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人教版初一地理教学设计(大全5篇)

时间:2023-10-04 作者:念青松初一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人教版初一地理教学设计(大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一

第一课世界的人口

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目前,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人口增长缓慢,非洲、南美洲、亚洲人口增长较快.

2.人口分布的疏密通常用人口密度来说明.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

3.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是人口稠密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和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地地区,人口稀少.

4.发达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

5.人类必须控制生育,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第二课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1、世界居民主要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亚洲西部和南部;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东南部、北部,美洲北部;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中南部、大洋洲西北部、美洲.

2、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起源于西亚,是世界上信徒最多的教.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半岛,其教徒被称为穆斯林.佛教创始于古印度,后传入亚洲其他地区.在中国,藏传佛教称为喇嘛教.

3、宗教分布:基督教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及大洋洲;伊斯兰教分布在亚洲西部、东南部和非洲北部、东部;佛教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4、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这6种语言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第三课人类的居住地

1.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成为聚落.聚落一般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类型.

2.聚落密集处: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二

本节课的内容位于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的第三节,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了地图的含义,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同时还进一步介绍了比例尺的含义、公式、表示方法;判断方向的三种形式;一些常用的图例等。地图是一种信息的载体,也是信息的传递工具,在生产、生活有着极为广泛地用途。同时,地图也是地理课的第二语言,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源泉。因此,教材从联系实际出发,把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上方向的辨别作为重点。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

初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像能力也逐渐发展。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水平方面经过前段的学习,有一定基础。而且初一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知识,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地图的三要素,并且能运用三要素阅读地图;

3.能说出判断方向的三种形式,学会在地图中判断方向。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各类地图,初步认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等基础知识;

2.通过计算、比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地图的空间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地图方向的辨别等知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比例尺的相关知识(含义、公式、大小的比较)、方向的辨别。

【难点】

1.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2.比例尺大小的比较。

五、教学方法

说教法:根据《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学模式的要求,本节课主要运用了“阅读、观察、归纳、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地图,阅读文字资料,使学生能够从文字资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初步学会和掌握阅读、观察地图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和使用地图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说学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1.地图上的发现教学设计

2.《中彩那天》教学设计(阅读精品)

3.考试阅读教学设计

4.阅读教学设计范本

5.秋天的雨阅读教学设计

阅读教学设计

7.群文阅读的教学设计

8.英语文章阅读教学设计

9.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10.小学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三

style="color:#125b86">新学期初一地理教学设计篇4

1、本章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情况,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内容: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

3、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有严重的影响着别的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列表比较法,空白图指认法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国的名山。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和我国的主要山脉,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案例篇四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记住地图的三要素,正确识别常见图例;

2.学会利用比例尺量算地图上两点间的实地距离;

3.掌握在地图上根据经纬网或指向标确定方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地图总结出地图的三要素并能通过练习掌握在不同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地图三要素的识记并能正确识别常见图例;

2.利用比例尺量算地图上两点间的实地距离。

【难点】

掌握在经纬网地图或指向标地图上确定方向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引导提问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一张画儿墙上挂,有的小来有的大,小的容纳几个县,大的可包全天下。

生:地图。

师:对,就是地图,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地图吗?都见过什么样的地图?

生:北京市旅游图,天津市政区图,小区地图、、、、、、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没关系,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如何阅读地图,请同学们打开书本16页,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二)展示学习目标

生:某位同学们起立朗读学习目标。

师:请同学们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主预习书本16-21页的内容,请同学们拿出红笔,在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时间5分钟左右,现在开始。

生:自主学习。

师:时间到!老师看同学们预习的都很认真,接下来咱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三)讲授新课

师:(给出几幅不同的地图)请同桌之间相互讨论,找出这几张地图的共同之处,待会老师请同学们来展示你们讨论的结果,时间2分钟左右,现在开始!

生:积极讨论。

师:时间到,有没有同学愿意分享你们的讨论结果?好,a同学们来回答。

生:每幅地图都有自己的名字,地图的右下角都有用符号表示的地理事物。

师:这位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每幅地图都有自己的名称,这个名称叫“图名”,而地图右下角的符号叫做“图例”。还有没有同学来作补充?好,b同学来补充。

生:每幅地图还都有一个箭头和小线段。

师:非常棒!那么这个箭头和线段代表什么意思呢?

生:方向和比例尺。

师:同学们真聪明,看来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火眼金睛。所以咱们可以概括出,图例、方向和比例尺是构成地图的三要素。接下来咱们具体来学习一下地图三要素之一的方向。

对于方向,同学们知道哪些?

生:东、西、南、北。

请同学们判断图2中a点在c点的什么方向,图3中公路在村庄的什么方向,图4中校门在田径场的什么方向。先自己独立思考一分钟,再小组讨论2分钟,现在开始。

生:自主思考并讨论。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3、 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 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5、了解亚洲的人口与经济状况。

情感,态度目标

1、 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亚洲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从今日的天气等话题导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示:冬夏两季的气温差异和降水差别。)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我们广东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引导: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生: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师: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生: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讲述气候两大要素:降水和气温,分析上述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学生分析讨论

小结: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过渡: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生: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继续启发: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引导: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引导:用以上分析做练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展示非洲气候图

提问:在图中,非洲的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

总结:赤道穿过非洲中部

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气候类型南北对称,以赤道为中心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还有地势高低等

总结本课要点。

板书设计:

第七章亚洲

第一节“日出之地”――亚细亚洲

气候

一、亚洲气候类型:

1、分布最面积广泛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2、最典型的气候:季风性气候

3、主要的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一)特点:

1、 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2、 季风气候显著

3、 陆性气候分布广

(二)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二、亚洲的人口与经济:

1、亚洲的分区: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亚六个分区。

2、人口:人口最多的大洲,总人口数35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60.5%。

3、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6个):中国、印度、孟加拉、日本、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

4、亚洲的经济状况: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在多数国家的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