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范文(18篇)

时间:2023-11-16 作者:笔舞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范文(18篇)

教案模板可以促进教师的反思和自我评价,帮助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模板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范文(18篇)篇一

一、教材解析:

《日月潭》是鲁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的一篇主体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描写景物的文章。作者以清晨、中午和雨中这三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清晰,景美情浓,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其中,优美生动的语言,适合学生阅读积累;另外,本课还有要求学生认识的9个生字,要求会写的12个生字,这些生字,大多是学生生活中的常用字。所以,本文难易适度,文质兼美,适合此年龄段的学生学习。

二、方法简述:

1、注重积累,综合提高。

新课标明确提出“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本节课,我让学生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词语和句段,体会语言的魅力。

2、随文识字提高认读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即达到了识字教学的要求,这里所说的语言环境,包括含有生字的词语、句子、段落或短文。”所谓“语境识字”就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语境条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轻轻松松识字,快快乐乐写字。

如:我将文中要求会认的生字“隐”“筑”“茂”“境”等随文识字。这种在语境中识字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语言环境,通过多种方式感知含有生字的词语、句子、段落或短文。学生在认读生字时,生字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再配上背景中出示的日月潭风光的图片,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与生字的亲切感,激发了学生认读生字的兴趣,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结合语言环境,学生既知字音、认字形,又能借助语言环境解字义、明用法,提高了识字的效率,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运用多种方法巧记字形。

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一年半的学习,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记字的规律,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梳理和归纳多样的识字方法,并引导学生尝试多种方法识字记形。在教学设计时,我预设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熟字加偏旁”和“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忆“环”的字形,并通过“熟字换偏旁”的方法将“绕”“烧”“浇”“晓”等形近字进行了分辨,学生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性地用有趣的字谜“森林里藏着旧城堡”来识记生字“茂”,既富童趣,又生动形象,直观易记,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最后,让学生将课文句子中含有生字的词语进行替换,借助语言环境,引导学生用生字组成词语,进一步理解了词语中的字义。

三、目标定位。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编写意图以该学段学生特点,我将课时目标确定为:

1、认识生字;理解“群山环绕”“树木茂盛”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3、理解描写日月潭景色的句子,想象、体会那里的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课时教学目标清晰明了,让教师教有方向,学生也能学有所获。

四、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突破难点。我们都知道,一说“上课”,学生就进入了严肃、拘谨的状态,学习起来就“有板有眼”了。我课前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图片使孩子们放松身心,自然进入一种聊天状态,也为我们的“无痕教学”打下基础。

2、检查预习环节,我设计时采用多种方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有效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3、随文识字环节意在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让学生轻松快乐识字,在前面的方法简述中我也提到。

4、交流是检查学生与文本对话阶段性成果的一种方式,也是生生互动的主要方式。在师生的交流反馈中,学生会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自主阅读的乐趣。所以我设计了课堂练习的环节。同时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5、品读积累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落实情感目标,熟读成诵的过程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6、写字仍是本学段课堂教学的重点,指导学生观察、书写、评价的过程使学生养成养好的书写习惯。

7、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图文并茂,即展示了学生的质疑(本课学习内容),又通过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知道日月潭的位置。总之,板面设计简洁、直观、内容丰富。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范文(18篇)篇二

学校: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实验小学。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6页-第78页。

【教材分析】。

学生在本学期已经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和“小数乘除法”的知识,本节课是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它是以“奥运会”为主题,引导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本课分两个课时,根据教材的难易度分析,我估计学生最熟悉的运动员是刘翔,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因此,我把教材适当调整。在本课我以“刘翔夺得世界冠军”为主题作为第一课时,充分地利用有关素材,开展数学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奥运会知识,体验学习乐趣,总结学习方法,学生从而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全情投入,体验奥运文化内涵,发现奥运会特有的数学价值,渗透爱国教育,教育学生从小积极强身健体。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知识解决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数学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灵活解决问题和位置的猜测。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第28届奥运会有关的数据,110米跨栏决赛的实况录像,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第28届奥运会比赛的数据,和有关运动员信息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特色。

抓住“激情奥运”这一个主题,创设情境,以情导航,引导学生参与算一算、猜一猜、论一论等教学活动。

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五让”的特色:

(1)书本让学生自学;(2)问题让学生提出;

(3)规律让学生发现;(4)疑难让学生研讨;

(5)评价让学生参与。

以上的“五让”,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本课是综合练习课的特点。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二)演示导练,综合应用;

(三)合作探究,提高能力;(四)憧憬未来,迈向;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录像,教师激情引入:中国奥运健儿在世界赛场奋斗拼搏的画面。

“同学们,在的雅典奥运会,我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当五星红旗在奥运的赛场上徐徐升起,当嘹亮的国歌声在你耳边响起,作为一名中国人你们激动吗…”

回贴是一种美德,哪怕仅仅是一句“谢谢”,也是对大家的鼓励。

青青荷叶。

管理员。

uid11228。

精华2。

积分9093。

帖子1070。

威望67点。

金钱7351元。

阅读权限255。

注册-1-17。

状态离线#2发表于-5-204:51资料短消息加为好友。

引导学生围绕“奥运”充分抒发自己的所见所感。(这里预计课堂的气氛会热烈起来。)。

2、出示课本20雅典奥运奖牌榜(略)。

让学生思考,从这个奖牌榜中,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再出示新中国在1984年第一次参加第二十三届奥运会的成绩:(略)。

引导学生再观察讨论,进行对比,并让学生说出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两表成绩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渗透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开展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接着引出本课的课题:激情奥运(板书)。

(二)演示导练,综合应用。

(教师引入和放录像:年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决赛的录像。)。

1、综合应用,提升基础。

(1)出示书本的表格,计算:前三名运动员的成绩分别相差多少秒?

这一练习是两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学生应该不难算出。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答。然后小组互评,得出:

小结:“同学们!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2)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会再次提问学生,看谁答得又对又快(出示课件):“奥运110米栏的纪录是12.95秒,你们知道,刘翔破了奥运纪录吗?”“刘翔的时间比奥运纪录缩短了多少秒呢?”

(3)看谁判断最准确。

出示书本第二个问题:(出示课件)。

“下面的两幅图,哪幅是男子110米栏决赛的冲刺画面?你们有什么方法能准确判断,为什么?”

这一道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实际数据去判断。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尚浅,我估计不少学生会猜错。这时,我会引导学生把第1小题表格中的数据与两幅图联系起来,进行对比、推理和判断,我是这样引导的:

“同学们,从上表的数据可以得知:第一名刘翔比第二名特拉梅尔快了0.27秒,而第二名比第三名只快了0.02秒,那么相差时间的多少与实际相差的距离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会展开争论,达成共识:原来相差的时间越少,相差的距离就越短;相差的时间越多,相差的距离就越长。)。

依照以上的引导,学生会推导出第二幅画才是正确的冲刺画面,最后我播放刘翔在奥运会决赛的冲刺画面进行验证,并且表扬判断准确的同学,以及进行小组评价。(小组评价)。

2、加深情感,巩固提高。

(130+172.5+2.5)=305(千克)。

回贴是一种美德,哪怕仅仅是一句“谢谢”,也是对大家的鼓励。

青青荷叶。

管理员。

uid11228。

精华2。

积分9093。

帖子1070。

威望67点。

金钱7351元。

阅读权限255。

注册2006-1-17。

状态离线#3发表于2007-5-204:51资料短消息加为好友。

(3)在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比赛中,刘翔由预赛到决赛四次的比赛成绩分别如下:

比赛日期赛程成绩(秒)

问:刘翔四次比赛的平均成绩是多少秒?(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3.27+13.26+13.18+12.91)÷4≈13.16(秒)。

【设计意图】前两道题计算的难度稍为增加,分别是有关举重冠军唐功红和跳水冠军彭勃的题目,主要巩固应用小数加减法。第三道题是刘翔由预赛到决赛四次的比赛成绩,既让学生了解刘翔在比赛的情况,又进行小数除法的计算练习,为深入开展本专题练习作好铺垫。在教法上,我会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练习,再进行简单的评说,对全对的同学我会及时表扬和鼓励,展开小组评价。

3、活学活用,提升能力。

播放刘翔取得世界冠军时,记者访问他的片断。教师结合片断中刘翔感慨的话,再激情引导,更加激发学生对刘翔的敬爱,对学习的热情。

练习第78页的第四题的图:“已知第1栏至第10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求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图略)。

这道题有两个意图:第一是考查学生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方法;第二是让学生明白十个栏架之间共有几个间隔。我会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进行汇报。

我估计个别学生可能会这样出现这样的错误:【课件显示:(110-13.72-14.02)÷10=8.226(米)】。不少学生会认为从第一栏到第十栏有十个间隔,所以会除以十。这时,我会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一格一格地数出来。原来:第一栏到第十栏是有九个间隔距离,正确的应该除以9。

(2)为了检查学生的巩固情况,我还设计了以下的两道练习题:

a、女子100米跨栏,从起点至第一栏的距离是13米,第一栏到第十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相等,第十栏到终点的距离是10.5米,求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图略)。

【设计意图】以上的专题练习,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会灵活运用,而且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我的教法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计算、观察、猜测、验证、交流与评价等数学活动,学得深透,练得扎实,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将得到不同的提高。

(三)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开展小组学习,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根据学生课前搜集的数据,自由提出问题,自主学习。例如,我估计学生可能会搜集到类似的数据:

男子双杠决赛前三名成绩。

国籍日本乌克兰中国。

运动员富田洋之贡查罗夫李小鹏。

成绩9.775分9.787分9.762分。

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在小组中解答。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憧憬未来,迈向2008。

教师激情引入:“千年文明史,百世奥运情。同学们!当你们看到屏幕上闪烁的倒计时,听到这催人奋进的奥林匹克进行曲,你们有没有想到的北京奥运会呢?……”

出示北京奥运会倒计时动画和中国参加历届奥运会的统计图(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进行对。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范文(18篇)篇三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下面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找次品》,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这五个方面谈一下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用到天平,在以往学习等式的性质等知识时,学生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能力目标: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情感目标: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脱离实物,借助纸笔帮助分析“找次品”的问题。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3瓶钙片圆形纸片试验记录单。

四、教法和学法。

1.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所以这节课我主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活动完成后再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

2.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五、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设计着力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操作——推理——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口算。

口算是我们每节数学课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之一,由于这节课容量较大,所以我只设计了12道比较简单的口算题,1分钟之内做对10道便是百分,多做一道加10分,这样就是想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提高。

(二)、创设情境。

我想通过身边的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我设计了帮助王阿姨找出次品的教学情境,并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然后出示图片,次品就在81瓶钙片中,至少几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以及华罗庚老先生的一段话,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一种数学的学习方法,那就是化繁为简的方法。

(三)、建立模型。

由于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我想分两步进行突破。

1、难点转化,降低教学起点。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按照例题,本课的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3个次品找到次品,能较顺利地完成初步的逻辑推理。这样,在后面的5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另外,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这里当学生说完称法以及课件同步演示之后,我在黑板上板书出了这种图示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为后面学生利用图示法做好铺垫。

2、层层推进突破重、难点。

教材在编排结构上注重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强调数学思维的一般过程,着力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所以,在让孩子们在3个里面找出次品后,加深难度,出示图片,在5瓶钙片中找出这瓶次品,至少几次就能保证找出来?但是,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此外,教科书在分析方法的编排上还很重视“数学化”,即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分析模式。当加深到从9个中找次品时,我们不仅要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还要在学生罗列出个中解决方案之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好?从而渗透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然后我又让学生将这种分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除法联系起来,还可以用除法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更为简便,也更容易理解。

那平均分时候是这样,不平均分的情况又是怎样呢?紧接着,我又出示图片,次品在8瓶里面,怎么找?类比迁移,自主探究。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说出当待测物品不能平均分的时候,要使多的一份比少的一份相差1是最优化的策略。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完全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四)、解释应用。

找到优化方法之后,根据课的伊始,华罗庚爷爷教给我们的数学学习方法,在简单的的实例中找出规律后再去解决81瓶中找次品这样比较复杂的问题。从而也做到了首尾呼应。

那么整个教学过程我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学生通过合作,寻求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操作——推理——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范文(18篇)篇四

1.要使学生明确圆面积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2.通过学生操作,发现推导圆面积的公式。

3.结合知识的教学,渗透转化极限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圆面积概念的建立,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教学难点:转化和极限两种数学思想的渗透。

【教学设计】。

考虑到本节课是几何前后知识的重要纽带,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学生的年龄特点,导致抽象逻辑思维较差,还是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所以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课使用多媒体,设计时主要想突破以下几个问题:

一.明确概念:

圆的面积是在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周长和面积是圆的两个基本概念,学生必须明确区分。首先利用课件演示画圆,让学生直观感知,画圆留下的轨迹是条封闭的曲线。其次,演示填充颜色,并分离,让学生给它们分别起个名字,红色封闭的曲线长度是圆的周长,蓝色的是曲线围成的圆面,它的大小叫圆的面积。通过比较鉴别,并结合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摸一摸手中圆形纸片的面积和周长,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从而顺利揭题《圆的面积》。

二.以旧促新。

明确了概念,认识圆的面积之后,自然是想到该如何计算图的面积?公式是什么?怎么发现和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这些都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系列现实的问题。此时的学生可能一片茫然,也可能会有惊人的发现,不管怎样都要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设想,说出他们预设的方案?你打算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映随机处理,估计大部分学生会不得要领,即使知道,也可以让大家共同经历一下公式的发现之路。此时,由于学生的年龄小,不能和以前的平面图形建立联系,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让学生迅速回忆,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为新知的“再创造”做好知识的准备。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范文(18篇)篇五

3、学生汇报,反馈交流。

(1)不能:正五边形,正八边形。

你是怎样判断出正五边形、正八边形不能密铺的?(总有空隙)。

(课件)。

(2)能密铺的图形:正三角形,正六边形。

a正三角形:为什么能密铺?

(从转化的角度思考;学生还可能会从角去思考,围一个点成周角,可以密铺;从定义出发去判断)。

b正六边形:

那正六边形是这样吗?一起来看一看。

4、小结:只用一种完全一样的图形进行密铺,都可以是什么图形?

(二)探索任意三边形、四边形密铺的情况:

1、过渡:除了正三角形,还有什么三角形?

四边形中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还有什么四边形?(梯形)。

2、猜一猜:这些图形能密铺吗?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3、验证。先读要求,拿出第二个信封。

(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任意梯形)。

4、反馈:主要转化的方法。

5、总结:只要是三角形、四边形、正六边形都能密铺。

(三)两种图形的密铺:

1、正八边形、正五边形呢?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延伸课堂,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在学生争论后进行小结)。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时候是用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图形进行密铺。

课件展示:正五边形和菱形、正八边形和正方形、多种图形密铺。

三、综合运用欣赏与设计。

1、密铺的历史背景。

16――数学家奇柏,第一个利用正多边形铺嵌平面。

1891年――苏联物理学家费德洛夫发现了十七种不同的铺嵌平面的对称图案。

1924年――数学家波利亚和尼格利重新发现这个事实。

最富趣味的是荷兰艺术家埃舍尔,他到西班牙旅行参观时,对一种名为阿罕拉的建筑物有很深的印象,这是一种十三世纪皇宫建筑物,其墙身、地板和天花板由摩尔人建造,而且铺了种类繁多、美仑美奂的马赛克图案。escher用数日的时间复制了这些图案,并得到了启发,创造了各种并不局限于几何图案的密铺图案,这些图案包括人、青蛙、鱼、鸟、蜥蜴,甚至是他凭空想象的物体。他创作的艺术作品,结合数学与艺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让人对数学产生了另一种看法。

欣赏埃舍尔的艺术世界:

2、动手创作。(小小设计师)。

看了大艺术家的作品,你现在是不是也有了创作的冲动?

下面,请你选一种或几种完全一样的图形进行密铺,可以自己设计颜色,比一比,谁的设计更美观、更新颖。

(交流,展示)。

四、总结:谈收获体会。

我们今天只是研究了一些规则图形的简单的密铺。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密铺现象。同学们可以到生活中去观察,也可以上网浏览。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范文(18篇)篇六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餐饮服务与宴会管理》课程中的第四章节的“西餐礼仪”。此课程,我将从说课程、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五个部分介绍。

《餐饮服务与宴会管理》是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通过实际的模拟和训练,能够使学生掌握酒店餐饮服务的基本操作和餐饮部门基层的管理技能。

其中酒店餐饮服务的基本操作技能具体包括托盘、餐巾折花、摆台、斟酒等,餐饮部门基层的管理技能具体包括菜单的设计与制作、原料的采购规格书制作与库存报表填写等。

二、说教材。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发展,中国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参加正式宴会还是朋友间聚餐,吃西餐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西餐的礼仪与中餐礼仪有着很大区别,相对于中餐,西餐有很多的繁文缛节,为尊重对方体现修养,使其言谈举止与西餐桌上的谈话气氛相吻合,增加学生的认知能力,所以在这门课程中加入了西餐礼仪。

1、说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餐具并掌握餐具的使用方法;

了解餐巾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学会喝汤,吃牛排、面包的方法。

(2)能力目标。

能掌握餐具的使用方法;能在不同情况下正确使用餐巾;能用西餐餐具正确地食用西餐。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庄重、优雅的行为举止,提升个人素质,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不同情况下餐巾摆放的方法,用西餐餐具正确地食用西餐。

(2)教学难点:用西餐餐具正确地食用西餐。

三、说教学方法。

学生具备的知识水平不同,教学中应以简单明了的例子为主,大部分学生以前对西餐没有认知,因此在教学时补充了视频内容,使学生对西餐的认识更直观形象。为了实现本课时教学目标,我选择采用的教法是:多媒体现场直观教学,通过案例分析、直观教学、理论精讲、拓展延伸等方法相结合,重视学生的直观性和参与性,来完成教学任务。

学法是通过分组讨论、直观演示、总结反思的方法,提高学生对礼仪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以后的西餐用餐中,能有庄重、优雅的`行为举止,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以上的设计将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体现。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以下4个教学环节:

1.引入新课。

2.案例分析(时间:2分钟)(时间:5分钟)。

通过案例,我将整堂课的知识点概括其中,以错误的案例展示,引导学生要学习正确的西餐礼仪。

3.讲授新课(时间2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安排中,我将案例中的知识点概括为入座的礼仪、餐具的摆放与使用、餐巾的使用、用餐的礼仪四部分,通过新课的讲解来解决案例中错误的礼仪。

4.课堂小结(时间10分钟)。

学习完新课后,我会进行归纳小结,然后将案例分析再次展示,让学生对案例中错误的知识点进行纠正。这样做可以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还可以巩固整堂课的知识点。

五、说课后反思。

在引课时,我以案例进入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有效突破重点难点时,只能通过视频直观演示和模拟训练,缺少真实性。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范文(18篇)篇七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

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学生自评。

教法、学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操作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题卡、学生自备学习小棒。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大胆猜想。

本节课我首先,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教材上的“参观博物馆”的主体图,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学生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从主题图中获取信息和发现图中的问题“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根据从图中获取的信息(每个班前面都有的人数)中研究并猜想出解决方案。“合乘”学生会根据已有的认知基础,提出用加法,提出两种解决方案,对于学生提出的方案,我会及时地肯定和赞扬,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样设计本环节,把学生将要掌握的新知识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多媒体手段、大胆猜想等形式,既创设了理想的教学情境,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谓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是现代基础教育改革的亮点之一,学生只有参与到实际的实践活动当中,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这也是新课标强调联系学生实践的主旨所在。因此,我就引导大家:“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好不好?”“如果班和班合乘一辆车,车上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学生能很快列出加法算式:35+2,我就紧接着问:“这个算式,你会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呢?请大家各自动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学生就会采用过去的数小棒或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根据学生的完成度,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法及时让学生汇报、交流,可能有一根一根地数,也可能一捆一捆地数,还有列竖式的等。我再问:“那么哪种方法又快又准确呢?”学生会感觉数小棒较慢一些,“那么列竖式是怎样列的,要注意哪些,又怎样计算的呢?”结合以前一捆加一捆的方法,引导出数位要对齐。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归纳出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再加以板书,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因为课堂上,教师的必要引导是十分重要的,有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才不至于盲目,有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才更有意义。在学生生动而丰富的操作中,运用“转化”的思想,学生通过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一切不仅仅是列竖式计算的过程这一知识的需要,而且也是探究型学习方式的需要。

三、时间运用,发展能力。

由于前两个流程已用去20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了保证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我将例题下面的“做一做”用题卡呈现给学生,并将学生分成三人小组,在小组间进行竞赛,并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间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同时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运用了计算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独立思考,巩固新制。

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练习二第1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可以检验本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得以应用,方法得以提炼,凸现了练习的深度,也培养了学生的“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范文(18篇)篇八

有余数的除法,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求商,要用竖式计算,但对于竖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及具体写法学生较难理解。总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针对这一状况,我的。

教学。

目标确定为:

1、通过摆一摆,分一分,以及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来理解“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2、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书写格式,能进行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性的应用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及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知道什么是“余数”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我主要通过游戏“猜猜看”。(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在纸上依次画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圈,比一比谁画得多,画好后,将自己画的个数数出来写在张上,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你所画的最后一个的颜色。)这个游戏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小朋友们学完了这节课,也能和老师一样能猜出圆圈的颜色了。

2、感受新知,探究新知。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来感受“余数”。

(1)让学生来分一分桔子。6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7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

在分好后说一说,两次分有什么不同?学生会说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一个剩下。这就让学生初步感知余数的概念,触及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

(2)将11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设问:如果每人分2个,剩下5个,可以这样分吗?这时就有学生会回答,5个还能再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1个,还剩下2个,这时老师追问:2个还能再分吗?学生会回答,不能分了。通过这个坏节,让学生有了“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3)老师手中有10颗五角星,要奖励给今天表现最好的4位同学,应该怎么分啊?谁来帮助老师来分呢?让多个学生上来分一分,老师对他们分的结果给予评价,让学生更深刻地明确“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

3、用数学方法表示。对前面分的结果用数学方法表示出来,再翻开书本50页,参照例题,来自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竖式的写法。教师在学生写完后给予简单点评并说明各部分的意义。我认为这部分学生在前面学习了除法竖式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自学。

接下去通过评价性的活动,看看小动物们做对了吗?出示三个竖式,来比较,观察除数和余数的关系,会发现其中一个小动物粗心大意做错了,余数比除数大了,还能再分。这一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不能再分的才是余数,也就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练习巩固新知。通过直观的练习,40÷7,26÷6,让两位学生上来板演,别的学生下面做。做完后集体讲评。这一环节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并可以根据学生的错误来巩固试商的方法,其实明确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试商也是不成问题的了。

5、回到游戏“猜猜看”。这时候学生有种跃跃欲试的心理,通过学习这节课的知识,来想一想,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说出圆圈的颜色的,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试试呢?这时师生共同来探讨这一方法,从而掀起课堂上的一个小高潮。在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找到方法后,让学生来猜一猜。然后设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让学生先来说一说。教师可举一个例子:我们班去春游,要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7人,我们班39个小朋友要用多少条船?这一例子将数学问题引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

让学生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余数”的概念,并提高了自己的思维判断能力。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范文(18篇)篇九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对称》。

首先,来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本单元是在三年级初步学习了轴对称的基础上继续教学轴对称图形,采用对折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继续教学平移,要把简单的图形在方格纸上连续平移两次;继续教学旋转,要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在内容的编排上先教学对称,再教学平移,然后教学旋转。本课一共分三课时,我这节课教的是第一课时。本课的重点在于结合实例,感知轴对称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本课的难点在于空间知觉的建立与培养。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经在三年级初步学习了轴对称图形,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实例,感知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道理。

我来谈谈我对教法、学法的认识,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学法应遵循自主性与差异性的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我来谈谈我对教学程序的预设,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并分为如下的五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首先向学生们提出疑问,老师说“同学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呢?老师要向大家请教几个问题,我们祖国首都的天安门,它是什么图形?具有什么特点?”学生根据三年级所学的知识顺利的回答出来。接着再提问两个差不多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们对过去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与加深,也为了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做好准备工作。其次老师再提问同学们“哪位同学能够给老师举出几个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呢?”引导学生做出回答。继而鼓励同学并教给他们一个表扬的小口诀。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加强复习的强度,让学生更加体会到轴对称图形的样子,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加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被认可,自然而然产生自豪感,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接着我给同学们动手演示,将一张长方型纸一面涂上颜色,然后沿中线对折,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做出回答。(板书:对称图形)这样设计是锻炼学生上课要仔细的学习,不能马虎,给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提问“同学们,刚才哪位同学看到了老师是根据什么折的线,是随便折的吗?我看看谁观察的最仔细。”学生做出回答后,老师给予表扬并且加以明确,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板书:轴对称图形)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们养成凡事都要认真观察的好习惯,表扬学生可以让学生产生对新知的巨大兴趣,引发去探求新知的积极性。老师明确答案是为了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自觉形成一种研究数学问题就应该严密的观念。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首先我让学生们自己去体验一下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用长方形纸折出对称轴并画出来,让学生走上讲台为同学们讲解。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学讲解是让学生也体验一下当老师的感觉,而且在讲解的过程中对知识的认识也会更全面。其次再以正方形为例,折出对称轴,这样可以让同学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再次向学生展示老师剪出的美丽图形,老师说“同学们,我这里有些好看的图案,知道我一共用了多长时间就剪出来了吗?”引发学生的兴趣,为了下一步的教学。老师逐步指导学生也可以剪出如此美妙的图形,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粘到黑板上,表扬同学们都是一群心灵手巧的好孩子。我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想象的空间,动手动脑融为一体,融会贯通,将自己的作品粘到黑板上,可以让学生在心灵上获得很大的满足感,鼓励学生会让学生有一种被重视、被认可的开心。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中我预设了三个层次练习。

第一个层次:动手操作题

62页上的“试一试”,首先让同学们动手119页上的图形,动手折一折,并且提出要求看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如果是的话有几条对称轴?在62页的图上画出来。学生开始动手操作,老师巡视。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同学们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巩固,而且动手实践可以让同学提高兴趣。

第二个层次:抢答题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多叫一些学生,因为机会均等,出现错误,要及时纠正,可以让同学自己来,老师起辅助作用。我这样设计是为了给每一个同学机会,让同学自己纠正错误可以促进同学们之间的友情,懂得互相帮助。

第三个层次:练习题

63页第2道,我采用让学生上讲台为同学们讲解的方式,可以让同学们加深记忆,并且有一种做小主人的感觉。解决第3道题时,我让同学们用语言描述出来,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们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口齿清晰。解决第4道问题时,因为有困难,可以让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锻炼同学们的小组合作精神。

第5道问题当成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回家完成。这样设计是让同学们懂得拓展延伸。

(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我让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并且发言,老师给予奖励。可以叫这节课回答问题比较少的同学。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回顾整节课所学,巩固知识,叫回答问题少的同学来回答是考虑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照顾到每一位同学,鼓励学生更好的进一步的学习。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范文(18篇)篇十

与传统的教材处理不一样,本章在学生经过观察具体集合得到集合的补集的概念后,上升到数学内部,将"补"理解为集合间的一种"运算"。在此基础上,经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和掌握集合之间的另外两种运算—交和并。设计的思路从具体到理论,再回到具体,螺旋上升。集合作为一种数学语言,在后续的学习中是一种重要的工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恰当使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和集合语言来描述相应的数学资料。有了集合的语言,能够更清晰的表达我们的思想。所以,集合是整个数学的基础,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

基于以上的分析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掌握有关集合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能用venn图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掌握两个集合的交集、并集的求法。

2、经过对交集、并集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本事,使学生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3、经过对集合符号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符号表达本事,培养严谨的`学习作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针对以上的分析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一些集合的交集和并集的求法上。而把如何引导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出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作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针对我们师范学校学生的特点,我本着低起点、高要求、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进取性的原则,采用"五环节教学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下头我重点说一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问题情境。

经过实例:学校举办了排球赛,08小教(2)56名同学中有12名同学参赛,之后又举办了田径赛,这个班有20名同学参赛。已知两项都参赛的有6名同学。两项比赛中,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同学没有参加过比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的回答到达这样三个层次:

层次一:发现要求没有参加比赛的人数,首先应当算出参加比赛的人数,并且明白参加比赛的人数是12+20-6,而不是12+20,因为有6人既参加排球赛又参加田径赛。

层次二: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集合的观点再来研究这个问题。先设。

利用venn图来表示集合a,b,c.发现集合a,b的公共部分就是集合c.

层次三:引导学生发现集合c的元素的构成与集合a,b的元素的关系。学生能够发现集合c中的元素是由既参加排球比赛又参加田径比赛的同学构成的,更进一步集合c的元素是由既属于集合a的元素又属于集合b的元素构成的。

经过对三个层次的探究和分析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第二环节:最终抽象、归纳出交集的文字叙述的定义。

定义给出后,让学生利用数学符号语言写出的集合表示。充分体现使用集合语言,能够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的一些资料。

第三环节:经过两个例子巩固定义。

例1是较为简单的不用动笔,同学直接口答即可;例2是必须动笔计算的,并且还要经过数轴辅助解决,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经过这两个例子的解决,使学生不仅仅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体现出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四环节:最终对交集进行再认识,并利用venn图归纳、总结出交集的性质。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只是引导着,学生是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应当准备预案。

第五环节:经过综合性较强的例子进一步巩固定义和性质。

这样的五个环节不仅仅充分研究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为学生和教师的进取活动供给了空间和可能。更印证了低起点、高要求、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进取性的原则。

交集的定义、性质研究清楚之后,并集的定义、性质就顺理成章了,仿照交集的研究方法去研究。这样不仅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并且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

交集、并集的定义、性质研究完了以后,设计"感受理解、思考运用、拓展探究"三个不一样层次的练习题进行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同时要研究到不一样水平,不一样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

小结应先由学生总结,然后教师强调两点:一是交集与并集的区别与联系;二是对本节课进行科学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又要关注它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关注学生数学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的评价,以及在过程中华表现出来的与人合作的态度,表达与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范文(18篇)篇十一

(同学们都拍手称好)。

故事讲完后,由坏狐狸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昨天房子被我推两下就塌了,而今天怎么推也推不塌呢?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深思不解的情况下,教师顺水推舟地引出课题,并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a:三角形的定义。

师:先请同学们拿出数学用具盒打开钉子板,在上面用最快的速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请同学们在图本上画一个三角形;最后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数一数、摸一摸三角板的角和边,并说一说你对三角形的认识。师生总结三角形的定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用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样一来,既打通了数学与生活间的无形屏障,又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欢松的心情投入到学习当中。问题的悬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里主要是回顾学生对三角形原有的认识,起到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同时,教师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b: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先让学生自学书本第81页的内容,并画出三角形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再请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拿出并指着自己的三角板向同伴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c:三角形的高的画法。

请学生自学书本第81页的内容,理解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索尝试画高;然后,教师示范讲解三角形的高的画法;最后出示练习,让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

d:三角形的稳定性。

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三角形,然后质疑:“这些三角形有什么作用呢?”接着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学具,通过对比、推拉三角形与四边形,交流对比结果并归纳出结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鼓励学生学会自学,独立思考,在同伴面前敢于发表意见,与同伴们分享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是在学生已学会了画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自学并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去独立思考、去逐步探索,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并通过练习,使学生对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重难点。

这个环节是根据新课标“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才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理念设计的,主要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师:现在哪位同学可以回答坏狐狸提出的问题呢?

“为什么昨天,我推两下房子就塌了,而今天怎么推也推不动呢?”

1、生活中的三角形。

a:出示挂图,让学生去观察并联系实际举例说说生活中的三角形,再说说它们的用处。

2、辅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的1、2、

第1题,说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名称,并各画出一条高。

第2题,围篱笆。“哪种方法更牢固,为什么?”一个问题,既打开了学生心中的疑惑,又达到了一个前呼后应的效果。将生活实际与一种情景联系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事物。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三角形的特性,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生活化”的理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这些有序而多样的练习,既巩固了学生学过的知识,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推理的能力,有趣的数学在学生们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

3、发挥想象,巧摆七巧板。

b:小组合作,摆出七巧板,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用不同的图形拼出一幅图,再进行小组评比。

师:今节课你掌握了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谈收获,评价得失。

创设情景可以渲染学习的气氛,也可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小组合作学习既体现了团队的精神也使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让学生在组内谈收获、评得失,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范文(18篇)篇十二

我说课的内容是湖南省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新教材基础模块第一册第一章《集合》中的第三节“集合的运算”的第三课时—————补集,下面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集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工具,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是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之上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并能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之间进行转换,体会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内容的简洁性、准确性,发展运用集合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内容以及现代科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章节计划教学时间10课时,已完成教学6课时,已掌握集合、子集、真子集、空集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等),会进行集合的交、并运算,初步会用韦恩图和数轴等来解答集合问题。

对于本课时内容,大纲要求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全集的含义,理解在给定的集合的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能使用韦恩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和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教材通过在有理数范围和实数范围内的解的情况,引入全集的概念,然后用三种形式对补集的概念进行描述,这是教材的主体。接着通过三道例题介绍了补集的求法,其中第三个例题综合训练了集合的交、并、补运算,并且让学生了解“对偶律”。

教学目标的确定,考虑了以下几点:

(1)通过前面的子集、真子集的概念的学习和求交、并运算的学习,暴露出职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薄弱之处:对抽象概念理解不透,不会复述概念;对不等式内容的学习有畏难情绪,甚至不能正确用数轴表示交、并运算等。所以本堂课重视概念的教学,要求学生能识记补集的定义。

(2)本堂课重点训练学生运用韦恩图和数轴,紧紧抓住集合运算的两个重要工具。

(3)学会方法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本节课着眼于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与方法的掌握。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现实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层面:了解全集的定义,知道全集是一个相对概念;记住补集的的定义,会用三种形式叙述补集的概念;会进行求补集的运算。

(3)方法层面:学会用韦恩图和数轴等工具进行集合的运算,领会数形结合思想。通过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让学生体会(数学)问题从抽象到形象的转化过程,体会数学之美,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本节重点是求给定子集的补集,运用和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难点是:全集与补集概念的理解。

如何克服难点呢?其一,抓住全集与补集概念中的关键字眼,举实例说明;其二,利用数轴与韦恩图,充分结合图象来理解全集的概念与补集的性质。

本堂课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老师加以适当的引导与个别辅导,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总结。

开放式课堂教学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的封闭式过程。创新的教育价值观认为,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动力,从而主动寻求和发现新的问题。开放式教学就是依认识规律理顺“过程”与“结论”的关系,恢复“过程”的应有地位。如突破“补集的的概念”这一难点,我设计让学生对照教材了解概念,闭上课本识记概念,走上讲台叙述概念,小组互相提问概念,由浅入深,扎实掌握补集的概念,又训练了学生自学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了各小组之间竞争学习意识,调动了学生,活跃了课堂。

学生对概念的学习由看书自学到识记,到复述,对求补集运算的学习由仿做到应用,到提高,通过这一过程的训练,掌握了概念学习和解题学习的一般方法,领会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为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便于学生回顾与小结,我制作了四张灯片,第1张是全集的性质,第2张是补集的概念(图表形式),第3张是补集的性质,第4张是交、并、补综合运算的习题。我还利用自制教具辅助补集运算的讲解,这样能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方法。在进行课时小结时,学生能很清楚地明白这个课时的两大学习目标,从而逐步学会数学学习的归纳总结。

本节课设计六个教学程序:练习回顾、自学讨论、交流提升、巩固练习、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练习回顾设计了两道求交、并运算的习题,集合描述方法分别是列举法和描述法,运用工具分别是韦恩图和数轴,目的是检测和巩固交、并运算,为本课时中交、并、补综合运算奠基,再则发现两道题不同之处,由此引入全集的概念,引入贴切,过渡自然。

自学讨论设计了5个小问题,分别采用了填空、图表、解答等形式,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全集与补集的概念的学习,初步掌握求补集运算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间互相提问学习,突破概念学习这一难点。

交流提升是课堂重点,我设计了一个习题其中有4个小题,与课本上例题3相对应,但略有变化,使学生在自学例题的基础上能够仿做,以达到熟练进行求补集运算,能进行集合的交、并、补综合运算这一目的。仿做,既仿解题方法,又仿解题格式,老师在课堂巡视的过程中要注意到这一点。学生的学习可能会出现麻烦,因为它是集合的交、并、补的综合运算题,老师可以对个别基础不好的同学加以辅导,也可以鼓励各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进步。老师在帮助学生小结时,要提醒学生重视韦恩图的运用,在小结对偶律时,要帮助学生发现数学公式的对偶美,以后在学习命题中的“且或非”和事件中的“和积对立”那些概念时,还会接触到这种对偶美。

巩固练习设计3道习题,对本堂课求补集运算的三种题型进行巩固和检测。

拓展延伸设计了一个习题,与中小学奥赛题有点类似,是求补集运算的提高,是数形结合的升华,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激发小组间的竞争意识,能很好地训练数学思维。

布置作业为学生课外学习巩固安排了3个习题,对求补集运算的三种形式进行训练。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相信学生能从中有所体会,对后续内容的学习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会有一定的帮助。希望很久以后留在学生记忆中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方法与思想,是学习的习惯和热情,这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结果。

谢谢。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范文(18篇)篇十三

说活动意图:

带着亲近和喜爱大自然的情感开展了此次数学《找到的春天》的活动。数学活动比较抽象,枯燥,幼儿难以理解和运用的。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神奇的同时逐步地愿意亲近数学喜爱数学。用多种途径学习感知和体验数学。找到数学知识与幼儿生活经验的结合点,有效地促进幼儿对数学的探索兴趣和认知发展。

说活动目标:

1、在看看、说说、做做中,尝试数一数呈封闭状排列的物体。

2、从不同的现象中把握春天的季节特征。

3、发展幼儿观察能力及思维抽象概括能力。

说活动重难点:

尝试数一数呈封闭状排列的物体。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操作材料包。

说活动过程:

一、再现情景:(ppt1―ppt3)。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都在寻找春天,那请你告诉大家你找到了哪些春天的朋友?

教师根据幼儿说的进行小结归类:

1、当我们找到小蝌蚪、蜗牛、蚯蚓、鸭子和刚孵出的小鸟,我们知道春天来了。

2、当我们看到花园里五颜六色的花越开越大,嫩嫩的小草越长越高,树叶发芽了,我们知道春天来了。

3、当人们脱掉了厚厚的冬衣,换上了轻便的春装,我们知道春天来了。

二、观察图片:(ppt4)。

小结:我们在数这种圆圈式(呈封闭状排列)的物体时,一定先要确定一个起点(可以去观察它们的不同特征出发),之后记住它的位置后,逐个数到起点前一个物体为终止点,这样我们就不会重复数也不会漏数。

三、尝试操作:

幼儿操作要求:

1、数一数分别有几朵花、几只蝌蚪、几只鸭子?

2、数好后圈出相对应的数字。

3、和同伴说一说你是用怎么样的方法来数的?

四、分享交流:

小结:原来数这样圆圈式(呈封闭状排列)的物体时先要观察它们的特征是否一样,我们可以先找出不同特征的物体(比如方位、大小、颜色等),可以从它先数,逐个数到起点前一个物体为终止点。

2、出示没有任何特征的圆圈式排列:

这些刺猬一样吗?那这些特征一样的物体,我们又该怎么来数呢?

小结:像这些特征一样的物体,我们可以有很多种方法,比如先用手指按住一个物体作为起点,再往下数,数到手指按住物体的前一个作为终点;也可以用做标记的方法进行数,这样就能做到不漏数、不重数了。

说活动延伸:

生活中有许多的东西都是围起来的,碰到的时候要试着数一数,看小朋友能不能数对。

说活动反思:

春天是一个特别美好的季节,所以几乎每门课中都有关于春天的内容。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还可以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活动中孩子对排列顺序似乎也明白了很多。作为老师,除了教给他们知识外,还得关注他们的思想。要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引导观察发现实物有规律地交替排序,并能讲述出排列的规律。根据中班孩子认知特点及发展水平。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发散性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范文(18篇)篇十四

我的说课稿内容是“九加几”,这个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

九加几这个内容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进位加法的基础。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已有的基础和学习经验,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识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和“九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九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直观教具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因此,我以运动会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中,我不打算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与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研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我首先以运动会为切入点,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

生:喜欢。

这样直接引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观察为运动员准备的盒装饮料,激起学生帮组别人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这是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我将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这个环节我将分为三个步骤:

1、谈论交流,得出方法。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学生谈论“还有多少盒”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根据学生的发言,纸张逐一示出各种解决方法:

a、依次一个一个得数1、2、3、4、······12、13;

b、先数箱子里的9盒,然后再接着10、11、12、13;

c、先拿一盒放进箱子里,凑成十,“10+3=13”

师: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三种方法你最喜欢那一种?(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

提问:要算剩下的饮料一共有多少盒?怎样列式?

板书:9+4。

师:怎样计算这个算式呢?现在请大家拿出小棒,自己动手摆一摆。(教师巡视学生动手操作后)。

提问:盒子有9盒再加上几盒就凑成十盒?(再加一盒)。

这一盒从哪里来?(从盒子外边的四盒中取出一盒)外边的四盒饮料拿走一盒后,还剩下多少盒?(还剩下三盒)十盒与剩下的三盒合起来是多少盒?(13盒)所以9+4=?(等于13)。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利用主题图让小组成员互相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看谁提的多,并给予表扬。运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巧妙自然地将“九加几”的问题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组合跳绳组一共有多少人?

9+3。

踢毽组和跳远组一共有多少人?

9+7。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要解决的问题,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以上三个式子的特点,从而引出课题的“九加几”

3、归纳算理,巩固记忆。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时智力的源泉,在引导学生归纳“凑十法”算法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9+3,左边摆9根,右边摆3根;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移动小棒,根据学生的思路填写思维图。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从3根里拿出1根和9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

b、从9根里拿出7根和3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摆圆片,计算9+7,学生也可能出现两种思路:

1、从7根里拿出1根和9根凑成10根,10再加6等于16。

2、从9根里拿出3根和7根凑成10根,10再加6等于16。

这里我没有强调“看大数,分小数”,而是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分小数”或“分大树”,只要能凑成十都是可以的。

(三)巩固知识,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课本p—98做一做的1、2两题。练习时通过图片,展示色彩鲜艳的菠萝、苹果、鸡蛋图,培养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寻宝藏。寻宝藏要经过很多障碍,这些障碍物就是“九加几的算式,能解决这些算式的同学就能找到宝藏。

3、抢桃子,我把“九加几的算式写在这些桃子上,让学生抢答,看谁最先抢到桃子。

练习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巩固新知。

(四)拓展练习,寻找规律。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点难点之后,我运用直观教学,展示一个砌房子的游戏,将九加几的算式有规律的排列,先让学生发现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加数都是9,再让学生计算结果。既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巩固了九加几的知识。让学生算出九加几的算式后,再观察得数特点,发现规律,找寻又快有对的计算窍门。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发现个位上的数都比第二个加数少1,那我继续追问,这个1到哪去了?学生很自然地想到1和9凑成10了,从而对“凑十法”进一步加深了印象。

(五)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我先让学生说说这节课里学到了什么?解答这些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在评价时,我采用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表扬和鼓励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师的认可,学习的兴趣会更好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六)课堂作业。

课本上p—98做一做的第三题。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范文(18篇)篇十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年级上册第单元的内容,探究学生在学习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依据新课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掌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制定,我把作为本节课重点,把作为难点。

三教法学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理解能力,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讲授引导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在学法上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法,于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节课设计如下环节:

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我通过情景导入的方法引入新课,孩子们,请认真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可能会说,在学生纷纷发言的基础上,我适时总结出与本节课相关的数学信息,引入新课,出示课题。

(这样的设计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出处处有数学,为探究新知埋下伏笔)。

环节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把学生看成重要的学习资源。因此本环节,我大胆放手,把学生分成小组,结合本节课知识特点,我设计以下步骤:1自主学习,独立动手2小组合作,质疑探究。3选派代表总结发言。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也会及时走入学生中,发现问题,适时引导。对代表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并结合学生的发言,正确概括总结出本节课的重点:

(通过我的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掌握本节课重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环节3:综合实践,巩固提高。

实践练习的方法是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运用新知,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分梯度的练习:1,巩固提升题,如2,开放创新题.

(这样多层次的练习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而且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环节4: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课堂的最后我会与同学们畅谈本节课的感受与收获,并再次强调,这样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及时梳理,并掌握学习方法,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

根据本节课内容与学生情况我为学生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1.必做题:课后练习,进一步使知识得到巩固与提升。2.选做题,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内容,两两结合,相互出题,这样也使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

五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条理清晰,能很好的掌控学生的思路,使抽象的思维具体化,能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的知识体系。

我想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展现获取理论知识,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正如数学家克莱因所说,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精神,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美的程度,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对问题不断探究,提高对问题思考的完美程度。

以上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范文(18篇)篇十六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统计》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几种常见的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会从统计图中提取有关信息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会根据分析结果做出简单判断或预测。本节课在此基础上主要是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图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正确分析、判断或预测,但如果对统计图不进行认真分析、可能会得到不准确的信息,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或判断。因此,我们应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保证所得结论的真实性和判断正确性。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考虑到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标准》把它作为必学内容安排在本单元。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

的。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实用价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习,并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步骤。

(2)在从扇形统计图中和折线统计图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学会相互交流相互评价。

(3)在决策与形成猜想的过程中,感受收集和利用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感受收集和利用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重点:

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从中发现信息。

教学难点:

发现统计图中存在的数据不清的问题,能从统计图中获得有用信息,并做出合理推断。

关键:认真分析统计图中所反映的数据。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范文(18篇)篇十七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p43--44及练习题。

教材简介:《比的意义》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一节教学内容,这节课的知识点很多,有比的意义、读写以及各部分名称;有比值的概念及其求法;还有比与除法、分数的区别与联系等等。本节是用一种新的观点、方法来认识数量关系的,不少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比的概念可以直接导出比的基本性质和求比值的方法,比与除法、分数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转化关系,因此本节内容是这一章的教学重点。

教材在安排比的意义的学习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比的意义教材是选取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的有关内容作为引入比的载体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一种以“倍比”为基础的比较关系。

教材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提出了比值的意义,它既是一个知识点,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又一教学要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后继学习特别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认知基础。所以,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并牢固建立起比的概念,让比的意义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

设计意图:

本课的设计意图体现新课程理念中数学价值观的转变,即由原来的以知识获取为目标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着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另外,教学设计在遵循教材编写原理的基础上,对教学题材进行了微调,提供现实背景,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学会应用。

1.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本课在设计时引用飞船的有关内容引出比的载体,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比的意义和作用。再通过题组训练,以及问题判断等,让学生在认知冲突的对立中走向统一,从而对比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全面、系统的构建起新知识的模型。最后通过生活中的比的应用,帮助学生拓展延伸比的认识,深化比的意义,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在生活中找到数学原型,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空间。

2.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数学中蕴涵着美,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的数学鉴赏和审美体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课程资源优势,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发展。

3.学习过程从封闭预设走向开放、生成。通过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把“什么是比?为什么学习比,比有什么作用?”作为核心问题隐藏在整节课的教学思路之中,使学习始终处于观察、探究、交流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知识生成,凸现学生学习主人地位,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范文(18篇)篇十八

(1)教材的地位和前后关系: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情感、价值目标:

2.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3)教学重点:

(4)教学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其次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1)合作交流、揭示主题。

用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进行不同的摆法展示,为了避免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组织交流,引出算式与概念鉴定。

(2)教学概念、正反促成。

利用横里读、竖里读,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知识概念,并及时出示整个前提:是在不含0的自然数,让学生自己举例,示范说、相互说,最后以教师举学生不容易想到了例子:4×4=16,18÷6=3,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也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做好伏笔。

(3)设疑,置疑,激发学生的反思力度。

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才说到12、18是3的倍数(板书:3的倍数),3的倍数是不是只有12、18这两个数呢?”组织交流:3的倍数有哪些呢?同学互评,交流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形成了知识的整体性教学,加大了探索的力度,提高了思维的难度,“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

“谈话:必须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所以6可能是某些数的倍数,也可能是某些数的因数,那我们就来找一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36所有的因数吗?”

(5)讨论互评,自主学习。

放手让学生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从无序到有序,从自寻到互学,请学生板书,

学生评价,“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介绍给大家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1×36=36,36÷1=36。

2×18=36,36÷2=18。

3×12=36,36÷3=12。

4×9=36,36÷4=9。

6×6=36,36÷6=6。

(6)自主不失指导,掌握不失总结。

如:提问:5为什么不是36的因数?(因为36÷5不能整除,有余数)。

小结:不能被这个数整除的数就不是这个数的因数。

小结:我们即可以从乘法算式,也可以从除法算式找到一个数的因数。

提问:那对于一个数的因数从36的因数、15的因数这两个例子又有什么发现?

总结:对于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它们是不同的,但通过乘法算式、除法算式又是相互依存的、相互联系的。

相关范文推荐

    小产权房屋赠与合同(模板24篇)

    赠与合同在法律上具有一定的保护性,一旦形成合同关系,双方必须履行各自的义务。大家可以参考以下的赠与合同样本,了解如何撰写一份合法有效的合同。照《民法典》等有关法

    田径运动会开幕式主持词(优质17篇)

    运动会是一次展示学生身体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机会,我们有必要进行详细总结。不论成绩如何,每一个参与运动会的学生都是值得鼓励和肯定的。(合)尊敬的领导老师,亲

    扶贫干部个人工作总结报告(优秀19篇)

    一个好的月工作总结应该客观真实地反映出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和收获。即将进入新的一个月,不妨先来看看下面的月工作总结范文,或许能对你的工作有所启发。站在世纪边缘,透

    巡察工作的具体方案(专业16篇)

    工作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以确保工作的顺利完成。如果你正在苦恼如何写一个精彩的工作方案,那么不妨参考一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给你

    革命先烈事迹读后感(通用17篇)

    读后感是读者对所读的内容的一种情感和思想的反应,可以帮助读者记录下自己的心情和思考,也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

    教师远程研修总结(优质17篇)

    教师总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可以让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在这里,我们整理了一些精选的教师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远程培训已经成为包括

    个人购房协议合同(模板15篇)

    合同协议是交易过程中必不可缺的法律文件,体现了双方的意愿和约定。需要起草一个合同协议时,可以参考下文提供的范文,进行合适的修改。卖方(以下简称甲方):姓名:__

    高三生物下学期工作计划(模板21篇)

    在学期工作计划中,我们可以明确学期的重点和目标,从而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工作的实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写作学期工作计划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技巧。20xx-20

    委托书的办理(实用17篇)

    范文范本的作者经过深入研究和细致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学习资源。范文范本的阅读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各种文本的写作特点和技巧。本人因为外地工作

    幼儿园教师线上培训心得体会大全(13篇)

    通过总结心得,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悟,促进其他人的学习和成长。以下是一些写作思路清晰、观点独到的培训心得输入,大家可以参考一下。通过一天的培训学习,各位专