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模板6篇)

时间:2023-09-24 作者:琉璃2023年四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模板6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学反思篇一

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平时的生活中同学们已经初步接触过数对表示位置,只不过没有规范书写,如我班表示第一组第三个就用1--3表示。用学生生活中的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学反思篇二

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尝试从学生感兴趣的实例引入,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比我原来直接出现一些数学算式,让他们直接计算的效果更好。课的开始我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悟空摘来了一些桃子,他拿出20个分给10个小猴子吃,小猴子们觉得太少了;于是悟空40个分给20个猴子吃,小猴子还是不满意。于是孙悟空又拿出200个桃子分给100个猴子吃。同学们你们认为谁最聪明呢?于是我很顺利的就引入了本课的教学。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孙悟空总是分给每个猴子2个桃子,你发现什么诀窍吗?”这个关键引导学生从自己编题到自己动脑探索,从数之间的变化得出“商不变”的规律,期间教师扶得少,学生创造的多;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条数学性质,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进行合作,还学习了“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创造”。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很高,人人参与互动学习,通过列式、比较、讨论,学生自己总结出了商不变的`规律,同时还有个别同学能指出希望同学要注意的地方,这一点讲的非常好,从这里我看到了学生的潜力。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学反思篇三

在课前让学生去收集一些数,课堂上老师又出示大量的数,通过观察讨论这些数的意义,将数据进行分类,从而找到共同的特征,引出近似数。教学完这一内容后,我发现学生只是知道什么是近似数,但为什么要用近似数还没有完全感悟到。在教学近似数的求法时,抓住什么是四舍五入法?为什么四舍五人到哪一位就看它的`前面一位就可以了?四舍五入到万位于精确到万位的意思是一样的。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学反思篇四

本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1亿有多大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1亿有多大,那么,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活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有的学生准备了一定数量的稿纸、有的学生准备米粒、或一定数量的1元硬币……课堂上让学生根据准备的东西自由结合成活动小组,各组研究内容与活动步骤的确定,具体实验的进行等,我都放手让学生去思考,交流,由小组合作完成。

事实说明,学生的内在潜力是很大的。通过实验他们推算出了:1亿张纸有6000多米高;1亿本数学书的面积约315公顷;1亿粒大米约1吨重……,学生通过实验推算出了结果,但这些结果比较抽象,很难想象出来,我适时出示了课前学生搜集的资料,与实验结果进行对照,学生不禁唏嘘一片。一亿张纸摞起来竟然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1亿本数学书有74个珠穆朗玛峰那么高,…学生直观的感受了1亿的大小。整节课,我让学生去实验、去发现、去探究,切实给了学生自主活动的平台和空间。切实感受到了1亿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数。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学反思篇五

计算教学应该是整个数学教学中最枯燥无味的,也是学生最不喜欢的`。在这节课中,我所设计的各项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自然地理解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154÷22=你是怎样算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算理的理解。“154÷22=为什么你要把22看作20来试商?”“120÷18=为什么你要把18看作20来试商?”“为什么要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加深对算法和算理的理解。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学反思篇六

本课程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学设计独具匠心,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把讲变成学。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安全撤离,还可以及时站起来,引导问题,指出困难,教学生学习,让学生认真体验学习的全过程。老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整个课堂上,有以下的成功。

首先,教学方法得当,优化课堂教学。

在本课中,我们以“教学目标”为主线,按照目标引导的教学过程来展示目标,运用目标引导,使教师教学清晰,学生学习容易。清晰且良好地完成了我们预定的教学目标。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其成功之处如下:

一、运用目标引导,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本课以“学习目标”为主线,按照目标导向学习的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本课程的重点、难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教学目标转化为三个学习目标。教师制定了相应的学习指导。例如,在教学中“初步了解平行线特征”教师指导学生使用观察、猜测和测量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按照“的探索步骤学习一些特征;提出猜想、理论和实例,并得出结论,为学生学习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的重点是设计数学活动,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维,并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例如,在“理解平行线”环节中,教师通过移动、摆动、说话等活动为正确掌握平行线概念提供形象条件。促进学生对平行线的理解从模糊到清晰。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学会系统地思考。

三、在本课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机会,让他们参与知识探索、发现和写作的全过程。通过体验和感受,建构属于自我的认知系统。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画平行线”,教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孩子尝试画平行线,让学生第一次体验画平行线的方法,然后比较各种画方法的优缺点,引导学生第二次体验,并找出画平行线的尺量法。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一次又一次地掌握了这种方法,提高了他们的创作能力。

当然,在这门课上也有可以反思的地方。例如,在翻译小鱼之前和之后,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来探索图形中哪些线段彼此平行。我认为如果老师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平行线段,不仅会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还会使不同学生的思维出现差异。

以上是我个人的评论。现在我们来谈谈范老师xx和李老师xx。我们真诚地希望所有评委和同行留下宝贵的意见,促进我们团队的更好发展。非常感谢。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