼,他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将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表达了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编(汇总19篇)篇十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白话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

他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整体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名家点评。

陆游《入蜀记》卷五: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唐诗正声》:燕公(张说)《送梁六》之作,直以落句见情,便不能与青莲此诗争雄。

《唐诗绝句类选》:末二句写别时怅望之景,而情在其中。

《唐诗直解》:更不说在人上,妙,妙。

《唐诗解》:“黄鹤”分别之地,“扬州”所往之乡,“烟花”叙别之景,“三月”纪别之时。帆影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怅望之情,俱在言外。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说“孤帆”即是说人。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陈继儒曰:送别诗之祖,情意悠渺,可想不可说。

《唐诗摘钞》:不见帆影,惟见长江,怅别之情,尽在言外。

《增订唐诗摘钞》:“烟花三月”四字,插入轻婉;“三月”时也,“烟花”景也。第三句只接写“辞”字、“下”字。

《而庵说唐诗》:有神理在内。诗中用字须板,用意须活。板则不可移动,活则不可捉摸也。

《唐宋诗醇》:语近情遥,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

《网师园唐诗笺》:语近情遥(末二句下)。

《唐诗选胜直解》:首二句将题面说明,后一句写景,而送别之意已见言表。孤帆远影,以目送也;长江天际,以心送也。极浅极深,极淡极浓,真仙笔也。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不必作苦语,此等语如朝阳鸣风。

《唐诗三百首》:陈婉俊补注:千古丽句(“烟花三月”句下)。

《诗境浅说续编》:送行之作夥矣,莫不有南浦销魂之意。太白与襄阳,皆一代才人,而兼密友,其送行宜累笺不尽。乃此诗首二句仅言自武昌至扬州。后二句叙别意,言天末孤帆,江流无际,止寥寥十四字,似无甚深意者。盖此诗作于别后,襄阳此行,江程迢递,太白临江送别,直望至帆影向空而尽,惟见浩荡江流,接天无际,尚怅望依依,帆影尽而离心不尽。十四字中,正复深情无限,曹子建所谓“爱至望苦深”也。

《唐诗绝句精华》:善写情者不贵质言,但将别时景象有感于心者写出,即可使诵其诗者发生同感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编(汇总19篇)篇十八

春华春柳满小径,青苔碧草围路聚。李、孟同去黄鹤楼,可怜此分别。

——题记。

阳春三月,柳树梳起了碧绿的长辫子,小草换上了绿绿的夹克衫,小燕子穿着黑亮的燕尾服,它们都欢快的要去参加春天举办的晚会呢!

可是,它们不知道,在黄鹤楼,两位有名的诗人——李白和孟浩然这一对“长江流水深千尺,不及友情皆可深”的朋友就此要离别了,他们不知道要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才能相逢,相遇。

“孟弟,我们在下一年重阳节还能再见面吗?还能再一起登山吗?还能在一起品酒吟诗吗?”李白问道。

“李兄,我也不知道啊!”孟浩然茫然的回答,“这幅我画的《友长青》就送你了,但愿我们的友情永不黄枯!”

“孟弟,这枝狼毫笔业送给你,但愿你用它,写下更多的名诗佳文。”

李白和孟浩然边走边说,只待船夫叫了他们三四遍,这才连忙赶去。

孟浩然上了船,两人挥泪而别。

船越划越远,李白目送孟浩然的小船直到天水相接的地方便不见踪影,不禁朗声出名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晚上,只有黄鹤楼的仙鹤将李白的情传给了孟浩然;只有长江里的滚滚江水将李白的谊流给了孟浩然;只有热血在李孟二人中激扬。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编(汇总19篇)篇十九

雄伟壮观。

之:往,去。

广陵:扬州的旧名。

故人:老朋友。

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下:沿江顺流而下。

尽:消失。

唯见:只能见到。

天际:天边。

名家评论。

陆游《入蜀记》卷五:“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唐汝询《唐诗解》云:“‘黄鹤’分别之地,‘扬州’所往之乡,‘烟花’叙别之景,‘三月’纪别之时。帆影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怅别之情,俱在言外。”

蘅塘退士评曰:“烟花三月下扬州,千古丽句。”

文章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诗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别黄鹤楼向东远行了。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东面了,接着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既广陵,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这句说孟浩然在阳春三月的时节去,那景如烟花的扬州。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特别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艳丽,所以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即将去到的地方,也多少透露了孟浩然对此行的羡慕之意。以上两句写送别情况,还没有写离别之情。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写作者送走了好友,独自在黄鹤楼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过人东去的船,渐行渐远,终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够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流水作者的感情随着视线远去,直望到船儿都已经在碧空中消失。他还伫立着凝望天边的长江流水,可见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了。这种离别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间,是不会如此深刻的。而写离别之情的手法,也只取离别之地的眼前的景物。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直接抒写感情,却越发使人体会到真味情切。

这首诗中的第三句,在宋朝人编的《万首唐人绝句》中写成“孤帆远影碧山尽”,在陆游的《入蜀记》中,则写成“孤帆远映碧山尽”,并且竭力称赞他描写入微。此后不同的版本往往就出现不同的写法,不过无论是何者,都不失为绝佳诗句。

相关范文推荐

    车祸赔偿起诉书(热门19篇)

    范本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它们展示了不同风格和类型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技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学前教育教育实践报告(模板22篇)

    实践报告的撰写需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使读者能够快速理解我们的实践过程和经验总结。在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撰写实践报告的实用技巧和方法。能将在学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

    社区专职工作者个人总结(热门24篇)

    在个人总结中,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发现自己的成长潜能,为未来的发展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准备写个人总结了吗?以下是一些值得阅读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

    预备期预备思想汇报(模板19篇)

    思想汇报是对我们思考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梳理和总结,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希望以下的思想汇报范文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激发大家更多

    个人文明健康的倡议书(汇总12篇)

    范文范本可以作为写作的参考,通过学习优秀的范文,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写作思路。在阅读范文范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拓宽自己的写作思路和表达能

    秋季运动会入场主持词范文(14篇)

    运动会是展示学校体育水平和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平台,对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健康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请大家阅读下面这篇运动会总结范文,从中汲取写作的启示和经验。

    产量方面工作总结(模板23篇)

    每个月的结束都是回首自己工作的时刻,是时候给自己做个月工作总结了。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20xx年对于的物业公司来说是

    公司车辆消除违章的委托书(汇总17篇)

    公司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其管理团队的能力和员工的努力。最后是一些公司的管理经验分享,对于提高团队效能很有帮助。兹有我公司(员工):驾驶证号:联系电话:所驾驶本公

    我的未来我做主学生(实用20篇)

    优秀作文是对时事和社会问题的探讨和思考,它不仅关注个人的表达能力,更注重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欣赏,让我们一起欣赏和学习其中的优点。

    庆元旦迎新年新闻稿(优秀21篇)

    新年为我们敞开了前进的大门,我们应该怀揣希冀和热情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选新年总结范文,或许可以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