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除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优秀5篇)

时间:2023-09-24 作者:笔砚连除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优秀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连除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篇一

小数加减的简便计算的方法其实是建立在整数的简便计算的基础上的,因此在简便计算的方法上可以加快节奏,学生容易疏忽的是对小数数据的观察及分析,所以可以在复习引入时把凑整练习提上来,可以先是一位小数的凑整,然后给出一列数字,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凑整练习进一步巩固成果。给学生与老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创设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总结小数凑整的注意事项:在凑整的时候还真的不能光看最后一位是不是可以凑成整数。还要看看整个小数部分的位数是不是相同才可以的。

练习中,学生由于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因此,在本节课中学生在计算中都很自觉地采用了简便计算,学生学习上不存在什么困难,新知的学习非常顺利,练习的巩固也很顺畅。

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学生出错较少,但是在应用减法的性质上学生出错较多。例如:7.3-4.8+1.2和12.89-(6.89+2.3),因而在新知的教学上要多设计应用减法性质的练习题及变式练习,让学生灵活解决问题。

连除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篇二

第三单元简便计算已经学完了,说起这单元的内容,可以用千变万化这个词来形容。简便计算,目的在于使用各种运算定律,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从而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正是应该使其简单化的定律,却变成了同学们为之头疼的难题。

在以往教过的学生中,也不乏这样的同学存在,他们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分辨不清,往往在做题时混在一起使用。比如88×125,这道题可以用两种方法进行简便运算。把88分成80+8,接下来就采用乘法分配律。把88分成8×11,那就必须用乘法结合律,而他们明明分成和的形式,反倒用乘法结合律去做。就是这样一个并不难的题,却把同学们绕得晕头转向。我时常在想,是他们没有彻底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吗?如若这样,还得单独对他们进行辅导。除此以外,千变万化的题型,也让刚刚接触这些定律的孩子们张冠李戴,或许是初次接触这么多的定律,或许是还没有找到做题的`窍门,无论什么原因,只要经过刻苦努力,就一定有所收获。

这部分的学习纵然是复杂的,但复杂中也会有规律可循,正如25×4、125×8,诸如这类能够凑整的数相乘或相加,正好运用到定律当中去,只要有25、125的出现,就去找它们的伙伴4和8,如此就能使复杂的计算简单化。我们学习这些定律,不但要掌握基本变化形式,更要灵活运用,还需要反复练习,这样才能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连除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篇三

本节课的教学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复习旧知,体验“凑整”的思想;第二部分:教学例题和试一试,并进行适当延伸;第三部分:教学一个数加上一个接近整百数的计算。第四部分: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部分:复习旧知,体验“凑整”的思想

简便运算是充分合理地应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的结果。理解运算定律是学习简便运算的前提。所以设计了本环节,复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紧接着“求三角形角上的三个数的和”让学生初步体会“凑整”的思想,为新知的学习做有益的铺垫。

第二环节:教学例题和试一试,并进行适当延伸

结合学生生活“急速24点大赛”创设情境,学生通过计算呈现出不同的解答方法,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验出应用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紧接着出示“试一试”的第一题,“要求”学生应用简便方法计算。到这里都是在让学生“体验简便”,然后在“比一比,看谁能很快说出每组气球上三个数的和?”让学生开始“选择简便”。

接下来的教学围绕“体验灵活,适应灵活”进行“变式训练”。

变式一:教学“试一试”的第二题。和例题比较,这题需要先运用“加法交换律”再运用“加法结合律”,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在这里强调了第一步是去括号,然后再进行计算,通过前面的教学,学生已经会主动简便去凑整百数了,所以要把78和22结合必须要交换加数的位置,让学生体验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变式二:四个数相加怎样运用简便计算“115+132+118+85”,前面我们练习的都是三个数相加,这道题出现了四个加数,但凑成整十数整百数的方法是不变的。让学生在主动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中,再一次体验简便计算并不局限在三个数相加,从而体验灵活。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不仅要习得知识,而且要习得技能。在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的前提下,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一些简便运算的技能技法,让学生轻松地进行简便运算。有些题目不能直接根据运算律、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拆数凑整”的技法。所以安排了第三部分的教学,也就是变式三:一个数加上一个接近整百数的计算。简便计算就是在题目中找凑成“整百数”、“整十数”,这题引导学生在题目中找“整百数”,找不到整百数的情况下,却会发现题目中有个数接近整百数,需要学生换个思维方式,把接近整百数拆成“整百数加上一个一位数”,也就是“拆数凑整”的方法,但万变不离其宗,拆数的目的仍然是凑整。从而体验灵活地“凑整”。

经过这三道变式训练,让学生由“体验灵活”到“适应灵活”的一个提升。

最后进行全课总结,然后拓展了一题“175+199”,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运用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灵活运用。概括地说,“引导学生把例题里获得的体验转化成进行简便运算的内在动力,使简便运算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和自觉要求”,是我对本节课的思考与追求。

连除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篇四

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再利用学习小组相互探讨,利用实例进行验证,最后在班级这个大氛围内验证。

在教学中,要突出两大方面的特点: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注重分析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这节课我创造性的使用选材。我没有用书本上的例题,因为很多学生会依赖书本不去思考。我所选择的这道题将解决实际问题与分数混合运算的学习结合起来,我引导学生先分步列式计算并说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再列出综合算式,从而引入分数混合运算,并得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这样学生就能顺理成章地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了。

2、利用线段图突破难点,在这节课体现的尤为重要。由于课前让学生复习过,对于例题中的线段图学生也有所了解,所以我在教学时注重指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并运用线段图将这些数量关系表示出来。然后列出分布算式,学生就容易理解。

连除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篇五

这节课的内容是“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是节计算课,但主要是让学生自己验证两条规律:整数的加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以及整数的减法运算性质也同样适用于小数。之后灵活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进行口算的训练,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后发现这些数字的特征,得出结论:小数加法,可以通过尾数相加凑整;小数减法,可以通过尾数相减凑整。这为小数的简便计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之后,我抓住学生有利的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对三个整数算式进行数字观察,学生的思路慢慢打开,我趁机询问,这用到了整数的什么规律?在学生的大脑里,过去的知识慢慢呈现,一个接一个补充地更加完整。

顺着学生的热情高涨,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六一节前夕,东东准备买四样食品各1份,价钱分别是:4.38元、17.3元、0.62元、2.7元。问东东一共应付多少元?我没有急于让学生计算,而是提出了3个问题: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如果请你计算,你会算吗?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纷纷动脑筋,想算法。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思路,把全班分成两个组进行比赛。明显发现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计算的那个组算得又对又快。由于观察计算结果相同,从而归纳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有了加法运算定律可以简便计算作铺垫,学生对于小数减法,很自然得也想到能不能利用减法运算性质来简便计算。通过教学例二,学生一尝试,发现也是成立的。于是经过填一填、判一判、算一算几个环节来强化新知。最后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问题。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