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山绣水语文教案(通用17篇)

时间:2023-12-06 作者:书香墨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和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调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画山绣水语文教案(通用17篇)篇一

1、学习本文语言清晰、绚丽、凝练。

2、学习精巧的艺术结构。

1、重点:在赏景中受教育。

2、难点:散文中创造的诗的意境。

二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杨朔(1913~196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写过不少通讯、中短篇小说,并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代表作还有《雪浪花》、《樱花雨》、《海市》、《茶花赋》等,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1968年,杨朔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理清结构。

讨论并归纳:

全文分三段:第一段(1—2)写赞美桂林山水人间少有。

第二段(3---16)写桂林山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智慧的想象。

第三段(17)写桂林山水在新生活里将会被想象、创造出新的神话。

三、分析并提问:

作者漓江游主要写了什么景象?

从全文结构看,杨朔很讲究艺术结构,他采用了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于云遮雾障中间峰回路转、层层叠叠,变化多端,显得缜密精巧,引人入胜,同时他又善于运用虚实、隐现、抑扬、张弛等艺术辩证法,对各种材料进行剪裁、缝合、布局和组织文章的波澜。

四、朗读课文(同学分段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五、小结:

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全面感受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全文以“我”对桂林山水的总感觉为线索,巧妙承转穿插,感情跌宕,层次井然,融画意、诗情、哲理为一体。课后要多朗读,把握文章感情基调,深入挖掘文章深层含义。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3、课后练习题。

第二教时。

3、“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漓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黑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这种梦境往往要被顽皮的鱼鹰搅破。”

画山绣水语文教案(通用17篇)篇二

“桂林山水甲天下”并非徒有虚名,文章开篇,作者便布林笔墨恣意夸赞桂林山水“清奇峭拔、人间少有”。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如画如绣的山水在作者眼中是什么样儿?在他的笔下又是如何模样?不要急,看杨朔先生提起生花妙笔为我们细细“画”山“绣”水吧。“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春来江水绿如蓝,作者只这一句,先用叠词,再用比喻,再由比喻写出心中的感受,似乎就只这一句,我就已经被他所绣的漓水所吸引。情不自禁闭上眼睛,跟随他从神游。

静,已是静得不能再静了!面对这碧水,晕乎乎的真想要沉浸在这恬静的梦境里去。恍惚中,却又被鱼鹰打破了静态的漓江水色。作者画笔锋一转,又为我们描绘了另一幅鱼鹰捕鱼图。似乎仍在用掺了清水的淡墨渲染着画面。还没待我欣赏完,他却又收了笔,劝我不能一味贪看这类有趣的事儿,怠慢了眼前的渔家。因为他们才是漓江真正的主人。他们,才是乳化江山的创造者;他们,是漓江山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跟着船家走,迎面来的首先是父子岩,这传说中的父子俩宁可牺牲生命,也绝不为虎作伥,如此气节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一随波逐流,边赏景边听故事,透过那厚厚的时光,凄美的望夫石、媳妇娘岩传说,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令人深深感叹旧时代劳动人民的苦难。难怪作者感慨“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想象”。桂林山水是这样的奇特脱俗,又是如此的饱含血肉!

“淡妆浓抹总相宜。”掩卷沉思,再品味文章,那丰富的联想,鲜明的对比,我似乎看到杨朔先生手中的画笔正饱蘸了如同桂林山水一样可人的色彩,把心中向往的美好色彩挥洒在纸上,甚至倾倒而下,使读者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韩愈曾挥笔题就“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可杨朔却不满足于描绘那碧水青山,我知道,他更想让我们“在崭新的生活里,随着桂林山水的千奇百怪的形态,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新的神话和故事。”

文档为doc格式。

画山绣水语文教案(通用17篇)篇三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声回答:杨朔。)。

学生介绍:杨朔,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红石山》《三千里江山》。

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

4.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思考并大胆发言。让学生能回答:画出来的山和绣出来的水。教师指导,这是用了互文,“画”和“绣”都是形容山水的美丽。

5.字词教学:

褒贬(b?obin):评论好坏。袅袅(nio):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玲珑剔(t‰)透精髓(su):比喻精华。

恬(tin)静:安静,宁静。怠(di)慢:冷淡。

嶙峋(lnx’n):借人消瘦露骨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积攒(zn):一点一点地聚集。瞭(lio)望:登高远望。

攒(cun)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

黑黝黝(y?u):没有光亮;黑暗。黝(y?u)黑。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文中所饱含的思想感情。有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或提出疑问。

2.巡视课堂,然后提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谈各自的体会。文中语言优美,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文中讲的故事很吸引人等等。

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最后归纳出: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

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4.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

第一层(第4—5段),写江山如诗如画的景色;

第二层(第6一15段),写关于山岩的名称和有关传说。

5.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三、朗读小结:

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几位学生朗读,每位学生读l一2段。

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

3.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诵读课文.进入新课。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

学生大胆发言,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我们接下来就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来讨论交流。学生边听边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点。回答:主要写了从桂林到阳朔180里漓江水上所见到的景色和传说。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教师指出:在作者所见到的景色中,也有重点,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重点写,但是也只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明确:从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杨朔的散文工于构思。他在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请大家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4.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思考两者是怎样结合起来的。提示: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叙述出来的,边欣赏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明白:在旧时代里人们过着“艰难苦恨的生活”,于是就把这种生活状况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构成了许多传说和故事。我们在欣赏山水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联想起这些故事来。

5.指出本文的写作意图: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学生听教师讲解。通过教师提示明确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三、总结全文。

学生交流学习中的感想。

四、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优美散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到了_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

板书设计:

画山绣水语文教案(通用17篇)篇四

本文描绘了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的美,表现了作者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2.欣赏祖国山河的优美、懂得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难点1.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教学突破。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第1课时)。

一、导入  新课。

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

4.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5.等学生回答完后,出示板书:褒贬,攒聚,玲珑剔透,恍惚,圩子,袅袅,黑黝黝。点名让两三位学生注音或解释。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2.巡视课堂,等学生渎完课文后,提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

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4.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5.巡视课堂,不时给以指导。并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6.鼓励学生:大家做得很好。最后归纳出: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7.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让学生一齐回答,并指出这篇课文结构的严密。

8.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三、朗读小结。

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几位学生朗读,每位学生读l一2段。

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

3.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2课时)。

一、诵读课文.进入新课。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

3.同学们做得很好,大家读书的时候都非常用心。我们接下来就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来讨论交流。

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然后指出:在作者所见到的景色中,也有重点,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重点写,但是也只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3.讲解:从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杨朔的散文工于构思。他在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请大家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5.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思考两者是怎样结合起来的。提示: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叙述出来的,边欣赏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

6.指出本文的写作意图: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三、总结全文。

2.让学生交流学习感想。

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一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优美散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到了_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

作者邮箱:

画山绣水语文教案(通用17篇)篇五

攒聚()峭拔()恍惚()贮藏()。

崭新()恬静()黑黝黝()玲珑剔透()。

精髓——。

怠慢——。

恍惚——。

攒聚——。

玲珑剔透——。

(1)本文作者________,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他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等。

(2)本文题目“画山绣水”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它的意思是________,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中第12段对寡妇桥的描写,用了三个问句,请问这三个问句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峭壁上的树。

那一天你确实跳下来了,像俯冲搏猎的雄鹰,像划破静夜的流星。然而,你并没有死,一道峭崖壁缝救助了你,一捧贫瘠的泥土养育了你。生根、发芽、长叶……从此,你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这便是故乡那座大山的悬崖峭壁上的一棵摇曳在我记忆中三十年之久的酸枣树。

它高不足尺,叶疏花迟。云缠它,雾迷它,雨抽它,风摧它,霜欺雪压,雷电轰顶。然而,酸枣树并没有被征服。它不低头,不让步,于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中,炼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

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它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荫庇四邻,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不像山前的桃树,山后的梨树,一个个娇生惯养让人伺候、抚慰,动辄就使性子给点颜色瞧瞧。也不像贪图热闹的杨树柳树们,一个个占据了水肥土美的好地方,便忘乎所以地摆首弄姿,轻飘飘只知炫耀自己。酸枣树默默地兀立着,不鄙位卑,不薄弱小,不惧孤独。与春天紧紧握手,与日月亲切交谈,天光地色,尽纳尽吮。从不需要谁的特别关照与爱抚,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长成了那堵峭壁上的生命,让人领略那簇动人的风采。它真诚而没有嫉妒,它纯朴而从不贪婪;抬手向路人致意问候,俯首向胜利者恭贺祝福。

那一年秋天,于不知不觉中,它竟结出一粒小小的酸枣。只有一粒,而且几乎小得为人们所不见。

那酸枣是春光秋色日月星辰的馈赠,是一片浓缩的丹霞霓云。亮亮的,红红的,像玛瑙,像珍珠,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像那万仞峭壁的灵魂。见到它果实的那一刻,我陡地生出一个奇怪的想法:小酸枣,或许正是那棵酸枣树苦修苦熬数十年而得到的一颗心吧!有了心,它便会有梦,便会更加热烈地拥抱世界!

1、选文前四段从哪两个方面写了酸枣树生存条件的恶劣?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从第五段中找出具体体现“不鄙位卑,不薄弱小”的语句,用横线在原文上标出。

4、写出本文的行文线索。

5、文中写酸枣树的同时,写了桃李杨柳四种树;课文《海燕》也在写海燕的同时写了海鸥、海鸭、企鹅等海鸟,两篇文章在这里运用的共同写法是____________,这样写的目的是突出海燕的____________,突出酸枣树的____________。

一、二、三、四略。

五、课文赏析。

1、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这些传说是旧时代现实生活的折射,对于认识过去有一定的意义。

2、第一个是提示,是船家提醒你注意观察;第二个是解说,讲山岩为什么称作桥;第三个是进一步解释,讲山岩由来的神话传说的依据。

六、阅读理解。

1、酸枣树生长在峭崖壁缝上的一捧贫瘠的泥土中;受到风雨、云雾、霜雪、雷电的欺压。

2、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它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荫庇四邻,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

3、酸枣树的种子;故乡峭壁上的酸枣树;小酸枣。

4、酸枣树的成长经历。

5、对比;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生命力顽强,不慕虚荣,甘于平淡的品格。

相信大家通过语文网给大家提供的画山绣水习题及答案,一定感觉自己进步了不少吧。

画山绣水语文教案(通用17篇)篇六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声回答:杨朔。)。

学生介绍:杨朔,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红石山》《三千里江山》。

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

4.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思考并大胆发言。让学生能回答:画出来的山和绣出来的水。教师指导,这是用了互文,“画”和“绣”都是形容山水的美丽。

5.字词教学:

褒贬(bobin):评论好坏。袅袅(nio):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玲珑剔(t‰)透精髓(su):比喻精华。

恬(tin)静:安静,宁静。怠(di)慢:冷淡。

嶙峋(lnx’n):借人消瘦露骨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积攒(zn):一点一点地聚集。t(lio)望:登高远望。

攒(cun)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

黑黝黝(yu):没有光亮;黑暗。黝(yu)黑。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文中所饱含的思想感情。有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或提出疑问。

2.巡视课堂,然后提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谈各自的体会。文中语言优美,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文中讲的故事很吸引人等等。

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最后归纳出: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

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4.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

第一层(第4―5段),写江山如诗如画的景色;

第二层(第6一15段),写关于山岩的名称和有关传说。

5.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三、朗读小结:

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几位学生朗读,每位学生读l一2段。

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

3.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诵读课文.进入新课。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

学生大胆发言,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我们接下来就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来讨论交流。学生边听边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点。回答:主要写了从桂林到阳朔180里漓江水上所见到的'景色和传说。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教师指出:在作者所见到的景色中,也有重点,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重点写,但是也只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明确:从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杨朔的散文工于构思。他在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请大家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4.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思考两者是怎样结合起来的。提示: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叙述出来的,边欣赏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

画山绣水语文教案(通用17篇)篇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攒聚()峭拔()恍惚()贮藏()。

崭新()恬静()黑黝黝()玲珑剔透()。

2.解释下列词语。

精髓——。

怠慢——。

恍惚——。

攒聚——。

玲珑剔透——。

3.填空。

(1)本文作者________,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他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等。

(2)本文题目“画山绣水”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它的意思是________,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4.吟哦讽诵课文第二段文字,力求达到背诵。

画山绣水语文教案(通用17篇)篇八

自从唐人写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多有人把它当做品评山水的论断。殊不知原诗只是出力烘衬桂林山水的妙处,并非要褒贬天下山水。本来天下山水各有各的特殊风致,桂林山水那种清奇峭拔的神态,自然是绝世少有的。

凭着我一枝钝笔,更无法替山水传神,原谅我不在这方面多费笔墨。有点东西却特别触动我的心灵。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从来却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有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只有桂林山水。

如果你不嫌烦,且请闭上眼,随我从桂林到阳朔去神游一番,看个究竟。最好是坐一只竹篷小船,正是顺水,船稳,舱里又眼亮,一路山光水色,紧围着你。假使你的眼福好,赶上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

这种梦境往往要被顽皮的鱼鹰搅破的。

画山绣水语文教案(通用17篇)篇九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欣赏祖国山河的优美、懂得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教学难点。

1.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

4.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5.等学生回答完后,出示板书:褒贬,攒聚,玲珑剔透,恍惚,圩子,袅袅,黑黝黝。点名让两三位学生注音或解释。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2.巡视课堂,等学生渎完课文后,提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

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4.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5.巡视课堂,不时给以指导。并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6.鼓励学生:大家做得很好。最后归纳出: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7.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让学生一齐回答,并指出这篇课文结构的严密。

8.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三、朗读小结。

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几位学生朗读,每位学生读l一2段。

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

3.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

画山绣水语文教案(通用17篇)篇十

本文描绘了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的美,表现了作者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2.欣赏祖国山河的优美、懂得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难点1.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教学突破。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教师准备。

1.课前查找相关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解决生词。

2.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1.进入新课学习。2.整体感知。2.朗读感知课文。3.归纳小结。3.归纳小结。

一、导入新课(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

特点。

5.等学生回答完后,出示板书:褒贬,攒聚,玲珑剔透,恍惚,圩子,袅袅,黑黝黝。点名让两三位学生注音或解释。

1.齐声回答:杨朔。

《三千里江山》。.。

3.看教师板书,并思考。

4.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思考并大胆发言。一位学生回答:画出来的山和绣出来的水。另一生回答:这是用了互文的'手法,“画”和“绣”都是形容山水的美丽。其他学生补充。

5.点到的学生给这些词语注音或解释。其他同学对他们回答不完整的地方做补充。最后明确生词的读音和意义。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2.巡视课堂,等学生渎完课文后,提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

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4.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5.巡视课堂,不时给以指导。并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6.鼓励学生:大家做得很好。最后归纳出: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1.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文中所饱含的思想感情。有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或提出疑问。

2.积极发言。一生说,文中语言优美,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一生说,文中讲的故事很吸引人。其他的同学也谈各自的体会。

3.听教师讲述,并浏览课文。

4.自由朗读课文,并给课文划分层次。

5.边读边思考。最后划分出课文的层。

次,并在班上交流。

6.做好笔记,并思考。

7.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让学生一齐回答,并指出这篇课文结构的严密。

8.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9.齐声回答:第一层(第4—5段),写江山如诗如画的景色;第二层(第6一15段),写关于山岩的名称和有关传说。并体会这篇课文结构的严密。

10.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题二,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三、朗读小结(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几位学生朗读,每位学生读l一2段。

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

3.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

1.被点到的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读。然后对他们的表现作评价。

2.听教师小结,做好笔记。

3.思考课后第一题。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诵读课文进入本课。

2.组织讨论交流。

画山绣水语文教案(通用17篇)篇十一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难点。

1、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教学突破。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1、进入新课学习。

2、整体感知。2、朗读感知课文。

3、归纳小结。3、归纳小结。

一、导入新课(约分钟)。

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

4、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5、等学生回答完后,出示板书:褒贬,攒聚,玲珑剔透,恍惚,圩子,袅袅,黑黝黝。点名让两三位学生注音或解释。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约分钟)。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2、巡视课堂,等学生渎完课文后,提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

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4、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5、巡视课堂,不时给以指导。并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6、鼓励学生:大家做得很好。最后归纳出: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

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7、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让学生一齐回答,并指出这篇课文结构的严密。

8、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三、朗读小结(约分钟)。

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几位学生朗读,每位学生读1~2段。

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

3、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诵读课文进入本课。1、诵读课文。

2、组织讨论交流。2、讨论交流。

3、总结全文。3、总结全文。

一、诵读课文,进入新课(约分钟)。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

3、同学们做得很好,大家读书的时候都非常用心。我们接下来就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来讨论交流。

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约分钟)。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然后指出:在作者所见到的景色中,也有重点,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重点写,但是也只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3、讲解:从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杨朔的散文工于构思。他在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请大家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5、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思考两者是怎样结合起来的。提示: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叙述出来的,边欣赏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

6、指出本文的写作意图: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三、总结全文(约分钟)。

1、小结:杨朔真是一位很有特点的作家。他写的文章,语言优美,构思精巧,而且还很有深意。同学们通过本文的学习,一定收获不少吧。

2、让学生交流学习感想。

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一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优美散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到了_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

板书设计。

第4课画山绣水。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清奇峭拔。

第二部分(第4―15段):沿途景色和传说――诗情画意。

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牢记过去,畅想未来――人生理想。

随堂练习设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攒聚峭拔恍惚贮藏崭新恬静黑黝黝玲珑剔透。

2、解释下列词语。

精髓怠慢恍惚攒聚玲珑剔透。

3、填空。

(1)本文作者________,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他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等。

(2)本文题目“画山绣水”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它的意思是________,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4、吟哦讽诵课文第二段文字,力求达到背诵。

答案与提示:略。

个性练习设计。

2、课文中第12段对寡妇桥的描写,用了三个问句,请问这三个问句有什么不同?

答案与提示:

1、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这些传说是旧时代现实生活的折射,对于认识过去有一定的意义。

2、第一个是提示,是船家提醒你注意观察;第二个是解说,讲山岩为什么称作桥;第三个是进一步解释,讲山岩由来的神话传说的依据。

画山绣水语文教案(通用17篇)篇十二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学生齐声回答:杨朔。)。

学生介绍:杨朔,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红石山》《三千里江山》。

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

4.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思考并大胆发言。让学生能回答:画出来的山和绣出来的水。教师指导,这是用了互文,画和绣都是形容山水的美丽。

5.字词教学:

褒贬(b?obin):评论好坏。袅袅(nio):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玲珑剔(t‰)透精髓(su):比喻精华。

恬(tin)静:安静,宁静。怠(di)慢:冷淡。

嶙峋(lnxn):借人消瘦露骨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积攒(zn):一点一点地聚集。瞭(lio)望:登高远望。

攒(cun)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

黑黝黝(y?u):没有光亮;黑暗。黝(y?u)黑。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文中所饱含的思想感情。有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或提出疑问。

2.巡视课堂,然后提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谈各自的体会。文中语言优美,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文中讲的故事很吸引人等等。

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最后归纳出: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

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4.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

第一层(第45段),写江山如诗如画的景色;

第二层(第6一15段),写关于山岩的名称和有关传说。

5.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三、朗读小结:

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几位学生朗读,每位学生读l一2段。

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

3.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

一、诵读课文.进入新课。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

学生大胆发言,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我们接下来就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来讨论交流。学生边听边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点。回答:主要写了从桂林到阳朔180里漓江水上所见到的景色和传说。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教师指出:在作者所见到的景色中,也有重点,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重点写,但是也只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明确:从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杨朔的散文工于构思。他在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请大家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4.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思考两者是怎样结合起来的。提示: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叙述出来的,边欣赏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明白:在旧时代里人们过着艰难苦恨的生活,于是就把这种生活状况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构成了许多传说和故事。我们在欣赏山水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联想起这些故事来。

5.指出本文的写作意图: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学生听教师讲解。通过教师提示明确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三、总结全文。

学生交流学习中的感想。

四、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优美散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到了_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清奇峭拔。

第二部分(第415段):沿途景色和传说诗情画意。

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牢记过去,畅想未来人生理想。

画山绣水语文教案(通用17篇)篇十三

1、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2、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表现事物的方法。

3、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提升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

1、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2、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表现事物的方法。

【】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提升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

这篇散文从漓江上观赏山水自然风景出发,去发掘由于奋斗而取得美好生活的内涵,表现出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文章巧于选材,面对桂林景区的众多美景,作者仅仅写了从桂林到阳朔漓江上所见的景色和听到的传说。在景色描写中,又很有节制,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是重点写的,但也只挑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文章工于构思,把散文当作诗来写,开篇引了一句很滥的诗入题,看似俗套,但由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翻出了新意义、,一下子切入中心;接下来虽然是顺着往下写的,但由于作者有意设置波澜,显得错落有致。

【】。

杨朔的散文苦心孤诣,追求诗化的风格,学生一定会喜欢读这篇文章,而且这对于初学写作阶段的初中学生作一些探究是有必要的。引导学生从虚实结合、动静相生、分层铺叙、引用传说等方面作探析、举例。

【】。

【】。

学生提前从网上或资料书上搜集有关桂林山水的图文资料。

【】。

【】。

作者杨朔(1913--196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写过不少通讯、中短篇小说,并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代表作还有《雪浪花》、《樱花雨》、《海市》、《茶花赋》等。

【】。

(一)预习·导学:

首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生字词,积累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

1、找出文中生字,通过查字典,掌握生字的音形。

褒贬()醇()攒聚()玲珑剔透()。

恍惚()袅袅()黑黝黝()。

补充:

2、找出文中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掌握字形,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小组内互补、互查)。

嶙峋:攒聚:

玲珑剔透:恍惚:

补充:

(二)自主、互助、合作、探究:

1、学生再次读课文,圈点勾画,作批注。交流评价。这样如诗如画的美丽山水,真让人流连忘返呀。如果让你用画笔和绣针来摹画钩绣这桂林的山水,那么,你会绣怎样的山,画怎样的水呢?请结合文中描写山水的文句说一说。(找句——赏析——朗读)。

2、通过品读我们领略到杨朔散文的语言魅力,更感受到了桂林山水之美。作者在山水的“美”的描述中,还穿插了一些传说故事。其中哪个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概述一个说说吗?(请学生讲述故事)。

3、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凄惨的故事呢?可从文章中直接找出答案。

(三)拓展延伸: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攒聚峭拔恍惚贮藏崭新。

恬静黑黝黝玲珑剔透。

2.解释下列词语。,

精髓怠慢。

恍惚攒聚。

3.填空。

(1)本文作者________,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他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等。

(2)本文题目“画山绣水”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它的意思是________,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4.吟哦讽诵课文第二段文字,力求达到背诵。

画山绣水语文教案(通用17篇)篇十四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1、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2、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揭示课题:师:孩子们,还想跟着老师一起旅游,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吗?还记得,上一次,老师领着大家坐火车去哪了吗?(黄山)我们去看了黄山松,黄山松美不美。孩子们,还想去一个同样很美的地方吗,那里有山有水,想去吗?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领略桂林山水的绝代风姿吧。

2、板书课题——《桂林山水》今天我们学习11课,桂林山水。

3、齐读课题。

4、猜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或者你想知道什么?师:带着我们的问题快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桌互考生字词。

2、检测生字词。同学们,这些字,你都认识吗?咱们开火车读一读吧。

扩纹笋兀蒙筏。

3、指导书写。炼字中间部分,不要出头。

4、一字组两词领读。

5、读词语漓江翡翠泰山波澜壮阔水平如今红叶似火奇峰罗列怪石嶙峋。

对于怪石嶙峋这个词你是怎样理解的?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6、请孩子们快速浏览课文,告诉大家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1、这篇课文写了桂林山水的美,那桂林的山,桂林的水到底有多美呢?我们的小木船马上就要来到漓江了。。

2、学习第1自然段。

请同学们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桂林山水甲天下)【甲天下】甲字什么意思?天下第一。这桂林山水真的如此美吗,堪称天下第一?那就让我们坐上小木船,赶紧欣赏一下吧。

3、学习第2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请用横线画下来,自己再读一读。

【静清绿】静清绿。

出对比句: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你觉得这样写好,还是文中这样写好?(文中)描写景物时,要写具体,生动形象。你能仿造句子,再说一句吗?教室真静啊,静得。校园里的花真美啊,美得。真啊,。

奇:奇什么意思?奇特,样子很少见。奇在哪?你能画一画吗?老师和大家一起画行吗?老师画的好不好?不是老师画得好,是真的有这样的山,是桂林的山真的很奇,很美。

秀:还要什么特点?美不美,自己试着读一读,然后把他读给你想读给的人,老师或同学?

险: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是人栽倒下来,还是山栽倒下来。

5、学习第4自然段。播放音乐。师朗诵:这样的山围绕……【画中游】此刻,你心情怎么样,你想说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同学们的收获真多,这是一节愉快之旅。

四、总结升华。俗话说,学以致用,这样一篇精彩的文章,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太多,第一点: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先总起全文“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分别介绍桂林的山和水,最后总结桂林山水相依,互为辉映,而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第二:在描写景物时,要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这篇文章抓住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并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具体,生动,形象,将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展现在我们眼前,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木船划远了,大家心中充满了不舍之情,我相信这是一段美妙的学习之旅,在你心中一定有一幅长长的桂林画卷,就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也愿同学们能有一次真正的山水之旅,感受祖国大好河山带给我们的美感。

五、作业布置,能力提升。

收集更多关于桂林山水的诗歌或歌曲或地理知识。

六、板书。

桂甲天下。

林漓江水:静清绿喜爱山。

水桂林山:奇秀险画中游。

赞美。

画山绣水语文教案(通用17篇)篇十五

1、学习本文语言清晰、绚丽、凝练。

2、学习精巧的艺术结构。

1、重点:在赏景中受教育。

2、难点:散文中创造的诗的意境。

二教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杨朔(1913~1968),我国现代作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写过不少通讯、中短篇小说,并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代表作还有《雪浪花》、《樱花雨》、《海市》、《茶花赋》等,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理清结构。

讨论并归纳:

全文分三段:第一段(1—2)写赞美桂林山水人间少有。

第二段(3———16)写桂林山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智慧的想象。

第三段(17)写桂林山水在新生活里将会被想象、创造出新的神话。

三、分析并提问:

作者漓江游主要写了什么景象?

从全文结构看,杨朔很讲究艺术结构,他采用了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于云遮雾障中间峰回路转、层层叠叠,变化多端,显得缜密精巧,引人入胜,同时他又善于运用虚实、隐现、抑扬、张弛等艺术辩证法,对各种材料进行剪裁、缝合、布局和组织文章的波澜。

四、朗读课文(同学分段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五、小结:

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全面感受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全文以“我”对桂林山水的总感觉为线索,巧妙承转穿插,感情跌宕,层次井然,融画意、诗情、哲理为一体。课后要多朗读,把握文章感情基调,深入挖掘文章深层含义。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3、课后练习题。

一、分析课文语言。

[这段文字概括写出了漓江的山水。用“瞧瞧那漓水”和“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句式突出了漓江山水令人怜爱,使人目不暇接的特点。这样写语言简洁生动,又突出了重点。作者还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漓水绿得令人陶醉,用香醇的美酒比喻很有新意。作者用“有的……有的……”的拟人句把静态的山写得动了起来。“像大象在江边饮水”、“像天马腾空欲飞”写出了怪石奇峰令人产生无穷的想象。最后一句是承上启下句,漓江水引无数诗人画师的赞誉,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引发人们思考,但谁又能描绘得那山水之精髓?引出下文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探究。

2、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

3、“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漓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黑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这种梦境往往要被顽皮的鱼鹰搅破。”

4、不管是谁,心胸里都贮藏着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的一股暗水,只要戳个小洞,就要喷溅出来。

二、小结。

问:全文介绍了有关漓江的四个神话传说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

[“父子岩”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寡妇桥”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品德。

“望夫石”“新娘岩”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的不幸命运。

杨朔散文十分讲究艺术构思,本文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词隐烛幽,见微知著,具有诗的视角和诗的容量,作者借景抒情,创造出诗的象征比附的境界。文中对各种材料进行剪裁、缝合、布局和组织文章的波澜。

三、朗读课文,背诵第二段。

四、作业:完成练习册作业。

授后小记:

1、也可以寻找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给学生展示。

2、作者为何要在写山水之中引入许多传说,这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文的景观。

画山绣水语文教案(通用17篇)篇十六

教学内容。

本文描绘了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的美,表现了作者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2.欣赏祖国山河的优美、懂得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难点1.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教学突破。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

4.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5.等学生回答完后,出示板书:褒贬,攒聚,玲珑剔透,恍惚,圩子,袅袅,黑黝黝。点名让两三位学生注音或解释。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2.巡视课堂,等学生渎完课文后,提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

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4.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5.巡视课堂,不时给以指导。并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6.鼓励学生:大家做得很好。最后归纳出: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7.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让学生一齐回答,并指出这篇课文结构的严密。

8.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三、朗读小结。

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几位学生朗读,每位学生读l一2段。

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

3.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2课时)。

一、诵读课文。进入新课。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

3.同学们做得很好,大家读书的时候都非常用心。我们接下来就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来讨论交流。

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然后指出:在作者所见到的景色中,也有重点,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重点写,但是也只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3.讲解:从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杨朔的散文工于构思。他在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请大家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5.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思考两者是怎样结合起来的。提示: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叙述出来的,边欣赏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

6.指出本文的写作意图: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三、总结全文。

2.让学生交流学习感想。

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一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优美散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到了_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

作者邮箱:

画山绣水语文教案(通用17篇)篇十七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课文的学习中感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

1、2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

3、对照课文观察图,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手法。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

1、出示书中插图。

2、播放《桂林山水》图片。

3、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谈谈感受。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2、重点体会“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提示:这里的“都”字,道出了桂林山水在人们心中的位置。那么,桂林山水是不是人人赞美呢?还要我们在亲身感受后才能得出结论。“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本段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在文中起了总起的作用。)。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漓江水的特点,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3、交流讨论。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感觉)。

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视觉)。

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想象)。

板书:

3、体会词语和句子。

出示:“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是什么句?说说“无瑕、翡翠”的意思。

(这是比喻句,从色彩和质地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美。无瑕:没有一点斑点,非常纯净;翡翠:一种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美来,读出对漓江水喜爱赞美之情。

5、检查朗读,注意指导“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中“啊”的正确读法。

(四)作业:

1、背诵第。

一、二自然段。

2、朗读第。

三、四自然段。

教学目标:

1、学习第。

三、四自然段,了解桂林山的特点。

2、背诵全文。

3、检查生字、新词。

4、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结合课文解释: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拔: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罗列:排列。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危:高,兀: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板书。

4、小结: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抓特点。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预习。

(四)指导背诵。

1、朗读练习。

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有感情。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背诵全文。板书设计: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的水:静、清、绿。

桂林的山:奇、秀、险。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组工作总结(优质19篇)

    月工作总结是一个自我激励和激励他人的机会,通过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对大家有

    王二小说课稿(实用18篇)

    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评估。下面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分享的教案模板范文,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本课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

    我是小小魔术师小学(实用24篇)

    优秀作文的文笔流畅,逻辑清晰,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跟随思路。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灵感。早上第一节语文课时,柳老师拿着满满的一杯水和几

    我的外婆我的外婆初三(通用22篇)

    优秀作文是一篇能够引人入胜,内容充实,结构完整的文章。这些优秀作文的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有一个“时髦”的外婆,可她的外表一点也

    初中升国旗的演讲稿(通用21篇)

    演讲稿是一种重要的口头表达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地传达信息和触动听众的情感。在以下的演讲稿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不同主题和风格的演讲,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五年级组年终工作总结(汇总18篇)

    月工作总结是我们对自己负责、对工作负责的表现,也是对工作同事和上级的一种交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共同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和能力。

    小班美术吃的教案(实用19篇)

    小班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具资源,营造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小班教案,供大家参考。1、初步学习撕、贴的技能,对色彩的兴趣。2

    国旗下现在就去做讲话的演讲稿(通用18篇)

    国旗下,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国旗下我们团结一心,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相信大家都记得北大的那个美女主持人李师师吧,李

    前台酒店年终总结(通用17篇)

    年终总结是对过去一年的工作、学习、生活等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重要方式。最后,小编祝愿大家能够在写年终总结时,得到满意的成果。回顾这个的工作,由于是在暑假,可以说

    退合疗申请书(优秀21篇)

    无论是求学、就业还是参加各类竞赛和活动,我们都需要写一份精准、有针对性的申请书。通过阅读更多申请书的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许多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复学申请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