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优秀16篇)

时间:2023-12-07 作者:笔尘

在教学工作计划中,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安排和要求。教学工作计划需要不断完善和修订,以适应学生和教学环境的变化。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优秀16篇)篇一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928.11.6 中国海上

注: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 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 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 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 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 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盘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优秀16篇)篇二

自己的梦幻天堂。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云彩”是徐志摩诗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如“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而投影在你的波心。”(《偶然》)“那天你翩翩地在空际云游/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在天的那边和地的那角。”(《云游》)云彩自在飘逸、去留无意,卷舒自如,选择“云彩”这种意象自然同诗人的浪漫气质不无关系。诗人所向往的是天人合一,爱美合一的生活,但这种生活也正如同天边的云彩,美则美矣,却离现实生活太遥远了。然而,无论如何,面对离别,诗人还是躲开了“多情自古伤离别”式的感伤凄婉,在三个节奏轻快的“轻轻地”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向康桥潇洒地挥手,缓步飘然而去的身影。

终归是要离去的,但此时此刻,在诗人的眼中,康桥还是那样一副线条流畅、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美丽画卷:西斜的夕阳给湖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色,轻风徐来,柳条也舒展着自己柔美修长的双臂,那娉娉袅袅的样子,真如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娘子一般。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湖里。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而那绿油油的水草在康河的柔波里招摇着,又是多么的自由和快乐。乃至于诗人也要化成一条水草,永远地躺在这清澈的碧波之中了。那榆阴下的一潭清泉,诗人却固执地认定,“那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这是一种错觉,这种错觉更表现了诗人对昨日梦幻的留恋。昨日那五彩斑斓的梦境早已揉碎在这康河之中,化为它的一条水草、一缕柔波了。在这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里,我们的诗人情不自禁地陷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里,不知今日何日、今夕何夕,竟要撑一支长篙,泛舟到那青青世界里去寻他彩虹似梦,在那星辉与湖光的交接处,尽情欢歌了。但是在这个别离的时刻,还是不要放歌了吧,毕竟那梦幻只如天边的云彩,令人神往而不能心往。

此刻真正要面对的,只有别离。而那康桥的夏虫也格外意深,停止了它们欢乐的歌唱。今晚的康桥沉默了。在这处处洋溢着别离气息的世界里,我们的诗人还想潇洒地挥手,飘逸地离去,但是这潇和飘逸却浸上了一层淡淡的苦涩和沉重。是的,“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还是不要带走这绚丽的云彩,还是不要惊醒这美丽的梦幻,就让它永远地驻守在康桥的空,永远地铭刻在自己的记忆之中吧。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优秀16篇)篇三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优秀16篇)篇四

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1、把握和分析意象。

2、感受诗歌的真情。

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

一课时。

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在这个环节中,适当介绍诗人。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接下来,诗人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

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这样的写作叫做“绘画美”。

4、请同学们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甘心”二字饱含的幸福感。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跳跃,这里的“虹”原来是“彩虹似的梦”。

2、诗人的“彩虹似的梦”实现了吗?没有,被“揉碎”了。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梦被揉碎了,情感怎么样?引导学生体验诗人此时的伤感。

3、请一位同学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揉碎”的伤感和“彩虹似的梦”的无奈。

1、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撑着长篙的感觉,向前,向更深处漫溯,忘记了时间,撑到星辉斑斓的时候,于是在那里放歌。多么自由自在啊!多么美好啊!这就是徐志摩所提倡的“自由与美”。

2、请一位学生朗读,指导其读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1、诗人不能停留在昔日的梦,因为要离别了。诗人写了“笙箫”,修饰词是“别离的”,诗人此时是忧愁的。

2、诗人写了“夏虫”,修饰词是“沉默”,为何诗人要沉默?

首先,夏虫也不堪离别的愁绪,故“沉默”了,不再“欢叫”了。其次,诗人希望离别的方式是静悄悄的,恰如诗人在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写到了的`。

3、那诗人为何在开头和结尾采取同样的形式呢?有何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特殊形式,回环往复会使诗歌有音乐美,感情浓厚。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优秀16篇)篇五

《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人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边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诗中的意象独具特色。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创造出一种清新优美的意境。

这首诗像一首萧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树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文档为doc格式。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优秀16篇)篇六

一、反复朗诵,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从而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二、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意境美。

三、训练阅读,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学设想: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音韵柔美和谐,在形式美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准,如有条件,可播放有关康桥大学的风光片,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使学生能够在诗意的氛围中充分感受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由《人间四月天》将学生带入徐志摩的话题中,让学生讲述对他的了解,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如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张等。

1、诵读课文。教师做出提示: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致的感情。在朗读时,注意读出轻盈的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1)、提问:根据背景资料,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2)、提问: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的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

明确: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

(3)、提问:诗人告别时,作了哪些动作?

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1、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告别,给全诗定下了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澜,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5、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

6、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箫,诗境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深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7、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的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另觉悟,眷恋,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意味。

附:板书设计。

离别康桥的情景作别云彩分、淡淡的无奈和伤感。

(静)。

河畔的金柳。

(比喻、移就)。

(恋)康河的水草。

(乐)拜伦潭。

(往昔梦想)。

寻梦。

(快乐极点)。

(哀、静)。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优秀16篇)篇七

《去吧》这首诗,好象是一个对现实世界彻底绝望的人,对人间、对青春和理想、对一切的一切表现出的不再留恋的决绝态度,对这个世界所发出的愤激而又无望的呐喊。

诗的第一节,写诗人决心与人间告别,远离人间,”独立在高山的峰上“、”面对着无极的穹苍“。此时的他,应是看不见人间的喧闹、感受不到人间的烦恼了吧?面对着阔大深邃的天宇,胸中的郁闷也会遣散消尽吧?显然,诗人因受人间的压迫而希冀远离人间,幻想着一块能杆泄心中郁闷的地方,但他与人间的.对抗,分明透出一股孤寂苍凉之感;他的希冀,终究也是虚幻的希冀,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由于诗人深感现实的黑暗及对人的压迫,他看到,青年——青春、理想和激情的化身,更是与现实世界誓不两立,自然不能被容存于世,那么,就最好”与幽谷的香草同埋“,在人迹罕至的幽谷中能不被世俗所染污、能不被现实所压迫,同香草作伴,还能保持一己的清洁与孤傲,由此可看出诗人希望在大自然中求得精神品格的独立性。然而,诗人的心境又何尝不是悲哀的,”与幽谷的香草同埋“,岂是出于初衷,而是不为世所容,为世所迫的啊!”青年“与”幽谷的香草同埋“的命运,不正是道出诗人自己的处境与命运吗?想解脱悲哀?”付与暮天的群鸦“。也许暮天的群鸦会帮诗人解脱心中的悲哀,也许也会使悲哀愈加沉重,愈难排解,终究与诗人的愿望相悖。这节诗抒写出了诗人受压抑的悲愤之情以及消极、凄凉的心境。

”梦乡“这一意象,在这里喻指”理想的社会“,也即指诗人怀抱的”理想主义“。诗人留学回国后,感受到人民的疾苦、社会的黑暗,他的”理想主义“开始碰壁,故有”我把幻景的玉杯摔破“的诗句。但与其说是诗人把”幻景的玉杯摔破“,不如说是现实摔破了诗人”幻景的玉杯“,所以诗人在现实面前才会有一种愤激之情、一种悲观失望之意;诗人似乎被现实触醒了,但诗人并不是去正视现实,而是要逃避现实,”笑受山风与海涛之贺“,在山风与海涛之间去昂奋和张扬抑郁的精神。这节诗与前两节一样,同样表现了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在现实面前碰壁后,转向大自然求得一方精神牺息之地,但从这逃避现实的消极情绪中却也显示出诗人一种笑傲人间的洒脱气质。

第四节诗是诗人情感发展的顶点,诗人至此好象万念俱灭,对一切都抱着决绝的态度:”去吧,种种,去吧!“、”去吧,一切,去吧!“,但诗人在否定、拒绝现实世界的同时,却肯定”当前有插天的高峰“、”当前有无穷的无穷“,这是对第一节诗中”我独立在高山的峰“、”我面对着无极的穹苍“的呼应和再次肯定,也是对第二节、第三节诗中所表达思绪的正方向引深,从而完成了这首诗的内涵意蕴,即诗人在对现实世界悲观绝望中,仍有一种执着的精神指向——希望能在大自然中、在博大深邃的宙宇里寻得精神的归宿。

《去吧》这首诗,流露出诗人逃避现实的消极感伤情绪,是诗人情感低谷时的创作,是他的”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碰壁后一种心境的反映。诗人是个极富浪漫气质的人,当他的理想在现实面前碰壁后,把眼光转向了现实世界的对立面——大自然,希望在”高峰“、”幽谷的香草“、”暮天的群鸦“、”山风与海涛“之中求得精神的慰藉,在”无极的穹苍“下对”无穷的无穷"的冥思中求得精神的超脱。即使诗人是以消极悲观的态度来反抗现实世界的,但他仍以一个浪漫主义的激情表达了精神品格的昂奋和张扬,所以,完全把这首诗看成是消极颓废的作品,是不公允的。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优秀16篇)篇八

3、当堂背诵全诗。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书……)。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优秀16篇)篇九

《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人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边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诗中的意象独具特色。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创造出一种清新优美的意境。

这首诗像一首萧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树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优秀16篇)篇十

一、导入新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诗人一起《再别康桥》,走进他的内心。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附照片和图片[幻灯展示])。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因,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三、解题。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再别:指的是又一次,别而又别,体现的自然是无限眷恋。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教师首先配乐背诵。)。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1、提示:自古写离别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还记得哪些比较熟悉的诗词?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

3、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杨柳依依”“杨柳岸晓风残月”都是以“柳”作意象,它与“留”谐音,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诗经》中常出现这样的意象,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4、“夕阳中的.新娘”,为何不是朝阳中的呢?

夕阳照射下的金柳像披着金纱,是羞涩、美丽的,柳枝弯坠,随风摆动,有种独特的美。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5、可为什么“我不能放歌”呢?

从梦境回归现实,不忍心惊扰康桥的宁静。回忆的感受是幸福温馨的,现实的感受是伤感惆怅的。

六、小结。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板书设计:

徐志摩。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优秀16篇)篇十一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徐志摩是新月诗社成员。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19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人们看待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盟主”,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他的诗歌有着相当鲜明的独特风格,有一定的艺术技巧。

作为那个时代的名人,徐志摩做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对民族命运有过深刻的思考。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他与林徽因的淡淡情愫令人唏嘘,他与陆小曼的婚姻热烈而深情,却又坎坷多舛。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优秀16篇)篇十二

诗原文: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赏析:

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里混了半年,正感着闷想换路走的时候,认识了英国著名作家狄更生先生,狄更生先生是剑桥大学王家学院的评议员,帮助徐志摩在剑桥大学谋取了一个特别生的资格,可以随意听课。从此,徐志摩就开始了在康桥求学的一年生涯。

多年以后(1926年),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这样评价他这一年的求学生涯:“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虽则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时期)。”自然,源于康桥的秀丽的天然景色;愉快,源于康桥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痛苦,则源于诗人在康桥的一段感情经历。

在康桥,徐志摩遇到了他一生中至关重要的女子--林徽因。林徽因是北洋军阀政府民政部长林长民的女儿,当时随父在英国旅行。徐志摩在拜访林长民的时候与林徽因结识。林徽因当时虽然只有十五六岁,却是一个见识广博、谈吐不俗的小才女。她经常随父出入英国上流社会,结识了一大批文艺界的人士,自己的文学修养也很高。徐志摩对她一见倾心,深深地爱上了她。

可是徐志摩在出国留学之前,就已经奉父母之命,在海宁老家和宝山首富张家的女儿张幼仪结婚,并且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张幼仪赴英陪读,林徽因了解了真相以后,决定和徐志摩分手,很快随父回国。张幼仪在得知丈夫离情别恋以后,提出离婚的要求。徐志摩不顾家人和好友的反对,在德国和妻子离婚。之后回到康桥继续求学,过着“单独”的生活。所以,康桥既是徐志摩爱之信仰萌发的地方,又是他爱之信仰破碎的地方。

徐志摩在美国留学期间,显然就已经播下了自由的火种,否则断然不会违抗父命,放弃哥伦比亚大博士衔的诱惑,远赴英国追随罗素。罗素虽然没有追到,但是徐志摩并没有白来,一年的剑桥生涯,让徐志摩广泛阅读了英国文学,尤其深受当时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和唯美主义思潮的影响;通过林氏父女的关系,徐志摩还广泛接触到英国上层社会,尤其是文艺界人士。徐志摩更加深入地领会了自由的真谛。所以,康桥是徐志摩自由信仰飞扬的地方。他勇于追求真爱的执着精神,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徐志摩才会大声地喊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他对康桥的无比热爱之情,我想主要是源于此。康桥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起初徐志摩并没有“发见”。当他有机会真正接触到康桥生活的时候,他才发现,康桥给他的人生简直就是注入了一汪清泉。诗中作者对“金柳”、“青荇”和“清泉”的描写,只不过是九牛一毛。对徐志摩最大的莫过于康河。用徐志摩自己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的话描述就是,“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诗人丝毫也不掩饰他对康桥的喜爱。他曾经在《吸烟与文化》一文中写道:“我的眼光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所以可以说,康桥是诗人美之信仰蕴积的地方。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寻梦,也就是寻找人生的美好理想,也就是胡适所说的“单纯信仰”,诗人在康桥没有找到的,还可以在人生道路上继续追寻。但是康桥对诗人而言,永远是开启性灵的精神家园,永远是孕育他的胚胎。1928年,再婚两年的徐志摩发现自己的生活陷入“围城”之中,他的妻子陆小曼再现交际花本色,花销很大。徐志摩三地兼课,四处奔波,十分狼狈。徐志摩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为此,他选择了逃避,1928年5月,徐志摩做了一次为期半年的环球旅行。在归来的南中国海上,最令他难忘的就是母校康桥。11月6日,徐志摩站在船头上,很自然地吟诵出,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更多。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优秀16篇)篇十三

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节诗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最后的“西天的云彩”,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所以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节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得非常形象。他运用的手法是比拟(拟人、拟物)。这节与第三节诗联系紧密:“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第三节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还有,它并没有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节是化客为主,第三节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节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闻一多先生纪念他的长女夭折时写了一首诗,曾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像梦里的一声钟。”说明梦境是美好的,钟声是悠扬的,然而是短暂的,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1927年徐志摩的梦想破灭了,又与陆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节,“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节诗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了两年。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所以“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第六节诗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这节诗就需要联系别的诗,包括古诗来理解。“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描述了萧声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声是欢悦的,所以“箫”来比喻“悄悄”来说明诗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动作带有诗人的感情,接着"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歌讲究精练,一再重复“沉默”“悄悄”“轻轻”,是强调重点,并不是浪费语言。

其实“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语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如苏轼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他回忆他的妻子王弗死后的十年,回忆他们相见的时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此处无声胜有声”,还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使用反衬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开,可惜好友欲离我而去。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下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往往用在评价诗,意思诗不说愁,却把愁表现得最为恰当,看着朋友走掉,长久孤立的站着,表现感情的深厚。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即抒情”。所以“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很深长的意蕴,又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这样的好诗词。说沉默时感情最深,就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达时机、船都已走了,但送别的人伫立不动,若有所思。结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康桥尚且如此,诗人何以堪?实际反衬了诗人对康桥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带着诗人的主观感情了。

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梦,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带走,因此再别康桥不是和他母校告别,而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的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

《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和个性,概括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名家点评。

陈伟农:《再别康桥》一个不可缺少的魅力在于它的音乐美!

章景曙:(徐志摩)和林徽因在康河相识相恋后,他期盼着能生活在一起,不料当他和张幼仪离婚后,林徽因却突然回国和梁思成结婚,一向有绅士风度的诗人,只能将往昔生活的甜蜜回忆,通过诗歌委婉而又含蓄地表达。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诗中的很多地方都有暗示。比如“夕阳中的新娘”,这作为美好生活象征的新娘,就有林徽因的影子;寻梦中的“梦”,是指两人当年在康河感情交流的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则暗含了不浅的感情记忆,只能暗藏在心里,独自享受。

霍秀全:《再别康桥》就是徐志摩一生追求“爱,自有,美”的理想的具体反映。诗中理想主义的情感表白是分为两个层次的,一是对往昔剑桥留学生活的回忆,二是对当年爱情挫折的追述。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优秀16篇)篇十四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注: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更多。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优秀16篇)篇十五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语言柔美,含蓄,感情饱满。而蕴藏在这首情意绵绵的诗后的情感更值得人品味。诗的开始便塑造了诗人温柔,翩翩的风度。“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诗人的身影是悄悄地,是翩然的,是满怀了一种还未知的神情的。“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人作别的不是别的,却是云彩。这便是一种十分感性的行为。

诗的二、三两节开始描写康桥上看到的美景。“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夕阳将柳树染成了金色,比作新娘,柳树似乎是有了新娘的羞涩,那样动人。波光的.影子,层层荡荡,直印在诗人的心里。“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描写青荇水草的自由和悠闲,那样的怡然自得的情形让他心生嫉羡。这一切,都激起了诗人浪漫的回忆和感情。从第一层来看,是写景渲染,从更深层次来看,这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另一个藏在深处的感情世界。即写景抒情,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过去的回忆和缅怀。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联系到上面提到的夕阳的景象,那一潭原本青绿的潭水,的确像虹一般艳丽多彩。而那梦,应是指昔日的梦,却“揉碎在浮躁间”,说明昔日的梦已永远停留在过往,往者不可追了。它虽已在时间中揉碎,但还没有消失。它沉淀了下来。而且犹如彩虹般美丽。在诗人看来,他当年在剑桥的生活是值得留恋的。而他此次来剑桥便是来找寻昔日的梦的。

“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希望潇洒地重温康桥的旧梦。他是如此渴望重新找回原来的美好,在星辉下放歌的那种豪情。诗人的感情在此刻是饱满的,充满激情和希望的。“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的感情从高潮瞬时下跌,他发现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他在同样的景色和地方做同样的事,却再也回不去了,找寻不到旧情,找不到他所谓的“梦”,诗人的感情由此压抑深沉,这使我们感到,在读第一节诗时的那种潇洒飘逸感全无,取而代之的是苦涩、惆怅和难言的苦衷,透露出诗人更加内在的,难以摆脱的苦恼。

诗人是深情的,浪漫的,他痴想找回旧欢。面对此情此景,他才相当真实地意识到自己难言的苦涩和苦衷、惆怅的情怀,景色依旧美好,只是物是人非,那些缠绵的“夙愿”和“理想”,可望而不可及。大致而言,是因为他对理想生活和感情的追求一再受挫,而写《再别康桥》的时候,也许他的苦恼接近于最深的时候,因此也是他幻想最厉害的时候,唯有幻想还能支持他,有勇气,有活力来寻旧梦,也才有激情把这难言的心事形诸于诗,而且有一个飘逸、潇洒的姿态。

诗人终于离开了,他是悄悄地走的,不带走一片云彩。不带走一片云彩,可以理解为诗人希望让康桥这个魂牵梦萦的感情世界以最完美的幻想面貌保存下来,表达了诗人对旧梦的珍惜。他离开了,而那个梦,也许会一直存在。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优秀16篇)篇十六

《再别康桥》原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后被后人改编成同名歌曲、对联翻唱。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诗的兴味远不如对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一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再别康桥”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情如云飘逸。“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细。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的这一幻影,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忆,也是对如歌青春的唤回;既是甜蜜爱情的再现,也是对过去爱情的怀念。作者重返康桥应该说是快乐并痛苦着的。快乐的是可以在康桥寻梦,寻找青春、理想、爱情之梦,“撑一支长篙”,到康河中“寻梦”,寻到了满满的“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何等畅快,何等惬意!接着,笔锋一转,“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连“今晚的康桥”也沉默。本该高歌一曲,快乐快乐,反而寂静得只能听心跳,这是何等郁闷,何等痛苦!

作者曾自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重返故地,“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理想破灭,爱情受挫。这情感如柳枝柔软脆弱,感触似柳叶细腻深沉。

情如水清爽。诗中用得最多的一个意象是水。水清如明镜,包容着水上的一切:“那河畔的金柳”成了“波光里的艳影”,荡漾在诗人心头,也荡漾在读者心头,榆阴下的潭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只有心清如水,才写得出如此清澈美妙的句子;水爽似春风,没有深情的水的抚摸,“软泥上的青荇”怎会“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因为这水的多情抚慰,诗人竟然“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对康桥的情确如水一样清澈!

相关范文推荐

    意识形态工作报告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报告(通用17篇)

    工作报告应该注重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工作成果和不足。在写作工作报告时,可以参考以下的范文,了解报告的结构和内容,提高报告的质量和效果。县委:我乡根据《

    教师教学的工作总结(实用16篇)

    通过教学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和经验,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促进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以下是一些值得借鉴的教学工作总结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

    六年级三八妇女节(实用18篇)

    一篇优秀的作文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并带给他们新的启示和思路。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摘录,让我们一起欣赏和学习。今天是三月七日,明天就是八妇女节了,该送什

    小学雨后的花儿(模板17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珍贵的文学艺术形式,它能够传递作者的独特视角和个人情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下面是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思考价值的优秀作文,希望能够引发大家

    语文教案说木叶(通用14篇)

    教学工作计划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来制定,以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果您正在制定教学工作计划,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和范例,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称赞教学设计(模板23篇)

    一个好的教学计划应该具备目标明确、内容丰富、方法灵活、评估全面的特点。教学计划是为了指导教师在一定时间内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活动的安排和计划。一个良好的教学计划可

    违反工作规定检讨书(热门23篇)

    检讨书是一份自我反省的记录,通过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清思路,找到问题的本质。下面是一些优秀检讨书的编辑技巧和方法,希望能够帮助您写出更生动有力

    爱是不能忘记(通用19篇)

    优秀的作文要遵循逻辑、通顺和有条理的结构,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理解和领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指导。记忆,是贯联尘封历

    我与妈妈比童年(模板19篇)

    优秀作文是思想深刻且观点独特的写作,能够给人以启发和思考的余地。以下是一些备受称赞的优秀作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思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童年就像一只偶然

    加油站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实用13篇)

    加油稿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内心深处无穷的潜力和勇敢的面貌。如果你需要一些鼓励和支持,那么不妨看看下面这些精选的加油稿范文。1、每年以创办消防知识宣传栏、开展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