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七年级册数学教案文案(专业16篇)

时间:2023-12-28 作者:翰墨

上海七年级册数学教案文案(专业16篇)篇一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从而让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作为科任教师,更要帮助学生们了解学习技巧、方法,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发现班内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尤其是后进生的数学成绩普遍偏差。部分学生在解题时比较粗心,不能很好的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但通过上学期的学习,不少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对于所学知识能较好地应用到解题和日常生活中去。

三、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学章节的内容:

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本章主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

本章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实际应用。

本章难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本章主要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

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

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八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

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

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九章:多边形。本章主要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内容。

本章重点:三角形有关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性质与应用。

本章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作图,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与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

第十章:轴对称、平移与旋转。

四、教学目标。

通过本期教学,学生应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相应的数学思想,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一定的数学素养,为今后继续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继续做好培优工作,并做好配套工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学风,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

五、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精选习题,精心备课,做好教案,上好新课。

同时仔细批改作业,作好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认真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原因。

2、充分利用先进教学媒体进行教学,设置教学情境,结合日常生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引导学生主动加入课堂学习和讨论,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与规律的总结。

3、营造和谐、自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和分享发现的快乐。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精心设计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实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继续坚持课改,开展分层教学,成立互助学习小组,以优带良,以优促后。

同时狠抓中等生,辅导后进生,实现共同进步。

六、教学进度。

上海七年级册数学教案文案(专业16篇)篇二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能准确解答应用题。

2.加深学生对三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内在联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异同点,会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

能正确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1.花手绢的块数是白手绢的。

2.白手绢块数的正好是花手绢的块数。

3.花手绢的块数相当于白手绢的。

4.白手绢块数的倍相当于花手绢的块数。

(二)教师提问。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的几分之几用什么方法?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

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什么方法?

(三)谈话导入。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每一类应用题的特点,巩固解题方法,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下面一组练习。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3。

1.课件演示:分数除法应用题。

2.比较。

(1)我们把这三道题放在一起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相同点:三个数量是相同的;需要找准单位“1”来分析。

(2)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不同点:已知和所求不同;解题方法不同。

3.小结:分数应用题主要有以上三类: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4.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是什么?

抓住分率句;找准单位“1”;画图来分析;列式不必急。

三、巩固练习。

(一)应用题。

1.一个排球36元,一个篮球40元,一个排球的价钱是一个篮球价钱的几分之几?

(1)学生独立分析列式。

(2)要求根据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改编出一道分数乘法应用题和一道分数除法应用题。

2.学校有故事书36本,是科技书的,科技书有多少本?

3.学校有故事书36本,科技书是故事书的,科技书有多少本?

(二)补充条件并列式解答。

一条路长15千米,修了全长的,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正确答案。

1.修一条长240千米的公路,修了,修了多少千米?

2.修一条长240千米的公路,已经修了150千米,修了的占全长的几分之几?

240×240÷150÷240240÷150。

(四)思考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三类题的对比练习。解决这三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一)解答下面各题。

1.六一班有学生45人,其中女生有20人。女生人数占全班的几分之几?

2.六一班有学生45人,女生占.女生有多少人?

3.六一班有男生25人,占全班的.全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二)校园里栽了杨树144棵,栽的松树的棵数是杨树的,校园里栽了松树多少棵?

(三)学校买了蓝墨水30瓶,红墨水24瓶。蓝墨水是红墨水的几倍?

六、板书设计。

分数乘除法对比练习。

1.池塘里有12只鸭和4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4÷12=。

2.池塘里有12只鸭,鹅的只数是鸭的.池塘里有多少只鹅?

12×=4(只)。

3.池塘里有4只鹅,正好是鸭的只数的.池塘里有多少只鸭?

4÷=12(只)。

上海七年级册数学教案文案(专业16篇)篇三

1.理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工程问题的本质规律;通过对“工程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工程中的工作量、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

难点:把全部工作量看作“1”。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2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i小时完成全。

部工作量的多少?

2.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1小时,完成。

全部工作量的多少?

3.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二、新授。

阅读教科书第18页中的问题6。

分析:1.这是一个关于工程问题的实际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已知:制作一块广告牌,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做要6天。

2.怎样用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本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等量关系是:师傅做的工作量+徒弟做的工作量=1)。

[先要求出师傅与徒弟各完成的工作量是多少?]。

师傅完成的工作量为=,徒弟完成的工作量为=。

所以他们两人完成的工作量相同,因此每人各得225元。

三、巩固练习。

一件工作,甲独做需30小时完成,由甲、乙合做需24小时完成,现。

由甲独做10小时;。

请你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

例如(1)剩下的乙独做要几小时完成?

(2)剩下的由甲、乙合作,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3)乙又独做5小时,然后甲、乙合做,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四、小结。

1.本节课主要分析了工作问题中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

间的关系,即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解题时要全面审题,寻找全部工作,单独完成工作量和合作完成工作量的一个等量关系列方程。

五、作业。

教科书习题6.3.3第1、2题。

上海七年级册数学教案文案(专业16篇)篇四

教学目标分析:

(1)、知道乘方、底数、指数和幂的概念,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3)学生尝试利用知识的迁移获得新知,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规律,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分析:

1、学情分析:从知识基础看,学生在小学已学习了求正方形的面积及正方体的体积,具备求一个正数的平方和立方的知识水平,且刚学完有理数的乘法,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乘方的定义及表示,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但学生对于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的掌握上会有难度,对于这类计算容易混淆,是本节课的难点。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方定义,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的形成与运用。

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观察、比较、归纳,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边长为3的正方形的面积是___3×3可以记作___,读作_________.

(2)、棱长为3的正方体的体积是___3×3×3可以记作___,读作_________.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唤起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自主探索形成新知。

观察下列各式有何特征?

(1)2×2×2×2=。

(2)(-3)×(-3)×(-3)=。

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探究、归纳乘方定义及表示,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明确乘方是乘法的特殊形式,体现化归的数学思想。

3、应用新知巩固概念。

4、探索研究发现规律。

通过题组训练,探索规律,合作交流,获得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体现分类的数学思想。

5、应用新知巩固训练。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符号法则的运用及利用乘方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拓展思维知识延伸。

利用故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的热情。

7、课堂小结归纳反思。

锻炼学生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和归纳能力。

教学评价分析:

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参与及与同学合作交流进行评价,以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1)关注学生的智力参与度。

(2)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分层练习的评价方式,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

上海七年级册数学教案文案(专业16篇)篇五

1.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

2.能正确的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倒数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小数与整数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一)口算。

=

上面各式有什么特点?

还有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请你任意举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

(板书:乘积是1,两个数)。

二、引入新课。

刚才我们所举出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

(板书:倒数)。

三、新课教学。

(一)乘积是1的两个数存在着怎样的倒数关系呢?

请看:,那么我们就说是的倒数,反过来(引导学生说)是的倒数,也就是说和互为倒数。

和存在怎样的倒数关系呢?2和呢?

(二)深化理解。

教师提问。

1.什么是互为倒数?

2.怎样理解这句话?(举例说明)。

(的倒数是,的倒数是,……不能说是倒数,要说它是谁的倒数。)。

3.0有倒数吗?为什么?1有倒数吗?为什么?(0虽然可以看作几分之0,如,,……但是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分母为0,不成立,所以0没有倒数,另外0和任何数相乘却为0.1可以写作,1与相乘还是1,符合倒数的意义,所以1的倒数是1)。

(三)求一个数的倒数。

1.例:写出、的倒数。

学生试做讨论后,教师将过程板书如下:

所以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能不能写成,为什么?)。

总结: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2.深化。

你会求小数的倒数吗?(学生试做)。

三、训练、深化。

(一)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演示课件:倒数的认识1)。

(二)求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演示课件:倒数的认识2)。

(三)判断。

1.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

2.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

3.0没有倒数。()。

(四)提高。

如果末尾加上=1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0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2怎么填?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一)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二)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六、板书设计。

上海七年级册数学教案文案(专业16篇)篇六

师:(手中拿着纸牌)这张纸牌是什么形状?这一副纸牌呢?(生:一张是长方形、一副是长方体)。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生:牙膏盒、化装品盒、粉笔盒、冰箱……。

师:你们觉得长方体有什么特点?

生:(略)。

看来同学们对长方体的特征还是有所了解的。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研究长方体。

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

生:面。

师:再用手摸摸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相交的这一条共有的边,它叫什么呢?

生:有的说叫边;有的说叫线段……)。

生:有一个点。

师: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1、探究长方体面的特征。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接下来我们来研究长方体的面有哪些特点。先请每组同学选择1~2个想研究的长方体物体,采用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当然也可以用信封里的长方形纸片做一个长方体,看同学们能否发现长方体的面有哪些特征?待会儿每组派代表汇报你们的探究成果。

师:哪组愿意先派代表来说说?

学生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了这么多的办法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2个面是相等的。

师:现在,你们拿起自己的长方体进一步观察,看一看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通过学生观察得出两种情况:一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另一种情况是有4个面是长方形,另外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板书: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2、探究长方体棱、顶点等特点。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长方体共有多少条棱?你是怎样数的?(引导学生数时,要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讨论后,分组汇报。

师:怎么证明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学生分组汇报证明方法。

3、抽象概括总结特征。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小组合作,做长方体的框架。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塑料拐角,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并讨论汇报回答以下2个问题:

(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学生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再将长方体横放、竖放、侧放,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同时教师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放的位置的不同而改变,相交于每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1、基本练习:p23第1、2题。

2、综合练习:p23第3题。

3、拓展练习:(填一填)。

(1)把一块长、宽、高分别是16厘米、11厘米;7厘米的长方体,平均锯成两块小长方体。

其中每块小长方体都有()个面、()条棱、()个顶点。

(2)面积增加了()平方厘米。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略)。

上海七年级册数学教案文案(专业16篇)篇七

1、让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2、让学生掌握并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发展初步的抽象能力;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出应该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哪几个面之和。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表面积,谁还记得?

2、计算下面物体的表面积。

(1)一个长方体长5厘米、宽6厘米、高12厘米。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5分米。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谈话:在实际生产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和。

1、谈话:请同学们说一说鱼缸的样子。

提问:求需要多少玻璃,就是求什么?

使学生明确,求需要多少玻璃,就是求这个鱼缸的表面积。

启发学生思考:

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计算几个面的面积的和?其中哪两个面的面积是相同的?

学生交流,指名口答。

明确:分别求出前、后、左、右和下面的面积,再相加。也可以先求出6个面的总面积,再减去上面的面积。

2、列式解答:

请学生独立完成。

谈话:你能说说你列式的根据吗?让学生明确算式的含义。

相机出示:

5×3、5+5×3+3×3、5+3×3、5+5×3。

(5×3+5×3、5+3×3、5)×2—5×3。

3、谈话:还有其他的方法吗?选择一种方法算出结果,再互相交流。

4、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明确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就是这个长方体前、后、左、右四个面的面积和,也就是长方体的侧面积。

第2题,做让学生先弄清楚需要计算几个面的面积的和,然后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完成后,集体订正,指名说出列式根据。

练习四第6题,思考问题是要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

1、练习四第7题要学明确木板是上、下、左、右四个面,沙网是前后两个面。

2、练习四第8题明确教室的地面(也就是相应长方体的下面),不需要粉刷;算出顶面和四面墙壁的总面积后,还应该扣除门窗及黑板的面积。

3、练习四第9题帮助学生理解台阶占地面积应为各级台阶的上面的面积之和,即0、3×6×5=9(平方米)。铺地砖的面积则是各级台阶的上面和前面的面积总和,即9+0、2×6×5=15(平方米)。

4、练习四第10题要提醒学生以厘米作单位测量有关数据。测量结果可保留一位小数。

提示学生:这个物体中的每一组相对的面的面积都相等。由此,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是:(7+7+6)×2=40(平方厘米)。按要求补成的最小正方体棱长是3厘米。

上海七年级册数学教案文案(专业16篇)篇八

2.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难点是省略加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这是因为有理数加、减混合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

-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

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

等。代数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老师务必给予充分注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

12-5+7应变成12+7-5,而不能变成12-7+5。

上海七年级册数学教案文案(专业16篇)篇九

表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用绝对值或数轴对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让学生学会尝试评价两种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数轴解决数学问题,有意识地形成“脑中有图,心中有数”的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做一做“议一议”“试一试”问题的思考及回答,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并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发展学生清晰地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索、合作交流、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绝对值的概念;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三、教学过程:

1、教师检查组长学案学习情况,组长检查组员学案学习情况。(约5分钟)2.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讨论、交流。(约5分钟)3、小组分任务展示。(约25分钟)4、达标检测。(约5分钟)5、总结(约5分钟)。

四、小组对学案进行分任务展示。

(一)、温故知新:。

(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观察下图,回答问题:(五组完成)。

大象距原点多远?两只小狗分别距原点多远?

归纳: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一个数a的绝对值记作:.

4的绝对值记作,它表示在上与的距离,所以|4|=。

2、做一做:

(1)、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四组完成)-1.5,0,-7,2(2)、求下列各组数的绝对值:(一组完成)。

(1)4,-4;(2)0.8,-0.8;。

从上面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3、议一议:(八组完成)。

(1)|+2|=,

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小结:正数的绝对值是它,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0的绝对值是。

4、试一试:(二组完成)。

若字母a表示一个有理数,你知道a的绝对值等于什么吗?

(通过上题例子,学生归纳总结出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的关系。)。

5:做一做:(三组完成)。

1、(1)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3,-1。

(2)求出(1)中各数的绝对值,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3)你发现了什么?

2、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

(1)-1和–5;(五组完成)(2)?

(3)-8和-3(七组完成)。

5和-2.7(六组完成)6五、达标检测:

1:填空:

绝对值是10的数有()。

|+15|=()|–4|=()。

|0|=()|4|=()2:判断(1)、绝对值最小的数是0。()(2)、一个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3)、一个数的绝对值不可能是负数。()。

(4)、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它们的绝对值一定相等。()(5)、一个数的绝对值越大,表示它的点在数轴上离原点越近。()。

六、总结:

1绝对值: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2.绝对值的性质: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3、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七、布置作业。

p50页,知识技能第1,2题.

上海七年级册数学教案文案(专业16篇)篇十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能准确解答应用题。

2、加深学生对三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内在联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理解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异同点,会正确解答。

能正确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一、复习引新。

(一)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1、花手绢的块数是白手绢的。

2、白手绢块数的正好是花手绢的块数。

3、花手绢的块数相当于白手绢的。

4、白手绢块数的倍相当于花手绢的块数。

(二)教师提问。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的几分之几用什么方法?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

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什么方法?

(三)谈话导入。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每一类应用题的特点,巩固解题方法,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下面一组练习。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3。

1、课件演示:分数除法应用题。

2、比较。

(1)我们把这三道题放在一起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相同点:三个数量是相同的;需要找准单位“1”来分析。

(2)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不同点:已知和所求不同;解题方法不同。

3、小结:分数应用题主要有以上三类: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4、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是什么?

抓住分率句;找准单位“1”;画图来分析;列式不必急。

三、巩固练习。

(一)应用题。

1、一个排球36元,一个篮球40元,一个排球的价钱是一个篮球价钱的几分之几?

(1)学生独立分析列式。

(2)要求根据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改编出一道分数乘法应用题和一道分数除法应用题。

2、学校有故事书36本,是科技书的,科技书有多少本?

3、学校有故事书36本,科技书是故事书的,科技书有多少本?

(二)补充条件并列式解答。

一条路长15千米,修了全长的,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正确答案。

1、修一条长240千米的公路,修了,修了多少千米?

2、修一条长240千米的公路,已经修了150千米,修了的占全长的几分之几?

240×240÷150÷240240÷150。

(四)思考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三类题的对比练习。解决这三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一)解答下面各题。

1、六一班有学生45人,其中女生有20人。女生人数占全班的几分之几?

2、六一班有学生45人,女生占、女生有多少人?

3、六一班有男生25人,占全班的、全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二)校园里栽了杨树144棵,栽的松树的棵数是杨树的,校园里栽了松树多少棵?

(三)学校买了蓝墨水30瓶,红墨水24瓶。蓝墨水是红墨水的几倍?

六、板书设计。

分数乘除法对比练习。

1、池塘里有12只鸭和4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4÷12=。

2、池塘里有12只鸭,鹅的只数是鸭的、池塘里有多少只鹅?

12×=4(只)。

3、池塘里有4只鹅,正好是鸭的只数的、池塘里有多少只鸭?

4÷=12(只)。

上海七年级册数学教案文案(专业16篇)篇十一

从简单的转盘游戏开始,使学生在生活经验和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能用实验对数学猜想做出检验,从而增加猜想的可信度。 解决问题

在转盘游戏过程中,经历猜测结果,实验验证,分析试验结果等数学活动,增加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体验小组合作更有利于探究数学知识,敢于发表自己观点,提高个人认识。

在实验中,体会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及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认真参与课堂设计中的实验,真正在实验中获得知识上的认识。

创设情境,切入标题

请同学们猜测,当我自由转动转盘时,指针会落在什么颜域呢?

请各小组分别派一名代表,看哪组能转出红色。

结果,8小组有6组转出了红色。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因为,在这个转盘中,红域的面积大,白域的面积小,因此,当转盘停上转动时,指针落到红域的可能性大。

大家同意这种看法吗?下面我们亲自动手感受一下。

学生按照题目要求进行实验。

请各组组长把你组的实验数据汇报一下(教师把数据填写在表格里) 实验结果:六个小组每组实验16次,全班共实验96次,指针落在红域的次数分别如下9,6,10,5,8,12。共计50次。

请同学们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交流,谈谈你在试验中有哪些心得。

根据观察,转盘上红域的面积为总面积的一半,指针落在红域的可能性也应该是一半。通过对我们全班的实验结果分析,指针落在红域的比例是50∶96,结果接近百分之五十。

在小组内实验结果不明显,实验次数越多越能说明问题。

通过实验,我们确定感受到,转盘游戏中各区域的面积的可能性大小与指针落在什么区域的可能性大小有直接关系。以后在生活中再遇到转盘游戏问题可要想想今天的实验结论。

下面我们利用转盘做一下数学游戏(出示幻灯片),学生按教学设计中要求进行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每组每人游戏一次,全班共游戏48次。其游戏结果是,平均数增大1的,共35次,平均数减小1的,共13次。

请同学们对下列问题进行交流(幻灯片出示教材206页4个问题)。 这个转盘转到“平均数增大1”区域的可能性大,从面积大小就可以看出。

如果平均数增大1,我是在卡片上增加一个数,这个数等于卡片上数字的个数加1,如果是平均数减小1,我就在每个数上都减去1。

同学们说出很多种方法,不一一列举。

“平均数增大1”的次数占总次数的百分之七十三,“平均数减小1”占百分之二十七。

如果将这个实验继续做下去,卡片上所有数的平均数会增大。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课后能不能自己也利用转盘设计一个新的游戏,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与我交流。

以下过程同教学设计,略去。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06页习题。

学生可从各个方面加以小结。 布置作业

仿照课堂游戏,自编一个新的游戏。 能否利用扑克牌设计本节转盘游戏。

上海七年级册数学教案文案(专业16篇)篇十二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难点是必须切实注意遇到要在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负数时,必须改变不等号的方向.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以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重要基础.

1、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异同点

相同点:二者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左、右两边都是整式.

不同点:一元一次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一元一次方程表示相等关系.

(3)同方程类似,我们把或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标准形式.

2、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步骤相同,二者都是经过变形,把左边变成,右边变为一个常数.

注意:(1)解方程的移项法则对解不等式同样适用.

三、教法建议

上海七年级册数学教案文案(专业16篇)篇十三

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数轴.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画一个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例2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课堂练习。

示出来.

2.说出下面数轴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在下面数轴上:

(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

(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2.在下面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数轴,然后在数轴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

(1){-5,2,-1,-3,0};(2){-4,2.5,-1.5,3.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教学中,数轴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数轴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数轴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

上海七年级册数学教案文案(专业16篇)篇十四

1、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组。

建立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出示教科书第145页例2(略)

问:(1)你是怎样理解“不能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2)你是怎样理解“提前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3)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设未知数?列出怎样的不等式?

师生一起讨论解决例2.

1、教科书146页“归纳”(略).

2、你觉得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与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一样吗?

在讨论或议论的基础上老师揭示:

步法一致(设、列、解、答);本质有区别.(见下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解题步骤异同表。

上海七年级册数学教案文案(专业16篇)篇十五

学习目标:

1.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通过正.负数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3.通过探究,渗透对立统一的辨证思想。

学习重点:

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学习难点:

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方法:

讲练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它们,我们用正数和负数来分别表示它们.

问题1:“零”为什么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呢?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

参考例子:温度表示中的零上,零下和零度.

二.探究理解解决问题。

问题2:(教科书第4页例题)。

先引导学生分析,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2)20xx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一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20xx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解:(1)这个月小明体重增长2kg,小华体重增长―1kg,小强体重增长0kg.

(2)六个国家20xx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美国―6.4%,德国1.3%,

法国―2.4%,英国―3.5%,

意大利0.2%,中国7.5%.

三.巩固练习。

从0表示一个也没有,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

在学生的讨论中简单介绍分类的数学思想先不要给出有理数的概念.

在例题中,让学生通过阅读题中的含义,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决定哪个用正数表示,哪个用负数表示.

通过问题(2)提醒学生审题时要注意要求,题中求的是增长率,不是增长值.

四.阅读思考1页。

(教科书第8页)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

问题:1.直径为30.032mm和直径为29.97的零件是否合格?

2.你知道还有那些事件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允许误差吗?请举例.

五.小结。

1.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2.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六.应用与拓展。

1.必做题:

教科书5页习题4.5.:6.7.8题。

2.选做题。

1).甲冷库的温度是―12°c,乙冷库的温度比甲冷酷低5°c,则乙冷库的温度是.

上海七年级册数学教案文案(专业16篇)篇十六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掌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难点是正确、迅速地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计算.本节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多项式乘法,以及乘法公式等后续知识的基础。

1.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

其中,可以表示一个数、一个字母,也可以是一个代数式.。

2.利用法则进行单项式和多项式运算时要注意:

3根据去括号法则和多项式中每一项包含它前面的符号,来确定乘积每一项的`符号;

设m=-4x2,a=2x2,b=3x,c=-1,

∴(-4x2)·(2x2+3x-1)。

=m(a+b+c)。

=ma+mb+mc。

=(-4x2)·2x2+(-4x2)·3x+(-4x2)·(-1)。

=-8x4-12x3+4x2.。

这样过渡较自然,同时也渗透了一些代换的思想.。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及推导.。

2.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计算.。

3.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用文字概括法则,提高学生数学表达能力.。

4.通过反馈练习,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渗透公式恒等变形的数学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类项,故在学习中应充分利用这种方法去解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及其应用.。

(二)难点。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结果的符号的确定.。

(三)解决办法。

复习单项式与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并注意在解题过程中将单项式乘多项式转化为单项。

式乘单项式后符号确定的问题.。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重点学习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及其应用.。

(二)整体感知。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复习:

(1)叙述单项式乘法法则.。

(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什么叫多项式?说出多项式的项和各项系数.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简便计算:

由该等式,你能说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吗?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

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例1计算:

例2化简:

练习:错例辨析。

(2)错在单项式与多项式的每一项相乘之后没有添上加号,故正确答案为。

(四)总结、扩展。

(99,河北)下列运算中,不正确的为()。

a.b.。

c.d.。

八、布置作业。

参考答案:

相关范文推荐

    常怀一颗感恩心英文演讲稿(模板22篇)

    感恩是一种修养,它可以让我们更加懂得感激他人的付出和善意。在这本书中,作者分享了他感恩的故事和心路历程,让我们一同阅读。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老师们,同学们,

    六年级数学比的教案文案(实用18篇)

    教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总结是教师备课的必备工具,有助于教师准备充分,保证教学有条不紊。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例文范文(12篇)

    二年级教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和特点进行个性化调整。小编整理了一些二年级语文教案模板,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1、充分挖掘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再设计。教材中对于

    支部书记讲党课活动总结(精选22篇)

    通过活动总结,我们可以发现活动中的问题和不足,为提升活动效果提供思路和建议。下面是一些活动总结的典型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写活动总结。(一)党支部书记是支

    机关单位环境保护演讲稿(热门18篇)

    机关单位的工作要求职工们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执行能力。小编整理了一些机关单位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机关工作人员在出行时乘坐汽车、火车

    一年级数学连减教案(优质18篇)

    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安排等内容。有了这些一年级教案的范例,相信你会更有信心和灵感来编写自己的教案。1、鼓励在具体、鲜明的情景中让学生自

    西师版数学一年级教案(优秀18篇)

    在一年级教学中,教案是教师编写的一种指导性文稿,用于安排教学内容和组织课堂活动。以下是一些优秀的一年级教案,供大家参考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树立时间

    教育教学能手事迹材料(热门22篇)

    事迹材料是对一个人在工作、学习或其他方面所取得的重要事件和成就进行概括和总结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一个人的实力和潜力。接下来是一些关于事迹材料的实

    市级三好学生个人总结范文(17篇)

    写好总结范文,需要注意思路的连贯、文字的准确和结构的合理,使其具备较高的阅读和参考价值。在阅读这些总结范文时,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亮点,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防汛抗旱交流发言稿(热门18篇)

    发言稿可以提供给听众更多的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演讲的主题和内容。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发言稿,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