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水墨荷花美术教案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荷花开(通用5篇)

时间:2023-09-24 作者:紫薇儿最新水墨荷花美术教案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荷花开(通用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水墨荷花美术教案篇一

1、师:荷花是长在什么地方的呀?荷花的叶子是怎样的?荷花池里还会有什么呢?

2、幼儿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讲述。

二、结合图片学习儿歌《荷花开》

1、出示图片:图上有什么?(小鱼、小虾、小雨还有风儿和荷花)

2、老师把这张图片上的内容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大家一起来听一听吧!

3、教师示范朗诵儿歌《荷花开》

4、教师指图,幼儿根据图片内容逐步念出儿歌的内容,同时帮助幼儿理解儿歌的含义。

师:儿歌里说的红色的大伞是什么呀?(荷花)

三、启发幼儿根据儿歌内容创编动作

1、师:暖暖的风儿吹过来,可以做什么动作呢?

小雨又能做什么动作呢?

小鱼、小虾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示?

……

2、先让个别幼儿演示他创编的动作,在选择合适的集体练习。

3、带领幼儿边念儿歌边表演动作。

水墨荷花美术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3、学习第2、3自然段,感受荷花的美,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

4、初步学会用“什么怎么样”的句式概括段意。

教学重难点:目标2、3、4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你看过荷花吗?你仔细观察过荷花吗?

2、有一位作者仔细观察过荷花,并写了一篇优美的文章,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3、揭题,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老师给你三分钟时间,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反馈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话来读。

(2)按课文一段一段读,如喜欢读第一段的请站起来读。

三、学习第2、3段

1、请同学们有滋有味地反复地读第2段。

2、请你读读最喜欢的一句话。

一个学生读后,再问,有没有读得更好的,最后全班齐读。

读后说说这一句子好在哪里?

这一句写出了荷花的什么?(板书)

说后再有感情地读这一句。(自由读,想象读,品读)

3、各句教学时的要点

第一句:

说明荷花多

第二句:

荷叶多、美

抓“挨挨挤挤”和比喻句

第三句:

从读中抓住“冒”

给“冒”换一词

你认为怎样的“钻”、怎么样的“长”才是“冒”?

将你刚才说的词加进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先指名读)

练习: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地冒出来。

第四~六句:

学生在读句子时,教师指导“莲蓬”的形。

看图,教师指图中的部分荷花,让学生用文中的语句来说,注意要有感情。随机理解“花骨朵”、“饱胀”、“破裂”等词。

你觉得荷花怎么样?(美)什么美?(姿态美、颜色美)如果只有一种姿态,美不美?用一个词来概括种种姿态。(千姿百态,姿态万千等)

品读4-6句,体会荷花的姿态美。(一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图欣赏;教师读,学生闭眼想象;学生自由读。)

4、齐读第2段

如果我们来到公园,来到荷花池边,面对这么多这么美的荷花,你想说些什么?

教师小结:是啊。(下面用抒情的语调,朗诵第3段。朗诵时适当延长、停顿,让学生接下一句,以引起共鸣。)

请同学们有滋有味地读第3段。(读中悟美)

四、说段意练习

1、教给说段意的方法,作“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

2、学生自读第2段,说说段意。

3、讨论。

五、课堂作业

作业本1、2、4(1)

板书:

荷花

有的……

有的……

千姿百态

(多、美)

有的……

本文来源:

水墨荷花美术教案篇三

设计意图:在环保方面有许多幼儿不了解的知识点,环保就是环境干净吗?只要把垃圾都捡掉就环保吗?那么哪些行为是环保,哪些是影响环保呢?要求小班幼儿理解环保的真实含义毕竟有点困难。所以我设计了这节《会唱歌的瓶娃娃》作为小班幼儿环保教育的一个活动。主要是让幼儿有一种废物利用的意识,促使幼儿在今后的生活中举一反三,会联想到其他的废物的利用,从而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各种瓶子、制作并欣赏环保小制作等活动,培养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

2.引导幼儿学习用糨糊在瓶子上粘贴眼睛、嘴巴的技能,培养幼儿对粘贴活动的兴趣。

3.让幼儿体验变废为宝成功后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瓶子。2.用蜡光纸剪好的眼睛、嘴巴若干。3.沙、小石子、糨糊。4.录音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欣赏环保小制作

1.告诉幼儿这是哥哥姐姐的作品。

2.请幼儿说说这些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3.请幼儿说说废弃物成垃圾后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主要是让幼儿意识到有些废弃物还能再利用)

(二)“变戏法”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出示空瓶子,问:“这是什么?”接着出示已做好的瓶娃娃。

2.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看,瓶子变成了摇晃娃娃;听,什么声音?哦,这是个会唱歌的瓶娃娃。小朋友想要吗?我这里有许多小朋友收集来的瓶子,我们把它变成会唱歌的瓶娃娃好吗?”

(三)幼儿制作瓶娃娃,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

1.教师示范,提出要求。(先在瓶子合理的位置贴上眼睛、嘴巴,再用沙子或小石子装入瓶子,最后拧紧瓶盖,摇晃即可。

2.幼儿制作瓶娃娃,教师巡回指导。

3.玩一玩:谁的瓶娃娃唱歌最动听。(放些音乐)

园长点评:这个活动是通过把幼儿收集的各种废弃的瓶子,制作成可爱的瓶娃娃,再让瓶娃娃发出悦耳的声音,使幼儿在做做玩玩中增强了环保意识。活动所需的材料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玩会发出声音的瓶娃娃是幼儿很感兴趣的活动,因此,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都非常愉悦,目标达成度高。

水墨荷花美术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3、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2、形成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设想:

1、本文是课内自读课,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的特点,从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

2、本文确定为“文学鉴赏课”,采用“引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师生双向交流。

3、因教学时间限制,仅就“夫妻话别”前的景物描写和“夫妻话别”时的对话描写进行鉴赏讨论。其他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只能靠以练代讲,“举一反三”。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全文已空行标明是三部分,用简洁、含蓄、连贯的语言给各部分加个恰当的小标题。

2、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百字左右)。

3、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篇小说的三个部分各属于哪个阶段?

二、上课开始时提示本课主要教学目标:

1、认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和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2、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

3、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4、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检查预习。

1、全文三部分的标题:

(1)夫妻话别(2)探夫遇敌(3)助夫杀敌

2、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3、夫妻话别(开端)

探夫遇敌(发展)

助夫杀敌(高潮、结局、尾声)

四、重点探讨。

1、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

提示:景物描写是整个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小说三要素之一。怎样鉴赏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首先应领会写的是什么样的景,必须联系时代背景和上下文来理解它为人物创设的活动背景。其次,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领会画中之意,理解景物中蕴含着有关人物的丰富感情,体味它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第三,理解景物描写,画面情景的转换,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在阅读和鉴赏时,还必须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只有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才能进入美好的艺术境界,才能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的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意旨。

(1)放朗读录音或范读课文部分内容:从“月亮升起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2)问:这几段描写了哪些景物?由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讨论明确:月色皎洁,洁白的苇席遍地,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飘香,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恬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问: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第一,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

第二,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们的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样美好的家乡岂能容忍外国强盗来侵犯?因此必须拿起枪,为保卫可爱的家乡而战,对战争满怀着必胜的信念。这种情景相生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

第三,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谐和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2、鉴赏人物对话的作用:

提示:人物对话要根据上下文和语言环境,考虑分析其用意、心理、情感、效应等因素,充分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整体上去体味,进而理解其对刻画人物性格和发展故事情节的作用。

(1)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一节(叙述人的语言由一人读),朗读要力求切合人物身份,表达人物感情。

(2)鉴赏讨论:

问:这一节对话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追问真情、赞同丈夫参军、应承丈夫的嘱咐等三层。

明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了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她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颜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的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理由也不会阻拦,这是女人的基本思想。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这样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

3、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也是本文一个突出的特点,试举一例进行讨论。

讨论明确:这是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军之后出现的一个细节描写。丈夫“明天”就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的确出于水生嫂的意料之外,心里受到震动,手指不由自主地震动了一下。我们不难想象,这时水生嫂心里的感情一定是很复杂的:几年的夫妻恩爱,家中生产生活两副重担,上前线前途莫测……但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人,很快地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有软弱的表现,并作出了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定,显示了她的坚强性格。

4、概括“荷花淀派”的创作特色。

(1)介绍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一九四五年后,他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斗争生活为题材,在延安窑洞里的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这篇小说。他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一个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他的小说散文集。

(2)学生回答“思考与练习”一。

明确:作者为了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虽然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但是他不是通过渲染战争的残酷来表现人物的革命英雄主义,去歌颂爱国主义精神,而是通过展现人物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来刻画人物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以在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残墙断垣,看不到硝烟烈火,看不到血污泪痕,看到的是明月,清风,荷香,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箭……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

(3)概括“荷花淀派”的艺术特色:

散文式清新秀美的语言,浓郁的诗情画意,在细腻的描写中开拓诗一般的意境。

五、布置作业。

情景作文,要求突出对话的个性化。试围绕谈理想或其他话题写一段对话

水墨荷花美术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2.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课文描写荷花的样子的第2、3自然段是重点;

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的美的体验。

教学难点:

课文描写我幻想自己变成荷花的第4自然段是难点。

理解荷花开放时的种种姿态,体会荷花的美。

教学方法

讲读法、讨论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教学准备:

一段配合学生看图想象的音乐;

一张荷花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交流收集的文字资料或图片。(5分钟)

二、师:导语:同学们,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曾经写过这样一首很美的诗

(出示古诗《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画面文字课件)大家想读吗?(学生自由读)

好!尽情地读吧!看看这首诗中描绘的是什么美景?(读、交流)

出示古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荷花还会结果呢,它的果实就是“莲蓬”。

二.观察图画,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荷花池边。(5分钟)

启发:你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荷花呢?你们看那一池荷花就像这一幅美丽的图画。

(出示一幅彩色的荷花图,并且向学生提出看图学文的要求。)

三.自学课文。(15分钟)

四.自学讨论,理清层次。

1.“我”去看荷花。

2.“我”看荷花。

3.“我”看荷花时展开的美妙想象。

4.“我”又回到看荷花的情景中。

板书:

我去看

看着

想着

看着

五.讲读课文。

(启发学生把这幅图当作真的荷花,使学生进入想象的境界,置身于情境之中。)

第一节:

2.指点:课文一开头就是这样写的。“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这就把荷花的特点写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带着想象读课文的第一节。

3.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

第二节:(15分钟)

1.学生默读第二节,要求很快地读。简单地说说“我”看到些什么?

(出示小黑板。提供句式,分步训练)

我站在荷花池边看:

看到()荷叶();

又看到()荷花();

还看到()花骨朵()。

(小莲蓬)

要求学生用“又”“还”这两个连词口述一句完整的复句。)

2.进一步要求: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什么样的荷叶,什么样的荷花,什么样的花骨朵。(进一步启发学生在上述荷叶、荷花、花骨朵前面加上附加语,把句子说得更好、更美一些。)

例句:

(1)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到碧绿的荷叶,又看到雪白的荷花,还看到含苞待放的花骨朵。

(2)早晨,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碧绿的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看到雪白的荷花在微风中摇摆,又看到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小巧玲珑,还看到嫩黄的小莲蓬躲在荷花中间张开笑脸。

(3)早晨,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碧绿的荷叶上露珠滚来滚去,看到雪白的荷花在微风中舞蹈,又看到含苞欲放的花骨朵胀得饱饱的,还看到嫩黄的小莲蓬在花心中藏着。

3.指点:小朋友已经说了荷花是雪白的,这是白莲,我们平常看到的粉红的荷花叫红莲。荷叶的颜色是碧绿的,这就写出了荷花色彩的美。

(板书:色彩美)

4.还有刚才你们说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荷花在微风中舞蹈,花骨朵小巧玲珑,小莲蓬张着笑脸,这些是写荷花的什么?(姿态)这样把荷花的姿态写出来,就把荷花写活了。

(板书:姿态美)

5.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的第二节。

6.这一节里还有两个字用得很好,你们看出来了吗?(“冒”“露”)

7.指点:“冒”出荷花亭亭玉立的样子。“露”来是躲在下面的,而现在显露出来了,好像把头探出来了,露出来了,这个“露”把小莲蓬写得可爱极了。

(板书“看着”加上“冒”、“露”、“美“三个字)。

七、板书设计:

荷花

我去看色彩美

看着美冒露姿态美

风吹过来

想着爱

风过了

看着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